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06 02:35:55

核电站事故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1篇

【关键词】EOP;三哩岛;SOP;事故规程;优缺点

1 以单一事件为导向的EOP事故规程

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一期核电站目前使用的EOP事故规程(即事件导向法事故规程),其基本原理为:当主控室出现始发事件后,反应堆操纵员、二回路操纵员和协调员同时执行各自的事故规程。他们根据诊断规程的指引并收集控制室提供的信息进行诊断,判断机组当前出现的事故类型,然后进入以下的事故规程采取相应行动处理事故:1)故障和设计基准事故规程;2)用于超设计基准事故的规程;3)用于极限运行工况的应急运行规程。在此期间,值长/安全技术顾问应用他们的故障或事故期间连续监测规程对机组进行定期的不间断的监督。

2 从EOP切换至SOP的必要性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二号堆发生堆芯失水而熔化和放射性物质外逸的重大事故,暴露出EOP程序存在局限性,很难适应复杂或难以确定的情况,在事故处理时可能对核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

EOP事故规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事故处理策略基于初始诊断,当诊断失误时无法采取纠正措施;2)事故工况恶化时难以进行处理(安注或喷淋启动除外);3)事故处理策略只适用于单一事故,规程本身无法处理叠加事故;4)对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事故则没有EOP程序可供使用;5)事故处理策略只适用于单一事故,对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事故则没有EOP程序可供使用;6)很少或者没有考虑在执行规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失误。

根据美国三哩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为了消除EOP程序使用和安全上的局限性,法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究状态逼近法事故规程(SOP),其目标是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避免以上EOP事故程序存在的问题,即:能够处理叠加事故;在出现诊断失误或人为失误时能进行诊断修正;能使用较少的程序覆盖尽可能多的事故;可以覆盖更严重的事件。

3 基于状态导向法的SOP事故规程

SOP事故规程最主要的特点是LOOP结构(环状结构,如下图所示的SOP程序的原理图)及对机组状态的定期诊断。通过LOOP结构及定期状态诊断,操纵员可以检查他们是否正在使用正确的程序,当出现非预期的故障时能够及时响应,并能改正自身造成的错误或纠正可能的疏忽。

基于状态导向法的SOP事故规程原理和与EOP事故规程的对比如下图:

图1

对于无限的事件组合(设备故障或与人因失效的叠加)所导致的可能的反应堆的物理状态是有限的 ,而反应堆的物理状态可以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参数的监测来鉴别;为了达到总体安全目标而进行的物理状态的周期性诊断,优先级别的定义以及状态功能的纠正控制行动的采取等,构成了状态逼近法事故处理的原则。

反应堆物理状态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表征反应堆安全特性的物理参数的组合,归纳为六个安全状态功能,如下表所示:

表1

每个安全状态功能对应一个功能目标,而机组设计时对应每一个功能目标,都有冗余的控制手段。通过对六个安全状态功能的诊断,可以鉴别反应堆的物理状态(安全水平或者事故严重度),并且得到了所有功能目标的重要度排序,从而选择相应的运行策略,利用可用的设备和方法,按优先次序控制功能目标以便将机组控制在安全状态或者向安全状态过渡。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事故处理过程的人因失误、设备故障、控制操作的有效性都可以通过定期诊断反应堆物理状态来确认并且得以纠正。

贴合状态功能目标,SOP中一回路处理事故的策略共8个,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干预水装量优先策略(稳定、稳定控制核功率或硼化、控制Tsat、平稳后撤、快速后撤、重建余热导出)和干预水装量优先策略(优先重新建立一回路水装量、堆芯最终保护)。

4 SOP事故规程的优缺点

SOP事故规程的优点:1)程序的高度系统化与格式化,可以通过数目有限的程序来覆盖可能的事故工况;2)通过物理状态的定期诊断及LOOP结构,操纵员总是能够验证正在执行的运行策略的有效性,即使事故发展趋向复杂(人因失误、叠加故障),也能够重新找到合适的运行策略,“差错容忍”、“自我纠正”特性;3)可以替代或恢复不可用或失效的系统;4)功能目标控制手段的冗余性,使得操纵员总是有一个可用的解决方案在执行,改善了程序的可操作性与时效性;5)事故诊断逻辑可以在任何时刻由任何由授权的人员(操纵员、机组长、值长、安工)来执行,人员冗余性强化,与生产组积机构设置中关于人员冗余的原则相一致。

当然,SOP事故规程也存在一些不足:1)对单一预期故障的处理,针对性弱化;2)单份程序的页数过多、导向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效率。

但是,SOP事故规程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也做了很多改进,如法国最新版本的SOP事故规程加入了对误安注事故的研究,操纵员在执行DOS诊断程序时即可停运误安注。

【参考文献】

[1]大亚湾核电站事故规程解读(EOP)2007-08-01[M].原子能出版社.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核电站运行时发生严重事故时,操纵员的处理思路。主要分为恢复供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向一回路注水、向乏池补水等几方面,通过这些缓解措施将可以大大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能与水平。

关键词 核电站 事故 安全

一、事故的现象

假设某核电站附近区域或近海发生地震,影响波及厂区,并伴随海啸,大规模降水等次生灾害,1号机组或2号机组发生丧失500kV厂外电源,丧失220kV备用厂外电源,所有应急柴油机(XKA10~40)全部无法启动、加载,所有机组柴油机(XKA50~60)全部无法启动、加载,全厂失去电源。

二、事故处理思路

(一)恢复电源

厂外电源受到地震破坏无法向机组供电,同时由于海啸,机组柴油机和应急柴油机被水淹也无法正常工作向母线供电,同时相邻机组受到相同的影响也无法供电,这时只剩下厂内的蓄电池供电,需要尽快恢复供电。依据预案联系各应急组启用6KV移动电源车、400V移动电源车、XKA70柴油机到指定点向相关母线供电;同时向地调申请移动式柴油发电机支援。

1.将6kV 移动式应急电源接入BEA系统

6kV 移动电源车备用功率为2400kW,持续输出功率不低于2100kW。

当一回路发生泄漏时,通过6kV应急电源可以启动高压安注泵和低压安注泵向一回路注水,维持一回路的水装量,保证堆芯淹没。同时启动喷淋泵向安全壳喷淋,维持安全壳的压力和放射性在安全限值内。

2.将400V 移动式应急电源接入BNB/BNC/BND系统

400V 移动电源车备用功率为937kW,持续输出功率不低于750kW。可以保证应急母线上的负荷正常供电,用于快速冷却反应堆,保证机组安全。

3.将XKA70移动式柴油发电机接入BSS70母线

XKA70功率30kW,用于全厂断电工况下向堆芯捕集器冷却水阀,一回路应急排气阀、事故后监测仪表等设备供电。

(二)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补水

要确保堆芯的冷却,首先需要保证蒸汽发生器的储水量。只要蒸汽发生器有水,一回路可以建立自然循环,就能保证堆芯的冷却。所以在停电前,操纵员应尽可能的将蒸汽发生器水位补至高液位。在所有电源丧失后,为了保证蒸汽发生器的补水,利用临时泵将LCU01/02/03/04BB001中的除盐水注入蒸汽发生器中,以冷却反应堆装置。

《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补水应急预案》规定:当丧失所有厂外电源,应急柴油机和机组柴油机全部无法启动、加载,无法通过相邻机组供电及移动电源供电启动应急给水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且一回路保持完整时,为了保证堆芯的有效冷却,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维持蒸汽发生器液位,并将相应蒸汽发生器的大气释放阀前置隔离阀开启,通过大气释放阀冷却反应堆,缓解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后90分钟之内实现由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维持蒸汽发生器液位。

(三)通过移动泵向一回路补水

在全厂断电后,如果无法向蒸汽发生器供水,随着蒸汽发生器内介质的流失,一回路压力逐步上升,稳压器安全阀通过间断开启、关闭以维持一回路压力不超限。在此过程中,由于堆芯余热导致反应堆冷却剂通过稳压器安全阀不可补偿的流失,最终导致堆芯、干涸、熔化以及压力容器的熔穿。

《通过移动泵向一回路补水应急预案》规定:在无法通过相邻机组供电及移动电源供电启动安注系统及余热排出系统,且确认无法通过二回路有效导出堆芯热量的情况下(且无法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补水冷却一回路),为了保证堆芯的有效冷却,在事故发生后90分钟之内实现由移动泵向一回路供水,维持一回路水装量。

(四)通过消防车向乏燃料水池补水

乏燃料水池冷却功能由FAK10/40系统实现,一列运行一列备用,JMN/JNA20/30系统可以作为其备用。在FAK及JMN系统均不可用时,乏燃料水池冷却所需要的水量,可以由消防车补给。

《通过消防车向乏燃料水池补水应急预案》规定无法通过相邻机组供电及移动电源供电启动FAK系统向乏燃料水池供水时,为了保证乏燃料水池内乏燃料的有效冷却,如预计不能在6小时内启动FAK系统向乏燃料水池补水,在事故发生后8小时内实现由消防车向乏燃料水池供水,维持乏燃料水池液位。

(五)若因地震造成厂区路面损坏,移动泵、移动电源车暂时无法运到指定地点。全厂失电后约2小时蒸汽发生器蒸干,一回路压力开始上升,稳压器安全阀动作,安全壳压力开始上升。堆芯出口蒸汽气体混合物温度达到400℃前和事故开始2小时内,为防止高压熔堆开启事故排气KTB20阀门和强开稳压器安全阀卸压,中压安注箱向堆芯补水。堆芯出口蒸汽气体混合物温度达到400℃和事故开始2小时内,开启阀门JNB10AA101, JNB10AA102,从堆内构件检查井向堆芯捕集器换热器注水。

当UJA08CR001显示安全壳空间的γ剂量达到100Gy/h时开始供应碱溶液,这样的剂量水平表示已经有约5%燃料熔化。操作员在超设计事故面板上控制阀门JNB50AA101 和 JNB50AA102,从而保证从向安全壳地坑注入化学溶液。

三、结语

福岛核事故后,引起了全球对核电站安全的关注。核电站虽然拥有四个相互独立的安全系统,2路厂外电源,7台柴油发电机,双层安全壳等诸多安全措施,但是当地震叠加海啸等极端事故发生时,仍有可能发生全厂失电,无法导出堆芯余热,最后导致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泄。如果发生了地震加海啸事故时,操作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恢复机组供电:当厂外电源和柴油机都无法供电时,就迅速启用6KV移动电源和400V移动电源车向相应母线供电,将可以保证至少一个通道的安全系统工作。

(二)向蒸汽发生器供水:当移动电源无法供电时,在事故发生后90分钟之内实现由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维持蒸汽发生器液位。并将相应蒸汽发生器的大气释放阀前置隔离阀开启,通过大气释放阀冷却反应堆,保证堆芯安全。

(三)向一回路供水:当无法通过二回路导出一回路热量时,在事故发生后90分钟之内实现由移动泵向一回路供水,维持一回路水装量,保证堆芯的淹没和冷却。

(四)向乏燃料水池供水:当乏燃料水池失去冷却时,预计不能在6小时内启动FAK系统向乏燃料水池补水,在事故发生后8小时内实现由消防车向乏燃料水池供水,维持乏燃料水池液位,确保乏燃料水池的冷却。

通过以上缓解措施将大大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性能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元.通过移动泵向蒸汽发生器补水应急预案[J].

[2] 孙红利.通过移动泵向一回路补水应急预案[J].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3篇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

强震致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出现故障并爆炸,核能安全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焦点。

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西方国家早已抛弃了的,不够安全的石墨反应堆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机房的建筑遭到毁坏,反应堆内的放射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并向大多数东欧国家提供重要电力。

该核电站的反应堆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水冷式石墨慢化反应堆,铀燃料棒放在一大堆石墨中,由石墨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度,从而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

由于石墨反应堆不够安全,许多年以前就被西方国家抛弃了。这种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猛增,直至超过熔点而导致熔毁事故。

二、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

爆炸引起机房起火,浓烟使人呼吸困难,放射性物质不断外溢。核电站所在地区有2.5万居民,这些居民从26日晨开始疏散,疏散共用了34个小时。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性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

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

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

受到污染最严重的是波兰。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性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

南斯拉夫政府要求居民不要利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三、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辐射,苏联将28万多人疏散到了辐射区以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五个多月才恢复发电,使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

据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

在核事故的危害下,有33人死亡,300多人因受到严重辐射先后被送入医院抢救,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污染。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4篇

核电专家凭什么给出如此肯定的回答?凭的是高质量的技术保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二者一体,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将核泄漏概率降至最低。

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第1道,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第2道,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第3道,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第4道,安全壳。只有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

2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经过20年的发展,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

二、虽然发生过几次事故,历史仍然证明,核电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1979年发生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事故和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两次事故,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就是这两次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污染和人员伤亡。这种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两次事故后,安全便成为核电行业发展时考虑的第一要务,在那之后,全球也基本没有再出现大的核泄漏事故。

三、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继而核电站发生爆炸。虽然各界对其消极的解读较多,实际上,从积极方面考虑,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日本核电厂的应对和处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坏”。

核电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告诉记者,从3月12日日本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来看,可以肯定不是核反应堆爆炸,否则现场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不会仅限于铯和碘。

“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事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核泄漏,这证明核电的安全保护还是非常好的。”李宁提醒大家,日本的核电站并非安全性能最高的三代核电站,对待核电还需要综合判断。应该客观地看到过去的20年中,全球近500台核电机组为全球提供了大约15%的电力,且无事故发生。

长期关注能源行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表示,目前核事故事态还在进展,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但日本的核事故将必然对全世界核电建设、管理和监督产生影响。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 SOP规程;应急响应

1 压水堆核电厂原理简介

核燃料在反应堆压力容器里发生裂变反应,利用主泵驱使一回路冷却剂流经蒸汽发生器在一回路内进行强迫循环流动,将堆芯核燃料裂变产生的热量带出堆外。蒸汽发生器设有传热管,一回路的高温水在传热管内流动,加热传热管外部的二回路给水,二回路给水被加热后达到饱和,其产生的蒸汽进入汽轮机,成为汽轮机旋转的动力源,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向外电网发电。被汽轮机利用完的蒸汽会在凝汽器里被冷凝,冷凝的冷源来自海水,被冷凝后的水经给水泵又被打入蒸汽发生器中与一回路水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完成循环。

图1 压水堆核电厂原理

2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简介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SGTR),包括一根传热管破裂和多根传热管破裂,也包括导致轻微连续泄漏的裂纹。所以它关系到第二道屏蔽失去完整性,导致一回路与二回路间联通,出现从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漏,所以二回路将被具有放射性的一回路水污染。另外,应当关注,传热管破裂的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已经污染,在紧急停堆前被送往汽机,然后直接到凝汽器或大气,这可能导致第三道安全屏障被旁路。

2.1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的产生原因及设计上的预防和监测手段

可能引起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断裂的主要原因如下:

(1)传热管承受机械的和热的应力;

(2)二回路水产生腐蚀,特别是由于管板处的沉积物,使管板上方的管壁局部变薄及传热管发生裂纹;

(3)一回路水产生的腐蚀;

(4)紧缩效应(支撑管板的缝隙由逐渐长大的腐蚀产物所淤塞,并引起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收缩)。

为了纠正这些弊病并减少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断裂的风险,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

(1)采用高韧性材料的传热管;

(2)二回路水的化学处理,目的是避免传热管腐蚀;

(3)改进管束底部流动情况(缩小低速区);

(4)防止蒸汽发生器的给水进水直接冲刷管束;

(5)蒸汽发生器设有支持板限制振动,从而使与一根损害的传热管相邻的传热管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6)改变U形管的隔板几何形状(以缩小传热管与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

(7)在管板的全部高度上都胀管。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的监测有三种手段:

(1)由主蒸汽供应系统上的放射性探头检测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是否带有反射性;

(2)由R.E.N(反应堆核取样装置)在蒸汽发生器的排污回路内,连续地测量放射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有可能确定受影响的蒸汽发生器;

(3)测量从凝汽器中抽出的不凝结气体的放射性。

2.2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的风险

(1)这个事故的主要后果是一回路水污染了二回路。如果再加上凝汽器不可用,同时故障蒸汽发生器压力控制不当,导致排大气阀门开启,则受污染的蒸汽将会排向大气,这将导致第三道安全屏障被旁路,放射性直接向大气排放。

(2)如果破口较大控制不当,会导致故障蒸汽发生器和蒸汽管道充满水,由水排放的放射性比蒸汽排放的大得多(质量流量更大),液态放射性排放更危险。

(3)蒸汽发生器的安全阀带水操作可能造成它们卡在开启的位置上,从而使得反射性持续释放。

(4)正像所有的一回路失水事故那样,SGTR也具有使堆芯冷却不足的风险。

(5)故障蒸汽发生器隔离以后,泄漏的方向可能倒转。于是就有由于一回路水被二回路水稀释,造成一回路水硼浓度减小的风险。

3 事故状态下主控人员的分工及行动

3.1 事故状态下主控人员分工

一二回路操作员:执行一二回路SOP规程(基于状态导向法),控制和监测一二回路和安全壳状态;管理核蒸汽供应系统功能一二回路部分的不可用;

协调员(机组长):执行协调员规程监控一二回路的机组状态,如果需要,在协调员规程帮助下,与一回路操纵员重新定位程序执行点;通过操纵员控制主要操作的实现;确保与其它部门的联系;执行值长/ 安工商议后要求的行动;了调整运行值的工作负荷,在各种可能的操作方法中,安排那些优先要做的;如果需要,协调员会比操纵员更精细地监测重要系统的可用性;管理支持功能的重新投运;

值长/安全工程师:执行SPE规程,根据机组的物理状态,确保与安全相关的各项行动得以实现;执行安全系统和安全壳系统的监测;能够要求执行与安全相关的重要行动;根据应急程序向应急指挥部建议当前的应急等级;

3.2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下的保护行动

首先,在设计方面,已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避免故障蔓延。

虽然不存在专门针对这个事故设计的保护系统,但有一定数量的操作,能够限止事故的后果,这些操作起初是自动的。

自动保护信号包括:

(1)稳压器压力低报警;

(2)根据稳压器压力低信号,产生紧急停堆,紧急停堆引起汽机脱扣;

(3)安全注入系统起动,它在稳压器压力极低时发生;由此导致蒸汽发生器的正常给水停止,并起动辅助给水系统。

事故发生后,主控室操纵员依据相应的报警或者技术规范程序的要求,会进入SOP规程进行事故控制,SOP规程要求操纵员不断对主控状态的判断后采取相应的手段控制事故,主要的控制策略为:

(1)识别并隔离故障蒸汽发生器;

(2)控制一回路降压,减少并消除泄漏;

(3)当一、二回路压力趋于平衡时,采用一二回路(下转第261页)(上接第246页)同步降压的方式将反应堆后撤至安全的状态。

4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下的应急响应

以上的行动主要是针对机组本身的行动,为此核电站需要设立相应的厂内外应急行动计划。厂内外应急则不仅考虑了机组的情况,还考虑到了厂内外人员和环境的保护,是事故后的另外两道重要的安全屏障。

当核电站发生事故时,为便于判定应急规模和组织应急行动,根据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核事故的性质、特征、后果(或可能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应急状态由低到高分成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四个级别,这与国际惯例及我国核安全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事故状态下,根据应急状态分级初始条件由相应的授权人批准进入各级应急状态。

当核电厂出现导致或可能导致核事故的异常事件时,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根据应急计划规定的应急状态分级初始条件和情况进行检查核实,经确认后初步判断应急状态等级,进而决定应急响应的启动。

以下以发生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为例,说明应急响应的启动流程:

事故发生,运行人员在进入事故规程后,一般每进入一本新的事故规程(标志着事故状态可能改变),都会有提示要求值长确认应急等级,值长此时会收集相应的机组信息,再比对应急程序中的相应条款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则会建议应急指挥部进入相应的应急等级,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发生后,在应急启动程序中,值长依据相关判据建议相应的应急等级。

应急指挥部在得到值长的建议后,根据应急规程,经讨论后,会决定是否进入相应的应急等级,如果要求进入,则会由应急部门或主控室相应应急等级的广播警报,厂内各应急组织接到警报通知后按照要求启动应急行动进行干预,并将相关情况通报国家相关部门,必要时厂外机构配合共同执行应急行动。

【参考文献】

[1]杨世铭.传热学[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5版.科学出版社.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6篇

该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在报告前言中表示,该报告考虑了人、组织和技术因素,旨在对于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进行说明,以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和核电站的运营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天野之弥指出,任何国家的核安全均非儿戏,不能对此产生任何的自满情绪。

报告涉及的内容为事故本身、应急准备和反应、事故的放射后果、事故后恢复和事件发生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所从事的活动。

天野之弥在报告前言中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突显出加强有效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成员国在事故发生几个月之后即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核安全行动计划》,并致力于计划的落实,以期改善全球的核安全。

天野之弥在2012年宣布:国际原子能机构将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提交一份具有权威性、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平衡的评估报告,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此次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是来自42个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和几个国际组织180名专家的集体合作成果。

31 August 2015 IAEA has officially released Director General’s Report on the Fukushima Daiichi Accident today. The report assess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11 March 2011 tragic accident, which is also being published along with five technical volumes on this topic by international experts.

Yukiya Amano, IAEA Director General said in his Foreword to the Report, this report considers human, organizational and technical factors and aims to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happened, and why it happend, so that the necessary lessons learned can be drawn by governments, regulators and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ors throughout the world. He also thought that there could be no grounds for complacency about nuclear safety in any country.

This report touches upon the accident itsel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rad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ccident, post-accident recovery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IAEA since the accident.

Mr. Amano said in the preface th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accident underlined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mber States adopted the IAEA Action Plan on Nuclear Safety a few months after the accident and have been implementing its far reaching provisions to improve global nuclear safety.

Mr. Amano had announced in 2012 that the IAEA would prepare an authoritative, factual and balanced assessment of the accident, addressing both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report is the result of an extensive collaboration that involved some 180 experts from 42 IAEA Member States and several international bodies.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7篇

近日报纸把世界上已有的、在建的、筹建的核电站都标出来,可以看到,很多核电站都建于低纬度。过去总认为核电站建在海边最安全,但福岛核电站恰恰因为建在海边,遭遇海啸,被冲断了供电系统而发生事故。

福岛核电站事故至少给我们两个警示,第一,核电站建在海边的安全度与设想的相差很远。第=个警示是,核电站运转寿命延期要非常谨慎,如果机体情况不好,应果断停运。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是40年,经各相关机构评估通过,最多可延期20年。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到今年3月刚满4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去年刚通过延期使用的方案。而据台湾媒体报道,位于台湾屏东的核电三厂在2001年曾发生事故,压水式反应炉曾一度完全丧失供应外部和内部电源。按核电站泄漏事故等级,可划为第三级。

台湾分析东海沿岸的核电站后,认为存在四种隐形杀手:一是建在近海的核电站,厂房高出海平面如果低于5米,容易受海啸冲击;二是在近海,地震可能造成土壤液化,后果难以控制;三是如果污染物进入海底,会造成海底辐射;四是建在地震活动断层附近的核电站,地震若达到6.5级以上,容易造成严重事故。台湾核一厂、核二厂离断层分别是7公里和5公里,均低于至少8公里的标准。

人类历史上使用核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是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第二就是日本的福岛核事故了。它们各方面都差异很大,但拥有共同的致命点――制度,与核电站安全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最根本的还是制度,而非技术问题。那次灾难也成为人们追究与核安全相关的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最重要推动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人们总结出三个层面的教训:第一,平时闭口不谈各种隐患和小事故,没有引起监管者和人们的关注,最后导致了大故事。这是制度上最大的弊端;第二,不负责任,可能本应是这一级的责任,却不处理,等上一级的指示;第三是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

我在台湾期间也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认为,日本福岛核电站在体制上存在两个严重漏洞,才造成目前这么大的灾难。福岛核电站的第一个严重漏洞,是福岛核电站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太密切。政府本来应该代表全社会、全民对核电站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关系过于密切,监管不力就可能出现。这是有具体案例的,东京电力公司曾隐瞒了1978年发生过的严重核反应堆事故,并存在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行为。去年5月份,更是具体提出过福岛核电站遭遇天灾时,电力系统可能出问题。恰恰现在出问题的正是电力系统。福岛核电站事故目前还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我们希望调查结果能公布更多的细节。实际上,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的第一天,东京电力公司就应该公布具体情况,让大家清楚事态,采取相应措施。问题的最初阶段,才是解决的良机。

当然,我也不是鼓吹走极端,推行“非核化”,但在这里要强调一点:核电站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只要牵涉入,牵涉建造地,一定存在潜在的、爆发性的危险。无论是核电站所属公司、相关利益方还是核电站人员,都有可能会隐瞒或扭曲信息误导公众。一旦公司与政府关系过于密切,政府作为最重要的监管机构的作用丧失的话。后果更难以设想。基于这两种情况,我们甚至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核电站的安全技术是第二位的,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制度都是第一位的。制度第一位,就是要把隐瞒信息和监管缺失这两个最大的漏洞给堵上。

核电站泄漏的教训太深刻了。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受普遍的恐怖心理影响,台湾的日本料理店有30%~50%没有客人,在香港超过50%没有客人。1989年我曾到苏联访问,当时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夕,正在解密历史,谈得最多的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因为后果太严重了。那么大的地方,现在仍然是个死城,里面出生的小动物,很多还是肢体残缺不全的。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8篇

这是6月16日,也就是外电报道该处“发生核泄漏”消息两天之后,《财经》记者走进大亚湾所看到的情景。

一根燃料棒引发风波

6月14日,境外某媒体报道“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该报道称,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内正在运转的2号机组突然出现异常,“检测发现辐射泄漏超出厂区范围。”

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开展商业运行以来,每年发电量约15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其余三成供广东省使用。大亚湾核电站所有权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其股权分属于广东核电投资公司(占75%)和香港核电投资公司(占25%)。

2003年3月,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和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运营公司)。2009年9月,经股权结构调整,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和香港中电核电运营(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拥有运营公司的87.5%和12.5%股权。

大亚湾位于珠江口东侧,西南邻香港,南接广阔的南海。岭澳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相邻,两电站相距1.2公里。由于此处距深圳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45公里,距香港特别行政区尖沙咀直线距离约52公里,“核泄漏”消息一出,香港舆论一片哗然,多家媒体跟进此事。

6月15日凌晨,香港特区保安局对该事件作出回应: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冷却水发现放射性碘核素和放射性气体均有轻微上升。在过去两星期,这些放射性水平保持稳定,没有特别变化。

之后,大亚湾核电站的两大股东――中广核、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国家核安全局也纷纷澄清传闻,称所谓“核泄漏”事故实则为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中的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放射性物质未进入到周围环境,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并没有发生放射性核泄漏事件”。

各方的澄清并未止住外界猜测:一根燃料棒的裂纹影响究竟有多大?它是否真会导致“核泄漏”事故?

根据中广核给《财经》的书面回复,2010年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监测发现,一回路放射性水平轻微上升,一回路放射性碘131当量峰值达到440.58兆贝可/立方米――约相当于正常运行允许限值4400兆贝可/立方米的十分之一,因此这一放射水平远未到达危险范围,不影响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到了5月28日,放射性水平重新达到平衡并保持稳定,监测结果为40.91兆贝可/立方米,满足核电站运行技术规范的要求。

6月10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第八届核安全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召开。这个本来是例行的安全会议成为了“核泄漏”风波的导火索。

前述境外媒体的记者通过某种渠道得到该份会议报告。报告称核电站今年“上半年发生了几则异常事件”,初步分析有一根燃料组件存在微小核泄漏,核电厂已采取加强监测及辐射防护措施,及减少堆芯扰动操作等补救措施。境外媒体由此判断“大亚湾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允许范围内的“破损”

对于这根燃料棒的裂纹导致“核泄漏”事故的说法,接受本刊采访的业内人士均予以否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安全咨询委员会成员潘自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燃料棒的微小泄漏既不属于“核泄漏”,更不是“事故”级别。

核电站主要依据核裂变的原理进行发电,作为核能发电的基本工具,燃料棒内藏核原料铀,核分裂亦在燃料棒内进行,分裂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会把水加热使其变成蒸汽,再推动涡轮机来发电,分裂过程会令燃料棒长期处于高温中。

为防止泄漏放射性物质,或减低任何泄漏造成的影响,大亚湾核电站采用“纵深防御”的防护原则。这意味着如果一项安全功能失效,其他安全功能仍可以防止意外发生或减低意外的后果。

根据纵深防御原则,大亚湾核电站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安全措施共有三道“屏障”:第一道是燃料棒的锆合金包壳,包容核燃料和裂变产物,极不容易破损。第二道是压力容器和整个一回路,因为都是密闭的,即使有放射性物质漏入也不会扩散出去。最后一道是安全壳,反应堆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安全壳不会让放射性物质轻易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去。

中广核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国核电站燃料棒的可靠性与国际水平相当,在核电站的设计中考虑了正常运行时允许有一定的燃料棒破损率,在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也出现过极少量燃料棒的破损,但只要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水平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核电站仍允许运行,燃料棒破损不会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

这一解释得到潘自强的佐证,他说,“核泄漏”主要针对外界环境而言。这次事件中燃料棒的微小泄漏实际上是从燃料棒泄漏到下一层安全屏障――“一回路系统”,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而一回路本身是密封的,并没有泄漏到外界。“个别燃料棒的微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一回路系统中,是设计允许的,仍然在正常的范围。”

国家核安全局16日的通报也指出,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中有4万多根燃料棒,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属于正常运行工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解释,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可比汽车轮胎,正常的情况是两个大气压,但是1.7个、1.8个大气压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不影响汽车行进。

目前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正常运行。粤港两地环境连续监测数据则显示,大亚湾核电基地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水平与电站投运前测量的本地数据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事件通报制度

根据与国家核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核电站需要接受国家核安全局、地方环保当局的监管,以及日常和定期监测,并定期向媒体、公众公布核电站运行安全业绩。中广核集团还定期组织国际、国内同行评审,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等机构的定期评审与检查。

依照国际惯例和国家标准,核电站一旦出现偏离正常运行的事件,将在第一时间向国家核安全局及相关部门报告。

国际原子能机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表来定义核事故等级,分为7级,事故越大等级越高:0级被表述为“偏差”,在安全问题上无重要性;1级-3级称为“事件”,分别被表述为“异常”“事件”和“严重事件”;4级-7级称为“事故”,分别表述为“主要在核设施内的事故”“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只有5级、6级、7级“事故”,才能影响到核电厂以外的公众,才需要对公众采取防护措施。迄今为止,5级以上的事故,世界上共发生过两次,即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7级)和美国三哩岛核事故(5级)。

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的解释,这次所谓的“泄漏”事件,尚没有达到0级标准。但针对本次情况,中广核集团还是按照高标准要求向国家核安全局进行了通报。与其他生产安全标准相比,核电安全标准显然要严格许多。

另外,对于“怎样的情形下应该停止核电站运行”这一问题,国际上同类型核电站反应堆,根据一回路放射性水平设计了三个运行区域,即正常运行区、限制运行区、停止运行区。

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的核安全监管当局和法国电力公司的通常做法是:类似核燃料棒破损的事件,只要一回路放射性指标没有超过核电站运行技术规范的正常运行范围(如同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现状),机组将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事件分级标准,发生属于正常偏差(0级及以下)的情况,核电站运营单位须非正式地向安全监管当局报告,监管当局将进行评估,只要对环境、公众没有产生影响,监管当局不需要向公众和媒体进行通报。

只有在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启动应急计划的情况下,才需要向公众和媒体信息。

潘自强特意提到,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核电站至今也没发生过2级以上的事件,“这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

切尔诺贝利阴影

即便如此,中国优秀的核电安全纪录并没能抹掉公众对核电安全的疑虑。相较内地而言,香港对核电的疑虑更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筹划大亚湾核电站,对于核电站运行中的安全问题,香港民众一直存有疑虑。在大亚湾核电站动工的前一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当时,香港曾有逾百个环保、民生关注团体组成反对大亚湾核电厂联席会议,反对兴建核电站。

但事实上,大亚湾核电站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大亚湾核电站全套技术和设备从法国引进,就反应堆类型来讲,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俄制“水冷式石墨慢化沸水式”反应堆不同,大亚湾核电站选用的“压水式”反应堆是目前商用反应堆的主流模式。中国核学会2003年8月的一份报告曾专门分析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的安全性能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该技术后来已被禁止使用。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1979年也曾发生事故,由于有防护墙,才没有导致放射性物质对外泄露。

潘自强认为,尽管三哩岛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均为压水堆型,然而与较早建设的三哩岛核电站相比,大亚湾核电站的技术设备有很大的进步,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在潘自强看来,公众对于核电的恐惧还来源于传播过程中对核泄漏危机有意无意的放大。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世卫组织等有关方面的科学家最终确认的数字是:完全由过量辐射致死的仅有28人。这与一些报道宣称的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相差甚远。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核能 核事故 福岛 警示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从自然界中取得能源,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后,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大量地消耗各种化石燃料,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同时也由于大量“三废”的排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能源。

1 核能是20世纪重大发现

自从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现象后,人类就开始试图利用原子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遗憾的是,核能一出现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危害人类而没有造福人类,直到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开始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建造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不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且核裂变能量大,可建造大功率发电站。因此,核能被认为是能量大、耗料少的清洁能源。随后,核电站便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是拥有核电站最多的5个国家。核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纪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然而,随着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核事故的出现,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的出现,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人们对核的恐惧与日俱增。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出现,则又一次加重了人们对核事故的忧虑,许多人甚至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由于核电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十分突出,有人甚至这样形容核电:核电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正常状态下是安全的,而一旦失控,就可能危害人们的安全。

2 福岛核事故与应急监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核电,全国有18座核电站,54个反应堆,大都是沸水堆。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地震并引发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一、二、三号运行机组紧急停运,反应堆控制棒插入,机组进入次临界的停堆状态。在后续的事故过程中,因强烈地震的原因,导致其失去场外交流电源,紧接着因海啸的原因导致核电站内部应急交流电源(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失效,未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功能全部丧失并引发事故。此次事故按照国际核事故分类等级,达到最高的7级,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相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爆炸性、短时间高架排放,而福岛事故排放持续时间较长,放射性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排放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总量仅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1/10。

事故发生后,按照环保部要求,我国立即启动核应急预案,开展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加密测量频次,并随着事故状态的变化,增加了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由于事故状态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制定了应对措施。从监测结果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福建省的影响是存在,但影响极其轻微。

3 福岛核事故对核安全的警示

在当今有核电站的国家中,日本可以说是核电站建设较早的国家,已经有过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训,但福岛核电站出现这样的特大事故,确实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也暴露出在核电站安全管理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在对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表示同情和关注的同时,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更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警示。

3.1 核电站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

核事故的防范设施必须与核电站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核电的安全性是核电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经济性和安全性关系上,应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绝不能为了节省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比如,福岛核电站由于对气体排放管道监测不力,忽视了安全壳氢爆炸的可能,虽然在建设核电站时节省了成本,但最终造成氢气向壳外泄漏而发生氢爆炸,使反应堆厂房受到破坏,产生放射性泄漏到环境中。同样,核电站也不能为了提前发电产生效益而赶时间、抢速度,缩短建设工期,这样可能会降低安全系数,也许提前发电对运营商来说是有经济效益的,如果影响到安全,就可能埋下事故隐患,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3.2 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正常情况下,发生地震后,反应堆停堆,发电功能即停止。核电站可利用外部电源驱动冷却和控制系统,即使地震对电网造成大规模破坏,核电厂备用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也能准确启动,提供电源。但是,因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接踵而来,摧毁了核电站的海水保护墙,淹没了地势较低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导致了核电站失去所有的外部电力供应,反应堆失去了强迫冷却的手段,堆内温度不断上升,造成爆炸。福岛核事故是因为地震与海啸极端事件叠加效应造成的。因此,在核电安全性方面,应充分考虑多重自然因素影响的叠加效应。福建省核电站建在海边,属于滨海核电站,经专家评估福建沿海的海洋、地质环境不具备因地震引发大海啸的条件,但福建沿海的台风是常有的,每年会出现几次,有些强台风的能量大,破坏性强,带来的暴雨也会造成洪水,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供电中断。也许几种极端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说,人类有记录以来虽然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福岛9级地震和海啸以前也没有记载过。

3.3 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

核电站虽然建立了纵深防御体系,但核电生产企业仍应该建立核安全文化体系,以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管理核电站,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早在几年前,该核电站就曾发生过核泄漏事件,但日本核电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隐瞒,也出现过试验报告造假和温度测定资料报告被篡改现象,被监管部门作停堆处罚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日本能够以小见大,对核电站各系统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也许就不会发生去年的爆炸事故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国已经运行、正在建设的核电厂开展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对于核电站来说,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3.4 加强核电科普,提高公众应对核事故能力

福岛地震和海啸都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去上万人的生命,损失大量的财产,但核电站事故最让人担心和关注。这次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边3公里开始撤离,随着事态的发展,撤离范围扩大到20公里,数十万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离办公室和住宅,前往安全地带。20~30公里内的居民回建筑物就地隐蔽。日本公众在撤离过程中服从指令,忙而不乱,表现出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能做到这样,与日本平常的核电科普宣传和应急能力培养不无关系,这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有关报道曾说,如果类似灾害发生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恐怕都要大于日本。由于我国核电科普尚不全面,加上原子弹爆炸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事故的阴影,使人们“谈核色变”,这种恐慌心理在中国引起了荒唐的 “抢盐事件”。因此,做好核电站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加强公民的自律和团结精神,提高应对核事故能力,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向全社会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识,让公众了解一旦出现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听从指挥,千万不要惊慌,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要尽量获取来源可靠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让公众相信政府具有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3.5 加强核电技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电站是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核电站发生泄漏,全世界都可能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在核电技术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尽可能消除核电技术壁垒,核电技术发达的国家要尽可能向其他国家传授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共同福祉。

4 结语

核电站事故范文第10篇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使用一般的保险定价原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站数量太少,很难满足大数法则对保险标的数量要求的最小值。核电站保险只有5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只有435个,即便包括已退役的核反应堆,也只有600多个,WANO组织统计的反应堆运行时间累计只有12000堆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大数法则失效,导致核电站的定价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定价方法。

(二)核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有可能酿成巨灾风险

核巨灾风险发生,会导致大量费用发生: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涉及到非常高的清污费用;由核巨灾风险而触发的核责任险还具有保险责任长期性的特点。核保险的这些特殊性,是核保险定价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吸收与借鉴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我国核保险的科学定价

虽然有关保险定价的文献比较多,如李冰清、田存志(2002)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以便更合理地解释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问题;毛宏、罗守成、唐国春(2003)介绍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张勇(2004)阐释了保险产品定价的效用理论;曾娟、王文(2006)通过对我国现行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研究,认为财产保险领域费率厘定技术的改进非常关键,并探讨财产保险领域费率计算方法的新途径。但是有关核保险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关于核保险如何定价的文献目前是一项空白,核电站如何定价一直是核保险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从核保险的实践来看,我国核保险业务开始于1994年,至今只有13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核保险定价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考虑到核保险在国外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现状,国外关于核保险定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可以吸取与借鉴的成果。随着核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外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继续吸收与借鉴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与充实我国核保险定价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我国核保险科学的定价。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原理

(一)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

在对核电站进行定价时,事先要明确危险单位的划分。核风险保险事故下的核电站的危险单位是指,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对一个保险标的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损失范围。根据核电站的设计特点,一次核风险保险事故最小可限于核反应堆内,最大可导致包括核电站现场以外的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在确定核电站核风险保险事故危险单位时,实践中有三种划分法:第一,把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而不论该核电站拥有1座或2座以上反应堆;第二,以一张保单作为一个危险单位,该保险单可以覆盖地点不同的数十个反应堆,并且这些反应堆共享一个保险单限额,如英国、法国、韩国;第三,同一保险标的由多张保单保障,如财产损失险、核第三者责任险、核物质运输责任险、核恐怖责任险、利损险等,不论这些险种是单独出单还是作为附加险出单,所有险种的保险责任应累加在同一保险标的下,即承保能力不能重复使用。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划分方法,因此本文在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时,以整个核电站视作一个危险单位。

(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

1.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费率可以分成两部分:纯费率与附加费率两部分。纯费率主要是根据保险标的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它是保险费率的基础与主要构成部分。保险费率的厘定,关键在于纯费率的确定。

保险是对风险的保险,因此风险的高低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保险在厘定价格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在核电站定价中,准确地划分以及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是厘定核电站费率的基本工作。

核电站可能遭受的风险是制定纯费率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识别与估计出核电站的关键风险及其发生概率,就为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40多年来全世界核电站的运行记录,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明显的规律性。从1962年至2004年,全世界核电站共发生了800多次保险事故,其中只有10%的损失是由核事故引起的,其它大部分的损失是由火灾、机器损坏和电器设备损坏造成的。也就是说,核电站发生特大事故的概率是极小的,大部分事故是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的损失。核电站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损坏。机械故障是核电站保险业务中引起保险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发生频率约为25%,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34%。损失区域主要集中在汽轮机、发电机、变电站、装卸料机、备用柴油发电机,以及各类型泵等。

(2)火灾。火灾是引起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发生频率约占损失事故的22%,损失金额一般占总损失的19%。

(3)电气事故。电气事故是核电站保险损失的常见因素,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23%,损失金额约占总损失的30%。

(4)核事故。指发生与核泄漏有关的核损害事故,其损失还包括人员疏散、除污、核电站彻底关闭、余热排除等系列后果损失。这类损失的发生频率为10%,损失金额占总损失的13%。目前核事故损失的概率为a×l0-5~10-7,a≤3,其含义是安全性最好的核电站每运行100万年,才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堆芯熔化事故,而安全性最差的核电站每运行1万年,就可能出现不高于3次的堆芯熔化事故,可见不同的核电站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差异较大。世界上迄今只发生了两次重大核事故,一次是美国的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一次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5)其他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发的物质损失赔偿,发生频率约为20%,累积损失程度占比约为4%。

此外,在实际确定纯费率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在预期损失率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纯费率=预期损失率×(1安全系数)。

2.附加费率的确定

附加费率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保险公司期望的合理利润率,它由费用率、营业税率和利润率构成。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率为30%左右,但是考虑到核电站保险是一类特殊的保险,它不同于常规保险,核电站保险涉及到许多常规保险所没有的风险检验、风险测定环节,因此核电站保险的成本费用一般要高于常规保险的成本费用,核电站保险所需的成本费用在35%左右。

假设用r表示纯费率,用k表示附加费率,用R表示理论保险费率,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r/1-k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

以上计算出来的保险费率仅仅是理论费率,由于影响核电站财产保险定价的因素非常多,在实际定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实际费率确定方法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实际费率,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核保险市场供求状况。核保险的供给方包括国际核共体、美国核自保组织(NEIL)、欧洲核自保组织(EMANI)三家。随着国际核自保组织的发展,境外核保险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核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核保险市场费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保险单的保障范围,包括责任限额、免赔额、除外责任、特殊条款、附加险等都会对保险费率产生影响。如含有营业中断险的财产损失险保单,必须单独确定营业中断险的费率。最新的保单条款内容体现了对核电站安全运行水平的重视,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的强制损失率(ForcedLossRate)指标被首次引入英国的核物质损失险保单中,强调了安全运行好的核电站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费率水平。纯益手续费、无赔款退费、停堆退费等条款广泛使用,使得保费水平更加接近核电站的实际风险水平。

3.被保险人的损失记录。被保险人以往的损失情况不但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核电站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些会影响到对核电站的风险评估,进而对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

4.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核保险有可能产生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一旦产生,其赔偿额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国外的核共体一般都要从保费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巨灾保险准备金,比例高的占到保费的75%,低的占到保费的50%左右,这也会影响到保险费率的水平。

5.出单核共体。出单核共体的实力、地位、经验及其它与再保险接受人的合作关系及谈判技巧等,决定了出单核共体在定价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是影响保险费率的重要因素。

6.常规保险市场对核保险市场的影响。核保险市场虽然相对独立于常规保险市场,但是仍然会受到常规保险市场的影响。当常规保险市场竞争过度激烈时,保险利润减少,部分保险人就会进入核保险市场,提高核保险的总体承保能力,从而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下降;反之,当核保险市场利润下降时,部分保险人就会离开核保险市场,也会引起核保险市场费率的上升。

7.核电站保险费率在核电站不同运行阶段具有不同的费率水平。一个核电站的生命周期一般设计为40年,运行的前5—10年与最后5—10年是风险高发期,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中间20多年属于运行的稳定期,风险较低,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低。从核电站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核电站的保险费率大致呈U形,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核电站的保险费率显然就存在差异。

可见,核电站的定价非常复杂,以上仅是核电站定价的一般原理。不同核电站的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即使风险因素完全相同的两个核电站,其保险定价也是相差很大的。

三、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模式。

(一)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的原理是依据分类法中纯保费法计算保险费率的方法。纯保费是以每一危险单位的平均损失概率乘以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计算公式为:P=S×F

其中,S为最大损失可能(或被保险标的的重置价格),F为每一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概率,P为纯保费。

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是指将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首先分为几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再具体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具体风险的保险费率,通过汇总各个具体风险的保费从而得到每一大类风险保费,再汇总各大类的保费从而得到纯保费的定价方法。假设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机器损坏风险、火灾风险、电气事故风险、核风险、其它风险。具体方法为:

假设可能引发机器损坏的因素表示为m1,m2,…m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m1,Lm2,…Lm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m1,fm2,…fmn,则每年因机器损坏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表示为f1,f2,…f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f1,Lf2,…Lf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f1,ff2,…ff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电气事故的因素表示为e1,e2,…e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e1,Le2,…Le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e1,fe2,…fen,则每年因火灾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核事故的因素表示为n1,n2,…n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n1,Ln2,…Ln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n1,fn2,…fnn,则每年因核事故这一关键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假设可能引发保险损失的其他因素表示为o1,o2,…on,每个因素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Lo1,Lo2,…Lon,每个因素发生损失的年度频率为fo1,fo2,…fon,则每年因其他因素而收缴的纯保费为:

则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的纯保费为:

(二)区位划分定价模式

国际上流行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保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列明风险的保单,另一种是一切险保单。当所使用的保单不同时,核电站的定价方法也不同,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主要适用于列明责任的保单,而核电站区位划分定价法主要适用于一切险保单。

当核电站保单采用一切险保单时,保单的责任范围扩大,风险因素增加,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对核电站进行定价,但是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使用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所计算出来的价格有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核电站所潜在的各种关键风险因素。在这种条件下,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应该使用第二种模式:即区位划分定价模式。所谓区位划分定价模式,其基本的原理是按照核电站不同区域存在的放射性高低差异,将核电站分成高放区(highradioactivityzone)、低放区(lowradioactivityzone)、零放区(zeroradioactivityzone)三部分。

高放区主要是指核岛中的部分财产,指核燃料装入反应堆后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燃料、反应堆内部构件和控制棒(但不包括控制机械),此外还包括核燃料处理厂房的部分区域等;低放区依据不同类型的核电站而有所不同,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主要是指热交换器、稳压器、控制棒的控制机械、循环系统泵、通风系统、装卸料机、核物质传输机械、核物质运输起重机、控制室、乏燃料水池等;零放区主要指常规岛和办公区域,包括汽轮机厂房、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变电站、开关站、消防站、重要厂用水系统、一般材料仓库、油库、车库、厂区办公楼、餐厅、道路、围墙等。

核电站保险与一般电站保险的最大不同在于:核电站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处理核污染所花费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清污费用构成了核电站保险定价当中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发生核泄漏,核电站三个不同区域所遭受的污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清污费用是涉及到整个核电站甚至核电站方圆几百公里范围的,发生的清污费用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放射性区域的风险状况是不同的,可以通过风险检验确定不同区域的风险概率,从而确定出纯费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可扣除因素,从而确定核电站保险价格。

(三)分段定价模式

以上两种定价模式适用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财产损失险定价,但是在建安工险向核保险交接过程中的核电站,由于尚未进入正常的运营阶段,其定价不能使用正常运营的核电站的定价方法。在从建筑安装完成到正常运营之前,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装料前阶段;第二阶段,装料阶段;第三阶段,临界点阶段;第四阶段,并网发电阶段;第五阶段,满功率运行阶段。在不同阶段,风险状况不同,保险费率也不同:在第一阶段,由于还没有加装核燃料,核保险尚未开始,这时核保险的费率为0;在第二个阶段,核保险正式开始,由于仅仅开始加装核燃料,尚未进入自动裂变反应阶段,风险因素比较小,因此这一阶段的保费率仅占到正常运营阶段保费率的25%左右;在第三个阶段,加装的核燃料达到了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阶段,风险因素开始增加,因此核保险费率也相应地提高到占正常运营费率的50%;在第四个阶段,核电站已经进入了并网发电阶段,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保费率提高到占正常运营的90%;在第五阶段,核电站已经达到满功率运营,与正常运营的核电站一样了,所收取的保费率达到最高,为正常运营核电站的100%。每一阶段的保费按该阶段的实际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收取,核电站的总保费是各阶段保费的总和。

四、对我国的启示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核电站建造所使用的技术、核电站运行的时间、反应堆的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定价有影响。在对国外大量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归纳出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定价模式的理论分析,我们认识到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需要大量样本的长期统计数据,国外核共体拥有比较完备的各国核电站风险损失以及赔偿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他们进行定价的原始依据。我国应继续充实与完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以拥有比较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作为核保险定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符合我国核风险特征的定价模型,进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费率。

(二)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

在核电站定价时,核电站的风险水平是由核能检验工程师所出具的风险检验报告为依据的,核电站风险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核电站保险定价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外交流,在国内外培训的方式与方法,提高风险检验的理论水平;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核能检验工程师风险检验实践的方式,在“干中学”里进一步提高我国对核电站风险检验的现场能力。

(三)必须灵活运用核保险定价的方法与综合考虑定价的因素

本文仅仅归纳了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三个基本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核电站,风险状况不同,保单条款设计不同,定价的方法可能相差很大。核电站的定价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在确定各个因素对费率影响时,方法的选择、保险人自身的风险分析能力、定价经验等都会对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要针对不同的电站,灵活运用准确的定价方法;在对电站进行定价时,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电站定价中的重要性。而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现成的定价模型,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电站实际情况的费率。

摘要:定价是核保险中的核心问题。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原理包括: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分为三类定价模式:即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区位划分定价模式与分段定价模式。要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必须灵活运用核保险定价方法与综合考虑定价因素。

上一篇:铁路交通事故范文 下一篇:冒顶事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