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爆炸范文

时间:2023-02-26 15:09:00

核电站爆炸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电站爆炸;锆水反应;水裂变;裂变温度;离心力

中图分类号:0571.43 文献标识码:A

日本核电站氢气爆炸一年多了,而核电站氢气爆炸的氢气来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必要对氢气的来源进行探讨。有人说氢气是锆水反应生成的,这只是一种推测可信度较差,因为核燃料包壳不是锆金属而是锆锡合金,锆锡合金与水不能反应生成氢气,用水裂变这一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去解释氢气的生成较为合理。美科学家在研究煤清洁燃烧的过程中也感性地认识到水在超高温条件下能裂变生成氢气。水在超高温条件下分子内的氢、氧原子急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 向心力时,氢、氧原子间的氢键自然断裂,氢、氧原子失去了氢键的制约就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1日本核电站安全防护系统装置及爆炸原因

1.1 日本核电站有多层防护系统,第一层防护罩 是核燃料锆锡合金外壳,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第二层防护罩是压力容器,把堆芯放入压力容器中。第三层防护罩是15厘米厚的不锈钢板外加一米厚的水泥建成的安全壳,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抗高压、抗辐射的外壳,核反应堆的所有硬件都装置其中。第四层防护罩是厂房,是用钢筋支架外加水泥建成。

1.2 核电站爆炸,是由于地震反应堆自动停止运行供电系统出现障碍冷却系统和应急冷却系统失灵余热无法排出堆芯温度增高水温升高产生蒸汽、使压力容器里的压力增大。而衰变热继续放出,导致蒸气继续放出使压力容器内的压力再升高,其高压气体外泄到安全壳内,使安全壳里的压力升高到超过设计压力的1.5倍以上。而安全壳内的压力仍继续升高,使安全壳里的氢等气体从泄压安全阀的气体通道排入厂房。由于厂房中氢气的相对浓度达到了爆炸浓度,在遇到明火后发生了爆炸。

2 核电站氢气爆炸,其氢气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核电站氢气爆炸,其氢气的来源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核燃料包壳锆在高温下与水发生锆水反应生成氢气,也有人说锆和水在高温下生成二氧化锆和氢气等等。

2.1 锆在高温下与水发生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只是推测。资料表明,锆的熔点1852℃,锆在加热时能大量地吸收氧、氢等气体,在高温时能与溶入的氧气、氢气直接化合等。却没有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资料支持,所以说锆在高温下与水发生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缺乏实验室资料支持可信度较差。

2.2 有人说锆和水在高温下生成二氧化锆和氢气。二氧化锆与锆的理化性能不同。二氧化锆的熔点更高达2700度以上,不溶于水、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若在高温下锆水反应生成二氧化锆和氢气,在锆的表面形成了致密的二氧化锆膜,保护了内部的锆不再与水发生反应其反应就此停止,所生成的氢气是很有限的,其氢气混合蒸气漏入安全壳加以稀释,再进入厂房再加稀释,其氢气浓度就达不到氢气的爆炸浓度。核电站就不会发生爆炸。所以说这种说法更不能成立。

2.3 核燃料包壳是锆锡合金不是锆。在锆中加入适量的锡就成了锆锡合金,而锆的理化性能也就随之大变,其硬度和耐蚀性等均有极大地提高,在高温下不能与酸碱反应,更不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为什么却有人不顾事实真相硬说成核燃料包壳是锆呢?是因为核电站爆炸是氢气爆炸,氢气是从哪里来的总要有个说法吧,作者为了给公众一个说法,就苦费心机地想出了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理论。所以就必须把核燃料包壳锆锡合金善意地笔误成锆,利用这一字之误就把两种理化性能完全不同的稀有金属混淆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相信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理论,这是作者善意地欺骗也是无奈之举。其实这恰恰证实了核电站爆炸的氢气与锆水反应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核燃料包壳是锆锡合金不是锆。

2.4 把核燃料包壳锆锡合金笔误成锆,这种笔误极为明显人人皆知。但又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质疑呢?因为你要提出质疑你就必须首先阐明氢气的来源途径,若提不出氢气新的来源你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明知是错误的说法也没有人提出反对。再者对新理论的提出总是思前顾后,没有足够的事实足够的把握,谁也不敢提出氢气生成的新理论,所以就让那种锆水反应生成氢气的错误结论迟迟得不到纠正。

2.5 氢气是水裂变生成的

日本核电站氢气爆炸,是由于地震反应堆自动停止运行供电系统出现障碍冷却系统和应急冷却系统失灵余热无法排出堆芯温度增高水温升高产生蒸汽使压力容器的压力增大。而衰变热继续放出,导致蒸气继续生成使压力容器里的压力继续升高,使水蒸汽等气体外泄到安全壳,使安全壳里的压力升高再升高,其压力升高超过设计抗压能力的1.5倍以上。而安全壳内的压力仍继续升高,水蒸气的温度也随之继续升高,当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 裂变温度(1000℃)时,作用在氢键上的离心力 向心力,氢键自然断裂,水分子内的氢、氧原子失去氢键的制约,就变成另两种动能极高的单质—氢原子和氧原子。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极高动能的氢、氧原子必然放出大量热能变成稳定的氢、氧分子,从而使安全壳内的温度再度升高,水裂变快速进行生成大量的氢气和氧气。所以说核电站氢气爆炸的氢气是水裂变生成的。

2.6 核电站氢气爆炸避免了一场更重大的灾难—核爆炸

如前1.2中所述:当安全壳内的压力极高时,安全壳内氢、氧等气体从泄压安全阀的气体通道排入厂房。如若氢等气体不能从泄压安全阀的气体通道排入厂房。必然安全壳内的压力继续升高水蒸气的温度也继续升高,当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 裂变温度时,作用在氢键上的离心力 向心力,氢键自然断裂,水分子内的氢、氧原子就变成大量的氢气和氧气,使安全壳内的压力再增高,当安全壳内的压力超过安全壳壁的抗压能力的极限时,必然引起安全壳壁的物理性爆破,爆破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引发安全壳内的氢气化学爆炸,继而引发压力容器及核反应堆的连锁爆炸—核爆炸,其后果远远超过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幸运的是安全壳内的气体从泄压安全阀的气体通道排入了厂房。降低了安全壳内的压力,才幸免了一场重大灾难。

3水裂变生成氢气的机理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2篇

虽然,世界各国以人类长远发展的观念,以最大的克制力限制和约束核武器,并于2010年4月在华盛顿的首届核安全峰会上,签署相关协议,就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达成广泛共识。然而,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核电站,却在能源利用的追求中,面临着意外事故、自然灾难等考验,而日渐成为人类的最大威胁。

面对日本震后的核电站爆炸,不知世界各核拥有国做何感想,曾经在核武开发、核能利用上缁铢必较甚至偷偷研究的朝鲜和伊朗等国,又做何感想?

地震是人类的共同灾难,核扩散无疑也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威胁。希望日本核电站的爆炸声,能带给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以瞽示,然后能在核武器的限制,核能源利用的规范化、安全化、抗灾性提升方面,有所共识和措施。

地震教育更需要“素质教育”

启明

我国云南盈江地区发生地震,紧接着日本东北部地区也遭遇特大地震和海啸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并一定要纳入小学、中学的课堂。此外,国家机关、企事业、社会组织都要重视这件事情。

自从汶川地震留下惨痛教训以来,防震减灾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代表委员的这些提议应该说只是一些常识的重申而已。现在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已知道防震减灾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到了现实层面,一旦发生意外状况,是否每个人都能本能地作出科学的应对?

我们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之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民众呼唤日常的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地震教育其实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人们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就是为了实用、为了活命,生命的答卷从来没有补考的机会。

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

除了上述对个体的教育之外,地震教育的范围还应更为广泛。日本的建筑抗震能力都很强,因建筑设计师若降低抗震水准,还没等建筑物出事,自己可能已身陷囹圄。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3篇

3月15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宣布,当天6时多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锅爆炸事件,“可能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核泄漏”。

同时,日本政府发言人称,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反应堆着火,导致核泄漏。电站附近地区的核辐射水平升高,已足以危害人体健康。

至本刊截稿时,日本的核泄漏警报尚未解除。

氢气爆炸

3月11日地震发生后1小时,日本福岛地区遭遇大面积停电,为核电机组提供电力的交流电源全部丧失。

11日16时3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号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装置注水功能丧失,为后来的核泄漏埋下伏笔。

冷却装置对核电厂安全至关重要。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曲静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生意外时,反应堆会自动停堆。但反应堆中的裂变产物继续发生衰变,衰变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热量,且产生量较大。

“如果没有冷却,热量没有被及时载带出来,那么反应堆的堆芯就会承受不了,温度过高时会发生堆芯熔化事故。”曲静原解释说。

按照设计,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应急堆芯冷却系统除了正常电源外,还有单独的柴油发电机组用于应急供电。一旦外电源切断,应急柴油机组便自动启动,继续保证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温度过高,导致堆芯熔化事故。

遗憾的是,随强震接踵而至的巨大海啸,摧毁了作为备用电源的柴油发电机组,导致堆芯余热无法及时排出。

11日23时,1号反应堆汽轮机厂房内放射性剂量上升。半小时后,外部电源车抵达。

12日零时,4、5、6号反应堆的冷却水位处于正常水平,但1、2、3号反应堆均出现不同程度问题。

日本当局利用应急冷凝水,对1号反应堆产生的蒸汽进行冷却,但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压力还在上升。

12日零时30分,1号反应堆压力上升,达到600千帕,超过427千帕的设计压力标准。

12日4时整,压力上升至840千帕,厂房内的放射性水平持续上升。

“这时候必须进行有控制的排放蒸汽,令压力下降,否则就会出事故了。”曲静原说。

12日上午9时07分,1号反应堆开始排气,但这也导致堆内水位继续下降。1小时后,堆芯燃料部分开始,温度逐渐升高。

50厘米、90厘米、150厘米、170厘米……堆芯燃料部分越来越多。

尽管中途再次注水和排气,但始终追赶不上温度的升高。冷却水与包裹堆芯的锆合金保护壳发生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氢气随蒸汽排出,通过泄漏点进入安全壳,与外界氧气发生接触。

最终,12日15时36分,在1号反应堆压力降至一定程度的8分钟后,排放出的氢气浓度超过限制,达到闪爆点。

巨响之下,氢气爆炸终于发生。

衰老机组

随即,网上关于“日本核电站发生核爆炸”的传言铺天盖地。

爆炸发生后不久,日本官方出面澄清,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是氢气爆炸,而非人们想象中的“核爆炸”,并按应急预案规定,立即将疏散的范围由原来的10公里扩大到了核电站周边20公里。15日,日本政府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30公里范围为禁飞区。

福岛核电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厂,始建于1967年,包括两个核电站共10个机组,其中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于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一份报告显示,最先发生“氢气爆炸”的1号机组反应堆为早期的二代沸水堆型,由美国通用公司设计。其安全性“相比70年代的二代机组或三里岛事故后的‘二代加’机组技术有差距,预防事故与事故后的缓解能力相对较弱”。

曲静原表示,这种反应堆为单循环沸水堆,仅有一条冷却回路,“冷却剂流过堆芯后,堆芯得到冷却,同时冷却剂被加热部分变成蒸汽,然后经干燥后进入汽轮发电机做功发电”。

而目前中国所有在运行的核电站采用的均为压水堆技术,“也就是说有2个回路,用来冷却的循环回路和正常反应回路是分开的;只要冷却回路正常,仍可以冷却反应堆,防止温度上升造成堆芯熔化。”曲静原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历史上福岛核电站至少已经发生过两起事故:2005年8月里氏7.2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中存储核废料的池子里的部分池水外溢;2008年6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5加仑少量放射性冷却水泄漏,但官方称没有对环境和人员等造成损害。

有日本专家认为,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此外,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更是存在伪造安全记录,对事故隐患瞒而不报的劣迹。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这家公司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年至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得知,地震发生前的一份报告,已揭示福岛核电站可能存在技术漏洞和事故风险。

2011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和福岛第一原子力发电所刚刚完成了一份分析报告,称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一系列老化迹象,其中包括压力抑制室以及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现象。

但东京电力公司并未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退役,而是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方案。按此方案,该机组计划延寿20年,正式退役可到2031年。

日本专家分析,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仍然使用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样的老式沸水堆机组,十分不妥当。

“关键是要通过延寿评估工作。只要在设计寿命之内就不存在问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做法并不违规。

虚惊一场?

出于对核泄漏的恐惧,质疑福岛核电厂安全性的声音瞬间达到顶点。许多日本民众担心,福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导致8吨多强放射性物质源源不断泄漏,共造成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2294个居民点受到核污染,800万公顷土地成为放射性尘埃降落区。

“福岛核电站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有本质性区别。”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反应堆专家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

“一方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并未安放在密封容器里,并且属于人为操作失误;另一方面,人为的信息延误造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居民没有得到及时疏散。”

据曲静原介绍,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设计时,为保护核燃料安全,为反应堆设置了三层防御屏障,从内到外分为燃料包壳、压力容器以及安全壳。“只要安全壳没有发生损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出来的量十分有限。”

《华尔街日报》16日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说法称,日本当局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和3号反应堆的15厘米厚的安全壳仍完好;但2号反应堆安全壳是否完整还不清楚。这意味着,目前爆炸造成缓慢的放射性物质外泄,还不一定会给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有利的风向与海水会吸收稀释掉部分放射性物质。

1979年发生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也同样出现堆芯熔化现象。不过,这起事故在多重屏障无一损坏的情况下,并未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核电厂附近80公里以内的公众,由于事故平均每人受到的辐射剂量甚微。

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堆发生的核泄漏定为4级事故,即“不会对厂外带来明显危险的事故”,比三里岛事故级别略低一级。

3月12日,位于地震重灾区宫城县石卷市女川镇附近的女川核电站辐射水平超标,比正常值高出数百倍,宣布进入紧急状况;3月1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于当地时间中午11点发生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

所幸的是,两起事故暂时尚处于可控范围内,放置反应堆的容器并未受到损坏,辐射水平也在逐渐下降。

中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在不受到意外灾害干扰的情况下,核泄漏事故得到抑制可能性很大。

“不过,余震影响和后续变化不能忽视,”曲静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截至3月14日,日本已遭遇了5级以上余震168次。

“一般情况下,事故的三四天之后反应堆就会自己慢慢降温,时间越往后推移,风险就越低,但这都是建立在没有后续的自然灾害再发生的情况下。”赵志祥也做出类似判断。

不会“因噎废食”

3月15日,伴随着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三次发生爆炸,且一个关键反应堆密封装置出现受损迹象,地震后最大的恐慌情绪开始发酵,由此引发的担忧情绪蔓延至世界许多地方。

据日本媒体报道,有部分日本民众开始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出发,经过横滨向大阪、名古屋等远离核电站方向行进。

此外,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3月14日,“里根”号航空母舰赴日本参与救援时,穿越核反应堆灾后释放出的放射性烟云后,3架舰载直升机及17名飞行员身上测出少量放射性物质。该消息迅速传播后,甚至引起临近日本的亚洲部分沿海城市人们的恐慌。

对此,中国气象专家、核安全专家均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时了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所有监测城市空气吸收剂量率都在参考值范围之内。比如上海,测值范围为89.9~91.0 nGy/h,平均值为90.3 nGy/h,参考本底范围(当地原野)54.9~108.2 nGy/h,处于正常水平;青岛,测值范围为85.4~87.2,平均值为86.2,参考本底范围70.5~159.4。监测数据表明,目前未发现任何异常,福岛核电厂灾害尚未对中国环境造成放射性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核安全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民众关于核电安全的信心是个打击。“一些民众的想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我的安全如何保障?”

截至3月15日,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印度等核电大国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将重新审视现有核电站安全性。

3月1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15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能源事务的委员奥廷格召集成员国能源部长等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吸取日本核事故教训。目前,欧盟境内共有143个核电站运行。

多国政府表示,虽然日本核电站事故教训值得吸取,但其不会影响本国发展核电的计划。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15日确认美国核设施的安全性,表示美对确保核能安全发展制定了严格监管,还说将努力继续加强美国核能行业发展。

法国总理菲永15日说,法国核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与透明度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不应因为一次事故就将该行业全部否定。

印度总理辛格3月14日在议会会议上说,印度政府已命令对全国所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以确认这些设施是否能够抵抗类似日本那样的大规模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荷兰政府15日说,没有理由重新讨论有关建核电站的决定。此前,针对是否建设核电站,荷兰国会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核电可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能。

保加利亚总理博伊科•鲍里索夫15日说,尽管所有国家都会仔细检查核电站安全状况,但没有哪个国家会关闭核电站,即便日本也是如此。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表示不会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强调不能“因噎废食”。

一些正在准备兴建第一座核电站的国家表示不会改变计划:马来西亚官员表示,日本核电站事故不会影响马来西亚兴建首座核电站的计划;波兰官员表示,将在听取其他已拥有核电站欧洲国家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本国核能,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波兰第一座核电站的供应商招标工作。

3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异常,国内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处于安全状态。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而在一些专家眼中,此次日本强震和海啸,的确暴露出核电站应急系统存在的漏洞。“从设计上看,核电机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作为设计基准,像应急柴油机组都是后来添加的,却在应急时没有发挥作用;而且抗震标准原本认为达到8级就足够,但实际上此次地震震级远超设计标准。”赵志祥对记者表示,“为什么海啸可以轻而易举冲走备用柴油机?这样的情形为什么没有在应急预案中备案?”

灾备专家刘国华认为,不能因电力紧张就一直延长核电机组使用时间。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仍在使用老化设备,属于灾备的前期规划没有做好。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4篇

地震、海啸怎么会轻易摧毁发达国家日本的核电站呢?核电站就这么脆弱吗?我们国家的核电站安全性又如何呢?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可以规避吗?应该怎样规避呢?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石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霁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晓筠等专家。

福岛核电站爆炸是怎样产生的?

据两位专家介绍,福岛核电站的核燃料在燃烧发电过程中,需要制冷系统降温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而这个重要的制冷系统需要外来的动力驱动,如柴油发电机或者蓄电池。核电站被海啸冲击以后,这些动力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因而引发核电的制冷系统陷入停滞,导致冷却水温持续升高,达到沸点,逐渐蒸发。日本当局说,核反应堆芯附近蒸汽外泄以后,产生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引发爆炸。就是说,还不是核爆炸。但是,东京空气中已经检验出核污染超标。这些超标的核污染是哪里来的呢?据了解,贮藏核燃料的金属罐可能发生了破裂,使核燃料泄露出来,泄漏的核燃料含有铯和碘,都是堆芯燃料铀核裂变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过,碘对人类威胁不太大,在三个月内就会全部挥发。日本当局决定向福岛核电站灌注海水,是希望海水能够把核反应堆的堆芯温度降下来,消除核爆炸的危险;同时,这样做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核反应堆,不准备今后再使用了。

这次核污染,令人想起当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悲惨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原苏联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剧烈爆炸。爆炸使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难以估算,事故后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是个未知数。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已经死亡9.3万多人,还有27万严重受辐射者,这些人随时可能发生死亡。

不过,日本福岛核电站陆续发生的都是氢气爆炸,还不是切尔诺贝利那种可怕的核爆炸。就这样,已经造成了核泄漏,美国施援的“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途中有十几名士兵受到核辐射,立即向后撤退。

德、法、意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示威,要求停止使用核电。

我国核电设施安全性如何?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和相对安全的能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我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在运行,还有若干座在建,从未发生过重大核辐射事故。核电厂所在地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放射水平维持在自然范围内,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国内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关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特地做了说明,他说,我国在建核电站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比福岛的第二代技术更进步,安全系统属于“非能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问题。为了增加安全性,我国核电站还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坚固的屏障:第一道是燃料包壳,第二道是反应堆压力容器,第三道是核岛安全壳,比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性能更高。

据专家介绍,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核心位置,每年大小地震发生3000多次,平均每天3次左右,远远高于我国。由于岛屿相隔,能够传入我国近海的海啸能量有限,环渤海海域、东海海域、东南海域等形成的海啸波浪一般都比较小,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不过,我国对此并没有放松警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提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工业和人口密度大,要抓紧当地的海啸灾害危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把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政府预案。

怎样规避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

随着核电以及核设施的快速发展,一些安全隐患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放射源使用不当、医用或工业用放射性物质丢失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次发生在日本的核泄漏事件也告诫我们,无法抗御的自然灾害对核电厂的破坏不容忽视,居民有必要掌握一点应对核泄漏的知识。

据了解,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有a、b和y三种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粘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目前,用“当量剂量”来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1西弗的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为1焦耳。西弗的单位量比较大,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来计算,1毫西弗=1000微西弗。对日常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普通人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当发生核泄漏事故、有放射性物质释放时,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缩短被照射时间,注意屏蔽,可以利用铅板、钢板、墙壁挡住或减少照射强度。在户外的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性较差的部位隐蔽。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减少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减少体内污染的机会。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稳定性碘片,成人的量为100毫克。但有甲状腺病史者和碘过敏者应该慎服。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核能 核事故 福岛 警示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从自然界中取得能源,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后,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大量地消耗各种化石燃料,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同时也由于大量“三废”的排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能源。

1 核能是20世纪重大发现

自从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现象后,人类就开始试图利用原子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遗憾的是,核能一出现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危害人类而没有造福人类,直到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开始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建造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不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且核裂变能量大,可建造大功率发电站。因此,核能被认为是能量大、耗料少的清洁能源。随后,核电站便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是拥有核电站最多的5个国家。核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纪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然而,随着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核事故的出现,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的出现,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人们对核的恐惧与日俱增。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出现,则又一次加重了人们对核事故的忧虑,许多人甚至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由于核电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十分突出,有人甚至这样形容核电:核电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正常状态下是安全的,而一旦失控,就可能危害人们的安全。

2 福岛核事故与应急监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核电,全国有18座核电站,54个反应堆,大都是沸水堆。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地震并引发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一、二、三号运行机组紧急停运,反应堆控制棒插入,机组进入次临界的停堆状态。在后续的事故过程中,因强烈地震的原因,导致其失去场外交流电源,紧接着因海啸的原因导致核电站内部应急交流电源(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失效,未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功能全部丧失并引发事故。此次事故按照国际核事故分类等级,达到最高的7级,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相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爆炸性、短时间高架排放,而福岛事故排放持续时间较长,放射性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排放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总量仅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1/10。

事故发生后,按照环保部要求,我国立即启动核应急预案,开展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加密测量频次,并随着事故状态的变化,增加了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由于事故状态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制定了应对措施。从监测结果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福建省的影响是存在,但影响极其轻微。

3 福岛核事故对核安全的警示

在当今有核电站的国家中,日本可以说是核电站建设较早的国家,已经有过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训,但福岛核电站出现这样的特大事故,确实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也暴露出在核电站安全管理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在对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表示同情和关注的同时,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更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警示。

3.1 核电站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

核事故的防范设施必须与核电站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核电的安全性是核电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经济性和安全性关系上,应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绝不能为了节省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比如,福岛核电站由于对气体排放管道监测不力,忽视了安全壳氢爆炸的可能,虽然在建设核电站时节省了成本,但最终造成氢气向壳外泄漏而发生氢爆炸,使反应堆厂房受到破坏,产生放射性泄漏到环境中。同样,核电站也不能为了提前发电产生效益而赶时间、抢速度,缩短建设工期,这样可能会降低安全系数,也许提前发电对运营商来说是有经济效益的,如果影响到安全,就可能埋下事故隐患,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3.2 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正常情况下,发生地震后,反应堆停堆,发电功能即停止。核电站可利用外部电源驱动冷却和控制系统,即使地震对电网造成大规模破坏,核电厂备用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也能准确启动,提供电源。但是,因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接踵而来,摧毁了核电站的海水保护墙,淹没了地势较低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导致了核电站失去所有的外部电力供应,反应堆失去了强迫冷却的手段,堆内温度不断上升,造成爆炸。福岛核事故是因为地震与海啸极端事件叠加效应造成的。因此,在核电安全性方面,应充分考虑多重自然因素影响的叠加效应。福建省核电站建在海边,属于滨海核电站,经专家评估福建沿海的海洋、地质环境不具备因地震引发大海啸的条件,但福建沿海的台风是常有的,每年会出现几次,有些强台风的能量大,破坏性强,带来的暴雨也会造成洪水,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供电中断。也许几种极端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说,人类有记录以来虽然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福岛9级地震和海啸以前也没有记载过。

3.3 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

核电站虽然建立了纵深防御体系,但核电生产企业仍应该建立核安全文化体系,以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管理核电站,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早在几年前,该核电站就曾发生过核泄漏事件,但日本核电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隐瞒,也出现过试验报告造假和温度测定资料报告被篡改现象,被监管部门作停堆处罚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日本能够以小见大,对核电站各系统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也许就不会发生去年的爆炸事故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国已经运行、正在建设的核电厂开展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对于核电站来说,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3.4 加强核电科普,提高公众应对核事故能力

福岛地震和海啸都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去上万人的生命,损失大量的财产,但核电站事故最让人担心和关注。这次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边3公里开始撤离,随着事态的发展,撤离范围扩大到20公里,数十万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离办公室和住宅,前往安全地带。20~30公里内的居民回建筑物就地隐蔽。日本公众在撤离过程中服从指令,忙而不乱,表现出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能做到这样,与日本平常的核电科普宣传和应急能力培养不无关系,这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有关报道曾说,如果类似灾害发生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恐怕都要大于日本。由于我国核电科普尚不全面,加上原子弹爆炸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事故的阴影,使人们“谈核色变”,这种恐慌心理在中国引起了荒唐的 “抢盐事件”。因此,做好核电站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加强公民的自律和团结精神,提高应对核事故能力,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向全社会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识,让公众了解一旦出现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听从指挥,千万不要惊慌,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要尽量获取来源可靠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让公众相信政府具有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3.5 加强核电技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电站是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核电站发生泄漏,全世界都可能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在核电技术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尽可能消除核电技术壁垒,核电技术发达的国家要尽可能向其他国家传授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共同福祉。

4 结语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6篇

日本政府核安全局发言人表示, 15 日清晨,福岛核电站2 号反应堆所在机房发生爆炸。随后,福岛核电站4 号反应堆突然起火,并造成更多放射物泄漏。据统计截止至15 日中午,福岛核电站的六个反应堆已有四个发生爆炸。随着核电站泄露问题的恶化,市场的担忧由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影响转为对核辐射的担忧。亚洲股市全线下跌,上证综合指数也一度创下年初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结合历史比较,系统性风险难避

1986 年4 月26 日,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发生过爆炸事件。因核电站第4 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致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发生猛烈爆炸。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

从当时欧洲资本市场的反映来看,突发核泄露事件会对市场造成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德国DAX 指数、英国伦敦FTSE100指数、荷兰AEX 指数分别出现下跌,其中德国与英国伦敦股市下跌的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在核电站爆炸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德国DAX 指数下跌9.28%。

对于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危机,尽管相关专家表明其核泄露程度不及8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但是在事态尚没有完全可控的情况之下,预计市场紧张情绪短期难以消除。

内在因素:通胀压力与经济风险

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国内股市的影响是事件性的。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与经济问题是决定市场走势的内在因素。

(1)紧缩货币政策预期

国务院总理14 日再次表态“今年在政府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他同时强调,“还是要控制货币的流动性,消除房价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考虑到3 月央票到期量在7000 亿左右,1月和2月的数据均在3000 亿左右。在整个3 月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货币市场状况下,同时上周五公布的2 月CPI 数据略超预期,市场对央行再次出来紧缩货币政策的预期也进一步加强。

(2)持续紧缩下的经济下行风险

在政策坚定地以通胀为核心目标的背景下,虽然市场持续紧缩的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虽没有形成一致的预期,但领先指标PMI 的持续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层面的担忧。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如何解读1-2 月工业增加值数据好于预期看法不一。

在企业家预期与经济数据方向不一的情况下,我们对汽车以及机械行业的调研对未来的经济判断能够提供一些佐证。

从调研结果来看,经济下行初现端倪。有两个数据对于经济下行的判断会有验证:1 是高速第五类车(以牵引车做物流为主)快速下降,这是否表明经济活力的下降值得关注;2 是目前货运司机等待运输基本上需要1 天的时间,这和去年可以立即运输的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这是实体经济活力可能出现下行的信号。不过就我们机械和重卡调研的情况而言,这两个行业的增速下降,更多的还是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及行业内部的原因,所以目前我们认为基数原因导致的下行可能还是主因,虽然后续可能恶化。我们核心强调的一点,虽然目前机械行业依然保持正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显然已经低于市场预期,并且下降可能会进一步持续。

(3)配置关注

从此次日本核电站爆炸来看,由于核心站安全问题是否在可控尚无法确定,市场短期存在系统性风险。我们建议关注医药板块的防辐射概念,如力生制药、人福医药、美罗药业等。

同时,对于和核电替代的新能源品种,如风电等可能有交易性质的机会,但难于持续。

行业配置方面:还是一贯推荐的低估值版块在这个时候具备明显的收益价值。主要是金融、房地产、家电等。

国内经济预期下行如得到市场一致性认可,影响最大的行业包括工程机械及建材、煤炭等板块。

工业机械作为全年中期推荐的品种,目前的观点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7篇

30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影响远未结束。一个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核污染还在侵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乌克兰的统计表明,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453391人是儿童,他们患多种疾病和产生多种健康问题,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问题、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等。这453391名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因此,核污染对于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将会持续下去,远远不会结束。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爆炸后,苏联政府疏散逾9万名居民,将方圆30千米列为封锁区,面积达2600平方千米,灾区沦为鬼域和。但是,近几年英国生态及水文中心开展的TREE计划发现,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变成了野生动物天堂,灾区内甚至有棕熊活动,为百年来首次,引得动物专家啧啧称奇。

切尔诺贝利核灾区出现许多野生动物似乎是一种征兆,这一地区生态和环境开始复苏。现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似乎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但这一切是否意味当地的生态已经得到真正恢复?

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灾区现在出现了山猫、野猪、灰狼、鹿、马、水獭,甚至棕熊等动物,但是,它们是否为正常的健康动物,包括正在蓬勃生长的植物是否正常,而且这片土地是否完全恢复了生机,对此,就连研究人员也不能明确回答。他们提出,要在第一阶段研究结束之后,会挑选指定物种开展为期一年的实地勘察,为其戴上监察颈圈,利用卫星导航系统(GPS)追踪动物,以获取准确辐射读数。现在,这个用GPS追踪动物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动物以及植物是否仍然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同样,这块受到核辐射影响的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的土壤辐射是否已经降为正常,其土壤上长出的或种植的作物果实是否适宜于人们食用,也需要长期的追踪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如果后续的研究证明这块土地及其之上的生态真的恢复了正常,说明自然有无限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未必意味着人类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犯错。 核灾难的共性

核灾难表面上的危害人们可以看到,但潜在的危机和后果却难以发现或不愿正视。正如今天人们纪念切尔诺尔利却淡忘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在人们的淡忘中有一些是极有共性的东西,例如隐瞒和谎言。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大的灾难是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苏联的最高层和媒体不仅对国内也对全世界进行隐瞒。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被告知,核事故的级别是最小的,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安全的,以致有些人还在观看爆炸事故后形成的美丽的彩虹般的火焰,其中一些观看者遭受强辐射而很快死亡,因为那次爆炸所释放出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500多倍。

隐瞒灾难是人的本能,但是,隐瞒核灾难还有更多的原因。因为人们对核灾难造成的毁灭有多严重并不知晓,对于不知晓的灾难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躲避和隐瞒。然而,隐瞒核灾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核能的利用在事前是否经受过环境和安全评估。

即便经过环境和安全评估,一旦发生核灾难,也会被规模巨大和极为严重的惨烈后果震摄,从而选择隐瞒。而且,一旦出现灾难就会粉碎核电站是安全的承诺和保证,由此,不得不选择隐瞒,以减少全社会的问责。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时,东京电力公司称没有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但2013年7月22日,东京电力公司又承认,福岛核电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正渗漏入海。日本政府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于2013年8月7日宣布,福岛核电站每天至少约有300吨污水流入海中。

不幸的是,这并非核电站的首次隐瞒。早在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就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福岛核电站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原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引咎辞职。

福岛核电站还有多少秘密被隐瞒,谁也不清楚,因为,这种隐瞒文化从灾难发生前和发生后就没有改变过。不过,隐瞒越多,未来对人类、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就越严重。

福岛核电站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造成环境公害,以邻为壑,甚至让所有人为核灾难埋单,不过,前者的公害比后者更严重,因为福岛核电站还在源源不断地向海洋排放核泄漏物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造成公害是通过空气传播让放射性尘埃污染整个欧洲,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是通过持续不断向海洋排放污水污染全球海洋。

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后,储存氚残留水的蓄水罐约有1000个。日本经产省的研究小组讨论了5种处理方法,包括用混凝土封闭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然后埋藏于地下,或让其蒸发排放到大气当中等。以残留着氚的污水总量有80万吨、一天的处理量是400吨来测算所需经费和时间,如果将其埋藏于地下,要花费数百亿至数千亿日元,而把氚残留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到海洋,则只花费17亿至34亿日元,最节省经费,也最节省时间,用4至8年就可处理完毕。

这就意味着,日本将默许向海洋排放这些核污染水。其实,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和原料一直是福岛核电站的做法,只不过以前是隐瞒,现在是公开。这就意味着核灾难之后的以邻为壑和污染在全球将是一种必然,整个世界都要为核污染埋单。现在,很多人认为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多年,基本上没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天真。以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30年后灾难还在延续,这足以说明问题。 如何和平利用核能?

每年纪念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时,和平利用核能的安全问题也会一再被讨论。

建造核电站最大的理由是要在最大的安全条件下发展经济和造福社会。除了设计和管理上要更为科学外,其实核电站最大的安全条件是距离人群的距离,也即距离越远,越安全。然而,现在世界各国建造的核电站与人群的距离却令人担忧。

2011年4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迪克南・巴特勒博士的文章指出,全球目前有5亿人生活在潜在的核风险中。如果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进行计算,目前全球有约9000万人生活在有潜在核风险的区域内。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至核电站方圆75千米,全球有多达5亿人生活在核威胁之下。其中,以美国受到威胁的人口最多,超过1.1亿人。中国其次,有7300万人受到威胁,印度则有5700万人受到威胁,德国与日本分别有3900万人和3300万人居住在核风险区内。不过,德国宣布放弃核电站后,德国可能不会有人受到威胁了。

在福岛核事故后,已被迫疏散的人数达17.2万人。目前全球211个运营的核电站中,有三分之二的核电站方圆30千米的居民人数,远远超过福岛疏散的居民人数。共有21个核电站的方圆30千米地区拥有至少100万人口,其中有6个核电站在同一范围内的人口超过300万。

因此,若要修建和营运核电站,有关专家和机构首先应当论证,在核电站方圆多少千米以外,人们才不会受到潜在的核威胁,例如,500千米,还是1000千米。 在安全的条件下建造和运行核电站

毫无疑问,人类能和平利用核能,如建造核电站发电,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成就。但是,就人类现有的能力,利用核能只是能够驾驶核能这辆暴烈的机车,却还不能驾驭。因为人类还没有能力为这辆机车打造有效而及时的刹车,更不能控制出事后的灾难。尽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都表示,现在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会比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的第二代核电站安全,但这只是一种更安全,并非绝对安全,谈不上万无一失,更谈不上绝无一失。

人类无法为核电站这种风驰电掣的性格暴烈的机车打造安全的刹车有三大原因。一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三是设计和管理的缺陷。没有可靠的刹车,核机车难免不出轨或倾覆。如此造成的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损害就是人类从所有核电站所获得的利益都难以抵消,人类从核电站的所得只能是巨大的负数。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已经宣布永久放弃核电站,这种态度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深思。

少建和缓建核电站的另一个要素是民主和透明,也就是应当得到公众的同意和监督,而这种同意和监督并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民众的知情同意和监督,而是要得到周边国家甚至国际上的监督,正如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养狗,要获得邻居的同意。提出这种要求的基础是,地球只是一个村子,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电站和核事故都不仅影响本国和周边国家,甚至对全世界的人造成伤害,也对全世界的动植物和生态造成破坏,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已经明白无误地体现和告知了人们这一点。

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一些国家不顾安全条件执意建造众多核电站应当保持警惕。例如,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居然建造了50多个核电站,而且是并不安全的第二代核电站技术。

少建、缓建、不建核电站和在最大的安全系数下建造核电站的核心是充分保障人和地球上所有自然物的安全。毫无疑问,当人类某一天宣布自己已经有能力为核电这辆暴烈的机车装上有效的刹车之时,再大量建造核电站也为时不晚。

在和平利用核能的专业人员看来,只要严谨和管理到位,核电站是安全的,并且全球从1952年到2011年,只出现过27起重大核电站事故和意外事件。

不过,另一种意见认为,核电站必须要求百分之百安全,否则就是在拿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垫背。在日本核电站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师平井宪夫有痛彻骨髓的体会。他说:“核电厂绝对安全――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图纸上设计出来的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方案,实际上是无法在施工和运行中实现的。

其中,技术和管理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是,即便这两个要素都到位,也无法抗拒设备老化和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核灾难。在核电站,有长达数十千米的各种配管交织如网。这些配管被上万个焊接点黏合,就像人体的血管,哪怕一条破损,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只是一次管理不善导致的事故,但是,兴建这个核电站时在技术环节和设计理念上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尊重自然,而只是图一时之利和方便,为赶政治任务,匆忙上马核电站;为了赶工期,大大降低技术标准,使得核电站反应堆的质量不达标。更重要的是,设计和建设者并没有可行的处理核事故危机的方式,从而让核灾难对人和自然造成严重伤害。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8篇

关键词:福核事故;我国核电发展;核安全

引言 当前核电在我国大力发展之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给了中国深刻警醒。核为什么如此脆弱,是什么原因导致核电站的失灵?我国又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对福岛核事故的概述

“日本福岛核电站为何爆炸,是核燃料爆炸么?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关注的问题,在强大的核能面前,人们始终存有敬畏之心。日本大地震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损坏,正值我国大力发展核电之时,由这一事件不得不发人深省,给我们留下太多可以思考的问题。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的革新,安全性的保障等等。

核电站的修建意味着这一技术不能有丝毫纰漏,否则灾难就会覆水难收,而且绵延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泄漏后,有6.7吨放射性物质外泄并蔓延扩散到出事点普里皮亚季方圆数百公里的地方。这些放射性物质中最重要的元素有两种,一是放射性碘,二是放射性铯,仅后者的半衰期也有30年。

如今我国在原有的10几座核电站的基础上正在大力投资发展核事业,正在将火电这一重心向核电这一清洁能源转移,可是福岛这一事件却无形影响了人们对核电的看法与观念。无可厚非的火电由于原料煤炭的日益缺稀而将日益走向衰败和没落的。而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核电。它将渐渐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电力需求。福岛核电事故为将来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核电站尽管被视为是清洁的能源,但是经过燃烧的乏燃料,如果处理不好则可造成核污染。一台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年产生的乏燃料约为22吨现在有核电站的国家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都并未妥善处理,为将来埋下了隐患。

由于东电最近公布的数据和信息接连出错,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所公布数据的可靠性也遭到社会各界普遍质疑。除了擅自篡改数据并隐瞒事故外,东京电力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还存在超期服役的问题。早在今年2月,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就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截至3月26日,该机组寿命已有40年。而在日本,运行30年的核电机组即被视为“高龄”机组,由此可见,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称得上是“超高龄”机组了。“高龄”机组应根据设备老化情况进行保守运行。但是超龄服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仍是东电公司的主力机组。

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6个机组的33个部件缺乏定期检查。其中,一个配电装置11年来从未接受检查,这一装置的作用是向一座反应堆的温控系统分配电力。事实上,早在2007年,一些研究人员便提醒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遭遇海啸破坏的风险,但东电未予理会。

2007年,阪井团队的研究报告称,50年内,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高度超过6米海浪的几率为大约10%。报告说:“由于海啸现象的不确定性,存在海浪高度超过(核电站)设计防护高度的可能。”不过,东电没有依据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任何安全方案。然而,3月11日的地震触发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的海浪高度大约为14米。由此看来,对于核电这种一旦有事故发生将会危害性巨大的对象,对于安全性的考虑必须全面而且有预见性。不能对任何一种可能抱有侥幸心理,否则这种不负责任的发展是用人民的生命来为他们的粗心大意来买单,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更大的损失,更严重的灾难,甚至会危及到全世界。

事件造成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其高层负责人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在日本民众提心吊胆观望核危机之际,东京电力总裁清水正孝却几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使人们不禁质疑他对危机的掌控程度。

同样,核辐射也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在空气、水、食品以及蔬菜中发现了来自福岛核电站的辐射物质。然而,对于核辐射在世界多国所引发的关注和担忧,东京电力似乎并不关心。4月4日,在事先未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东京电力公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教授认为,在法律完备、制度细密的日本经济环境中,东京电力公司能够恣意妄为,政府职能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按说核电站的运行是极其严格的,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几率微乎其微。众所周知现在的商用核反应堆都是采用的核裂变技术,中国、美国、日本都是。不过日本的商用核反应堆和别人却很不一样,日本的反应堆是增殖反应堆、其他国家的核电基本上是减速反应堆;与减速反应堆相比增殖反应堆的安全性要差不少,而且运营成本高很多。日本为什么放着安全运营成本低的不用反而用差得多的增殖反应堆,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想用牛头不对马嘴的反应堆干什么。但是无论怎样世界人民都在为日本人的野心买单。

我们应该吸取日本地震的教训,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在抗震方面应该更加重视,同时提高它的抗震等级,使核电站更加安全可靠。在运行中的核电站应该考虑使它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它的专设安全设施得到升级,并且要特别注意它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验,使它在紧急情况下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

结语

随着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核安全的管理也越加规范,核电站的安全性有了稳步的提高。然而在技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突破应该称为新的目标,保证核这个优质能源安全搞笑的服务与人类,而非给人类带来灾难。

参考文献:

张建民,核反应堆控制,原子能出版社,2009

朱继洲,单建强,核电厂安全,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9篇

核电专家凭什么给出如此肯定的回答?凭的是高质量的技术保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二者一体,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将核泄漏概率降至最低。

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第1道,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第2道,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第3道,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第4道,安全壳。只有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

2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经过20年的发展,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

二、虽然发生过几次事故,历史仍然证明,核电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1979年发生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事故和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两次事故,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就是这两次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污染和人员伤亡。这种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两次事故后,安全便成为核电行业发展时考虑的第一要务,在那之后,全球也基本没有再出现大的核泄漏事故。

三、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继而核电站发生爆炸。虽然各界对其消极的解读较多,实际上,从积极方面考虑,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日本核电厂的应对和处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坏”。

核电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告诉记者,从3月12日日本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来看,可以肯定不是核反应堆爆炸,否则现场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不会仅限于铯和碘。

“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事故,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核泄漏,这证明核电的安全保护还是非常好的。”李宁提醒大家,日本的核电站并非安全性能最高的三代核电站,对待核电还需要综合判断。应该客观地看到过去的20年中,全球近500台核电机组为全球提供了大约15%的电力,且无事故发生。

长期关注能源行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表示,目前核事故事态还在进展,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但日本的核事故将必然对全世界核电建设、管理和监督产生影响。

核电站爆炸范文第10篇

很多人不解:地震、海啸怎么会轻易摧毁发达国家日本的核电站呢?核电站就这么脆弱吗?我们国家的核电站安全性又如何呢?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可以规避吗?应该怎样规避呢?

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石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霁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晓筠等专家。

福岛核电站爆炸是怎样产生的?

据两位专家介绍,福岛核电站的核燃料在燃烧发电过程中,需要制冷系统降温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而这个重要的制冷系统需要外来的动力驱动,如柴油发电机或者蓄电池。核电站被海啸冲击以后,这些动力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因而引发核电的制冷系统陷入停滞,导致冷却水温持续升高,达到沸点,逐渐蒸发。日本说,核反应堆芯附近蒸汽外泄以后,产生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引发爆炸。就是说,还不是核爆炸。但是,东京空气中已经检验出核污染超标。这些超标的核污染是哪里来的呢?据了解,贮藏核燃料的金属罐可能发生了破裂,使核燃料泄露出来,泄漏的核燃料含有铯和碘,都是堆芯燃料铀核裂变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过,碘对人类威胁不太长,在三个月内就会全部挥发。日本向福岛核电站灌注海水,是希望海水能够把核反应堆的堆芯温度降下来,消除核爆炸的危险;同时,这样做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核反应堆,不准备今后再使用了。

这次核污染,令人想起当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悲惨事件。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已经死亡9.3万多人,还有27万严重受辐射者,这些人随时可能发生死亡。核爆炸太可怕了。

不过,日本福岛核电站陆续发生的都是氢气爆炸,还不是切尔诺贝利那种可怕的爆炸。就这样,已经造成了核泄漏,美国驰援的“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途中有十几名士兵受到核辐射,立即向后撤退。

德、法、意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示威,要求停止使用核电。

我国核电设施安全性如何?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和相对安全的能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我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在运行,还有若干座在建,从未发生过重大核辐射事故。核电厂所在地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放射水平维持在自然范围内,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这次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国内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关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特地做了说明。他说,我国在建核电站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比福岛的第二代技术更进步,安全系统属于“非能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问题。为了增加安全性,我国核电站还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坚固的屏障:第一道是燃料包壳、第二道是反应堆压力容器、第三道是核岛安全壳,比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性能更高。

据专家介绍,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核心位置,每年大小地震发生3000多次,远远高于我国。由于岛弧相隔,能够传入我国近海的海啸能量有限,环渤海海域、东海海域、东南海域和南海海域形成的海啸波浪一般都比较小,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不过,我国对此并没有放松警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提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工业和人口密度大,要抓紧当地的海啸灾害危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把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政府预案。

怎样规避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

据了解,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有α、β粒子和γ射线三种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 、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当发生核泄漏事故、有放射性物质释放时,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缩短被照射时间,注意屏蔽,可以利用铅板、钢板、墙壁挡住或减少照射强度。在户外的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性较差的部位隐蔽。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减少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减少体内污染的机会。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稳定性碘片,成人的量为100毫克。但有甲状腺病史者和碘过敏者应该慎服。

不要轻信谣传,可在家中收听、收看当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新闻,以政府的信息为准;要服从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不盲目行动、自行其是;需要撤离时,应服从职能部门的安排,携带适量必需品(保暖衣裤、雨衣雨伞、干粮和饮水等),镇静、有序地撤离到指定地点。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上一篇:三门核电站范文 下一篇:第三代核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