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8 11:27:21

药学科研型论文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1

关键词:药剂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2-0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对研制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剂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学科讲授的内容是药品生产及新药开发等领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药剂学》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主体,按照定义、分类、特点、赋形剂、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的顺序详细介绍各类剂型。这种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基本上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往往觉得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往往通过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获得高分,知识体系并不牢靠,知识点考完就忘,也完全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我院虽开设了实验教学,以求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往往根据实验讲义模仿学习,缺乏缜密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培养,仅能达到操作工的培养水平,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受到美国药学教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启发,我们认为,树立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即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根本上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授之以渔”和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课堂授课的根本目的。建设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体系,必须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结业考评3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是对现代药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对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善于交流、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角色转换——确立教师的引导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体角色在课堂授课中,由教师系统讲解《药剂学》基础理论、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的同时,课前为每位学生设置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理解本学科前沿技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综合表达自我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同时,也可弥补教学课时不足的缺陷,通过课堂讨论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基本理论后,指出该系统存在储存不稳定的缺点,由学生课后查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汇报及讨论,教师当场点评,根据学生思路及发言情况记录平时成绩。

2.更新教学内容——知识领域多元化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药剂学》的发展较为迅速,至今已经历了5代剂型的变化,一些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涌现、发展、成熟,并逐渐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才能使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和文献资料,有一定前瞻性的教授这门学科。其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多是针对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课堂所学奠定基础。

3.发挥多媒体优势——教学趣味化、具体化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吸收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时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充分应用现场录像、动画等趣味手段,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复杂工艺直观化,不断提高课件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学习更轻松和实用。

二、实验教学改革

1.更新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药剂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型给药系统尤其如此,且有相当大部分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现有实验教材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更新。重新编写实验教材,引入固体分散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缓控释给药系统、静脉脂肪乳、脂质体等新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同时,增添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滴丸机、高压乳匀机等,增强学生对现代《药剂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2.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综合实验能力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在完成原有实验教学任务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内容。教师提前为每位学生选择1种药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型,并初步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根据《中国药典》要求设计评价方案。通过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3.开放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让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能够进入实验室,做教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助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并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科创基金,尽早参与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科研论文。

三、结业考核改革

现有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加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死记硬背也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考评方式不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结合上述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对结业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总体思路为降低理论考试所占比例,增加能力考核比重。考核成绩将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及实验课成绩4个部分综合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可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调整以求合理。这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才可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接收方式,达到《药剂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珊珊.改革药剂学课程教育方法,促进药剂学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233.

[2]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PBL与PLTL教学法相结合在药剂学教学中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43-45.

[3]何勤,张志荣.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药学教育,2007,23(3):37-39

[4]程亮.提高药剂学课程授课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5):128.

[5]宋亚玲,杨宜华,赵子明,杜倩,刘晓.《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150

[6]黄秋洁,叶勇.浅谈药剂学教学的体会[J].广州化工,2013,41(1):201-202.

[7]邓莉,鲁莹,邹豪,钟延强.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4):30-31.

[8]缪菊连,王成军,郭建伟,吴俊珠,高鹏飞,杨志勇.药剂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62-63

[9]苏瑾,于莲,孙维彤,于敏.流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8

[10]王秀,张劲,邢蓉.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92-1093.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2

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复合型硕士人才;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21-02

一、引言

硕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任务,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质量的保证,也将展现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动力等方面。但是,目前硕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毕业生就业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已凸显,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差,如何培养具有广博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因此,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药学硕士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药学是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及药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多元化、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医药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未来重点支持领域。由于药学硕士专业面广,工作领域覆盖新药研发、医院药品调剂与开发、药企工程师、药品营销和管理、医院药学服务等方方面面,时代要求高等药学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适应性的重大调整。实践是药学学科进步的源泉,是掌握药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新思维培养的土壤,是提升综合能力的手段,是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实践决定着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加之药学教育类似于医学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执业培训的特点,尽管多见于大专、本科药学教育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也已经显示出建立与药学硕士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药学领域覆盖广,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和社会力量等资源,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相互补充的培养方式,包括:内部协同培养,为高校内部的资源、专业技能、技术的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培养,为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协同培养,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与其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培养平台与模式。

然而,目前高校协同培养机制的缺失,从高校内部、外部分析,均存在制约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从高校内部讲,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彼此的资源共享不理想;从高校外部讲,专业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脱节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欠缺,能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严重脱节,更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

我们针对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家药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分别立项资助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的研究,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实训基地群,以参观实习结合系列讲座促进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掌握,对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和总结如下:

二、建立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经济和药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战略,均应该从单一注重学位论文,转向“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探究和解决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而“实习实践”能够引领硕士生熟悉药学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监管等全过程,涉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研发的关键技术,了解掌握生产和管理模式及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医院药房运行与管理、临床药师工作和市场监管工作等纵多环节,更是培养在实践中发现、提炼和总结学术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见“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具有协同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基本素质的必备条件。

并且,学习阶段的硕士生,除了完成原有学位论文,深入到行业相关重要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注重论文的学术型、基础型的单一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改变重知识轻能力、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因此,为了长期稳定地开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工作,依托于苏州大学药学院的江苏省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与本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完成了以下药学硕士实训基地群的建设: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大儿童医院;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州纳米科技园、信达生物、天演药业、康宁杰瑞、百拓平台;苏州市药检所。

利用实训基地群的资源优势,硕士生深入实地的参观实习可促进一系列直接知识的掌握;聘请基地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可弥补参观实习的时间及实习位点的局限,了解整个行业全貌,实现间接知识的掌握,协同培养,推动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运行实训基地,初步建立训练机制

我们组织苏大药学院的毕业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两周时间内分批到各主要就业方向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市药检所、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大附一院等单位,轮流进行参观实习,顺利完成基地运行和教学实践任务。

经过接待8批,348人次药学硕士参观实习的全面运行,各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下训练机制:以综合性医院药剂科的发药处、配药室及库房等部门、临床药学部门、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在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药品监管部门为窗口,进行的参观实习,使硕士生较为全面地亲身接触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和新药临床研究、药品研发与生产、市场监管等本行业核心领域及岗位,从而实际了解并亲历在医院工作的药剂师、临床药师、新药的临床研究人员、药企工程师以及药品检验人员的行业要求、工作规范及运行、职业状态,形成了为开启药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良好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培养模式。

由于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是在用人单位的参与下进行的,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人才,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而高效。

四、行业专家系列专题介绍,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为了使药学硕士全面了解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在明确未来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划人生,补充参观实习的不足,我们邀请了实训基地的市药检所所长、药企管理者、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分管药事的副院长和熟悉国家药审中心运行机制和工作状态的教授,连续作了四场系列讲座,题目分别为“药品检验与研究”、“原料药的GMP生产与管理”、“医院药学发展概况”和“新药研发的意义及要素”。研究生们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示和系统介绍,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及各岗位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实现了拓展专业认知,了解行业发展,明确奋斗方向,提升前进动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深知,依托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的省级药学综合训练中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药学硕士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任重道远。我们通过与本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找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结合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基地群,开展药学硕士的“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协同培养探索,以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知识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入手,系统的参观实习提升直接经验,辅以专家系列讲座拓展间接知识,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创新能力,对于我校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贝绍轶,赵景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6-18.

[2]卢冬君.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5,(6):25-28.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2.3鼓励专家及导师参与,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导师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加强师德教育,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鼓励专家和导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建设中,突出其岗位责任,强化导师质量意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4

关键词:微创骨科技术外科治疗创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51-02

微创骨科属于一种较传统骨科的标准手术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佳稳定内环境,更快骨组织愈合,更轻局部反应,更短时间恢复机体功能以及更好心理效应手术的技术。微创骨科技术是一门高精的技术,但不能够代替传统骨科技术,传统骨科技术处理原则及操作的方法在微创骨科技术实践中仍然比较适用[1]。在开展微创骨科技术时必须注意:不可盲目的追求微小,人为的导致操作的难度过大,过长的手术时间,误伤患者的主要组织,不可只凭借手感及自身经验操作,脱离影像仪器的监视。手术医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应用微创技术在最小创伤基础上达到

3.1中医辨证论治乙肝。中医认为阴虚邪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均是慢性乙肝常见的证型。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有68%的慢性乙肝患者表现为虚证,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其中以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占90%以上。而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如阴虚邪留型患者,可采用生地黄、麦冬、石斛、白芍、当归以及龙胆草等进行治疗;而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则可使用炒苍术、川黄柏、薏苡仁、黄芩、茯苓和大腹皮等等;另外,肝郁脾虚型患者还可使用炒柴胡、炒枳壳、白术、茯苓和郁金等,这些中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均起到一定的疗效[14,15]。

3.2临床疗效探讨。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王陆军等[16]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并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选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5.3%;宋跃龙等[17]自拟柴杞降酶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其中治愈46例,显效5例,无效2例;王匡君等[18]自拟乙肝克方随证加减治疗360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发现中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范锡伟等[19]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表明苦参素能够明显改善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并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马秀丽等[20]用丹参注射液对87例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其肝功能复常率由67.4%增加到95.4%,复发率也大大减小,疗效确切。但尽管许多文献研究都表明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并且毒副作用较小。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在不同的研究实验中所得结果不稳定,其疗效差异较大,并且某些试验的设计也并不严格,还有各种的主观因素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21-23]。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虽然过程艰难,但前景是乐观的。

4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源远流长,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其特有的优点、特点,虽然在病毒控制方面还没发现特效药物,但在在生化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方面,中药治疗的优势相比西药明显,并且对组织的毒副作用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中医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医的辨证分型比较混乱,在诊治疾病时不便于正确把握,也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治疗规律。而且临床上某些研究也只能表明其具有早期疗效,依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临床试验方法加以研究。无可否认,中医药对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发挥中医辨证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加强乙型肝炎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过去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而且前景也非常乐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相信在众多医者学者的努力下,通过不断的探讨研究和总结,不久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必能取得重大突破。参考文献

[1]崔坡,李筠.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0,11(5):145-165

[2]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5(8):251-256

[3]李文聪.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12(5):221-235

[4]张国梁,李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3,7:11-15

[5]于文涛,周俊琴,方朝义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5(8):334-358

[6]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13(3):12-18

[7]Benhamou Y,Bochet M,Thibault V,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defovirdipivoxil in patients co2infected with HIV21 and lamivudine2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Lancet,2001 ,358(9283):718-723

[8]Wolters OM,Niesters HG,de Man RA,et al.Nucleoside analogue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Eu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3(12):1499-1506

[9]邱华,毛德文,胡振斌,等.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5):260-262,276

[10]邵发助,但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0例临床报道[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16(3):226

[11]王立文,肖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5,26(3):329

[12]SDRyder,IJBeckingham.ABC of disease of liver,pancreas,and biliary sysytematic systematic system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BMJ 2001,322(27):219

[13]LiuJ,McIntosh H,Lin H.Chinese medicinal herb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a systematic review[J].Liver 2001,21(3):280

[14]陈玮.福州市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医证型调查分析[D].福建中医学院,2009,12(5):125

[15]付玉玲.29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13(11):451-463

[16]王陆军.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94-395

[17]宋跃龙.白拟柴杞降酶汤治疗慢性乙肝5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25

[18]王匡君.王朝安“乙肝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6):18-19

[19]范锡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25):72-73

[20]马秀丽,刘耀明,刘霞.丹参在慢性肝炎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作用探讨[J].临床医学,2000,20(5):42-43

[21]徐风,王烽,王燕华,罗菊珍,等.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J].重庆医学,2009,12(8):568

[22]吴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2):553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5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功能,用阴阳五行学说描述疾病性质及人体病理;视邪正交争、阴阳失调为主要的疾病观;形神合一为主流的健康观;诊断利用四诊合参;贯穿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重于治等理念。而西医则强调局部微观分析,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等;主张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研究对象为分子、基因、蛋白、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公共卫生等。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维,故可引入“三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1]。

2从概念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是基于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理论,遵循整体准则和动态准则,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研究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对中医药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提示中医药信息的实质与内在联系的一门科学[2]。医学信息学是探讨生物学、医学或者更广义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交互和展现过程的科学,探讨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来优化这些过程的科学,以及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各种应用的科学[3]。

2.1研究对象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强调以“人”为中心,包括健康的、疾病的及其相互转换的,并且是在时间、空间维度及背景方面的综合多维信息;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的、医学的或者更广义的健康数据为研究对象,强调以“病”为中心,主要针对实验室疾病数据的防病抗病信息。

2.2研究内容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领域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信息采集、存储、交互、展现及优化,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的各种应用为研究内容。中医药领域信息强调动态的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说明中医药领域的信息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人文及其相互关系的人体整体动态功能变化及其规律,所以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

2.3研究方法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内容迥异,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医学信息学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运用信息观点分析和处理信息流程。中医药信息学也模仿和借鉴其研究方法,但中医药强调功能和整体准则,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作为分析和处理人体生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侧重人体解剖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改变。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结合自身特点应用医学信息学方法并予以升华。如研究时需要中医药领域专业知识平衡语义关系存在用自然语言描述时的多义性与用形式化语言描述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领域专家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内涵外延的精确把握;需要结合时间维度体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专业知识等。

3从知识框架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框架与医学信息学知识框架可概括如下。两图中从左至右分为四列,左起第一列为中医药信息或医学信息研究的对象,第二列为由基本信息转化专业应用领域的相关学科,第三列为两种信息学均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第四列为两种信息学的知识结构,说明两者都是交叉学科,涉及到一些中间领域学科的知识门类。虽然二者构建模式相通,但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其研究领域及方向必然不同。

4研究方向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基础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论、中医药知识整合论、中医药信息学原理等;二是技术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及输出等技术;三是应用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研究包括信息表达标准化、信息交换标准化、信息处理及流程标准化等,中医药知识体系计算机表示与模拟研究包括功能诊断信息系统、整体数据处理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图像处理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评价、中药优化设计与研发、中药知识发现与管理等,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包括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信息计量方法等对中医药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及科技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研究等,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保护、存储、处理、传播等,中医教育科研研究包括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2]。医学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原始健康数据,如影像、微阵列、生理数据等。涉及到的研究包括数据采集和集成,如实时的生理信号分析、语音识别、传感器采集、条形码扫描等;二是从原始健康数据中分析出来的有组织的综合数据库,如基因分类及其外在表现形态。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数据整合及数据处理,如数据仓库、数据模型、语义网络、本体论、数据储存、提取、可视化及图像处理等;三是从数据库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库,如词表、术语学、本体库、语义网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推理及知识管理,如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数据挖掘、文本产生、统计处理、自动学习及知识表达、知识模型等;四是从知识库中验证出来的可直接应用的知识结晶和理论,如协议、临床实用手册、概论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知识获取及知识应用,如机器学习、文本解释、知识工程、决策理论及诊断、治疗、预防等。综上,中西医在对待临床信息的观念、临床信息的放置位置、采集内容、采集方法,尤其是临床信息模型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等均有很大区别。目前中医药数据库系统广为应用,用中医电子病历来保存临床中医病案,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整理及查询电子病历等。中医医院已经普遍吸纳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如电子病历在受到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之外,也必然兼容有西医学的许多内容,体现着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当然还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如中医专家系统进入了低潮期,中医的四诊信息还未达到客观化、规范化,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等。

5总结

医学信息学发展已有40年的历史,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医药信息学有很多借鉴之处。中医药信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应用研究略有滞后,应重视基础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避免医学信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重视其应用领域的发展,相对忽视基础研究,因此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医药信息学可模拟医学信息学构建模式,参考医学信息学基本框架及结构。同时,结合中医药学独特的整体辨证思维,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古籍文献的数据挖掘及知识表达和语义网络关联分析、中医证候模型建立和中药复方组合成分的分析鉴定[4]等。作为中医药学的分支学科,中医药信息学通过多维度立体展示中医药知识的复杂关系,让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中医药信息,发挥其提供理论支撑、揭示有关规律、辅助临床等作用,优化中医药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服务,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6

[关键词] 中药药性;寒热属性;生物效应;药理网络;模式识别

[收稿日期] 2014-03-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0902003)

[通信作者] 吕爱平,Tel:(010)64067611,Fax:(010)84032881,E-mail:

[作者简介] 姜淼,副研究员,从事中药药性分类研究、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研究工作,Tel:(010)64014411-2397,E-mail:

1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学科发展趋向

中药药性理论作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也是中药区别于其他植物类药物的关键,其科学基础的发现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1-2]。然而,由于药性理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研究已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瓶颈[3-4]。寒热药性作为中药性能的核心要素,是目前药性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在药性理论中具有基础与核心地位。目前这一领域较为公认的问题可以概括成3个方面:①寒热药性科学内涵的现代科技语言诠释、表征;②寒热药性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构建;③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理论构建及临床应用[1]。3个关键问题之中,前2个问题紧密关联、互为基础,只有在对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做出科学诠释的基础上,才可能构建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了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对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诠释也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二者共为现代寒热药性理论构建及指导临床应用的前提。

因而,在当前科研体系下,基于传统药性的哲学认知,建立科学、可靠的寒热药性分类模型,是解决寒热药性诸多关键问题的重要命题和必要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推进药性理论自身发展,还能够用于厘清药性混淆品种的寒热属性从而更好指导其应用、扩展药性理论应用范畴为中药引入其他植物药新资源,丰富中药学科内容,因而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 基于物质基础研究药物寒热属性分类研究面对的挑战

从物质基础讨论中药寒热属性的思路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从化学成分入手寻找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的方法在20世纪末即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分析[5]、文本挖掘[6]、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7-9];也有学者提出将化学成分概念与系统观点整合研究的框架[10]或方法[11]。然而受限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大部分结论难以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12]。作者所在项目组应用化学生物学技术,构建了基于药物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片段谱的寒热属性分类模型,分类准确性在验证集中可达90%,高于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应用化学结构判定药物寒热属性的最好报道(81%)[13]。由于模型是基于现有的分子化学片段结构全集构建,较好避免了仅针对某一或某几种主要化学成分研究带来的片面性问题;然而仍然存在2个问题限制了模型的扩展应用:首先,化学结构谱的模型是定性而非定量化的模型,无法解决痕量成分带来较大生物学效应等特殊量效关系情况;第二,分类准确性受限于对目标药物化学成分信息的收集全面程度,如果某一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缺失或不准确,分类结果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药物寒热属性作为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效应表达的一种高度概括,必然与药物的生物效应紧密相关;因而从生物效应角度区分中药寒热属性,是寒热药性分类模型构建的最重要的、也是必经的方向。

3 从生物学效应角度研究寒热属性分类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中医药“系统观”、“整体观”思想的指引下,多位中药研究者将生物热力学[14-15]、数据挖掘[16-17]、网络药理学[18-20]、化学物质组学[10]等现代科技和理念引入药性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创新性地开发冷热板示差法应用于寒热药性研究,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药物甚至复方寒热药性的差异,且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应[1, 14-15]。基于这些研究,多个中药研究优势团队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寒热药性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说:“药性是中药的特征组分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的高度概括;药性功效科学内涵可以通过共性效应(群)-共性靶标(群)-特征组分(群)加以表征”[1]。指出药性的主要元素包括3个方面[21],除了物质基础,还包括生物效应、网络靶标,生物学效应在药性判定中的作用受到更高度的重视[22]。

然而,单纯基于某方面功能的药性研究,取得过一些可观的成果,如发现寒热药性与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23]、与抑制脂肪酸合成酶能力关系[24]、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25]等;但因结论多局限于所涉及的个别药物,忽视药性构成因素间的整体联系,难以进行客观化的生物学表征,缺乏能够推论于其他药物的原理性结果,结论不具有普适性,不能从理论层面对于药性原理做出解释,也无法满足当前“系统医学”、“整体医学”、“网络医学”理念下的药物寒热属性生物学效应系统化表征的要求。因而,融合现代多学科方法构建中药药性内涵的合理表征方法,揭示药性的“效应、物质、靶标”三要素现代科学本质,是当前寒热药性研究中的紧迫任务与重中之重。

4 基于生物学效应的药物寒热属性分类研究策略

4.1 网络药理学背景下的药物寒热属性分类研究 随着各种高通量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处理数据量的几何级数式增加、计算方法与能力的迅猛突破,现代医药学研究也进入了“信息时代”,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系统地探索疾病、证候、疗效、预后等复杂命题的契机[18]。研究技术的进步必然引发研究策略的升级,系统生物学技术的产生,和被认为是“下一代药物研究模式”的网络药理学[26]概念的出现,使得从生物学效应角度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中药寒热属性的差异机制成为可能[27]。其优势在于能够用系统与网络的思维来理解中药寒热属性体系中整体生物学效应的复杂性,使得从“小尺度”的分子层面阐释“大尺度”的抽象药性概念成为可能,从而能够发挥寒热药性理论的特色、拓展其应用范畴,通过对其他植物药赋予寒热属性从而将其扩展纳入到中药领域,丰富中药资源。因而,如何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中药寒热属性的分类模型,是目前药性研究中最值得“挑战”的问题。

4.2 各种“组学”技术支持下的中药寒/热性矢量药理网络构建与分析 应用生物网络、药理网络分析技术开展中医证候、中药方剂复杂体系研究工作,已有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18],目前已建立了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的方法[28-29];融合基因表达谱芯片与文献数据的生物分子网络构建方法[30-32];以及在网络靶标计算框架下评价药物功能的方法[28]、识别生物分子网络关键环节等方法[33],在方剂配伍规律、发现药效物质、中医方剂-证候关联机制等方面均有成功的实践应用[34-35]。特别是通过寒、热证候生物分子网络的构建,发现寒热方剂对寒热证患者的治疗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在于逆转神经内分泌免疫分子介导的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网络失衡,即调控集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转换流(代谢)平衡[28],为揭示寒热证候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寒热药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技术基础。

然而,药物的寒热属性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病、证、方剂研究,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寒热药性的概念作为大尺度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在临床上与证对应,而不局限于某个病种,也不针对某种特殊的体质,这导致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设计的难度。同时,脱离了“疾病”概念的单纯证候网络也是难以构建的,因而从药-证网络对应关系角度来解析药性机制难以实现;而局限于某种疾病来对药性进行研究,又难以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其次,寒与热在理论中具有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这一关系投射到分子网络中,造成二者紧密关联、难以区分的结果,本项目组依托前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收集文献数据,根据所选典型寒、热性药物的成分所对应的活性靶蛋白,构建了典型寒、热性中药的药理网络,并且进行了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寒性药物和热性药物共享大部分靶标分子,仅有相对很小部分特异性分子靶标,表明单纯依据文献数据,没有具体的寒、热药物作用的方向性和强度信息,很难区分药物的寒、热属性。

因而,寒性药物和热性药物具有传统意义上“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却又具有绝大部分共同的分子靶标,这一现象提示,在寒、热性药物的药理网络中加入药物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信息,构建定性定量的矢量性药理网络,是以网络药理学技术判定药物寒热属性分类的研究的关键步骤,而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组学”技术正可以为这一关键步骤提供技术方法。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研究生物体系中代谢物组的技术和方法,强调把生物体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通过测定代谢物组成变化,来认识和反映生物体代谢网络在疾病和药物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代谢组学能用反映整体的代谢物图直接刻画出动态情况下的生理和生化状态及变化过程[36],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动态观一致,适于复杂的中医药系统研究[37-38]。蛋白质组学(蛋白芯片)[39]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蛋白质,其原理是对固相载体进行特殊的化学处理,再将已知的蛋白分子产物固定其上,根据这些生物分子的特性,捕获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的待测蛋白,可为获得重要生命信息(如某蛋白组分在体内表达水平生物学功能、与其他分子的相互调控关系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且具有高通量的验证能力,可以定量研究。有效运用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从整体、动态角度评价机体在特定药物干预下的状态,定性定量提取网络靶标扰动的方向、强度信息,可以为构建寒、热性药物的矢量药理网络提供关键信息。

4.3 多学科背景下的药物寒热属性分类模型构建 通过矢量药理网络分析方法发现寒、热性药物的生物效应差异后,还需要对这些高维度的复杂数据进行处理,构建能够直接应用的、具有实用性的模型工具,使研究成果便于应用推广,才能达到应用模型厘清药性混淆品种的寒热属性、甚至将药性理论扩展应用于其他种类药物而扩展中药学资源的目标。

模式识别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包括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40]。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生物体是如何感知对象的,以及如何用计算机实现给定任务下的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模式识别问题是面向多维数据的、按照数据表达的特征将其分类的理论[41],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观测得到的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模式所属的类别或同一类模式的总体称为模式类(或简称为类)。“模式识别”是在某些一定量度或观测基础上把待测模式分到各自的模式类中去,其技术在医药领域已经有过诸多成功应用的范例。

模式识别中公认最好4种的分类方法包括模板匹配法、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或结构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42-43]。基于现代生物信息学证据的中药寒热属性模式识别过程属于从中药的现代生物信息学研究范式空间(包括生物活性靶蛋白、生物活性通道等参数)向其传统药性研究范式空间(寒热属性)的映射,其本质上属于对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认识角度之间的映射。因而,选择模式识别技术,对于复杂的数百维生物学效应参数进行处理,建立算法,建立这些参数与寒热属性范式空间之间的映射,是使基于矢量药理网络分类中药寒热属性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大限度便捷性、实用性与可推广性的优化选择。

5 小结

综上,药物寒热属性是作为药物的特征成分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的高度概括,寒与热具有对立统一的特征规律,共享大部分生物靶标而生物效应呈现相反的方向;这种性能特点,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的矢量药理网络分析来进行区分,并应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相关模型,达到应用生物效应参数识别药物寒热属性的目的,从而厘清药性混淆品种的寒热属性,有望为药物寒热属性的判定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策略;同时也将丰富中药理论,推进药性理论应用范畴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

[2] Ung C Y, Li H, Kong C Y, et al. Usefulness of traditionally defined herbal properties for distinguishing prescrip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non-prescription recipes[J]. J Ethnopharmacol, 2007,109(1):21.

[3] 张德芹,高学敏,钟赣生,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 2009,34(18):2400.

[4] 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向[J].中药与临床,2011,2(2):1.

[5] 冯帅,刘杨,王晓燕,等.多糖水解成分GC-MS 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5):143.

[6] 于红艳,许成刚.关联挖掘技术在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43.

[7] 付先军,王鹏,王振国.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研究构想[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919.

[8] 杨波,王振国.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化合物次级基团相关性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420.

[9] 欧阳兵,王鹏,王振国.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几个问题的讨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357.

[10] 罗国安,梁琼麟,刘清飞,等.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0.

[11] 王厚伟,窦彦玲.基于系统分离的中药及其组分寒热药性矩阵判别与应用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179.

[12] 刘树民,卢芳.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2(10):12.

[13] Long W, Liu P, Xiang J, et al. A combination system for predi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perties[J].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011,101(3):253.

[14] Zhao Y L, Wang J B, Xiao X H, et al. Study on the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of medicinal herbs by thermotropism in mice behavior[J]. J Ethnopharmacol, 2011,133(3):980.

[15] 肖小河,鄢丹,马丽娜,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近十年概论[J].中国现代中药,2010,14(1):7.

[16] 周密,王耘,乔延江.利用数据挖掘方法预测中药缺失药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5(6):93.

[17] 顾浩,王耘,肖斌,等.中药功效-药性组合关联关系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568.

[18] 李梢.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中国中药杂志, 2011,36(15):2017.

[19] Li R, Ma T, Gu J, et al. Imbalanced network biomarker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 gastritis patients[J]. Sci Rep, 2013,3:1543.

[20] LI Shao, ZHANG 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ory,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J]. Chin J Nat Med, 2013,11(2):110.

[21] 张冰,金锐,黄建梅,等.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 2010,37(15):2344.

[22] 张燕玲,王耘,乔延江.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11(5):735.

[23] 李俊青,张德芹,张潇,等.从莪术、郁金两味中药探讨寒热药性对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1022.

[24] 马晓丰,刘杨,张三国,等.中药寒热相关药性和抑制脂肪酸合酶能力关系的探索[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5):699.

[25] 王艳艳,孙雪,裴晓蕾,等.中药寒热药性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13,30(4):48.

[26] 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J]. Nat Chem Biol, 2008,4(11):682.

[27] Li J, Lu C, Jiang M,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could lead to new multicompound drug discovery[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doi:149762.

[28] Wu X, Jiang R, Zhang M Q, et al. Network-based global inference of human disease genes[J]. Mol Syst Biol, 2008,4:189.

[29] Zhao S, Li S. Network-based relating pharmacological and genomic spaces 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J]. PLoS ONE, 2010,5(7):e11764.

[30] Li S, Wu L, Zhang Z. Constructing biological networks through combined literature mining and microarray analysis: a LMMA approach[J]. Bioinformatics, 2006,22(17):2143.

[31] Wang M, Chen G, Lu C, 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deficiency patter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ws correlation with cold and hot patterns i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2013:248650.

[32] Huang Y, Li S. De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ub pathway network for angiogenes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athway network[J]. BMC Bioinformatics, 2010,11(Suppl 1):S32.

[33] Gu J, Chen Y, Li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esponsive gene modules by network-based gene clustering and extending: application to inflammation and angiogenesis[J]. BMC Syst Biol, 2010,4:47.

[34] Li S, Zhang B, Jiang D, et al. Herb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co-module analysis for uncovering the combina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e[J]. BMC Bioinformatics, 2010,11(Suppl 11):S6.

[35] Jiang M, Lu C, Chen G,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ventions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ith correspo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s based on bioinformatics approach[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012:129452.

[36] Nicholson J K, Connelly J, Lindon J 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J].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1(12):153.

[37] 刘昌孝. 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25(3):1.

[38] 罗和古,陈家旭.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证候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3.

[39] Katja Pratsch, Robert Wellhausen, Harald Seitz. Advances in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 microarrays[J]. Curr Opin Chem Biol,2014,18C:16.

[40] Theodoridis S, Koutroumbas K. Pattern recognition[M].Third Edition. Carolina:Academic Press,2006.

[41] Richard O Duda. Pattern classification, 2nd ed[M]. John Wiley & Sons Inc: Wiley Interscience, 2000:1.

[42] A K J, R D, Jianchang M.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a review[J]. IEEE Trans Patt Anal Mach Intellig, 2000,22(1):4.

[43] Neuhaus M, Bunke H. Edit distance-based kernel functions for structural pattern classification[J]. Pattern Recognition,2006,39(10):1852.

A cold/heat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strategy based on

bio-effects of herbal medicines

JIANG Miao, LV Ai-ping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perty theo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M)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and basic of Chinese medical theory,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properties in CHMs remains unclear, which impedes a barrier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properties of CHM are often categorized into cold and hea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are essential to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Ms. There is an urgent demand to build a cold/heat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model to facilitate the property theo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well as to clarify the controversial properties of some herb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ld/heat properties of CHM,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d a novel strategy on building a cold/heat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herbal bio-effe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of systems biology, pharmacological network,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might lighten the study on cold/heat property theory, provide a scientific model for determination the cold/heat property of herbal medicines, and a new strategy for expanding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ources as well.

[Key words] herbal properties; cold/heat property; biological effect; pharmacological network; pattern recognition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7

我国药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进入21世纪,全球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医药产业也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我国仅是一个医药大国,还不是医药强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各个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要满足社会对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新需求,必须通过完善药学学位类型、逐步开展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实现[3]。我国中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中药学是我国传统瑰宝,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为中国药学的开端。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但是由于整体工程技术水平较低,削弱了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今国际中药市场的80%-90%的份额被欧美日国家占有。与此同时,伴随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的快速增长,中药行业职业种类日渐增多和细化,行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走向复合,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中药学迫切需要培养出横跨药学、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与拓展,让中药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市场,造福人类。此外,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中药走向世界适逢大好机遇,同样需要大量的推广、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综上所述,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不仅是与国际药学主流教育相衔接的客观需要,同时也适应国内外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高度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将有利于该学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等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一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4],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提出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强调应重点培养学生临床用药实践技能,解决临床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5];江西中医学院开展校企联合设置专业学位理论课程,双导师制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6],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1.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我国已确定了硕士生教育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战略,但由于中药学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长于专业型人才,前者学生数量也远大于后者,因而社会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要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校调研结果表明,20%的导师、管理干部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也表示了对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能否达到社会要求的忧虑;而学生中也存在因未被学术学位录取,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2.缺乏特点,与学术学位区分度不高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由于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有显著的差异。例如,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即使同一名称课程也因名同而实异,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更倾向于技能的培养与实际的操作。培养过程中导师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是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进行的,且还无专门的课程教材。此外,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由于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标准、具体环节要求知之甚少,并且无成功经验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完善举措

药学科研型论文篇8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ase method i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DENG Youcai LI Xiaohui LIN Yongyao LI Jin ZHOU Xing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is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withstrong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competent for drug production, use, circulation,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Different from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class design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to solve practical issues. In order to integrate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under limited teaching conditions, hot topic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were introducedin class forguiding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themselves via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heories. This teaching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degree and applicableabil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which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case method is a good way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ing case method;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eaching model

2010年起教育部新增?学硕士专业学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药学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完善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体系[1]。传统的药学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则为培养应用型的药学人才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培养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3]。然而,由于我国药学专业学位设置较晚,在教学方法、方式与模式方面仍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适应现代化药学的发展需求,其课程设置仍面临诸多改进的方面[3-4]。特别是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探索一条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纽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十分重要[5-7]。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与资料背景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操作,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8-12]。为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组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为中心,引入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案例,在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等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理论应用、问题分析、语言交流及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现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及应用情况陈述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时作参考。

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1 启发式教学思路

传统的药学理论课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式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较低。而通过在传统的讲解法中穿插与理论知识具体应用相关的案例教学,则可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总结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含义、适用范围等,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药学中各项基本理论的理解深度[12-13]。案例教学法将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是促进了其对所学知识的可实践转化性。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培养了其开拓性思维。

1.2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关注。而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突出的问题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可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引进实际案例将药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等药学上下游活动真实生动的呈现于课堂。而将分析问题与研究对策的空间交由学生,根据案例中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中的情形进行分析判断[13-15]。这将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升华,同时增强学生对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

1.3 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据报道,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半年实习即可快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中,这显示出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人才中的突出优势[16]。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在文献学、药学、管理学与统计学等方面具有综合型素质,并融合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各专业的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案例中往往涵盖了多学科的内容,需要学生融合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与融合,从而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而在学生自行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还涉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决策、理解、协调、沟通、管理、说服与演讲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药学专业应用人才。

1.4 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调整[17-18]。为上好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教师在课前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药学发展动态与理论课要求,从文献、新闻、科研实践与药企车间等多个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提前对学生可能发散的多个领域进行知识与背景的补充[19];在课间,教师工作更具挑战性,需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不同学生的思维与反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整个过程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传统的理论教学,从而在挑战中助推教师素质的提高[14]。

2 案例教学法在药学课程的开展

2.1 案例准备与展示

首先,教师应在相应章节的理论课前2周开始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所学理论课程和药学最新发展前沿遴选并撰写3个合适的教学案例,并于理论课开始前一周将案例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投票选择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案例,其余2个案例作为选修案例,课后讨论。在确定主要案例后,在课堂开始前3 d提出学生预习案例的要求。

在正式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精选的案例通过纸质材料、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案例情景去探讨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或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引导。另外,课前教师还应根据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探索与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情景中,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2 案例讨论与对策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理解后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案例讨论后,教师将学生按3人小?M进行分配,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多学科内容对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在实际开展中,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小组讨论、资料查询与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名代表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陈述与总结,并在陈述后适当的添加全班讨论与辩论的内容。教师在此期间加以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互相启迪、摩擦火花。

2.3 案例的总结点评

学生与教师互为课堂的主体与主导,在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析并提出对策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包容其他意见,在综合大家的方案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助于其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药剂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药剂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示例

3.1 选题来源

资料来源于公开文献与FDA数据库:

①2006年9月美国辉瑞公司曾首次推出了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

②2007年10月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在上市1年后惨淡的推出了市场。

③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

3.2 内容摘要

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这是自2007年辉瑞公司撤市以来,又一次在吸入性胰岛素制剂方面的重大尝试。相对于皮下注射胰岛素,Afrezza为新一代吸入型超速效人胰岛素,以非侵入性给药方式为亮点,满足了部分需要餐前胰岛素而又不愿意进行皮下注射的患者的需求,不仅和传统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疗效相当,并且具有模仿生理浓度的优势。然而,Afrezza目前在市场上的表现仍举步维艰[20-21]。本案例将通过探讨吸入型胰岛素制剂的发展与潜力,使学员可以充分认识剂型设计和开发的重要性,提高对剂型设计时所需注意事项的理解,可以获得一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剂型设计理论,解决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困境的机会。

3.3 预习问题

①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现状?

②胰岛素临床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③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失败的原因及其改善方向?

④你认为胰岛素未来的制剂发展方向是什么?

3.4 本案例的针对性

本案例基于对目前药学领域中最热门、最具争议的胰岛素吸入给药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实际的热点问题中引导研究生自主总结胰岛素吸入给药的优势和缺陷,自主分析胰岛素吸入给药走进困境的内在原因,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胰岛素吸入给药困境的新思路。从而让研究生从实际问题中更加深刻理解剂型与药动、药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剂型与经济效益,以及剂型与患者依从性的关系;同时增强研究生在未来实践中面对新型剂型设计时对药动、药效、安全性、药物经济学和患者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时,通过综合衡量最终选择合理剂型设计的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

4.1 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提高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的热情。在案例选择上,学生们积极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在投票中表现出对药剂领域热点案例的关注。同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已对案例内容熟记于心,并已查询和了解大量的案例背景相关知识,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学生们争先发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良好。此外,通过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对案例课兴趣浓厚,知识掌握程度高,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非常满意。

4.2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案例教学法关注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后,发现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中,相比于以往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学生在寻找药剂学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分析该领域发展的前景与困难中均体现出更强的逻辑与总结能力。部分独特的见解令教员们普遍感觉到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高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见习期间,学生主动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企方导师的一致好评。

4.3 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及注意事项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需为学生讨论提供大量课时。这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了矛盾,在课堂上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其次,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参与的学生与教师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需要按照课程需要在课前查询大量资料、思考问题来设计案例,保证案例的新颖性、真实性、代表性与理论相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要兼顾案例的理论意义。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在药学相关学科与研究背景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与热点跟踪。对于课堂中而言,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以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与发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讲,还要听学生讲;不仅要自主分析问题,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保证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有效性,应将案例教学中案例准备到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制度化、案例编写与质量评价的规范化以及相关奖惩机制等。此外,为保证教学质量,也应对案例教学的开展进行适当的教学控制与质量规范,但应注意控制的尺度与方式,以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引导与监督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应成为教学准备中对重点关注的难点。

5 小结

上一篇:西方药学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