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5 23:12:42

巨人的花园教案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1篇

这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巨人的花园》。我没有跟着教案进行培训时,听了很多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教学设计,在他们的基础上,我重新修订了手头上的教案。

教学开始,从孩子的课前2分钟演讲入手(上台的孩子,刚好讲了个童话故事。),聊童话,聊童话作家,聊童话种类,接着将话题转向了本篇课文――《巨人的花园》。

“看题目,从哪里你看出这是一篇童话?”

“巨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你印象中的巨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高大的像一座房子。”

“我觉得巨人身体如高山,声音如响雷,走起路来,仿佛要地震一样。”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吗?”

“没有!”

“那在哪里才有巨人的出现?”

“童话故事!”

“是啊,只有在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中才会出现这么神奇的人物!”

随即,话锋转向了巨人的花园,让孩子们静静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的句子。(文中的第一段,将巨人的花园描绘得风景如画,连用四个四字词语,为孩子们呈现了花园四季的美,所以孩子们第一时间就能画出该段落。)

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把目光聚集在了第一段,去感受巨人花园的美丽。在一次又一次引导孩子们读这段话后:

“如果将这么长长地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是哪句?”

“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读成一个词呢?”

“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漂亮!”

“真厉害,将句子读短,我们就很快明白句子讲了什么意思!这是读文章的一种方法,但读书更厉害的方法,还要学会将句子读厚,读长!”

孩子一脸的疑惑,但随即,很多孩子迅速明白,将小手高高举起!但我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文中写到'春天鲜花盛开',你可以将哪个词读厚?”

“我可以将'鲜花盛开'读长,春天,那里鲜花盛开,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色彩艳丽,美不胜收!“

“你太有才了,你明白了什么将句子读长,将句子读长,就是要透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看到词语和句子背后的那幅画面。谁还能将这个句子读长?“

孩子们似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小手:

“春天,鲜花盛开,花儿们争奇斗艳,好像在比谁更美丽些呢!”

“春天,百花盛开,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花影,到处都是花香。大的,小的,黄的,红的,有的仰着小脸晒着太阳,有的害羞地和我们打招呼,有的还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比美呢!”……

不用说,孩子们对于什么是将句子读厚,读长有了自己的认识了。于是,我借机说道:

“瞧瞧,真正会读书的孩子就像你们一样,不仅会将句子读短,还能透过这些词语和句子,看到句子背后的画面,将句子读厚。那你们能将下面的几个句子也读厚呢?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试着写一写吧!”

有了前面的说话作为铺垫,孩子们很快动笔写了起来:

“冬天,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像一朵朵美丽的白花,将大地变得白茫茫的一片。树木穿上一件雪白的衣裳,好像要参加冬天的聚会呢!”

“夏天,炎热的阳光被大树遮挡住了,大树仿佛是一把把大伞,给大地带来了一阵凉爽,花园变成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

看着孩子们在书上书写的一个个文字,我的心也被这些文字吸引住了!

二、教学反思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这种“浅阅读”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比比皆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泛滥,学生真正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时间不多。比如许多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但阅读并不是完全为了言说,更不是其他科目的附属品。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读得不多思考不深又影响了说,说得肤浅空洞在所难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快餐化的“浅阅读”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对“意的追逐”,读写人的文章,目的就是概括出这个人的品质;读叙事的文章,则要揭示包含的道理,好好的一节语文课,到最好往往就成为了思想品德课,甚至有时演化为科学课、历史课等。

在“浅阅读”的影响下,学生无法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正确的理解和感悟,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文本的阅读停留于表层,读得少,读得浮,甚至出现了误读、错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肤浅,未曾留下语言、形象、情感,师生对话短平快,生成性内容少,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不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窥视到“浅阅读”对教学的危害,“细读文本”应运而生。何谓文本细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和人文思想进行细致、有效地阅读体悟。“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文本背后有真x。意义的内核总躲在语词的背后。只有透视到文本背后的东西,破译了语言的密码,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文本。为了实现有效的透视,我们需要真诚的阅读、深刻的阅读。真诚的阅读应该是温柔的逼近、虔诚的阐释;深刻的阅读应该有一种潜泳的姿态,古典的心态。要全力抵制课堂中的浅阅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本我的经验、情感、悟力,成为一个个酵母,去穿透文本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在共识真义的基础上,生长出意义的新物质。

要走出浅阅读的沼泽地,我们就不能满足于文本元版语言的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本质的意蕴与情韵。透过文本,能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要练就“透视文本”的功夫,除了要增加阅读总量之外,本我的经验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准确,课堂才能有的放矢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准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

⒈教学目标要文本个性化。我们备课时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用书中描述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大多是“认识或会写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千文一面的要求。实际上课时,则体现为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读一读课文,课堂实施起来要求就较“泛”,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教材,弄清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重教学融入过程与方法意识,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目标,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体现该文本独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是该册第三组“中外童话”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承载着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质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承接着在三年级对童话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有所总结,提升的重任。基于该文教材编排中的作用和文本特点,这课的教学目标可在认字,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制定如下文本个性教学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童话角色,体会童话语言的特点;在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变化、巨人态度感觉的变化中,领悟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有了这两项目标,课堂实施时“读”的训练就有明确的指向:体验童话的角色。

⒉教学目标要操作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我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这样设置的: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感受名句的魅力。这一目标描述了学生达成目标的具体操作行为“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规定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是否适合引用名句是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如此设计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实施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乃至教学媒体的安排和采用就能有的放矢。

二、预设情境要有效,课堂实施才能生效

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大多数教师备课时都能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但是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不能让学生入境又入情,则形同虚设,为无效情境。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课堂上才能真正生效。

⒈导语设计要能很快引学生入学习佳境。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加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唱这首歌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恰当的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因素,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信息提供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备课时,导语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看一些教师的教案,大多看到的是“谈话导入”“导入新课”等寥寥数语,至于怎么谈话,怎么导入,则不得而知。在听随堂课时,就能发现,由于课前未能很好的设计导语,一些教师的导入只凭所谓的经验去临场发挥,随意性很大,学生未能很快进入学习佳境,这样的课堂高效则无从谈起。

⒉讲与演并用,让学生入境也能入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课文中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是课堂实施策略的一个难点。据专家研究表明:某一知识如果教者分别采用单独向人讲述、单独向人演示、单独讲述加演示的方式,三天后,学生能记忆的分别是所学知识的10%、20%、65%。可见讲与演并用方式的高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生动的讲解,逼真的演示,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入境又入情,从而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确切地理解课文,针对学生的心理,作好要讲要演的情境准备;上课时,拓展教学思路,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情,采用多种手段灵活再现教材情境,尽可能给学生以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问题设计要讲究,课堂操作才能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问题之于课堂,犹如射箭之于准星,瞄得准,箭才能射中靶心,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⒈课堂提问,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明确目标,或提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或提徘徊于思维十字路口的问题;或提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或提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或提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或能引迸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进入漂亮的花园后。我紧紧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提出问题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巨人有哪些任性冷酷的表现?这些表现使花园产生了什么变化?你从花园的变化,明白了什么?这三个问题起到了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童话所含道理的风向标作用,课堂上学生任务指向明确,学习自然就高效了。

⒉提立体问题,不提线性问题。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立体性问题是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闯入租界,解开谜团”时,一位教师提出了下列问题:闯入租界后看见了谁?生回答“妇女、洋人、警察、围观的人”后,教师继续追问:是怎样的妇女?在做什么?为什么哭泣?洋人表现怎样?警察怎样做?围观的人为什么不敢怎么样?最后小结时又问:课文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写具体的?这样的问题,似循循善诱,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回答,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另一位教师教时,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闯入租界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他当时心里感受如何?这样的问题避免了一问一答的“傻瓜”式提问,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看见的有租界的繁华、妇女的悲戚、洋人的得意、警察的奴颜婢膝和围观人群的敢怒不敢言;听见的有租界的喧嚣、妇女的哭诉、警察的训斥,让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学生体会的心理感受就能感同身受了。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一遍遍读书,认真思考,把书读厚,是有效的问题。

四、教具课件的准备要“量体裁衣”,课堂运行才能高效

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生动逼真的情境,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大部分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借助各种教具,课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具,课件使用得当,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导致语文课的高耗低效。因此,备课时,要精心备教具,备课件。上课时要适时恰当使用,见机行事。

⒈该出示,展示,投影的一定要投影。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83%靠视觉获取,后靠听觉获取,学生获取学习信息大部分是靠看和听,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看懂听懂。如每一节课伊始,揭示的教学目标,要以书面形式投影展示;每个环节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思考什么问题要投影展示,课后留的思考题或作业也要投影展示,并带领学生看懂,听明白。学生接下去的学习才能有目的,可操作,有效。

⒉教具,课件的使用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常听一些教师抱怨,这节课使用的是某名师的教案,准备了相同的教具,还下载了整套完整的课件,可课堂效果怎么就能不如人家名师呢?殊不知,教具课件的使用也还要因人(教师本身,学生)而异,因地(学校,班级)制宜。名人教案、课件我们可以借鉴,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只能是“东施效频”事倍功半。我们备课组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班准备了生字词卡片,(用于检查生字的预习及学习;演示稿,用于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各环节要求的展示,及重点句段的出示;还上网下载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演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六七条的细丝,每条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及脚的样子。当教师播放课件时,学生看得很认真,并受到要像作者一样仔细观察的启示,看完后,学生理解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却由于观看时,投影有些模糊,一生突然说爬山虎的脚还长了细细的茸毛,而一些同学说没有,就争了起来,教师在肯定那位同学细心观察的同时,还解释了好一会是由于投影模糊给人错觉。这一环节教学耗时6分钟,另一位教师上课时,课前教具准备稍作了改动,放弃多媒体课件,随手从学校操场围墙摘来一些爬山虎实物。教学这一环节时,只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再对照文本进行朗读,只耗时3分钟,效果显然比使用多媒体课件好。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示型板书;渐变式;象征式;嵌字式

一、渐变式:字号大小渐变式,营造出蜿蜒延伸感,将思绪牵向远方,意蕴深远

《小巷深处》,长长的竹棒叩响在小巷深处,瞎眼姨娘深沉无私的爱如小巷般延伸至作者内心深处。第一课时学习重点时概括瞎眼姨娘无私奉献的事件:倾囊安家、改变性情、执着守候、以“我”为荣、克服困难送营养品、孤零回家。教师板书如果单纯罗列事件,文字书写,令人乏味。可以用由小到大的渐变式字体,每一事件犹如一块青石板,并简笔画出小巷的轮廓,营造出生动形象的立体小巷、爱的深巷,令人顿悟。

《桥梁远景图》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未来造桥和桥梁的变化:造得很低、很美、很便宜、又快又好、未来桥梁可能是没有桥墩、空心桥墩、无梁飞渡。把这些板书设计成一道手风琴绳索桥或者一把精美的梳子,抑或横跨天际的一道彩虹,字号渐变,延伸向远方。

二、象征式:所画的事物生活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跟课文内容、主旨意义契合

《忆读书》第二课时,以“读书”名言导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整体感知,阅读文学作品带给冰心的独特感受,如带给作者美的享受;有助于写作;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修身养性。将这阅读的好处逐层递进,设计成梯子形状令人耳目一新,给学生以艺术的启迪,并让学生自己为板书命名,学生自主说出“进步的阶梯”,应了本课开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意,不牵强、不生硬,水到渠成。梯子板书在《山米与白鹤》中同样可以运用,表现山米在与外祖父的相处中,从倔强、固执变得富有同情心,梯子板书表现外祖父的爱的感化,让山米攀越到一定的人性高度。

三、嵌字式:将文章结构或者文章写法嵌于文章关键字眼或者标题的题眼中,可生动诠释主旨,刻画人物形象

扣紧文章写法来设计:《陋室铭》若只画一间草屋,未免单调。不落入俗套的板书,又能理解文章“反向立意”的写法,那么可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陋室不简陋?环境清幽、交往文雅、活动高雅。设计成“不”字形板书,暗含“陋室不陋”之意,轻松理解“反向立意”的写法。

扣紧人物形象来设计:《细柳营》是《史记》中“世家”的一篇,介绍周亚夫驻军细柳,恪尽职守、刚正不阿,被文帝盛赞为“真将军”。板书“戒备森严”“军纪严明”“军令畅达”,设计成“真”字形板书,这一板书,恰似周将军威武刚正,不卑不亢的凛然身姿,人物的形象立体起来。

扣紧文章内容来设计:《巨人与孩子》(也作《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篇,围绕着孩子在不在花园,花园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景象,揭示了自私使人痛苦,分享与爱令人快乐的主旨。扣紧文章“三叠式”结构,孩子嬉戏,花园温暖如春;巨人回来驱赶孩子、建起围墙,花园严冬肆虐;孩子到花园,花园重现春意,巨人醒悟。将加点的词嵌入巨人之“巨”中,好似一座迂回的花园,“巨”字中间刚好是封闭的,恰似一道围墙,鲜明地体现了童话的主旨。

图示型板书的设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娴熟练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根据课文思路琢磨并形成一定的思维与设计思路。譬如真挚的情感或者对未来的畅想或者对希望的渴求等此类文章适合用渐变式处理,借鉴了制作PowerPoint处理动画的技术,板书设计也可以在色彩上做渐变式处理,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

象征式选取与课文有关的物,启发学生理解物背后的引申义或者象征意义,从而把握课文内容;也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做了有效的连接,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记忆了知识点。

如果渐变式是一种拓展和延伸的话,那么嵌字式则是一种浓缩与总结。设计者应该寻找标题中或文本中的题眼和写作手法来设计,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内容或者结构浓缩在“字”中,学生通过看板书便可以回忆起课文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与写法。

不管哪一种图示型板书的设计,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根据单元文体特点来设计,根据教学主问题或者文章思路、线索进行设计。其次设计时宜简洁,不能太复杂繁复,语言要语精字妙、富于启迪,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图示型板书设计最好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呈现太早,学生会觉得多突兀”,没有悬念感,就会缺乏共鸣;“呈现太迟,学生又会觉得多余、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板书图画最好能与课文相关,让人看完不禁莞尔一笑,赞叹匠心独具。

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能够带给学生美的视觉和文学享受,它能像戏剧里的潜台词一样耐人寻味,引起情感上共鸣;也能够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设计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原理选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语文课堂应有生成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不能是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线形序列。如何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冲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觉得曹冲并不聪明!曹冲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笔者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冲还聪明!”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在学到“小男孩没有撒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时,笔者问学生:“巨人怎么想的?小男孩的眼睛说出了什么?”学生这样答到:

生甲:孩子们是春天的种子,如果你把春天的种子赶走了,你是永远接触不到春天的。

生乙:孩子是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莲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一年四季没有孩子纯洁的心灵,你的花园将永远充满冬天的寒冷。

……

这些都是学生在欣赏、感悟之后的真实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要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抓住学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资源,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精彩的过程,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三、争论中生成,引发精彩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语文课堂上的争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坐井观天》学完后,教师问学生对青蛙有什么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言:“我认为青蛙爱说大话。”“我认为青蛙有错不改。”“我认为青蛙见识少,不听别人的劝。”“我认为青蛙没知识。”教师总结:“说得真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老师,青蛙也不是全错。”一个学生此时抢着说。“你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我觉得青蛙很诚实,我们通过小实验知道,青蛙看到的天确实和井口一样大,青蛙说得没有错。”“其他同学怎样看?”“他说得对,青蛙不乱说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青蛙还很懂礼貌。”“青蛙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自信。”笔者及时点拨:“刚才几个同学的观点很新,也很有道理。看来学习这课我们不仅可以吸取青蛙看问题片面、自以为是的教训,还可以学习青蛙自信、诚实、有礼貌的优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势利导的教学机智,给一个千古流传的寓言故事赋予了新的内容,既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认识出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参与对话。教师利用课前的精心预设,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精彩迭起,学生才会收获不断。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5篇

一、发挥“白板”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到的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状态下阅读。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到山中访问他特殊的好友,让人们随着作者的步伐领略了老桥、鸟儿、山泉等分风姿,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传递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独特情感。课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全文语言清新美好,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拟人形象生动,排比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宜读不宜研。为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选样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古桥的德高望重,树林的静谧、雷阵雨的来势汹汹……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凝结其中热爱大自然的情节。白板一点,教师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到达文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影音图文,扩大课堂信息量

现代课堂要求把更多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运用白板的课堂能把文图声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电脑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由单一“灌输”转为双向的“互动”。师生在其中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投入广阔的学习空间,从生动鲜活的生活中观察、思考和感悟课文的内涵,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

三、融合视听声情,提高学生求知欲

电子白板具有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资源库储存、互联网连接等特殊应用功能,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更便于演示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放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参与交互,使师生产生了亲近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巨人没有回来之前,花园里不同季节的美丽图片……最后,定格在狂风大作的冬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伴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接触视听材料,理解了课文,仿效录音,绘声绘色地朗读,兴趣更浓。注意力集中,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妙用旋转遮罩,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价值提升是一堂课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接形象,使学生理解深、领会快、记忆牢。利用电子白板上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像在传统黑板上那样书写勾画,还可以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案,实现积极的互动,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随时补充调用,更适合多样化、创造性教学需要,又快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在每节精读课文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师将难写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也节约了教师再次书写的时间,让课堂更加高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我请学生分析巨人这个人物形象,采用聚光灯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锁定巨人这个人物形象。同时,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证据来解释他对巨人的理解。教学中,学生利用电子白板拖放文中的任何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电子白板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遵循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首先我将课前制作好的一段潮来前的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观察潮来前人们的表现;接着变静为动播放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欣赏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不断发现潮水的变化过程;最后带着学生走进潮去后的景象。课后片段练习《观潮的感想》,学生思维有序,有话可写。通过使用电子白板,使学生参与看、听、说、思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6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教学中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导致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

(一)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教师理论学习不够,或者说即使学习了也是“水过地皮 湿”缺乏必要地咀嚼和内化、吸收。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具有随意性

吃不准课标,定不准目标,犹如航行在没有航标的大海上,撞在哪算哪。

(三)语言训练不落实,偏离了语文本色

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却在无止休和支离破碎的分析理解中度过。

(四)教学中教师讲问太多,教学缺乏自主性。

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激趣引导,精讲善问,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 。能够让学生去做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多给学生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可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找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必须多读书,特别是要读一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些业务报刊杂志,用理论作支撑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同时要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上教出小学语文的“语文味”。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有高效性教师必须做到:

(一)心中有“课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记得去年我初讲《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那天正好遇上教育局的刘书记来听课,评课时我清楚的记得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这节课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去听的话,我觉得我除了知道花园里巨人回来前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和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冰天雪地的景色外,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学到。”过后我思考再三我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我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搞清楚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了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堂的低效。之后我认真钻研课标,按课标要求思考着这节课应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们应该学到什么”的理念进行修改,后来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受到了省教科院专家的好评和肯定。

(二)心中有“文本”。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自己都是模模糊糊,思路不清,课堂的节奏拖沓,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悟,兴趣自然难以调动。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本,挖掘文本阅读的兴奋点和文本的魅力所在,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问学生:“父亲评价孩子的诗“糟糕透了”,难道他不知道会伤孩子的心吗?”孩子们思考间,我引导孩子们:别急让我们再回到小巴迪家的餐厅看看,我一边说一边随机出示幻灯片,再次回忆巴迪看到父亲后得意洋洋的表情,巴迪用漂亮的花体字认真誊写,用彩笔勾画好看的花边,母亲过激的夸奖。这一系列的情景让父亲想到我也像母亲那样表扬他,孩子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孩子们谈到巴迪会骄傲、会飘飘然、会不再努力,停止不前。这样在文本中穿梭,孩子们水到渠成下理解了父亲近乎冷酷的批评也是源自于对孩子的负责和爱。

(三)心中有“学生”。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记得有一次我送课下乡给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商店能自己进去拿东西后再出来付钱。他们所知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市孩子看来根本就不用讲的词语。所以必须“心中有学生”,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7篇

一、 创设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高尚而强烈的兴趣会使人在研究和探索中乐而忘返、废寝忘食,不断开拓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触发器”。

要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语言、情感互动交流的关系。在和谐的课堂人际交往中,整个教学过程应当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律动的思维和飞扬的激情。师生之间应打破森严的壁垒,老师不能师道尊严,在课堂上冷若冰霜,不苟言笑,古板地说教,让学生机械接受,而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尽量和每个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性评价。教师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动思维。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质疑问难,敢于争辩,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同时也善于采纳意见,纠正错误。

要掌握良好的教学艺术

首先要设计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跟导语设计有很大关系。有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学《扁鹊治病》。教师首先出示“起死人,肉白骨”这个成语,在齐读理解词义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讲的是我国著名的神医扁鹊高明的医术。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扁鹊治病的故事。”学生自然会很想去读。有的导语能直接触及难点重点。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直接提问:“在你们的印象里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脑海里就会出现“庞大、笨拙、凶残”等词,这明显与飞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师又问:“这样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到书本中寻找答案,直击教学重点内容。有的导语能营造情感氛围,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利用课件播放国旗在天安门前升起的画面,配合雄壮的音乐,为全文的讲读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由于教学过程和时间比较长,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既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抓住中心,通过简炼的语句、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做到这两点,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问题:母亲去世,父亲的心情应该是非常悲痛的,当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时,父亲为什么爽快地答应了?理解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当12岁的女儿死于车祸后“我”也替女儿捐赠了角膜。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了解人物的高贵品格。再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首先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巨人花园景象的语句,通过朗读比较其中的巨大差距,再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原因:赶走春天的是你那颗冷酷、寒冷的心啊!使学生和巨人一起走过了困惑的历程。这两堂课,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跟随着人物经历喜怒哀乐,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懈怠。

二、 创设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堂

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课文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应该融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互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抓课程特点,与作者、人物情感交流

各种小学语文教材都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体现在选作课文的童话、诗歌、散文、小说里,在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里。即使实用文体,也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人类应有的美好情感。《秦兵马俑》、《颐和园》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圆明园》体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长相思》让我们体会到远在他乡的征人对故土的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安塞腰鼓》展现给我们的又是一派淳朴的乡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文化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激情,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与文本对话,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学习一篇文章,了解一位作者,认识一段历史,熟悉一位人物,学到一点知识,产生一些体会,这就是语文的真谛。

2. 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应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这就要求授课者本身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高超的授课艺术。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素质,即教师必不可少的激情。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中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做到胸有全局。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成为一首时而悠扬悦耳,时而低沉伤感,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活泼跳跃的歌曲,教师的感情必须与歌曲的情绪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语气都应该切合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示范朗读,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想象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 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存在多义性,加之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历不一样,他们对同一篇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就会各不相同,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将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丰富语文教学的情感内涵,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认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师生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我们应该潜心打造语文教学的情趣课堂,让学生在享受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观察;小学

课堂上,教师的眼睛该看哪里?盯看那死气沉沉的教案,还是毫无目的地环顾教室四周?课堂中,教师的注意力该怎么分配?关注自己讲课的进度,还是紧追着开小差的孩子不放?都不是。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用眼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注意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心理,恰到好处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这就是课堂观察。

一、一声“耶”,让眼睛亮起来

阳春三月,天气多变,时冷时暖,时晴时雨,孩子们的学习情绪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一个一个像春天的天气一样懒洋洋,有时虽然是挺直着小腰杆,却也是在强打精神。星期三下午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像往常一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自读生字词语,读完照常请读错的孩子举手示意,以了解读错的原因。这是检查字词的惯常办法,孩子们早已习惯,有气无力地举着手,面无表情地听我分析,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上课面对着这群“昏昏欲睡”的小可爱,我真是又爱又恨,哭笑不得。评价完,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些生字词语女生只有一个同学读错,真了不起,男生们可得加把劲了哦。”我的话音刚落,只听女生们“耶”的一声,如同沉闷夏日的一声响雷,那么美妙而久违的声音!这清脆的一声,让我如梦初醒:何不就势来个大比拼!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接下来,我们来个男生女生大比试,看看多音字男生读对得多,还是女生读对得多,好不好?”“好!”男女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看着孩子们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小嘴不停地读呀、读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

最平常的一节课,仅仅因为我的一句话,孩子们便一反常态,你追我赶,学得不亦乐乎!原来,教师及时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恰到好处地调节课堂气氛,对孩子们的学习如此重要。

课堂上,孩子学习情绪的好与坏主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学习情绪好、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过程,小手举得又高又整齐,且神情轻松,不时地点头微笑;情绪不好、注意分散的孩子往往坐姿歪斜,神情漠然,表情呆滞,对活动不够投入,容易走神。课堂里,不断变化的表情,偶尔的惊呼,从激烈争论到专心致志地聆听,都是他们自我调节学习情绪的表现,教师迅速把握这些重要信号,及时调整,能够成为孩子学习的绝佳催化剂。

二、一次“意外”,让赞扬飞起来

观察孩子的认知状态,主要看孩子的大脑是否活跃,是否有思考的深度。通俗地讲,教师可以观察孩子回答问题的状态,比如语言是否流畅、思路清晰与否、有无逻辑性,最明显的标志是,孩子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原有认知冲突或者矛盾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质疑。面对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还能围绕中心展开激烈讨论,这也是孩子挑战自我、教师发掘孩子个性潜质与独创性的最好时机。

课堂上,每一句与众不同的回答,每一个富有个性的词语运用,都包含着孩子成长的欣喜,出其不意的一个字、一句话,常常跳出我们习惯的思维,却让我们不禁回到童年,感受童心的美妙,深深钦佩孩子观察的仔细和洞察力的敏锐。此时,教师发自肺腑的赞美,不仅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鼓舞孩子成长的最佳途径。

比如,课外古诗鉴赏《江雪》时,有孩子从“千”“万”“孤”“独”四个字看出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并不觉得新奇,但接下来有孩子说:“千万孤独,写出了诗人很孤独,非常孤独,而且这四个字都是数字,只是前两个表示多,后两个表示少,‘孤’是‘一个’,‘独’还是‘一个’,与‘千’和‘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各种隐含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多么深刻的发现,多么深刻的见解。他从数的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看出诗人孤独的深刻意蕴,也从诗词美学的角度,在无意间发现了我国古诗独特的结构美。这对孩子来讲是一次伟大的知识建构过程,也是他精神发育旅程中的又一个光芒四射的新坐标,是他此生应该铭记的美好记忆。我带着满满的感动对这位孩子说:“你的回答太让我意外了,要不是你,我不会相信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会有这么高的古诗赏读水平,谢谢你的分享。”得到我的肯定,他害羞地坐下,更认真地加入到讨论活动中。接下来的几次语文课,他的自信更足了,上课也更投入了。

三、一次“小差”,让心宽起来

孩子的学习参与度是反映孩子学习情绪和状态的重要指标。孩子参与度高,阅读音量大小,举手发言、提问、质疑与反馈的次数等,往往和孩子的学习状态成正比。教师全程P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了解孩子是不是在真正地学习。我们惧怕学生目光暗淡、“呆若木鸡”,害怕学生开小差。一次小组合作活动,却让我对开小差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巨人的花园》,当我提出小组合作的讨论点“花园变化的原因”后,孩子们马上开口说到“是巨人自己”“是孩子”,讨论迅速展开。讨论结束,我发现小陈同学低着头,漫不经心地翻着书,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我咯噔一下,这家伙,又开小差了。我冷冷地叫他:“那么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重要的问题吧!”之后,他起身慷慨陈词:“我认为花园变化的原因不能片面地说是孩子或是巨人,两者都有关系。”我着实被吓到,这么全面的思考,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我一面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公开批评他,一面顺势真诚地说:“小陈同学的思考确实比大家全面,请继续说。”得到我的许可,他脸开始泛红,兴奋地说:“噢!是这么回事:课文里讲到: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所以花园变化是因为孩子。但是巨人不醒悟,还是那样任性冷酷,孩子们也无法来花园,巨人醒悟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随之而来了,所以也是因为巨人。”我带头为他精彩的发言鼓起掌来。

课后我深深地反思:课堂教学到底要关注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统筹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因素,促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中,我责怪学生注意分散,不跟着集体学习步调走,差点忽略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需要分享、表达的情感需要,小陈同学独立思考,考虑问题时注重联系文章和语句实际,观点有理有据,集体面前敢于分享个人不同意见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低身段,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愿意包容、引导,精心呵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让这样的“小差”开起来。

总之,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状态,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以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各不相同,并不存在解决所有疑难的“万能药”,即使是同样的问题,面对个性迥异的孩子,适用办法也各具特色。因而,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应变能力,持一颗包容之心,大胆挖掘孩子个人以及课堂氛围中的积极因素,把握时机,敢于创新,用最积极的反馈争取孩子的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育自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蒋林.给孩子一个人快乐的学习环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3]谢嘉平,赵玉琦,王俊英.小学语文教学新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杨晓梅.试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四对辩证关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浙派名师;素课;“课前预习七步法”;教学效率

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常常引发我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浙派名师”代表团精彩的展示课,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感悟名师课堂风采

1.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他们的课堂上,每一节课老师都教得那样轻松,学生都学得那样愉快。叶小平老师讲的《枫树上的童话》,学生在童话氛围中边学边笑,还学会了编写童话。严丽萍老师讲的素课《巨人的花园》,没有课件,没有花哨的表演,老师一只粉笔,学生一本书,师生就共同演绎了巨人从自私、冷漠到善良、热情的蜕变。整个课堂上教师娓娓道来,学生静静思考,没有喧嚣,没有浮燥,有的只是课堂的温馨和甜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田园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舒适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思如泉涌,妙语连珠……

2.扎实、高效的字词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名师们每节课的教学都扎实有效,趣味横生,她们将字义、字形的演变引入课堂,让现代语文课堂更有科学味。如茹茉莉老师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的教学中讲解“蒸”字的演变,对“至”字和“死”字的指导书写等都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困”字的层层解读,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梳理,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她敏锐的教材观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功底。学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并从中感受到了母语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分层、多样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浸润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

浙派名师中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独特的指导朗读的风格。比如,当学生理解了“蒸干”和“吸干”时,茹老师说:“面对小鱼的困境,你应该怎样读?”“你认为着急,就用着急的语气读,你认为伤心,就用伤心的语气读。”再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当一名学生读巨人训斥孩子们的话时,严丽萍老师说:“再生气点读……”当学生读6~10自然段,寻找故事中有趣、神奇的地方时,严老师这样说:“读童话故事要夸张一点儿,这样才能把人带入故事情境中。”……每位名师上课前对课题的朗读指导都非常有特点。我最欣赏的是四年级《丰碑》一课的教学,季科平老师在课堂中的朗读指导是从课题开始的。在大屏幕上出示课题后,季老师在“丰”字旁边出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三个解释(1)容貌、姿态美好;(2)盛、多;(3)大。然后问学生:课题“丰碑”中的“丰”应选哪一个解释比较好呢?引导学生理解“丰碑”是高大的石碑,再让学生朗读课题。在细读和深读课文的过程中,季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从中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学生边说边往黑板上板书“惊讶――生气――感动――”有一个学生说横线上应该填“遗憾”,听后季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继而也让这个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并在旁边打了个问号,然后继续带孩子们读课文,细心体会两个问题:将军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将军的脚步为什么那么坚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将军的情感变化不是“遗憾”而是“震撼”。此处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朗读指导的分层与多样,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二、实践“课前预习七步法”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着语言学习,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怎样让我的学生也能这样学习语文?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从网上查找名师的教案、课堂实录认真学习,从一个生字、一篇课文入手品味语文。名师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是具体可操作的,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学、真悟。而且教学只有一条粗略的主线,写在纸上也就一页或半页,至于枝枝叶叶,花朵花瓣,那是课堂中自然产生的,要靠教师的机智和敏感,随时捕捉、描绘和点染,用不着都一一设想好。也就是说,设计并不精细,并没有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也没有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预设好。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每位教师从宏观到微观都烂熟于心,高屋建瓴。课文至少读过五六遍,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表层义、深层义和引申义都推敲过,思忖再三。书本上点点画画,密密麻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文章的不足,胸中有数;文章的个性,了如指掌。名师们正是凭着对文本的全方位掌控,才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在借鉴名师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我申请区个人课题《小学第二学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实验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制定了“课前预习七步法”。

在教学一、二年级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第一步,看着拼音读一遍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自然段。第二步,边读边标记生字,读好第二遍课文。第三步,用手挡住拼音再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拿开手,看着拼音多读几遍。第四步,边读边找出多音字和好词好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办法弄懂。第五步,与爸爸、妈妈或其他家长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第六步,读完五遍课文后,给课文后的生字注上拼音。第七步,自己动手,给课后的生字宝宝做卡片,再给每个字组两个词,用其中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

在教学三、四年级时,运用“课前预习七步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课题旁。第二步,试着读两遍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第三步,读第三遍课文时,要做到正确、流利,然后画出好词,并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词或这个词好在哪里。第四步,大声地、美美地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的好句子或精彩段落,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第五步,默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对照课题旁的疑问,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第六步,自学生字词,在课后的生字上注上拼音。第七步,收集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诗歌、文章、名言及作者和文中人物等资料。

在教学五、六年级时,运用“课前预习七步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第二步,再读两遍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把自己读得最精彩的段落用记号笔画下来。第三步,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多音字或好词好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办法弄明白。第四步,读完五遍课文后,画出生字,给课文后的生字注上拼音,然后自学生字,给每个生字组一两个词。第五步,完成课后习题或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第六步,查找有关课文内容、作者或类似的文章等资料。第七步,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书写要规范、工整、干净。

“课前预习七步法”的创新实践,意在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向高效n堂迈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设计技巧的高超,而在于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领悟;不是以蓄意安排的转折、推进、高潮而赢得喝彩,而是以无数随意碰出的智慧火花而打动我们的心。这样的设计,课堂是清淡的,但值得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设计,似乎没有艺术匠心,但意味深长,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大美。为了追求这样的课堂,我努力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去发现,这不就是自然、本色的语文吗?

参考文献:

[1]董文娟.浅谈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的构建[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2).

[2]汪潮,方兰.语文之道――“素课”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华贤.期待“素课”[J].人民教育,2008,(08).

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第10篇

到现在8年了,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收获,对教育的理解渐入深处。

新教育,让我懂得了沉潜的意义。

初遇,内心的自我渐渐苏醒

2008年,我与新教育初遇,内心开始不平静。

最初,我以数学老师的身份,在教室里开展师生共读。我上网搜索共读案例,让学生记录共读日记。我和学生们同喜同悲,有时候我的批语甚至达到近两千字。虽临近毕业,但每天我们都要留一节课作为我们的共读课。在课上,我们讨论,分角色朗读,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没想到毕业时,学生们反而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绩。

我开始向新教育走近:师生共读,儿童课程,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完美教室,卓越课程……这一切,逐渐在我面前展开。

2009年,我接手了一届一年级,改教语文。但我很快发觉诸多课程都是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根基的,自己专业知识的浅薄,使得很多课程实践举步维艰。

于是,我走进了专业阅读。

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入手,做摘抄、做笔记,回想作者的思路与书的结构,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遇到相似情境,也迅速把它们调出来反复揣摩;在教学中,遇到与书上相关的情况,也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与实践,慢慢地阅读品质有所提升,拥有了对话的能力,还把自己的阅读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这些文字也开始逐渐见诸于报端。

就这样,专业写作开始并行。

文字的发表,更促进了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写作。写作不仅让我在不断地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长,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把父母们也带到了一条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

上来。

新教育给了我很多外出的机会。外面世界对我内心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改变着我对教育的认知。我开始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热情付诸在自己的教室,根据班上孩子的生命节奏和现状摸索前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教室。

相随,清醒地认识自我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让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13年,硕果老师推荐我参加了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的

评选。

2013年10月,《教育时报》刊登了我的专业成长自传《守住教室》。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育行走和教室里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开展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我讲述了自己从2008年起的专业成长历程。经过层层评选,我从众多的参评者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十佳,荣获“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称号。

组委会授予我的颁奖词是:“您怀揣成长的种子,视学生为生命的贵人。您守住教室,将课堂作为教育生命的道场,以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坚持,开发出诗意盎然的课程,照亮每一个和您相遇的孩子。心中有人,行知有据,您在课程的点滴实践中彰显教育的智慧。”这颁奖词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我警醒。

我还记得那次观摩研讨的主题是“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黄厚江老师说,成长力教师将来能否真正成长为一个得到本学科老师认可的人,关键看能不能拿出好的课堂来。而教师发展的分水岭就在于有没有课程意识。有课程意识,你会别有洞天;没有课程意识,你会徘徊不前。吴正宪老师认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去追问学科背后的教育价值,要悟道教育。

课堂是我弱项。今天我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就需要看清自己需要用尽自己的所有努力来进行突破的地方。于是,我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用三年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立足的根本,进行课堂研究,不是为了参加大赛或者获奖,而是为了寻找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课堂,这更是作为老师的重任。

那天是2014年4月25日。

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课堂上,借助外力来使自己进行课堂研究,逼着自己锻炼文本解读能力,阅读关于课堂细节的种种书籍,在课堂上逐步实践。

我选择的主要方法是借助网师学习进行修炼。

把书架里与课堂相关、文本解读相关的书籍进行规整,诸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古老的回声》等书被放在了床头的书架上,在一段时间内,老老实实阅读这些书籍。

研读课例《落花生》不过关。态度虽然算得上认真,通过听讲,发觉自己对框架并没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框架思想的运用。

研课《威尼斯的小艇》。一上午没课,专心静坐素读《威尼斯的小艇》,在教案本上用框架备课,批注完了n文。上次的作业不过关,通过听课知道了问题所在,这次便从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其他流程设计之类的一概不去想,相关课例也先不去看,只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解读,很快便与文本合二为一,沉浸在小艇所串接的威尼斯的风情之中,感受着威尼斯人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气息。之后的核心目标确定,预习作业的设置,似乎是水到渠成。修改调整许多遍,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研课作业。为了方便整理课堂实录,也为了督促自己注意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上全员优质课时,我还是把学校的录像机给架了起来。课上完后,得到校长一句褒奖:较之前课堂毛病,改了不少,能够知错就改,进步在望啊!

研读课例《小露珠》又不过关。

研课《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没有课堂实践,所以在听课过程中一直走不出自己文本解读的思维框架,很固执地走在自己的思路中。听课后,发现问题有三:一是文本解读不能等同与教材解读;二是忽略了讲授的对象;三是机械地理解了课堂的第三重境界。

研读课例《草船借箭》再次不过关。

一次又一次的不过关,并未让我放弃追求理想课堂的念头。我在微博中写到:“当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总会越来越自信,并且也极容易出成效。而明知某项是自己的弱项,但又必须进行完善、进行补充、进行提高的时候,最开始的道路是最难走的,会觉得自己欠缺的需要汲取得太多,头绪纷乱无抓手,自卑感几乎可以把自己打垮。这个时候,需要的便是让心静下来,慢慢来,寻找到千丝万缕中最重要的那一根,总有一个最关键的点,是需要自己最先去解决、去突破的。这个时候,一定不要被打倒啊。”

我再次细读《构筑理想课堂》一书,逐字逐句来体会理想课堂的精要。我先从教案做起,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来备课,仅教材解读一个板块有时候就将近写了两页,一课时教案要写了

三到四页。用此框架备课,需要查阅大量与教材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材进行解读,设置教学环节,必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学的教案常规检查,备完两周的课,我只完成了一周的课,而其他老师已经抄了两本教案。但是,总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研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我的作业等级是合格。在班上实践后,感觉自己问题有两个:一是文本解读主观性太强,没有查找相关资料,造成细节上的解读错误。二是课显得散,没有围绕主线,逐步深入,或拓宽。听课后,再次改进。正好要上学校示范课,我再次讲《临死前的严监生》。教研会上,评我讲的示范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们一改往日的敷衍了事,对照课堂的很多细节谈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课堂,我一直是不自信的,但我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付出高于他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一学期来,参与网师研课,虽然走得很艰难,但也有所获。

相知,懂得沉潜的意义

2015年8月5日,五莲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活动。我为大家展示一节晨诵课,课题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2)。

虽说晨诵只是2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对于没有优质课经历的我仍是一种挑战。在自己的班级,虽说进行过泰戈尔的晨诵,但只是做了一个学期的《新月集》,《吉檀迦利》自己虽喜欢,也读了又读,但若要在现场来展示,并且都是全国各地聚集在一起的年龄不一的孩子们,心里还是压力很大。

顾不上再多想,首先从书架上取下《吉檀迦利》这本书,静下心来打通再读,找出所选这节诗的前后联系,希望可以理出一条线来。

之后,开始对这首诗进行批注解读:

《吉檀迦利》12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要寻找什么?我为什么要寻找它?】

天刚破晓,【天刚亮,出现了转机,也象征着内心的觉醒。大自然、生命、理想都在这刹那间苏醒了】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经历种种,我们需要一段黑夜要忍受,之后便是黎明的光亮】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很多事物看不见,但它们存在着,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最后追寻目的的一部分。】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这让我想起“小王子”的地球之旅,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想起《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和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经历;想起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那个少年。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多萝西等四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家、头脑、心、勇气,都潜藏在自己的心里;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家里;牧羊少年寻找宝藏,才发现梦想一直就在自己出发的地方。】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只有经历了这一切,才会发现最终的真理,而所有的经历都是达到梦想的必经之路。】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敲叩每个生人的门,是我们回到自己家里的必经之路,每扇门的背后,藏着通向伟大神灵之所的心门。当我们最终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跟随自由的心,找到我们灵魂的终点。】

我的眼睛向空阔【看似一无所获,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一切都在原点处交汇。】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我们原本觉得自己一无所获,但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我们所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们原本曾经拥有的。】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生命得到新生的一种欣喜,一种绝妙的生命体验】了全世界。【当我们坚持到了最后,发现所有的付出就都会有意义。我们过去的泪泉和幸福的洪流会汇合,一起将我们的世界泛滥,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新生。】

解读之后,设计出了自己的上课思路:遵循怀特海“浪漫 ― 精确 ― 综合”的原则进行学习这首诗。从寻找入手,朗读 ― 叙说 ―

思考 ― 表达。学生主读,教师助读,引导学生读准读好读出意味,少探究几个关键词,多读。比如破晓,就足以将自然、生命、力量、理想等囊括在内了。

当把自己的教案交给飓风大姐审核的时候,飓风大姐写出了近两千字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这次的研训营上的展示,必须注意晨诵流程的规范性,这是对参与研训教师的引I,要让老师们心里对晨诵有个清晰的认识。要遵从“开启黎明的诗(主题诗或歌)――复习旧诗(前一天的)――晨诵新诗(范读――自读感悟,引导理解――形式各异朗读――综合运用)”的流程,同时要注意老师范读的作用,学生独自感悟时,要注意老师引导――互文画面,适当的解释性语言,问题引发,不需要学生回答,补白等方式。在浪漫的感知中,要有精确的理解。理解方式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生命在场。高年级要简短,重点是对诗的理解,诗歌与师生生命的编织,就能引发师生兴发感动的地方,浪漫感知中有一个精确理解的点,由此点引导师生联想到自己的精神生命怎样拔节、长高。这个时候,已经离研训营的开始只剩两三天了,然后继续研读,继续修改,真是醒也《吉檀迦利》,梦也《吉檀迦利》,虽然累,但却有种拔节的快乐。

然后,又收集了参加晨诵的孩子们的研训照片,重新对这首诗进行里生命的编织。展示的时候,因为上课的是三、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而《吉檀迦利》六年级的孩子们若想真正走进诗里,若没有共同的生活背景铺垫,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这次20分钟的展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辙痕,并且久久使我清醒,而不至于迷失。

暑假过后,河南省教育时报社和安阳市汤阴县教育局合作举行了一个学科教学培训活动,邀请我去参加,和当地名师做同课异构。当时的课题是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要讲第一课时的内容,准备时间两天。我按照研课的习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可是,课堂实践和理论研习的确不是一回事。在课堂上,每个细节都是老师素养的体现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学理念需要通过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来贯彻和体现。我发觉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和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欠缺很多,心里痛苦一段时日,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

2015年10月,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三次研训营在焦作举行,主题就是课堂教学,安排了同课异构,一节是二年级《识字五》,一节是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上午四节课,下午点评,并有飓风大姐讲如何针对课标做扎实有效的课堂。这种研训营对我来说是场及时雨。

我在听n的过程中记录着并做着思考,梳理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困惑1:低年级的识字课,是不是有规定的流程?

思考:教学流程是有基本规律,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去检验。我们让学生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困惑2:对字源识字法的引入,究竟是帮助识字还是帮助认字?

思考: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源识字法,多数可以用在识字,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的,比如三,重点在写字顺序上。

困惑3:谚语的朗读,是不是可以运用拍手等方式来进行指导?究竟是需要外在的热闹,还是需要内在的一种内化,静静地润泽?

思考:一二年级的文本,就是给识字写字提供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只要这个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孩子识字理解字义就够。学科一定要体现学科文化。比如:独。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学生是否理解?词语的理解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知识是内化的,不是你告诉的。不能纠结于谚语意思的理解。

下午评课时,我也提出了我的困惑和想法,大家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飓风大姐和蓝玫也做了详细的指导,我零散地记下来,平日的教学中也时不时拿出来再去细读和思考:

讲一节课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

要清楚这一阶段的目标: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部首,间架结构。

识字:音、形、义、使用。

三四年级的时候,想要书写一个情景的时候,这些字就会自动化地流淌出来,而不是用在想这个字该怎么写这上面。

综合阶段,就是怎样用。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为了“用”。

“焰”字,右边就是一个“■”字。本义就是“陷”,古人烧火,就是挖个坑,烧火,然后火焰就冒出来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老师的知识背景不断地唤醒学生的体验,火焰高,给你的力量大、感受大,来体现能量大。

追寻外在的评价,而不是让学生去学习知识而获得的成就感的启发。

识字教学一定要和图画相

联系。

老师怎样去搭桥,让孩子的思维有所发展。

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要让学生止于评价,而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一节课的评价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所有的终结都是所有的开始。抓住具体的字,课堂精确度,抓住年段目标。有了浪漫的感知,对精确点的理解,最后才能进入综合阶段的应用。

不把字单独拿出来认,而是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句子中重复地出现,加强对这个字的认识。

……

进入2016年,距我2014年写下三年做好一件事――课堂已经两年,虽说这两年来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终还是觉得未能内化,觉得课堂必须是用最安静的心来沉潜的。

飓风大姐给了我启发,我开始研读名师的课堂,再次进入了当当购书的疯狂阶段:于永正、窦桂梅、王荣生、吴忠豪、薛法根、支玉恒、王崧舟、……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解读、听评课等理论相关书籍。同时,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智慧,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看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学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细节与教育智慧,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课堂是生命流动的场,课堂上充满着不可预测的生成与变化,一节好课,说到底还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提高。

2016年7月,我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自费进行4天的研训活动。研训安排两位老师和闫学老师同台讲课,先让学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来确定讲课的老师。我选择了《巨人的花园》做教学设计,从阅读相关资料到进行文本解读,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难点,把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并在对话评价以及关注学生等细节上做了准备,最终我的教学设计投票第一,在研训营上课并得到了闫学老师的指点,同时,也得到了上次在汤阴听课的吴松超编辑的

好评。

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虽说课前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操作过程中与课堂预设仍有不小的差距。首先是对开放问题的把控能力。课堂上,我以‘这篇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神奇?’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这个问题的出现让课堂变得很开放,但在对课堂的调控时就显得不够游刃有余。主要在于不能真正进入文本,没有和学生的探究融为一体来展开深入的对话。在学生分享了花园的神奇、小男孩的神奇以及巨人的神奇时,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使得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其次是把一个精彩点挖深放大。在指导学生理解‘洋溢’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从‘溢’字形演变入手,让学生从图画中‘水溢出容器’来感知溢的本义,并记忆‘溢’的字形,接着把‘洋溢’这个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学生理解了‘洋溢’这个词在句子中指的是孩子们的笑声从花园里溢了出来。到这里我可能考虑到了课堂时间的问题,这个点的探讨到此为止了。其实还可以继续和学生们深入探究,比如通过朗读,来感受花园里洋溢的快乐等。这节课对我来讲是一次挑战。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断地去提升、去成长。站在课堂上,和学生和文本水融才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拥有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使得老师自己的教学理念融合在课堂的每个细节之中。这些,我还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实践。”

沉潜在课堂的最底层,深觉课堂二字之沉重。想起前年所言三年做好一件事――课堂,实在是大言不惭。哪里有短期内的技巧,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行走。我只愿在课堂沉潜,用余下之二十年来做好这件事。

上一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课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