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概况范文

时间:2023-10-06 00:54:01

实习总结概况

实习总结概况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75-02

一、“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地位

“广西旅游概况”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位核心课程。其前导课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旅游汉语言文字”“旅游地理”等;也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旅游英语”“中国旅游资源概况”奠定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并掌握广西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自然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发展等概况,是广西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是广西高职“导游服务”赛项比赛的重点内容。

开设“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了解广西旅游资源基本概况,从而使其专业结构知识更加全面和合理。同时,“广西旅游概况”也是广西导游从业者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扎实掌握广西旅游资源知识,为以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广西旅游资源概况,熟悉广西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位优势、人文风情等,并对广西旅游相关文化、民俗、旅游业发展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甚至使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成为广西旅游的形象代言人和宣传的窗口。

二、“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课程目标

“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广西的人文、地理、历史、饮食、民族、宗教、建筑、自然等知识,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具体来说,其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由一个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形成在广西从事旅游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框架。职业目标是通过知识点的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能触类旁通,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和文化积累,并将知识点应用到导游服务、景点介绍、人文历史和对各类景观分类等旅游相关工作中,为将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学习的习惯;培养对广西文化、自然、历史等热爱和对旅游相关工作的热情;提高对各类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提高旅游相关工作的职业技能。

三、“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课程设计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概况类的课程上课是比较乏味、枯燥的。一是从课程性质来看,纯粹的知识介绍内容比较多;二是学生大多来源于广西本地,对家乡景点、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是高于授课教师的。笔者通过学情分析和多次实践,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传统的旅游概况类课程一般是按照地理位置,逐步介绍各地的旅游资源。而“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结合“导游服务”竞赛和导游资格考试内容,从一名带队导游从业者的视角来设置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产生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辨识和记忆,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景,集合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动画、影像资料等。通过设定项目、分派任务、团队合作的方式,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点的领会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旅游业工作奠定基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笔者重构了教学内容,打乱传统的按区域划分的教学内容,而根据旅游资源内容和游客偏好进行设计。具?w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体系对课程分配30课时,在课程设计上必须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整个课程分为四大项目进行,即广西旅游概览、广西旅游点、广西旅游之“吃、住、行”、广西旅游之“娱乐、购物”。在“广西旅游概览”项目中,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讲授,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前导内容,根据景点分配以下三个项目的任务,即由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项目二、项目三和项目四各个任务的呈现。而任务的选取原则上由4A以上景区所在地或附近区域的学生选取,以使其他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如在“红色旅游”任务小组的学生,若选取“百色起义”相关内容,则最好是由百色籍的学生来完成小组任务。呈现形式必须有视频、图片、动画、影像、网站等形式中的三种形式。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对此任务之外的其他景点进行介绍和补充,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导,“任务+专题”的教学方法。在前4次课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把“广西旅游概况”课程的主体内容转化为3个项目、15个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小组演示讲解,通过完成典型的具体给定任务来学习导游的基础讲解、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尤其在项目二“广西旅游点”的项目中,把广西所有旅游资源分为10个任务专题,在团队小组和任课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具体的景点为背景,进行案例导入、分析、导游活动设计,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准确掌握导游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导游服务技能和旅游相关知识,解决理论知识单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由于后续考核的是整个小组表现、组员表现,因而形成了各个任务小组的竞争机制,真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对于一门课程的评价采用“一考定终身”的形式,或者“平时考勤+试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广西旅游概况”课程实际情况,建立多元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组织形式采用整体上采用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而具体的分数组成由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团队活动、期末测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70%和期末考试占30%来构成。

1.平时成绩70%的组成如下:小组任务完成度占50%;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占20%;回答其他小组问题或互动环节占20%;考勤占10%。

2.期末考试占30%:由于本课程需要掌握课本上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期末考试以导游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范围组织考试,由个人完成。

四、小结

实习总结概况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深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以问题为驱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可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变数学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更加高效地学习高中数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问

每个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擅长的学科不一样,感兴趣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以问题为驱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高效的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几何概型”时,

学生由于已经学过“古典概型”的内容,对于概率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且“几何概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通过转盘的形式进行抽奖,指针指到哪里就得到对应的奖品.所有人都想得到大奖,那么得到最大奖项的概率该如何计算呢?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转盘抽奖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到问题上,迫切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基本事件是什么?(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的位置)一共会出现多少种情况?每一种情况是否等可能?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一步步完成了问题的解答,思路清晰,效果很好.

由此例看来,教师作为问题的设计者,只有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关注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恰当时机,巧妙提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驱动力,帮助学生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在适合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且为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留下合理的时间,强化数学思维的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学“合情推理”时,为了让学生对“推理”这个抽象的概念获得感性的认知,教师首先可设计如下问题:很多同学觉得警察破案很神秘,下面看一下这组图片所展示的交通事故中这名遇害者留下的一些线索,假如你是一位交警,通过这些线索,会有什么判断?教师通过投影仪为学生展示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后给出自己的猜测.教师没有评判学生猜测的对与错,而是在学生完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总结“推理”的概念.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看到这些图片之后,你们都在做什么?思考、分析还是推理?学生自然提到了“推理”,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推理的含义.教师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理解的桥梁,所以学习起来比较顺利.

由此例说明,以问题为驱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前进行预设的同时,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的应变,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问对于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三、总结教学活动,科学评问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的分析,及时的归纳总结,梳理数学知识的脉络,以完成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时,还需要及时的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强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时,教师可通过“摸球游戏”“多米诺骨牌”,让学生对于“归纳法”形成初步的认知.教师再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归纳法的本质是什么?与数学归纳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进行了总结,掌握了归纳法的本质是从“特殊到一般”,主要用来发现规律;数学归纳法则是利用“递推的思想”,解决的是“与正数有关的数学命题”.通过科学地评价前面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一课学习的内容形成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由此例发现,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之后,及时总结问题的解答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更好的体现问题驱动的学习效果.

实习总结概况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归纳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新课标提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和解答物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归纳法是物理教学和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从个别现象中找出一般规律,然后再运用到同类问题或规律上。比如,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就能启示学生去“发现”或归纳总结物理规律。“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多观察、多实验,归纳得出结论。利用好归纳法对教师物理教学和学生物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

一、归纳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归纳法作为物理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学生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建立具有概括和创新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现都是科学家运用归纳法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如牛顿在光学方面的成就,就是运用实验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发现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其推理能力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归纳能力的运用也会得到较大提高。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运用归纳法就能更好地探究物理学习中的许多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因此,归纳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法。

二、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归纳法用于物理概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于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和属性,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需要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它们共性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对于教师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来说,运用归纳法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归纳法能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时,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概念,需要教师从自然、生产、生活现象中去归纳概括出来。具体教学可用如下步骤:(1)进行演示。教师可运用弹簧拉动钩码等实验现象来展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2)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列举若干实例来证明力的存在。如,书本放在课桌上,课桌对书有支持力;人推车时,人对车有向前的推力。(3)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事例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在两个物体上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时不一定要指明施力物体,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可见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先进行举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物理现象,再运用归纳法进行概括总结得到物理概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归纳法用于物理规律和物理解题教学,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物理定理、定律、原理、公式、法则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讲授时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且物质在运动变化时这些规律中的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要熟练掌握这些规律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些规律也是从大量实验中用归纳法概括总结出来的,所以运用归纳法进行物理规律教学,能使学生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及变化规律,以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例如,在对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可用归纳法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用磁铁N极移动靠近线圈时,观察电流表的感应电流变化情况;(2)用磁铁S极移动靠近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3)用磁铁N极移动离开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4)用磁铁S极移动离开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通过以上四种情况的实验总结归纳出:(1)(2)这两种情况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感应电流增加,而感应电流的增加又反过来阻碍磁通量的增加。(3)(4)这两种情况正好与(1)(2)情况相反。通过运用归纳法对以上四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使定律的实验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物理习题,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递推归纳法能比较容易解决一些物理难题。特别是用递推归纳法能解决层次较多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只需少量计算,而不用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就能找出问题的规律,使习题得到解答,而且在物理解题过程中,运用归纳法进行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素质和能力。

总之,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物理教学和解题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和学习中应多加运用。

参考文献:

[1]唐克明.谈归纳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2]丁明文.归纳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09(11).

实习总结概况篇4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中专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实现梯度的接轨。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多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二是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校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校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三是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四、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做好这个方面很重要,它关系到对所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习总结概况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方法

化学是初中学生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其学科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既陌生又新奇。尤其是渗透在各个实验当中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更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像学生渗透化学的原理和概念,让学生在抱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很难对许多概念进行深层把握,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正确解答习题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1实验观察法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2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3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充分了解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由于其自身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其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每一个化学概念根据其定义,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分析概念,例如:“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但是我们发现,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但却将其归于同一类元素,该元素的核电荷数都是11,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问题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到“质子数”才是区别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在最后的总结性讲解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它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且“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

4通过练习深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化学当中经常会有“形相近,意不同”的概念,所以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练习,从而形成化学概念体系,才是更好地加深化学概念教学的根本途径。初中化学书上的“混合物”定义是“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常常是对通常条件而言,而并不排除混合物中某些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教师可以在此时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大气中氧气和氮气在放电条件下有可能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等例子,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而加强认识,可以通过各类练习题,比如:章节复习或总复习,一般都会对重要的概念进行总结,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概念的归纳总结活动,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加入适当练习,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目的。比如: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是相对比较难区分的概念,教师在完成教授过程、总结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后,利用课后习题或编排适当题目对学生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宏观的检查和把握,当然教师应该在选择习题时,充分地注意到学生的层次、习题的插入时间、习题的难易程度,并要充分注意习题的选择,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的习题,比如: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便可以选用教材课后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联系和测试,这样从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实习总结概况篇6

概念图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的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了这个概念,根据研究表明:概念图教学具有很多的功用,其中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概念理解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们来说,一方面概念图能够促进他们整合新老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以及浓缩知识构造,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另一方面,概念图还是一种认知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积极性,提高自我思维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一、高中物理概念图的研究现状

概念图是一种盛行于欧美众多国家中的教学形式,并且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和应用经久不衰,并且逐年正在增长,通过统计,与概念图有关的网页和文章已经达到一百多万。但是概念图在我国的研究并不多见,目前还只是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还没有能充分的应用和实践。

二、概念图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学习建立于学生自身客体性、依赖性及被动性这些基础上的,因此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能动性。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们疲于做题,只为做题而做题,学了后面的就会将前面的忘记得一干二净,知识掌握零散,学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成绩也上不去。因此,概念图法这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将学生自身作为学习的主动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们养成创新意识于实践能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学习结构的有序性和调理性,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

三、概念图的优势

第一,概念图包含经济性特点,能使得知识表征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实现。

第二,概念图有表征特点,可以促使知识结构直观而鲜明的表现,因为图像传达信息的能力比文字表达信息的传递更加明显,方便学生更好地计息。

第三,概念图有可视化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题目的整合,将所有的元素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建立,从而组成一个可视化的知识结构。

第四,概念图拥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个特点,它的结构具有科学依据,能够准确地传达图像的艺术含义,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学生因为图示复杂无章而产生排斥心理现象的出现。

第五,概念图有整体化特征,其知识构架完整而准确,是一个将图示国有知识完整诠释的知识网。

四、概念图教学的功能

根据很多研究表明,概念图具有下面几种功能:

第一,能够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的方法为随机抽取法,变量是高中物理教学概念图教学方法的运用,取样为高中学生。

第二,方便编排教学材料,便利于教学内容形象化的设计。

第三,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老师的物理教学能力,通过运用概念图教学法,强调物理原理以及概念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念化和系统化的消化。

第四,概念图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适合具有科学性课程的教学,在英语、数学等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明显。

五、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教学在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概念图看上去结构似乎不复杂,但是却能够通过学生对层级结构方面的理解,了解学生在已学知识方面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们对概念图实例的分析,总结学生概念理解的深度和概念意义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学生亲自制作的概念图、对概念图型的衔接语以及概念图形的完整程度方面,总结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方面投入感情的多少。通过这三方面的总结。能够充分地反应出教师是否成功的完成教学目标,具体、客观地将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对已学知识运用的情况充分地反应出来。教师还应充分地利用学生们制作概念图这一宝贵信息,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快速而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

2.概念图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曲线运动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运动规律的发现和研究,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在人类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就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产生的过程和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学习科学时对真理的态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平抛运动这一物理现象的内容不复杂,但是知识点却很抽象,想要给学生们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受力分析以及运动和力存在的关系,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方法就相当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是十分常见的,例如运动场上水平抛出的足球或者平抛出的网球等,通过老师的讲解,促使学生们清晰的认识整个运动过程,然后再进行物理分析。

3.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互之间拥有很高的系统性和联系性。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很容易导致知识的遗忘。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图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概念图能够有效地协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整理,将物理知识的概念和图示完美结合,有效地延长知识的记忆,进一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热情,将原来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六、总结

普遍的高中生都认为,学习物理有很大的难度,想要学好物理更是难上加难。物理课堂中概念图的运用,将只有在老师头脑中的内容和理论,以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在虚拟环境中给学生上了一课,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也就是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平.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分析\[J\].网络导报,2012,(13):40.

\[2\]包莉.图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34):139-140.

实习总结概况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美概况 就业岗位需求 现状与问题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现状

《英美概况》高职学院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以英美为主的英语国家的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风俗及社会生活等。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更好了解英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熟悉风俗习惯等,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好提升。但当前《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设置与培养就业岗位所需人才有差距、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学内容重难点设定存在不足及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需求有差距。当前,高职院校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由本校教师自主的编制。通过对数所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文稿调研,及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参编大纲老师的访谈,发现的教学大纲大都停留在课程内容层面的,未切实从高职人才培养层面,缺乏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来规划教学大纲的总结构,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许多学院在编制教学大纲时,把本教材所有章节一字不漏地罗列,大纲重视英美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宗教理论知识,缺乏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控。以英美历史章节为例,教学大纲中把重要历史事件及各种历史典故作为重点、难点,课时分配8-10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而英美休闲文化和习俗的基本特征,仅分配4课时,蜻蜓点水提及。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工作,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外贸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商建立贸易往来,扎实专业外贸知识是关键,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会影响与外商进行谈判、洽谈、交流等活动,对外商的心理、语言等基本特征难以及时把握,易产生误解,给商业洽谈带来障碍。可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传统《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存在差距。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授,忽视课堂任务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学生难于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且课时严重不足,课程主讲教师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灌输式讲述课文;即使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也是把相配套的课件播放给学生,学生疲于埋头记录,师生之间缺少对主题交流与互动,学生被动接受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调,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热一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出现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一淡薄、记忆模糊的现象。许多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教学过分地偏向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只重视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操练的活动机会,导致学生难于高效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知识,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3.课程考核缺乏实践环节。高职院校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40%和60%。平时成绩依据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态度及出勤率方面,平时成绩完全由老师的评定,主观性过于多,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内容侧重每章节理论客观题,以记忆性知识点居多,理解记忆内容如英美两国的基本地理常识,重大历史事件,基本政治体制,文学常识,基本礼仪。当前,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只是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践环节考核,与就业岗位需求挂钩,考核内容就业岗位需求挂钩,缺失岗位相对应的技能和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无法体现课程与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性。

4.教师缺乏直接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英美概况》课程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信息量大而繁杂,主讲教师要全面和透彻地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更需要厚实的西方文化知识积累。但是由于大多数外语教师获得到国外学习、培训和生活的机会甚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有些内容老师也只能浅尝辄止,难于深入解释,学生的理解程度自然会相对较差。

三、结语

为切实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当按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加快《英美概况》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参插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新课程考核方式,从多角度来评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方式应采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增加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实践考核项目。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奕丽.《英美概况》教学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8).

[2]张俊强,赵雪.理工科院校《英美概况》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实习总结概况篇8

一、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况、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况、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个“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概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总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口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定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又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四、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上一篇:卖场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线上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