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8:45:14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提高其治疗水平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之一。COPD属于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病范畴,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认识。现就近几年COPD的中医证候与证型研究作一综述。

1 分 型

焦扬等[1]认为COPD可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表寒肺热、痰热蕴肺、痰湿阻肺、水凌心肺、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肺阴虚、肾阴虚、血瘀证12个证型。喻清和等[2]认为本病急性期痰热蕴肺、肺肾两虚型多见。缓解期肺脾两虚型为多见,另外还有气虚痰瘀型、肺郁痰瘀、脾肾阳虚型。陈瑾等[3]认为本病稳定期分为肺气虚和脾阳虚、肾阳虚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李刚等[4]认为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浊与瘀血,分证论治分为三大类,痰(痰热郁肺、寒痰留肺、痰瘀互结、痰湿蕴肺)、瘀(痰瘀互结)、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刘书政[5]将其分为5个类型,实证肺风喘证、肺咳喘证,虚证肺肾气虚证,虚实夹杂的肺虚风热证、肺虚痰热证。付林安[6]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端。实是邪气实(外邪与痰浊),分为风寒郁闭、外寒内热、外寒内饮、湿热痰郁、痰浊壅肺、痰饮凌肺。虚是正气虚,分为肺脾气虚、肺阴不足、肺肾气虚、肾阳衰微。

2 证型分布规律

中医证型多为复合型,各证型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脾气虚、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痰热瘀肺证,气阴两虚、痰热瘀肺证,肺脾肾虚、痰饮瘀肺证,其分布规律体现了“气虚痰瘀”的基本病机[7]。本病并发肺心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痰浊蕴肺证偏于轻度,痰热壅肺及气阴两虚证偏于中度,阳虚水泛证偏于重度,痰热、痰浊至气阴两虚及阳虚水泛疾病逐渐加重[8]。急性期痰热蕴肺,肺肾两虚型多见,缓解期肺脾两虚型为多见[2]。急性加重期证型发生频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风热犯肺证、水凌心肺证;同时合并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等虚证。缓解期虚证的发生频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肺阴虚证。实证为:血瘀证,痰湿阻肺证。肺、脾、肾三脏气虚及阳虚为主,阴虚者相对较少[9]。

3 证型与生存质量

COPD患者生存质量测量总评分很低,各维度受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躯体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物质维度。瘀血证、痰气互结、寒饮停肺、痰热雍肺、气阴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各证候患者生存质量均有不同损害,血瘀证的生存质量总分最低[10]。

4 证型的现代化研究

COPD从肺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肺脾肾俱虚,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者及发展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者比例增加;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肺通气功能下降,RV/TLC升高,呼吸衰竭发生率升高,PaO2下降,PaCO2升高,肺肾两虚、肺脾肾俱虚型间差异不显著,余各组间均差异显著[11]。呼吸肌力和驱动指标比较,COPD总体样本和不同中医证型COPD患者的大部分Pm ip、PmEp和P0.1等指标均

明显低于正常人。各中医证型患者常有肺通气、灌注血流和呼吸肌力、驱动指标减退表现,特别是脾阳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肺气虚证损害较轻[3]。FEV1/FVC与气虚、肾阳虚、肺气虚相关;气虚和HA、血瘀与LN、痰阻与TNF均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血瘀、痰阻与生活质量四项指标均相关;中医各证候之间相关。治疗前后FEV1/FVC,FEV1/ FEV1Pre与TNF- a、IL-1,IL-8相关;HA与LN、PCIII相关[12]。无气虚组CODP患者肺功能优于气虚组,气虚组细分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两虚及肺脾肾虚四型间肺功能分布无显著差异。淋巴细胞检测提示稳定期气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比无气虚患者更低下[13]。COPD肺气虚痰浊型和肺气虚痰热型VC、MVV、RV/TLC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痰浊型通气量显著低于痰热型,通气障碍更明显。肺气虚组和脾气虚组患者FVC、FEV1、FEV1/FVC、MVV均明显下降,脾气虚组下降更明显。痰热壅肺型与WBC总数正相关,与RDW负相关;阳虚水泛型与Hb正相关,与MEF75、PEF、MCH负相关;脾虚型与MEF25、NMO负相关;肾虚型与RDW正相关,与K+浓度负相关。虚寒型、痰湿型COPD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显著性,虚热型患者显著升高。肺虚组与肺虚夹实证组外周血OKT3、OKT4和OKT4/OKT8比值小于肺实证组,OKT8无明显差异,肺气虚组患者局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OKT4/OKT8的比值低于肺实证组,OKT8显著高于肺实证组。肺气虚组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肺气虚组局部

OKT8与AM内CAMP、CGMP增加有关[14]。

5 总 结

近年来对COPD中医辨证论治及与现代化指标的关系研究众多,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证型概念、内涵、外延缺乏统一的认识;证型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中医病机、证型与西医学理化检查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临床与实验相脱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地制定辨证论治的量化标准,规范实验研究,有效指导临床是我们目前应积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焦扬,傅开龙.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见症状及证候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7):497.

[2] 喻清和,邱志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治疗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90.

[3] 陈瑾.COP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有关指标相关性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7.

[4] 张伟,李刚,张心月,等.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医药信息,2006,23(5):6.

[5] 刘书政.COPD分型辨证施治[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2):F003.

[6] 付林安,付涛,魏海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辨证分型治疗[J].河北中医,2005,27(10):745.

[7] 胡旭贞.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C].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集,2006.

[8] 李淑芳,熊旭东.COPD并发肺心病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相关性的对应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8:55.[9] 傅开龙.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候学探讨[C].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集,2005.

[10] 余学庆,李建生,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9.

[11] 刘丽.COPD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相关现代医学指标关系的研究[C].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集,2007.

[12] 关秋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中药治疗及与相关气道重塑生物因子的研究[C].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集,2006.

[13] 张力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气虚证候研究[C].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集,2005.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完善和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开创“一个思维”、“两个技能”、“六个能力”的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研究创新了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了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 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145-04

Studie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YANG Xiaohong ZHOU Xiaoping SUN Wei WANG Guangshu LIU Yinyan

College of Pharmacy, Jilin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 to study and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was improved in the teaching work. "One thinking", "Two skills" and "Six abilities" medicinal chemistry professional research talents training mode was built. This study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当前,我国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人才竞争的胜负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培养高等人才的重大使命,就落在教育的肩上。可以说,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基石。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提高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1]。我国近代高等药学教育已有103年的发展历史[2]。21世纪以来,举办药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已由传统的医学背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药学本科专业也以远高于我国高校扩招人数的平均增长率迅猛发展[3]。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药学专业高等教育高层次的主体,肩负着培养高层次药业人才的使命。而对新时期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配套政策, 加快国际接轨步伐[4],构建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体系,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5]。

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6]。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中的龙头学科,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否在新世纪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勇敢地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时期所受的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吉林大学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本研究组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努力进行摸索和探讨,初步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

1 修订和完善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封闭性,一直难与国际接轨,这与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不合理有很大关系[7]。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调整,已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世界接轨培养出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之一,其中加强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很好途径。本专业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修订和完善了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去全国著名药学院校学习和考察的机会,对著名药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进行了调研,受益匪浅。回来后,对药物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加大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药学实验技术等课程,使研究生及时地了解药学实验仪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重新修订和完善本专业的课程计划,加大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我院以人才市场需求和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为基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设计了适合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模式。

2 建立“一个思维”、“六个能力”药物化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坚持加强创新能力和“六个基本能力”的培养,即:按照学校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不懈,开创“一个思维”、“两个技能”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一个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两个技能”——药学基本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科研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笔者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类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8]。本研究组还借鉴我院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成果,探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新模式[9-11]。由于近几年研究生的生源很复杂,既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往届生毕业生;既有本校的学生,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也不相同,这些就导致生源的学术水平岑差不齐,实践能力差异很大,使我院不得不重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研究组在对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而且将摸索出的“六个能力”培养方式应用到药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六个综合科研能力。为了保证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及讲座,致力于解决国内学生不注重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无法跟上国外新的研究成果及发现,以及研究生普遍跨文化沟通能力弱,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学者的不足等问题。

2.1 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和知识创新,利用文献信息是人们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文献检索是这种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2]。而文献检索贯穿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更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3]。

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教授为新入学研究生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讲座,并且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课堂上采取教授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药学文献检索的方法,然后邀请新入学的研究生参与课堂互动,研究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讲述自己在查找文献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自己怎样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药学文献检索,为其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学生制订了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课题,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最终完成国内外研究等综述性论文,并由导师出资,研究生为第一著者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提高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文献检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2.2 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组在教学计划中还为研究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学”等课程,即开阔了研究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创新思维,也指导研究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我院在研究生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给研究生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培养研究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承担课题,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最终达到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能力,使研究生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很快能够独挡一面,发挥自己的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路线是否合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必须掌握过硬的实验技能,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院在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遵循李岩[14]论文中所说的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整合并合理配置药学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药学院实习就业基地较多的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使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我院在实验设备及条件上,给研究生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在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为研究生开放。充分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为研究生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作用,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本研究组从本科生开始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就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15-16],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生培养中。在实践中,同样也严格要求研究生必须按照正规的操作进行实验,规范操作规程,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认真总结实验结果的良好习惯,并把这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用人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2.4 数据归纳整理能力(波谱解析能力)的培养

无论实验做得成功与否,研究生都应该掌握对实验数据归纳整理的方法和技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院为研究生开设了“波谱解析”等课程,这门课程在药学专业本科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我院在研究生阶段以实践为主。这门课程也是学生平时最不喜欢学的课程,但是科学研究应是严谨的,例如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必须通过光谱数据推测证明是否正确。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另外,这项能力的培养,我院也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多训练、多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解谱和鉴定化合物的能力。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我院还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改革,提倡创新性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17],为学生创造练习解谱的机会,并在期末考试中,要求研究生自己上讲台举例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教授根据解析结果和研究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以及研究生的现场表现给出成绩。这种培养及考试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波谱解析的积极性,改革了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波谱解析能力大大地提高,受到导师的好评。

2.5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研究生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18]。论文写作能力决定研究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将成果表达出来、发表出去,因为一个好的实验结果,必须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之后,才能被社会认可,所以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学生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科研成果水平的大事,所以必须重视。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就由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生讲述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并且与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6 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大学时代已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药学研究中还涉及许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所以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例如,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我院也是在学生一入学,有高年级讲师进行培训,要求学生一周之后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本功的训练完全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基本功过硬的学生,才能尽早的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院还经常利用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之际,尽量安排外国专家学者和药学专业研究生座谈,使学生直接与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对话,及时了解国际药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尽快与国际接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非常有益。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院的培养模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也收到了较好效果,研究生反馈意见也好。总之,推进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研究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我院成立时间不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将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培养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5.

[2] 毛正强,王翊.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1):36-37.

[3] 王欣然,姚文兵,樊陈琳.我国药学本科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38-40.

[4] 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5] 甄良,康君,英爽.构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刘静欣,姚文锐,王知彩.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 108-109.

[7]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3:74-75.

[8] 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9] 丁志英,杨晓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模式[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2

[10] 丁志英,杨晓虹,周余来.基于问题的研究生药动学课程教改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45-147.

[11] 管清香,杨晓虹.成人药剂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53-154.

[12] 姚忠平,孙丽,宋英,等.浅谈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139-141.

[13] 王庆国,牛成群.文献检索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3):116-119.

[14] 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15] 杨晓虹,刘银燕,周小平,等.自主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3.

[16] 周小平,张沐新,杨晓虹,等.“设计性”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J].吉林粮食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23-25.

[17] 尹建元,杨晓虹,张红军.研讨创新性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若干思考[J].中国学校教育研究,1999, 4:7.

[18] 李智玲,姚密红,刘幼立,等.发挥高校学报作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90-91.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国家级答辩。在完成了国家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地让本科生感受生物技术药物的魅力,在课堂内外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诱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到生物技术药物生产企业的现场教学环节。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具体落实到生产车间的流程、设备、产品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技术药物的表达和生产技术路线。通过比较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个生产车间的设备与工艺,更深入地了解表达系统之间的差异和优劣。与传统药物生产车间相比较,规模不大的车间厂房却能生产出高额的产值利润,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的魅力。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现场教学,其教学效果远胜于仅仅在课堂上以图表等形式进行授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适当穿插老师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貌似高深的科学研究的距离。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时,能够尽快地参与最基本的科研实验,活跃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在本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从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到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得到全面、综合的锻炼。

2加强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凸显生物技术药物的学科特色

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有着突出的专业特色。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课程使用的自编教材入选201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开设了药学本科学生的生物技术药物亲和层析纯化的实验课程。让本科学生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从融合蛋白的表达、超声破碎工程菌、初步分离纯化蛋白到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较纯的药用蛋白。经过统筹规划,生物技术药物模块成为本科生毕业前最后的学习阶段所开展的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从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活性鉴定,让学生完整地体验基因工程药物的设计与研制,了解作为原料药的重组蛋白药物的制备流程。随后,与药学专业其他学科相衔接,将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质量评价、剂型工艺研究等,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前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强化多学科、多层次教育合作,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

在校研究生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本教研室建设了开放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依托教学科研资源优势,我们结合实际,设计并开展了多项本科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并拓展了本科生开放性实验教学,向学生提供了实践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3.1组织文献汇报,培养本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阅读及综述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基础实践。研究生通过坚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和追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初步具备了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而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我们研究制定了适合他们的文献汇报方式。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文献,分析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领悟研究者的原创性思路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受益良多。而让学生制作PPT与研究生一起进行汇报来检验文献阅读的成效,让其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学生文献阅读能力逐渐增强,不仅阅读的篇幅越来越长,而且还能够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问题。此外,学生的多媒体制作、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面对导师提问和应对各种突况更加自如。实践证明,文献汇报会在拓宽本科生的知识方面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立足创新性实验,培养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目前本科生的大部分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探索性实验的问题,我们利用研究生新药发现创新实验中心的平台和指导组老师资源,对本科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充分锻炼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研究生团队的课题,部分学生还申请了学校的创新性课题获得经费资助。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完成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实验操作和总结等全过程,对提高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仅靠导师个人指导,精力明显不足。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一个由各年级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对解决本科生初次进入实验室遇到的问题帮助非常大。本科生还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更好地融入整个科研团队,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平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动手能力强、遇到问题不服输等特点,不仅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3开展论文写作练习,培养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写作要求既要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阅读需要。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是完成基金申请、论文写作以及专利申请等工作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导师均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让本科生参与导师对论文的审阅和修改的讨论过程,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我们还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不管写作篇幅的长短,都力求做到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表达准确。多学科、多层次教学的相互融合,不仅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且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的良性互动。在积极探索创新型本科生培养的过程中,师资队伍也得到了锻炼,特别是促进了中青年教员的成长,为人才培养持续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以科研反哺教学,我们的工作实践初步建立了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常务理事;Current MedicinalChemistry、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WorldJournal of Virology编委,《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十余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山东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和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合成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并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的合理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病毒(HIV、HBV、HMV和FluV)生命周期的分子生物学过程,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或蛋白等靶点结构,通过计算机辅助,合理设计药物、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开展HIV-i逆转录酶的非核苷类抑制剂、核苷类及其大分子缀合物的前药研究,HIV-1侵入过程病毒gpl20吸附抑制剂和辅助受体CCR5拮抗剂研究,HIV-1转录过程Tat-TAR相互作用、Rev-REE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研究;同时开展HBV侵入和包装过程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抑制剂研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DNA聚合酶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

在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方面,主要开展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抗缺血、抗血栓、抗血脂、抗氧化损伤等心脑血管活性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中药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川芎咔啉碱衍生物的结构修饰研究。

刘教授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积累,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在Bioorg Med Chem Lett、Bioorg MedChem,Chem Med Chem,Curr Med Chem,Curr Pharm Des、Mini Rev Med Chem、Arch Pharm,Arch Pharm Res、CurtHIV Res,Chem Biodiver、Antiviral Res,Heteroeycles、Molecules、Chem Biol Drug Des,Drugs Future,Chin Chem Lett,中国化学、有机化学、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主编《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12月)、主编《实验室有机化合物制备与分离技术》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1年2月)、主编《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教程》教材;参编《分子核医学》《现代生物医学示踪技术》等专著6部。曾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05、2010);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授权14项:曾获2001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04山东省优秀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004年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奖、2002年山东大学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山东大学十大优秀教师、2009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2010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他的研究成果曾经被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10余次;开发了头孢地嗪、泰诺福韦酯等多个仿制药物,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药“AZT-PEG缀合物”、抗流感新物SD-11,抗血管性痴呆、抗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川芎嗪衍生物DLJ14和B2”等多个候选药物与多家企业分别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目前均处于临床前的研究中。

刘教授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中,他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倡导启发式、互动式、灵活多样型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热情和开放思维。近年他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药物制备与分离技术》《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为本科生讲授《生物有机化学》《药学专业英语》《无机化学》等课程。他备课认真,课堂讲授条理清楚、逻辑生动,方法灵活、风趣幽默、充满了时代气息,从而使他成为药学院课堂教学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自1999年以来,已招收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毕业30余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学习上像严父,生活上像慈母。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时时处处注意帮助他们在科研的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使他们在毕业离校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逐步成为栋梁之材,能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发挥作用。无论工作多忙,刘教授都要坚持参加研究生每周的学术例会,他以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连年被评为优秀,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

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外,刘教授目前还承担着大量的药学院行政工作。他倾尽全力,为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交流忘我的工作,为学院的发展默默地奉献。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领域 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甘特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其中包括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是努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工程,还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实制药企业,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1]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工程师、教师、律师、金融分析师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部2009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让在校有更多精力学习的同学接受专业的教育,毕业之后能更快的投入实际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培养

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大体可分课程学习阶段、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实践实习阶段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之相比,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比如山东大学药学院要求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生缺少生产实践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请答辩。可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要想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体现出与科学学位的不同。

2.1 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科学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划分主要是从培养目标的不同来归纳的:前者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位,后者则是以“专业”实践为主要方向的学位。[2]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在课程上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设置。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另外结合国家培养综合人才的要求,作为工学学位的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文化素质三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用技能,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3]。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研究生的视野,进而拓宽研究生的思维,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科学学位相比,专业学位应加强实用技能板块的授课比重,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验教学、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向。

在授课的时间上,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一个学期到一年的时间,目前山东大学药学院是对专业学位的授课基本集中在一个学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第三年有去企业的实习,缩短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工作实践,毕业之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

2.2 学位论文完成阶段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学位论文。山东大学药学院最新版的《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制药工程领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直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以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制药工程领域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以上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学术深度的要求,又要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诞生。

对于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所谓“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和制药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企业导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导师制想要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那么就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是一味的和科学学位一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占相当比例[3],而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比重,将社会实践考核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基础要求。

2.3 实践实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实践实习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最能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使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这一阶段的实效很关键的一部分在企业和企业导师,那么在这一阶段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能明确企业和企业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对研究生的考核和管理。研究生有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有连续性,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

3 甘特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的特点,如何实现对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帮助研究生顺利的完成培养阶段的各个要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甘特图也称横道图,是1912年美国人亨利甘特提出的一种按时间进度标出的工作活动图。[5]甘特图是对简单项目进行计划与排序的一种常用工具。用于解决负荷和排序问题时较为直观,它能使管理者先为项目各项活动做好进度安排,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工作。[6]

鉴于甘特图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引用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种方式,这对现阶段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将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制作成甘特图,将主要精力调整到每个阶段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保证研究生按期完成各项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类别的增多,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要求,为更好的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保证培养的进度。研究生导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规划,将学生从课程学习、实验室熟悉、分配课题、查阅文献、正式课题研究、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书写按时间进度要求制作成甘特图,定期提醒导师每个学生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协助导师监督检查研究生完成进度,并根据进度完成情况不端优化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甘特图的引入对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甘特图提醒自己和研究生应该最关注哪方面的事情,从而实现管理的计划性、有序性,也能增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能起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1996-07.

[2] 赵岩,朱爱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3]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4] 山东大学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2.

[5] 张英,刘跃军,熊玉,等.基于项目管理技术动机应急救援任务的组织[J].护理学杂志,2010,25(13):11-13.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 WEN Hongjuan, KAN Junming, LI Kainan, WANG Hongfeng

(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our China's medical industry. There are 24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China, and every college has its spe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ly, only one of them-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is the "211 Project" universi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other disciplines. In this backdrop, administrators of the TCM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some changes in the work of thinking, 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utor team building, research base,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top talented person of TCM to our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of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of TCM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of TCM;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我国自1978年开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新时期的发展给中医药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药人才值得中医药院校管理者思考,现就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1 重视传统文化培养

1.1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医药院校的主干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两门学科。中医学专业虽文理兼招,但绝大多数学生为理科生,中药学专业则全部为理科生,从某种程度上看,理科学生普遍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有一些欠缺,人文知识背景薄弱。这对中医药学生学习中医传统辩证思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医思维相对模糊,甚至部分学生对中医理论将信将疑。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经过四到五年的学习,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中医思维,但研究生期间学业繁重,科研任务多,很多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对传统文化继续学习。而研究生课程多为半年到一年,课时有限,部分学生虽然在中医院校学习了七至八年,但很多基础理论并没有搞清楚。从全国范围看,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还不够完善,课程开设门数少,学时不足,学分低,没有成型的教学大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2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目标与思路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院校、中医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要求中医药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宽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刻苦钻研的科学意志,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中医药人才的管理者、培养者,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第一导向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对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思维模式、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加强国学经典选读宣传。①以往的培养模式下,很多跨学科考入、中医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讲授内容,导致对传统经典课程排斥,上课不积极,学习效率低下。近年来,X大学提升了研究生必修课程内经、金匮、伤寒、温病的地位,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考试难度。这一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经过几年的课程调整,对传统四大经典课程的强化学习,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在尽快地赶上来,重视经典的研习。然而,对于古代哲学、史医古文等课程,学生学习兴致还比较低,未来希望通过各种导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目前“重临床,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的思维惯式。此外,大学语文课程不但要在本科开展,研究生阶段也不能忽视,特别是中医人才需经常阅读古文献,语文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作为管理部门,要迅速调整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

2 培养国际化思维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1978年发展至今,仅三十余年。从世界范围看,除中国大陆外,中医发展成规模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而中国大陆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方面还相对落后。

2.1 造成中医药在世界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美国、欧洲的教育已经迈入全球化轨道。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不被落下,必须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这给我们教育行业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在开发教育市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我国学习。近些年来,陆续有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学生来中医药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现有情况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大部分境外学生还主要集中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相对偏少,学习的专业主要以针灸推拿学为主,学习其他专业的人数不多。

2.2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医针灸技术已走出国门40年,且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已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对针灸、中医立法,这是中医发展成功的方面。②我国针灸行业已初步迈入国际化轨道,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但中医其他方向还有待突破。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到美国、欧洲攻读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整体发展的态势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的还远远不够,这就很难保证指导教师指导其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X大学聘用外籍教师数量很小,思维还停留在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语言课,这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国际化思维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普通大学,会有超过20%的外籍教师,把全球最先进的知识带到课堂。针对这种情况,X大学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推行教育国际化。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到国外大学做交流。随着新一批教师归国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势必会给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增添新的力量。X大学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外短期交流项目,把中医思想带到国外,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学习、交流。我们的学生也尽可能把更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以促进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实施短期讲学计划,根据学科课程建设需要,聘请一些国际知名的中医学专家,包括外国专家、在国外科研一线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外籍华人,来校进行讲学。师生可以不出国门,快速、直接了解到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熟悉国外教授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③课程进修方面,鼓励师生出国培训,对研究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X大学已着手与其他院校签订学分互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出国深造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3.1 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迫在眉睫

借鉴综合性大学经验,培养中医药学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实践的能力。第一阶段,加大基础课学习力度。第二阶段,尽早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药发展前沿,做好基础研究,锻炼研究生动手能力。第三阶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学实验或临床科研毕业论文。鼓励研究生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在科研课题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以及科研检验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④

3.2 中医科研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医研究生的科研还停留在以完成一个课题、发表一篇论文作为科研的终点,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没有止境,中医的科研也才刚刚起步,中医研究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个课题完成后还要继续申报、完成下一个课题,课题结题后仍然需要后续的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一个问题上奋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有一定的成就。中医人要刻苦研究,正确对待科研中的得失,才能使中医可持续发展下去。

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重视临床应用教育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要区别对待。前者致力于培养高明的临床医生;而后者,除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未来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走入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中医临床医生,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为将来做一名卓越医师打好基础。⑤

总之,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化思维、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结合当前现有科研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中医人才。

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PBL教学的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立项编号13-20

通讯作者:王洪峰

注释

① 王洪峰,王中男,阚俊明.构建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40-44.

② 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2.29(2):189-192.

③ 王钰,刘惠琴.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9):39-41.

④ 张楠,王笑红,贾守凯.中医研究生教育之我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27-128.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3.论文书写中应注明获得资助情况 本次分析的论文中39使用了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研究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目的是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国家的科技储备,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从这些研究被资助情况看,未注明资助的论文最多,其中包括无资助项目和有资助却没注明资助的研究项目。国家、省部各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促进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稳定发展,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当前处于科研体制改革时期,科研工作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解放思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亦是科研发展的方向,研究论文若注明资助情况则便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了解更多的科研信息。当前许多科技期刊在稿约中明确提出论文要注明资助情况,比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因此有资助的研究在论文中应注明资助情况。

上一篇:本科生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临床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