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范文

时间:2023-03-18 06:32:41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范文第1篇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我在看一部极其乏味的美国肥皂剧。

事实上,从第12集开始我就坐不住了。男A被女B纠缠,蹿出了男C大打出手,其间加上投毒、改遗嘱、车祸、私生子等恶俗情节。但我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以对得起已投入的心情和时间。此外还花了几天时间跟朋友抱怨:那片子真叫烂。

实际上,我在心里已经为这部烂片买了3次单:看它、继续看它、讨论它。如此消耗比比皆是:去快餐店买了新出的汉堡,难吃,但还是坚持吃完;逛了一整天买的衣服,还过得去但又不想穿;去一个地方旅游,累了倦了,但为了不辜负高额团费,强打精神游山玩水……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类愚蠢的、无意义的行为,其实是在为“沉没成本”买单。

所谓“沉没成本”指过去已经支付、无法再收回或补偿的成本。但我们却常常为这些历史成本继续投入金钱、时间、心理能量。如果说,金钱沉没了还可以再赚,时间流失了可以再补,那么心理成本真的是没有办法挽回,尤其是职场中的――

职场上的“沉没成本”

他是个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科研院所工作,工资不高不低,2500。那时还是2000年,现在8年过去,稍有进步,3600。

这期间,不是没动过跳槽的心思,毕竟身边朋友买车了,买房了,又换房了,他不可能不受刺激。但总有理由妨碍他下决心:起初是合约所限,一签5年;其后是领导的许诺:你很快可以升职。但是,一年又一年,他仍然在原地踏步,而几年前毅然跳槽的同事已成为某网站的技术总监,年薪涨了3倍……

很多职场人都在犯同一个错误:我在这个行业、这家企业里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如果现在离开,那么之前付出的岂不是要白白浪费?但是,你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继续耗下去,接下来的人生是否被浪费呢?其实这就像割除阑尾一样,切除肯定会痛,但耗着就可能危及生命。

80年代人如何减少“沉没成本”

1975至1985年出生的人,相对于上一代来说,物质更为丰裕,精神更为自由,但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只有把“沉没成本”降至最低,才能少走弯路,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在最初选择时就要注意规划,认定一个行业,做下去。著名的传媒人、《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曾经总结过自己的成功之道,“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还是干新闻吧!”著名医学专家、总医院主任华益慰,在“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上的谢词中说道:“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认准一个行业,投入全部的热忱去做,你就会在这个行业内越来越出色。

选择“常青”职业。如果今天房地产比较热,你去做项目策划;明天基金经理比较火,你又投身于证券行业,你会发现,“沉没成本”在你身上越来越明显。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周期性的,3年不开张,开张管3年。而你总是在行业即将成熟时离开,投身一个陌生的领域,从零做起,肯定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沉没成本范文第2篇

现实经济中,骑虎难下的投资项目比比皆是,到底是继续投资还是决然退出,总是令投资决策者左右为难。本文两位作者积多年的投资实务经验和研究,在该文中详细介绍了决策成本的概念,澄清了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区别,并提出了如何利用沉没成本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减少沉没成本的办法。

该文对于中国的行政总裁、财务经理和投资经理尤具启发意义,相信各位读完本文后,能在投资决策时拨开各类似是而非的成本因素的困扰,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和反弹。

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成功试飞,2000年第二架飞机再次成功试飞,并且两架飞机很快取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这显示中国在干线飞机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已达到90年代的国际水平,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

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经济因素考虑。本文不想就前一角度展开讨论,在这方面航空专家最有发言权。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了解沉没成本

究竟什么是沉没成本呢?沉没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如果沉没成本可追溯到个别产品或部门则属于直接成本;如果由几个产品或部门共同引起则属于间接成本。

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企业在撤消某个部门或是停止某种产品生产时,沉没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变动成本。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

从数量角度看,沉没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究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是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此外,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

认识中的盲点

仅仅认识了沉没成本尚不足够。事实上,这当中仍有认识上的盲点:

必须建立决策成本的观念有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审慎的决策者因为将一些不相关的成本纳入决策成本考虑而错失了本来可行的项目;另一些冒进的决策者则因为将相关成本错误排除在决策成本之外而对项目做出盲目乐观的估计。可见,在行动和决策时,建立决策成本的观念十分重要。

衡量投资项目成本,只能包含因进行或选择该行动方案而发生的相关成本。相关成本指与特定决策、行动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非相关成本则指在决策之前就已发生或不管采取什么方案都要发生的成本,它与特定决策无关,因而在分析评价和最优决策过程中不应纳入决策成本的范畴,如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若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项目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考虑已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但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却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以中国干线飞机项目为例,终止该项目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显然应当是继续进行该项目未来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扣除新增投资后)。如果不能产生正的净收益,下马就是最好的出路。即使有了正的净收益,也还必须看其投资回报率(净收益/新增投资)是否高于企业的平均回报。倘若低于平均回报,也应当忍痛下马。

事实上,干线项目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首次签约时定为40架,后又于1994年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项目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

当然,决策中某一既定行动的机会成本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此外,有关评价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贴现指标为依据。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正确区分决策成本与会计成本一般说来,沉没成本是就决策或经济评估而言的。从会计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沉没成本。例如一个已发生了咨询费和开办费的投资项目,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需要重新决策时,这些费用作为沉没成本不应当纳入决策成本范围考虑。但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则应视决策结果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最后决定放弃该项目,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如果项目继续,则根据会计准则在该项目的受益期内进行成本分摊。可见,为财务报告目的而获得的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对于决策目的来说,并不总是恰当的。

变劣势为优势

用“拿钱买教训”“交学费”的观点来看待沉没成本是片面的。事实上,除了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沉没成本这一极端的情况外,很多时候沉没成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沉没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带来优势。

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状况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贝恩咨询公司(bain)早在1956年就指出过,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

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集成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

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

如何减少沉没成本

无论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真正如2000年前后网络公司竞争白热化时那样,比谁“烧钱”最快、最多,可以说是大多数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

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判断。

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英特尔公司(intel)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

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弃,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沉没成本范文第3篇

衣柜里几件“打入冷宫”的衣服,买时价值不菲,却一直派不上用场,虽然不会穿,就是不舍得扔掉,任凭它们占据着衣柜最宝贵的地方,隔一段时间还得清理上面的尘土;

去看电影,开场不到十分钟就昏昏欲睡,但本着70块钱的电影票,少看一分钟就相当于扔掉8毛钱的想法,硬捱到影片结束,本想看电影放松一下,结果憋了一肚子气;

谈一场恋爱,明知那个人差到不行,在一起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想想这几年投入的感情、时间、经历,还是不愿意分手,就那么耗着。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沉没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术语,属经济学词汇,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其对应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

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戏剧演出公司向人们出售的季票,持票可不限场次观看演出,因为期间搞过一次优惠活动,季票打五折,其余时间均是全价卖出的。研究者通过戏剧公司跟踪统计观众观看演出的情况,结果发现,买全价票的人看戏的频率远远高于买半价票的人。因为买了全价票,不去看便觉得是损失,因此,不管今天天气如何,心情如何,想不想看,只要有票,就风雨无阻前去观看。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沉没成本”对人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类似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跌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面临选择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决定是最佳的,因此会全面理智地分析各种情况。正是因为过于理智,往往会被“沉没成本”套住,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担心之前积累的会因为现在的决定付诸东流,于是犹豫良久之后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

举例来说,你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了五年,付出了很多,职位和薪水也都处于中等层次,但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恰在这时,有另外一个工作机会,是你非常感兴趣、非常擅长且一直想从事的,发展前景很广阔,但需要从底层做起,职位和工资都会比现在差。你会怎么选择呢?是否纠结于之前的付出、现有的职位薪水,迟迟无法决定,最终放弃这次机会?

经济理论上说: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生活中亦是如此,“沉没成本”已然沉没,就已经是过去,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才是重要的。你不能为了把成本吃回来而撑着自己,更不能因为不舍得分手就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如同鸡肋,既然食之无味,再可惜也该果断丢弃。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才能选择更好的未来。

沉没成本范文第4篇

当然,看一场演唱会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在损失了980元钱的基础上再损失两个多小时,对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可有些事情就不一样了,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便利用这一思路给善良的人设置圈套,比如、黑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做事时变被动为主动,比如买东西善于砍价的人,买鞋买衣服总是反复挑选,反复试穿,等到完全满意了,再去砍价,到那时,营业员早被折腾得够呛了,如果交易不成,就白忙活了(大量时间成本沉没),只好在价格上让步,谈判时,有人故意对已经付出的成本表现得毫不在乎,就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灭一下对方的威风,以便控制局势掌握主动权。

有些事情若换一种思路,沉没成本则还能产生新的收益,有一家刚刚开业,几乎没有人去,但是租金、设施、人员工资、水电等各项费用还得照样支出,为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的时段,所有娱乐项目免费,八点以后正常收费,结果顾客盈门,这样,虽然有一部分顾客在免费时段一结束就离开了,但仍有大部分顾客娱兴正浓,继续娱乐,这个举措不仅让顾客得到了免费娱乐,也使赢得了一部分顾客,而更重要的是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比做广告的宣传效果好多了,这样,本来沉没的成本让几方面都获得了收益,经济学上把这个收益叫做溢出收益,

溢出收益被众多商家看重,由于现代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所以不断有产品淘汰,此时若便宜出售,则十分可惜,会有大量成本沉没,于是,聪明的商家便趁着节日期间进行特价销售或抽奖赠送,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消费者当然喜欢,蜂拥而至,这样的举动对于商家来说,既产生了轰动效应,又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我有一个朋友是业余作家,这年头作家的书都卖不动,何况你一个无名小卒呢?他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还是自费出了书,可他没有像一般的自费出书者把书压在家里,而是把书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学校,他说贫困山区书籍缺乏,自己的书虽然卖不掉,但是对于买不起书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价值的,学校很感激,消息一传开,媒体纷纷采访,他不经意间就过了一把名人瘾,由于他的书本身写得不错,出版社还趁此机会再版了一次,这样他又获得了一笔稿酬,在文学圈内也有了一定的声誉,

有一次,我约一位搞经济学的朋友到家里做客,结果,我临时有事耽搁了,等我急急赶回来,却发现他正坐在我家门口看书呢,他说:“我如果傻傻等你,那么成本还要继续沉没,我习惯带着一本书,以备成本沉没的时候产生溢出收益,”难怪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经济学教授。

沉没成本范文第5篇

这就好像你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5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5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就好像一个姑娘爱错了人,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就勉强嫁了吧,结果婚后更不如意,甚至付出了一生痛苦的代价。

沉没成本是现在很多诈骗术的核心支撑理论,骗子一开始都让你交一点儿小钱,后来会让你越交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的就都拿不回来了,所以就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

机会成本则是另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机会成本也叫选择成本,就是如果你做出这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

举例说,你选择了这顿饭吃麦当劳,就丧失了吃必胜客的机会,而有可能必胜客正好在搞促销活动,你就错过了。

再比如,如果在宅在家中看美剧与出去参加同事聚会之间,你选择了前者,那就错失了聚会的机会,更遗憾的是,你有可能在聚会中遇到一个投缘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你的另一半。错失一段姻缘,这就是你看美剧的机会成本。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做选择是有成本的,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你是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尝试的,一定要努力得到一个值得的结果才好。这个思想明确后,会帮你在各种选择之间作出严谨分析,尽可能减少一时冲动的选择。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而机会成本则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

沉没成本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沉没成本效应 研究现状 理论解释

一、沉没成本效应的含义

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其经济学启示是: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该考虑现时的成本和效益,因为过去的成本与现实的判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人们常常违反沉没成本这一原则,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先生花500美金参加一个网球俱乐部,可以共享俱乐部中的所有设施,如网球场、泳池等。不料,打了两个星期的网球后,发现肘关节开始发炎。这时他面对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受了伤,不应该再打球,否则会使伤痛加重;另一方面,他已经交了会员费,如果不打球等于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这即是沉没成本效应使人们产生的困惑,它的一般定义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Arkes and Blumer,1985)。

二、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现状

1.沉没成本效应的作用研究

从理・陛角度来讲,已经付出且不能收回的成本不应该影响消费者后来的购买决策或态度。但是,前人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沉没成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Arkes,1996;Arkes and Blumer,1985;Arkes and Hutzel,2000;Dick andLord,1998;Kahneman and Tversky,1984)。

Arkes和Blumerl985年第一次利用实验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一旦在金钱、努力或时间上进行了投资,消费者就会忠诚于他们的选择。在滑雪的实验情景中,被试必须在两个滑雪场AB之间作出选择。与B相比,A的设施水平较低且需要更高的费用。两个滑雪场的费用已经交纳并且无法收回。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理,理性的消费者都不会选择A。但实际上,大量的被试在面对更吸引人的滑雪场B时依然选择了滑雪场A。换句话说,沉没成本转换成了对先前选择的忠诚。

2.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沉没成本效应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沉没成本的大小,再投资成本的大小,心理账户、原来投资(或选择)的利益大小,后来投资(或选择)的利益大小、对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等。

Thames(1996)利用实验研究了再投资成本的大小和心理账户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实验情景是购买一个音乐会的门票,结果正如预期的那样,当再投资的成本很低并且再投资的成本和原来投资的成本来自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时,被试更有可能继续投资。即再投资成本的提高和相同的心理账户将会降低再投资的倾向性。

Arkes和Hutzel(2000)探讨了人们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影响了沉没成本效应还是沉没成本效应影响了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这个问题。结果发现,沉没成本使了人们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曾大,进而影响了人们再投资的决策。

Jang,Mattila和Bai(2007)采用2×2×2的实验设计,在饭店会员制的实验情景下,研究了原来所交会费、后来所需会费和两者服务质量比较对消费者选择和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饭店的会费大小和质量差异共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当原来所交会费较低时,被试更不愿意去选择另一个饭店。

三、沉没成本效应的理论解释

研究者们对沉没成本效应这种现象的解释,通常有以下几种:前景理论、承诺升级、认知不一致和自我知觉理论。

1.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Thale r(1980)提出Kahneman和Tve rsky的前景理论可以对沉没成本效应提供理论解释。Kahneman和Tve rsky(1 979)认为丢失一大笔钱的痛苦程度要比获得同样数目钱的快乐程度大得多。据此。ThaIe r认为,为某种物品或服务付费会提高将来使用该物品或服务的倾向。很多研究已经在不同的环境中证实了沉没成本效应(Garland,1990;McCarthy et al.1993;McElhinney andProctor。2005;Staw and Hoang,1995)。

2.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在大量有关承诺升级的文献中,已经发现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承诺升级与一种情景相联系,即失败会提高对行为的承诺。Staw(1976)以一组商业系的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在一个投资的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他发现那些认为应该对先前投资失败负责的被试比先前投资成功的被试在后来的投资中会投入更多的钱。

3.认知不一致(Cognitive Dissonance)

利用认知不一致的理论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当对先前的决策进行了投资或交了会费之后,发现其所得到的利益下降了或并不如之前想象的那么好时,消费者会体验着认知上的不一致,即在对最初决策时预期会得到的利益的回忆和意识到那个利益是不可能得到之间的不一致。而要想缓解这种不一致,消费者一般会使用下面几种方法(Festinger,1957):(1)不再忠实于最初的选择,哪家店提供最大的利益就光顾哪家店。(2)尽量忽略最初没有选择的店有同等利益的事实。(3)认为可获得的利益不如其他的因素重要,比如继续光顾熟悉商店的舒适、自在和较低的风险。后两种方法即是沉没成本效应的体现。

4.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Bern,1972)。所以,消费者对其最初决定交纳会费的行为的观察可能会引起或增强其对所选商店的个人倾向或情感。这样的自我认知会导致消费者持续的光顾。

参考文献:

沉没成本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沉没成本 溢出收益

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咖啡厅,由于地段不是很好,周围又已经有了几家消费更低廉的奶茶店和茶餐厅,所以门庭冷落,让人不免担忧它还能撑多久。可是 ,某一天,它突然打出了一个广告:早上8:00――10:00为每位顾客免费提供两杯咖啡,10:00以后正常收费。一时间大家奔走相告,蜂拥而至,以致座无虚席。因为大学生的课程总有几天是安排在上午后两节的,而咖啡厅的免费时段恰好是在上课之前的空缺时间之内。有些学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愿意起早赶来,喝两杯香浓的咖啡提提神,同时也借这个优雅的环境看看书或者和朋友聊聊天。虽然有一些人确实是只喝免费的咖啡而不消费,但是更多的人被糕点美妙的香味所吸引,免不了买几块糕点解解馋。而且,在免费时段结束之后,仍有一些没课的大学生或因为谈兴正浓,或因为喜欢优雅安静的氛围而不想离开,从而继续消费。

咖啡厅的这个举措,看似亏本,实际上利大于弊。因为它本来就是人气不旺,在上午8:00――10:00这个时段更是无人光顾,而咖啡厅的租金、设施、人员工资、水电等各项费用还得照样支出。前述成本大都属于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范畴,意为已经投入并且无法收回的成本。而免费咖啡至多也只是增加了少量原料费用。但是这个免费措施不仅让顾客得到了免费咖啡,也使咖啡厅人气骤升。更重要的是免费措施使咖啡厅产生了轰动效应,甚至吸引了记者来采访,大大提高了知名度,比做广告的宣传效果好多了。这样,本来沉没的成本让几方面都获得了收益,经济学上把这个收益叫做溢出收益。所谓溢出收益,就是指在生产或消费某些特定产品时,有可能对社会产生无须支付费用的溢出或外在收益。

关于沉没成本,有许多生活中的事例可以说明,比如说你在输了100元后,这100元就成了沉没成本,如果这时你能果断离开,至少可以及时止损。可是你心有不甘,为了赢回原先的100元,又掏出100元来继续押注,希望扳回一局,结果又输了。你为了减少损失,而追加投资,结果是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这是沉没成本对行为和决策的非理性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造成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个:一、认知因素。个体由于缺乏认知需要或认知需要水平较低,从而不能够搜集重要信息,不能对看到的重要信息进行加工,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前期投入已经成为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从而陷入错误的决策。二、避免损失及浪费的心理因素。人们对损失比对盈利更为敏感,所以往往有极力避免损失的强烈心理。由于初始的投资产生了损失,人们就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从而通过“把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以求极力挽回损失、避免浪费,而不愿意去接受初始投资被浪费掉的事实。三、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自我证实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所以“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条道走到黑”。除此之外,心理账户、决策框架、禀赋心理、过度自信、避免事后后悔的心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也会导致决策者具有成本沉没效应的倾向。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是多种交错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目前对沉没成本的研究,都是注意到了人们面对沉没成本时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聚焦于沉没成本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倡人们在决策时不要受到沉没成本的束缚,而应该把沉没成本抛之脑后,做一个“没有记忆的投资者”。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沉没成本时,并非只有“继续追加投资”或者“彻底忘记”这两种选择的。如果人们能够摆脱“一定要保本”、“一定不能让自己亏了”、“一定要把损失捞回来”这一类的非理性信念,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把焦点“固着”在“如何避免自己的损失”上,而是把思考的焦点放在“我可以让别人有什么收益”的角度上,让自己的沉没成本给别人带来收益,这样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产生“沉没成本效应”,反而会产生“溢出效应”。而别人在得到溢出收益的同时往往又会进一步消费,于是使最初引起 “溢出效应”一方的收入增加,从而产生 “回波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我的沉没成本让你得到好处,你得到好处后进一步消费,结果让我也得到好处。这样,只需换个角度来想事情,就可以避免“沉没成本效应”及其带来的恶性循环,反而让他人和自己都得到溢出收益,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效果。

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免费厕所,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成功。国内的餐饮店,它们的厕所一般只让在本店消费的顾客使用,而拒绝非顾客者的进入使用。这种小气的规定会只会赶跑潜在的顾客。而麦当劳和肯德基则很大度,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它们的厕所,不管你有没有在那里消费。其实,厕所作为餐饮店的固定成本,它在投入的那一刻就是沉没成本啦。而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这个沉没成本也不会有显著的增加。但是,人们得到免费使用厕所的好处时,也会对麦当劳肯德基产生好感和感激,觉得它们“界面友好”“兼容性好”,从而更加愿意来此消费。这样,麦当劳和肯德基只需付出一点小小的沉没成本,就成功地得到良好的口碑,并且把潜在的广大顾客变成它们实际的顾客。这种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古老的智慧不谋而合:给人方便,自己方便。

所以,精明的个人或企业,在理性看待沉没成本的同时,更应该改变思维方式,想方设法获得溢出收益。例如你在约会时,为了等待姗姗来迟的女友,而使宝贵的时间就会成为沉没成本。如果你因此而和女友吵架,就会伤害感情,使损失进一步扩大。但如果你随身带一本书看,虽然时间一样在等待中流逝了,但是你在阅读中另有收获,所以女友到来时你心情愉快,女友也觉得你心胸豁达,双方都在你的成本沉没的时候得到了溢出收益。又例如现代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不断有产品淘汰, 此时若便宜出售,则会有大量成本沉没。如果商家趁着节日期间进行特价销售或抽奖赠送,则会吸引到大量的顾客,既提高了销售额,又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利人利己。

沉没成本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分析管理会计沉没成本

1.沉没成本的定义:

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过去的决策失误造成大量产品的库存、设备浪费和闲置等现象,这些浪费现象使现在的决策者产生了心理负担,出现“浪费了可惜,能多少挽回点损失”等心理。但结果可能会与决策者的意愿相违背,究其原因,决策者对沉没成本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知识做出正确决策。作为会计人员,有必要普及沉没成本的知识,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的决策做出正确的贡献。沉没成本是指: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一旦决策做出,企业将不能被改变的现在或将来的成本,是一项投资决策无法通过转移或销售而完全得到补偿的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2.产生原因

沉没成本产生的原因很多,有认识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本文按照时间和企业相互关联关系总结出如下几项原因。

2.1 决策先期失误。第一,在经济活动的计划阶段,由于决策层“长官意志“的作祟,策划或决策距离实际差距很大,不能实时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这导致经济活动在起始的阶段就蒙上了失误阴影,为成本的增加打下伏笔。第二,在经济活动前期调研、评估、论证和准备的工作中准备不到位,造成前期活动中评估不准确、论证不严密,影响到日后活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可以只是经济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使得前期成本增加。

2.2 决策执行期失误。

首先表现在,有良好的策划、论证和计划的前期工作,但在执行过程中活动偏离了预定轨道,造成事与愿违的情况出现,造成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其次表现在,在执行中虽然发现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意孤行,不及时调整策略,最终致使经济活动滞后或者失败,沉没成本增加。最后表现在,执行者在面对突发和危机事件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当,错过解决问题的关键期,使事态扩大及漫延。

2.3 交易成本被忽略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存在着交换的现象,当今的市场经济商品交换中存在交易成本的要素,沉没成本的产生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交易成本。例如交易成本增加、初始投资支出和减少打捞价值时,通俗地讲:培训工人、解雇工人、运输成本等引发的成本扩大。

2.4 上下游相关产业联系疏松

任何一个经济组织活动都是在兄弟企业和上下游相关产业构成的关系体系中进行的,上下游产业联系程度决定了沉没成本的高低。联系程度密切,企业在时间、金钱、精力上面花费的成本就低,把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放在生产和降低成本的活动中,反之亦然。

3.沉没成本认识中的误区

现实中对沉没成本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些审慎的决策者将一些沉没成本反复纳入决策成本考虑而错失了可行的项目,冒进的决策者将沉没成本错误排除在决策之外做出盲目决策。会计人员对投资项目成本的计算应该只包含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相关成本(与本次投资决策、行动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不应包括沉没成本(本次投资决策、活动之前就已发生或不管采取什么方案都要发生的成本),决策者在分析、评价和决策的过程中应针对会计人员提供的成本信息作出正确的决定。

4.减少沉没成本的方法

4.1 企业经营性支出特别是资本性支出中的项目投资是形成沉没成本的主要原因,投资项目的特点是:投资额比较大、回收周期比较长、投资项目一旦确立更改的可能性较小,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导致沉没成本增加是企业项目决策、控制沉没成本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有一整套科学投资的决策体系,要求会计人员从财会信息提供、财务收益管理和企业发展建议等方面工作做出努力为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决策。

4.2 沉没成本的增加并非单单只是由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方的沟通不畅和中断合作引起的原因也很多。例如: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假如下游相关企业突然终止交易,则企业先期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损失,相当一部分资产的价值将被列入沉没成本。因此,企业通过合资或上下游企业双、多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达到抵御交易风险的目的。从组织联合(联盟)减少沉没成本的角度来看,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结构内企业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这一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在保障上下游相关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内企业投资的风险。现代企业的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达到战略目标和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沉没成本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沉没成本”;理性逻辑;生活决策

一、什么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中最标准的定义为“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已经产生了,不管现在做出什么决策都已经无法挽回的成本”。那么我们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应该如何呢?既然这个成本已经发生,无论怎样也无法挽回,那么我们只能力图追求目前最好的结果,因此这个“沉没成本”将不应该纳入我们所考虑的范围。

二、怎么对待“沉没成本”陷阱

“沉没成本”原则,即我们在进行不管是商业中还是生活里的决策时,都应该忽略“沉没成本”,这一点是我们理性做出正确决策非常重要的办法,也是对于所有企业,机构来说想要获取快速成长所必需遵循的一个原则。下面我们会以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

1.“电影票”陷阱

“电影票”陷阱是“沉没成本”陷阱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所讲述的具体的情况如下:A想看一场电影,这场电影本身对于A来说价值50元(也就是说他最多愿意出50元去看这场电影),但是现在这场电影的票价仅售40元,于是A很高兴地购买了这张电影票,但是在电影开场前10分钟,A发现自己买好的电影票弄丢了,这个时候他面临两个选择:(1)不看这场电影;(2)重新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这个时候A最理智的选择应该是哪一个呢?我们下面逐一来分析这两个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1),因为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买一张新的电影票,那么总计我们为了看这场电影就花费了80元,但是这场电影本身的价值仅值50元,因此是不合算的。所以会选择直接放弃看电影。

2.“生产设备”陷阱

“生产设备”陷阱也是常见的“沉没成本”案例。那么这个问题所描述的情景如下:B公司现在已经投资了1000万元买了生产一批产品的固定设备,现在计划开始生产产品。这个时候B公司所了解到的信息如下:如果继续生产的话产品会获利R万元,但同时也会造成成本C万元。那么这个时候公司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排判定需不需要继续生产呢?有以下两个标准:(1)通过比较R和C+1000,如果R>C+1000,则生产产品,否则反之;(2)比较R和C,如果R>C,则生产产品,否则反之。

3.“航空机票”陷阱

“航空机票”陷阱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沉没成本”的案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在打折的时候机票的价格往往是远低于平常价格,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而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航空公司C所提供的航班全年都固定在同一个时间起飞,这个航班平均每个位子的成本为600元,但是在航班起飞前的10分钟有一个乘客来到机场并告诉航空公司,他愿意出200元买一张机票,这个时候航空公司应不应该同意呢?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个决定非常明显,因为200

下面我们再回到打折机票这个问题:现在在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三、结束语

“沉没成本”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概念,但是却并不被人熟知。对于这一概念的不了解常常带来许多可以避免的问题。通过本次对于“沉没成本”的探讨,学习与了解,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话题所具备的深厚的现实意义,以及规避这个陷阱所能带来的巨大益处。希望将来对于这一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会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也希望人们能够做出更理性的思考,积极规避这个陷阱。

参考文献:

[1] 耿鑫余.生活中覆水难收的沉没成本[J].《大陆桥视野》,2015(18)

[2] 张璐.生活中的沉没成本――由等车说开去[J].《大众心理学》,2013(3):44-44

[3] 甘嘉文,刘永芳.现实生活中的沉没成本误区[J].《大众心理学》,2010(9):43-43

作者简介:

沉没成本范文第10篇

前期投入会影响之后的决策。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由过去已发生的决策所付出的代价,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这些包括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投资等等,所谓“覆水难收”。沉没成本陷阱是一种不理,指的是人们一旦在某方面投入金钱或时间后,会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人们对当前或未来的事做决策时,总会考虑过去发生的历史成本和无法收回的成本,在以前的投资激励下继续执行当前的决策。而按标准化的决策观,决策主要应考虑未来的收益。

著名学者Arkes和Blumer1985年做了个经典实验,要求参与者回答:“假设你花了100元买了张周末去密歇根滑雪的票。几周后又花50元买了另一张周末去威斯康星滑雪的票,因为你觉得威斯康星滑雪会更好。可你忽然发现买的这两张票是在同一个周末,不能退票,也无法转让。该如何选择”?在61名被试者中,33人选择去密歇根,28人选择去威斯康星。即54%的被试放弃更有趣的威斯康星。理由是密歇根票贵。实际上,既然“你觉得威斯康星滑雪会更好”,那去威斯康星滑雪的人该多些,但受沉没成本陷阱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了票贵而不一定是“滑雪会更好”的选项。

这个实验不是在真实情境下做出的。Arkes和Blumer,同年又在真实情景做了一次实验。实验选择俄亥俄大学剧院的季票,有15元全价票,13元、7元折价票。问题:哪个组去剧院看演出多?通过查验票根发现,15元全价票这组看剧院表演的最多。为什么?前期投入最多。学者们研究1000多家公司的资料后发现,中途接手与白手起家相比,后者更多拓展了公司的业务,即使前景变坏。

在竞标项目报价或拍卖报价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竞相报价那些起价很低的热门项目或拍卖物品,最终常以高出实际价值数倍的报价成交。访谈发现,因为受到竞争气氛的感染,大家常会想,我一路竞标过来,投入了这么多,最终不中标可就太亏了。

总之,前期投入会影响之后的决策,人们常常一直固守着某项决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的。但是,如果人们在决策时是充分理性的,就会考虑现时的成本和收益,而不去考虑过去的成本和收益,因为过去的成本与现实的判断没有关系。

避免后悔的倾向。当一项支出已支付且无法弥补时,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非理性决策,即沉没成本陷阱为什么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从个性特征因素来分析,人有避免浪费的愿望,不愿接受先前所投入成本白白浪费掉的事实。例如,如果账面损失投资人不继续投资,就等于承认先前的投资被浪费了的事实。

Arkes和Blumer1985年曾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他们向被试问了这样的问题问题1: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总裁,你已经将公司的1000万美元投入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目的在于研究一种不能被雷达探测到的飞机,也就是说,一种隐形飞机。当项目已经完成90%时,另一家公司已经开始销售隐形飞机。而且,那家公司的飞机在速度和成本方面似乎优于你们公司生产的飞机。你该将剩下的10%的资金继续投入项目以完成这架隐形飞机的设计制造吗?问题2:作为一家航空公司总裁,你的雇员建议将公司的100万美元投入资助一个研究不能被雷达探测到的飞机项目。然而另一家公司已开始销售隐形飞机了。而且那家公司的飞机在速度和成本似乎都占优。你该把100万美元投入这个项目吗?

结果,问题1:48名被试者,41人选择继续;问题2:60名被试者,50人选择放弃。笔者在国内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发放了1428份问卷。结果,问题1:63%选择继续;问题2:65%人选择放弃。其实,两者要追加投入,市场前景都不好且都没有竞争力。不同的是,问题1前期已投了1000万美元。问题2前期没有投入。

避免后悔的倾向,也是造成沉没成本的主要因素。对后悔的预期促使人们选择继续投资。此外,人都有自我申辩、自我证实的倾向。为了保持与以往的决策一致,维护良好的决策形象,导致沉没成本效应并被滑入沉没成本陷阱。这也是一种自我合理化过程。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人们常常不愿意(有意或无意)承认过去的错误。就个人而言,承认决策失误只是私事,只关系自尊。而在组织中,不正确的决策会从同事或上级那里招来非议甚至批评。所以,哪怕后来的决定加重了原来的错误,似乎也能在心理上更平衡些。

上一篇:声乐初学范文 下一篇:机会成本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