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事故范文

时间:2023-10-07 21:01:33

核电站事故

核电站事故篇1

关键词 核电站 消防安全 火灾 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核电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核安全问题是人们起初关注的焦点,而消防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改进,技术和设备原因导致的核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使得核电站火灾事故与核安全的关系愈加紧密。核电站实现消防安全有三个重要目标。一是确保人身安全。二是维持核安全功能的完整性。三是减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从消防安全的目标可以看出,重视员工人身安全,减少火灾人员伤亡是核电站消防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火灾中个体的心理行为特点

(一)火灾时个体的心理行为及表现。

1、恐惧。指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心慌、言行混乱,意志和判断力下降等。火灾现场的员工,特别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员工,很容易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

2、从众。指认识客观事物没有从现实出发,依据别人的行为模式来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火灾情形下,别人的决策和判断成了自己的目标,放弃自己原有的思维、判断和决策。

3、退避。指由于对某一事物的产生恐惧而逃避的一种心理现象。人在遇到火场的浓烟、烈火会向反方向逃避。导致大量人群聚集在某一出口,造成堵塞,难以逃生。

4、归巢。指以往生活习惯形成的,总是希望回归以前熟悉的环境的一种心理现象。火灾发生时,奔向经常使用的楼梯、电梯或通道等。

5、趋光。指在昏暗的情景中,人们常常将一点点光亮作为希望的标志,希望向光亮处靠近的一种心理趋向。亮光可以作为引导受困人员疏散的一种安全指示标志。

(二)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1、性别。通过实例调查发现,男性往往能够较好的控制情绪和行为,而女性则更易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恐惧。

2、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同年龄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年龄长一些的人,心理会更成熟,对应急事件的心理调整及行为的控制力也会更强。

3、现场。火灾发生时,如果现场消防设施良好,人员疏散有效,对受困人员的心理影响较小。

4、经历。以往经历过类似事故的人对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大,能更有效地控制行为,安全撤离。

三、确保核电站员工人身安全的策略

(一)普及消防知识。

火灾发生时,人员处在万分紧张情形中,很难有时间去仔细思考如何逃生。如果员工以往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训练,缺乏相应的知识,在火灾现场浓烟烈火的非常情景下,往往会丧失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可能由于极度紧张导致盲目行为,采取不正确的逃生方式。如果平时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在发生火灾的紧急时刻,受困员工在心理上就会有所准备,进而可以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利用平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施救。

(二)加强消防教育。

开设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课程,并有序组织核电站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演练。

核电站设置专门部门从事消防宣传工作,在厂区内利用讲座、简报、网络等多种形式向员工普及、宣贯消防知识。

组织员工参观实物消防站,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

核电基地构建火灾体验中心,让员工进行情景、施救、以及器材使用等体验活动。

(三)做好建筑物内部的防排烟。

随着核电站高层建筑增多,火灾隐患也增多,火灾中产生的浓烟和CO、Hcl、HcN等毒气体是导致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建筑物内部的防排烟设施的检查,保证防排烟设施的完整有效。二是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必须利用好室内的各种门、窗,并用毛巾等把门、窗的缝隙塞紧,以防浓烟和CO、Hcl、HcN等毒气体进入安全的房间内。

(四)保证通道通畅。

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恐惧害怕,浓烟烈火的熏烤,非常急切逃离现场。由于火灾中个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容易导致人群聚集,并向同一个疏散口逃生。因此要求核电站一定要保证安全通道畅通,使受困人员得到快速疏散。

(五)配置消防事故广播。

及时通告火灾现场状况,是消防事故广播的主要内容。当受困人员及时了解了火灾现场的状况后,恐惧、紧张的心理会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明确了人员疏散的具体方向,避免受困人员在疏散时出现混乱和盲目。

通过消防事故广播的音质选择和用词艺术可以有效地缓解受困人员的恐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使受困人员得到快速疏散,减少火灾事故人员伤亡。

(六)加强心理训练。

针对个体在火灾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核电站应加强火场人员对火灾的敏感性、判断力、思维反应等智能方面的训练,提高人员的传递反应能力。从而提高人员火场中的自救和互助技能。此外,由于火场人员容易精神过度紧张,产生害怕、恐惧心理,神经思维大脑反应迟钝,造成行为失控,因此要格外加强心理训练,提高火场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束语

在反思核电站的消防安全措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火灾发生时人的心理因素。核电站在不断完善消防设施的同时,要加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和培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防火、施救等培训和演练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向全体员工宣贯防火和施救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

(作者单位: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力雯.建筑物火灾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1)

[2]刘世顺.论火灾时人员的心理变化对安全逃生的影响.中国西部科技, 2008,7(24)

[3]董希琳.核电厂消防安全与事故应急.北京原子能出版,1999

核电站事故篇2

关键词:核能;核安全;福岛核事故;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TL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15(2012)05-0597-06

1 核能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

19世纪末,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新篇章,揭开了核科学技术的序幕。20世纪初叶,核科学技术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上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获重大突破,其中核裂变现象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物质质量亏损将转变成以往任何化石及其他能源所不可比拟的巨大能量,这就是核能。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进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往往首先被应用于当时的军事斗争,核科学技术也不例外。二战期间,基于核裂变原理的原子弹就被成功研制生产,并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向日本广岛和长崎,事实证明其巨大杀伤力是任何冷兵器和热兵器所不能比拟的。迄今为止,核武器仍然是国际军事竞争中不可替代的杀手锏。

二战结束后,科学家们开始转向核能和平利用的研究和实践,以期让核能造福人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苏联奥布涅斯克实验型核电站、美国希平港核电站和英第安角1号核电站、法国舒兹核电站、德国奥珀利海姆核电站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核电站先后被建造,用于验证核电在工程上的可行性并证明是成功的。第一代核电站功率均比较小,商业利用价值不大,但它们却为后期核电站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程经验并建立了可供参考的一整套设计、运行和管理规程。随后,核电站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规模兴建,1970年达到167台,1990年达到328台,2000年达到438台。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行核电机组共计441台(总装机容量达3.75亿千瓦)、在建核电机组67台(装机容量0.64亿千瓦),核电年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5%。表1给出了全世界在运行和在建核电站基本情况。核电比例超过30%的国家和地区共12个,核电比例占1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21个。法国在运行核电机组58台,2010年核电总量为4101亿千瓦时,核电比例高达70%以上;美国拥有世界近1/4的核电机组,2010年核电总量为8071亿千瓦时,其核电比例约为20%。核能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核电是目前世界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有较大需求,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其占中国能源结构的70%左右。煤炭、石油资源已日趋枯竭,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容忽视。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已势在必行。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12年3月,中国在运行核电机组16台,总装机容量1182万千瓦,2011年核电比例仅为1.8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匀,为保证中国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有效节能减排,核能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中提出: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考虑核电的后续发展,2020年末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在1800万千瓦左右。后来又计划将2020年的目标调整为7000万千瓦。中国在役、在建以及拟建核电站规划布局如图1所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

2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基本情况分析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福岛县双叶群大熊町沿海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电机组群,由福岛第一核电站6台机组(表2)和福岛第二核电站4台机组组成。福岛核电机组均采用只有一条冷却回路的单循环沸水堆,高温高压蒸气直接从堆芯中产生,推动汽轮机发电,蒸汽压力约7MPa,干燥度不小于99.75%。目前,全球400余台机组中大约1/4是沸水堆,但多数已不采用这种单层循环沸水堆。福岛核电站设计寿期是40年,已快接近退役。但运营单位——东京电力公司,基于经济利益考虑,用现行60年寿期设计标准来申请延长服役,即延至2031年退役。核电机组许多地方出现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容器中子氢脆、压力容器腐蚀、热交换器核废料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隐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运行中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和第二核电站全部4个机组均通过液压系统将位于堆芯下部的控制棒插入堆芯,成功实现自动“停堆”,这表明该核电站达到了超基准地震事故设计标准。地震导致核电厂外部电源和厂用电丧失,立即启动紧急柴油发电机供电,以冷却堆芯燃料组件。全厂共设有13台紧急柴油发电机,其中水冷式发电机9台,空冷式发电机4台,地震发生前12台备用,1台待修。地震发生后,2台空冷式发电机无法使用,1台空冷式发电机和全部水冷式发电机组均正常运作。柴油发电机供电一个多小时后,高度达14m以上的强海啸将位于海拔13m高处的柴油发电机全部淹没,导致其无法继续供电。只能依靠备用电池组供电,但供电时间非常有限。随后,调入3台移动式柴油发电机,但因接口不匹配,无法引入。在导热冷却系统断电停运情况下,整个反应堆处于高温蒸发状态,金属元件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在适当浓度和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爆炸并起火,安全防护设施严重受损,厂房面目全非,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外界泄露。

福岛核事故一方面归因于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和海啸双重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存在,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造成的恶果。福岛核电站已接近寿期,部分部件出现老化现象,存在安全隐患。运营单位对核电机组设备、部件检查维护不到位,事故发生后部分关键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早期单一回路的沸水堆设计存在缺陷,全厂失去电力后,核反应堆无法注水冷却,紧急情况下只能排放蒸气回路中含放射性的蒸气来减压,造成环境污染;对堆芯融化事故估计不足,安全壳设计中未考虑氢氧复合系统,更未考虑堆芯融化物穿透压力容器而外泄的严重后果。福岛核电站遭自然灾害袭击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其可能产生危及人类社会和公众安全的后果估计不足甚至考虑甚少,仅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采取保守冷却方式,千方百计考虑如何保住核电站以减少损失,而未采取更有利于公众安全的果断处置措施,最终造成堆芯融化,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发生后,2011年3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为4级核事故,3月18日升级为5级核事故,经过25天后亦即4月12日宣布为7级顶级事故。核事故的划分,IAEA有基本规范,不同级别核事故的发生和出现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和应急行动,以把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福岛事故25天后,日本政府才突然将其升至7级核事故,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和泄露不是跳跃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测试数据的混乱和不一致,管理不到位,影响和贻误政府决策,致使无法开展有效控制和补救措施,加重了事态发展。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向外界公布事故发展动态和应对处置措施等方面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有待商榷。

3 福岛核事故引发的几点思考

3,1再度引起人们对核电的担忧与恐惧,对世界核电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86年4月27日凌晨的切尔诺贝利7级核事故给全球带来很大危害,并导致核能利用和核电站建设进入低潮期。事故后,人们思考如何降低堆芯融化率和放射性向大气释放率等问题。美国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URD)和欧洲核电用户要求文件(European utility requtirement,EUR)提出了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和设计技术要求,以提高核电站安全性和可靠性。自21世纪以来,能源危机促使各国相继出台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世界核电发展开始复苏。切尔诺贝利事故阴影尚未挥去,日本福岛核电站又发生了7级核事故,再度引起人们对核电的担忧和恐惧。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世界拥有核电的国家纷纷采取应对策略,并重新审视本国核电发展政策。德国政府宣布,2022年关闭现有全部核电站;瑞士政府也决定逐步退出核能发电;韩国、印度、意大利、巴西等国对核电发展持谨慎态度;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则基本保持原有核电发展政策;中国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但核电发展节奏可能会有所调整。福岛核事故对各国核电发展政策包括发展速度、技术路线、堆型选择等产生重要影响,但世界核电事业仍将向前发展,并将促使在核电安全设计、预防不可抗力因素、核电厂选址条件及事故应急响应等方面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标准的提高。核安全将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再发生重大核事故,核电发展恐怕会陷入绝境。

3.2中国核电建设应立足实际稳步推进,不能进行跳跃式发展

从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来看,核能仍是不可或缺的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长期重大战略选择。福岛核事故基本不会改变中国核电发展政策,但重新审视和完善核电长远规划仍是必要的。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中提出: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核电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为:“2020年核电总装机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4.6%,核发电量将占总电量的7.0%左右。2030年达到2亿千瓦,核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10%,核发电量占总电量的15%。2050年达到4亿千瓦,核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16%,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4%。”2020-2030年,装机容量由7000万千瓦增长至2亿千瓦,若按每台机组100万千瓦计算,需要建130台机组;若按每台机组150万千瓦计算,则需建87台机组;平均以100台机组计算,则每年需建10台机组,且必须是连续建设,压力太大。核能绝不仅仅是核电站,而是包括核资源、核燃料循环、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及核废物处置等在内的产业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从目前情况看,估计难以满足这个发展速度的需求。核能发展非常必要,但不能进行跳跃式发展而一步到位,应该把核安全放在首位,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3.3核电站选址应慎之又慎,提高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预期

核电站建造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地震、海啸、飓风、冰雪、水文、地质、气象、空中飞行器的坠落撞击事故、周边环境(如易燃易爆仓库)、人口、交通等。最近,世界范围内极端气候愈发频繁。核电站选址应慎之又慎,提高对灾难性天气和毁灭性自然灾害所造成核事故的预想,提升对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应对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迄今为止,中国在役和在建核电站均以沿海地区为主。从能源分布考虑,中国核电规划中拟建核电站有部分在内陆(图1)。目前,对于能否将核电站建造在中国内陆还存在不同看法和一些争论。核电站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冷却,内陆核电站一般需1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容量,且该部分水量不能进入城市管网作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从中国地理人文情况来看,不难规划出合适、合理可行的内陆核电场址。目前,世界在役和在建核电站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内陆核电站(图2)。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核电站大部分建在内陆。与沿海核电站相比,内陆核电站选址及规划设计更应该反复论证,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对水源的影响、核事故发生后对内陆和河湖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核事故应急措施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不能受利益驱动而降低选址标准、忽视选址细节。从目前情况来看,核电站场址一旦被批准选定、建成电站并运行后,对周围环境参数的变化及影响考虑甚少。2011年日本发生3级以上地震1.9万余次,在3月11日之前的一个多月中,福岛附近地震不断,频度加大,震级上升,应该引起核电站管理运行部门关注。虽不能判断大地震何时出现,但可对服役近40年来设备的抗震能力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以保证核电站的电、水正常供应。核电站建成后,应密切关注其周围环境参数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核电站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3.4充分考虑缓解措施,提高核电站超设计基准事故应对能力

核电站的周密设计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基础,也是事故灾难发生时消除或降低危害的保证。核电站设计中均需充分考虑正常概率情况下的设计基准事故,如断电、失水、燃料元件破损等,并作全面分析评价,然后予以设防解决。对于千年一遇或千年不遇的极小概率超设计基准事故,充分考虑并作全面分析,但不需要设防。因为过多的冗余设计不但会使核电站建造成本大幅提高,也会带来一系列工程上的问题,必要性不大。对于核电站超基准事故并叠加,应增加相应的缓解措施,以将危害降到最低。

3.5加大对核电站的检查维护力度,严格审核核电站延期退役

核电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故障。运营单位应加大对核电机组及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力度,确保核电站高效安全运行,确保事故发生时关键设备能发挥效能。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运行的400余台核电机组中大约1/3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约1/2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图3),部分机组已接近退役。受当时核电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及制造控制能力的局限,早期核电站的安全水平与后来建造的核电站存在一定差距,且经过三四十年的持续运行,其性能较初始状况也要差得多。因此,应该加倍重视在役早期核电站的检查维护力度,性能达不到现行新标准的,应予以整治或关闭。要严格控制达到寿期的核电站退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标准,批准其延长寿期。

3.6加快先进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注重技术整合

先进核电技术是核电站安全的基础,应加快更安全堆型的研发并掌握关键技术。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为:热中子反应堆一快中子反应堆一受控核聚变堆。目前,中国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多为二代堆,在建的核电机组以中国自主研发的CPR1000和CNP1000二代加压水堆和引进的AP1000、EPR等三代堆为主,在研的四代堆有钠冷快堆、高温气冷堆、熔盐堆、超临界水冷堆。中国所涉及的核电站反应堆类型繁多、过于分散,实施起来五花八门,建议在一定阶段对相关技术和研发力量进行有效整合,要齐心协力,以尽快形成自主研发能力,不能为部门利益所驱而坚持各自为战。

3.7提倡核安全文化,始终将核安全摆在核电发展首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三哩岛核事故完全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福岛核事故的直接起因是多重小概率自然灾害的叠加,但事故应对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人因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着力提高核电站从业人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以及监督部门的核安全知识、核安全技能和核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运行规程、应急响应和培训体系,保障核电站日常运行安全,增强核事故安全处置能力。提高政府对核电发展的调控和介入力度,加强对设计、施工和运营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以确保将核安全落实到核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福岛核事故再次使人们对核电安全产生担忧。积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公众对核电的认识和认同,为核电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8加快核电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核电发展亟需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监督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核专业人才。核专业人才紧缺将成为制约未来中国核电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根据国防科工局以前的统计,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需要核电人才超过1.2万人。以上数据仅是在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基础上估算出来的。如果核电建设目标再度提高,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将更大。核工业人才队伍的成长周期较长,人才培养需从长计议。除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已有核专业高校外,2007年全国9所高校申请开设的核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这些高校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后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新增与核技术有关的专业。从核专业人才需求形势出发,国家把核专业作为特色紧缺专业和学科给予重点扶植,无疑是合适的决策,但力度还有待加强,以支持高校搭建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软硬件平台并探索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核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素质,以满足核电发展的人才需求。

核电站事故篇3

欧阳予院士被人尊称为“中国核电之父”,他曾参与主持并负责完成了中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堆研究设计工作,并担任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及中国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玛首座核电站项目总设计师。3月22日,欧阳予在中国科技馆展开了一场主题为“世界核电发展形势与提高核安全要求”的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核电改进,从一代到三代

面对来自各方的市民,欧阳予院士详细解释了人类利用核能发电的历程。欧阳予院士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从第一代核电机组过渡到第三代核电机组,核电的发展成就证明了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

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千千瓦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千瓦希平港原型核电站。这些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到了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发展,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400多台机组大部分在这段时期建成,称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欧阳予院士说:“第二代核电站的特点是应对严重事故的措施比较薄弱,那时认为发生堆芯熔化和放射性物质大量往环境释放这类严重事故的可能性很小,不必把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设施作为设计上必须的要求”。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了反应堆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大量放射性物质往环境释放的严重事故。这两次严重事故使世界核电发展进入低潮,也让从事核电的专家们反思。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美国的电力公司制定了“用户要求文件”(URD),明确今后新建核电站,必须把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的第一位,要将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比第二代核电站至少降低10倍。

欧洲也出台了有同样要求的文件(EUR)。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把此要求列进了新的核电站法规,满足以上要求的核电站称第三代核电站。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据以建造的第三代核电机组的设计主要有:美国的AP1000(压水堆)和ABWR(沸水堆),以及欧洲的EPR(压水堆)等型号,它们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均比第二代核电机组小100倍以上。美国、法国等国家已公开宣布,今后不再建造第二代核电机组,只建设第三代核电机组。

重点发展第三代核电

欧阳予院士进一步诠释:“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说明了第二代核电站的弱点,第三代把预防和缓解堆芯熔化作为设计上必须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日本福岛核电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也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在设计上并没有把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必须满足的要求。其反应堆是沸水堆,也就是说冷却水(给水)直接进入反应堆,在堆芯吸收核燃料裂变产生的热量后变成蒸汽,蒸汽经过主蒸汽管道送到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欧阳予院士分析说,在这次日本大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管道、设备受到强烈地震而断裂、破坏,致使给水送不进反应堆。再加上应急柴油机发电的供油管线也被海啸破坏,致使应急安全注射水的水泵断电而不能运转,安全注射水注不进反应堆,致使反应堆堆芯燃料棒失掉冷却而烧坏,乃至熔化,从而发生严重事故。蒸汽管道破裂又使放射性核素碘-131和铯-137等泄露出去,而堆芯中密封核燃料的锆包壳管,在温度超过400°C后产生锆-水反应,放出大量氢气,氢气泄漏到环境中燃烧,发生化学爆炸,致使某些厂房倒塌。

我国已有13台第二代核电机组正在运行发电。鉴于核电的优越性,为了增加核电装机量,前几年,我国曾经允许适当再建造一些改进型的第二代核电机组,但未来的重点还是第三代核电机组。2006年中央决策,我国选定AP1000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已引进技术建设了4套第三代AP1000压水堆核电机组,目前正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进行建设。

欧阳予院士说,从安全性上讲,我国第三代核电站和正在运行发电的第二代核电机组相比,预防和缓解堆芯熔化成为设计上的必须要求,并将装备有蓄水池,在紧急情况下能释放出大量的水,从而达到降温等应急需求。

欧阳予院士认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4套机组建设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使我国不仅具有独立自主设计建造和系列发展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能力,而且具有继续改进、提高、创新、发展的后劲。

低碳经济离不开核电

技术上的进步再加上其经济性,核电的前景本来一片光明,此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却给全球核电发展敲响了警钟,欧美多国相继暂停核电项目审批,并重估项目的安全性。

核电究竟还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

对此,欧阳予院士肯定地说:“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也不排放引起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对低碳经济贡献很大。所以,在坚持核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应该发展核电。”

欧阳予院士也指出,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引发核电站泄漏的主要原因,此外,从历史上几次核泄漏事件来看,人为操作失误也会造成悲剧发生。因此,每一座核电站都必须制定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也可以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在讲座现场,来自市民对核物质的疑虑并不少,例如废弃的第二代核电站是否会造成核污染?欧阳予院士解释说,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在正常运行的时候都是回收的,都是密闭在里面不往外界排放,至于密闭的东西以后怎么处理,都有详细的退役计划,不是向外排出去的。

受到此次核电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也已宣布暂停审批核电站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并着手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这给近期多个省份争相申报建设核电项目的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核电危机是否被放大了?核电未来发展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对此,欧阳予院士并未直接回答,但他表示,要想发展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需要看政府的决策。“如果你想发展快一点,你就第二代核电站多建一点,风险也大一点。如果你想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你想建的快一点,就二三代都上,但风险也大了。应该着重地建设第三代核电站。”

核电站事故篇4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类很聪明,建立了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可谓功莫大焉。但核电站就像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发生核泄漏产生核辐射,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就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日本这次因地震而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产生核辐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据日本共同社今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1日公布了IAEA辐射监测小组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区域土壤和大气辐射量的检测数据,距离核电站约20公里的福岛县浪江町附近测得的辐射量为每小时161微西弗(IAEA设定的正常辐射量为0。1微西弗),约为正常值的1600倍;福岛核电站50至70公里圈的土壤中也测出了高于正常值的辐射量。另据新华社报道,福岛海水放射物超标百倍。福岛县人口约210万,其中65%居住于市区。这也就意味着,将受到核辐射威胁的人可能不下于100万人吧;由于核辐射的影响,将来产生核辐射综合症的情况又如何呢?这是本世纪以来最典型的核事故事件。

从历史上看,最严重的核事故莫过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由于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现在,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现在,世界上共有多少座核电站呢?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数据,到2004年,全球共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为442座,它们的总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重为16%。拥有核电站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为美国(104座)、法国(59座)、日本(54座)、俄罗斯(30座)和英国(27座)。目前全世界可能已有近500座核电站。中国目前有19座核电站(其中台湾8座)。在这近500座核电站中,就有4座发生过大的泄露事故,谁能够保证这些核电站今后不会发生泄露事故呢?没有人能够保证。而一旦发生泄漏事故,那后果将可想而知;尤其是人口稠密地区,情况将会更糟。

核电站事故篇5

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美国"和平发展核能"计划。如今60年过去了,核电已经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力供应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核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运用和60年来发展中遇到的重重问题都提醒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的遵守规范并一切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与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做斗争。如今日本仍然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增强公众对于核电的信心。这次事故告诫我们务必要增强全球核电站的安全程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对于核能的发展有一个详细的计划。福岛核事故不应当成为单一的孤立事件。我们要将其作为纠正我们核电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福岛本身的灾后维护、环境保护等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但是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整个产业中所有核电站的安全程度,否则我们就会忽略这次事故给我们的最大教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渐渐淡忘福岛核事故,但是因为这次事故而被人们所制定出的新的产业规范和监管指导会被人们永远的继承下去。这也就是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将要面对的一种全新的常态化。

安全和监管的作用

福岛核事件带来的第一个全新的常态化就是人们对于核电站安全的最大程度的关心。福岛核事故从施工设计到日常安全维护和检测过程都将世界核电领域提高到了新的维度。全球所有国家都在努力提高核电厂的安全系数。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安全性将会成为核电站建设的最高标准。

福岛核事故不仅客观上造成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更是大幅度降低了全世界人民心中的核电安全系数。因此,研究和安全人员除了要检测核电站周边的环境数据。还要随时深入核电站周边的社区,了解周边居民对于核电站建设和运行方面的态度和意见。

以美国为例,核能管理委员会不得不努力的对美国公众解释自己国内的所有核电站都处在安全运行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系列艰苦复杂的过程。从经验来看,专业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持各种层出不穷的会议,才能略微提高公众的信心。而各类环保组织则往往谈核色变,尽可能的发动民众,阻止核电站的建设施工。

尽管消除公众的紧张和恐惧情绪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我们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这样的一种节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宣传的进行,公众会逐渐同意我们的看法。然而在安全领域投入最高级别的重视和关注将会是永远必不可少的。

全新的常态化的初衷就是让核能和平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我们需要去平衡核能的利用和技术扩散。核电厂的安全建设和操作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可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确保核技术和核材料不会落入坏人之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福岛核事故让核能监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各种类型的核武器的扩散,也是为了更好的让核电站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运行。一个拥有充足资金支持、并且在企业和政府之外保持相当大独立性的核能监管机构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证核电建设的足够透明和与公众的信息交流,也可以在核电发展过程中辅助相应法律规范的制定,甚至可以用专业的人员和资源对提出新兴核计划的国家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援。

国际合作的必然

安全和监管也并非孤立的。在福岛核事故的背景之下,国际合作是确保我们能够正确吸取经验教训的一个关键要素。我相信业界早就已经开始考虑核电行业的国际合作,并确保这是全球核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等一些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之外,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正越来越受业内的欢迎,在去年夏天维也纳国际核能安全会议上,美国核电运行研究所和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达成的合作就给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利好。

全球核电站运行的经验表明,合作沟通对于安全运行核电站至关重要。例如,美国业内曾在安全壳过滤排气问题上绞尽脑汁,但是别的国家却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合作对于那些第一次运行核电站的国家来说更是非常重要。也许他们正在考虑引进核电,从而改变自己的能源供应结构。但是突如其来的福岛核事故打乱了他们的部署。很多国家甚至开始弃核。他们是否应该坚持原先的计划呢?

全面深刻的国际间合作让这些国家有机会来从整体上考虑这些问题,并制定自己的相应计划。考虑到这些国家的项目都将是全新的项目,因此我们有机会第一次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借鉴学习了那么多国家运行核电站的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可以极力去避免那些现在我们已经有经验的事故发生。

全球产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还受到福岛核事故影响的就应当是核电厂商们了。民用核电厂的厂商们自然不希望弃核行为波及全球。他们正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向各国和不同的监管机构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安全地建设和运营核电厂。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核电已经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而非特别的部分。核电厂商们应当尽快的适应全新常态化带来的各种变化。我相信未来一定有很多的挑战,但是同时,道路也是十分漫长的,我相信我们拥有足够多的时间。

我们如何来定义这样一种涉及范围广阔的全新常态化呢?一些活动可能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我们依然会坚持严格的监管核电站,会时刻注意核电站周边的环境,我们会继续和居民们展开交流,保持足够的沟通。

至于我们从福岛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呢?从国内来看,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等——可能给核电站带来的危害。同时,我们要时刻关注核电站经营者,加强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管。从国际来看,政府和业界仍需加强合作和经验交流。不仅是福岛,任何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的问题都应当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充分交流。总之,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类运营核电站的安全水平,更可以提高公众对于核电站的信心。

核电站事故篇6

这次重大核事故发生在地震频繁的日本,尽管事故机组当时因地震停堆,并以应急电源带动冷却系统工作了数小时,但应急电源耗尽后,因作为应急的柴油机被海啸损坏,结构主体损坏等其他原因,最后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4个机组出现严重冷却故障,发生爆炸,燃料棒受损,压力容器被破坏,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样重大的核电站事故发生在以严谨著称的日本和二代反应堆,教训深刻。

1957年10月1日英国温茨凯尔反应堆5级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5级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7级特大事故以及本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充分说明,无论在设计、运行还是在抵御重大次生灾害方面,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仍然面临着的十分严峻的挑战。

我国核电现状:3大基地区在运行,众多机组在建或将建

大众医学: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站以及核辐射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有多少核电站,分布在哪些地区?

孙全富:我国核电技术设计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核电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大陆拥有浙江海盐县秦山、广东深圳市大亚湾/岭澳和江苏连云港市田湾等三个核电基地,13个机组在运行发电,占目前总发电量的2%以上。

此外,在建或已经核准的有32个机组,涉及广西、浙江、福建、山东、辽宁、广东、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区:新建、即将核准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站还有一大批,包括湖北、江西、吉林、河南、安徽、四川和重庆等内陆省市。

这次日本核电站事故前,有关部门正在对2007年制定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进行调整,预计到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为8600万千瓦,比2007设定的目标提高1倍,是目前装机容量的8倍。未来5~10年,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拥有的核电机组将达到100余个,相当于目前美国的水平。这些新建的核电站多为最新型的三代反应堆,理论上事故概率要小于目前的二代反应堆。

鉴于日本福岛核电站重大核事故,国务院决定对核电站开展全面核安全检查,加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准新的核电项目。

核电站正常运行:不会影响公众健康

大众医学:正常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居民有没有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孙全富: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反应堆采取纵深防御策略,有三道屏障:核燃料组件锆合金包壳、20厘米厚的钢制压力容器以及内衬6毫米厚防漏钢制衬垫的9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排放到水和空气中的放射性极其微量。因此,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周围居民一般不会出现健康危害。

综合国外有关专业杂志的报告,概括看来,在某些正常运行的核设施包括核电站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确有升高,尤其是英国Sellafield和Dounreay后处理厂,法国La Hague后处理厂、德国Kruemmel等核电站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存在局部性的升高已为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

但是,辐射监测表明,上述核设施正常运行排放导致的公众辐射剂量太小了,不可能导致当地儿童白血病的增加。这又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不符。曾经有人提出了一些解释这一现象的假设,主要包括Gardner(加德纳)假设和人群混杂假设。Gardner假设认为,父亲在核设施工作中受到一定量的照射,导致发生突变,从而致使后代白血病发病率增加。但这一假设没有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人群混杂假设认为,白血病是对常见的但不能确定的感染的一种罕见反应,在某些地区(如远离大城市的偏僻乡村)存在大量易感者,当感染者进入该地区后,使得大量易感人群被感染,进而导致儿童白血病的增加。也有人认为,儿童白血病的增加与核电站排放的氚不无关系。还有人认为,白血病本身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高度不均匀分布,上述观察到的发病率升高是一种正常现象。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建造核设施所需的特定的选址条件包括地质结构等因素决定了当地的白血病高发,这也得到了某些调查数据的支持。

核辐射危害:与剂量密切相关

大众医学:发生地震、海啸、火灾,洪水等灾难后,核电站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故?

孙全富:核电站设计时要选择适宜的地质条件,并依据当地记载的地震、海啸和洪水灾害发生情况综合考虑。一般地说,应可以防止千年一遇的地震和海啸等灾难,保证在大灾大难前可以应急安全停堆,从而保证核安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在特大地震和海啸之后,这对今后核电站应对自然灾难的设计基准应该会有所提示。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看,自然灾难后的核电站事故往往是多个机组同时或先后出现问题,如爆炸、核泄漏等。因为电力、道路、建筑等受损,核事故应急救援条件更为恶劣,抢修情况更为复杂,事故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大众医学: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的核辐射会通过哪些渠道影响人体,会引起哪些健康危害,会影响后代吗?

孙全富: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核反应堆会释放出惰性气体、裂变产物甚至包括核燃料在内的成分复杂的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会污染空气、地面、饮水和食品(特别是牛奶、露天生长的叶菜等),造成外照射,并通过呼吸、食入和皮肤伤口等进入人体内造成内照射。另外,高强度落下灰可造成皮肤辐射损伤。

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照射后产生的健康效应与受照剂量的大小直接相关。大剂量照射(如超过1000毫希弗)主要引起急性健康效应,如导致急性放射病;小剂量照射(如低于250毫希弗)不会造成人体组织明显损伤。根据辐射防护要求,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即使不得不接受照射,也要控制照射剂量。

关于核辐射会不会影响后代健康这个问题,目前,尚没有可信的直接观察证据证明人类双亲受照会导致后代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增加。

名词解释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000毫希弗/毫戈瑞)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依据照射剂量从小到大,可表现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主要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呕吐、腹泻、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等。

天然本底辐射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天然辐射的照射。来源于宇宙射线,以及存在于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氡-222等,这些照射构成天然本底辐射。

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

约为2.4毫希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弗,吸λ(主要是室内氡)的为1.2毫希弗,食入的为0.3毫希弗。天然本底辐射存在地区差异,有一些天然本底增高的地区,如我国广东阳江、伊朗拉姆萨镇、印度喀拉拉等地区,年剂量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正常地区。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遇到放射性,如乘飞机旅行在高空要受到更多宇宙射线的照射,比如北京到广州单程飞行,受照剂量为0.007毫希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受照剂量约为0.5毫希弗;一次X线检查的受照剂量有0.1毫希弗;一次CT扫描检查的剂量在10毫希弗等。但实际剂量会因种种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遭遇核事故:冷静面对、听从指挥

大众医学: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全球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有些远离日本的人也发生了恐慌,担心受到辐射危害。万一以后发生类似的核事故,公众应如何面对现实、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孙全富:因为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到,所以核事故发生后,公众无法感知,不能对接受暴露或遭受污染的程度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再加上一些重大核辐射事件(如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图片、传说等历史阴影的影响,以及对电离辐射导致健康危害的一知半解,公众往往深感恐惧,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

万一发生核事故,首先,公众要相信政府和权威专业机构会及时有关信息,涉及广大公众健康的事故信息一定是及时的、透明的和公开的。

其次,因为核辐射及其健康危害等知识专业性较强,所以公众可以到有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的网站上查看有关知识,而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消息。

第三,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包括附近地区居民撤离、稍远地区的就地隐蔽,以及必要时口服碘片等。这些措施都是要经过缜密的代价利益分析的,采取哪一项行动都有相应的启动条件,公众切忌胡乱猜测、盲目行动,要听从政府和权威机构的指令疏散或撤离时最好要全家人在一起,或知道家人的确切消息。

第四,从核事故附近地区被疏散出来的公众,可以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彼此开开玩笑,自我解嘲,冲淡沉闷气氛。有些人会发生不良行为,如咒骂、怨天尤人、挑衅、蛮不讲理、抑制、退缩和消极、孤立感等,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是短暂的和一过性的,是可以理解的,绝大多数人的这些表现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消失。如果有严重到影响家庭生活和工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超过6周)的心理问题,要到相关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第五,其他地区的公众不要歧视来自污染地区的居民。因为即使是从核事故附近地区撤离出来的居民,经过放射性检验和必要的清洗,与他人接触是不会污染他人的。

此外,远离核事故地点的公众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要过多考虑核事故及其后果。

解疑释惑

采取哪些措施可预防或减少核辐射危害?

孙全富:预防或减少核辐射危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照政府指令,从发生核事故的设施附近撤离,较远地区的则就地避迁。

2 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或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吸入,同时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穿雨衣、靴子等,避免皮肤暴露。

3 按照政府指令,必要时口服碘片。

4 落下灰极有可能污染事故核设施附近的空气、土壤、水源和植物等,应避免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早期主要是叶类蔬菜)和饮用受污染的水,避免食用被污染地区产的牛奶及其乳制品。

5 已受到或疑似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应采用淋浴方式去污,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应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检测或处理。

发生核事故后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孙全富: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因此,多远范围内的居民需要撤离和隐蔽,政府有关部门会根据事故核设施放射性物质释放量、地表剂量率,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降水)等来确定。依事故的严重程度,一般会将居民撤到几千米甚至10千米或20千米以外。

碘片(碘化钾)能防辐射吗?

孙全富:生理学上,人体肉的碘主要被甲状腺吸收,产生甲状腺激素。摄取放射性碘会影响甲状腺,特别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幼儿,以及怀孕妇女。服用稳定性碘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减少数年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因此,为防止放射性碘的内照射危害,如果需要,应根据国家应急计划中的相关标准在医生和专业人员指导下有组织地服用稳定性碘,即碘化钾。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的作用,需要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6个小时服用碘片,但即使在暴露后几小时服用碘片,放射性碘的摄入也可以减少50%。推荐的碘服用量,成年人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为100毫克,3~12岁儿童为50毫克,1个月~3岁婴儿为25毫克,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12.5毫克(一片碘化钾含碘100毫克)。但有些人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如:过去或现在患有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结节、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慢性炎症、甲状腺单侧切除,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者,对碘过敏者以及疱疹样皮炎等疾病患者。如果碘化钾有限,应优先考虑让新生儿、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儿童服用。

核电站事故篇7

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原子能损害赔偿法》。该法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对受害者的保护;另一个是有助于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

该法律对于核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归属问题做出了规定,发生事故的核电站或者核设施所属的营业者将承担全部责任。从这点来看,体现了《原子能损害赔偿法》中的第一个目的,即对受害者的保护。但是,这个条款并不适用于一切核事故。该法律第三条规定:由非常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引起的核事故,相关营业者将免去一切责任,即由日本政府承担所有责任。从这点来看,体现了《原子能损害赔偿法》中的第二个目的,有助于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即该法律既不会为了过度保护受害者而增加赔偿金,也不会过度重视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如何掌握这两个目标的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年同月,日本政府颁布了《原子能损害赔偿补偿契约法》。

以营业者承担全部责任为前提,原子能损害赔偿措施通常有两种:原子能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即营业者(投保人)通过向日本核保险共同体(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对于合同所约定的除(1)地震、火山喷发、海啸(2)正常运行(3}核事故发生后10年以后的损害赔偿,日本核保险共同体(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最高1200亿日元的赔偿;原子能损害赔偿补偿契约,即营业者通过向日本政府缴纳补偿费,日本政府对于发生由以上三种情况所引起的核事故进行赔偿,其最高赔偿额度为1200亿日元。

由于2011年福岛第一核泄漏事故的发生,日本核保险共同体没有继续承保福岛第一核电站。根据《原子能损害赔偿法》的规定,东京电力公司(株)必须做出适当的财务保证安排,以确保发生核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履行损害赔偿责任,因此东京电力公司将1200亿日元的保证金放于东京法务局保管。

在日本,无保险状态的核电站是史无前例的。无保险状态下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一旦发生1200亿日元无法弥补的核事故,谁来承担责任进行赔偿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疑问。

二、两次核事故的实际赔偿

1999年9月30日,茨城县东海村的买东海事务所的核燃料制备厂发生了日本首次临界事故,导致当时正在工作的3名JC0的员工受到严重的核辐射,其中2名工作人员因核辐射过重而死亡。

这次事故符合《原子能损害赔偿法》中第二节原子能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契约的相关条例。因此,按照《关于原子能损害赔偿的施行令》的相关规定,损害赔偿上限10亿日元由日本核保险共同体负担。但是,此次损害总额达到了154亿日元,余下的144亿日元就由母公司住友金属矿山负担。

2011年3月11日14点4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了日本观测史上最强的里氏9.0级的地震。这次地震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而且位于福岛县的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到4号机组相继发生了核泄漏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次核事故是由于地震、海啸而引发的,符合《原子能损害赔偿法》中第三节原子能损害赔偿补偿契约的相关条例,于是日本政府于当年11月,将损害赔偿上限额1200亿日元赔偿给东京电力公司。关于这次事故是否符合《原子能损害赔偿法》中第三条第一项所定义的异常的巨大灾害,东京地方法院下达了否定的判决。因此,这次事故的全部责任由东京电力公司(株)承担,超过损害赔偿上限额的部分由日本政府进行援助。根据日本会计检察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直至2014年9月末,日本政府已经对东京电力公司支付了3.3兆日元的资金援助。

三、赔偿法的问题与启示

通过分析日本《原子能损害赔偿法》及《原子能损害赔偿补偿契约法》的赔偿原则和赔偿流程,可以发现,两次事故的赔偿总额都远超过了《关于原子能损害赔偿的施行令》所规定的损害赔偿上限额。损害赔偿上限额与其相对应的核事故所产生的损失不相称。特别像这次由地震、海啸引起的福岛重大核泄漏事故,如果没有国家的援助,将无法实现迅速、有效的救援。

另外,同志社大学名誉教授室田武在其著作《原子力的经济学》中对日本的《原子能损害赔偿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如果发生由于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根据《原子能损害赔偿法》的规定,其所属的运营者、日本核保险共同体将被免去一切赔偿责任,而将其赔偿责任转嫁到每一位国民身上。也就是说,根据日本的《原子能损害赔偿法》的规定,由于地震、海啸等而引起的核泄露事故,由国民所缴纳的税金来对受害者进行损害赔偿。

核泄漏事故的发生概率比较低,但是风险很高。因此,应该以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为前提,来进一步完善《原子能损害赔偿法》,并且增强日本核保险共同体的赔偿能力,这样才能迅速、及时地应对重大核泄漏事故。这两次核泄露事故,特别是福岛事故,给公众、环境、财产、乃至日本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目前,日本的全部核电站都停比了发电。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重新确立了核反应堆标准,对部分核电站进行了安全检查,有意逐步恢复核电站的运作。但是,随着日本公众特别是核电站附近居民反对恢复核电站运作的呼声的日益增高,日本继续发展核电站事业障碍重重。

核电站事故篇8

故,将影响到的广阔的地域范围和庞大的人群,核电安全的风险万不可轻视。本文探讨了在建核电的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在建核电,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最终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危机。日本核事故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反对和反思核电的声浪。例如,在德国便有数万人集会要求禁止核电。有人预计,在民间舆论和新能源产业集团的双重压力下,德国很有可能在未来放弃核电。此外,中国政府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在事故发生后不久暂停审批核电项目。日本核事故再次表明,核电安全事关国际公共安全。因此,各核电国家都应反思,如何吸取日本核事故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保障在极端条件下的核电安全。

中国的核设施广泛分布在从沿海到内地的广大中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核设施的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核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社会影响大、政治和外交敏感度高、公众极为关注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核安全工作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能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核安全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要有效防范核风险,除了解决核电技术本身的问题外,还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

一、合格的人员队伍培养

经过严格培训和操作实践经验的锻炼,建立一支合格的工作人员队伍对于保障机组运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规范化的授权管理,使每个工作人员具有工作所具有的相应的能力。保障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国家能源局要求各核电厂运营单位编制《核电厂操纵人员培训和再培训大纲》,“大纲”规定的培训内容应兼顾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注重核安全文化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培育,要体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培训人员的针对性。应根据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注重提高操纵人员应对核电厂运行瞬态、事故工况和突发事件的综合判断与处置能力,增加了包括应对诸如极端自然灾害条件引发的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处理和应急内容。各运营单位严格执行“大纲”编写、审批和修订的有关管理规定,逐步完善“大纲”,实现培训文件体系、培训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

合格的人员队伍是电站的动力和基石,电站的运行队伍又是电站的核心。核电厂的运行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和选拔,完成国家能源局审查过的《核电厂操纵人员培训和再培训大纲》后,核电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EJ1043-2004《核电厂操纵员执照考核标准》的要求,经过核电厂操纵人员资格审查委员会组织的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申请取得国家核安全局考核的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执照。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对于电站的运行特性有了正确理解,能够正确和熟练的驾驽电站的运行。

二、完整的规程体系(包括技术规程和管理规程)

规范化的管理是建立在完整的规程之上,使工作有规程可依,在技术和管理上明确相应职责,理顺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在技术和管理上保障机组安全运行。

核电厂在管理上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管理技术,严格按规程进行管理,做到有规可查,有规可循。技术规程覆盖电厂的各个状态和各个系统。在研究国外核电厂成熟的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厂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规程执行性。

三、核电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中国在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核安全管理和促进信息公开,也应该考虑到发生核事故与核损害赔偿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极小),尽早做出相应法律制度上的有效安排。这不仅是中国执政党“依法治国”理念的体现,也是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际核能领域合作的现实需要。事实上,中国至今仍未建立起完整的原子能法律体系,《原子能法》、《核损害赔偿法》等均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应尽快完善核电安全法律法规,尽快完成《原子能法》及配套法规的立法工作。在原子能法律体系中,法律颁布的层次应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原子能法律、由国务院颁布或批准颁布各项行政法规以及依据法律法规由各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原子能法律体系应力求覆盖原子能事业的各个方面,整个体系要求做到完整、全面、科学、准确,各项法规都有独立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其中,原子能法律是核心,是处理与国家能源法和其他行业法的关系,明确原子能的地位、作用、方向和体现国家原子能产业政策的基本法律。

四、核安全文化的氛围

核安全文化氛围是核电站每个人员核安全素质的综合体现,核安全文化是体现核电站安全的重要标志,这是核电站有别于其它常规电站的最大不同,核电站由于它的特殊性应引起足够的安全重视。

核电厂通过组织外部评估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和WANO的评估,促进电站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找出电站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在内部通过核安全文化培训和宣传,状态报告、良好实践等各种形式促进员工的核安全文化素养。

五、事故的管理

事故的管理保证在事故情况下,通过纵深防御等手段减缓事故的后果,保障公众的安全,使国家和居民的财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事故的管理包括事故规程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

完整和先进的事故规程体系可以保证机组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保证机组的安全,在最大限度的上覆盖了各种各样的预计的事故,通过征兆导向的规程和事件导向的规程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事故情况下保证机组的安全。核电厂事故规程体系结合结合了电站的具体设计,覆盖运行瞬态、设计基准事故和一些极限事故等工况,且这些事故规程在模拟机上进行了验证。

应急响应体系,按照国际通用的状态划分,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厂区应急和厂外应急。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对于事故规程是进一步的补充。

事故规程在控制机组安全方面对于运行人员提供执行的命令,应急响应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于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指南,并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通过纵深防御对于减少事故后果方面提供重要保障。

六、同行评估体系与经验反馈

在核行业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大力推动下,核动力运行研究所通过纵向科研项目《核电厂运行评估与经验反馈》,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完成了核电厂运行评估和经验交流领域的大量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对核电厂专项领域评估技术研究,编制出运行核电厂专项领域评估标准和准则、评估指南、评估手册等技术导则,为核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项领域评估活动提供技术指导,研究成果直接为核行业开展专项领域评估活动服务。到目前为止,中国核电厂运行评估体系和经验交流体系已经建立。

七、国际交流

我国核电行业定期与美国核电运行研究所(INPO)、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进行交流,学习各国核电厂的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核电行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吸收和转化。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和整合资源,减少核电厂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投入,增进电厂间的资源共享,更能提供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和专业化的核电运行研究与技术支持服务,使全行业共同获益。

八、结语

核电作为一个新能源,在目前化学燃料日渐缺少和消耗的情况下,以其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面貌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前提是要保证核电机组的安全,增强公众对于核电机站的信心,保证电力输出得稳定性、连续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保障核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卫东 核电机组的安全管理是核电发展的保证管理观察2013年11期

上一篇:冒顶事故范文 下一篇:铁路交通事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