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征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15:41:10

感恩的心征文

感恩的心征文篇1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爱的呼唤心的奉献》

记住自己对别人的过失和别人对你的恩典,前者提醒我们要谨慎,后者提醒我们要感恩,感恩重在回报。而今天,站在这里的我是一个将要步入学前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一名学生。我是虔诚的不敢再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所以我要在这里吐露出我对老师的无尽感激!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那么,我想说我们现在站立的高度就是老师们用一个个坚实的臂膀而累积的!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教导和爱护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理当感恩老师。

老师,您如黑夜里闪亮的流萤——当太阳下以后,光明由蜡烛继续着;当蜡烛被风雨吞灭后,光明由你继续着!

老师,您如雨季里伸展的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了自己!

美丽的老师,因为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因为有了你,我们在混沌之中,有了指路的明灯,迷茫的夜空,有了永恒的北斗。

花朵把春天的大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大门推开,而您,把我们美好前程的大门推开,我们是您细心浇灌的苗圃。

您肩负着民族的昌盛繁荣,肩负着历史的伟大重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在您的抚爱下健康成长,在您的关注下奔赴远大的前程。我们都感受到了您的伟大和平凡。您的伟大在于创造世界,播种未来,您是点燃我们理想之火的传的者,是保证民族未来优良素质的传承人;您的平凡在于除了奉献别无所求,无怨无悔,心无旁鹜。您从不在乎所得所失,因为您深深懂得自己的付出了什么,又了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数字也无法计算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做一位良师益友”——这正是我们的老师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敬爱的老师,很多人把您比作绿叶,把您比作红烛,但我觉得这也颂不尽您的奉献,歌不完您无数的成果啊!您不是绿叶却在滋养绿叶,您不是红烛却能照彻心灵,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映射出的永远是您的身影。您把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弹练的无比美丽动听;把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画面,都描绘的鲜活惊艳。从此,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磅礴。这时,我们真应该大声对同学们说:当我们拥抱成功,享受喜悦时,不要忘了我们老师是怎么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老师。

冬天的冰冷,无法冻伤我的手,因为我有母亲编织的爱为我驱寒送暖,但是洁白的雪,可不可以不要染白母亲的乌丝;黑板的字迹,静静的让我成长,因为我有老师细心的爱为我深入灌输,但是轻柔的粉末,可不可以不要腐蚀老师的细手和脸庞。

现在做为即将步入教育行业的我,也在内心深处细细的观察者、倾听着、感悟着。

古人常说;“听不如看,看步入做。”人可以发展到现在这样如此强大,这当然不是由想象而来,没有一步步,一阶段一阶段的发展。我在这幼师的学习阶段,不断地从各方面了解了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义务与责任。老师曾说,幼儿园重点培养学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些方方面面的细细斟酌和研究,我不仅在自己的学习上和以后的工作上有了深层次的收纳,也在自身生活感悟中也有了更多的发掘!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想,孩子也是来时的影子,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有人都可以做父母,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老师的,更难做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好老师的,但尽自己的能力去感化孩子,灌输孩子!

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特别是在他们的画画中可以突出表现出来的都是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比如他们可以说太阳是绿色的,西瓜是方的,白雪公主在雪地里穿婚纱。。。。。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奇妙想象,所以,在不同的趣味中我们可以体味不同的乐趣,但是我还从中体味到了做为一位教育者不易,所以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老师!

我们要用一个感恩的心去体味一位老师的博爱!

现在让我们共同举起我们的右手,抚摸着自己的胸膛,感受一下自己此时激动地内心,让这种燃烧一样的激情在这广大的天的激起一圈圈涟漪!

亲爱的老师感谢您!

感恩的心征文篇2

[论文内容摘要]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20世纪,西方许多美学流派都提出了独特的情感表现理论,并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态势,即主要从本体论本质观的角度探究情感的流脉以及从功能观方法论的角度探究情感的流脉{1}。但是,西方艺术情感理论的一体两翼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从情感本体论研究向情感表现方法论研究的向度转变。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评论道:从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开始,“所谓艺术表现,就是从某种情感状态(或体验)向着审美理解转化。所谓内在情感的外化,不是情感的释放或涌出,而是改变它的性质,使它从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变成一种艺术的理解。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像因果理论所说的那样,将某种内在情感展示出来,而是真正理解这种情感,而这就意味着从一种‘情感状态’转变成一种‘审美概念’(或美的意象)。通过上述批评性的思考,那种宣称感情的因果表现论,便开始转变成一种稍具认识色彩的表现论。按照这种理论,表现就是对一种感情的审美理解”{2}。因此,情感表现方法论的研究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在这种研究向度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怎么能够和外部物理对象的外表特征达到同一呢?简单地说,就是形式如何和情感统一起来的问题也成了美学一大难题。

阿恩海姆顺应了从艺术情感本体论研究转向艺术情感表现的方法论研究的历史潮流。在从那种宣称宣泄感情的因果表现论向认识表现论转变,认为表现就是对感情的审美理解的美学走向中,他则进行得更为彻底,走得更为深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已不是更多地考虑知觉与艺术,而是对知觉动力在具体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更多思考。他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一、视知觉形式动力:通向探询艺术表现之门径

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但不囿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现成理论,而是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艺术领域时有所拓展。他并没有止于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是为艺术表现引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视知觉形式动力。阿恩海姆认为,我们的视觉并不是一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的摄影机,而是有机体在生存斗争中发展出来的能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具。与有机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莫过于那些在它周围活跃着的力——它们的位置、强度和方向。这些力的最基本属性是敌对性和友好性。这样一些具有敌对性和友好性的力对我们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们的表现性,而且只有形式动力才能被神经系统所把握。可见,阿恩海姆把形式动力和艺术表现紧密联系了起来。

1.视知觉形式动力是艺术的内在表现。一般认为,所谓的内在表现就是视觉对象本身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阿恩海姆认为,一棵树或者一座塔,看上去总是在往上伸展,斧子之类的楔形物体,使人感觉到有一种向着成锐角状的两侧边行进的动力。这些动力性质是知觉的原初成分,而且常常造成比形状本身还要直接的影响。因此,所谓的艺术内在表现,表面看来是视觉对象本身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视知觉与视觉刺激物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视知觉形式动力。

沃尔夫林和利普斯都明显意识到了物体形状的内在表现性,但他们都把这种内在表现解释为观者自己肌肉感觉的投射。阿恩海姆则认为,视觉表现的主要作用源自于视觉形状本身的形式属性,由于观者接受的是外表形状的视觉意象,经过观者的神经系统加工,这些形状才获得了动力特征,是主客体之间的“异质同构”,而不是观者自己肌肉感觉的投射。“我已经阐述过,把感觉的原材料组织成我们觉察到的形状的心理上的力,与我们经验为视觉意象的动力构成是同一种力。没有必要求助于另一种感觉形式,比如肌肉运动知觉的意识来解释这种主要的影响”{3}。

2.视知觉形式动力具有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性。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表现性源自于视觉形状本身的形式属性,更进一步说是物体通过其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象征(symbol)意义。他认为象征就是艺术再现超越符号本身的东西。“艺术作品的每一成分,不论它是从属于知觉形式还是题材,都是象征化的,也就是说,所再现的是某些超越其本身的东西”{4}。关键之处在于,他认为真正的象征源自于知觉物体的内在表现,而不是人为地把某些符号赋予了象征意义。人们却通常使用承载习俗意义的形状表达象征意义。比如,十字形教堂象征十字架,林肯纪念堂的三十六根立柱象征林肯逝世时组成美国的州数,把监狱的大门设计在地下,象征正义重压之下的罪恶等。阿恩海姆认为这些象征意义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层次上,这些传统符号的象征意义具有相对的限定意义,不是原型而是有限的应用。比如,十字形不仅可以象征十字架,也可以象征十字路口、象征向四方拓展的行为、象征火种的传播等。因此,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家应该首先关注知觉表现的广泛象征意义,而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觉之中,因为它们植根于最强、最普遍的人类经验之中。这种象征意义才会非常深刻,不会随文化习俗变化而变化。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觉之中,是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因为它们植根于最强、最普遍的人类经验之中。这和荣格的关于象征的内涵直接在意象中知觉到的思想一般基本一致,但阿恩海姆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前进了一步,认为自然的象征意义源自于知觉物体的内在表现,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自然的象征意义也就是寓于物体形式中的动力,即动力的象征意义。

二、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的有效性范围及意义

对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有效性存在一个普遍疑问,并把它作为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局限性来看待,那就是同一对象、形式、力的结构,为什么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或不同个人的知觉中,却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性呢?⑤也就是说,既然是同一对象、同一形式、同一力的结构,那么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或不同个人的知觉中,应该具有相同的表现性。可为什么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呢?这种疑问的产生,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理解阿恩海姆视知觉完形力论的有效性范围。

应该说,阿恩海姆对其理论的目标和有效性范围有着高度的自觉,他不仅把自己的研究限制在知觉,尤其是视知觉的直接经验的范围之内,如格式塔心理学方法所要求的那样,而且更为严格地把自己的研究限制在视知觉直接经验形成中的普遍基础和基本机制上,也就是那种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的普遍有效的视知觉形式建构机制。

波德莱尔曾经说过,艺术有永恒的一面,也有随时间变化的一面。可以说,阿恩海姆就是旨在揭示视知觉形式建构中的具有初始结构意义的东西,而这对于我们认识艺术表现的本质具有巨大的意义。

对此,阿恩海姆有过这样的论述:“从这种观察中所得到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个体观看者的个人经验,它们揭示了人类知觉的普遍基础,也是精神结构的基础。一旦这些初级经验被确定,人们就会开始理解它们是怎样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这些知觉要素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们很少被特殊条件完全取代。那些盖在上面的东西仅仅是调节它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知觉要素都会持续,只有当我们了解它们的基础方面时才会理解个案。”⑥阿恩海姆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说明了个体经验和普遍经验的关系。在图1⑦中,T代表观察的目标,A、B、C、D代表不同的观看者,如果我们把分析仅局限于从观看者的文化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接受的都是不同的知觉物体这种条件下出发,就会得出这样的荒谬和令人苦恼的结论:既然人们看见的都是不同的事物,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经验,也不会有交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分析限于目标T,就可以忽略个体差异而得到一个格式塔T。阿恩海姆认为以这种同样是片面的方式,却能找到共同的核心。“虽然它的方法是片面的,但它所意旨的知觉核心却可以挑选出来……就像我们观看一扇圆花窗,尽管它的完整意义是从建筑背景中得来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欣赏并且合理地分析它的圆形、窗饰以及彩色玻璃设计,当然,更完整的理解,需要同时考虑历史、社会以及个人的因素,我已经把这些因素用A、B、C、D在表1(图1——引者注)的示意图中表示了”⑧。

在阿恩海姆看来,当人们观看同一物体时,每个人基本都有相似的知觉原理,否则就不会有交流。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差异,但这些也都是建立在视知觉的普遍机制之上的。这些差异只能带来视知觉形式建构之普遍机制的某种变调或风格差异,但不可能取消它。

因此,作为一个思想家,阿恩海姆的学术研究也有他明确的“排斥机制”,从而确立他的理论研究的有效性范围,这就是他力图探询视知觉形式建构的普遍基础,而不是去研究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历史差异和个体差异。具体到图1的例子,就是他要研究A、B、C、D如何建构了共同目标格式塔T,而不是去研究它们的建构共同的格式塔T时的个体差异。这也就意味着A、B、C、D的个体差异是他的理论所排斥的。他的理论的有效性范围也就因此确定了。

三、阿恩海姆艺术表现论无法全面与文化、历史、社会层面建立关系

阿恩海姆强调视知觉直接经验性,因此对艺术表现所做的一切探讨主要都是限于知觉领域。他着眼于纯粹的视觉形式经验及心理的分析,因此具有两个显著的弱点,第一,他抛开了具体的人,把人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第二,他将知觉形式形成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类似现象学的“悬搁”,只作知觉现象的纯形式的描述。这种抛开了历史、社会和个人的背景在中性的条件下对视觉形式进行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个体差异,把人都看成是同样的人、纯粹的人,形式也变成了不带有历史、文化等内涵的纯形式。而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中的人,而形式也常是带有历史、文化等内涵的形式。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也得到阿恩海姆本人承认。“虽然它的方法是片面的,但它所意旨的知觉核心却可以挑选出来”⑨。也就是说,这种限于知觉的研究方法既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片面性的一面。我们对艺术表现的研究决不能仅限于知觉层面,因为人的生理、心理中早已积淀和渗透了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因素。

注释:

①黄南珊:“廿世纪西方情感美学的两类取向和两种关系”,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

②[美]布洛克:《美学新解》第142页,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⑥⑦⑧⑨[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第165、ⅷ、ⅷ、ⅸ、ⅸ页,宁海林译,牛宏宝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第237~238页,丁 宁等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感恩的心征文篇3

校园布置让“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如标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学生们整天目睹这些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情感的标语,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更是承担教育学生做人的使命。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如:初中语文《背影》记述年迈的父亲在岁祸不单行之时,还确强忍着悲痛去宽慰与关心儿子,表现出父爱之浓;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时,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表达了他报国之情。所以老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征,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当中,让感恩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古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蕴涵的道理。

3举办主题活动,培育感恩之心

学校、年级、班级举办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来设计。第一阶段知恩教育,如设计一些问题: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假如没有父母你将会怎样?在这个阶段让学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进而知道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在第二阶段感恩教育,如,通过“感恩”演讲、“感恩”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次感恩的洗礼;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怀着感恩去生活去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

4实施因材施教,增强责任心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气、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思维特点都会因人而异。怎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责”?一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二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有个性差异,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引起共鸣的教育内容。有时代感,切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入心入肺,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甚至有预见性,捕捉一个个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我们作为教育者,根据初中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责任。

5家、校、社会联手,弘扬感恩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把感恩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一是多渠道创建沟通交流教育的平台。如,大规模的有: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树立感恩教育的典型、召开感恩教育大会,小规模的有:家长会、班级Q群、微信群等。家长会让家长让学生感悟父母的关爱;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尽管风俗各异,但很多节日都蕴含着感恩教育。如:春节时,接受长辈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三是希望各种媒体对“感恩”倾力关注。媒体的作用以及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如果媒体关注母亲节、父亲节像关注情人节、双十一之类的节日一样,感恩美德就得到弘扬,正能量就得到传播。感恩,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心灵的灯塔。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农村传统文化日益荒芜,初中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点拔学生,培养学生拥有感恩意识、感恩责任、感恩美德,让他们心存感恩,知恩图报。

感恩的心征文篇4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又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这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每次听到它,唱起它,我都会在内心经受一次爱的洗礼和震撼,它让我一次次地拷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也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确是一种偶然,就像一颗尘土任意飘荡,风住尘息之后,才降落此时、此地、此家。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不管怎样,不管来自何方,又将要去向哪里,存在就是价值,感恩才知惜福。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人生注定离不开奋斗,充满着艰辛,人生之路也会荆棘遍布。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人总是幻想着征服世界,但我们要知道,欲征服世界,先要征服自己。

所以我们一个明白,与其在这里感叹人生苦短,不如在奋斗中延长生命。天地虽宽莫如心宽,心宽就会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因为有梦想的人心中常存感恩的心。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感谢一切事物。

人类因为有了梦想而伟大,人生因为有了爱心而精彩。人生也会时刻伴随着泪水,有时喜极而泣,有时顿足捶胸,有泪未必非豪杰,但人生决不可认输失志。人生其实充满了探索,也充满了成功和失败。有人失败了,总会怨天尤人,抱怨上天的不公,其实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不放弃、不认输,终有所成。成功的人懂得珍惜,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此时此刻,我无比自豪,因为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公司,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存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感恩的心征文篇5

一、感恩系列活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为此,我校深入开展“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系列活动,培育“感恩文化”,让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荣知耻、知恩图报,使全体师生感动于人、感化于心、感恩于行。以“宣传、广播录像、讲话、主题班会、板报、征文”等多种形式,通过“读感恩故事、诵感恩诗歌,唱感恩歌曲、写感恩体会”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感恩教育工作,倡导感恩文化。通过情境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实践锻炼法、专题活动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以国庆节为契机,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的爱国教育;以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教育。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了,道德素养提升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决心更坚定了。

二、学雷锋活动

三月份是我校学雷锋活动月。我校通过小广播让三至九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学习和宣传,利用红领巾同学们为社区服务,各班级积极行动从不同角度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后评选出学雷锋优秀班级、先进人物。我们评选出了“艰苦朴素小雷锋”“钉子精神小雷锋”“助人为乐小雷锋”等。同学们觉得:雷锋并不遥远,雷锋就在身边;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雷锋精神永远鲜活。

三、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

结合读书活动,我校积极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利用小广播,宣传我党光荣历程和丰功伟绩,组织师生撰写征文,举行全校师生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从而激发了广大师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强中国”这是真理。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我们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促进德育精致化管理,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感恩的心征文篇6

开展以"爱校,爱班,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是为了加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校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另人担忧的不良现象:把父母、老师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为此,我校德育处及团委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讨,决定把"六爱感恩教育"作为本学期德育教育活动的重点,作为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的重要方面,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我校的"感恩文化".让学生在感恩中逐步提高自身修养,在感恩中自发形成优良学风.

二、活动主题:感恩教育--爱校,爱班,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三、活动形式

〔一〕宣传

1.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进行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2.以"感恩"为主题布置校宣传栏,各班张贴《"六爱"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营造感恩气氛.

3.以班级为单位,学习手语,唱《感恩的心》,召开"感恩之心永存"的主题班会.

〔二〕实施

1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他人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1〕"六爱"--感恩教育征文比赛

全校〔非毕业班〕组织开展感恩父母征文比赛,主题:爱校,爱班,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2〕给父母写感恩信

各班发动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由班级统一清点并邮寄.

〔3〕"寻找身边的爱"感恩实践

a、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通过邮件、短信、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恩心情。

b、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或节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c、假期为家里做至少四件家务,例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4〕班级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活动

a、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算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假定自己以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c、将感恩与学习结合起来,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将感恩与生活结合起来,每月控制、节约生活开支,不铺张浪费。

2.感激学校培育之恩,感激老师授业之恩

要对自己的母校感恩,因为学校为我们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我们知识,更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感恩的心征文篇7

[关键词] 《在云端》;“背包理论”;隐喻

导演贾森•雷特曼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有刻意求奇的特点:如果说《朱诺》涉及的是题材的特别――早孕,那么《感谢你抽烟》和《在云端》则在主人公的职业上“做手脚”:前者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也最富有争议的行业――烟草业的代言人,后者则是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传递“坏消息”的使者――专门为其他公司裁员。《在云端》上映后,赢得了国家影评学会和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影片奖,并顺利进入奥斯卡提名名单。应当说,影片的隐喻意味为该剧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以隐喻为切入点,就影片男主人公瑞恩的“背包理论”来对影片的内在意蕴作出阐释。

一、关于电影中的隐喻

“隐喻在传统修辞学中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正常语言使用的偏离,仅仅局限于文学、修辞学和艺术领域。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和行动中。”[1]黑格尔曾经谈到艺术的象征:“什么是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这里的表现,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2]象征和隐喻常常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并存于一个形象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隐喻:一切隐喻都具有一种具象化、符号化的性质,它是用一个形象来象征一种意图、观念,表达对世界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电影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但它通过镜头和影像记录现实,同样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主题意蕴,取得有力效果:“在叙事的基础上大力发挥隐喻的功能,使它不仅为体现主题、刻画性格服务,而且能起到相对独立的作用,直接抒发电影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直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个人态度与评价。”[3]

《在云端》的男主角瑞恩有一套“背包理论”,即放下一切责任、剪裁一切不必要的关系,避免做出任何承诺,才能轻装上阵。从某种程度上,整部影片可以被看作是其“背包理论”从建立到破产的过程。毫无疑问,这里的“背包”隐喻了责任和关系,是影片的重要意象,正是在“背包”的舍弃和选择中,在人生各种各样的境遇中,导演贾森•雷特曼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生命,从而揭示了人生的诸个主题。

二、“背包理论”的建立和倡导

影片男主人公瑞恩从事为其他公司裁员的工作,一年有300多天辗转于全国各地解雇他人。他有自己的一套关于生活的“背包理论”:“你的生活有多重?假设生活就是你肩上的背包,朋友、同事、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父母、妻子、丈夫、男朋友、女朋友每天都会给你一定的期望与托付,感受一下这个背包,想象一下肩上的背包嵌入你双肩之中,你和他们的约定、争辩、秘密、承诺,这些都是你需要承担的重量,需要你忍受的痛苦。再作个比喻,看看你背包里都有些什么?从小的开始,牙膏、牙刷、衣服、台灯、毛巾、枕头;一直到大的,电视机、沙发、床、餐桌、汽车,甚至是你的房子,而且重量还在不断地增加,你背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背包走在人生的路上,感觉累吧?那么像我一样,放下背包,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烧掉,背起那个空着的背包继续上路,你的感觉会非常好!”

瑞恩本人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实践的:不相信爱情,年逾中年却没有爱人、没有小孩,与家人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飞机头等舱和高档旅店中,积累一千万英里的飞行里程是他的人生目标。瑞恩似乎不去思考或者根本无暇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说有,他也有自己的结论:每个人最终都将独自死去。而他本人也很享受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和凡夫俗子的居家男人不同而不快乐,他自由、潇洒、快活,甚至不时发表一些励志演说,运用语言技巧抚慰那些沮丧的心灵,倡导他的“背包理论”。

三、“背包理论”的逐渐瓦解

三个女人的出现和存在使瑞恩的生活哲学渐渐有所改变。

同样在空中走南闯北的艾丽克斯有着出色的美貌,独立、知性、事业有成,成为瑞恩情感世界中的第一个“入侵者”。他们一拍即合,并相约在后续的旅行中再见。在参加瑞恩妹妹婚礼其间,瑞恩与艾丽克斯一起翻窗回到母校曾经的教室、楼梯的转角……在敞开心灵的交谈中两人的感情渐渐升温,瑞恩开始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同事娜塔莉是心理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对工作充满激情,力求革新一切冗余的工作方式,有着初入职场的盲目自信。她想找个喜欢狗的男人,然后结婚、生孩子,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娜塔莉纯真的家庭观,她对责任、情感和恋人的执著也不断感染着瑞恩。

第三个女人是瑞恩的妹妹,她即将结婚,因为没有能力负担蜜月旅行的费用,便把她与男友的大幅合影寄给瑞恩,要他将“合影”置于各著名景点前拍照。虽然瑞恩对此不置可否,但他确实每次出行都带着妹妹和妹夫的纸架大照片,并在各种景点前拍合照。照片掉进河里时他不顾一切地去捞纸架照片的场景,揭示着他与家人关系的逐渐融洽。

随意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当瑞恩与艾丽克斯情感暧昧升温的过程中,在他作为前辈努力化解娜塔莉在裁员时所受到的情感压力时,当他带着其妹妹与妹夫的大照片一路奔走拍照时,他内心所坚持的“背包理论”的冰山在爱情、友情、亲情的入侵下已经渐渐在融解。瑞恩在与三个女人的周旋、交往中经历着生活价值的蜕变。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春风细雨般一步一步进入瑞恩的内心,他由惧怕固定关系和逃避责任慢慢转为喜欢这样一种交往,并开始寻求自己的情感归属。

四、“背包理论”的彻底破产

瑞恩妹妹的婚礼一波三折,其未婚夫因为惧怕婚姻带来的压力而临阵脱逃,瑞恩感到有义务为妹妹挽救即将功亏一篑的婚礼。我们看到,从来不相信婚姻的瑞恩劝说妹夫勇敢走进婚姻的殿堂――虽然这实则与其自身极端的单身信仰不可兼容。但最终,他还是成功说服了其妹夫,同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也是瑞恩对自己的一次说服,因为他发现并承认自己爱上了艾丽克斯。

劝说妹夫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瑞恩内心转变的关键,在此之后,他彻底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信仰。伴随着这种否定,被重新提上日程的是爱情、友情和以往被漠视的家庭纽带关系。与此同时,瑞恩自然而然地也就对结束流浪、相濡以沫有了满心的期待。影片中,瑞恩后来于风雪夜中去找艾丽克斯,作为裁员“达人”的他为娜塔莉写推荐信,以及最后他在演讲“背包理论”时落荒而逃,则宣告了其“背包理论”的彻底破产。

瑞恩想象过无数次飞行里程达到一千万英里后的场景,然而当他真的完成了一千万英里目标,拿到美航的白金卡时,他却说不出什么话来。这时的他才发现人生的盲区――也许人生背包中真的必须要装上一些什么才能够使自己走得更远。“而所谓‘在云端’,其实就是男主角瑞恩生活的最精确指代,过分忙碌、脚不着地的工作带给他的,除了积攒里程达到一千万英里的终极目标之外,更多的也许是无法派遣的孤独和寂寞。”[4]

五、“背包理论”的反思

经济崩溃、失恋、和家人的关系日渐疏远、名目繁多的裁员――导演贾森•雷特曼为我们堆砌了一个现代噩梦后,又力图以亲情、友情、爱情来温暖我们,让灰色的底子泛出阵阵彩色。虽然这种“安慰”跟瑞恩的“背包理论”相比,似乎力道不足,却启发人们去秉持这样的“背包理论”:因为“背包”里有爱、有责任、有承担,它有重量;正是因为这重量,才使我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当然以上是从理想的角度出发的,除此以外,影片中所揭示的社会经济现实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影片中那些被裁的员工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他们没有特殊职业,他们只是普通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们需要一份工作,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要看病,小孩要上学,家人要吃饭,还有房贷……他们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被“背包”压得喘不过气而步履沉重的人。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整日打拼于职场的最为庞大的中下层群体。对于他们来说,会不会希望“背包”里的东西少一点,“背包”的重量轻一点?所幸的是,导演贾森•雷特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让瑞恩“回到地上”,因为艾丽克斯是拥有温暖家庭的有夫之妇;最终,瑞恩依然要继续在云端的生活。这是个遗憾,但也不失为一种保存美好幻想的方式――正因为如此,至少他心中对爱情、亲情、家庭、责任是有所期待的。我们不愿意设想,如果瑞恩真的从云端走到人间,他会不会渐渐为现实所累、感觉到“背包”的沉重而重新怀念“空背包”的日子?我们也不敢确定,对那些需要养家糊口的被裁的员工来说,瑞恩在云端的轻松日子是不是一种天堂?

影片的最后,瑞恩继续他一个人孤独地在云层上飞来飞去的旅程。“今天大多数人都将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家,迎接家里闹腾的小狗,吵闹的孩童,他们的伴侣会关切地打听白天的事情,晚上,他们在夜幕中安然入睡。星星从白天隐藏的角落,慢慢地爬升出来,而在那些天边的微光中,会有一个更为明亮,它就是我的翼翅,祝福着其他人,悄然拂过。”瑞恩的这段内心独白揭示了他心灵深处对“背包”的真正理解和真实情感,基调与影片一开头他宣称“想要认识我,就跟我同乘一班飞机”的自豪和傲慢截然不同。这也从侧面表明瑞恩“背包理论”的全面溃败――他的心灵不再信奉“空背包”,从而树立起全新的人生价值观。

当然,《在云端》所运用的隐喻除了瑞恩的“背包理论”,还有很多。例如,各种各样的VIP卡、高级酒店暗示着人物的特殊身份和成就,快速滚动的行李箱轮子和不断变换的城市名称隐喻着现代人的高速生活和各种压力……而片名《在云端》本身也充满隐喻的意味:在云端,是一个远离现实的理想世界,置身其中的人轻松自在;但唯有在云端以下的人间烟火中才充满温情;然而,一旦脚踏实地回归到现实,又不可避免现实的沉重与复杂、残酷与无奈。《在云端》利用各种隐喻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电影本身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观众去思考。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探究人类的心灵,帮助观众理解生活、解释生活、更好地去生活。导演贾森•雷特曼从主人公从事的特殊职业入手展开叙述,并融汇自身的理性思考,借“背包理论”隐喻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描述了孤独和爱,同时表达了残酷和温情。在运用视听语言、通过镜头淋漓尽致地发挥电影无与伦比的表现优势的同时,《在云端》又利用隐喻来表达更深层更广泛的意义,由此大大扩宽了电影的艺术“空间”。对于观众来说,读懂“背包”的隐喻和象征,能更有效地进入电影,避免停留在看热闹的浅薄层面,从而读取影片的丰厚意蕴和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影,刘芳.《我的青春谁做主》的隐喻语言研究[J].电影文学,2009(19).

[2]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罗慧生.现代电影美学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4] 王楚,郭石磊.从电影《在云端》看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危机[J].电影文学,2010(17).

感恩的心征文篇8

有一种感情,永远呵护着你,以至于让你麻木了它的厚重;

有一种感情,一直支持着你,以至于让你不觉得它的珍贵。

当每一天妈妈把热腾腾的早餐,准时送到我们的面前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曾为此感动过……

当每一次爸爸把学费教到学校,让我们能够无忧无虑的在学校学习,也许我们觉得那是应该的……

每一天我们都享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爱。起床时准备的好早点,放学后精心搭配的晚餐,睡觉前温暖的被窝。父母为我们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最舒适的生活,最优越的学习环境!我每一天都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一切,我们不但没有对父母表示感谢,还嫌他们管的太紧,太罗嗦,甚至有摆脱父母管束的想法。当我们与同伴嬉戏欢笑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许正在心急的下班赶回家,淘米,洗菜,煮饭……当我们甜美的进入梦乡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父母还在洗衣,扫地,刷碗……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务,平凡的事,我们有谁真正体会过这平凡背后的辛酸。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五月的春风是一年之中最宜人的,象征了母亲给予子女的那温暖的情;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六月的阳光是一年之中最炽热的,象征了父亲给予子女的那火热的爱。

九月十日是教师节。九月的气息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象征了收获季节无上的喜悦。

感恩和报答是相辅相承的。同学们,只有感恩的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报答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父母养育了我们,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受尽了累,操尽了心。“百善孝为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要我们常常关心父母,处处体谅父母,时时孝敬父母,少让他们操心,多为他们着想,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孝子,老师培养了我们,从幼儿园到现在,十几个春秋,曾有多少个老师含辛茹苦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把我们来培养。我们要认真学习,拿出好的成绩来,这就是对老师真正的感恩和报答;每个人都有受到同学帮助的经历,帮助过我们,我们就不能忘记,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去帮助和关怀他们,“点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的朋友才能天长地久。

上一篇:节目主持人开场白范文 下一篇:娱乐节目开场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