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范文

时间:2023-02-25 02:11:2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会成本 投资 会计成本

一、问题提出

某企业现有两个投资方案(投资回收期为五年):A方案初始投资额100万元,每年净现金流量50万元;B方案初始投资额60万元,每年净现金流量30万元。假定该企业投资总预算100万元,必要报酬率15%,那如何评价这些方案并作出选择呢?

比较净收益现值时,A方案净现值67.6万元,B方案40.56万元;若考虑使用B方案而闲置的40万元,可用于其他投资,则A方案含有这些资金投入其他方案获得的最佳收益即机会成本。此时,在判断方案优劣时不能只比较两方案的净现值,还须考虑机会成本。由此,机会成本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很大。

二、机会成本的特性与使用前提

“机会成本”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其《自然价值》中首先提出。他通过分析成本定律,联系效用与成本,独创机会成本。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机会成本的提出打破对成本的固有观念,对西方经济理论有重要贡献,并成为其应用于管理活动最具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机会成本”从19世纪被引入经济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如今已成为评价决策的特殊评价手段,从资源稀缺性和多用性出发,帮助企业建立资源配置观念,使其全面考虑备选方案的利弊。

余绪缨教授认为机会成本是放弃方案可能带来的最高贡献毛益。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即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企业作出投资决策时,会面临多种备选方案,由于资源稀缺性,企业只能择其一,被弃方案中可能获得最大利益构成其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

综上,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获利机会而丧失的收益。可见,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虚实兼并的成本。

使用机会成本须满足一定前提条件:(1)资源稀缺性。资源具有稀缺性,在面对多个候选方案时,只能择其一而放弃其他方案。因此机会成本又被称为择一成本。若资源充足,则不存在放弃机会失去相应收益的情况。(2)资源多用性。稀缺资源一次只能投入其多种用途之一,因此产生放弃其他用途的无形损失。(3)资源的充分利用。若资源的各种用途都得到满足而仍有剩余,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闲置部分不能获得收益,使用其的机会成本为零。

三、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差异分析

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对概念,评估其可从两种角度考虑:(1)以使用成本为出发点,选择达成相同结果的不同方式时,会存在成本差异即机会成本。我们当然希望能以最低投入达到相同效果,选择的过程可称为降低机会成本。(2)以结果为评估方式,对投入成本相同,但因采用不同投资方式而使取得的结果存在差距,这些差距也称为机会成本,选择正确方式使结果产生更大价值即相对降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带有预测意味,其分析建立在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上,而非真正发生的收益或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费用的概念不同。后者是用来衡量为创造一定收益而产生支出的概念,前者是进行某决策而须放弃的、除它之外最佳决策的价值,并不是指实际货币支出。机会成本实际上属于“收益”概念而非“成本”概念范畴。

从理论上讲,正确估算机会成本要求企业列出所有可能的选择,对每种选择计算出相应净收益。在这基础上,找出净现金流入量最大的投资决策,其相应的净收益即机会成本。但机会成本的测度以现行市价为标准,企业决策时放弃的那些方案所获得的收益因获利情况的不确定性而难以准确衡量,这些工作都需大量时间和金钱进行深入研究。会计成本与带有预测意味的机会成本不同,它是以企业生产所耗费资源的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的,企业的会计系统会产生会计成本数据,而不会产生机会成本数据。由于计算机会成本存在局限,常寻找较为简单可行的方法来估算其近似值。

现有公式:机会成本=会计成本+隐成本,即机会成本包括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会计成本,和企业用于该生产过程的自产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即隐成本。预算能力较强的企业能精确测算投资决策所用自产要素的隐成本,因此可以利用会计成本数据和隐成本为机会成本提供合理的近似值。

在实务中,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不是建立在机会成本概念基础上,因为机会成本的计算建立在所有可能投资决策的基础上,但企业会计系统在考虑所有决策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局限。尽管如此,企业会计系统仍能为未来经营的预测提供有用的历史数据。企业可利用对多个方案预计获得的收入即隐成本和所形成的会计成本,通过上述公式近似计算机会成本。这样,成本这一概念将不仅指会计成本,也指机会成本,这两个迥异的概念在特殊情况下不需区分,但在必须区分的情况下能利用计算会计成本和隐成本近似计算机会成本,可使企业更便捷地选择投资决策。

四、结论

任何稀缺资源的使用,无论在实际中是否为其支付了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因此,这一概念的拓宽深化对消耗在一定投资活动中的经济资源成本的理解。通过比较相同经济资源在不同投资方案中得到的收入,使经济资源从收益率低的用途上转移到收益率高的用途上。因此,可利用会计成本代替机会成本来估算在投资方案中产生的机会成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整个经济或单个企业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不仅是在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爱德华・丁・布洛切 康・H・陈 托马斯・W・林:成本管理――计划与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姜旭宏: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北方经贸.黑龙江:哈尔滨市北方经贸杂志社,2007

机会成本范文第2篇

消费如此,投资更是如此。就消费而言,如果你的钱特别多,那你就可以几样选择同时做出,无需担心钱不够用。但是,投资者即使资金充裕,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大可能面面顾得到。世界上再有本事的资本家,也没有把所有行业都做遍了的。对于多数成功者而言,基本上还是某个或者几个方面的行家。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因此,也就经常要面对机会成本的付出和煎熬。谈恋爱时,如果能有幸只看上一个,死追到底还好,但有时往往会面对两个以上的中意者,两个都喜欢,哪个也放不下,但却又只能选一个,选了这个,就意味着放弃了那个。

其实,在选择的时候,到底哪个真的合适你,你也未必清楚。放弃的那个,就是你的机会成本。也许,多少年之后,你才发现,其实你真应该选择那个你放弃的。由此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难以言说。

至于选择职业,就更是这样。很多人都面临过很多的职业选择,孰优孰劣,一时难以判别。选择了此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彼职业。有的时候,觉得此职业好,但干了一段才发现,其实彼职业才真的适合于你。后悔药,就是机会成本。

有时候,形势变化往往超越了人的判断水准。有个出租车司机对我说,他曾经是郊区的农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关系花钱把自己变成了城市户口,进了工厂做工人,结果后来他所在的村子拆迁,原来的农民都因拆迁而有了好几套房产,光吃瓦片就发了,而他因为是城市户口,一寸房产也没有。工厂倒闭,他只能开出租为生。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机会成本付得少的人,就是成功者,因为他选择对了。所谓的对与错,往往要靠运气。同样的投资,有的投资股票,有的投资房产,其实都没有专业的知识,无非瞎蒙,但就目前而言,投资房产的肯定多数都赚了,而投资股票的,赔的可能性相当大。

但有的时候就未必,比如职业选择,有的人就是喜欢某个行业,凭着兴趣,坚持到底,往往成功的概率很高。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带来专注,专注得久了,事就做得好,成功的可能就高。反过来,今天看这个好,明天看那个行业也不错,频繁跳槽,频繁换行,最后青春已逝,什么也没干好,什么也不大明白,基本上不可能成功。

机会成本范文第3篇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你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譬如,你在被动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职业,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现在你醒悟过来,意识到它并非自己理想的职业,于是想跳槽转行,那么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重新选择的难度就会越大。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旦发现树上所结的果实并非自己所需或者上面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惟一的选择就是退下来,换一棵树或者朝另一个方向继续爬。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选择正确的方向),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人生价值)。

43岁的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广告商的会计主管,他告诉我,虽然自己很喜爱广告,并且在广告行业呆了20年之久,可是,他还是意识到这个行业与自己的性格不合。

“我知道这份工作很不错,”他说,“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医生告诉我这是因为违反自我意志、勉为其难工作造成的;他认为长此以往会对我的心脏、腹部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伤害。”

“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学念了6年书,就是想要从事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会把3.5万美金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这是―个正常人的思维,从事业和生活的角度,密比先生的考虑是理智的。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尴尬和困境呢?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机会成本范文第4篇

这就好像你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5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5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就好像一个姑娘爱错了人,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就勉强嫁了吧,结果婚后更不如意,甚至付出了一生痛苦的代价。

沉没成本是现在很多诈骗术的核心支撑理论,骗子一开始都让你交一点儿小钱,后来会让你越交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的就都拿不回来了,所以就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

机会成本则是另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机会成本也叫选择成本,就是如果你做出这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

举例说,你选择了这顿饭吃麦当劳,就丧失了吃必胜客的机会,而有可能必胜客正好在搞促销活动,你就错过了。

再比如,如果在宅在家中看美剧与出去参加同事聚会之间,你选择了前者,那就错失了聚会的机会,更遗憾的是,你有可能在聚会中遇到一个投缘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你的另一半。错失一段姻缘,这就是你看美剧的机会成本。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做选择是有成本的,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你是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尝试的,一定要努力得到一个值得的结果才好。这个思想明确后,会帮你在各种选择之间作出严谨分析,尽可能减少一时冲动的选择。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而机会成本则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

机会成本范文第5篇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正月十五已正式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1天,到唐代已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走在马路上,已看不到如古时街上龙灯飞舞、狮王争霸的热闹情景了,只在僻静小路上看见几个兔子灯,一闪一闪发出幽幽的烛光。

一个兔子灯30元钱左右,是很廉价且有娱乐性的玩具。不过如果我们问一个经济学家,爸爸陪儿子上街放一个兔子灯的成本是多少,他恐怕不会说就是30元,因为可能还要引出机会成本的概念。就是说,假使爸爸没有在街上逛1小时而是回去做兼职工作,收入有100元;兔子灯里的蜡烛也没有在街上空耗而是拿回家去点,节约电费2元钱。这样算起来,父子上街放灯而放弃的收益加上灯的价格,该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132元。

这就是经济学与会计学在考量成本上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经济学说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一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如果可选方案有多种,机会成本就是除实际所选方案外的最好的那个方案的收益。

进行基金投资也可以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假如拿一笔10万元的资金进行投资,可选项有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两种,收益率分别是20%和2%(指历史平均值)。那购买股票型基金的机会成本就是买货币市场基金最后可得的10.2万元,反过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机会成本就是买股票型基金可得的12万元。双方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如果只按通常的10万元投资成本来评估,我们会看到都是盈利的;但是用机会成本来评估的话,我们发现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亏损1.8万元。

以上例子看出,机会成本不是指实际的货币开支,而是指应得而未得的收益损失。但是和实际成本一样,机会成本也是越小越好。购买股票型基金的机会成本小得多,相对来说是更好的方案,所以选择起来是毫不犹豫的。可若还有一个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是10%,那购买股票型基金的机会成本就上升到11万元。如果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不断上调,从10%变为15%,同时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不断下降,从20%下降到15%,也就是机会成本接近实际收益乃至与其持平,那股票型基金就不再是不二选择,或者说是有替代品的。当然,实践中选购基金时除机会成本外还有许多参考因素,包括风险偏好、投资目的等。

资金总是有限的,一笔资金不可能同时投入两种项目,也无法收获两次,机会成本的概念让我们能真正评价某项投资究竟是否最为有利?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经济效益,还是丧失了机会和浪费了资源?

机会成本范文第6篇

“机会成本”也就是选择的代价。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投资100万元办一个企业,一年的利润有10万元。这不能说这个企业赚了10万元,因为即使什么也不做,把这100万元存到银行的利息也有22500元(2010年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也就是说,你办企业实际上只赚了77500元,那潜在的22500元的利息收入就是你投资这个企业的机会成本。但如果你有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比如你把这100万元借给另一个很需要钱的老板(假定可以设定抵押,没有投资风险),他能给你12%的年息,这时你办这个企业就不是赚了10万元,而是亏了2万元。因为你不做事都可以赚12万元,现在这么操心却只赚了10万元。这时,那12万元潜在的利息收入就是你办这个企业的机会成本。

一位经济学者段绍译更是借助“机会成本”的原理,解释了面对全国各地邮购其书籍的读者,拒绝挂号而选择按普通印刷品邮寄的原因。不挂号邮寄100本书,按3%的常规丢失率计算,不过损失60元(3本×20元/本);倘若每次都挂号,则需300元。因而,段绍译坚持让读者收到书再付款,宁愿把书寄丢也不挂号。

“机会成本”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中比比皆是。同样一笔钱,投给了农村,就不能投给城市,投入城市的钱获得的收益将成为投入农村收益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又如,对吃饭而言,花费的时间即其机会成本。正因为如此,邀请美国股神巴菲特吃午餐的成本就非常高,巴菲特2010年的午餐就拍卖到了262万多美元的天价。

某种资源常常有多种用途,即有多种使用的“机会”,当用在某一方面时,就不能同时用在另一方面。因此,在决策分析中,必须把已放弃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对中选方案的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价。1998年,段绍译担任了某品牌石棉瓦的地区总。当时的石棉瓦单价10多元,每块质量有10多公斤,本着机会主义的逻辑,考虑到一间仓库的年租金至少要6000元,而马路边销售的广告效应极好,段绍译毅然忽略部分产品被偷造成的小额损失,选择把大批的石棉瓦摆放在大马路边销售。10多年的实践证明段绍译的确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把石棉瓦堆放在马路边销售每年被偷的货值都在1000元以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临各种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面临各种选择,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就必然要考虑选择的机会成本,并比较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只有选择方案的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这个选择方案才是正确的。在家庭理财和企业投资等经济决策过程中,只有当这项投资回报率大于其投资的机会成本,才应该选择投资。就读大学而已,从一般统计来看,受过更高教育的人群的工资收入绝大多数要高于只受过低水平教育人群的工资收入。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高于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因此会选择读大学。

机会成本范文第7篇

长久以来,由于受粗放型经营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资本等要素的投资缺乏时间价值观念,忽视了资源在经济配置中的一个最关键问题:机会成本,导致国有经济的非有效运行。国人对经济的种种错误判断和认识,也往往与会计提供有关收益的信息而不考虑机会成本有关。机会成本是投资等决策中最关键的参照因素,不包含机会成本的会计信息,可能会误导人们的决策和行动,会计信息再也不能忽视机会成本了。

以国人所瞩目的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一些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涉及不良债务金额都是数以亿元计。此举不仅意味着银行的不良债权有可能盘活,可能化解金融风险,更被人们视为拯救陷于巨额债务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国有企业的一剂良方。因为人们曾普遍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过重。因此运用各种政策为企业减轻债务,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国企排忧解难的重心之一。但通过对这一类经营困难企业进行仔细分析考察便可知,上述因果关系似乎难以成立,且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债务的高低上。有人对某实施债转股的企业,作一分析,该企业实施债转股后总资产收益率竟在1%以下,如果实施债转股后所取得的利润全部用于支付这部分股息,则其股权收益率大约在2.4-3.6%。其他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情况类似的也不少。

二、

一个拥有资本的人选择把资本投资于企业而不是用于储蓄或放贷,是因为他想寻求比借贷利率更高的收益率,否则他会放弃投资而求取利息收入。同样,企业要投资的项目其未来收益的贴现值(以社会平均收益率为贴现率)必须大于初始投资额,或投资收益率大于社会正常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如果项目的收益达不到以上标准,即使是百分之百的自有资金投资,也不能说是好项目;相反,如果能达到以上标准,即使是百分之百的负债,也不会产生支付危机。这正是经济学和会计学不同的地方。按经济学观点,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时,机会成本必须被考虑,否则就会失去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而按会计学家观点,机会成本是不在帐面考虑之列的。于是在现实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利润——“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设想有一样多的资本投入甲、乙两企业,其投资收益率都为8%,不同的是甲企业全部为自有资金投资,那么资本最终会有8%的利润率;而乙企业全部为借入资本,借贷利率也为8%,这样,该企业的利润就会是零。这是按照会计口径计算出来的结果。如果因此而得出前者效益好、后者业绩差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投入的自有资金也应该是有成本的,这种机会成本在计算收益时应该被考虑。因此,甲企业的最终利润也应该和乙企业一样,为零,也就是说两个企业的业绩是相同的。所以,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如果资产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即使帐面能有些赢利,可是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它们仍然是亏损的。这个损失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到低效率项目上所受到的效率损失。

可是一般人都是按照会计收益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项目的未来收益等也都是按会计的方法来计算、表达的。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从经济学来看,是不准确、不客观和不公正的,人们按照这种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也肯定是要付出效率损失的。正因为这样,银行会作出错误的放贷选择,最终不能回本归息;各级政府会作出错误的投资选择,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税务部门会作出不当的减免税选择,造成税负的不公平;相关人们也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行为和结论。目前人们所表露的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归诸债务负担过重的心态,可以说就是这种信息误导的体现。这也是受粗放型经营思想的影响。现在我国的经济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根本性转变,人们的观念也应该有所改变。以提供客观、真实、公正信息为己任的会计是否更应该从经济角度多考虑考虑,别忘了机会成本。

三、

从提供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的角度来看,会计的目标和任务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资源的配置是要借助于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来完成的,微观主体的理必须根据相关的信息来作出,在诸多的信息中唯有会计信息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从而也是最为相关的。所以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就必须能够具有引导人们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唯有如此,会计才能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保有其在经济学中应有的位置。但我国目前会计的现实状况却不如人意,以致出现种种不能适应转轨时期经济改革要求的状况,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对债务等的计量都没有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市场度,按有关学者的计算,到1999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50%。如果我们的理论、法规、政策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势必要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拉长甚至阻碍我国经济的转轨。

机会成本范文第8篇

春燕是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她告诉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注重付出与回报的均衡性,因为经济学的第一概念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春燕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早上起来,你可以选择上网,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就要放弃上网,那么上网就是看书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就不同。”也就是说,把握好机会,你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精力获得更高的回报。懂得了这一点,是春燕学了四年经济学最大的收获。

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专业,它可以细分为很多方向,这些方向有偏向实际应用的,也有偏向理论研究的。理论方向主要是做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研究。比如那些制定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人,他们就是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如果选择了理论方向,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会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起码要读到博士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而应用方向有金融、财政(含税收学)、证券、保险、统计经济学等不同的模块,都是适应具体行业需求的。大部分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应用方向,方便毕业以后找工作。事实上,选理论还是选应用,就体现了对机会成本的一种把握。

经济学不只是“钱经”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里,总是不自觉地把“钱”和“经济”画上等号,谈到经济总是大侃“钱经”,其实货币只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春燕说,学经济的学生对“钱”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一般人总是关心手里有100元还是200元,焦点在数字上;而学经济的人并不太关注数字,而是看重这100元或者200元的购买力,就是说在乎的是钱要怎么花,能买多少东西。

春燕觉得大学四年里比较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有营销学、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以后都会在工作当中得到运用。比如春燕马上就要去银行工作了,“商业银行实验操作”这门课就显得尤其实用。这门课程基本上涉及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对私业务里的储蓄、转账,对公业务里的支票、电汇、汇票等。春燕说,学了这门课,她到银行实习的时候上手就很快,适应期缩短了很多。

现在炒股、投资基金的人很多,看到他们的课程里还有“证券投资”这门课,不禁让人猜想,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炒股高手呢?春燕说,这门课其实只教大家一些投资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教学生怎样在股市里赚大钱的。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有些人比较谨小慎微,他们就会选择稳妥型的投资,收益小,风险也低;而风险爱好者喜欢刺激,偏好激进型的投资,风险高,但收益也大。证券投资课最多也只能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前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经济危机对经济学专业最明显的冲击就是在就业上了。地球人都知道,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特别难,虽说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贸易、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经济专业毕业生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春燕说,他们的就业去向范围较广,公务员算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其他就视每个人的具体专业方向而定了。比如学证券的可以去做个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之类的。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她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中小企业,从事业务、销售之类和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工作。前几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去做会计,而现在,更多的公司倾向于聘用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会计工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春燕现在已经被中国银行某分行录用了,她说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看重的不仅是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参加或组织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等一样是考察的重点。所以说,学经济专业的只是精于和数字打交道也是不行的。

很难说这场“金融风暴”什么时候会过去。或许今年你选择了这个专业,毕业的时候正好处于经济复苏阶段,人才需求正好处于旺盛期;也有可能很不幸的,工作还是那么难找。但是换个角度想,危机的时候,不是更需要经济学人才来振兴经济么?

机会成本范文第9篇

《赤壁》好不好看,其实已经不是电影领域的问题,吸引观众的更多是机会成本。

为什么飞机上永远都有桑果汁这种不靠谱的饮料呢?

这种饮料就像加了很多糖的红墨水,在平时很多人大概看都不看一眼,但在飞机上有很高的“点播率”――你经常会看到一些人略一思索,然后就说:“一杯桑果汁,谢谢。”

如果用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的博物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个巨大的谜,那就是:飞行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在小概率事件中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奇妙经历是值得的。好吧,虽然我不确定桑果汁到底是不是红墨水,但总比我坐一趟飞机只喝了一杯矿泉水好得多。

当然,我们不坐飞机也能遭遇这样的“桑果汁谜团”。比如,眼下《赤壁》要上映了I到底看还是不看呢?

很多媒体之前都透露出《赤壁》有着搞笑的台词,据说周瑜说出了“同一个梦想”,而关云长先生则是一名步兵,弯着腰很有神秘感。听上去,似乎《赤壁》就像一杯加了很多糖的红墨水。但同时,也有很多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了《赤壁》的恢宏之处,而吴宇森和众多名演员的担纲也似乎可以给观众以信心,它听上去又的确像是桑果汁。现在怎么办?

每年仅有的那么几部大片就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大片的意义就在于用很多钱、用很多人、用很多名演员和名阵容、在一个名导演的领导下,掀起一次全年少见的(通常是一部大片比一部大片更猛烈的)宣传风潮,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时不我待的观赏机遇。他们让观众相信,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合作了,以后也许再也不会有这么大场面了,中国也许再也不会拍盔甲戏了。这可是比大多数人坐飞机的概率要小得多的小概率事件。

我知道你有答案了。看盔甲大片的机会成本非常低,不过几十块钱而已,就算最后你喝到一杯红墨水,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喝了,更何况你还可以开骂。如果真是一杯美味的桑果汁,那你可就算赚到了。

有点遗憾的是,中国电影市场里的“桑果汁谜团”有点多。大片,我们早几年还这么称呼它,现在可以直接称之为盔甲戏了。很多导演(尤其是香港导演)近年来开始形成了一种“盔甲势力”,从《投名状》、《江山美人》、《见龙卸甲》到如今的《赤壁》,他们的模式基本上用三个词可以概括:人多、穿盔甲、打群架,顶多再加上一句话,“在战争中透见人性”。

谁也不知道导演们是什么时候集体变成了“盔甲控”,但如果由罗伯特・弗兰克来解释,恐怕还是他的那套小概率事件和机会成本论。

对于投资方来说,集合巨大的投资是一年中的一次小概率事件――《投名状》投资3亿、《江山美人》号称投资过亿、《见龙卸甲》投资2500万美元、《赤壁》投资6亿――投给名导演拍盔甲巨片当然是值得的,更何况有很多观众张着嘴等着每年一度的大片风暴来席卷他们呢。

对于导演而言,拍盔甲戏也是最有保障的一次“桑果汁冒险”。想想看,6个亿,你要拍什么戏才花得完?城市片?枪战片?别逗了,最保险的还是盔甲戏。亭台楼阁、战船军械、戏服化妆,所有这些都得平地起,一件龙袍做精致点就得100万,何况盔甲?这个小概率事件中最美妙的一次冒险还在于这一切都是可以被看到和被证实的――即使我不确定它到底是不是有艺术感染力,但至少我可以保证它一定最有视觉冲击力;即使导演不能站在某个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致辞,但美术指导、服装设计或者摄影师至少会有一个站上去感谢导演。

机会成本范文第10篇

原因一,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其原有资源能力集不同,与资源能力结合后的效率不同。

任何利益主体都具备一定的原有资源能力组合,当某个利益主体与一个新的资源能力组合时,实质上是把原有资源能力与新的资源能力组合在一起。不同资源能力组合,其效率不同。而不同利益主体的原有资源能力都不同,因此将导致机会成本不同。“百年老字号”谢馥春重新焕发青春证明了这一点。

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至今已接近有200年历史,是真真正正的百年老字号,曾于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国际银质奖章和奖状,是当时国际化妆品著名品牌和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但在现代经济浪潮下却步履蹒跚,一度遭遇歇业清算的艰难境况。

谢馥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在产品上,谢馥春存在品牌老化、技术落后、创新不够的问题,很难与国际现代化妆品大品牌对抗;第二,在渠道和定价上,也很尴尬,若降价面对低端市场则与品牌形象不符合、不伦不类,保持高价则渠道拉力不够、很难形成销售规模。换言之,百年老字号、曾经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等品牌资源,在谢馥春这里根本很难发挥出作用。

但同样的资源,如果结合到景区就不一样了。很多游客(特别是游览人文景观的游客)到景区游玩都希望买一些有文化气息的礼品回家赠送亲友,对那些有历史传承的百年老字号产品特别感兴趣。谢馥春的品牌无需赘述,其制作的香粉更是以形似鸭蛋而闻名于世,正适合这类市场。此外,很多景区也缺乏一些传统品牌的装点来提升品位,与谢馥春的合作意愿自然很强。

在这种背景下,谢馥春与苏州周庄、厦门鼓浪屿、黄山屯溪店等景点合作,开连锁专卖店。每一家都渲染谢馥春百年老字号的氛围,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扬州市集:店面装修古色古香,古典漆器的门匾上书“谢馥春”三个大字,店里面店员们穿着清宫服饰,柜台上整齐排放着各种香囊、香粉盒子,空气中弥漫着香粉的浓郁芬芳……这种氛围下,谢馥春各式古典化妆品定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很为游客们接受,其气质也和景点相得益彰,得到游客们的青睐。

在谢馥春的商业模式变革中,百年品牌,对谢馥春或者现代超市、卖场等渠道价值并不高。换言之,把这个资源与这些利益主体交易,其抉择收入并不高。但是,对景区特别是人文景区而言,百年老字号则意味着历史传承,意味着更高的人文品位,与景区的现有氛围正好匹配,抉择收入相对较高。换言之,谢馥春与景区合作,跟与现代卖场合作相比,其抉择收入更高,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和销售量;抉择成本更低,不需要付出商场进场费、佣金扣点等。

好的商业模式设计,需要实现:主要的利益主体,其抉择收入与抉择成本的差值比交易前更大。即,要实现主要利益主体的福利改进。

原因二,不同利益主体的约束不一样。

在利益主体A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可能在利益主体B那里就很简单。意识到这一点,可以为资源能力寻找到更合适的交易对象。

首先,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约束不同。

在某地家居市场,有各种销售家具、灯具、建材、饰品等的商户。这些商户一般都对家居市场缴纳固定的月租金。家居市场考虑到整个市场的现金流很充沛,于是与银行合作,为每个商户开设子账户,根据销售额按比例融资,为商户提供流动资金,降低了商户的资金占用门槛。后来,家居市场又为商户提供了统一的财务、物流等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更进一步拉近跟商户的关系,并掌握了商户的经营信息。最后,家居市场把固定月租金变成根据营业额抽取佣金,完成了盈利模式的转化。单个商户的月现金流并不大,如果找银行融资,也很难得到优惠的条件,但是所有商户加起来,整个家居市场的月现金流就比较可观了,以此来和银行合作顺理成章。显然,同样是现金流资源作为融资,单个商户和整个家居市场的资金约束条件是不同的。

其次,不同利益主体的风险约束不同。

同样一个投资,在利益主体A中只占有很小的一个比例,即使全赔了也影响不大,而在利益主体B却可能是接近其全部财富,如果失败就可能倾家荡产。在这里,A、B的风险承受力是不同的。在旧社会,很多农民宁愿作为长工领取固定的工资也不愿意租用土地原因正在于此。如果租用土地,租金可能是其全家财产的极大比例,如果遇到灾年无法缴纳租金,全家都要蒙受巨大的风险。长工则有固定的收入,尽管可能不高,但风险较低。相对而言,地主拥有大片的土地和财产,有能力承担风险,所以付给农民固定的工资,即使有些地块歉收,或者遇上灾年,也完全可以安然无恙。在对土地的投资上,显然地主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也更有能力做出投资决策。

同样一个投资,在对风险的管理能力上,不同利益主体约束不同。近年来,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做得风生水起,目前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未来三驾马车(平台、金融、数据)之一。马云已经豪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话如此有底气,盖因与银行相比,阿里巴巴在贷款风险的管理能力上,更胜一筹。阿里巴巴的很多客户是中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集成方案的同时,阿里巴巴也深度了解客户经营状况的内部信息,能按照客户历史经营信息,更好地建立信用体系。加上阿里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客户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都受阿里巴巴的严格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这些优势都是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据传,发展至2012年中,阿里小贷每日利息收入就已经超过100万元。目前,阿里小贷已成为贷款市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资源能力和利益主体,不单可以指单独的资源能力、利益主体,也可以指打包在一起的资源能力和利益主体。

同样是家电连锁终端,有些厂商把销售、配送、上门安装和售后服务等资源能力打包配置给店长,有些厂商则只是把销售配置给店长,而将配送、上门安装、售后服务打包配置给总部。这是对资源能力的打包配置给一个利益主体的不同做法。

而在企业IPO或者并购重组时,企业的服务团队一般由投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他们之间经常相互联系、彼此合作,打包一起为有需求的企业服务。这是对利益主体的打包,为其配置一类资源能力(IPO、并购重组服务)。

原因三,不同利益主体,面临的交易机会集合也不同。

这几年,Facebook、360、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推出了平台开放策略,欢迎有好应用的软件开发商加入到他们的平台圈,共同成长,共同繁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巨头和互联网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机会集合是不同的。一个好的应用软件,如果从头开始进行营销,成本巨大,能够让用户了解你、相信你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但只要接上腾讯、苹果App Store,就可以接触到至少几亿的用户,应用软件被用户选择购买使用的几率无疑会成几何级数增长。目前,越来越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成功故事,都深深体现了其站在互联网巨头肩膀的特征。植物大战僵尸、你画我猜等应用软件,正是通过在苹果App Store上的巨大成功,才开启了企业的成功之路。

因此,在寻找交易的利益主体时,不妨思考,手中的资源能力最好的应用“机会”在哪里?对你来说,这个机会是否难以接触到?那么,能接触到这个机会的是哪些利益相关者?如中非光伏基金,如果是单独的光伏厂商去找非洲国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非洲国家的交易关系并不在其机会集合中,但对中非基金而言,很容易接触到非洲国家,因此这个交易在其机会集合中,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上一篇:沉没成本范文 下一篇:边际成本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