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04:09:25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禁毒;“邪僻事,绝勿问” ;意识 ;珍爱生命

联合国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今年的《2009年度世界报告》指出,新型的生产与消费正呈现上升趋势,问题已涉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吸毒人数超过2亿,每年有10万人因吸毒死亡,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当前世界及涉毒犯罪形势十分严峻。

就我们国内来说,实际吸毒人已达近一百多万,并且每年叠加式发展。吸毒的人员也呈年轻化发展趋势,根据我们从金华市戒毒所了解到的信息,我市吸毒人员80%是二十出头的青少年,禁毒形势非常严峻。根据国家禁毒委员的《2009年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上的要求,要深入开展《禁毒法》的宣传活动,以“六进”活动(“不让进校园”、“青少年远离”、“不让进我家”、创建“无毒家庭”和“平安家庭”、“职工拒绝零计划”、“娱乐场所禁毒承诺”,)为载体,积极开展面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

无数事实告诫我们,青少年是最容易受侵害的高危群体。现在学校几乎囊括社会所有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学校禁毒教育,必将在青少年心底夯实禁毒意识,那么,在青少年人群中泛滥成灾的趋势,也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在这一点上,我们南苑小学充分认识到了增强禁毒教育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我们从关注民族未来的高度出发,非常重视和对学生的禁毒教育工作,把禁毒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营造禁毒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以增强孩子们“关爱生命,远离”、“抵制,参与禁毒”的防毒意识为目标,引导他们树立“洁身自好,谨慎交友,让远离青少年生活、学习圈子”的生活理念,切实帮助孩子们筑起防毒拒毒的坚固堤坝。

那么,怎样在全体学生中增强“防毒禁毒”的意识,并促进学生禁毒行为的发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制定了以国学传统礼仪教育为依托,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防毒禁毒意识;围绕着《弟子规》中提出的“邪僻事,绝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防毒禁毒行为的发展的主要目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组织健全,认识统一

2009年,我校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在禁毒小组的领导下,学校政教处、大队部牵头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评比竞赛,切实增强各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校长统筹、班主任具体负责的工作制度,全体老师对禁毒工作认识高度统一,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禁毒教育,使禁毒防毒的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2教育多样,促进成长

2.1认知“邪僻事”,正意识。

“邪”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不正当,不正派;邪恶。。同‘斜’,反之则为‘正’。” 所谓邪僻事,指的就是不正当、不正派的事情。无疑,就属于我们所说的邪僻事的范畴。

青少年的认知如同一张白纸,如何在他们刚刚认识世界、建立良好的世界观的关键时刻给孩子以正确的认知是非常关键的。那么,要将禁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认知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认知到是应该回避的邪癖事呢?我们的教育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2.1.1认知给自身带来的坏处。

用播放科教片或者摆事实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吸毒带给人们怎么样的伤害。

我们利用科学课结合课程内容分析的危害;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巩固对的正确认知;在品德课程和班队活动课程中开展“珍惜生命”的主题教育来强化对我们生命摧残的认知。我们还请了中心医院的医生在我校开展了“健康与未来”的讲座,并结合学校开展的孝敬教育,以“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也”,“身有伤,贻亲忧”等名言来教育并强化孩子关于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珍爱自己的生命,也是孝顺的一部分。

2.1.2认知给家庭带来的坏处。

吸食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伤害,还会严重地危害道整个家庭。今年六月,我们邀请了市禁毒大队的警官们到我校给孩子讲述吸毒给家庭带来的伤害的事例,让孩子从血淋淋的事实当中感悟到的危害。我们还通过《一个母亲的求救》等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吸毒会毁灭家庭,会带给父母巨大伤害等角度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的危害性。

2.1.3认知给社会带来的坏处。

语文、品德学科涵盖了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孩子道德意识方面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我们翻开中国的近代史,那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屈辱史,而拉开这段历史帷幕的恰恰是十恶不赦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将“防毒禁毒”的观念有意识地渗透进了学科的教学之中。

如思想品德课《文明古国的荣辱》,语文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关于禁毒教育的好契机,让学生从保卫国家的高度来看待的危害,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禁毒事业的责任之大,责任之重。

2.1.4认知的变身。

随着高科技犯罪的发展,现在正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如何认识现在的隐身法,是下一部教育学生将“防毒禁毒”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的拒绝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相继开展了以“认识新型,保护生命安全” 、“抵制邪事,健康生活”的图片展和“危害大,我们远离它”的DV节目收看活动,向同学们广泛宣传了“防邪辟邪”、“防毒禁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我们还邀请了市禁毒大队的警官们到我校进行禁毒知识讲座,警官们现场解答了孩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为我校禁毒工作的开展助推了一臂之力。

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我校学生的“防邪辟邪”的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防毒禁毒”的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国学传统礼仪教育中提出的“邪僻事,绝勿问”开展了相关活动。

2.2落实“绝勿问”,促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出“问”的含义为“问,询问”,但在“绝勿问”这句话中,我们对“问”的意思进行了引申。所谓“邪僻事,绝勿问”,意思是不正派的事情绝对不能尝试,从而引申为 “这样危害极大的事情,我们看到连好奇心都不能有,更加不能接触,不能尝试”了。

《基础教育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加强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根据这个理念,我们开展了多项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将“邪僻事,绝勿问”真正落到了实处。

2.2.1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竞赛,以活动促学生行为的发展。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防毒禁毒”中队课展示活动,并组织了全校性的“防毒禁毒”主题黑板报评比、五年级“远离,珍爱生命”演讲比赛,六年级“禁毒与国家安全”演讲比赛,一到三年级的“禁毒主题书画大赛”和四到六年级的“禁毒主题征文比赛”等等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对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导行。

在本学年中,我们还面对全校学生安排了“邪僻事,绝勿问”之禁毒系列活动的开展:读一本禁毒书籍,听一场禁毒报告,看一部禁毒影视片,参观一次禁毒展览,写一篇禁毒心得,组织一次禁毒班会,出一张禁毒小报,举办一次禁毒书法比赛,禁毒演讲比赛等。

2.2.2学习和体验相结合,促进学生自觉行为的养成。

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不让进我家”的家庭宣传教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向自己的家长和亲属宣传禁毒知识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学以致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我们还组织了金华晚报小记者团采访了我市禁毒大队的相关干警,丰富了孩子们的直接经验。我们还准备组织孩子们前往市戒毒所亲身体验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警钟长鸣。

2.2.3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以“三部曲”为学生奏响阳光人生的美妙乐章。所谓的三部曲分别是: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四年级学生“十岁集体生日活动”;六年级学生的“毕业汇报活动”。

中国人历来重视逢十的生日,在孩子十岁生日之际,用浓摸重笔来书写生命的意义,对孩子来说绝对是终身难忘的。所以,我们在以往集体生日队会着重于感恩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珍爱生命,远离”的元素。我们特别邀请了金华市戒毒所的警官们为孩子们做了现场指导,使他们在老师、家长的祝福和殷殷期盼中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最终促进学生禁毒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品质的有效提升。

3机制保障,扎实推进

学校根据上级禁毒办,市教育局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们南苑小学每学期都制订了《预防教育工作计划》,并在师资、财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了专门的禁毒教育室,配备禁毒教材、手册、展览挂图、禁毒宣传片、视像播放系统等设备,并利用校园的广播系统经常性地进行禁毒宣传。

4家校携手,创设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了使禁毒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利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时间,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取得了家长对学校禁毒工作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把学生禁毒教育活动从校园延续到家庭。我们还面对家长开展了“我为禁毒献一言”的活动,家长反响良好。

5紧抓落实,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长效作用

学校已于2008年聘任金华市江南派出所沈兆均所长为南苑小学法制副校长,按计划定期给学生上禁毒法制课,印发禁毒资料,每学期都有一次由法制副校长主持的全校性禁毒讲座,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的长效作用。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减少艾滋病发病,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市艾滋病防治条例》,根据《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年)》(沪府办[]43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政府卫生防病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工作纳入到本部门的相关工作中,并将有关职责具体化。动员和支持社团组织、城乡社区组织(居委会、乡村委员会),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积极参与,及时、有效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行为因素,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手段减少危险行为等措施,包括对青少年、妇女等一般人群普及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要严厉打击、、贩毒、吸毒现象,进行深入的法制、道德和健康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一次性注射器等防护措施。

(三)突出重点、加强干预

艾滋病的流行首先从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开始,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且发展不平衡这一特点,要把转变高危人群危险行为,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干预措施,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策略。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应建立社区防治试点,开展人群行为干预和健康宣传,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由于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和相关危险行为不尽相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地和邻近地区艾滋病流行形势、相关危险因素和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出分析与评价,各个街道、镇要制订近期、中期及远期的防治目标、实施计划和更适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强化措施。

(五)注重实效、综合防治

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考评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对各项工作目标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发现推广成功经验,纠正工作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全面如期完成。

二、工作目标

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包括管理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

到2005年,阻断艾滋病经采血途径的传播,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改变高危人群中危险行为。

三、具体工作

(一)建立健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管理体系。

区政府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工作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规划,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工作范围,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并将有关职责具体化。各镇、街道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良好社区环境,发挥社区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的作用。年建成1个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健康促进社区;年50%的社区建成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健康促进社区;2年80%的社区建成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健康促进社区;政府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二)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艾滋病专业防治队伍。年建立一支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的艾滋病预防专业队伍;区献血办公室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和监控队伍。年在二级医院建立一支艾滋病诊治专业队伍;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对各类医疗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专业知识培训。年完成对全区95%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其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医院的专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100%以上;对医院口腔科、外科、血液透析室、性病门诊及其他介入性诊疗部门等重点部门(科室)的医务人员、医院污物处理部门的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消毒业务和规范化操作的培训,培训率达100%;对新进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对性病门诊、HIV实验室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并且每年复训一次,培训率100%。

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检测系统。年,新建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区中心医院两个HIV初筛实验室,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初筛中心实验室。

区疾病控制中心开展各类高危人群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

(三)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

年二级医院能为性病病人提供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咨询等医疗保健服务。

到2005年,将艾滋病性病预防和健康教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日常护理、家庭病床、咨询,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广“不记姓名和地址”的就医模式,解除病人顾虑,使病人及时得到医治。把提倡安全、推广使用的宣传、咨询以及追踪、应用病症管理等,纳入规范化门诊的服务范围。

(四)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体系。

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切实落实各项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措施,发挥条线功能,条块结合。根据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性乱、吸毒),开展安全行为的健康教育,包括针对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全民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减少重点人群中的相关危险行为。

一般人群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年,本地居民达到80%以上,外来人员达到45%;年,本地居民达到85%以上,外来人员达到60%以上。重点人群(娱乐场所服务人员、长途汽车司机、出境旅游、劳务输出者、医务人员、大中学生等):年,预防艾滋病、性病知晓率达到85%以上,年,达到90%以上。高危人群(因、、涉毒等劳改、劳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性病知晓率:年,达到90%以上,年,达到95%。年,我区各监管场所均要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

年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初级中学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开课率达到100%。

大众传媒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免费刊播有关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文章或节目。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社会积极参与,实施综合治理。

区政府要加强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本方案的各项措施和指标要求。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卫生、宣传、教育、民政、公安和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政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艾滋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以及针对有高危行为人群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尽可能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帮助,在减少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家庭成员的社会歧视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二)加强宣传,开展行为干预,控制传播途径。

宣传部门及大众传播媒体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对不同人群采取经常性和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对一般人群、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承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宣传责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人群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对本系统职工和各类相关人员的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活动。在广泛宣传艾滋病性病的基本预防知识的同时,进行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和性道德、性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禁毒禁娼等法制教育,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要积极推广使用,宣传共用注射器的危害。

公安、卫生、外口办要协调配合,对宾馆、发廊、桑拿(洗浴)等服务行业及歌舞厅、影剧院等营业性娱乐场所,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医院候诊室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场所,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经常性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及相关的咨询服务,并对出国人员、长期在国外的归国人员、劳务输出人员进行有关艾滋病的教育。

教育部门要把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列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学段教学需要的参考教材,指导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根据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大、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有关社团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工地、运输部门和城乡结合部,配合当地的管理部门(包括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组织安排适宜不同人群的、生动活泼的宣教活动,探索接触各种高危人群的方法和进行行为干预的有效做法,组织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提供有关咨询服务,使高危人群能方便地得到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应将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和生殖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有条件地方或高危人群中宣传和促进的推广使用,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区健康教育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机构、医疗机构要主动为大众媒介、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编制有关的宣传培训资料。

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贩毒人员查处打击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负责分期、分批逐级地对从事打击、吸毒的行政管理干部及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和基层派出所的民警进行有关艾滋病性病防制基本知识的培训,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对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材和课时保证。严格按照《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要求,依法对有关戒毒、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性病检查治疗,对保外(所外)就医的艾滋病病人做好就医的安排与管理工作;与民政部门和有关社区协调配合,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载体,对期满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法制、防病知识的教育,协助解决其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

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应积极配合,结合无毒社区建设、净化社会环境等工作,了解当地高危人群存在的状况及活动规律,指导有关的场所开展适宜的预防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减少他们中的危险行为。鼓励有关部门、社团组织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艾滋病性病防制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条件支持。

各街道、镇要结合艾滋病、性病流行或流行潜在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示范社区项目。把艾滋病性病防制纳入社区发展计划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协调各部门和群众参加预防宣传活动,合理利用现有卫生和其它服务资源,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针对社区需求,提供培训、健教、行为干预、医疗护理和咨询关怀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使社区各类人群,包括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性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都能连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性病防制的社会环境。要及时总结经验,巩固、扩大试点,研究制订当地推广试点的策略与方案。

(三)依法管理,强化监督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局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严格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管理,保证临床用血(浆)、生产血液制品的血浆和移植的器官及其它人体组织100%经过HIV抗体筛查(自身输血除外);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是应加强对易造成血源性或医源性传播的部门或单位的管理,如医院外科、口腔科、妇产科,村卫生室及个体医疗机构等。

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对理发店、美容院等服务行业和公共场所中可能刺破皮肤的公共用器具消毒的监督监测;及时发现薄弱环节,督促改进,确保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对违法操作造成感染伤害者依法追究责任。对KTV包房、足浴室、发廊、宾馆从业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

有计划地实现无偿献血,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提高艾滋病、性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依法对艾滋病、性病疫情进行监测,加强质量控制,使其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疫情变化动态。

(四)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针对性病广泛流行可能带来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有足够的认识,将整顿性病医疗市场的混乱局面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将打击游医、药贩,取缔非法行医,依法严格管理广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综合治理管理部门常规督导工作。

卫生局对有行医资格并承担艾滋病性病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督导。对从事性病诊疗的医务人员要进行有关医德教育。要把性病的诊断治疗服务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结合起来,把提倡安全、推广使用安全套、咨询以及性伴追踪和应用病征管理方法等工作纳入规范化门诊服务范围。

卫生局要根据当地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发生的情况,及时组织提供医疗护理和其它支持,加强对经血传播艾滋病第二、三代病人的预防与控制。开展检测和咨询服务,向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其家庭传授艾滋病预防与护理知识。

凡有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工作和生活的单位与社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规定进行管理。要提倡家庭内的关怀照顾,改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完善社区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服务,减轻他们及家庭成员在生活、就业、就学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和压力。

卫生局应制订当地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包括个体医生)的培训计划,对各级从事艾滋病性病防制、研究、管理、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分阶段开展对全体医护人员及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艾滋病性病基本专业知识的短期培训,每人要保证16个学时。对培训效果要组织考核,作为继续教育考评和医疗机构评审中的一项内容。专业培训除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有关法规知识、医德教育和咨询技巧的内容。

(五)政府主导,落实经费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落实国家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经费投入原则,保证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区财政要提供必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并列入预算,将此作为政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主要责任予以明确。同时要积极争取国际捐款和社会赞助资金。各有关部门对已纳入工作职责内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活动经费,要积极主动予以合理安排。

五、考核评价

各有关部门应将艾滋病性病工作指标列入相关工作的常规考评中;卫生局要将落实艾滋病性病工作指标纳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城市卫生、社区卫生、血液管理、医院管理、卫生防病和妇幼卫生等项工作的常规考评中。每年进行自查,做好年度总结。

区卫生局

二00三年十一月

附件:

区各单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

为了推动我区艾滋病性病各项防治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市艾滋病防治条例》,经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明确各有关委、办、局关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职责如下:

一、区商委

1、负责对宾馆、饭店和旅游服务行业的管理,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工作。

2、负责出国旅游人员出访前的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3、配合卫生部门落实有关人群的艾滋病性病监测措施。

二、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1、结合计划生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机构,在育龄人群中开展性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性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咨询和技术服务。

2、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推广使用等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技术。

三、区公安分局

1、坚决打击和取缔、吸扎毒、非法采血活动。

2、配合卫生部门执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管理法规,参与有关调研及防治措施的实施。

3、承担对被收容教育的及被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4、负责看守所和戒毒所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5、配合卫生局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

6、配合卫生局承担对区性病艾滋病协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区司法局

1、配合卫生局执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管理规范,参与有关调研及防治措施的实施。

2、承担对在押罪犯和劳教人员以及管教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3、按有关规定进行性病检查与治疗,协助卫生局进行艾滋病监测。

4、会同卫生局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有关法规的宣传计划,承担有关法规的宣传普及任务。

五、区民政局

1、对新婚夫妻登记时进行自愿婚检和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配合有关部门在城镇职工中进行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区财政局

根据艾滋病疫情控制工作的需要,负责安排和落实区财政承担的艾滋病防治经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工作。

七、区教育局

负责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并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和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健康教育计划。

八、区卫生局

1、会同区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和执行艾滋病性病防治规划,协调和指导具体实施。

2、负责组织艾滋病性病疫情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

3、负责艾滋病性病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艾滋病性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4、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交流疫情和防治信息,提供技术服务。

5、对申请承担艾滋病性病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督导。依法打击游医,取缔非法行医。

九、区文广局

1、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宣传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广泛、持久地宣传艾滋病性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报道有关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2、电台、电视台将防治艾滋病性病内容列入日常宣传计划,逐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宣传质量。

十、区工商分局

1、配合区公安分局打击、、吸毒、贩毒活动,加强对娱乐和服务场所经营活动的管理。

2、配合卫生局执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管理规范,支持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宣传和公益广告工作。

十一、区总工会、共青团、妇联

配合卫生、宣传、政法等职能部门,做好职工、青年、妇女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依法维护职工、青年、妇女中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合法权益。

十二、区科协

1、负责把艾滋病重点科研项目列入区相关科技计划,将艾滋病性病科研项目列入科协优先项目。

2、协同卫生、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实施艾滋病性病防治规划。

3、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科普宣传和有关的技术服务。

十三、区红十字会

协助政府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组织工作,动员红十字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工作者积极开展对青少年、妇女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工作。

十四、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1、把艾滋病性病防制纳入社区发展计划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合理利用现有卫生和其它服务资源,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性病防制的社会环境。

2、切实落实各项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措施,根据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性乱、吸毒),开展安全行为的健康教育,全民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减少重点人群中的相关危险行为。

3、结合艾滋病、性病流行或流行潜在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示范社区项目。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滚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10年,把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3000人以内。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健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至少建立2—3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市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7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7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船)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市、镇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市7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镇,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下同)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3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同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10%。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的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1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全市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人员流动量较大的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2.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5.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市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镇,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5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6.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建立一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7.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市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市主要媒体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其中广播电视媒体确保按一定比例播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公众网站”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各镇(场)及村(居)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加强贫困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电视大学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镇(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市卫生局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严厉打击吸(贩)毒行为,做好标本兼治。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斗争,积极推进禁毒五年规划的实施。在打击贩毒方面,着力深挖贩毒线索,致力摧毁地下分销网络,及时打击隐藏较深的毒贩。在强制戒毒方面,充分发挥新戒毒所的作用,在加大收戒力度,规范管理工作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戒毒成效,同时,力争在控制复吸率和新滋长率上实现新突破。

3.提高阿片类成瘾者药物维护治疗覆盖率,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要继续认真落实《**市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方案》,加强对太和中心卫生院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管理,力争把全省首家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办出成效、办出经验。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各镇(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市卫生行政部门、市红十字会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努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市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控制费用支出。

2.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制度,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3.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预予救助和妥善安置。

4.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要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有艾滋病检测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市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并建立监测结果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布艾滋病疫情。

4.健全初筛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加强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责任和任务,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市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并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各镇(场)、各有关部门每季度要向市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落实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镇(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犯罪、等违法活动。市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上级关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市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各镇(场)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全市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五、督导与评估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健康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设置心理服务站(室):全县各镇(园区)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各镇(园区)所辖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县中小学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

(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心理服务培训: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一年内不少于2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不少于4次。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

(六)强化服务目标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达到70%。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平台搭建

2020年,全县第一批试点成员单位已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并有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未开展或正在开展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平台建设规范化要求,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为样本,依托工会、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人力资源等场所,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出入的房间,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同时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好咨询桌椅等基本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拓宽心理咨询服务场地功能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工具,配备沙盘、绘画类、放松类、自助类辅助器材。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中小学要依托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开展以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依托心理科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有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精神病医院要通过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还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2次在镇、村(社区)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站)、司法所、接待场所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是加强各部门、单位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县总工会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年度工会工作要点中。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疏导。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人员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培训。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不低于4次;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依托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全年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不少于4期,开展部门培训2次,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普通群众心理健康培训。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对本单位职员工及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

(四)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创建成员单位要加强合力协作,在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全县各镇(园区)要依托社会心理工作站或村(社区)心理辅导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要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五)强化服务目标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行为问题人员的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管理:一是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心理问题人员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县公安、、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依法依规对肇事肇祸者予以规范处置。确保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0%的目标。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一是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年度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内容时限;二是制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课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

一是完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全县25个镇均设置社会心理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二是持续加强职员工、学生、患者和特殊人群等4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三是举办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不低于4次。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不少于4期,部门培训2次以上。各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2次;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

全面完成培训方案目标内容,认真总结工作先进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措施,确保预期完成培训目标任务。

(四)迎检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一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二是各创建成员单位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归卷工作(资料规范填写收集详见附件2);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完成自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准备工作,迎接省级评审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内容,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二是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卫生健康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搭建好平台,组织好培训,开展好服务。三是加强目标任务分解。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细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

(二)加大经费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县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三)严格督导考核。一是严格通报考评制度。县创建办将定期不定期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排出名次,建立台账,督导落实,并作为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健康建设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或发生重大极端案事件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追究法律责任,按照《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4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政〔〕56号)精神,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基本形成。防治工作中,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不断规范防治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以“一个机制、三大体系”(领导工作机制,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帮扶救助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艾滋病防治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路子,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病死率有所下降,社会歧视有所减少,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目前防治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传播上升明显;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和流动人群防控难度加大;一些地方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认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果断措施,完善长效机制,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

二、明确艾滋病防治目标,落实防治政策,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

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原则,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覆盖面,规范抗病毒治疗,提高救治水平,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促进政策落实。要整合资源,将艾滋病防治与性病防治有机结合。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防治模式,使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到2015年年底,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全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2500人以内,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不断减少,艾滋病病死率控制在6%以下,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坚持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公益性,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艾滋病挑战的良好氛围。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艾滋病防治政策,正确认识艾滋病;要继续将防治政策纳入党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100%接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市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要覆盖所有县(市、区)。

要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疫情严重地区和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流动人群和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全市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90%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5%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90%以上。要注重发挥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的作用,积极动员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参与宣传。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网络,向育龄人群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流动人员集中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公共场所90%以上要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室9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教育部门要切实落实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规定,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其中普通初中6课时、普通高中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4—6课时。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防护技能纳入服刑人员、劳教人员入出监所教育、常规教育内容。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制定刊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计划的指令性指标。市、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周至少播放一次防治艾滋病、性病以及无偿献血知识和宣传《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547号)的公益广告,市、县级报纸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防治艾滋病、性病以及无偿献血知识和宣传《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文章或公益广告。各重点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二)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网络建设,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扩大检测服务范围,推广使用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可及性。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开展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咨询工作,并规范告知检测结果。对公安、司法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要100%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作为婚前保健和妇女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结核病筛查工作。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作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和省、市级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使每个县(市、区)至少拥有1个提供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的专业机构或科室。

(三)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要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先天梅毒工作,继续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育龄妇女的管理,定期随访,避免意外妊娠。感染艾滋病病毒、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要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措施。各级各类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孕产期保健服务,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服务,对感染艾滋病病毒、梅毒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免费提供治疗、预防性用药、随访等系列干预服务措施。人口计生、妇联等部门要将艾滋病咨询检测作为育龄妇女康检等工作的内容,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和转介服务。

(四)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几率。切断经性途径传播是防止艾滋病从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关键。要在严厉打击、聚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在公共场所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摆放安全套或安全套销售装置。旅游部门要在全市旅游饭店业推广使用安全套,逐步在娱乐服务等场所全面实施100%安全套项目。人口计生、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针对农民工、流动人口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推广使用安全套,有效干预措施要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要继续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的干预措施,落实县、乡、村三级部门管理责任制和单方艾滋病感染者配偶随访报告制度,完善数据库,确保对阴性配偶半年进行1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药物维持治疗服务质量,不断扩大药物维持治疗覆盖面,吸食阿片类成瘾人员登记在册500人以上的县(市、区)要设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要建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与其他戒毒方式相互衔接的治疗机制以及异地服药的保障机制,使吸毒人员最大限度纳入药物维持治疗机构进行治疗。积极探索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场所开展药物维持治疗。

(五)加强血液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要继续巩固我市无偿献血的成果,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加大采供血管理力度,在血站开展并逐步扩大核酸检测试点,提高血液筛查能力,所需费用通过调整血站供血收费标准、合理安排血站经费预算统筹解决。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公益广告宣传,积极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用血和院内感染管理,完善并落实预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病人防护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卫生、保监等部门要探索建立经输血感染艾滋病保险制度。

(六)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提高治疗水平。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完善就地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服务网络,继续将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100%纳入抗病毒治疗或中医药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范围。要加强对感染者的定期检测和心理干预,建立病人异地治疗的保障机制,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为病人提供及时、规范的治疗服务。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质量。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的规模。进一步健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管理机制,规范抗病毒药品发放程序,满足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治疗需求。完善艾滋病病毒耐药监测网络,加强耐药监测,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符合二线药物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按要求进行艾滋病抗病毒二线药物治疗。

三、做好关怀救助工作,维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一)加强医疗保障,减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改革、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艾滋病治疗需要和医保基金、财政等各方面承受能力,在基本药物目录中适当增加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种类,扩大用药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艾滋病治疗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解决艾滋病病人患非艾滋病原因疾病的治疗困难。

(二)做好关怀救助工作,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民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活补助标准,确保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活补助及时发放。各地要认真落实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艾滋病致孤人员、艾滋病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艾滋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简化救助资金发放程序,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健全艾滋病致孤人员安置抚育制度,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养育和机构供养等多种途径妥善安置。进一步探索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广家庭化的儿童养育模式,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在农村地区,要将救助工作与扶贫开发等工作紧密结合,支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开展生产自救。继续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三)加强权益保护,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消除社会歧视,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强艾滋病防治定点综合医院及传染病医院的学科和能力建设,提高综合诊疗能力,保障感染者和病人的诊疗权益。要将监狱等监管场所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艾滋病防治规划,加强对被监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病毒检测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工作,建立健全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违法者的监管制度,做好其回归社会后的治疗、救助等衔接工作。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道德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引导其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依法打击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和利用感染者、病人身份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健全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制定防治规划,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继续实行艾滋病防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艾滋病防治作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本部门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制度,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实落实防治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落实艾滋病性病防治专项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提高艾滋病致孤人员和艾滋病导致的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生活救助标准的通知》(财办社〔〕79号)等有关文件规定,落实因艾滋病导致的孤老和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生活补助费及对艾滋病患者定期定量补助的配套资金。要积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的防治资金,动员和引导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捐赠。加强对各类防治资金的统筹协调、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工作能力。要加强对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医生85%以上要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妇保健和助产服务的人员95%以上要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落实国家对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稳定防治队伍,调动防治人员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和卫生等部门要加强管理,统筹规划,保障一线人员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全面落实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驻村医务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确保防治队伍稳定。疫情严重地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工作人员。

(四)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国际合作。要组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建设艾滋病研究的技术平台,加快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防治效果评估,科学指导防治工作。要总结中医诊疗规律,完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积极开展与外地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防治经验,努力做好本地防治工作,提高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五)广泛动员力量,促进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其在宣传教育、预防干预、关怀救助等方面开展工作。动员企业并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民政部门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依法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决不可以麻痹和松懈,要从维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努力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各地要继续完善防治工作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防治模式,明确责任和任务,强化监督,狠抓落实。要坚决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预防控制艾滋病的职责分工和要求,制订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加大督导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定期深入基层,对防治和救助措施落实情况实施突击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依法防治当中涉及的打击、打击贩毒和综合治理吸毒、婚检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的婚检等法律问题。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教育,实施综合防治

要继续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为本、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把防止艾滋病的性传播、进行全民健康教育作为目前艾滋病综合防治的两个重点。以各级党校、团校为平台,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培训,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公众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反对歧视、人人参与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新闻单位要认真落实新闻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社会责任,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广电部门要督促落实省和市级主要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刊播《艾滋病防治条例》、防治艾滋病和性病以及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加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出入境口岸、公共交通工具、招待所、旅店、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艾滋病预防和宣传工作。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在节目开始前要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要将预防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和培训。各省辖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要继续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确保2*0年年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方案》要求,广泛开展农民工和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网络优势,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全省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活动。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三、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态势,实施科学防治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自愿咨询检测网络,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要认真落实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进一步提高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水平,实施检测结果告知制度,提供规范的检测前咨询与检测后咨询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疫情报告网络和监测系统,提高监测和干预能力,规范高危人群综合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质量。落实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任务;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要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进一步规范艾滋病疫情报告、调查、信息管理与通报工作。认真落实艾滋病疫情分析报告制度,每半年对全省艾滋病疫情进行一次疫情分析,提高疫情数据利用率,及时掌握流行态势,完善相关措施。

各地要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

四、推广实施干预措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传播

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的管理工作。落实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的干预措施,推广实施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预防婚内性传播的服务模式,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作用,落实责任,对阴性配偶每半年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的随访与报告,发挥感染者互助组织作用,对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最大限度预防艾滋病病毒婚内性传播。

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全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母婴阻断工作网络,落实母婴阻断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育龄妇女采取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目标和干预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作用,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和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抗病毒药品,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专家组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并定期巡回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积极开展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充分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开展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娱乐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推广100%安全套项目,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与使用率。加强性病防治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对男男人群,要科学开展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

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阿片类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不断发展。不断扩大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规模,吸收更多的吸毒人员接受治疗。未开展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积极申请,逐步开设门诊点。同时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要进一步加强血站规范管理,严格质控,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100%检测合格。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五、进一步规范医疗救治,提高救治水平

进一步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建设,以规范救治、提高水平为重点,推动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所有艾滋病现症病人都要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免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范围。各地要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对定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免费抗机会性感染药品,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严格用药程序和用药手续,确保用于艾滋病患者。要加强对专家、一线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救治队伍的政策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抗病毒药品发放程序,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建立制度,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治疗需求。加强艾滋病医疗救治信息管理,确保救治信息的录入及时,资料完整,信息准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网络,开展新发感染人群耐药监测,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说服教育,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尽量较少耐药问题。科学总结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继续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剂,及时将出现耐药的患者纳入中医药治疗,尽力延长耐药患者的生存期。

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六、进一步健全救助体系,落实救助政策

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致困人员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豫政〔20*〕62号),加强对艾滋病致困群众的救助和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安置工作。以政府救助为主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艾滋病致困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和生产自救条件,为艾滋病致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救助,为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致困人员提供就业帮助鼓励,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就地发展一些加工业,包括农副产品或者手工产品加工业,为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就业创造条件。

各地要认真按照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艾滋病致孤人员、艾滋病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艾滋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加强部门信息通报和协调合作,完善各类救助资金发放程序,保障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

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方式,在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建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家庭化的儿童养育模式,为致孤儿童提供人性化服务。健全艾滋病致孤儿童安置抚育制度。坚持“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尊重本人意愿,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机构供养”和“模拟家庭养育”4种途径妥善安置孤儿,使所有艾滋病致孤人员都能得到妥善照料和抚育。继续积极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落实艾滋病致困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政策。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处于高中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公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艾滋病致困人员,要纳入现有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已经完成9年义务教育但未能上高中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技能教育补助。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七、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防治工作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各市、县按照分级负责的救治救助机制,落实配套经费。享受中央和省艾滋病防治专项补助的县(区),自身安排经费不得少于省补助经费的20%;艾滋病家庭孤老、孤儿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等救助经费,由省级财政分担80%,市、县两级财政负担20%,集中供养的艾滋病致孤人员生活费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补足。进一步改善农村定点机构救治条件,加强253所定点村卫生室和577所定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运转保障经费,保障防治工作持续稳定开展。要按照《河南省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承担示范区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地区,要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八、强化人才培养,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继续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预防控制艾滋病的职责分工和要求,落实责任,制订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要继续完善防治工作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任务,把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落实到综合防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有一不”要求,做到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责任到位。保持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生产生活的稳定。

(二)全年至少组织一次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合督导检查,并不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及时掌握防治工作进度与质量。

(三)结合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调整,及时更新并完善艾防委领导班子。各县(市)、区艾防委要定期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防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知晓率

(一)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宣传。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必须落实宣传计划,免费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公共场所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做到每区有公益广告,每乡有宣传专栏,每村有宣传标语。

(二)加强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网络优势,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尽量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积极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和传播。做到外出打工人员能接受一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获得一本《农民工健康手册》,自愿接受一次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继续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宣传教育活动,要求做到所有建筑工地及农民工集中的场所有一个安全套发放箱,一块健康教育展板,一个健康教育传单摆放架。

(三)继续做好艾滋病防治妇女宣传教育活动、青春红丝带宣传教育活动和职工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活动。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

(四)教育部门要组织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五)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要继续将预防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换届领导干部的防治政策培训工作,确保2010年底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三、加强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一)要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检测技术水平。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开展检测工作,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落实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二)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态势,实施科学防治。要进一步完善自愿咨询检测网络,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要切实落实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不断提高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水平,全面实施艾滋病检测结果告知制度,提供规范的检测前咨询与检测后咨询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

(三)完善疫情报告网络和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能力,规范高危人群综合监测工作,提高防治效果。落实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任务;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规范艾滋病疫情报告、调查、信息管理与通报工作。

(四)推广实施干预措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传播。目前,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已成为当前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等高危行为是当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此,要科学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以暗娼、男男人群为主要干预目标人群,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动员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加大推行干预措施的工作力度,提高干预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要积极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监督娱乐服务场所经营者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具体措施,逐步做到娱乐服务等场所推行100%安全套项目。加强性病防治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五)继续做好艾滋病感染者配偶的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的干预措施,推广实施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婚内性传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作用,强化责任,落实目标,对阴性配偶每半年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加强艾滋病感染者配偶的随访与报告,发挥感染者互助组织作用,对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最大限度预防艾滋病婚内性传播。

(六)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全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母婴阻断工作网络,落实母婴阻断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采取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目标和干预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发挥社区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和计生网络作用,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和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抗病毒药品,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七)要进一步加强血站规范管理,严格质控,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100%检测合格。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八)卫生、公安和药监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扩大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规模,吸收更多的吸毒人员接受治疗,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不断发展。同时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四、进一步规范医疗救治,提高救治效果

(一)进一步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以规范救治、提高水平为重点,推动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发现的所有艾滋病现症病人都要及时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免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范围。加强对定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免费抗机会性感染药品的管理,严格用药程序和用药手续,确保用于艾滋病患者。认真做好儿童抗病毒治疗工作,使每一个患儿都能得到有效治疗。加强对县以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救治水平。要建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管理机制,规范抗病毒药品发放程序,方便患者使用,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治疗需求。加强艾滋病医疗救治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提高治疗效果。完善艾滋病病毒耐药监测网络,加强耐药监测,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稳步推进艾滋病抗病毒二线药物治疗工作。科学总结推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经验,加强科研攻关,继续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剂,及时将出现耐药的患者纳入中医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疗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

五、认真落实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致困人员的救助和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救助力度。以政府救助为主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艾滋病致困人员创造生活救助和生产自救条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发展经济凝聚患者及其家庭的力量,积极引导群众选好致富项目,拓展致富门路,做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收入,帮助他们尽快富起来,让艾滋病患者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各地要认真按照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艾滋病致孤人员、艾滋病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艾滋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加强部门信息通报和协调合作,完善各类救助资金发放程序,保障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

(二)要落实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政策,使每一个孤儿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方式,在阳光家庭和阳光家园建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家庭化的儿童养育模式,为致孤儿童提供人性化服务。健全艾滋病致孤儿童安置抚育制度,坚持“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尊重本人意愿,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养育”和“机构供养”4种途径妥善安置孤儿。继续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艾滋病致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三)落实艾滋病致困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政策。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处于高中阶段的艾滋病致困人员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公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艾滋病致困人员,要纳入现有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已经完成9年义务教育但未上高中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技能教育补助。

六、强化防治工作保障机制,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一)各级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艾防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要按照分级负责的救治救助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规定比例,落实配套经费。县(市)、区级财政按照当地人均0.5元的标准安排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用于本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与救助工作。要按照《*市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二)要加强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完善防治工作体系。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科研投入,力争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的难点上有所突破。全面、及时、足额落实艾滋病防治一线人员政策规定的待遇,落实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的政策,以稳定队伍,激励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病死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87年1月我省发现首例华侨艾滋病病例后,即开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疫情逐步蔓延扩散,防治力度也随着加强,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力度更大,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流行态势及特点

福建省艾滋病最早源于境外感染传入。90年代中期后逐渐从境外感染传入为主转变为境(省)内扩散二者并重的态势,其流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4),主要是劳务经商人员、非法出境人员、华侨和外国人等在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感染HIV后传入,病例发现数较少,在境(省)内发现的主要是少数配偶间的传播;第二阶段(1995-2001),在境(省)内性乱人群中发现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增加较为明显,传播速度加快。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HIV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家庭聚集性病例不断发现,自2002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以来,历年陆续有新病例出现;各类人群的哨点监测均有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在吸毒人群中发现的本省籍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吸毒者中同时存在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的病例。

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9例,艾滋病病人340例,死亡18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6: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34.66±11.34岁,≤19、20-29、30-39和≥40岁年龄段,分别占3.2%、31.4%、38.3%和27.1%。81.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汉族。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22.0%、22.0%、10.9%和4.5%,不详占35.7%。本省籍772人,外省籍377人。从地区分布来看,福州地区报告的病例数最多,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12例,其他依次为泉州180例,厦门89例,宁德66例,漳州62例,莆田57例,南平28例,龙岩26例,三明22例,另外不详7例。

本省艾滋病流行的传播途径主要仍为性接触感染,约占发现病例的80%,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约占1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暗娼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有较为明显上升,但全程使用率仍不高;吸毒人群不断壮大,注射吸毒比例明显上升,存在在该人群中爆发艾滋病流行的危险。总体疫情呈现向内陆地区播散、流行速度呈上升,以及存在着从重点、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和普通家庭播散的趋势。从流行形势来看,我省的艾滋病疫情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 防治工作

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不断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并从机构建设、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当前来之不易的防治局面。

(一)政策与措施

2001年4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200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厅印发了《福建省有关部门(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团体)关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职责,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艾滋病、性病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为加大遏制艾滋病在我省蔓延的力度,切实将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快明确感染人数,有效实施预防和关怀救治措施,建立以农村乡镇和城镇街道为基础的综合预防和医疗服务网络,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精神,根据《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l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卫生厅《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动员多部门参与

2004年省政府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常设机构在省卫生厅)。

各地市也都相应成立了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小组。作为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任务之一,省卫生厅加强了组织领导,组建了各活动领域专门的技术专家组,包括监测检测小组,宣传教育干预小组,临床治疗关怀小组,性病管理小组、血液管理小组等,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督导。

在政府牵头领导下,调动多部门参与,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成效。主要体现在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单纯依靠卫生部门一家的力量,目前吸收了计生、妇联、红会等部门或群团人员参与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形成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制的良好氛围。

1.与团省委合作。在我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世界银行贷款卫Ⅸ项目地区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青年志愿者以乡村为重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同伴教育等活动。

2.与省公安厅、省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在福建省开展针对吸毒者的“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2006年10月经国家工作组审批,我省已有5个门诊点开诊并接待病人。

3.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项目地区建立教育基地,在中学、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禁毒等宣传教育工作。

4.与媒体合作。定期在省地市级电视、广播、报纸上播放和刊登艾滋病相关信息,开展艾滋病宣传进社区、系列报导和专题报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效果。

5.与计生、工青妇、红十字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合作。结合自身特点,在青年妇女、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上述各类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各级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通过培训、座谈、“面对面”教育,进村入户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特点,在各级工会配合下,深入企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制作宣传栏,举办图片展、知识讲座、宣传咨询,开展同伴教育,安装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等。宣传、卫生、科技等部门还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机会,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赶墟等机会和地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6.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组织收听收看音像节目,发放宣传材料等。此外,还对民警进行了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培训,消除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对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结合各自的特点印制各种宣传材料,在每年的“国际妇女节”、“国际禁毒日”、“世界人口日”等相关卫生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强化项目活动管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省卫生厅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对艾滋病的防治给予特别关注,从人财物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并且力争世界银行控制艾滋病性病540多万美元的卫Ⅸ贷款项目,首先在泉州、漳州、龙岩和宁德地区开展防治工作,以求积累有效防控经验,再向其他地区辐射。

为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加大用于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2005年全省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1400多万元,2006年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近1200万元,工作主要涉及检测筛查、宣传教育、干预工作、治疗关怀、血液质量安全、干预物品治疗药品采购、检测设备试剂采购、预防母婴传播、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及综合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领域。

为更好地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促进项目内容的实施,推广项目工作经验。在2005年各地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和基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制订2006年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项目目标和总体活动安排计划时,对涉及干预、健康教育、监测筛查、实验室建设等领域的8个类别项目活动实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管理,共投入经费438.3万元。由省卫生厅组织省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审,获得批准的项目申请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技术专家工作组。省卫生厅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后,根据有关规定通过财政统一拨付现场活动补助经费给各项目实施单位,部分仪器设备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配置。按照项目监督和评估的要求,省卫生厅组织项目评审专家组在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和综合效果评估,要求各实施单位项目结束后完成 “项目总结评估报告”,各类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作为今后有关单位申报、批准项目活动的参考依据。

(四)建立健全实验室网络,加强疫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开展防治科研

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是发现和确认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手段,其次,通过对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可能来源,第三,开展主动监测,在高危人群中设立哨点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结合这些工作,了解本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与趋势,并且,通过科研,提供防治工作中的重点技术需求。

1.实验室网络建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是1992年卫生部首批批准的确认的8个实验室之一,承担全省HIV/AIDS病例的确认检测工作。自建立起即注重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自身能力建设,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能力验证考核,多年来一直被评为“HIV确认优秀实验室”。在我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包括全省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采供血系统等的实验室)技术支持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HIV检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了加强检测网络的建设,2006年9月省卫生厅把省疾控中心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升格为“福建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同时也将陆续在我省符合条件的地级市CDC组建HIV检测确认实验室。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采取分级管理方式,即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之下,有3个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8个HIV抗体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和154个HIV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监测网络系统。

2、加强监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专题调查和行为学监测。由省疾控中心统一制订监测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各监测点,每个年度均进行一轮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现场监测。根据福建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特点,重点监测人群主要为暗娼(服务小姐)、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者等,同时也对大众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员开展了调查活动。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血清学监测点38个,行为学监测点49个,综合监测点3个。其中部级HIV血清学监测点10个,综合监测点3个;省级防治项目管理在10个县市设立监测点,其中血清学监测点4个,行为学监测点6个;在2个部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设立监测点6个,其中血清学监测点2个,行为学监测点4个。此外,在我省的卫Ⅸ项目地区也建立血清学监测点14个,行为学监测点23个;在省级卫Ⅸ项目监测对照点8个地区建立血清学监测点8个,行为学监测点16个。各类监测点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反映我省艾滋病流行情况和趋势,同时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了依据。

3.重点防治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传染源追踪、疑难病例诊断和耐药性监测等问题。我省HIV确认中心实验室在完成艾滋病防治任务、掌握疫情动态的同时,也抓紧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科研工作。首先研究发现了我国首例HIV-2病毒感染者;1999年启用P3实验室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工作,已成功分离艾滋病病毒毒株40多株,并向国家HIV毒株库赠送了其中部分毒株。采用添加神经氨酸酶新分离技术,有效提高了病毒分离率;此外,引进HIV微量全血分离法,适合于新生儿HIV感染的鉴定,也是国内首次报道。利用现有的HIV分离株制备免疫荧光抗原片,成功地用于HIV抗体确认的补充手段,大大提高了HIV检测的能力。

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亚型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目前我省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A、B、C和E 4种亚型,这项研究为HIV流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还开展了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及弓形虫感染检测诊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开展对艾滋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治疗奠定了基础。

用反向遗传研究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CRF-AE亚型的感染性克隆,为艾滋病毒耐药性的表形鉴定打下了基础,并且研制成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将用于HIV/AIDS的抗原检测。

(五)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

几年来,我省坚持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各地注意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同伴教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避免被感染的技巧,鼓励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全省各地都在当地的广场、商场、车站、码头等群众聚集的地方举办大型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临床、预防等医务人员都到现场服务,为群众进行咨询义诊、指导安全套使用、发放相关健康教育资料等服务。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风俗,举办踩街、游园、灯谜、签名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工作。农村和社区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宣传的重点,主要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参与、关心和不歧视艾滋病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市的社区把防艾宣传融入社区工作,通过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或文明学校普及艾滋病知识,定期在宣传栏上刊出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和知识,加深群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立足于社区、对大众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省级资助全省每个设区的市经费用于针对大众人群或特定人群的大型宣传活动,要求年度内开展的次数不少于2次,并且要求当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新闻报道,扩大宣传效果。同时为每个城镇中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提供宣传活动经费,覆盖率达到100%,要求每个社区年度内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针对重点覆盖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要求,相关的宣传材料由省级统一印制并通过各级卫生机构、计生协会等组织发放,全省宣传材料入户可覆盖到300万户以上(达到覆盖30%万户以上)。省级资助8个县区立项开展户外宣传广告制作,在城镇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树立宣传广告牌,并要求每个执行项目的地区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不少于3处,使用期不少于1年。同时资助8个立项县在每个行政村的村头村尾、主要地段刷写防治艾滋病宣传的墙体广告5条以上,设立宣传栏,张贴统一印制下发的宣传海报;要求覆盖辖区内行政村80%以上。省级技术指导单位(省疾控中心)为各项目地区提供下发了宣传广告电子光盘及乡村墙体广告宣传标语参考内容供各地使用。

3.利用“青春红丝带”活动进行针对青年的宣传活动。建立学校教育基地,旨在覆盖全省学校的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艾滋病防治主题活动,2006年由省级资助10个项目点的学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涉及7个市区的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学,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学校共同协调开展活动,制定学生培训教育计划,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校举办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试点,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全校学生。省级负责组织编印有针对性的师资教学材料,制作学生健康教育处方折页、宣传版等宣传品等发放到各项目学校,对新生发放人手一册“健康教育处方”,对各项目点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经验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长乐、晋江等地的项目单位介绍工作经验。2006年,由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制了学生健康宣传教育处方50多万份,并通过教育部门发放到各地中学。根据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大中专生、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抵御艾滋病病毒侵袭的能力。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还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等活动。

4.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按照省委宣传部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专题会议的部署,利用覆盖面广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设置专栏或专题节目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和提倡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省疾控中心参与共同策划制作宣传节目,利用12月1日前后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周,在省级电视频道上连续滚动播放宣传广告、宣传字幕;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连续播放有关艾滋病的专题节目;《新闻频道》邀请省疾控中心的有关专家现场直播讲解、讨论有关艾滋病的问题。“记者在行动”、“特别档案“等多个栏目组都拍摄过防治艾滋病的专题片。《福建卫生报》在每年的12月1日前后都编辑出版预防艾滋病的专版,组织各界群众参加有奖知识竞赛等。在全省性发行的报刊上刊登防治艾滋病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明信片3万枚,发放到省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全省各级相关部门,扩大艾滋病的宣传面和动员力度。

5.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宣传教育材料。省级统一制作了海报、折页、画册等宣传材料共21种,包括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干预、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吸毒人群干预、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农民工宣传教育和学生同伴健康教育等7大类,共480多万份。同时,为更好地方便工作人员在各种场所中开展干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省级设计制作了艾滋病宣传告示贴、公文包、领带、毛巾、T恤衫、徽章、扑克牌等宣传品,并陆续将相关宣传品发放到各地项目执行单位,扩大对各类人群的宣传效果。

6.建立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经验交流的信息平台。为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传递全省干预工作动态,推广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省疾控中心2006年创建了《福建省艾滋病干预信息简报》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省各地的卫生管理、疾病控制部门及相关单位。2006年已发行了3期,有力推动了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发展。利用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相应在现有的网络中设立防治艾滋病宣传的栏目。省疾控中心网站专门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专栏,定期宣传信息及各种专业培训、技术参考、服务信息等资料,方便了普通公众知识查询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料获取。

(六)组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

为遏制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状况、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改变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根据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闽卫[2004]函473号)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2月正式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科”,作为中心的一个内设业务科室,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培训等工作,并负责全省干预活动计划的制定、技术指导,并对各地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同时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也相应建立起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科),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近800名,初步形成全省干预工作队伍网络,并对各级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批分级的全员培训。

1.开展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干预工作,扩大安全套推广项目覆盖面。

针对福建省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特点,各地干预工作队深入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以推广安全套使用为主的综合干预活动。除卫IX项目的干预工作点外,2006年由省级资助经费设立18个娱乐场所干预项目点,覆盖全省22%的县区,重点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咨询诊疗等外展服务,提供发放由省级统一印制的宣传材料和张贴画,提高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防护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和正确的求医行为。省级已采购专门用于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使用的安全套近20万只发放到各项目点及有关地区,提供免费发放,促进目标人群的安全套使用意识。

2.开展男男人群干预工作。

男男人群(MSM)是目前影响艾滋病流行态势的重点人群之一。以往我省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的监测、干预等工作较少,2006年在项目管理中纳入了“男男同性恋干预”项目活动内容。目前主要由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福州市MSM人群中开展调查研究和行为干预工作,同时也在厦门、泉州等地区开展前期摸底调查工作。

省疾控中心已组织了MSM志愿工作者,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联系,对志愿者人员进行了培训,制作相应的宣传材料和安全套,专门采购了同志人群专用的安全套3万只,提供给志愿者在酒吧、公园、浴池等场所进行免费发放,目前每周发放的安全套数量达600-800只。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利用同志人群的活动现场,结合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派发安全套活动,利用省疾控中心中设立的VCT门诊接受同志人群的咨询检测要求。根据同志人群存在的性病诊疗需求情况,动员性病门诊医生参与外展服务工作,并在同志网站的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栏目中提供知识解答帮助,扩大了艾滋病宣传覆盖人群的数量,并协助国家性艾中心在福州举办了一期全国男男人群干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织现场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针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经国家批准,我省先后在厦门市思明区、福清市、古田县、泉州市和龙岩市5个地区分别设立了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这些门诊点已于2006年10月份全部开诊并接受吸毒患者,在这些治疗门诊点,同时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咨询、抗病毒治疗监督服药等相关服务,目前各门诊点的就诊人数在稳步增长中。

为保证各门诊点的正常工作,由省级提供经费,购置了监控设备,统一印制了门诊诊疗需要的各种资料和宣传材料。各门诊点的工作人员除了选派人员参加部级培训之外,省级工作组还专门邀请了相关的部级专家到各门诊点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持治疗水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统一采购了检测试剂提供给各门诊点对就诊患者进行海洛因尿液检测、丙肝和HIV抗体检测,避免就诊者偷吸海洛因,正确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2006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还深入到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省强制戒毒所等场所中对上千名学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和小组个别咨询活动,同时使广大干警、在教人员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以及改变危险行为的重要意义。

(七)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体现艾滋关怀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这个政策的提出,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省疾控中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就业务职能范围内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自愿免费咨询检测(VCT)。2005年以来,我中心举办了四期自愿咨询检测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加强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力度。规划在2006年底前全省县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实现为社会公众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并在咨询点上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由省财政统一采购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培训师资,并要求将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情况通过信息报表系统定期上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扩大宣传效果,省级统一印制宣传海报3万份,宣传小画册、折页各7万份,对接受咨询和检测人员每人免费发放一份。目前全省所有县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采取匿名、保密、免费的原则对社会提供针对危险行为的咨询和艾滋病检测服务。对于咨询检测活动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转诊,纳入我省艾滋关怀的网络统一管理。在省疾控中心建立“爱心家园”等活动场所,为HIV感染者提供集中的活动地点,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教育,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材料。同时,采购了足够的安全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免费提供安全套。据2006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各咨询点接受咨询检测的对象有2000多人份。目前为止省疾控中心VCT门诊点服务量近800人份,约在其中发现1%咨询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随着全省各咨询检测室仪器设备的到位和完善,接受咨询服务的人数必然会上升,这为尽快发现感染者、减缓艾滋病在我省的传播速度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省疾控中心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为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抗病毒药物。目前全省有120多名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接受抗病毒药物,同时购置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测定仪,定期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的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的检测服务。在1年多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或病人的观察过程,及从实验室检测随访的数据来看,80%以上的病人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尚未发现接受治疗的病人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6个月后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重返工作岗位,毫无疑问这个举措将对我省艾滋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控制工作。目前已为3例感染HIV-1的孕妇实施免费药物阻断。

(八)开展卫九项目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

世行贷款卫Ⅸ项目是我省目前开展的一个最大的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自2000年开展以来取得了许多可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借鉴、推广的经验、方法。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的发展,项目活动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该项目在明年6月结束。我们将总结卫九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方法,不但在卫Ⅸ项目地区也要在全省其它地区大力推广实施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长乐市、晋江市是第二批部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福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目前在完善治疗管理模式,完善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的管理方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省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2006年初,省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了示范区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启动仪式,将宣传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月份,省级专家还与部级专家组联合对各示范区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技术支持,专家组对示范区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对长乐、晋江两个示范区工作所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8月份,召开了每半年一次示范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各示范区最佳案例和典型经验,指导各示范区制定、修改和完善2006年工作计划。近一年来,各示范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示范区工作与妇联、计生、共青团和工会紧密配合,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了妇女“面对面”宣传活动、青春红丝带“面对面”宣传活动、农民工宣传教育宣传活动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结合各种卫生日、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实了干预工作队伍,分片包干定点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对服务小姐开展干预活动;依托性病门诊,为性病病人提供咨询宣传教育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在外来员工集中的企业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活动,扩大干预覆盖面。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工作,提供免费的产前HIV抗体检测服务,落实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和救助措施。

三 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艾滋病危害的严重性仍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的防治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开展,发挥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和部门内部沟通不够、工作联系不够密切。

2.地区之间“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不平衡;对因吸毒而感染、又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缺乏经验。

3.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检测的宣传,增加检测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检测服务,以便落实防治措施,

4.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干预措施覆盖面较小。大众尤其在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大众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防治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5.流动人口落实防治措施难度大。随着商贸活动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有大量从外省流进、从本省流出和在省内流动的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四 下一步重点工作

1.加强政策开发,落实常规检测工作,制定不同人群的检测措施。

加大监测力度,按照我省的流行特点,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监测网络,广泛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研究落实以自愿咨询检测为主、多种检测策略并存的检测措施,努力提高监测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2.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农民工,采取“面对面”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明确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责任,将防治宣传纳入各单位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公众人物、自愿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加强采供血管理。

加大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男男同性恋、流动人群的干预力度,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增加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量,推广清洁针具和安全套的使用。发挥高危人群干预队的作用,扩大多部门参与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加大目标人群干预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目标人群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加强采供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4.加强法制建设,督导评估和国内外合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制定我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督导评估方案,开展督导评估。

加强国际、与国家疾控中心及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课题组成员:

1.严延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颜苹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研究室

3.陈舸: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缓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最大限度的降低或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各市、重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具有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县级以上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和相应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每个市、县(市)至少建立2-3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70%,校内青少年达到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7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省和市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0%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7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在登记在册吸毒者较多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减少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

7、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10%。

8、开展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的试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1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艾滋病重点地区全面完成“四个一”工程和建设“三条保障线”。

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健全全省确认实验室网络,具备开展辅T淋巴细胞检测的设备和能力,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配备有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能够满足和适应全省防治工作的需要并达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水平。

2、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省和市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5%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5%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5%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建立有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试点地区,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积极开展清洁针具交换的试点工作,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血液及血液制品100%经过严格的艾滋病检测,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每个县(市)建立一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四个一、三条线”等政策的宣传。省、市和重点县级主要媒体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各重点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各市、县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乡镇、街道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备有免费的、充足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供求职人员阅读。

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安徽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民政、计生、卫生部门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根据实际情况,在吸毒人员较多的县(市/区),结合创建无毒社区的活动,对戒毒所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强化“四位一体”的帮教工作,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浆)活动。建立非法采供血(浆)监测举报制度,保持打击非法采供血(浆)高压态势,及时、有效打击非法采供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以及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提升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组织招募能力和社会的参与程度。提高自愿无偿献血比例。

3、完善血站、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要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测。积极推进单采血浆站GMP(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新开设的单采血浆站必须符合GMP标准。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年度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要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4、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5、建立覆盖全省的血液管理信息网络,加强对采供血、临床用血的日常性监督;强化对血液资源的调配,预防和控制非法采供血行为的发生。

(四)以实施“四个一”工程和建设“三条保障线”为重点,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认真组织实施“四个一”工程和建设三条保障线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实施“四个一”工程和建设“三条保障线”有关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保“四个一、三条线”按时按要求完成,并以此为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各地区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2、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国家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当地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各市、县设立的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控制费用支出。

3、积极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实验室检测和耐药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定期开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人员的辅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测。有计划的开展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4、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5、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低流行地区要建立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网络,中、高流行地区要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有艾滋病检测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艾滋病检测和筛查任务较重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抗病毒治疗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应具备辅T淋巴细胞检测能力,逐步开展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能力验证电子化回报系统。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并建立监测结果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布艾滋病疫情。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七)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与国际合作。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加强艾滋病检测试剂的临床评价,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要开展艾滋病临床救治研究,总结中医诊治规,完善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要建设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平台和示范区,加强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注重艾滋病预防控制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提高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

2、积极引进国内外和省内外的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项目促进交流,不断提高防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责任和任务,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各市和疫情严重的县级人民政府要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或相应的协调机构,并设立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疫情严重的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下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每季度要向上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各级政府防治工作机构及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作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犯罪、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省、市、县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重点县的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省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各市要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院校教育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省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和疫情严重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要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艾滋病经费管理制度,切实保证艾滋病防治经费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五、督导与评估

戒毒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全面部署全年医政工作

年初,明确提出了**年的医政工作为紧紧围绕省卫生厅的中心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血站管理年活动,提高医疗和血液工作质量”为主题,推动医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工作思路。

4月上旬召开了全省医政和血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年医政工作重点。一是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二是加强血液质量和安全监管,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三是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四是加强执业准入和规范执业工作,把好机构和人员准入关,强化依法执业意识,规范医疗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五是积极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六是加强行风建设,严厉打击医疗系统商业贿赂行为;七是围绕中心工作,完成其它各项工作任务。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谢明道,副厅长赵万华,驻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马健同志等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万华副厅长特别指出,医院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坚持公益性的办院方向,坚持医院发展的模式转变,坚持严格医院管理,不断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4月下旬全国医院管理年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后,我省立即召开了全省医院管理年电视电话会议,对医院管理年活动再次动员并提要求。即是以鼎力推进“四合理”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和合理收费与治理卫生系统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相结合,将公立医疗机构办院宗旨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惠民措施相结合,将依法执业与打击非法行医相结合,将医德医风教育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坚决遏制和查处乱检查、乱诊疗、乱用药和乱收费的行为。赵万华副厅长在会上提出了“管理科学,技术精良,服务热忱,医患和谐”的医院管理目标。

二、强化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执业行为,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

在**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年的重点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抓住主题,明确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任务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做到六个结合。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医疗服务中的突出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感受到管理年活动的成果;与打击非法行医活动相结合,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和行为;与治理医药购销活动中商业贿赂行动相结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与反面典型案例教育相结合,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相关制度;与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相结合,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惠民措施,努力降低医疗服务费用;与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相结合,实施“万名医师工程”,组建“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等,让基层老百姓就近享受高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

二是严格依法管理,逐步规范执业行为。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医用设备、麻醉和严格准入管理,着重抓了《医师外出会诊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执行和落实,重点清理整顿出租承包科室行为和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行为。

三是建立相关制度,做到“四合理”。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通过建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考核制度,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建立合理用药公示制度、逐步推行部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项目互认制度等措施,纠正医院较为普遍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的问题。还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禁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和费用清单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四是落实核心制度,规范医院管理。进一步落实以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人讨论制度、死亡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会诊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核心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五是客观评价活动效果。要求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态度、简化医疗服务流程,拓展便民项目,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等措施的实施,建立起以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药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医疗事故争议发生率、重大医疗事故报告率、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为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

(二)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医院管理年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日常监管。上半年对厅直属单位和卫生部驻川单位的依法执业、临床用血、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实验室生物安全、医疗废物管理等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召开了医疗机构座谈会,将监督结果进行通报,要求医疗机构要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并按照医院管理年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医疗质量和环节质量管理,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门的监督管理,规范管理和执业,确保医疗安全。

二是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的规范管理。医政处全年共办理审批事项37938件,并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要求对注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机构执业校验工作,对达不到相关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具备执业条件的诊疗科目,予以注销。力求通过法制手段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增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规范其执业行为。

三是开展技术准入。出台了器官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相关配套文件。制定了**省器官移植规划,下发了器官移植临床应用技术能力评价程序。同时将器官移植核准纳入到行政审批事项,以规范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

四是进一步加强临床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工作及关于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等有关规定,建立了临床实验室质量安全情况通报制度,逐步开展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情况通报、公示制度;组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国家或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室间质评活动,并进行检查。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全省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情况报告》,报告了全省医疗废物管理现状,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建议。从6月开始,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完成三期医院感染监测培训班,培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工作人员300余人,为全面实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铺垫了较好的基础。会同省环保局分组对宜宾、自贡等9个市(州)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五是狠抓护理规范建设。制定下发了贯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年)》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的通知,组织编著了《医院护理管理规范》,全面完成了护士注册信息的数据库建设。隆重召开全省护理工作会议,举办了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汇演,对全国、全省“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进行了表彰。开展了全省319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350所乡镇卫生院参加的问卷调查,形成《**省护理工作调查报告》。

六是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下发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各地在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基础上,开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并要求对认可的外院检查、检验结果应在病历中详细记载,对于住院病人外院资料需保留的应留存。

七是探究管理新办法。针对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全、执行不力等问题,分片区召开了医疗质量管理专题调研和座谈会,召集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共商医疗质量管理经验,探讨解决办法,促进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是开展构建和谐执业环境调研和指导。配合中国农工中央对我省构建和谐执业环境进行调研和指导,农工中央对我省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谐医患关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保障制度、强化正面宣传、建立执业保险、创新纠纷仲裁等建设性意见。

九是关注部分新政策效果。国家调整药品价格政策以后,我省随即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参与调查的医院按照新的药品价格政策对**年的经济收入指标进行了测算,测算发现药品价格政策调整将导致药品收入明显下降,对医院收支平衡和医院经营管理将会造成明显影响,尤其对基层医院冲击较大,并提出了建议,为相关部门下一步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素材。同时,对部分医院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

十是继续加强宣传,增强学习借鉴氛围。先后编印了32期医院管理年简报,介绍了华西医院创新服务流程、规范科室管理,省人民医院设立质控部、强化质量控制,自贡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措施,德阳市积极推进“四合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诚信建设,南充市中心医院推行“改、建、查、降、优”五字方针,甘孜州人民医院狠抓合理用药等好的做法和经验,使全省医院管理年活动有创新,有经验,有借鉴。卫生部办公厅专门组织了中央媒体到**大学华西医院进行集中调研采访,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办公室先后两次到我省开展调研,并指导工作。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简报》先后十次介绍了我省的一些工作做法和经验。

(三)真抓实干,认真开展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工作

从**年11月起至**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工作。省卫生厅组织了90多位管理、临床、检验、放射、护理、药剂、财务、行风等方面的专家和卫生执法监督人员对42所医疗机构进行了复查及管理评价,评定**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34家等级医院复查合格;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等6家无等级医院管理评价合格;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复查结论为不合格,摘牌整改一年,医院等级由三级乙等降为三级;**省第五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复查结论为黄牌警告,限期整改一年。随后省卫生厅向全省发文通报了复查及管理评价结果,引起了强烈震动。

全省21个市(州)均开展了二级医疗机构的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工作,各市(州)共复查医院二级医院271所,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11所,限期整改或不合格医院9所;二级乙等医院160所,限期整改医院22所。

(四)医院管理年活动已初现成效

一是观念和行为得到转变,二是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实,三是就诊环境和流程明显改善,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四是管理者主动管理医院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刘晓峰副省长批示,“我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了较大成绩,值得表扬。”卫生部督查组**年10月对我省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后,医政司赵明钢处长在通报中指出,**省在去年医院管理年基础上,今年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在组织机构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工作抓得非常得力,卫生部对**省医院管理年活动,是高度肯定的,非常满意的。

三、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工作,积极开展城市医疗救助

完成**年度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人员考核和**年度人员派驻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42家三级医院向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派出的181名医务人员,在基层单位诊治患者约110万人次,开展新技术180多项,举办学术讲座1000余次,帮助建立技术规范等制度600多条。

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号召,采取济民措施,缓解贫困人群看病贵问题。据统计,全省仅42家三级医院采取惠民措施,减免贫困人群各种诊疗费用累计达11133.5万元。一年来,全省组织巡回医疗队1000多队次,培训农村医务人员2万多人次,诊治农民群众近50万人次。

会同省民政厅等积极组织我省城市医疗救助的试点工作,60个试点县(市、区)都出台了城市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各级共安排救助资金4289.1万元,救助城市贫困患者62074人次,占低保人数的9.73%,支出城市医疗救助金1300.5万元,平均每人救助209.5元,进一步缓解了城市贫困人口医疗困难问题。

四、血液监管和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年无经采供输血途径传播艾滋病等传染病事故发生。全省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比例平均达到99.9%,比**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自愿无偿献血平均达到98.49%,比**年提高27.48个百分点。**、眉山、德阳、攀枝花、凉山、泸州、雅安、南充、自贡、广元、达州、遂宁等12个市、州的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比例保持在100%。**年血液管理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全省各地取消了无偿献血指令性计划,二是自愿无偿献血由全国的后10位进入前10位。

(一)强化政府行为,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

省政府高度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刘晓峰副省长专门听取赵万华副厅长关于全省血液工作汇报,并致信全省市、州长,要求把无偿献血工作组织好、实施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我厅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的通知》和《**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年)》,为深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开展血站管理年活动

为规范采供学机构执业行为,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保障血液安全,加强血站管理”为主题,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效益”为评价手段的血站管理年活动,得到卫生部的肯定。下发了输血科(血库)管理办法、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储血库管理办法、储血库基本标准及血站管理评价标准等规定,抽调40余名专家组建省血站管理年评价专家组,分8个组对全省39个采供血机构和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输血科进行了评价和检查。

(三)加强采供用血机构执业监管,确保血液安全

召开了全省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采供血机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验收备案制度。在上半年全省采供血机构血液安全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大学华西医院等18所厅直属和注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工作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组织专家对攀枝花、广安、广元、眉山、绵阳等11个市(州)中心血站和罗江、资中、三台、什邡市(县)等17个单采血浆站再次执业登记检查验收。

会同省物价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我省医疗临床用血价格的标准,对临床用血价格进行了调整。此次调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价格明显下降,据测算,全省医疗机构每年累计将为患者降低医疗用血费用1000余万元。

(四)强化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为提高我省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规范采血、科学用血、安全输血和血液管理的技术水平,利用国家专项经费,分别举办无偿献血招募、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血液质量、临床用血规范、艾滋病病毒检测、血液成份制备、采供血机构统计、输血管理与输血技术等12期培训班,培训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培训业务骨干2000余人。

(五)积极稳妥做好单采血浆站转制工作

根据卫生部等9部委局制定的《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按照厅党组要求,积极筹建以省卫生厅牵头,赵万华副厅长任组长,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分管厅领导任副组长的省单采血浆站转制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发了《**省单采血浆站转制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五、医师资格考试工作规范有序

召开了全省医师资格考试工作会,总结了我省近年来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的成绩,对**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完成《医师资格考试及执业注册文件汇编》。对全省21个考点53656名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考生进行资格复审,审出不符合报名条件人员1212名。组织实施了51341名考生的实践技能考试,68.8%的人员合格。9月完成3.5万多人的理论考试。

因我省近两年来平均每年完成4万多名考生的考试工作,无差错,无事故,在**年度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工作会议上,被卫生部指定在会上交流经验。同时,国家医考办8月下旬在我省召开了医师资格考试国际研讨会,卫生部蒋作君副部长、刘晓峰副省长和美国专家等出席了会议。

六、围绕中心工作,完成各项任务

(一)积极开展禁毒和艾滋病诊治工作

按照《**省卫生系统禁毒工作规划(**-**年)》和省禁毒委成员单位定点包片责任制要求,加强了自愿戒毒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完成对资阳市禁毒工作的督查、凉山州昭觉县国家艾滋病示范区和攀枝花市东区省级艾滋病防治工作联系点的督查评估工作。组建了**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医疗队蹲点指导资中、南江、大竹等县艾滋病重点防治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方案要求,完成47名护理人员艾滋病护理知识培训。

(二)防盲工作扎实深入

一是组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全省完成白内瘴手术43468例,其中免费为16000多名贫困白内瘴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省防盲医疗队为4548例),减免经费达4000多万元。全面完成县级医生管理、眼科医生、护士450余人,乡村医生2000余人的培训工作。加强了西充县等“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援建县眼科建设工作的督导。二是积极开展防盲宣传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年全国“全国爱眼日”活动的通知》,会同省残联组织了全省“6.6”全国爱眼日防盲宣传活动。三是认真组织“二五工程”项目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二五工程”项目方案,被卫生部指定在全国会上作重点交流发言。受卫生部安排,我省“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工作在全国项目中期评估研讨会上做重点经验交流发言,受到卫生部和各兄弟省的高度评价。

(三)积极参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

组派**省人民医院专家承担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医疗技术专家组工作,指导全省抽样调查并完成培训任务。受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委托,我省从**市第四人民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自贡市、南充市、广元市、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选派7名精神科医生赴各地帮助工作2个月。

(四)整治医疗广告

制定了规范管理医疗广告的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医疗广告监测,先后召集37家医疗机构召开医疗广告专项整治会议,要求各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疗广告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自我整改。通过整治,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五)认真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出色完成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医疗卫生馆参展任务。全年组织医疗单位为10多个省内大型活动和会议提供医疗保障,承办、协办了卫生部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8个,接待省外赴川医院管理年活动考察参观团11个,其中厅(局)长带队3个。

七、关于**年的工作思路

上一篇:检验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副主任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