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2 04:45:34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代表我们科室在这里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

结合学校和科室的工作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从思想上,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

从去年来到旅游学校到现在,在这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学校建校20周年、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等学校发展史上的大事、喜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办学观念的结果。学校要发展、要上台阶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二,从制度上,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进行制度的创新,及时修改不适应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就要求学校制度的建设一定要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及时的修改、制定,切实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堵塞漏洞。

第三,从实际行动上,要求我们真抓实干。

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加强制度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行动上来。只有做一件事,落实一件事,学校才会一步步的前进,才会发展。

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说的就是我们的小家和旅校这个大家的关系,旅校是我家,学校的发展靠大家。只有学校发展了,旅校这个大家好了,你说我们这个小家能不好吗?只有我们齐心协力,以校为家,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旅校的明天会更好的。

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个人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安排。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本领。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采取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校办是一个为教职工服务的窗口科室,它的服务水平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所以,要以热情服务为宗旨,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按程序办事。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校办良好形象。办公室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自觉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认识自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只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精品旅游中专学校而努力工作。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代表我们科室在这里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

结合学校和科室的工作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从思想上,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

从去年来到旅游学校到现在,在这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学校建校20周年、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等学校发展史上的大事、喜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办学观念的结果。学校要发展、要上台阶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二,从制度上,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进行制度的创新,及时修改不适应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就要求学校制度的建设一定要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及时的修改、制定,切实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堵塞漏洞。

第三,从实际行动上,要求我们真抓实干。

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加强制度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行动上来。只有做一件事,落实一件事,学校才会一步步的前进,才会发展。

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说的就是我们的小家和旅校这个大家的关系,旅校是我家,学校的发展靠大家。只有学校发展了,旅校这个大家好了,你说我们这个小家能不好吗?只有我们齐心协力,以校为家,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旅校的明天会更好的。

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个人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安排。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本领。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采取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校办是一个为教职工服务的窗口科室,它的服务水平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所以,要以热情服务为宗旨,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按程序办事。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校办良好形象。办公室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自觉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认识自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只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精品旅游中专学校而努力工作。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校本培训工作是一所学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如何将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开展“主题式”校本培训,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喜爱,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所谓“主题式”培训,就是学校结合实际,围绕预设主题开展教师培训的一种民主、开放和有效培训模式。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培训内容为根据实际预设的主题,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一、“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提出

我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得较早,形成了以“感动强师德,读书睿师智,反思精师术,听评长师艺”为校本培训内容,以及“笔记一交流一考核”的校本培训模式,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以至来自市内外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年可达二、三百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教师的审美疲劳,以及职业怠倦的加剧,原先的培训模式已不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培训方式,形成了“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二、“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操作流程

概括来讲,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调查研究,确立主题;自主交流,合作点评;课堂实践,扬长避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确立主题。学校召集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会议,本着“问题即主题”的原则,拟定校本培训的主题,各学科教研室主任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意见和看法,教科处汇总意见和建议,拟定主题并及时下发全体教师。教师针对主题,撰写交流材料。

第二阶段:自主交流,合作点评。学校定于每周五以论坛的形式召开交流会,让参会教师主动交流。主题发言人按照指定和随机两种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师所撰写交流材料的质量,选取观点新颖的教师,作为指定发言人,每次发言在两人左右。为保证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学校随机抽取两位教师作为发言人。此外,在交流现场会上,学校允许两名教师自由发言。发言结束之后,学校抽取三名教师对各位的发言进行点评,以促使全体教师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别人的观点谈自己的认识。在这样交流中,观点得到碰撞,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提高。

第三阶段:课堂实践,扬长避短。任何形式的培训都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理论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完善。在论坛交流之后,全体教师把自己吸收的观点,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找到优势、发现不足,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第四阶段:自我反思,总结提升。教师经过交流和课堂实践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对预设主题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并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养。

三、“主题式”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在主题选择上,坚持“问题即主题”的原则。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就要在校本培训过程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都是假培训。针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高原”现象,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系列活动。比如,列举“反思我们的模式”、“小组如何构建”、“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我们的课堂”、“如何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五大”主题,开展讨论培训。每个主题交流讨论一个月,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交流观点、碰撞思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活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学校坚持“集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个人展示与别人评价”相结合,“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等多种交流方式,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先后采取理论学习、观看名家专题讲座录像、论文比赛、论坛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

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倡导每一位教师都参加,每一名教师都交流。为此,在展示和点评的环节上,我们选择随机抽取的办法,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被抽到,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评价机制上,坚持量化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把校本培训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每次主题培训结束之后,学校都评选出优秀参与教师,对交流材料评出等级奖,既有精神奖励,又有物质刺激,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主题式”校本培训的现实成效

“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模式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当前学校教师培训的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增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题式”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让大多数教师深感知识的不足,为了准备交流材料,大多数教师及时查阅各种资料,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教师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不愁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是增强了教师自主反思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主题式”校本教研注重教师的反思、总结和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解决了传统校本培训形式单一和内容单调的问题。传统的校本培训没有明确的主题,缺少提早策划和准备,培训之后没有反思及时跟进,实效不高。甚至校本培训活动成为学校领导和个别骨干教师的“专场”,许多老教师游离于培训之外。而“主题式”校本培训把全体教师作为交流的主角,每一个环节都强调或引导全体教师的参与。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议论文写作是人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在高考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效率低、进步慢、教师累、学生哭的教、学现状。学生厌倦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情况比比皆是。一篇作文批改下来,教师累得直不起腰杆,可是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却影响甚微。以至于学生高中三年写了几十次作文,却连一篇像样的议论文也写不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写作方面,存在着没有思路、没有思想、没有素材的问题。批改方面,主要是缺少针对性、缺少直接的交流沟通,以致于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学生却没有体会、没有领悟。命题方面,传统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容易导引老师和学生走“改头换脸、套题宿构”的捷径,不利于学生进行真正的逻辑思维训练。

为改变这种状况,尤其是针对目前新提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的要求,我利用课题教研的机会,结合我校“先学后导、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先说后写,自主赏析”的作文课教学模式。

下面我谈一谈“先说后写,自主赏析”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

首先,整体规划一下整个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年和高二年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每一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以便每次作文训练能够有所侧重,有所收获,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每次都是泛泛而写,泛泛而改,泛泛而评,收效甚微。

其次,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设置一个组长(比较有组织能力的人),以便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划分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语文水平,高中低合理搭配,可以在确定原则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组合,以便有更融洽的讨论氛围。每组4―6人为宜,人太多不好讨论,有人甚至没有发言机会;人太少无法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讨论气氛也比较差。

其三,每次作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写前指导;第二课时,现场写作;第三课时,现场讲评、自主赏析。

第一课时的课堂结构:

第一步:新课导入。大概1分钟时间。教师设计和本次作文题目有关的情景,可以是故事、时事,也可以是视频、歌曲。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思维兴奋点,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设计课堂导入材料一定要与本次作文的课题有关,切忌搞得花里花俏。

第二步:题目展示。也是大概1分钟时间。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也可以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作文题目。

第三步:“说”题意,即师生共同探讨题目隐含的要求和立意的角度。大概用10分钟时间。可以先让各小组讨论本次作文题目可以立意的角度,然后由各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各组讨论、研究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判断、明确。各组从中选择一个立意,写出论点。

第四步:“说”论证,指导构思。大概用10分钟时间。各小组围绕本小组确定的论点,进行单论层的论证。首先,小组成员各人广泛联想,胡乱涂鸦,把能想到的论证理由和论证素材,不管可用不可用,都简要写在草稿纸上。其次,小组讨论,明辨是非,看个人所想到的理由、素材是否符合本组的立意。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一些理由、素材学生不能确定是否可用,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五步:说“提纲”, 大概用10分钟时间。各小组选择最佳材料构建一个写作提纲,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评点、修正,最后确定下来。

第六步:“说”标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讨论一下文章的标题。首先,各组成员根据本组的立意和论证,每人拟写一个标题,写在纸上;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评判,推荐出最佳标题一至三个;最后,各组派出代表在班上交流、赏析。各组学生可以把所拟题目写在白纸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以节省展示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拟题进行评价和修正,以鼓励、引导为主。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整体安排,结合某次作文学生所拟的题目,穿插介绍拟题的技巧。

第二课时:各人根据提纲独立撰写文章。

第三课时:交流展示,自主赏析。首先,各小组内部交流,大概20分钟时间。各人在小组内部诵读自己的作品,其他成员提出评改意见。其次,各小组推荐出一篇作品,在班上诵读。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提出评改意见。大概也用20分钟时间。做好教师总结和理论提升。

最后,我谈一下“先说后写,自主赏析”作文训练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其一:个人以为,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对理性思维、共性思维占主要因素的议论文写作具有较大作用,而对感性思维、个性思维占主体的记叙文写作不大合适。所以建议在对这种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试验时,更多地侧重于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指导。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追问:学生是主体吗?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吗?为了更好地解答该问题,笔者就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学为中心”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是“圆”这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苏教版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练习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3课时,练习1课时。笔者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安排做了调整: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1课时,练习4课时。这样处理,一是避免了学生学一个问题练一个问题的单调模仿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意识,并在周长与面积的对比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各自的意义,掌握算法。二是可以更从容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练习,关注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匆匆赶路”中难以实现,“慢慢走,才有风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师是不可缺位的。关键是,教师做出教学的调整,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

要说明的是,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份“研究学习”材料。材料1:选择两道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并解答,选择两道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问题并解答。材料2:搜集两道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好题”。材料1中,每位学生所选的有关周长与面积的题目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学生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新授课之后第一节练习课主要练习的内容。但这一课时,并没有将这份材料完全用透。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练习课。课前,学生完成了材料2。这里,学生各自选择的问题,其中有将周长与面积综合起来的习题。所以,这节课前,学生手头有两份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的“研究学习”材料。

学生带着题目,也带着想法走进课堂。教师课前研读学生的材料,了解学生搜集的问题,并从学生的分析与解答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薄弱点,从而在后续的练习课中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与练习。

课堂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同桌间把之前的两份“研究学习”材料进行交流,了解自己和同桌各有哪些题目,并准备在课堂中把各自最合适的题目,在合适的时间推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他们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主见又不失深刻性地表达,每一个都是知识、思想与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

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

1. 教师,积极地“在场”。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需求,但不代表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也不等于教师不作为,完全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无论如何突显学生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只要“学”而忽略“教”,而是通过更高水平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表现得更为“后退”与“即兴”。但教师,需始终积极地“在场”。

后退,但不离场。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内容的安排,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在“教”学生思考、研究的路径,也提供了学生课堂中交流的线索。与学生按照有关提纲与问题对相关内容做探索性理解的“在前台呈现”相对照的是,教师的“教”退到了幕后。在本课中,学生的“研究学习”材料,有的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的,并没有看到教师的“设计”,其实,学生恰恰是在以往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感悟研究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前进,但不越位。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推进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更多地充盈学生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声音”,不仅仅是指学生外在言语的声音,更是指学生内在的想法。作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点拨与引导不可或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样的“相机”,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兴”。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在听了之后是否有补充、纠正、归纳、肯定、赏析;既要关注哪些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还要关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课中,不能任由几位学生一说了之。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以及建设性的互动方式。教师积极的“在场”,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场”。

2. 教师,恰适地“发力”。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恰适地“发力”,以让教师的角色到位。

组织,在本节练习课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自己去找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学生选题时,他们会浏览教材、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练习课的题源,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就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是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

引导,在学生供题之前,教师也需要进行合适、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所选的题目,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和另一道题目看似很像、其实有较大差异的题目,那些解题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题目还可以变化、再改编也就是具有生长性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也就是我们要供给全班交流、研讨的“好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如在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于相互争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集体性的错误想法,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又如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其发言中精彩的部分提纲挈领地强调,对其叙述不清晰的地方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做出的介入性点拨与引导。

促进,即对学生的选题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与措施。如,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业都是精彩的。使学生意识到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3. 教师,持久地“相伴”。

本课呈现出来的改变,源于之前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

先说“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不应当像打乒乓球似的在师生间你来我往。

首先从学会“听”开始,专注地听他人的发言,不仅是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接着,听后要做出回应,从能够复述他人的发言,到提炼出他人想法的要点与关键词,继而,对他人的想法,或质疑、或补充、或修正、或赏析。笔者很儿童化地将学生紧接着同学之后的发言概括为“四有”,即我有补充,我有提问,我有提醒,我有表扬。进一步的,要学会将不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思考,或比较、或综合、或延伸。

再说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推荐自己的“好题”,其也是教师多次指导之后,学生才具有的意识与能力。以往练习课中,学生的“优秀”表现就是把教师预设的想法说出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想法覆盖、屏蔽了学生的想法。笔者的尝试是,每位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题目走进课堂,在课上某个问题呈现后,要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题目与正在研讨的题目有联系,并能在当下的题目研讨结束时,适时向教师和同学推荐自己的题目。如果自己搜集的题目与展示的问题暂时没有关联,那可以思考怎样对所展示的问题进行改编。这样,既让学生在课上更主动,也让学生更深度地关注、思考题目内在的结构。

最后要指出的是,对一位教师而言,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如果要落实,便要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探讨,一节课一节课地落实,因为比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亲身躬行,从而让课堂成为基于学生学习、展示学生学习、交流学生学习、深化学生学习的真正的W堂。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6篇

交流研讨是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实验所得的信息,交换彼此的看法,实现共同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交流研讨还存在着“蜻蜓点水”、效率低下等问题。

1.1 流于形式,以偏概全

科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这本是促使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的契机,但如果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的发展需求,那么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有教师在执教《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虽然组织了交流活动,但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汇报,能够让教师画出食物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简图。交流并没有使学生关注其他组的研究情况,更没有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消化器官之间的功能区别和联系。

1.2 责任不明,低效研讨

在课堂学习中,各个小组大多都是根据座位而组合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那么各小组的组内研讨效值肯定是不高的。在讨论时,有些小组的成员都没有参与交流研讨,就等着教师宣布交流结果、出示正确答案;有些小组从开始讨论到汇报总结,只有个别学生发言;还有的小组人人都抢着发言,根本没有遵循交流研讨的基本方法,到最后也难以达成共识。

1.3 虎头蛇尾,顾此失彼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出错,不能完成实验,因此将时间过多地用于实验前的布置,减少了交流研讨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不可取的。有教师在执教《光和影》一课时,把实验前的指导交代得很详细。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发现课堂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匆匆结束课程,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试问: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吗?事实上,这只会淡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求真精神,让科学实验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1.4 忽视特殊,回避分析

交流研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笔者发现教师总是有意识地请那些记录了有利于获得正确结论的数据的小组上来汇报,一旦出现不符合研究结论的实验数据和意外发现,就往往以实验存在误差为借口蒙混过去,很少关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精彩发现。如《摆的研究》一课中,10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的数据支持“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无关”,另外2个小组的数据却不能支持。教师只关注了那8个小组的数据,对其他数据刻意回避,可能是担心这样的数据分析交流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节奏,因此急于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 提升研讨效值的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解决交流研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交流研讨的效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帮助学生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2.1 适时精准提问,使研讨更深入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适时追问,就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展现思维的全过程。

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教师请学生将造好的“环形山”拿到讲台上来进行展示,并说说本小组造的“环形山”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否与真实的情况较为接近?当学生讲述支持“撞击说”的证据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追问:“有深有浅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环中有环’是怎么造成的?撞击后的陨石去哪里了?”从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实验发现进行解释。

教师在模拟实验之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证据,就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环形山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在交流研讨中,串联起了证据链,从而更好地建构了科学概念。

2.2 丰富交流形式,让研讨更多样

交流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2.2.1 重视科学记录

科学记录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记录单是实验过程、思维和结果的载体,起到了加深学生科学理解的作用,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条理更清楚,表达更清晰。

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中,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学生可以用画图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时的发现。在之后的汇报中,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观察发现描述得更具体且富有逻辑性了。

2.2.2 增设交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交流研讨只局限在说和写上。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在其中融入图绘、表演等多样化的交流研讨方式,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

在《维护生态平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之间那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采用了表演剧的交流方式:学生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展示该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用表演的方式来交流更有新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搭建交流平台

有些交流研讨活动看起来热闹有效,但学生其实是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状态。而这种围绕着教师进行的被动交流,对提高学生的交流研讨能力是不利的。

搭建科学讨论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研讨。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其余小组进行补充,并适时地提出意见和问题,教师在其中只需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即可。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的交流研讨就可以采用科学讨论会的形式展开。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造好的“环形山”模型,介绍本小组在模拟实验中发现的证据和产生的疑问,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3 培养交流习惯,使研讨更规范

良好的交流习惯,可以使课堂研讨更加规范,从而提升交流研讨的效值。那么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交流习惯呢?

3.1 收好材料

在小学生的眼中,材料往往比教师更吸引人。如果教师在实验活动结束后没有让学生收拾材料,而是直接进入交流研讨环节,学生就容易受到材料的干扰,他们在交流研讨时仍会悄悄地对材料进行“研究”,置交流研讨于不顾。因此,在交流研讨时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尽量让学生远离材料的干扰。对于一些收发比较简单的材料,可以在实验活动结束时,及时放置在一个集中的地方;有些材料不方便取走时,可以将实验室设成探究区和研讨区,分地点进行,保证学生不受材料的负面影响。

3.2 榜样示范

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学生在作品展演、展示汇报或者是口述交流的过程中,其表现力也有不同。教师可以在之前的巡视过程中,事先了解哪些小组操作较好、记录单填写较完整,先请这一部分学生做示范。通过生生互动,带动其他学生了解交流的过程和形式,更好地开展集体研讨。

3.3 学会倾听

在交流实验成果时,学生应具有善于倾听、批判性地接纳他人正确意见的科学品质。如何教学生学会倾听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心态。小学生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玩“传话”游戏,认识到“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会“听”是件了不起的本领。

其次,要优化倾听的指导。细化要求,要学生边听边想。掌握“听”的方法: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的思维过程,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表达的内容是否缜密,如何进行质疑或补充。

第三,教师要做好倾听的表率。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沉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发言的学生,以学生的角色去听。通过倾听,表达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 关注概念生成,让研讨更出彩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实验后的研讨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如果实验现象明显且一致,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现象不一致,就会使交流研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每次都视而不见,以误差或课后探究为借口,不了了之,怎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以后学生还会勇于表达不同见解吗?

因此,教师绝对不能忽略这样的不确定性,要关注那些有价值的“特殊”事件,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让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更出彩,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

一位教师在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学生结束实验活动之后,这位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研究结果。许多学生都说条形磁铁的磁性是中间弱,两边强。但是有一位学生告诉教师,他的磁铁是有一头强一些,有一头弱一些的。教师让学生拿着他的磁铁到讲台上进行演示。结果这块磁铁真的是一头强一些,一头弱一些。很明显,这对学生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是不利的。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发现:“你的研究很重要。原来这里有一根条形磁铁的磁性是一头强一些,一头弱一些的。”然后,教师请学生自己总结研究成果,自己补充完善,最后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这里大多数的条形磁铁是中间弱、两头强的,还有一块是两头不一样强,一头稍微强一点,一头稍微弱一点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我们不能忽视它。”

这根“与众不同”的条形磁铁,是教师预先没有料想到的。但是教师尊重孩子的意外发现,并且有意地把这种发现进行放大,学生的意外发现得到了验证,学生善于发现与提问的天性得到了肯定,研讨交流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的性质有了更好的认识,而且还间接意识到某些特殊原因会使磁铁两极磁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从中领悟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7篇

一、分组有效

有效分组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推选知识基础扎实、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二、准备有效

1.精心设计活动

一是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数学课堂中,有些内容是适合独立探究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动手操作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合作交流的。适合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对于需要通过概括抽象得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后应用中容易出错的数学概念、原理,可以进行合作学习。②对于一些原理的探寻,或得出符号化的结论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可以考虑分解或转化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合作学习。③问题具有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④问题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⑤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亲身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因此,不能将合作交流活动滥用,那样只能使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走的是过场。二是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合作交流活动是否顺利、有效,活动程序必须合理。设计时要围绕课时目标,把活动分解成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有针对性,而且应环环相扣,活动自然流畅。本人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设计了观察活动,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①学生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提供的物体,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观察记录表;②小组内交流观察记录,形成小组讨论结论;③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全班讨论结论。通过观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至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观察经验获得就很真切、深刻。

2.精心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包括工具材料和学习材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内容载体。活动材料越丰富,就越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就更强。工具材料应尽量让学生收集准备。学习材料有的应按个人准备,有的须按小组准备,教师在课前就应根据设计准备好。

三、组织有效

1.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要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合作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活动任务,小组应根据活动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活动时,组内同学要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本组活动任务,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或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当中。合作活动结束,应立即收拾活动材料,或提醒学生停止活动,避免学生沉迷于当前活动,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2.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应着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交流意识,在交流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陈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前,教师应明确交流的内容;交流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交流。组内交流,应是人人发言;组间交流,应是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交流的内容应是小组的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发言以“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等形式进行。

四、评价有效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形式。但是,理性地观察和分析课堂,我们发现,新课程起始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如不安排围坐,教师讲了一通之后即要求小组内讨论,随即一半学生掉过头去(个别学生没有交流对象)哇啦哇啦一阵子,没经过思考或充分的思考,很难说有什么收获。许多学生课桌上只有一本书,处于零动笔、零思考状态。

二、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教师设计“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安排学习活动,某师只给了学生2分钟时间便急不可耐地回到师生交流一问一答的“常规教学”中。

三、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如某师组织学习《惊弓之鸟》,六个人围成一圈团团而坐,像模像样。但在分角色朗读活动中,让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9分钟,其他9个小组的成员听和看。可以说这一环节基本浪费了其它34个人每人9分钟。如这9分钟安排所有10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学习效率就大不一样。此外,教师“提问”“自主点将”,“你说”、“你说”,仍检查学生个体的而不是检查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如某校语文学习小组安排为“四人或六人一组,按学生情况把强弱、好差搭配开来,做好分工,选好主持人、检查员、书记员、发言人,并且每四周轮换一次。”想一想,四人一组,每学期一人有一个月的发言机会,表面看没有亏待谁,但周期太长,不利于总结,不利于迅速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是六人一组,情况就更糟。课堂上“优生”唱戏,“差生”旁观,且“露脸”的希望遥远。

五、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六、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到位,不能从“三维”出发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一是往往只注意了学生的认字而忽略安排学生的写字的活动。二是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未充分落实课后“研讨与练习”,存在重课文一般理解轻一课一得和迁移延伸的现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的教学,“假设你是诗人李白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一项,只给2分钟写话,影响了能力目标的落实。三是重分析和感知的讨论,忽视了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足够的相关实践活动。如诗歌《我爱大山我爱家》、《春的消息》等课文的教学组织,不能大胆地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作各种自由的朗读与背诵。

过程和方法方面,未在落实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运用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如《惊弓之鸟》“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前,先默读几遍,遇到生字、多音字,要查字典。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组织中应确定:让学生默读几遍?是两遍还是三遍?要求学生圈点勾划,标出生字、多音字,并在本子上写下来;要明确角色朗读的分工;这些都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思考到位了,思路清晰了,教学预案确定下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就比较地落实了,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教师主体的偏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一般的学生学习中应有的积极、专注、严谨等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及本课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思考不完全到位,因而不够落实。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前独立的读、写和思考中是否积极、专注、严谨;在组内书面交流中是否有自己的东西,在组内口语交流中是否踊跃且注意音量;在组际交流中发言的音量是否足以让全班听见,对本课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正确还是不正确等等。

语文的功夫说到底是听、说、读、写、思及资料的收集,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探究小组学习机制和活动层次、在落实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上下功夫。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落实以下几点:

首先要精心组织。一是分好组,合理安排角色轮换。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明确活动要求。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三是记住组际交流中关键的发言,做好教师点评及关键问题的再探究工作。在组际交流阶段,许多教师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即给予复述和评论,变传统的“一问一答”为“师问生答师评”,不知不觉中教师又成了主角。只要小组代表的发言中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应是课堂混乱方面的)教师就不要打断组际交流中学生的发言。

其次,必须以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书面材料作为合作和探究的前提。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带着问题的阅读和思考、字词的查阅和书写、作者和背景资料的收集、某个专题的独立思考和书面的呈现。没有这个基础,听和说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你将说不出什么,也听不到什么。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较多的时间。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许多所谓的好生基本上能做到。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所谓差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这一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一定要落实每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形成书面材料。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应由三层次五步骤组成。三层次为小组学习、组际交流、教师点评。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成员间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预习笔记),预习不充分的抄录补充,成员间小声交流。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第三步,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某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准备组际交流。教师倾听,了解情况,参与讨论,点拨。第四步,组际交流。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若干小组代表发言。第五步,教师点评总结表彰(有时也可让学生完成)。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精心组织 独立自主学习 正确指导 精选内容

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好形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合作学习呢?

一、精心组织

1.分好组,合理安排角色轮换。

“个人责任”是合作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合作中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内驱力。

按性别和学习情况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可以根据情况而定),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天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发言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2.要明确活动要求。

每次小组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3.教师要做好点评。

记住组际交流中关键的发言,做好教师点评及关键问题的再探究工作。在组际交流阶段,许多老师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即予以复述和评论,变传统的“一问一答”为“师问、生答、师评”,不知不觉中教师又成了主角。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皮亚杰指出:“正是同伴由于观点不同导致的讨论,有可能使学生实现认知重构,导致认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并通过合作学习,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己不同的理解,在交流、争论、辨析、接纳、纠正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

二、独立自主的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合作学习必须以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合作和探究的前提。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带着问题的阅读和思索,生、字词的查阅和书写,作者和背景资料的收集,某个专题的独立思考和书面的呈现。没有这个基础,听和说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你将说不出什么,也听不到什么。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较多时间。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后进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这一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一定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形成书面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出: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地独立学习为基础,一旦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落不到实处。因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三、精选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某些复杂综合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如我在教《水调歌头》时,提出了“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带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我投影提供的若干首古代咏月诗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取得了个人独立学习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正确指导

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被越来越淡化,教师被“边缘”化甚至置身于合作之外,讨论变成了“放羊”,合作变成了聊天,教师变成了看客,这种合作远离了目标和价值,必然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合作兴趣。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起的调控作用非常重要,这种调控表现为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浅层次表现化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及时给予肯定;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就可以再组织他们开展一些备用活动。

未来社会更需要团队精神,所以,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那么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应流于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面对一些个人难以完成的或完成效率太低的课题,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答案,最后达到高效地完成任务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交流教师发言材料范文第10篇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组员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核心是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和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相激励、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稍差的同学,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开展

1.合理分组。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男女比例等划分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由各小组成员推选本小组的组长。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加到课堂活动中。

2.组内分工。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互助合作、讨论交流。因此,要求小组长合理分工,使组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言的机会,避免总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垄断”发言的机会,多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意见有分歧时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和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争论。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创新的观点,一定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3.建立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人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4.组织学生进行系列阅读专题的技巧方法交流,并归纳总结。采用组员发言、组长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1.在阅读前,让学习小组找出文章的生词,根据上下文解释生词,或教师给出几个较浅显的短语的汉语意思,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相关英语词汇并理解。

2.为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一些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3.学生小组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概括文章要点,复述课文内容。每个成员先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想象故事的结尾。该任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即通过想象力的训练,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式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5.阅读后的语言实践活动。小组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交流活动,最后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在这样的任务式阅读教学中,应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参与分析、概括和评价等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可向其他同学学习、借鉴,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互助互利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提高了思维和知识水平,增强了阅读理解和认知能力。

四、注意事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同时,教师要把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

1.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设计能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运用语言的空间。

上一篇:家庭教育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人才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