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4 12:27:26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教材;步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53-01

一、熟悉教材,重视教学步骤

首先要对教材的性质理解得够深刻,教材里每个动作、每个组合都有它的训练目的,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舞蹈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对身体、韧带和关节的训练。

要想教好一个组合,必须把教材里的组合拆开,把一些主要的动作拿出来,按一定的教学步骤单独训练,等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把动作组合起来,完成教学。相反的是先把组合教会,利用组合来训练能力,让我们用实例来说明吧。如果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扩指”(第一册)这个组合教完了,而这时学生的颈、背、腰、膝的松弛与伸展能力,手臂、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都没有达到,那在训练中就要“萝卜青菜一起抓”,同时注意学生们是否背立,是否膝直、是否手指伸展,每节课都要一遍遍的重复组合,反复纠正学生的动作,刚告诉他背立直了 腿又弯了,刚把腿伸直了手又松了,几节课下来学生就没了新鲜感,对组合的动作也失去了兴趣,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也慢慢被磨得眼不尖了嘴不勤了,训练目的没有达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动作也就越做越皮。如果我们分教学步骤,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一方面用做“小树长弯了、小树长直了”的游戏训练学生的颈、背、腰、膝的松弛也伸展能力,这个游戏反复地用不同的节奏来练习,同时也在其它组合的坐姿与站姿中反复培养这些能力;另一个方面,分三个步骤来训练手臂和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第一步骤“扩指训练”,训练手指的伸展与灵活能力,让学生双臂曲肘与肩前,肘向下,手心向前,反复做扩指与握拳的练习,让学生想象这是小星星在发光,谁的手指伸得长,手张得大,谁的小星星最亮。可以用〈〈小星星〉〉的音乐,一拍一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第二步骤“在手位上扩指训练,启发学生把小星星挂到天上不同的位置上去发光,也可以用〈〈小星星〉〉音乐,一拍一动,每个手位上做握拳扩指四个,能力逐步提高后进入第三步骤“转腕练习”,训练转腕时保持扩指手型,臂固定不能动,启发学生把即干净又能干的一双小手展现给大家看。可用〈〈我有一双小小手〉〉的音乐一拍一动,等以上各个能力逐步达到了以后,开始进入扩指组合,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组合动作做得非常规范,也较好地完成了组合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教材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组合是有其训练目的的。所以在教授教材时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把动作比画下来,而是要训练做动作的能力,这要求我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教学步骤,谁重视教学步骤,尊重教学步骤的规律,按照教学步骤的规律去教学,那就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扩大教材的趣味性

天真浪漫的孩子追求趣味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在教材中不断挖掘、扩大教材的趣味性,那一定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剖析教材,采用丰富的教学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总结和丰富起来的。以下是我所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优点储蓄法:为了培养好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我们建立了“优点储蓄所“的大红盖章,每次由学生自己写上课时的优缺点,经过老师观察认定后,再加盖上“优点已存”的小红盖章,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优点越来越多,都十分高兴,课堂表现也会越来越好。

正确示范法:儿童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应避免采用说课的方式,正确的示范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感觉,逐渐在模仿中找到感觉,掌握动作的关键。

日积月累法:有的动作在训练中很难短时间达到要求的标准,每次课必练,练习的时间不必太长,并不断的要求动作的规格,如此时间长了,就会达到理想的目的。

循序渐进法: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基本教学方法。凡难度动作或组合不应一次教授完成,应提出难点,从难点入手,经分解后先单一后组合。

激将法:在课堂里,有时会出现疲沓松懈的现象,这时可把动作认真、准确到位的同学集中一块做给其余的同学看,并加以重点评述和大力表扬,让其他孩子也能完成得更好。

交流互动法: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大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要求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讲解动作或是上来表演示范,之后老师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发现了不足也应明确指出,以免混淆。

表演激励法:在学校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中,组织学生进行中国舞和爵士舞种的形体展示,提高学生的表演自信,同时也是对本人的教学成果综合汇报展示。积极参加校外教育部门组织的少儿舞蹈演出,给孩子们展示锻炼机会。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辽宁省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状况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21-01

改革开放以后运动训练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我国已有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这几年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这些利好局面的出现,该专业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2002~2004年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率在各类院校中连续排名最后,远不及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而这其中运动训练专业的情况更是严重。辽宁做为我国的“体育大省”拥有着雄厚的运动员预备队,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近几年辽宁省各界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象越来越给予关注,其中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就业质量却依然不理想。做为体育学院五大基础专业之一,这样的成绩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1 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每年走向社会的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超过800名,其中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不足2%。因为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感,一定量的毕业生走上了体育专业教师的岗位,但是从事这样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屈指可数。其中沈阳体育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是辽宁省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办学最早的两所院校,对辽宁的体育专业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中沈阳体育学院是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院校。因此这两所院校的就业情况基本上代表了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现状。从近几年这两所院校就业情况来看,有人事权的岗位比例趋于稳定,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近三年突飞猛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2007年首次突破了700人,虽然这其中有部分运动员学生,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日趋严重。据了解2003届以前的毕业生就业时还可挑选用人单位(大部分是去往各级学校、体校和体育管理部门),而近两届则是单位挑选毕业生。20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1.85%,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3.29%。在所有专业的毕业生中排在最后,特别是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的学校不足40%,达到了历史上最低点。随后通过各级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2007年和2008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在辽宁省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未进入后10名。这样看来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

2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2.1 扩招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大,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也同样增加招生规模,使得我省运动训练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校生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首先,基数的迅速扩大直接影响就业率。单纯用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就业率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但就数字而言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育水平。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更新的速度远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和扩招的速度,使得传统岗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社会新增岗位不被认可。其次,扩招使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运动技术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使得毕业生整体质量降低。而随着全国人才市场的人数增加,可选择性空间增大,一些用人单位的择优标准有所提高,竞争越发激烈,就业压力感剧增。

2.2 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

对高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中,24%认为基本满意,54%认为对自己帮助不大,而有19%的人不满意,认为没什么帮助;在“你认为应该从何时开始考虑择业”调查中,43%选择大三,30%选择大一,25%选择大四,仅有2%选择大二。这表明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要从入学就开始考虑了;在“你希望学校何时开始安排就业指导课”调查中47%选择大一,36%选择大三,17%选择大四。由此可见,学生们就业指导的需求和意识在增强;在获悉就业指导方面知识途径调查中,69%选择就业指导课,18%选择学校就业指导网站,12%选择其它网站或书籍,1%选择其它;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必要程度方面,只有69%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有必要。在部分院校可见,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要更加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之真正成为学生需要的课程。

2.3 家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家庭对孩子职业观念的影响是很深的。近几年80年代的毕业生较多,且独生子女很多,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弱,对家庭的依赖感很强。这些毕业生的家长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这代人对改革开放有着很深的影响,可对于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停留在“计划分配”阶段,因此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期望较高,一次性完成工作安排思想较重。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差,依赖社会关系、依靠父母思想重、学校帮助择业的学生很多。而且,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是大学生,理所应当找到一个体面、稳定、待遇高的部门工作,从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层单位、私营企业等工作。大多数家长也是拼尽全力帮助孩子能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这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其次,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家境比较优越,所以很多这一专业毕业生啃老的思想极为严重,造成大量毕业生主动性失业。调查中了解到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愿失业也不从事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原因是那些工作岗位与他们期望的工作环境及薪资待遇差距较大。在“就业过程中,你认为最能给你帮助的是谁”调查中,53%认为是亲属或朋友,21%认为要靠自己,23%认为是老师和辅导员。可见,大部分的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

参考文献

[1] 邹国忠,张健,张世林,顾秀萍.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12.

[2] 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10-13.

[3] 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102-105.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声音训练;音准与节奏;声部:合唱曲目;师生配合

一、声音方面的训练

1.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时的呼吸要依据发声和歌唱表现的需要来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腹腔、隔肌的张缩来控制气息。这样使气息在体内有足够的空间。在声音训练方面,我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呼吸练习:学生起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学生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得慢慢呼出。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呼气时要轻柔、平静、均匀、舒展。并且不断对学生进行纠正和反复认真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强、弱、快、慢、休止符等各种气息的练习和运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方法。

2.声音位置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用声上达到协调、平衡、统一。在对学生集体发声时,要让他们的肌肉松弛而灵活起来,以便消除一切障碍。好的合唱音质来源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做到头正、身直、挺胸、收腹、平视。要保持兴奋的状态和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张开两指大的口形,抬高软腭,做半打哈欠的感觉来进行发声训练。教学中,我一般从中音区开始训练,解决好由咽喉产生的基本音,通过口腔的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巩固中音区的唱法后,再向高低两声区扩展。低声区可以用“mao”的母音进行练习,能逐渐找到胸声共鸣位置,接着用“wu”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腔。高声区训练时,由于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因此让学生做到打开喉咙,稳定喉结,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的母音,轻声高位的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中,有的找不到感觉,如:用白声唱歌,针对这种情况,就用mi、o、u母音来进行训练;对爱冒调的同学,用a母音来进行训练;对唱歌时漏气的同学,可用mi、yi、ya母音来进行练习。经过一段学习后,他们逐步克服了困难,找到了感觉。只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从严要求,很快就会使学生掌握声音位置的学习要领。

二、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好的音准来源于基础训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技巧。在课堂中,先让学生了解小字一组中的半音阶和全音阶的度数,进而加以掌握,再对他们进行一些与教材相结合的视唱和练耳的训练。通过一段由浅入深的训练后,学生的音准能力逐步提高。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的艺术,节奏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导因素,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所以培养准确、独立的节拍感和节奏感对音乐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三、合唱教学中的声部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合唱歌曲的声部和训练是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声部的均衡、和谐音色的统一起重要作用。可以采取由简入繁的教学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能力逐步进行提高。实践教学中,我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部训练,然后对所学合唱歌曲进行对比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兼听能力和对和声效果的感受,又培养学生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和声的美感和合唱的丰富表现力。由于这个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以我在声部的训练时安排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四、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应和谐共处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训练 群体环境 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94-02

训练领域,在群体环境下,有着潜在的心理效应。不同的心理效应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对训练成绩的影响也各有独特之处。心理效应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相关领导和组训者必须高度重视之,遵循规律把握之。

一、社会促进心理效应

社会促进心理效应,是指在群体环境下,个体或单位进行对自身来说较简单的训练时会满怀自信,产生对该项训练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对环境干扰以加倍努力进行补偿的心理,使该个体或单位在训练中充满激情,认真严谨,机敏从容,从而超常发挥,产生比一般情况下更高的训练效率,使训练精益求精。这里所指的群体环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他人共同训练时的环境,另一种是他人在场旁观时的环境。

产生社会促进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他人在场能够增强个人或单位的驱力或动机,希望当众能有一个好的表现。二是面对难度系数较小的训练内容,受训者会适度关心而不是过分担心公众对自己的评价,在顾虑程度上恰到好处地有利于社会促进心理的产生。三是虽然他人在场会对受训者造成一定干扰,但一项简单的任务不要求全部的注意力,受训者可能而且完全可以为了补偿干扰而异乎寻常地努力,这样,在补偿干扰的基础上多出来的努力成份往往会带来更好的效果。[1]

运用社会促进心理效应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是能够助推训练尖子培育,不断实现“创纪录”、“破纪录”成绩的诞生。主动地、尽可能多地创设酝酿社会促进心理的“土壤”,可以扩展社会促进心理,使训练尖子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更好成绩。二是能够促进团队整体训练质量不断提升。一方面尖子队伍优异的训练成绩对团队的整体训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感召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促进心理效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层次的受训对象。只要把握好对该受训者而言训练内容难度不大和有群体环境两个条件即可。三是能够促进比武竞赛、考核前训练质量的飞跃。正式比武竞赛、考核前,参赛或参考人员对相关训练内容已经很熟悉了,此时若进行与正式比武竞赛、考核有同等规模观众的模拟赛与模拟考核,就具备了社会促进心理效应产生的条件,进而实现训练质量的飞跃,为比武竞赛和考核准备起到淬火作用。

二、服从心理效应

服从心理效应,是指组训者可通过不断地说服、劝导、忠告、提要求,使受训者在训练的拼搏精神和标准上更进一步,从而有效促进训练效率。实际上,在说服、劝导、忠告、提要求的过程中,受训者是在不断地服从、服从、再服从,从而使训练标准提高、提高、再提高。如:哑铃扩胸训练中,当受训者扩到40次,再也不想扩的时候,组训者可对他提要求:“再扩3次”。等受训者又坚持扩了3次,组训者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提要求:“再扩1次”,受训者可能还真的又能扩1次。那么这后4次实际上就是服从心理效应产生的训练水平的新提升,因为受训者自己可能到40次早就放弃了。

服从心理效应在训练需要毅力支撑的阶段尤其实用。如受训者在长跑过程中达到“极点”的时候,若有组训者在旁鼓励并提要求:“好样的,坚持住”,等等,肯定会取得好的功效。

服从心理效应还可广泛应用于训练的其他环节。如受训者在训练中出现忙乱、浮躁现象时,组训者可提醒之:“慢一点”、“注意精度”等;如受训者在观看讲解示范时思想开小差,组训者可忠告之:“记住,注意力不集中是训练最大的‘敌人’”,或者提醒之:“注意,往这里看”,等等,对于训练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用。

所以作为组训者,组织训练不光是实施具体训练内容,还要有效结合说服、劝导、忠告和提要求。如果组训者善于运用服从心理效应,那将使组训效果锦上添花。

三、团队自尊心理效应

团队自尊心理效应,是指群体心理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希望甚至认为本群体是最优秀的,当这种愿望受到现实挑战时会激发内驱力以积极的行动主动维护本群体优秀度。这种内驱力具有应激性。

团队自尊心理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团队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会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与他们发生相互影响,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负责的关系与情感。当本群体在某项活动中赢了,所有成员都会分享荣誉,反之,也是大家的失败。[1]正因为这种潜在的关系与情感的存在,群体心理才会具有天然的排他属性,也才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团队自尊心理效应。

训练中,可以集体竞争的形式创设集体优秀度受到挑战的场景,激发双方成员为赢得本集体的自尊而奋勇拼搏,从而实现双方集体训练成绩“共赢”的局面。但需注意的是,双方集体在竞争内容的实力上不能有太大的悬殊,因为如果差别过大,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强的一方产生轻“敌”心理,弱的一方产生畏难心理,结果双方潜能都未激发出来,甚至还会减弱。只要把握好双方的集体优秀度都受到了挑战这个关键点,这种集体竞争的形式就可广泛运用于训练领域的不同层面,在团队训练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发挥催化剂作用。

四、个体互比心理效应

个体互比心理效应,是指受训个体自觉与受训群体中其他个体比较、竞争,为取得比较优势而纷纷发奋图强、努力训练的心理自然作用现象。个体互比心理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

个体互比心理效应可以浓厚训练氛围,促进团队整体训练质量的提升。作为训练团队领导,应高度重视并有效引导该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果出现比群体中其他个体优秀而自觉加班加点训练或创新训练方法的人员,要及时予以鼓励肯定,并适当宣扬,倡导这种为训练自觉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当然,要辨清其是否存在故意作秀的倾向。同时,对于为使自己比别人优秀而使用不正当手段的现象,要坚决批评纠正,使个体间的互比、竞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使整个团队的训练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另外,为使个体互比心理效应能充分绽放,团队可构设个体训练末位淘汰竞争氛围。

五、群体从众心理效应

群体从众心理效应,是指受训个体或单位在训练荣誉感、自我价值评价、行为表现及训练成绩上自觉追求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或大多数单位趋同的心理动力现象。

从众的原因在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有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群体信息压力是指群体中多数人趋同的意见、信息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人们总是会认为,多数人相同的意见是正确的。群体规范压力是指群体中约定俗成或由群体管理部门强制实行的规则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遵守群体规范,会受到表扬、奖励、接纳、欢迎;违反群体规范,会受到批评、惩罚以及冷淡、疏远、讽刺、排斥。所以,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常常遵守共同的规范,与群体中多数成员保持一致。[1]

利用群体从众心理促进团队训练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持续营造深厚、正确的训练舆论氛围,使人员牢固树立“训练好了才有前途”、“训练成绩不好可耻”、“谁训练成绩不好谁就不合群”的思想观念,以强烈的紧迫感积极自觉地抓紧个人或所属单位的训练。具体营造中要充分及时地做好弘扬和否定工作。弘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宣扬。要通过各种媒体、场合表彰训练先进单位和个人,展示其光辉形象,宣传其先进事迹。二是奖励。为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要对训练先进单位和个人实施精神、物质双重重奖。否定是指要坚决纠正训练中出现的消极应付、有意降低标准、形式主义行为;对训练不达标的现象要通报批评,追究不达标个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并责令其补训;对经补训仍不达标的个人应予以淘汰,形成人人鄙视不好好训练或抓不好训练人员和单位的局面。

参考文献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5

650092)

摘 要: 从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系统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经济转型期中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问 题,提出了构建新型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指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将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 有必要在转型期从社会学及系统论视角,对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扩大 各省市体校的输送功能;珍惜退役运动员的技术资源;加强各省市体操中心与体育院校的联 合办学,是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应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应注 重“源”的拓宽与开发;将学习层路径”与“训练层路径”有机的“融合”;注重“宽进、 多层、多向”的办学理念,使运动员的“入、训、出”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的循环体系。

关键词: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设想

中图分类号:G8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3-0110-03

Consideration on Reserved Gymnasts' Cultivation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ANG Yunan GAO Liuhong ZHANG Yuyun , XIE Jianz hong1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Yunnan N 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Yunan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ssue of reserved gymnasts' cultivation i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reserved gymnast 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pedagogy and systematology. Ta lent cultivation is system and errors in any part will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t he function of system. So it requires consid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 ology and systematology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s in the reserved gymnasts ' cultiv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which need to be emphasized include increasi ng the import of provincial sport schools, cherishing technical resource of reti red gymnasts and promoting joint school of provincial gymnastics centers and spo rt universities. The new mode of cultiv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on the develop ment of source and combination of literacy and training. School concept of “wid e accept, multilayer, multidir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a healthy cycl ed system for gymnasts' start, training and retirement.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gymnastics; reserved gymnasts; cultiva tion; consideration

从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层面看,我国多年来一直是采用“纵向多级层层输送”的培养模式, 即:“金字塔”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这一模式对我国体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步入了社会的快速“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 经济制度上,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均发生着变化。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系统论的视角,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期中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问 题,提出构建新型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旨在为我国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 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多年从事体操训练的 资深教练员为调查、访问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 体操人才培养的文章,以寻求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最佳思维方法。

1.2.2 调查访问法 对多年从事体操训练的资深教练员进行了访 问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目前我国体操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评价

目前我国体操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三级金字塔”型模式。塔基为县市级业余体校 、以及幼儿、中小学校锻炼小组;中间层为省市级中心体校、体操学校;塔尖为省市级及国 家体操专业队。

这一模式所运行的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为:“实行以举国体制为主的行政和协会多种管理形 式并存的管理体制。”。

这种举国体制为主导的混合型的管理体制,多年来为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整个社会则进入全面的快速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由农业 社会向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由欠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也 相应地带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社会步入多层面、全方位的 转型时期。

在这转型期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成为家长为孩子作出的第一 选择。一切的时间、一切精力均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的“三 级金字 塔”的塔基已经开始出现松动,人员分流。加之我国多年来对运动员的“入、训、出”三个 环节管理体制的实际运作中,对运动员,特别是无知名度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一直没 能够很好解决,也使得想送子女进入体坛大门的父母们心存忧虑。

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来审视“三级金字塔”型模式,对运动员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在运作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系统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将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 转型期从社会学及系统论视角,对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2.2 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考

2.2.1 扩大体操人口源应视为我国体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因为竞技体操本身是一项训练年限长、运动寿命相对较短、运动员家庭投入较大、产出周期 长、群众基础薄弱的项目。而另一方面,随着体操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规则的不断变迁, 对体操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业余体校的启蒙训练,已完全不能满足新 形势下选材的要求,因此,在选材方面,必须扩大范围,即:扩大体操人口源。

以业余体校、幼儿园、小学及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来满足体操运动的选材要求,这是 稳固“三级金字塔”塔基的基本要求。是扩大我国体操人口的基本要求。各省竞技体操管理 体制,除实行以举国体制为主的行政和协会多种管理形式并存的管理体制外,应把扩大体 操人口源视为我国体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 力量对竞技体操的投入,具体的投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开发和宣传体操的健身功能,使人们在应用体操手段健身中了解、认识体操。

2) 加强《普及体操1―4级大纲动作》宣传普及的力度。

3) 《在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中增加器械体操健身的内容。

4) 编制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体操三级、二级大纲动作》,举行中小学生体操等级通级赛 ,并将学生获得的相应等级与升学和高考挂钩,作为加分的条件之一。

2.2.2 扩大各省市体校的输送功能

扩大我国体操人口源,从整体论的视角来分析,目前各省市体校,只为上一级输送尖子队员 的输送功能,显得功能单一。因而使得体校门坎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练员技术资源和器 材设备资源的浪费。为有利于扩大我国体操人口源,有利于促使我国体操的长盛不衰,应在 我国各省市体校形成“宽进、多层、多向”的办学理念,改单一的输送功能为多向输送功能 。使“学习层路径”与“训练层路径”得到有机的“融合”(图1)。这对体操事业的整体 发展,将会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这里的宽进――是指降低门坎,让对体操有兴趣的孩 子,都有机会享受体操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多层――是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依学生 的实际进行引导和教学。多向――是指体现体校多向输送功能,如:省队、体育院校、普通 高校、文艺团体等。

2.2.3 珍惜退役运动员的技术资源

近十年体操普及水平不高,在普通学校开展不起来,与在校体育师资体操技术水平不高有很 大关系。这表明,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有一支懂专业有技术的师资队伍。重视、珍 惜我国体操退役运动员的技术资源,是我国体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做 到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谈得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体操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 体操人口源的扩增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后效应作用。为充分利用退役运动员的技术 资源,及各学校的体操设备资源,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1) 由体操中心建立体操技术人才库,向高校及体育俱乐部进行人才推荐。

2) 各省市体操中心、体操协会与中、小学联合建立“体操传统项目学校”,推荐并聘请退 役运动员担任校队教练员,为在校学生运用“技术升学”提供指导。

3) 由各省市体操中心、体操协会牵头,举办幼儿及中小学生体操夏令营,推荐并聘请退役 运动员担任校队教练员,为练习者提供良好的体操启蒙教育。

4) 由各省市体操中心与有关企业合办体操健身俱乐部,推荐并聘请退役运动员担任校队教 练员,对体操在社会上的开展起到宣传作用。

2.2.4 加强各省市体操中心与体育院校的联合办学

这种联合办学,应是一种双赢互利的联合方式。方式一:高校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理论知识 学习的机会和教师,使高水平运动员在役期间,在保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在专业理 论知识方面也达到大学本科的基本要求,并获得相应的文凭,为运动员的再择业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为高校的体操教学举办专题讲座,使高校的体操 教学不断获得最新前沿技术资讯,以保证高校体操教学、训练的实效及人才培养的高规格。 方式二:在省市中心体校创办体育院校招生基地或预科班,这一方面可为高校输送技术水平 较高的生源,为提高我国体操师资运动技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拓宽体校 的“出口”、吸收更多的生源、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条件。

2.3 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构建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图2)。该模式的特点 在于:

1) 注重“源”的拓宽与开发。

2) 将学习层路径”与“训练层路径”有机的“融合”。

3) 形成“宽进、多层、多向”的办学理念,使运动员的“入、训、出”形成了一个良性运 转的循环体系。

3 结 论

1)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将对整个系统功能的 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转型期从社会学及系统论视角,对体操后备人才培 养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2) 扩大体操人口源应视为我国体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3) 扩大各省市体校的输送功能;珍惜退役运动员的技术资源;加强各省市体操中心与体育 院校的联合办学,是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应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4) 新构建的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源”的拓宽与开发;将学习层路径”与“训练 层路径”有机的“融合”;注重“宽进、多层、多向”的办学理念,使运动员的“入、训、 出”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的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留红,张予南.关于普及体操等级大纲和体操运动员等级大纲衔接的设想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75-1276.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立项;意义;现状;分析;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86-03

一、项目的意义

为保证我院英语课堂评估达标及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为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而进行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以此满足扩大高职学生的第二语言的交际实践视野。因此,在保证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发第二课堂。意在培养、练就一批新时期我国及滨海新区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以英语实践为目的、语言功底扎实的高技能人才。继第一课堂之后,继续实现、扩展高职学生职场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是此次申请立项的关键。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广泛性及思想性是英语第二课堂实践的重点。实践性、实用性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讨论稿)中强调,“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职场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要增强听、说、写、译能力,真正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展示交际实践的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依据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精神,此立项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侧重培养职场环境下英语才艺展示能力,入职面试交际能力,预约见面,预订机票、宾馆,产品广告,公司介绍能力,贸易谈判及合同条款确立能力及技术交流及谈判等语言交际能力。因第一课堂的局限性而选择利用多媒体支持,继续第二课堂的扩展训练。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我院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及焦虑情绪得到改善,同时,以趣味性、生动性、实践性、情境展示性并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在指导教师因材施教的引领下,培养出一批适合未来职场需求的,有较强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使他们学习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为可持续性良性发展提供保证。通过训练,学生可增强使用英语的自豪感,在未来职场英语应用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也为同步英语教学继续深化改革打开新的局面。

二、现状分析

招生难度较大,生源质量较差,水平参差不齐。现有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各层次要求,无法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我院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虽然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教育,对学习英语有了一定兴趣,但对未来职场英语的用处认识肤浅,虽然有教师的不断指导且兴趣不断提升,学习状况已有好转,可训练时间少,力度不够强,学习动力还是不够足。读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语感,进而影响篇章理解。因而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较低。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对学习英语有为难情绪,口语练习及阅读量有限。只有少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相当一部分学生渴求进一步学习,并想通过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并想在未来职业中受益。由于课堂展示机会毕竟有现,受教学计划及考级约束,无法得到职场交际能力扩展。为此,为了增加学生高薪职业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职场就业能力,展示我院的英语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职场未来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而申报了本课题的研究。目前我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仍然强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忽略学生的纠音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也不重视职场相关的口、笔、译训练。同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群定位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侧重点没有差异。包括考核形式、内容完全一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发挥。我院的公共英语课程对于各专业安排的差异仅仅体现在课时方面。这不仅不利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无法体现高职公共英语实用为主的要求。新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高职公共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我们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应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完成时间及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就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整合和提炼,研究现行天津版教材内容的职业需求特点。对教材结构进行整合及优化补充,形成符合职业特征的相关材料,挑选有利于各岗位群共同职业诉求需要的素材及确定要补充的资料范围。制定框架计划:我们邀请了来自于企业的工程师和学院内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对现行天津版教材结构内容同本专业(由带头人以机械专业为例)相关知识结构以及企业实际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和重新组合。在保持现行教材体例的基础上,将每个单元中的实践部分进行调整提炼,制定训练时间和训练方法。方法和素材要与职业能力相关联并与现行课本每单元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相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第二课堂的训练方案。实施方法:整合提炼法。整合《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天津版)的内容加大课堂实践力度及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扩展训练。步骤如下:①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了解学生原始情况、特长、爱好等,为培养实验班学生英语才艺表演打基础,及时修补知识缺陷,纠正语音、语调,为更好的交际打下基础。②展示特长,唤起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③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④按计划展开实践活动。以工作为导向进行情景设计,如新生问候、询问校园的有关事宜、自我介绍、相互介绍、交际礼节、打一个快捷有效的业务电话。训练学生的入职面试知识要点,培养其入职面试交际能力,预约见面,预订机票、宾馆,产品广告,公司介绍能力,建立贸易关系、贸易谈判及合同条款确立等能力及技术交流及谈判等语言交际能力。因第一课堂的局限性而选择利用多媒体支持,继续第二课堂的扩展训练:在口语训练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基础上进行翻译训练;翻译训练基础上进行谈判训练;合同签订整个实施过程训练。以具体实施计划邀请为例:先观摩后由教师展示,然后学生进行模拟。制定主题:邀请业务关系单位参观公司并进行公司或部门简介及产品介绍。邀请展示:一组学生扮演参观者另一组扮演部门经理或主管。邀请交际:由部门经理致欢迎词并进行公司情况介绍。布置任务:学生完成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训练,经理或主管负责陈述,参观者进行提问。任务准备:参观流程介绍,公司或部门背景介绍,问询的表达方式,企业文化知识。实施步骤:多媒体教室内,学生分组选择角色,用英文在卡片上标上身份名字。先听后练习基本表达式。小组自行练习后分别展示。教师观摩后总结并引导进行重复训练直至任务圆满完成。评估检查:学生随机配组对话,或者进行师生、人机对话。任务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及时鼓励。可行性分析:时间、地点、实践对象可行。都在本校业余时间进行。应用方法可行。利用第二课堂实验班进行扩展训练不影响正常教学反起促进作用。对其他学生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考级能力。与课本能有机结合不脱离实际。提升学生职场语言应变能力,扩宽其就业渠道。综合素质提高,增强自信心,继续学习能力提高。训练方法可行有跟踪评估。科学实验法:案例法、逻辑记忆法、情景展示法、模拟训练法。具有创新性,普及推广性。效果评估及效果论证。本试验笔者拟在2012级学生部分机械专业部分班级课堂实践基础上扩大2013、2014级新生第二课堂实践力度与实践内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项目成型后,可以在全院学生中推广,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认同度。应用调查法、问卷法对学生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价、数据分析:为了证明公共英语职业化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使用英语学习兴趣量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经修订的职业认同度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职业化英语训练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度的提升效果,以及各自变量之间的差异。论证效果方法:对两组水平相当的班级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个为正常的教学模式,另一个为职业英语扩展训练模式),通过对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预计接受职场英语教学训练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度方面与对照组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进而证明公共英语职场化教学训练模式优于正常的教学模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职场英语及A、B级的应用能力。同时为了证明实际效果可做公开展示。第一阶段:对选定专业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及高考分数做数据统计并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所在。解决问题存在的关键和突破瓶颈的方法。第二阶段:确定人选实施训练,实施实验研究方案,收集试验数据,包括学生学习记录,学习兴趣、职业认同度和自我效能感转变,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观察记录,开展学生学习问卷调查。第三阶段: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人选实施训练并对其效果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第四阶段:提交相关研究论文以及结题。

2.项目内容及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预期效果。此研究旨在形成公共基础英语与职场特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职场认同度、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我院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企业的合作,并为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及学生未来就业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并能加以推广。具体成果:(1)关于我院继公共英语教学的课外扩展训练探索的研究报告(2000~3000字)。(2)公共英语职业化训练系列研究论文1~2篇,主要研究下列主题:①高职公共英语职场化的意义。②培养兴趣是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缩句 扩句 内涵 教学价值 实践运用

缩句和扩句,这一对相生相克的“兄弟”,是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里的常客,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是大部分Z文教材(比如苏教版)中,却并没有关于缩句和扩句的专项练习,缩句和扩句仅仅是存在于练习与测试中的句子训练形式。因其在教材中没有“身份”,它的内涵界定、教学价值、训练目标及难度等都没有准确的参照和定位,以致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缩句要缩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填空式的仿写句子算不算扩句等。所以,要很好地发挥出它们的教学价值,有必要厘清缩句和扩句的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缩句和扩句

一般说来,所谓缩句,是指删去句子的附加成分,即删去句子中起到限制、修饰或补充说明作用的部分。如同去掉“主干”上的“枝”和“叶”,使句子的意思表达简洁明了。

扩句与缩句正好相反,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主干”上“添枝加叶”,用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实践中,缩句的理解是没有疑义的,但是扩句则比较复杂,出现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练习形式。如:

1.燕子在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练习2)

2.元宵节的晚上, 在一起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二册“语文天地一”)

3.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好像 。(三年级试卷)

4.秋天来了。 。(四年级试卷)

5.例:高兴的事

①考试得了一百分。

②收到很多生日礼物。

③六一儿童节和同学一起去公园玩。

写句子:

①我这次语文考试得了一百分,老师表扬了我,我非常高兴。

②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爸爸送我很多礼物,我真高兴啊!

③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公园玩, 我们太高兴了。

请你试一试: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看到扩句概念的泛化和混乱。其中,例句1、2多出现在低年级,例句3、4、5多出现在中高年级。句子1、2是缺少主干的,本质上是学着把句子写完整,是仿句练习;句3为修辞练习;例句4、5扩充的内容就更多了,完全改变了句子的面貌,由单句变成了复句。实践中甚至有的教师将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练习也算作是扩句。严格意义上来说,以上例子不能算是扩句,但是它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存在,是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姑且把它称作广义的“扩句”。

二、缩句和扩句的教学价值和目标定位

缩句和扩句在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呢?它的目标何在呢?

先说缩句。缩句的特点是删繁就简,让人迅速抓住句子的主干,了解核心意义。汉语在语序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修饰限制成分前置,即定语状语等成分在中心词前面,只有程度补语后置。这使初学书面语言的人不容易一下子把握句子的焦点,注意力容易被比较复杂的修饰成分所遮蔽。所以缩句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把握句子结构,准确理解句子内容,提取句子中心信息。

在实践中,小学低中年级课文句子都比较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没有必要进行缩句教学。而且,低中年级也不要求感知句子的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才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以,缩句宜在小学高年段进行,以作为初中阶段的衔接。其目标的定位应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缩句初步感知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二是帮助更好地理解句意,训练快速而准确地把握句意的阅读能力。因此,缩句要谨防过深过难,谨防故意创造语言实践很难见到的特殊句式,如有些试卷中将含有主谓结构短语作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作为缩句考题,就背离了缩句教学的价值,变成为专门的考试工具了。

再说扩句。在语法意义上,扩句和缩句一样,能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汉语单句的结构特点。同时,学会怎样增加句子的“血肉”,把句子意思表达得具体而生动。这是扩句最重要的教学价值。至于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广义的扩句”,不同的形式有其不同的教学价值和目标。如上文的例句1和2,目的是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是完整性练习;例句3是修辞方法运用练习,此类练习形式丰富多彩;例4、5其实是扩写,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内容写具体,形成一个句群甚至段落,是扩段式练习,超出了扩句的范畴。但是这种方式,对促进学生思维具体化、细致化,激发想象力是很有好处的,能帮助学生习作变得具体而充实。

三、缩句和扩句的实践运用

在实践中,缩句和扩句练习要注意把握好难度,针对不同的年段,设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形式。

缩句宜在高年级进行,由易到难,但句子不宜太复杂。比如:

1.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大地。

这类句子主谓宾中心词带有简单的定语、状语。学生熟悉这种结构后,可以进行带有地点、时间以及条件等前置状语的句子缩句。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常见的特殊句式缩句。如被字句、把字句、否定句、双主语句等。

2.在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下,今年小麦的长势十分喜人。

3.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4.大家不喜欢涂得乱七八糟的图画。

5.周末,我和姐姐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书法兴趣小组。

但不建议对一些较难的特殊句式缩句,如连动句、主谓谓语句、主谓宾语句等。如:

6.他心里高兴时嘴里总是不断地哼小曲儿。

7.我看见年轻战士小李的脸上滚动着泪珠。

对于扩句,低中年级可以用填空的方式,从模仿开始,给句子的中心词增加一处或几处修饰成分,但不涉及扩句的概念。到了高年级,可结合缩句,练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扩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即不能改变主谓宾中心词,更不能变复句。

至于广义的“扩句”,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练习,但不宜以扩句的名义进行。以免混乱了扩句概念的内涵。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篇8

成濑吾策是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也是世界有名的催眠大师。他从催眠疗法对脑瘫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启发:脑瘫患者在催眠状态中能做清醒时做不出的动作,这说明脑瘫患者的肌肉、骨胳等都是好的。脑瘫患者不是不能动,而是由于心理过分紧张,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仪器测试也表明:脑瘫患者清醒时的紧张度大大高于正常人。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成濑吾策于1965年创造了动作法。动作法是让障碍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动作训练,不用催眠也同样能放松,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的运动来促进心理活动,改善和促进身心健康。它比催眠疗法更简易、可行,经过培训后,便于患者本人或家长在家中进行训练。

动作法最初主要用于脑瘫儿童,后来扩大到肢体障碍、自闭症、多动症、弱智儿童等,并应用于运动员和一般大众的健身。

动作法的基本原理有两点:一是各种障碍儿童并不是身体完全不能动,而是无法很好地使自己的身体运动;二是动作配合"意图---努力---身体运动"组成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动作者的主观努力才能完成。

动作法的关键在于受训者和训练者之间的相互信赖,在于激发受训者本人的主动性,所以信任关系的建立,尊重受训者是至关重要的。

动作法一般有团体训练和单独训练两种形式,因团体训练的效果较好,所以在日本常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团体训练。

动作法的操作

对受训者采取什么动作进行训练,训练者和督导要根据每个受训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动作法基本的动作有3个:坐位、跪位、站位。

坐位一般是采用上身直立、盘腿坐的方式。上身要保持直立,是因为有些脑瘫患者无法坐直,而一旦坐直了患者的视野就会开阔,认知也会随之提高;盘腿坐是因有些脑瘫患者的髋骨部位很紧,盘腿坐可以练习让其分开。要想盘腿坐直,就需要颈、双肩放松,腰和臀部用力。

跪位一般采用双膝着地、上身直立的姿势。放松和用力的要领同上。立位一般用双脚并拢踏地、身体直立的姿势。

在每一种中,都有平衡训练的内容:让受训者在做到坐、跪、立后,进行身体重心的缓慢移动,如向左倾、向右倾、向前倾、向后倾等。

训练中,训练者对受训者及时进行鼓励非常重要,这主要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及时的鼓励能帮助激发受训者本人的主体性和自信心,从而让其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有时为了获得这种时机,有必要耐心地等待受训者主动做动作。

整个训练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预诊、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

由于动作法不仅是一种康复疗法,而且是一种心理疗法,是通过训练者和受训者之间密切的身体接触来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它强调训练者和受训者之间建立信赖关系,这主要在预诊阶段完成。预诊还包括了解受训者的出生情况、生活史、身心发展状况、认生及依恋的情况,过去是否就诊、用药、动手术、受训练情况,智力、语言发展、人际交往等详细情况。有经验的训练者可以通过询问、观察、触摸、记录来了解。

发现问题就是通过身体接触和询问,发现受训者目前能做什么动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找到受训者乐于接受的姿势和最善于做的动作,从此入手,效果较好,受训者本人也会为此受到鼓舞,树立信心。

动作法的发展

动作法经34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从作为康复疗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已较完善,但作为心理疗法还有待于发展。目前它在日本的大部分肢体障碍儿童学校和一部分弱智儿童学校得到普遍使用,在一些医疗康复机构中也得到应用。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有推广。

日本早在1973年就开始对动作法的训练者和督导进行资格认定,对申请者有严格的训练和要求,如对训练者的要求是:能够制定和实施受训者的训练计划,并参加和通过资格认定培训班3次以上,而且必须学习过一定的科目,如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学等。对督导的要求更高,目前日本获得督导资格认定的有300人左右,获得训练者资格认定的有3000人左右。

从1965年创始到现在,动作法有很大的发展:一是治疗领域从身体康复拓宽到心理治疗;二是治疗对象从脑瘫患者扩大到其他障碍者,并推广到健康人群;三是训练技术上,训练的由过去的躺位、坐位运动到目前的直立运动,个别动作的训练演变为综合动作,动作内容由基本的坐、跪、立到现在更加多样化的爬等。总之,动作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上一篇:师风师德论文范文 下一篇:拓展训练总结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