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20:39:21

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篇1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1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2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他有庞大的财产,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于是,他教儿子自己去奋斗。儿子他还发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他驾船渡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找到一种树木,这棵树木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青年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青年把树木运到市场上卖,可是站了一天都卖不出,隔壁卖木炭的卖完了,于是,他把沉香烧成木炭,结果一天就卖完了。他得意地告诉他老爸,他老爸一听,却哭下了眼泪。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我知道了什么东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没了才后悔。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3每个假期,大队部都会介绍一些好书给我们,这个假期的是,其中最吸引我的是。

说是散文,当然是分成许多故事,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散文。主要讲了"我"在渔人码头观看海狮。两位老师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户外教学,老师给小朋友讲起了码头里那只戴"项圈"海狮的故事。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看到了项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来了。小海狮慢慢长大,项圈越来越紧,最后陷进了肉里。再后来小海狮被保护海洋的工作人员发现,剪掉了项圈,却留下了伤口。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往海洋里乱丢项圈的人太可恶了,这样乱丢垃圾不仅破坏了海洋的环境,也使小海狮差点丢了性命。再想想,我每次去海边,总能看到很多人把烧烤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丢在沙滩上,一涨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带进大海。看了这篇故事,我下定决心不再让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捡起,看到别人乱丢就及时制止,千万不能再让更多的海洋生物惨死在这些垃圾手下。这样才能海更蓝,水更清,生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学们,快去翻开这本书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着你!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4接触林清玄的散文是一次逛书摊,偶尔捡起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就被他清丽的文字所打动。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在炎热的夏季,你不妨泡上一杯清茶,翻一翻林先生的书,让一缕清风吹进你的心房。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5放暑假了,我和妈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博库书城买书。我在书店里精挑细选,买回来了一大堆我喜欢的书,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爱看的书。

当我接过这本黄色封面的,不起眼的书时,觉得应该不怎么好看,随便翻几篇就可以了,但是当我翻到第一页时,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页自序《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很有想象力,还悟出了大道理:万事万物各有其道,有它的优点和奥义,这个世界才会如此多娇而美好,人生也是这样,从不同处去观看智慧,才能认识更多元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最合适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从巴西来的乌龟》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没了生命,那还有什么价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们知道,做事情不爱依赖别人,不然就办不成大事。《软枝杨桃》说;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内心。《快乐的思想》讲的是每个人都用快乐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林清玄伯伯写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动的,感人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一个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厌,我要多次去品味它,当然,我希望你们也喜欢上这本《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篇2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书中领悟到其他的道理,这,也许就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篇3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学校一年一度举办了“读书节”,通过“读书节”,让我阅读范围变得更广了,也更让我能汲取到更多的知识,而读散文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本届的“读书节”我读的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林清玄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做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学”。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这时,我感觉我越来越崇拜林清玄了。

本次读书节我一共读了他很多篇散文,如《分到最宝贵的妈妈》、《台北闹饥荒》、《变色茉莉》等。读完这些文章,让我启发了很多很多。其中有两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第一段话是《走钢索与空中飞人》中的一段话:

“我们在实际的人生中亦然如此,许多屏息以待,只等到了失败,但有过失败的成功更值得喝彩与掌声。

在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和空中飞人,在上台表演之前,必然都有许多的失败,才会使他们设计出这样的表演吧!

他们的成就正是建立在“危险”和“失败”上,如果是在平地上表演就没有人要看了。

生命也像是在走钢索或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立了坚强。”

这段话让你给我知道了失败使成功变得珍贵,其实,人生也像走钢丝,不断地会遇见失败和危险,而我们就要在危险中锻炼勇气,在失败中锻炼坚强,丰富我们的人生。

而第二段话则是《苦瓜变甜》中的一段话: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情爱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我们尝过情感与生命的大苦的人,并不能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生命与情爱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文章虽在写苦瓜,实质上是在写生活中的困难,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吃苦的准备。能吃得了苦,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

林清玄散文篇4

关键词: 魏晋玄学竹林七贤双重人格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时间跨度近四百年(196—589),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离乱不绝的年代。先是群雄割据,接着是八王之乱,后来又是五胡入华;旷日持久的争权夺位,此起彼伏的角逐厮杀,走马灯似地改朝换代,使这近四百年的历史始终笼罩在悲戚和苦难交织的阴影之中。

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儒家神学的崩溃,使社会丧失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导致了人与神、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将魏晋士人抛入了巨大的生命恐惧之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迷失。玄学与佛学在儒学独尊地位失落后,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在这一时期,儒、玄、道、佛诸家学说活跃在思想舞台上,如自然与名教之争、贵无与崇有之论、济世与遁世之辞、与养生之辩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新的重要阶段。

新的哲学思想——玄学的产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诸如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的出现,两次“党锢之祸”,黄巾大起义,儒家学说的沉沦,老庄思想的复活,以及清谈之风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玄学的产生。当何晏、王弼等一批名士唱出“正始之音”时,玄学在正始年间形成了。

魏晋世局动荡多变,充满血腥屠杀,原先作为精神支柱和社会价值取向标准的入世的儒家思想体系轰然崩塌,士大夫体会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在现实社会中被背弃的恐惧和悲哀,找不到一种全新的、可稳定情绪的、解除社会痛苦和灾难的思想武器,只好借吃药行散、醉饮长啸、赌博斗富、尚玄空谈宣泄和排遣内心的巨大恐慌和焦虑。

正始玄学的倡导者何晏,“少有异才、善谈老庄”。[1](P65)他与夏侯玄提携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如王弼、钟会、傅嘏、乐广等,使玄学队伍进一步壮大,这位曹魏时期的大名士还开创了吃药行散的风气。何晏、王弼等名士在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儒家神学学说崩溃后,于辩谈说玄中准备构建新的社会精神支柱,他们从社会现实出发,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但对传统价值观念象征的儒家学说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他们越思考,就越茫然、痛苦、孤独,服寒石散就是他们排解痛苦和迷茫的方法之一。由于寒石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石乳、硫黄等五种矿石,因而又称五石散。这种药毒性很大。晋人黄谧曾饱尝该药的残酷折磨:“初服寒石散而性与之忤。每委顿不伦,尝悲恚。欲叩刃自杀,叔母谏之止。”“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略,救命呼歙。”[1](P103)因此往往有服后致废、致死的。鲁迅在其名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说:“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热食,那就非死不可。”[2](P390)就是服用该药最得体的何晏等人,长期服后也是“筋不束骨,脉不制肉,魂不守舍,容若槁木”。[3](P130)这与现代的吸毒者并无二致。

以前学术界在探讨魏晋大夫服食五石散的社会风气时,往往认为这是士大夫的酒色过度,想靠此药滋补强身、延长寿命而已。近来有的学者认为:“服药行散,与其说是士大夫以此来强身增寿,毋宁说是他们以此来宣泄内心的焦虑。”[4](P103)可谓一语中的,何晏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3](P132)就是通过服药暂时转移和排除精神苦闷后的一种主观感受。

正始名士的谈玄、行散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玄学的发展和传播,使之成为一种思潮,迅速在社会各个阶层流传开来,而名士间的谈玄说理、互相诘难也推动了玄学的纵深发展。在儒学神学在社会大激荡中为世人抛弃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给统治者寻求比较理想的治国方略,试图建立道本儒末的理论模式,实施“无为”政治,建立起较为精致的玄学理论体系,企图以道家学说解释儒家的名教,为名教的合理性提供一种新的论证,即“名教本于自然”。玄学虽然是一门哲学,但并不脱离政治学,而作为玄学领袖的王弼,虽是一位玄谈家,却非空谈家。

如果说王弼、何晏所弹唱的“正始之音”是以“名教本于自然”为主调的话,那么竹林七贤却在此音符上,唱出了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高强音。然而在这重音后面还有一组低回悱恻的伴奏曲,它仿佛蕴涵一种难言的痛苦和深沉的悲哀,这组不协合音,正是“竹林七贤”的人格双重性的写真。与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不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另一大批士大夫则以裸裎醉饮、放荡不羁排遣心中的苦闷和迷茫。

魏晋之际的山涛、嵇康、阮籍、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等七人,《魏氏春秋》说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七贤”虽为正始玄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学术团体,但是在司马氏掌权的特殊环境里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在竹林名士中,对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约可分为三个流派。

首先是内儒外道、援道入儒的激进派,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少孤贫,好读书,博览无不该通。娶穆沛王曹林之女为妻子,与谯郡的曹氏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人为曹操的曾孙女婿。政治上他拒绝与掌握实权的司马氏集团合作,不愿出仕,而情愿和向秀在家乡一块打铁,对于来访的贵公子钟会不理不睬。曹魏正元二年(255),司马氏专权,为了掩盖自己政治上尔虞我诈、欺上凌下的勾当,司马氏极力推崇孔子,提倡名教出于自然的理论。政治斗争的现实,使嵇康在思想上受到冲击,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讽刺和批判“名教之士”。他的刚直不阿和不附权贵为欲代魏而立的司马氏集团所忌恨,而当旧友山涛举他为官时,他立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简直就是坚决不向统治集团当权者妥协的自白书,终被掌权司马氏借“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杀害于洛阳东市。临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要求当局赦免他,并“请以为师”。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悲声震天,闻者莫不心肺俱裂。“竹林七贤”中人品最高声名最隆的嵇康没能逃脱沦为魏晋之交的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命运。鲁迅评价:“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林清玄散文篇5

关键词:竹林七贤;文学;文化;思潮

竹林七贤指的是追求自由生活、善于谈玄清议的七个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所代表的就是自由随意、远离政治的文化符号。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并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进行了探索,对其具体的诗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评析,从文学创作中寻找竹林七贤所引发的文学思潮。

一、竹林七贤的文学创作

(一)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属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事情,这段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阶段,而竹林七贤文学创作的阶段更是处于动荡的司马氏统治初期,在这个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相对的对文化的统治也十分严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严重不满统治阶级自然就使得文学创作更趋向于向往仙界、自由、田园的精神追求。

2.人生态度

受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的影响,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以追求精神寄托、向往轻松的生活方式为主,政治上有回避的态度。其行为也从议论时政转向谈玄,所谓谈玄就是这个事情魏晋士大夫空谈玄理的表现,谈论本身不涉及政治内容,但是其思想其实是政治影响下知识份子对现实的敏感逃避与批判,是一种将希望寄托于超现实理想的表现。

(二)诗文评析

竹林七贤的诗文作品以文学修养、艺术修养表现为主,同时也展现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解释,在创作体裁方面以诗、骈文和赋为主。具体来讲竹林七贤代表作品如下: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琴赋》是他琴学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的序言也表现了其庄子思想,如其写道:“舞鸑锻ソ祝闻啥摧汀8刑斓匾灾潞停鲒栃形诶唷<嗡蛊髦裁阶任囊宰晕俊S婪谎幔殴沤裰蟆B以唬簮謵智俚虏豢刹赓猓迩逍脑跺?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这些其实都是其仙境的追求表现。。《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所作音乐美学论著。他的《声无哀乐论》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对建立新的科学的音乐美学体系还具有启发与借鉴的意义。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咏怀诗》等。《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象征着终极自由追求的拟人化形象,表达了阮籍对于自我实现这个最高需要的渴望和向往,也表达了他的骄傲。他的《达庄论》又说:“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一本作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这是企图证明,人在实质上,是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阮籍认为,人生于天地之中,作为自然的一个体现者,他的身体就是阴阳之气积合起来的,人的本性就是五行的本性,人的感情就是灵魂的变动的欲望,人的精神就是天地的主宰。由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玄学思想还是较为明显的。《咏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诗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上”一首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这首诗就明显地表达了竹林七贤的文人心态,展现了酒后的不满反应。有着明显的政治逃避思想,情感方面有着明显的。向秀在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而阮咸、山涛、王戎的流世作品较少。

二、竹林七贤与魏晋时代的文学思潮

(一)玄学思潮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竹林七贤引领了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潮,这种思潮本质是黑暗残酷政治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剧,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以其遥深,清峻的创作风格,标榜了转变期的文学精神。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原始诗性精神 ,导致其创作既有玄言文学 ,也有忧生之作 ,后者奏出了正始文学最强音。竹林七贤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内蕴:嵇康、阮籍都仍以儒学为精神内核,表面上却采用玄学和自然主义形式;山涛、王戎徘徊于儒学与玄学之间,随时俯仰,是功利主义的代表;阮咸、刘伶借纵欲来达到性灵的苏醒,与儒学无关,略有玄学的自然迹象;向秀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玄学的范畴,他同样放弃了儒家的操守,但目的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玄学的自然和自由。

(二)文化引领

竹林七贤的谈玄清议成为了魏晋时代的文化符号,因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 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悲剧的逃避之后,文人对艺术的追求更为明显,弹琴、喝酒、书法等都成为了文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竹林七贤的引领下,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总之,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征显示出了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时代文化符合,形成了自由化的文化之美。在文学上,他们继“三曹七子”以后,又创造了诗学新的辉煌。在思想上,玄学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带动了诗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的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郑建和. “竹林七贤”的身体文化透视[J]. 红河学院学报, 2010,(03):96-99 .

[2]申华岑. 简论竹林七贤的隐逸[J]. 焦作大学学报, 2010,(02) :36-37.

[3]贾玉海. 竹林七贤聚散考[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7):68-69 .

林清玄散文篇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此时北方尤其如此。因而,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历来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缪钺先生主张,治史应通古今之变,彰往而察来,探索阐释数千年兴衰治乱之迹,以资借鉴。在这方面,他善于将文化史与民族关系史的考察结合起来。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缪钺先生在《略论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其实,不仅北朝如此,全部中国历史中都是如此”[1],并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春秋时期,周承继夏、商文化,经济与文化都相当发达。这时的各少数族,如“戌”、“狄”、“蛮”、“夷”等,不但散居边疆,而且在中原与华夏族杂居共处,时有矛盾发生。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方面讲“华夷之辨”、“夷夏之防”,主张尊夏攘夷,使华夏文明不受落后文化干扰侵犯;另一方面又愿意使夷狄少数族接受华夏文化。春秋前期,齐恒公用管仲,成霸业。当时狄人灭邢、灭卫,恒公会诸侯兵以救之,迁邢,存卫;楚人屡次北上伐郑,恒公会诸侯伐楚,盟于召陵,遏其北进。据《论语·宪问》载,孔子盛赞管仲辅齐恒公称霸之功说:“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另一方面,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这是称赞“夷狄”的政治秩序有时还胜于华夏。当孔子在中原不能行其道时,他甚至想居九夷。“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孔子认为,“九夷”经过教化是可以提高的。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在民族关系上体现出这两种主张。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其始夷夏之分,不过文明野蛮之别。故《春秋》之义,晋伐鲜虞则夷之,楚人入陈则中国之,不以地别,但以德别。”康氏注解很能体会孔子意图,夷夏之分,主要看文化,不能仅看血统。

自从西晋怀帝永嘉丧乱后,中原人士大部分避难渡江,而内迁各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在中原建立割据政权。五胡之中,匈奴、氐、羌诸族久居内地,与汉人接触频繁,慕容鲜卑居辽东近寨,亦渐慕诸夏之风,各族上层分子大多是读书能文者。北方经魏、齐、周三朝,始终为鲜卑人所统治。缪钺先生在《北朝之鲜卑语》[2]一文中,详细考察鲜卑语在北朝流行运用之情形,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之关系,论证了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从整个趋势看是鲜卑族逐渐接受汉化,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禁鲜卑语、用华夏正音,禁胡服、改用汉服,改鲜卑复姓为汉人单姓、鲜卑名改为汉名,改定郊祀宗庙礼、废鲜卑旧俗、改用汉礼,改定官制律令、仿效魏晋,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鲜卑人迁洛者即为洛阳人,死后不得返葬平城[3]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文化整合促进民族融合的进程。孝文帝迁洛以后,汉化益深,声明文物,媲美魏晋,与留居塞上之鲜卑,文野相去甚远。孝明帝时六镇起兵,这是塞上鲜卑反对洛阳汉化政府的明确表示。高欢、宇文泰皆凭借六镇武力取得政权,东西分据,其后变为北齐、北周。自魏分东西以后,无论东方西方,皆鲜卑得势,于是汉人与鲜卑之冲突,不可避免。宇文泰据关陇一隅之地,其财富、人力、文化、版图皆不能与高欢抗衡,而宇文泰假托周礼,创建制度,以调和汉人与鲜卑,因而力量集中,国势日益强盛,至周武帝时,遂灭北齐。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此义阐发精详。反观高欢,虽其所凭借者胜于宇文泰,然他并无调和汉人与鲜卑之方策,因而在东魏北齐40余年(534-577年)之中,其政治上常发生鲜卑与汉人之冲突,导致力量分散。北齐最终为北周所灭,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缪钺先生在《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4]一文中对此详加阐释,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论证民族关系融洽对于社会发展之重要性。陈、缪二先生对北朝民族关系史的考察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

研治中国中古思想史,魏晋玄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页。“清谈”作为魏晋名士们谈玄论道的一种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上有一种“清谈误国”之说,以为魏晋清谈者“祖尚玄虚,不亲世务”,故东晋范宁“以中原倾覆归咎于王弼、何晏,谓‘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晋书·范宁传》)而恒温亦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按:指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世说新语·轻诋篇》)缪钺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所撰写的长篇论文《清谈与魏晋政治》中,将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结合起来,围绕“清谈与魏晋政治之关系”,详考史事,分别论之,认为“未可据王衍一二人为例而遂断为清谈误国也。”[5]缪钺先生认为,清谈家之理论并不轻视政治,且自有其政治上之新理想。魏晋清谈之演变,可分为四期:魏正始、魏晋间、西晋、东晋。他对魏晋两百年之政治,受清谈影响,实际情形如何;清谈名士,因才性不同,环境各异,其对政治之态度如何;清谈家所理想之政治是否实现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魏正始清谈名士,有何晏、王弼、夏侯玄、傅嘏、荀粲、李丰、王广等人。清谈初兴之际,清谈名士们虽崇尚《老》、《易》,辨析名理,但同时亦热心政治,思建事功。清谈研精名理,贵乎有识,而建树事功,即识之所表见,识为本,功名为末。清谈家才智纵横,勇于建树,有识而能建功业,乃本末一贯,自然之理。

魏晋之际有竹林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戌。《晋书·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竹林七贤,虽以谈玄酣饮相友好,而其对政治之态度则不同。嵇康以龙性难驯反抗司马氏而被杀,阮籍韬精酣饮而委蛇自晦,向秀逊辞屈迹以求免祸,山涛、王戌依附司马氏而坐致通显,刘伶、阮咸与政治关系较疏,从其言行推其心情,与阮籍相近。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指出,魏晋间清谈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缪钺先生则“补说一义,即竹林名士对于政治之态度,乃由正始风气变为西晋风气之枢纽也。”[6]竹林名士与正始名士有一不同之点,正始名士只言玄理,而竹林名士于谈玄之外,兼崇山林隐逸之趣,故正始名士多居庙堂,而竹林名士则喜亲山水。总之,竹林名士特重《庄子》,多怀山林隐逸之思,故其对政治之态度,不似正始名士之积极。然隐逸之士,不负政治上之责任,则虽清谈而不至误国。

清谈理论发展至西晋,以郭象为代表,其所理想之政治家,并非拱默无为,乃“有用之为,率性而动”。西晋名士如王衍贪恋禄位累居显职,好为空言而不肯负实际责任,是所谓清谈误国者。然而,王衍谈玄不过为一种装饰,并无深诣独得。他善趋风气,以清谈盗虚名,为仕官捷径,既无济世之志,又无从政之才。西晋政治腐败,由于朝廷之宽纵,清谈末流适与此相应合。因此,“西晋清谈名士之祖尚浮虚,遗落世事,亦多因当时政治环境所造成,非必尽清谈理论使然也。”[7]清谈至东晋,在玄理上似已停止发展,好学深思之士多喜研讨佛义。谈玄能发新解者,亦出于名僧支道林。陈寅恪先生在《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一文中认为,东晋时清谈风气仍然弥漫,对当时政治社会仍多影响,故欲了解东晋政治之特殊形态,及当时政治家之特殊风度,亦不可不于清谈中求之。缪钺先生则以王导、谢安为代表,具体地论述清谈与东晋政治之关系。

东晋承西晋亡国之馀,重建新邦,颇有人主张以严厉之法治矫宽弛之积弊者。然东晋时清谈风气犹盛,其势仍可左右政治。王导在东晋初政局上甚关重要。史称王导为政,务在清静宽和。东晋初立国之基,本极微弱,当时有三种人不易应对:一为土著之吴人,二为南渡之名士,三为拥兵之方镇。王导则本其“网漏吞舟”之政策,泯除界域,团结人情,交欢南人,优容名士,姑息藩镇,以宽和处之。此种政治作风,时人颇多不满。王导亦自知之,然他自有其清谈理论之根据,晚年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世说新语·政事篇》)王导喜道嵇康《声无哀乐论》,其中所述理想之政治即为“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荡涤尘垢,群生安逸”。

东晋贤相,王导之后,即推谢安。谢安亦以清谈名士居宰辅之任,其安内攘外之政治成绩,胜于王导。据《南齐书·王俭传》载,王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所谓“风流宰相”,即魏晋以来清谈家所理想之政治家之新范型,“其有超世旷远之怀,而又能建济世经纶之业”。[8]谢安既善玄言,并能济世,有胆识,有方略,以夷旷之怀,处危难之事。魏晋以来对于政治之新理想,在于融合儒道,以道家旷远之怀,建儒家经世之业,此清谈派理想至谢安而实现。

缪钺先生综括以上得出结论:“清谈思想,虽崇老、庄,而亦兼融儒学,故并不轻视政治,且有其政治上之新见解及其理想的政治家之新型,即在能以超世之怀建济世之业。”[9]“虽居庙堂之上,而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以后中国士大夫遂奉此为最高之境界。唐宋以降,贤士大夫皆以此为理想之事,此则受魏晋清谈政治思想之影响。

缪钺先生治学有文史兼通之特色,善于将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考察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治史应当注重理解古典文学发展情况与优秀传统,细心体味古代作家的高情卓识,尤其是古典诗词的精湛艺术和其中生生不息的感发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其中以诗、赋最为杰出。缪钺先生的《曹植与五言诗体》和《六朝五言诗之流变》两篇论文,纵论魏晋六朝五言诗之发展线索,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有机结合起来,从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中梳理并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对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在《曹植与五言诗体》中,缪钺先生认为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抒情诗体变化甚多,有四言,有《楚辞》,有赋,有乐府歌辞,有五言、七言,有词,有曲。最古之诗体为四言与《楚辞》,西周初至春秋用四言体,《楚辞》兴于战国。四言至汉代,其势已尽,魏晋以降,作者不多,佳作也少。《楚辞》变为汉赋,由抒情而趋重体物,貌同心异。魏晋以来,抒情复昌,至庾信《哀江南赋》而止,唐以后赋体亦微。五、七言均出于汉代,而七言至唐始大盛,惟五言诗,从建安开始成为文学主要体裁。

五言诗是东汉时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五言体对于抒情言志,较四言诗及辞赋均便利。中国字为单音,诗体句调,宜于整齐。周诗多四言,句调简短,变化不多,易于凝重而难于动宕,故至汉代,箴铭颂赞等典重之作,多用四言,而鲜有用于抒情者。四言既不适于抒情,于是从民谣短歌中自然产生出一种五言体。五言较四言虽仅多一字,然因其为奇数,句法轻灵而富于变化,胜于四言。东汉文人,虽不乏作五言诗者,然成绩并不佳,此体当时尚未被重视。东汉五言诗之传世者,除班固、张衡诸人之作外,皆无作者主名,后人称《古诗》,《文选》采录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文人抒情之作,其长处为清新、平易、活泼,但无高深之意境,且风格相似,不显作者个性。

从两汉至魏晋,政治、文学、学术思想皆有蜕变之势,曹植则为此转变时期的一个关键人物。东汉儒家思想盛行,魏晋以降,则谈老庄,讲佛学。汉人盛倡孝义,所谓“以孝治天下”,而曹植《仁孝论》则谓“孝者施近,仁者及远”,以为仁重于孝,此与汉人思想已不尽同,然其诗中内容多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情感。“总之,曹植思想,仍本儒家,不信方士之术,亦无玄释之思,其诗多咏人伦,喜言游仙,大抵不出《诗》、《骚》之域。故曹植虽有奠定五言诗体之功,而增扩新内容,则有待于阮籍、陶潜、谢灵运诸人矣。”[10]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五言诗发展成为文学主流。锺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在《六朝五言诗之流变》中,缪钺先生认为,魏晋以来玄学大兴,渡江以后佛理尤盛。如何融合这两种新思想于盛行之新五言诗体中,为时人之理想。西晋时,向秀、郭象精于玄义,而不工吟咏;潘岳、陆机辞采绮艳,而名理无闻。东晋孙绰、许询虽研精玄释,而苦乏诗才,所作“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1],惟郭璞文藻秀出,其《游仙》诗能合道家之言。东晋僧人支遁、慧远,皆能以佛理入诗,不乏风韵,可惜篇什不多,未能大畅宗风。

至谢灵运出,此理想始实现。灵运敬事慧远,曾作《辨宗论》,由竺道生顿悟之旨,又注《金刚般若》;他自注《山居赋》,谓《老》、《庄》“二书最有理”,因而既深于佛学又崇尚玄义。谢灵运天才本高,又用力诗篇,他之所以名重一时,为南朝之标准诗人,在于他能兼三者,以玄理佛义发为精美之诗。在缪钺先生看来,刘勰所谓谢诗“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在谢氏诗中,庄、老非但未告退,而是以庄、老入诗至方获此成功。“谢氏不空言玄理,而融化于模山范水之中”[12]。这是谢氏五言诗精深华妙之处。

江南旧有吴歌。东晋以来,其声渐盛,士大夫多好之,遂有效其体者,如王献之作《桃叶歌》,孙绰作《碧玉歌》。尤其鲍照独喜吴歌,有《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等,皆有轻灵婉妙之韵味。至齐永明末,沈约、谢眺、王融以四声制韵,入五言诗中,世称“永明体”。梁、陈之际,五言诗之发展,有两种趋势:一则承鲍照之风,仿效吴歌,一则承谢眺之风,重声律,工对偶,篇幅简短,开唐代律诗绝句之先河。

缪钺先生得出结论说:“综观此三百年之诗,谢灵运融合玄释,模写山水,鲍照仿吴歌,谢眺用声律,均能吸收新成分,故免于陈腐,开创风气”[13],从而揭示了创新是文学发展之路这一规律性的东西。ˆ

[1][3]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8、16页。

[2][4][10]见缪钺著《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3—77、78—94、126页。

[5][6][7][8][9]见缪钺著《冰茧庵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版,第32、39、46、56、57页。

林清玄散文篇7

有人说,他具有写作天赋,是上帝的宠儿。其实,林清玄走上文学道路,纯属一种偶然。

小时候,林清玄家里很穷,他每天都要为家里干许多活,小小年纪,已经是家里很得力的劳动力了。艰苦、劳动之余,他常常眺望着远处的山峦。远处,山高水长,迢迢渺渺,那里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景致呢?他常常在心里描摹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充满了无限地遐想和渴望。

一次,他在干活的时候,从地上捡到一张地图。这是一张外国地图,地图上,那红绿相间弯弯曲曲的路线,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他。那一刻,他的目光里闪烁着抑制不住地激动和喜悦的光芒。他想,长大了就去当一名旅行家,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好好看看。

于是,他把这张地图折叠好揣在了怀里,也揣进了一个少年美丽的梦想。

从此,他常常将这张地图从怀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铺展开来,然后,从左看到右,从上看到下。在他眼前,这张地图幻化成绚丽、灿烂地景致,他在这片土地上徜徉、流连,陶醉在这片秀丽的景色中。因为怀里有了这张地图,在林清玄眼里,清贫的生活,变得妖娆、美丽起来。

他家屋后有一片树林。每天傍晚,他都要到那片树林里去清扫落叶。每次去清扫落叶时,他都要带上那份地图。清扫完落叶后,他就又掏出了那张地图仔细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声。笑声震动了树叶,落叶又落了下来,落在了他身上,像憩息着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

他的神秘举动终于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将那张地图从他手中拿了过来,严肃地对他说,你今天把明天的落叶都扫完,明天我便让你看这地图,去想你的梦想。

他一听高兴极了,抱住一颗树使劲摇晃,许多叶子落了下来,然后又抱住另一棵树,使劲摇晃,又落下了许多叶子……他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内心里却兴奋不已。地上落下厚厚一层落叶,有金黄色的,也有黄绿相间的。他将地上的那些落叶清扫干净后,心想,明天再也不用扫落叶了,自己可以安心看地图,想他的梦想了。

笫二天傍晚,父亲又叫他到屋后去扫落叶。他疑惑地问道,昨天不是已经把今天的落叶扫完了吗?父亲却一脸严肃地坚持要他去看看。无奈之下,他只好怏怏不快地来到屋后那片小树里。他惊讶地发现,地上又落了一层叶子。

懊恼之际,他忽然顿悟了。原来,今天的落叶只会在今天落下来,明天的树叶是不会在今天掉下来的。只有努力地做好今天的事,才能实现明天的梦想。

从此,他不再虚妄地做他旅行家的梦了。他将这个梦想,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他每天清晨四点就起来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17岁时,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0岁出版了笫一本书《莲花开落》。他那清新、优美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他发现,曾经怀揣着那张地图的那个梦想,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实现。他早已到过地图上那个地方,也到过许许多多其他的地方。因为写作,他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这种梦想的实现,没有刻意地追求,而是在潜移默化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实现了梦想,并超越了梦想。

林清玄散文篇8

[关键词] 金玄痔科熏洗散;低位肛瘘术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100-03

低位肛瘘是位于外括约肌深层以下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感染化脓溃破后形成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肛腺发达,分泌腺体增多,感染的机会增加有关[1]。治疗方法多采用肛瘘切开切除术。手术后换药是治疗肛瘘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能够影响到手术的成败[2]。临床上多采用高锰酸钾稀释液外洗后凡士林油纱换药。往往存在换药时间较长,疼痛较重,创面愈合慢等缺点。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金玄痔科熏洗散外洗后,再根据术后不同时期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治疗低位肛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在我院肛肠科诊为低位肛瘘,并在局部麻醉后行一次性根治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33.5±6.3)岁。对照组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17~67岁,平均(31.4±5.3)岁。患者性别经x2检验,P=0.795,两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经t检验,P=0.55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于2002年11月在厦门市经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3]。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从肛瘘手术后次日或术后第1次大便后开始,患者先用金玄痔科熏洗散(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20080020)1袋55g熏洗,使用时加沸水至1500mL,先熏,待水温约40℃后坐浴15min,外洗后,再根据术后不同阶段采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膏油纱换药,每日1次。术后初期,分泌物较多者,使用大黄油纱条(参照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自制)换药,主要成分为生大黄。肛瘘术后,中后期创面无脓液,渗出较少,肉芽组织新鲜者,使用生肌玉红油纱条(参照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自制)换药,主要成分:当归、白芷、紫草、轻粉、血竭、甘草、麻油等。

对照组使用15000高锰酸钾(济南康福生制药有限公司,H37022233,0.1g/片)坐浴外洗。水温约40℃,坐浴,每次15min,然后常规消毒后将凡士林无菌纱条贴敷于创面,每日1次。两组术后均静滴抗感染药物7d,另外根据病情,并辅以营养支持、止血等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于2002年11月在厦门市经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3]和《外科手术学》[4]自制评分标准。病例纳入后,依据评分标准,每天观察结果并记录,分别于第7、14、21天评价治疗效果。评分标准:将主要症状及体征进行量化,根据治疗后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疗效。(1)手术后疼痛:无疼痛:0分;Ⅰ度(1~3分):轻微疼痛,不必处理;Ⅱ度(4~6分):疼痛,无明显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药即可缓解;Ⅲ度(7~10分):疼痛较重,有痛苦表情,需用哌替啶(度冷丁)类药物方能止痛。(2)肛周水肿评分标准0分:无水肿;1分:轻度水肿(水肿距手术切缘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治疗组疼痛观察指标、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第7、14、21天P值分别为0.030、0.022、0.017,均P

3 讨论

低位肛瘘是位于外括约肌深层以下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感染化脓溃破后形成的一类疾病。青壮年男性患者较多,可能与男性生理上肛腺发达,分泌腺体增多,感染的机会增加以及患者肛腺的先天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2]。许多男性饮食上喜食辛辣醇酒厚味,祖国医学认为,醇酒厚味易化湿生热,湿热蕴结,热盛肉腐而成本病。手术是治疗此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4]。直肠疾病术后往往换药频繁,术后引流物一般为凡士林油纱条等填塞物[5]。由于肛周神经末梢丰富,加之直肠排便的特殊生理功能,往往导致手术后创面污染、局部疼痛、创面愈合缓慢等临床症状。

肛瘘术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够起到消炎止痛、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2]。中药熏洗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作用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发挥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收湿敛疮等作用,以促进局部疮肿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6]。药物直接作用于肛肠疾病部位,通过热和药物的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降低了神经的兴奋性、肌张力及血管的通透性[7]。金玄痔科熏洗散[8]方中君药玄明粉清热消肿,臣药马齿苋、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佐药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荆芥祛风燥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祛风燥湿之功效,临床用于各种外痔、混合痔、嵌顿痔、术后肿胀、疼痛等[9]。尤其术后早期对水肿和疼痛症状疗效显著[10]。临床使用具有明显的抗感染、镇痛作用[1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熏洗借蒸腾的药气熏洗患处,可以清除沾染在创口上的粪便、脓液等污染物,对创面的细菌、毒素起到稀释作用[12]。

术后早期由于局部炎性反应、感染、手术创伤、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括约肌痉挛、排便及分泌物刺激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患者疼痛感较重,创面临床表现为水肿、渗出液较多等症状,与中医学湿热下注证型相符。病机为湿热下注,热毒内阻,经络受损,血行壅阻。大黄油纱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在术后早期应用有燥湿解毒,祛腐生肌之良效,从而起到消炎止痛,减轻炎性水肿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论述大黄的功效为:“下痢赤白,……诸火疮。”现代药理研究: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

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肛瘘术后中后期往往表现为创面颜色淡红,分泌物较少,肉芽组织生长较慢等证状。祖国医学认为术后日久,气血损伤,毒邪留恋而生本证。生肌玉红膏油纱的主要作用为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临床使用发现生肌玉红油纱条能减轻伤口疼痛,减少水肿,缩短疗程[13]。研究证明,肛瘘术后金玄痔科熏洗散外洗并根据不同阶段辩证使用大黄油纱、生肌玉红油纱换药,效果良好,能够起到消炎止痛、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京,吴剑箫.龙珠软膏联合金玄痔科熏洗散对肛周脓肿手术后伤口愈合的疗效[J].医药导报,2011,30(12):1600-1601.

[2] 姜春英,管仲安.肛肠病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62.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S].2002.

[4] 黄志强,金锡御.外科手术学中术后症状评分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3,844.

[5]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6.

[6] 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1.

[7] Buckshee K,Takkar D,Aggaarwal N.Micnized flavononid therapy in in-ternal hemorrhoids of pregnancy[J].Gynaecol Obstet,1997,57:145-148.

[8] 章文颖,周璐,文莉,等.金玄痔科熏洗散的抗炎镇痛活性物质筛选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35-37.

[9] 周璐,章文颖.金玄痔科熏洗散有效部位组方与原制剂的杭炎镇痛作用[J].医药导报,2010,29(4):439-441.

[10] 王敏英,黄伟,徐惠芳.金玄痔科熏洗散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J].医药导报,2011,30(4):483-484.

[11] 李国栋,贾菲.金玄痔科熏洗剂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1):46-48.

[12] 陈海生.熏洗疗法在肛肠科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0,30 (2):24-25.

[13] 陶昕.生肌玉红油纱条痔术后换药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9):30.

上一篇:婚礼通知范文 下一篇:散文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