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

时间:2023-09-14 23:31:16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1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让幼儿园小班幼儿主动、积极、乐意地入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出勤率,使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目前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不高的原因。

2、探索出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的有效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2、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率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开展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幼儿出勤率不高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法:通过出满勤幼儿与缺勤幼儿间的比较,提高家长对出勤重要性的认识。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一幼儿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5、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现状分析与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阅读钟组荣、刘维良主编的《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8年9月——12月)

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9年1月——3月)

3、阅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连环画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9年4月——6月)

4、阅读有关幼儿教育教学的文章和著作,不定期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早期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5、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

研究过程中随时撰写阅读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和个案,建立课题博客,及时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二)具体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08、9至2008、12)

(1)调查小班幼儿出勤的情况。

(2)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

(1)通过家访与调查,了解幼儿不能按时出勤的原因。

(2)利用个案研究法,跟踪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信息。

(3)通过将出勤幼儿与缺勤幼儿之间的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距,提高幼儿家长的认识。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至2009年8月)

(1)将所调查的具体资料和反馈的信息做出具体、详细的归纳、论证。

(2)幼儿的出勤率得到提高。

四、研究预期成果

利用两个学期进行调查、观察、比较,针对出勤率低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力争得到大多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小班幼儿的出勤率同研究前相比要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此课题研究,还促使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外,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结合本课题坚持写个案观察日记,编写有关教案。

五、研究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2

在思考中明确研究重点

调查分析,明确研究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陆续设计教师、幼儿、家长等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对交往的认识、了解,对教研的看法及在工作中的困惑进行了调查。对幼儿在交往中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对家长对交往的认识、理解与关注也进行了相关测查等等。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储备了条件。

研讨交流,把握研究方向 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交流研讨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同伴的资源,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开展课题。例如:幼儿园结合课题计划,开展了个案研究,每班选出了2-3名幼儿作为观察的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感觉研究面越来越窄,最后研究活动干脆停滞不前了。在笔者的引领下,大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共同调整了研究的方向。将每班的孩子分为:交往比较好的、一般的、弱的孩子三部分。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个案研究,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孩子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方法调整了,研究的兴趣提高了,研究的内容明确了,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困境,步入了正轨。

理清思路,解决存在问题 开展课题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出现时,笔者总是反复进行思考、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积极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教育研究的开展。

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

课题研究是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在引领课题研究工作中本着教研日常化、研究渗透化的理念,将全面工作与交往内容有机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多种环境,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一,主题环境融入交往。环境是幼儿生活、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注重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陆续带领教师分析本班开展交往活动的优势与问题,并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布置创设了相应的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参与环境游戏的场所。

第二,共享角色游戏注重交流。共享角色游戏是幼儿参与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孩子们通过模仿语言、行为进行游戏,从而达到自主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社会性发展。教研活动中笔者引领教师充分利用楼道的有利空间,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共享游戏区域,使游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共享区域材料强调合作。共享区域材料是幼儿参与游戏的要素,在投放材料中,笔者引导教师发挥想象注重交往材料的投放,制作了促进小、中、大班合作的多种玩具材料。幼儿在相互合作、商量、共同游戏中促进了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全体精神氛围体现亲情。要营造一个整体、良好的交往氛围与环境,就要从幼儿园精神环境做起,教研活动中,幼儿园提出营造亲情环境,让幼儿在整体的大环境中感受亲情、体验温暖与尊重。

多项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搭建平台 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兴趣,提高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幼儿园开展了多项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是利用德育儿歌丰富幼儿语言。幼儿园结合东城德育儿歌的发行,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儿歌进行了划分,并在日常工作中带领幼儿进行学习。朗朗上口的词语,优美的诗篇,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又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幼儿的行为,为幼儿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利用晨间接待促进幼儿交往。幼儿园充分利用班上教师早晨接待孩子、家长的时间,培养班上的幼儿做接待员,尝试接待小朋友和家长,从而增加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在接待过程中教师们根据班上幼儿的需求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接待员,从而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当班上教师发现有的家长出现不配合时(当孩子与其打招呼时,家长置之不理),教师分析其原因,鼓励全班幼儿轮流参与,打破以往早来早接待的现象,受到了家长与幼儿的欢迎。接待的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三是利用大型活动渗透幼儿交流。园里开展“六一”艺术周活动,笔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班创设的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的作用,进行了班班串与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促进了语言、社会、合作、友好相处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爱说的小朋友多了,主动交流的小朋友也多了,交往真正走进了幼儿,成为孩子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收获颇丰,幼儿园20多篇相关论文分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区“美研杯”等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笔者也积累了丰富的课题引领经验,同时体会着其中所带来的快乐,感受解决困惑后带来的轻松,品尝收获时带来的喜悦。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3

 

中国鲁班街,中国建筑之乡——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也是全国著名两大建筑龙头企业“新八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新七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家乡。两大建筑集团一贯秉承“诚信为本、务实规范、崇尚科技、稳健发展”的企业理念,先后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承建各类建筑工程,是誉满荆楚大地及全国的诚信企业、爱心企业。他们积极参与助学、扶贫、抗震救灾及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向社会捐资、捐款达1.8亿元,资助3万多名贫困大学生。

 

建筑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还蕴含着各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息。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富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的建筑技术,丰富的建筑文化,加之他们时刻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优秀建筑人的品质,对于生活在中国鲁班街的幼儿来说,将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入幼儿园,作为特色教育的题材,无疑是最合适的好教材、活教材,大班幼儿正处于求知欲望极强的阶段,他们爱学、好学,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大班中指导幼儿开展鲁班建筑文化教育,对于继承、丰富、发展这份宝贵的建筑文化是可行的。

 

一、收集资料,激发幼儿了解鲁班建筑文化的兴趣

 

幼儿对建筑文化是陌生的,认为建筑就是“建房子”。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应把握开展此项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找准切入点。

 

1. 查找收集资料

 

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几周安排幼儿和家长一起通过网络、电视节目、企业宣传片、地图、建筑工地等途径,收集、查找建筑文化信息资料,特别是中国鲁班建筑之乡的资料信息。

 

2. 资料归类建档

 

笔者将资料分为以下几类:①有的幼儿在地图上标出自己所在的省、市的位置和名称;②有的幼儿利用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建筑现场参观;③有的幼儿随爸爸、妈妈一起欣赏武汉市两大建筑集团承建的著名建筑的图片;④有的幼儿将电视节目、企业宣传片、特别是造型各异的幼儿园图画收集起来;⑤组织大班幼儿到辛冲街第一敬老院参观,将此活动与“尊老、敬老、爱老”活动一并开展;⑥整理上述活动的图片,在班级活动区域建立辛冲街鲁班建筑文化资料库,以便随时提取备用。

 

二、感受欣赏,让幼儿感知鲁班建筑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大班的幼儿区域活动中,笔者专门设立“辛冲街鲁班建筑文化”活动区角,让幼儿在建筑文化氛围中感受其魅力,激发热爱家乡建筑文化的情感。幼儿园就像是一位不会说活的老师,默默地发挥着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首先,在资料库中提取各类资料,并采取多种教育手段进行展示建筑文化,如图片区、幼儿作品区、企业建筑文化宣传区、感恩社会区、建设成果区,还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展示,让幼儿在图、声、光中了解中国鲁班建筑之乡的巨大成果,将各种图片按种类分板块张贴出来。在展示过程中,主要选取高层建筑代表工程、高等院校代表工程、公共建筑代表工程,幼儿园建筑代表工程、海外建筑代表工程等,充分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让幼儿感知中国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三、形式多样,让幼儿探究鲁班建筑文化的奥秘

 

幼儿园游戏活动形式多样,遵照“一日活动皆过程”的原则,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 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活动之一,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主要是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对鲁班建筑文化的了解、认识后,幼儿喜欢自己动手建房子。在建构区,笔者投放了一些建筑材料和工具,辅助材料长短不一,如木板、大小不等的纸箱子、绳子、线、石头、建筑模型、建筑图片、雪花片、自制纸盒积木、大小不一的红色纸砖。①成品材料:各种形状的大型积木、中型积木和小型积木、鹅卵石等;②建筑工具:塑料泥桶若干、塑料瓦刀、钢卷尺、灰沙板、丁字尺等。

 

在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分别进入建构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及工具,可从单个的建筑房到整体的建筑群,逐渐加大难度,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别墅群、商场等。要求:风格不拘一格,不要求建构得惟妙惟肖,只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动手操作,互相团作协作,乐意用构建来表现对现代建筑认识及过程的艰辛,目的就达到了。最后教师可邀请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同伴分享,丰富幼儿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2. 美工活动

 

美工活动是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鲁班建筑文化的了解,并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教师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及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的快乐。①从资料库中提取资料,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商场、办公楼、古城楼等图片;②提供材料,如厚板纸、剪刀、胶带、胶水、尺子、各种颜料、调色板、橡皮泥、毛笔、彩布条,各种颜色的卡纸等。

 

首先,教师在鲁班建筑文化资料库中调出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后大胆想象,然后自主尝试、操作、创造。例如,有的幼儿提出要建一栋和幼儿园相同的教学楼,让大家在“幼儿园”里唱歌、跳舞、玩游戏、听故事。经过讨论后,大家开始动手兴建“幼儿园”,“墙体”材料就用厚纸板,按照一定比例采用折叠与拼接、粘贴的方法而成,4根圆形立柱及顶端的圆锥体用卡纸造型,然后用胶带及胶水粘贴,远远看去惟妙惟肖,这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楼有3层,现在只建了一层怎么办呀?”此时,有一位幼儿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在上面画2层呀?”“你真聪明!”笔者对这位幼儿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加强引导:“那我们如何像建筑工人叔叔那样,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3层呢?”有的幼儿说:“用尺子按比例分。”有的说:“用颜色来分。”于是,幼儿们继续讨论,最终决定用尺子按比例来分。笔者继续提问:“教学楼正面贴的是彩色瓷砖,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怎么装饰呀?”于是,再一次进行激烈讨论,幼儿们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有条不紊地操作起来,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幼儿园”在幼儿灵巧的手中就完成了。

 

在活动中,笔者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对“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或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能自己动手体验建筑文化的过程、展现建筑文化的魅力,“累并快乐着”。作为幼师,有义务宣传本地鲁班建筑文化,让鲁班建筑文化走进幼儿园,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创造这一种凝固千年的生命语言——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4

一、园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重视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从而消除园校之间的陡坎。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强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因此,园领导首先要加强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互通信息,表达交流的诚意,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如委派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座谈,了解幼儿入小学后存在哪些不适应。记得我园在开学第三周的中午去小学,正是小学生开饭的时候,却见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呜呜大哭,笔者走过去询问,一看正是我园的雅欣小朋友在哭,因为丢了饭钱,不知所措。作为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为饿肚子、不会求助而哭,笔者心里很惭愧,因为自己平时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好。通过这件事情,笔者发现了孩子在幼儿园时,我们忽视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幼儿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重点培养,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经过和一年级老师深谈,笔者还得知有的一年级新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什么,许多家长就打电话问老师或问其他的同学,形成了帮助孩子做功课的现象;有的孩子与新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不会自己处理,只会找老师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

经过园长、教师的多次联系沟通,与小学首先达成了共识,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目的,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通过“六一”联欢和小学大哥哥、大姐姐共舞、实地参观、小学教师来园讲课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实施幼小衔接,打破了形式上走过场的现象。

二、衔接工作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中

许多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在大班孩子毕业的前一段时间进行。搞突击性训练,学一年级的知识,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实际上我们应从小班开始就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小衔接的任务,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让幼儿从小在生活、心理各方面有所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如:小班幼儿重点锻炼生活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整个学生生涯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随着中班、大班的年龄增长,教师对幼儿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幼儿准时入园、按时入睡、学会整理书包、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在自由活动时结伴玩耍等,从而减少上小学的不适应。

以睡觉的习惯为例,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有时还会迟到早退。进入小学以后,孩子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的时间变少了。因此,在上小学前,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就应该提前帮助孩子调整好生物钟,把午休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晚上20:30准时入睡,这样能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利于孩子升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习惯。

三、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幼儿教育注重在玩中学,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首先要掌握儿童心理学,用专业理论同家长沟通,让他们知道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孩子将来是不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的。而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在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应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交往气氛以促进幼儿的交往愿望,教师和家长的赞许是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锻炼幼儿身体机能,进行生理综合训练,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作息,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思想有准备,保证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5

一、?在活动策划中落实“游戏化美术”课程理念

1.在材料内容选择上“游戏化”。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被吸引,从而主动运用材料,参与教学活动,觉得美术活动就是游戏,是件好玩的事情。我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弹珠、吸管、蔬菜、玩具小汽车、泡沫网、画板等材料进行“弹珠滚画”、 “吸管吹画”、“印章画”、“车轮滚画、“泡沫网画”等美术创作活动。

2.?在活动导入过程上“游戏化”。在美术活动中,新颖的游戏方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大班《装饰蛋糕》活动,在“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中,教师说:“小熊过生日了,我们来做个漂亮蛋糕送给小熊吧!”孩子们在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中学习用沥糊画的方法装饰蛋糕。

3.?在教育语言包装上“游戏化”。幼儿园的孩子绘画,不是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动手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将教育语言包装成游戏化语言来提示、指导或鼓励。比如练习画小圆点说成“给小鸡喂米”,画短线就是“下雨”,画长线可以说“开火车”。“给小树点彩”,就提示幼儿“蘸点颜料和小树亲一亲”等等。

4.?在活动情境设置上“游戏化”。特定的游戏情境可以使幼儿忘乎所以,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动手动笔的表现欲望,且乐此不疲。如小班绘画活动“小猫绕线团”。小猫们在玩的时候调皮地把妈妈的毛线团给弄乱了,小猫尝试把毛线团绕好。老师和幼儿一起模仿,在体验绕毛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引导幼儿在纸上“绕线团”,学习画螺旋线。

5.?在美术技能训练上“游戏化”。儿歌能创造轻松自然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训练效果。如在中班水墨画活动中,为了使幼儿正确掌握执笔姿势,把要点变成琅琅上口的《毛笔歌》:“小毛笔手中拿,食指拇指把笔夹,再请中指压笔杆,无名指来把笔顶,小指拳起藏后面,左一笔右一笔,样样东西都会画。”

6.?在美术教学评价上“游戏化”。如果说美术教学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评价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游戏化的评价可以保护孩子的绘画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推动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如幼儿在画春花时,教师借助蝴蝶贴纸来评价:“蝴蝶要来采花粉了,看看蝴蝶想停留在哪朵花上?”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蝴蝶贴纸粘在幼儿作品上,并配以具体精练的口头评价:“这朵花的颜色很鲜艳,我要停留在这里。”

二、?在环境创设中营造“游戏化美术”课程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幼儿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我们力求通过“美术环境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营造幼儿园美术特色氛围,使幼儿园环境成为美育的场所。

1.?在每个班级创设美术特色墙。美术特色墙是孩子美术活动取得进步的展示台,是孩子拥有美术活动美好回忆的记录本。特色墙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成为展示、学习美术活动的园地,努力做到实、新、更。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美术活动。分组游戏、个别指导都能促进美术活动出成效。我们鼓励各班级设立美术区域游戏角,根据教学进度随时更新。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关注个体差异,使全班幼儿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3.?在物态环境中展示美术作品。挑选有质量的幼儿美术作品融进走廊、班级等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自豪感、自信心,使美术特色教育活动成为幼儿品行塑造的人文沃土,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三、?在交流互动中放大“游戏化美术”课程效益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课程,也是教师、孩子、家长之间交流互动的有效载体。我们创设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方式,通过美术知识信息、思维方法和精神情感的交流,来放大“游戏化美术”课程效益,以点带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1.?教师的保教艺术因交流而提升。每学期展示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课题活动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定期开展美术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虚心向其他教师讨教,向有特长的教师请教,借鉴教学经验,筛选教学内容,学会激发幼儿主动性的方法。教师们在不断交流中汲取精华,在不断借鉴中反思提高。

2.?幼儿的创作动力因交流而强烈。教师利用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方式, 支持幼儿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幼儿可主动选择,随意结伴,一起作画,促进相互学习。教师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语言评价他人作品,体验审美交流的快乐,并鼓励他们勇敢接受他人意见,谦虚迎接赞美,以此激发孩子的创作动力。

3.师生的美术情缘因交流而深厚。在美术活动的交流中,教师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交流不局限于语言,还包括眼神、动作等。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指导,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教师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艺术经验,方法是以主题为载体,进行年级交流,以美术创作为表现形式,相互观摩、交流,获得的各种经验,成为幼儿表现自我的舞台。

4.家园的共建效应因交流而增强。每学期举行家长开放活动,展示美术教学活动,介绍班级美术特色,邀请家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如去年的大班毕业典礼,不再搞传统的文娱汇演,而是开展“让爱传递,让美永恒”美术特色汇报活动,以亲子绘画的形式展示美术特色办园成果,共同见证孩子入园三载的成长轨迹。各班把幼儿作品组成了长长的画卷,让孩子和家长共举画卷合影留念,场面温馨感人。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6

关键词:系统理论背景;大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求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其大致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区域活动。其中科学区域活动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对启发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等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系统理论科学的观点的核心在于对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还原主义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反动。它注重的是: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讲究的是动手操作。系统理论背景下的科学区域活动是诱发幼儿主动的探究、参与。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略地谈一下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科学的氛围

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不仅仅需要环境氛围的衬托而且还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氛围来“引诱”幼儿积极地探索、学习。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形成科学品质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氛围,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安全氛围,以教师本人来做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后盾力量,进而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探究意图、行动、解决方式、创新思维等进行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充分挖掘每位幼儿的科学价值,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探究态度等等。如:探究植物对水和阳光需求的科学活动时,笔者以幼儿熟悉的仙人掌以及发芽的绿豆为实践素材,让幼儿种植仙人掌和绿豆,并对仙人掌和绿豆每天浇同样的水、每天晒太阳,一星期之后,让幼儿上报自己的浇灌成果,这时我们会发现,仙人掌的根部已经开始发黑,而浸泡在水里的绿豆都已经长出小芽,笔者让幼儿自主思考,是不是植物生长都是水浇的越多越好,是否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吸收大量的阳光呢?幼儿根据自己种植仙人掌和绿豆的经验,很快就会发现,不同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像仙人掌一星期浇一次水就可以,而绿豆则需要很多的水;仙人掌需要充足的阳光,要经常晒太阳,绿豆芽则不喜欢晒太阳,那样会导致绿豆芽迅速变老。这样,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幼儿能够自行地进行实践探究,进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而为幼儿今后的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的自主形成奠定基础。

二、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

幼儿时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不是通过书本来掌握的,更多的是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得到的。我们知道,大班幼儿一般处于5、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书本硬性的知识掌握能力欠缺,更多的是需要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因此,材料可谓是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系统理论注重科学的动态性,实践性,对此,笔者也认为教师想要确保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探究中得到科学发展。笔者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对选取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多元性,借此来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科学实践需求。如:在“打开核桃”的科学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核桃、夹子、木板、小锤子、积木、盘子、口袋、绳子、螺丝刀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怎样才能打开核桃,你能够想出多少办法来打开核桃?有的用锤子砸、有的用木板拍、有的用螺丝刀等等,找出很多打开核桃的方法,同时在打开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在砸核桃的时候,核桃很容易跳,对此,他们将这些工具配合使用,如:夹子固定住核桃,再用锤子砸;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还针对使劲过大核桃仁砸碎的情况,

他们还想出了,砸开一条缝,之后用螺丝刀撬的方法等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域可行性较强,能够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促

使幼儿获取一定的知识经验,一举多得。

三、多元化的显性指导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本身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某些方面

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显性指导。显性指导: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言语或者动作直接的介入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幼儿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这里的介入并不是让教师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而是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而幼儿的个性差异特质决定了教师显性指导的多元化。常规性指导:引导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活动规则,如: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材料的整理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机性指导: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动态的,不定性的,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随机性的指导,即:“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更好地为幼儿指引深入探究的方向。如:幼儿很喜欢玩不倒翁,对于不倒翁的秘密,笔者则是在幼儿玩游戏和玩具的时候随机提出的一个问题,即:这个娃娃为什么怎么弄都不倒呢?进而将幼儿的探索思维直接引导这上边,让幼儿自主的思考、探索,幼儿则会打开娃娃看里边的东西,会得出一个结论:娃娃肚子里有个重物,所以会不倒。笔者则深入随即引导:往别的东西里也装上重物怎么一推就倒了呢?幼儿会继续探索,得出结论:不仅仅是有重物,更重要的是这个重物一直固定在最下端。随机性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积累知识。此外,还有不可缺少的激励性指导:即采取一定的鼓励手段来增强幼儿探索的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行为。对此,笔者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如:微笑、点头、、称赞的话语等等。这样,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是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性等等,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行动,在动态中掌握、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不断地启发自我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来构建情境、选取材料,引导幼儿不断建构自身的科学经验,开阔幼儿的思维和实践范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和实践需求,确保每位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组.全国优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惠平.幼儿园自主性“探索―表达”教育活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魏宏森.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7

关键词 家长 幼儿 幼儿园 沟通 学习 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的家长观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我们把家长看做是我们的服务、培训对象,如今我们把家长看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为此,我们必须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我们达成教育观念上的共识,从而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最后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实现家园共育,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1发挥家长会的功能,转变家长对现代教育观念的认识

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往的家长会都是教师宣读本班的教育目标,由于缺少彼此间的呼应,家长一听了之。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家长会在家园沟通中的作用,我们决定对家长会进行改革。

改革之一:家长会由教师宣读转变为“让活动说话”。

为了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大班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采用“让活动说话”的方式向家长们介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本学期,幼儿园进行了一次“请你认识我”的系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我们对孩子及其家长不熟悉(大班的新生幼儿),内容是我们一起装饰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画像、画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和制作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这些活动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个的美工活动,但实质上却是各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活动。比如,孩子们在绘画和制作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用笔画出来,最后再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在运用语言、绘画、制作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逐渐深入了,能力也就发展了。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作用,通过课程与墙饰的互动,清楚地展示活动进程的每一个阶段。

在家长会上,笔者结合墙饰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孩子们的作品和活动过程。当家长们对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帮助家长理解了教育目标,并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分析了这种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让活动说话”之后,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幼儿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幼儿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改革之二:家长由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

在“让活动说话”的过程中,家长不知不觉地由听讲者变成了参与者。从他们专注的眼神、积极地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活动的关注。从我们相互的交流中,可以听出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在家长会后,我们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了家长对我们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看法,对我们工作的建议以及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考虑等等。

2多梁道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共育的良性氛围

为让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状况,以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

幼小衔接是大班孩子的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配合,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学校、家庭的共同需要。因此要多渠道与家长沟通,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的作用,发掘现代信息工具开辟家校联系新渠道,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思路,也是学校改革中的一种创新。

(1)传统的家园联系方式以家长会、家访、晨间或离园与家长口头交流、带条子、书面通知等方式面向家长的沟通。

(2)信息时代家园联系方式以电话短信留言方式、发送E―mail、开通校园网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级网站等方式。

总之,教育要充分运用传统的和信息时代的家园联系方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家园合作,与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我们每两周发放一次幼儿评语,每周把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告诉家长,并请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和感到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记录下来告诉老师。家园联系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而且有利于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与点滴进步。每周一次的家园联系虽然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此表现出认可、理解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来,我们的工作热情越来越高涨。

3以幼儿需要为中介,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

发挥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仅仅获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家长随时关注幼儿园的教育,了解幼儿园活动的进展,并在适当的时候,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重任。

每当开展项目活动时,我们都会通过家园栏或知识反馈向家长公布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基本内容、活动进程中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这样做既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也有利于幼儿园及时获取来自家长方面的资源。比如,在“垃圾”项目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利用家园栏中的“周计划、知识反馈”中向家长提出协助。在短时间内我们就得到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其中有家长从网上下载来的,有家长从书中找来的,还有父母带着孩子到图书馆查来的。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兴趣更高了。

有了这次向家长求助的经验,我们就经常利用“联系栏”向家长介绍我们的活动和我们提出的问题。时间一久,家长也就形成了习惯,只要来接孩子,就到“联系栏”上看看。这样,他们不仅更乐于参加我们的活动,而且更乐于根据活动和孩子的需要,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4挖掘家长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唱主角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人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如:进入大班,孩子们对“轮滑”这项运动的热情越发高涨,“会滑”已经不能使他们感到满足了,掌握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成了大多数孩子的愿望。满足孩子这样的愿望,班上的教师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了。怎么办呢?身为体育教师的云舒小朋友的爸爸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幼儿园教孩子,孩子们对他很崇拜。他的参与,不仅弥补了教师技能上的缺陷,而且弥补了一些教师个性上的某些弱点,使孩子们在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方面受到了锻炼。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篇8

【关键词】单元主题活动;喜欢;幼儿园

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大部分幼儿怕生,他们在情绪上抵触这个环境、抵触幼儿园的老师、同伴。于是,怎样帮助幼儿尽快消除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幼儿园,成了老师、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借助单元主题活动这个载体,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结合环境中的其他各种因素,努力让小班幼儿喜欢幼儿园。

单元主题活动(unit activity)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个主题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该主题的活动,让幼儿获得与该中心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面对刚上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为主题的单元主题活动随即产生了。

一、顺应幼儿发展,确定主题目标

在主题活动开展期间,笔者曾一度矛盾: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全,要他们学会去喜欢幼儿园,这个目标的制定是否太为宽泛?如何将“喜欢幼儿园”的目标落到实处?而前提又是什么?

要喜欢一个陌生的环境,信任是先决条件。笔者着手将“幼儿乐意参与集体游戏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减轻入园焦虑,乐意上幼儿园”作为第一阶段目标,同时引导幼儿“学习相应行为规则,逐渐适应集体活动”, 使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层次——归属感得到满足,逐步将“喜欢幼儿园”的终极目标落实到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同伴、玩具等。

二、满足幼儿需求,选择活动内容

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的。主题活动中有预设活动,也有根据幼儿兴趣、临时作调整而产生的活动。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为主题服务。

1.预设为主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针对新入园幼儿,设计一些熟悉幼儿园环境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增强安全感,并产生想上幼儿园的愿望。孩子们在活动中慢慢打开“防线”,打开与我们交流的心灵之窗、接纳幼儿园的沟通之门。

2.及时生成

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外部结构来影响幼儿,使幼儿形成内部完整的经验结构。设计者容易把注意力过多地引向课程的外部,而忽视幼儿主动建构过程。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留出空间。在实施中更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创设活动环境,利于主题开展

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否认,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单元主题中的环境则无疑是为这个单元主题服务的。

1.情感环境

一个宽容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地与外界交往。

每位幼儿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教师对待融入到集体中来的孩子们要有宽容心,孩子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不应轻易评定为“错误”,而是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眼神肯定、一个动作支持,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教师用放大镜式的眼光去寻找孩子的进步和亮点,孩子会特别珍惜,能较好唤起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性。

2.物质环境

物质上的匮乏往往意味着幼儿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机会,需要用严格的措施来遏制幼儿基本需要。但物质环境的丰富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幼儿活动需要而言。

(1)墙面创设。教室墙面创设是主题的体现。如请宝宝撕贴彩纸为全家福照片做相框。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照片上墙时,心中充满成就;当家长看到孩子作品时,心中充满感动。这面“会说话”的墙在美化教室的同时,也让家长知道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进程。

(2)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甚至胆怯。所以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上要具有亲和力、吸引力。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笔者考虑到小班幼儿都十分渴望拥抱,于是开设了一个“抱抱吧”。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抱抱吧”里,教师经常拥抱孩子,孩子拥抱老师、拥抱同伴……在拥抱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满足,增强了信任,加深了情感。

孩子们在一个觉得安全的环境中更容易放松自己。我们在软墙旁铺上泡沫垫、放上卡通枕,一个“梦幻小屋”出现了,带给孩子们柔软、舒适、温馨的感觉。在里面坐会儿、躺会儿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幼儿的情感是敏感和脆弱的,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呵护和培养。我们的筹划准备工作,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保证活动的开展而进行,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指向——让孩子们喜欢幼儿园,让孩子们的情感空间更为丰富、和谐。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师版》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出版.2006年10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上一篇:教学随笔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