受助感言范文

时间:2023-09-17 01:54:15

受助感言篇1

我没有想到的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居然会对“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国家助学政策固然值得称道,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根本就不应该去和民间助学比“效果”。至于受助学生感不感恩,那完全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和助学形式与性质都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受助学生感不感恩并不能说明何种助学方式“效果”的好坏。

一个庞大的国家资助计划,在气势上肯定是压得住人的,而民间资助行为的存在,也正说明了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公平。本身的贫困暂且不提,在享受政策资源时,可能对很多贫困生来说,也不是十分平等的。虽然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贫困学子被政策资助的报道,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上不起学”的豪言壮语,可我们依然担心国家助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覆盖”程度是否理想。当然,民间资助行为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弥补政策上的缺陷,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发愁。

再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我是一个去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被我资助的孩子没有感谢我的半点意思,我当然是有些感觉意外的,或许我也会停止给贫困学生汇款。这件事情对资助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教育管理机构站出来说“我们的国家助学政策才是最好的”,我想,这样的言辞很可能会“伤及无辜”,民间资助者很有可能再次遭受情感打击,而且可能比第一次打击更加难以接受。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拿着“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大谈政策“效果”,实有为某项政策的提倡者邀功的嫌疑,不管教育部做了多少工作,地方上贯彻得如何好,群众的眼睛是看得见的,完全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在全国人民面前列举出来。这和很多民间资助行为的“隐蔽性”相比,并不显得十分光彩,相反,倒是有点盛气凌人的感觉。说得更严重些,新闻发言人的说辞更像是在排斥民间资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受助感言篇2

广告信息的真实感是赢得受众认可的关键因素,影视广告视听兼备,感染力强,视觉非言语符号眼见为实,听觉非言语符号声情并茂,两者协同表意,不仅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还富含情感、趣味性特征,并通过非言语符号隐喻广告意图,以避免受众的抵触情绪,隐蔽影响受众对广告商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兼具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优势,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

影视广告 非言语符号 真实感

广告就是将商品特征转化为广告信息,即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也就是“用符号(例如心像)来表达一个不在场的对象或意义。”J广告传播包括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其中非言语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赋予除言语行为(说话和书写)之外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语境因素以意义的过程”。广告信息影响受众的关键点是要让受众“信以为真”,所以,广告信息需要塑造真实感。

研究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有意暴露制作痕迹可以突出信息的真实感。这里的“噪音”可以理解为非言语符号,其中影视广告涉及的非言语符号比其他媒体更为丰富,更具有分析价值。影视媒介的非言语符号包括视觉非言语符号(如景别、光影、色彩运动镜头、构图语言、蒙太奇语言等)和听觉非言语符号(如音乐、音响、副言语等)。这些非言语符号可以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真实符号,也可以是模拟现实世界的非言语符号,对塑造影视广告的真实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眼见为实:视觉非言语符号参与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

影视广告可以借助视觉非言语符号塑造影视广告的真实感。如通过动态无声的目光、表情动作、手势语言和身体运动,静态无声的体态语、空间距离及着装等塑造真实感。

当然,赵毅衡老师认为,非言语符号看起来似乎是对象自然而直接的展示,其实,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假象,也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体验。符号的影响力在于,“如果接收者无法辨认同时在场的两个感知,何者是符号,何者是对象,符号本身就消失了,两者之间互相成为‘重复’(double)。”这样,通过虚拟符号将广告商品信息呈现给受众,却可能因为受众将符号和指代对象的混淆,而让受众深信不疑,从而影响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认知。

同时,既然有时真实只是感觉上的一种体验,所以广告传播有时用模拟符号塑造广告真实感。如医药广告中,模拟药品分子活动过程;汽车广告借助动画展示配件的性能等。如小s代言“BRC米洛医生广告片护肤化妆品”的视频广告,模拟化妆品进入皮肤后,产生美容效果的示意图等。这些非言语符号明显有人为制造的痕迹,但是,可以帮助受众清楚认知广告商品性能,降低接受信息的难度,顺利构建心理真实;也为传者植入广告意图提供便利,利用视觉冲击力刺激爱美女士的购买欲望。

二、声情并茂:听觉非言语符号参与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

影视广告可以借助广告语言的重音、语调、停顿等非言语符号塑造真实感。如《番禺国酒茅台专卖店30秒广告片》开篇山泉水滴声音清晰听见,凸显茅台用水“聚山川之灵气”,然后是小麦在阳光下成长,加入风吹麦穗的声音强调“蕴日月之精华”,并配少数民族少女歌唱的声音。通过视觉非言语、听觉非言语以及语言传播的相互配合,塑造“正宗茅台”生产过程的真实感。此情此景用语言描述很苍白,这也正体现出非言语传播的直观生动,真实可信的优势。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一条信息与好心情联系起来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广告传播中的听觉非言语符号不仅塑造具有真实感的广告信息,还渗透丰富的情感、趣味性特征,非言语传播的声情并茂,增强广告感性诉求的说服力。

三、非言语符号塑造广告信息真实感隐喻广告意图

广告传播本质上是一种说服传播,而说服的核心特征是“以非暴力手段去影响他人(或群体)的观念、行动,”强调说服对象的主动性,所以,说服不仅需要理性诉求(A rational appeal,即使用逻辑的论据和事实证据来说服个人),还需要感性诉求(An emofionalappeal,即旨在唤起说服对象的情感)影响说服效果。影视广告借助多种非言语符号凸显广告信息的真实感,并隐喻广告意图,避免直白的语言宣教,降低受众的抵触情绪。研究者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通过‘创造相似性’提供看待事物的一种新视角。隐喻通过将两个不同属性的事物并置起来,可以暗示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事先未被注意到或未被发现的相似性。”影视广告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视、听觉符号使受众对广告商品信息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的改变,需要通过蒙太奇手法,借助隐喻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意义和具象的画面形成关联,隐喻是影视广告表意的重要方式。

如大众汽车广告《有多少心用多少心》,为了显示大众汽车为用户全心服务的诉求点,选择了一组含有“心”的汉字,并分别选择相关画面隐喻特定汉字的抽象意义:如选择给恋人戴戒指、宠物狗跟随主人、皇宫朝拜等画面隐喻“忠”、登月行走喻指“志”、体育训练喻指“恳”、仰望天空隐喻“想”、科学演算喻指“慧”、举家旅游和年轻人弹唱场面喻指“悠”、红色汽车疾驰山路喻指“惹”……并且,每一组画面都巧妙穿插大众汽车行驶的画面,用蒙太奇手法形象直观地将大众汽车抽象的经营理念形象化表达出来。

符号学认为,符号只有感知片面化,才能保证意义放大化,才能提高认知的效率,才可能导致非常有效的意义解释。广告的时空限制,尤其需要借助选择“片面化”的非言语符号隐喻关键信息,提高广告信息的解释力。

影视广告的优势在于其视听兼备,感染力强,而感染力主要来源于视听符号的真实感和冲击力,这正是非言语符号塑造广告信息真实感的重要性之所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影视广告提供的只是“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性”,按照赵毅衡老师的观点,“关于世界的符号,只不过是世界的符号表现,而不是世界。”本文只是讨论其真实感的塑造,广告的真实性并不在讨论的范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08&ZD060)的阶段性成果

受助感言篇3

可是现在许多人眼光竟然一边倒。没给资助者写信,就叫做“白眼狼”;不给资助者捧场,就叫做“不懂感恩”。我不懂这叫什么逻辑。帮助过韩信的漂母,给韩信一口饭吃,好像一次也没收到韩信表示感激的信。那位老婆婆好像没有现在某些资助者那样脆弱,好像也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伤害。那位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的老婆婆,既没有指望韩信日后能报以千金,更没有计较韩信当时“连一声‘谢谢’也没有说”。那位老婆婆好像比现在某些资助者缺心眼:这件事做过了,就过去了,不再放在自己心中念念不忘。这恐怕正是那位老婆婆名传千古的道理所在。如果她天天计较那口饭,司马迁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写法了。

事实上,人家感恩是一回事,索取感恩则是另外一回事。什么叫资助?资助是一种无条件的帮助。索取感恩就是有了条件。既然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并且尽了这一份力,那么,这种资助,实际上是自己灵魂的一次净化,自我修养的一种积累,自身人格的一种提升;由此就会感到,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就会从中感到幸福。所以,真正的资助者,从不索取别人的感恩。如果资助别人之后,天天在那里盘算,那个接受资助的人应该如何千恩万谢,那么,这种资助其实不能算是资助。资助贫困生,不是做生意,不是今天投资下去,明天就能收获利润。出一点资助,就天天指望别人“感恩”,这不是资助,而是施舍、是放债、是企图由此获得另一种丰厚的回报。从资助者方面说,这样资助别人,毫无真诚可言,等于侮辱自己。

什么叫感恩?感恩是把别人的帮助牢记心里,转化成一种鞭策自己前进的力量。真正的感恩,也不应该成天挂在嘴上。一个天天把“感恩”挂在嘴边的人,等于是以求助为职业。这与接受别人资助以完成学业的人,是两种人。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现在还在读书阶段,认真学习,立志报效祖国人民,是他们现在最应该做的事,也是现阶段最好的“感恩”。至于“感恩”二字,则应该深藏心底,轻易不应启齿。何况接受资助原本是他们的隐私,而这种隐私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就是要表扬某些资助者,也根本没有必要把他们一个一个拉来示众。现在的某些“感恩仪式”,说得刻薄点,不如说是资助者的亮相仪式,外加牵线搭桥者的表功仪式。对于接受资助者而言,这些仪式只能在他们脸上刻下“贫困”二字,并且从此如影随形。让这些孩子跳什么“感恩舞蹈”,面对资助者说几句捧场的话,进行“感恩表演”,等于公开侮辱他们的人格和尊严。这不叫资助,而应该叫“嗟来之食”。向他们索取感恩,等于刺激他们认清自己是穷人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欠下的钞票债务。这哪里是在索取感恩?明明是在他们本已受伤的心里,再撒上一把盐,或者是把他们心灵深处本来已经逐步愈合的伤口,重新撕裂开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也曾经是一个无望的贫困生。请恕我直言,今天那些索取感恩的心,其实就是一种残忍而霸道的心。这样的嗟来之食,我看不要也罢。

受助感言篇4

[关键词]语用教学 儿童视角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25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阅读教学中强化语用能力的训练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但遗憾的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免造成语用训练的断裂。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辨析比较,以“童眼”感受表达效益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仅意趣盎然,而且文辞生动优美,是学生品味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的优秀范本。如果只是一味地感知语言,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师可以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删减、置换、调序,为学生的言语对比提供平台,感受原文表达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品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紧扣“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中的“灌”字引导学生进行体悟: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倒”“洒”替代,从而感受到“灌”字写出了人们在泼水节中自由兴奋的内心状态;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灌”字看到什么,让学生想象。

在案例中,教师以置换对比的方式成功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与体验,有效地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思索默读,以“童眼”赏析文字画面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他们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常常需要形象画面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致深入地吟诵,将僵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教学《雨点》时,对“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这一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声吟诵,想象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中的不同状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借助文本语言想象画面。

正是借助浅声吟诵,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生动形象的画面得以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对文本语言得以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联想,以“童眼”补充文本

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很多作者都会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深入文本自行体悟。这些留白不仅为读者感知文本设下伏笔,更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佳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留白,不断挖掘文本的表达意蕴,从而在想象中补充文本、构建文本,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以“不管……还是……都……”这样的关联词语将沉香在拜师学艺过程所经受的千辛万苦以“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却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寒冬腊月”“盛夏酷暑”两个词语,具体想象沉香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经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想象补充,学生充分感受沉香为了拯救母亲而刻苦训练的情形,体会沉香的小英雄形象。

针对文本粗线条的描写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实际,借助文本中关键词语,为学生补充文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以“童眼”模仿创生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就是关于语言的教学,失去了对语言的品析与体悟,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根基。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中开掘出最适切的言语训练点,让学生展开训练。教师在学生体悟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构语言表达的形式特点,并借助诵读感知其独到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模仿中创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歌有大量精彩别致的言语句式,值得学生在体悟品析的过程中积累和效仿。在教学“我想变……,睡在……”这一经典句式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感知“雨滴睡在绿叶上”的逼真与形象,感受“小鱼游入清凌凌小河”中的清爽与生动。在厘清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让学生广开思路,进行拓展性思维训练:你还想变成什么东西去干什么。由于有了先前理性认知的铺垫,此时学生的联想可谓丰富多彩。

依托原有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在熟读中感知,在感知中解构,在解构中积累,并为学生言语训练创设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展开语用训练,关键在于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关注文本语用价值的开掘,以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体悟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低年级学生言语智慧质的飞跃。

受助感言篇5

朗读口语四语六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刚入学的儿童,要想学会“说”的本领,多下“读”的功夫才是最有益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

一、“读”是口语交际中最有效的途径

1.读能帮助学生亲近“母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的母语――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底蕴深遂,在“读”书中激发对祖国母语的热爱、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2.读能帮助学生扔掉“土语”。刚入校门的儿童,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说话夹带土语方言,南腔北调。在新《课标》中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最基本要求是要说普通话。而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低年级儿童,虽然标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但他们对语言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通过强化朗读训练,能够不断规范其发音的准确性,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3.读能帮助学生收获“妙语”。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把文中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地记在心中,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予感彩,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加以运用,日积月累,小学生的口语词汇就会更加丰富,就能“有话可说、有词可用”。

4.读能帮助学生提升“口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让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产生共鸣,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懂得喜、怒、哀、乐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同形式,同时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辅以角色训练,把读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通过长期训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实现“敢说、能说、会说”。

二、加强学生“读”训练有“六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能力有差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等特点,加强多“读”训练,真正实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的教学目标,应重点在“培养读的兴趣、深化读的效果、拓展读的形式、发挥读的功能”上下功夫,概括起来说是“六法”。

1.情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激励。作为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奖励和发展每一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让小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小学生越来越爱阅读、想阅读。

2.示范引路法。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小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想一股清泉,潺潺的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范读时,教师要句读分明,感情真切,富有音乐感,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影音聚焦法。儿童对声、光、形、色非常敏感,好的影音素材会对阅读起到非凡的效果。课堂上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现在市面上许多童谣、故事、古诗等方面的音像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辅助工具,不仅会让小学生觉得阅读有滋有味,还会对小学生声情并茂地感受阅读的韵律、美感有极大的帮助。

4.角色巩固法。表演,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法宝之一,也是巩固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注重情境设计,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正融入课文、融入感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如在学习朗读《龟兔赛跑》一课中,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扮演小乌龟、小兔子、小猴子、小喜鹊……还有观看比赛的观众,事先引导孩子回忆电视动画片上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行走的体态,而后,我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体态进行分角色诵读,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孩子模仿的惟妙惟肖,感染力非常强,以至于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学生在日常说话中,不经意地在模仿小动物说话。这次实践也让学生很快熟记下了这篇范文。

5.内外结合法。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两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它能配合课堂阅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等形式,在孩子间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6.实战检验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说、写的能力。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只有靠近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才能使阅读知识转化为口语交际的能力进程加快。如学习《看浪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仿照文中结构相似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想:现在我们也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想问好,在问你们想什么?出示:我想(),再瞧瞧这一束束浪花像()。看,只要把小朋友刚才说的填上去,老师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学生们也就都变成小诗人了。

因为有了熟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说的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有的“作品”相当精彩。如有的孩子说我想做名宇航员,潘多拉星球去探险,一串串浪花像白云,白云悠悠天上飞。诸如此类仿说写片段还有很多。在仿说写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学会了表达方法,并学会了关注周围的事物。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让学生“朗朗读书、读书朗朗”,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效阅读与写作[J].成才之路,2012,(2).

受助感言篇6

【关键词】 英语朗诵 背诵 培养听说能力 运用英语思维

一、 重视朗读和背诵,培养英语语感

朗读与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看家本领”,在古代,学习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文字读通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掌握了。在外语学习中,朗读与背诵也被众多学者的成功经验证明是切实有效地手段。

1、 加强朗读,增强语感。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化为优胜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自然能取得特殊的效果。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读的越多,读的越好,就越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中的短语、句子的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消化和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2、 先听后模仿,体会语感。根据语言学习的理论,孩子在学一种语言前,都要经过一到二年的纯听来累积原始的语言材料。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三岁以前学说母语时,总是先不断的听身边的人说,然后进行模仿,在学习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不懂得结合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际中不断掌握母语。而今天我们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学习的,并且是语音、词汇、语法同时进行的,对事物的感知、认知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因此,在初中学英语阶段特别要加强英语听力的学习。(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精神,而传达这种精神的是音调,所谓 “语感”只能从音调里体会出来,也只能通过音调表达出来,胡春洞1996)。有了一定量的听的积累,然后尽量地去模仿,模仿时要做到发音准确,语调正确。比如:我教学第一册UNIT 6第三部分时,先让学生反复听对话3—4遍,然后让他们现场模仿表演,也许是优美的原声语调感染了他们,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神情振奋,活跃了整个课堂。

3、 背诵课文,深化语感。背诵课文可以使学生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再使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同时,我们也应该防止对课文的死记硬背,对照内容,配合情境,有条理地巧妙串联,以“In a toy shop”为例,我们可以创设给朋友买生日礼物的场景,于是相约”go shopping”,在“toy shop”中看到好多“toys”。如dog、cat、pande、monkey等,这样,文中的重要句型、单词就都串联起来了。由于内容简练且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就乐意背诵,这样在学生浓厚兴趣支持下的背诵,往往会收到比原文更好的效果。从而简化了语言表达,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 发挥学生自身主动作用,全面发展语感

多听和多读有助于预感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发展常常是潜意识的。多说特别是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的潜能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语感的培养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说英语,用英语交流。而更进一步让学生把生活当做语言大材料,将学校生活当做语言教材,布置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默化”形成语感。其主要采用如下形式:

1、 周末英语角。要求学生将本周所学语言以及以往所学知识在“英语角”活动中自由使用,通过交际,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英语语感的感受性。

2、 班级英语报。各小组定期轮流出一期英语小报,内容包括口语训练、阅读训练、词汇练习、语法讲解、背景知识介绍等,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3、 学校广播室。在学校广播室中安排一档英语节目,配合英语广播员,用英语播放节目,并且用英语播放一些适度的英语阅读材料、英文歌曲等,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4、 开展英语活动。将课本所学对话或节选课外内容,将其改编成英语话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演、评比。强调学生的语言感受性,尽量把表情和形体语言发挥出来,做到表情、动作、意境戏剧化,使学生在英美化环境中和英美人士交谈中体会语言的“真实感“。

三、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英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叫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液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讲解完型填空或者阅读理解时,有些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会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比如在讲解完形填空中出现“…The board______‘Thepainting is fresh’______.”。我便先给It reads,“No smoking”这种关于READ的用法的类似的句子,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一空格就是填“reads”。这样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四、 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受助感言篇7

关键词:语感 培养 训练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每次英语考试都考得很好,问她为什么,她说她认定读起来顺口的那个就是答案,果然不错。对此她也说不清楚。我想这可能就是语感从中所的重要作用吧。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徐静认为,“语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而正确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固定在人的头脑之中,不需要经过理智的思索即可运用自如的。四五岁的儿童虽然不懂语法规则,但已能熟练地说话,他所依靠的就是长期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语感。”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生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会自然产生,但在没有外国人光顾的欠发达地区,语感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速度太慢了,我想我们教师如能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发挥朗读、背诵的威力,培养英语语感

朗读是一项综合技能。朗读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经。朗读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英语语音的独特音调、节奏,用强弱、强弱弱或弱强、弱弱强等方法来训练朗读。借助音乐让学生体会英语的节律;也可让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等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获取知识、增长知识。

背诵与朗读一样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它既有助于熟记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又有利于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在会话时,一些背诵过的句子就能脱口而出;在教学中,如果课文 篇幅较短,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全课文;如果课文较长,就要求学生背诵其中一些重要的或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这样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避免母语的副作用,促进语感形成。

二、营造环境,增强语感

在欠发达地区,学生不可能拥有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首先,在英语课堂上必须尽量用英语教授。也许学生刚开始时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说的,教师就告诉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借助老师的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来自己揣摩,这样听久了,自然就能懂了。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听的习惯,创设了英语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来思维习惯。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如听录音、提问、小组讨论、复述课文等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

其次,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要学好英语,光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太有限了。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用品上贴上英语标签;发动学生收集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英语商标,定期观赏;鼓励学生多听英语为母语者所朗读的磁带、观看英文电影、英语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办英语墙报、手抄报等都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语感。

三、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多阅读使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信息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英语。良好的语感来自地地道道的英语。外交学院的教授吴景荣曾说过,“阅读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如果阅读得法能力会步步提高,速度会越来越快,兴趣会越来越大,信心会越来越高。阅读本领强了,听、说、写也会自然跟上去,从一会达到四会。”

四、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优化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你对英美人套用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你吃过饭了吗?”他们就认为你打算邀请他们一起外出用餐,而对年轻的英美女士来说,还有“约会”的含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它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但是中学生学习外语,缺少与外国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将文化知识寓于词汇、语法、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中,将技能培养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文学作品,定期进行文化讲座,对比汉英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文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融入英语文化氛围中,更有益于语感的培养。

总之,语感是语言理解的辅助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向导,是言语主体发挥语言潜能的重要载体。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在搞好课本教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交流也会变得自然,从而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河南教育》1999年第1期

受助感言篇8

一、明确积累目标,重视语言迁移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着眼于一些文字的表象,即被文章段落的排列方式、被一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对那些颇具内涵的质朴文字较少关注,缺少用心去感受的过程,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文字的运用也只是虚有其表。因此,在日常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出发,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积累目标,从自身感情出发,通过更多的阅读体味更多的“人情世故”,了解以文字传达感情的手法,并实现对语言积累内容的有效梳理。

当然,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实现语言的再加工和迁移使用,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迁移为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在重复性的课堂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语言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帮助其不断架构新的语言思维,并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仿效课文细节,借鉴名家表达

细节描写作为提升文章质量的方式之一,能够让让描写更具体,让说明更详实,让论述更有力。在平时作文中进行有意识的细节培养训练,也可提升学生作文的行文水平。而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文细节的注意入手,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借鉴鲁迅《祝福》中的内容“脸上瘦削不堪,……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段内容完全集中于祥林嫂的眼部描写,同时也运用眼部描写形容出其状态低迷,形容呆滞,预示其结局凄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此段内容的仿写,以某一人物特征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教学。

名家表达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都是经过多次语言磨练形成的特定表达风格,代表着语言的不同风格特色。因此在细节描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更多的参照一些著名作者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从其语言表现风格中提炼其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并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行文特征进行模仿和语言使用方式的锻炼。

三、着力语言特征,夯实语言基础

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迁移的过程中,要想将各类细节描写的更加形象到位,需要着眼于语言的基本特征,感受语言的温度、色彩、情感等。教师可以从语言的画面感、语言中色彩的表达方式、语言所传递的温度、语言中气味特征的表达、语言音律的表现形式、语言中形体的展示手法等角度入手,进行画面,尤其是散文、古诗词、景物描写中的画面再现,并通过不同感受内容的划分,进行语言内容的体会表述。同时借助感官的分析,逐一明确语言的律动以便最终的实践和语言基础的夯实。

比如在语言画面体味中,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曾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此类的语句,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于“浪漫”“幸福”“悠闲”等内容的联想,因此教师可以加入对此类语言特征的描述,将写作内容与抽象感觉联系起来,并实现情感的文字落实。

四、多种手法运用,打破语言常规

语言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语言能够传达情感,能够进行思想表述,能够记录人们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语言中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推动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因此,在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细节使用、不同语言风格的仿写、语言特征的表现等,还需要借助比喻、排比等表述方式,明确自身的语言特征,并利用不同的语言搭配进行句式的重组和灵活运用,突破现有的语言常规,实现对语言的进一步丰富。

上一篇:辞旧迎新对联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