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8 20:54:47

关于学习的诗句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1篇

既然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

一、反复诵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利用朗读法,不仅可以加强对诗词的印象,也可以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内容与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朗读并不等同于机械化地一遍遍读,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将朗读分为如下环节。

初读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找出不会读的字、词,借助课文注释或是工具书,将诗词读通、读顺。

教师范读: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时候注意到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韵味,学习朗读诗歌的节奏。

逐句品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逐句品读诗词,明确诗词每句话的意思,再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句中所含的感情。

精读感悟:在学习完诗词之后,还要要求学生反复精读诗词,读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样的朗读方法在教授《清平乐・村居》这一首词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学生依靠初读将词读通读顺之后,通过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再经过逐句品读,完全掌握了词的内容与情感,最后加入自己的情感反复精读,很好地完成了此课的学习。

二、学中复习

一首古诗词学完了,学生在不断地诵读之后,对诗句的熟悉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对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以及诗句中所含之意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学习到相同用法的字词之时,要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诗句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在学习到情感相类似的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类似情感的诗句,加深体会。

如教授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逐字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数词“千”与“万”是虚指,这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诗文中也用到过数词虚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诗句。这样的做法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背诵了以前的古诗,也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还有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一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描写春光灿烂的诗句;在学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描写朋友之情的诗句。

所以,在学习新的诗词之时,自然地渗透对之前学过的诗词的复习,既加强了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也巩固了学生此前的学习内容。

三、读写结合

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又或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诗中描绘的场景可以进行描写或续写,对于诗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联系自身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

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通过逐句品读,学生发现了诗句采用了“寓问于答”的写法,全诗将诗人的问隐藏了起来,只写了童子的答。学到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描写贾岛寻找隐者的经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也能更加深入体会出贾岛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四、激发兴趣

1.享受诗词

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把学习定义成任务,如果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之时,“从审美情趣出发,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使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是一种享受,那无疑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同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一起感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人独钓一江秋”的孤独;一起享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趣味;一起思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诗词的趣味。

2.创新方式

在班级中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词的比赛,如古诗诵读会、看图诵诗会、观题诵诗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在比较轻松的氛围当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背诵积极性变得更高了,自然也就越来越愿意学习古诗词了。

3.激励措施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教给方法,读懂诗句

教材中的古诗,是引导阅读、教给学法的范例,须予以重视。诗句是文字、画面、情感的统一体,如果仅仅要学生死记硬背,那它所给予学生的就只能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诗句的背诵效果,须以教材提供的诗句作为范例,教给学生读诗句、释诗义、想形象、悟情感、促积累的学习方法。读诗句就是借助朗读,读正确,读流利,做到朗朗上口;释诗义就是根据文后的注释,借助字典,由字到词,由词到句,把诗句的意思体会出来;想形象就是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使诗句变成活的画面;悟情感就是根据意思,结合形象,进入情境,感悟情感,并借助朗读表达感情;促积累就是熟读成诵,使诗句的语言文字、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有效地贮存于头脑之中。达尔文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诗文初看起来似乎艰涩难懂,但只要精心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二、随课拓展,积累诗句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优秀诗文的背诵量为160篇,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提高背诵的效率呢?笔者以为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随课延伸,巧妙穿插,拓展阅读。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与课文中的古诗描述的情境相似、表达的情感相关、说明的道理相近的诗歌,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句意境的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将课标中规定的诗歌背诵任务分解到各个年级相关的课文中,降低背诵难度,提高背诵效果。一般来讲,每册教材中安排4首诗,教学中可以教1首诗带3首,那么每学期仅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背诵就可以达到16首,一学年可以完成32首。从三年级算起,在小学阶段可以背诵120多首。这样,平时只要稍加重视,小学阶段的160首古诗背诵任务的完成应该是很容易的。这样处理是不是难以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呢?不要担心,只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注意引导他们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一节课完成3首诗的学习任务是完全可能的。教学中,教者要将重点放在诗句朗读、意境想象、情感感悟上,不要条分缕析,不要深挖细掘,不要在微言大义上花太多的时间,要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背、自练。

为激发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热情,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累,乐于记诵。如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背诵闯关”活动,以背诵40首古诗为基础性要求,每增加40首突破一关,授予相关的等级证书,依次为初级、中级、高级。学生在闯关活动中,你追我赶,不甘示弱,体验挑战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巩固学生古诗积累的成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专题背诵。如反映爱国热情的诗句有 ,说明人生哲理的诗句有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有 ,表达友情的诗句有 。

三、重视盘活,运用诗句

小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力很强,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古诗积累并不困难,但是所积累的古诗句,如若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被运用,成为听从自己调遣的语言素材,时间一长就会遗忘。积累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为了在言语实践中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调动学生语言仓库中的诗句积累,帮助学生将所积累的诗句与相关的生活建立联系,使古诗积累成为学生语言库存中的积极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忆诗句。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捕捉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学生的记忆。如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阅读《荷花》时,引导学生回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诗句情感互相促进,情意共生,既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又强化学生的诗句积累。

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诗句。生活中有许多情境与诗句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联系点,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一角的美景;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临近毕业,用一句古诗作为临别赠言送给好友……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诗句。如:“为了起一个笔名,我苦思冥想了好多年始终没有一个结果,今天偶然间听到《鲁冰花》这首歌,‘鲁冰花’一下子定格在脑中,就选它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要学会养水仙花,光听讲座是不行的,还得亲自养几棵试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为学生的“厚积”创造“薄发”的机会,背诵的诗句就能成为学生的有效库存,成为学生说话、作文的语言素材。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感悟 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04-01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它好比一枝艳丽的奇葩永远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的经典的诗词,它们是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下面,就如何搞好古诗词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了解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促进对诗意的理解

学习古诗词不能不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因为了解这些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对诗句内涵和诗词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感知与理解能力。尤其是在第二、三学段教学古诗词,一定要根据作品特点和学生的能力背景,来进行不同程度的介绍。比如,面向六年级的学生,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前要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杜甫的生平,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课堂上学生兴奋地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表现出盎然的兴趣。笔者先后深入到不同小组进行巡视,发现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关于杜甫,有的学生提到了“诗圣”、“诗史”等说法;还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安史之乱”的故事。笔者听了学生的讲述,格外佩服他们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对他们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资源分享的做法表示认可与鼓励。

实践证明,安排学生在课前了解背景,走近作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跟教师在课堂上直白地告诉相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自主搜集信息的做法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体现了“重过程”的教学理念。

2 讲解诗体特点,增强对诗词体裁的感性认识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读诗句、理解字义、背诵翻译这一层面,而应当适当地给学生介绍、讲解关于诗体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诗的感性认识。当然,介绍诗体可以在第二、三学段进行,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接受能力弱,没有讲述的必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诗体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逐渐地懂得什么是绝句(五绝、七绝),什么是律诗(五律、七律),词又具有什么样的样式,而这对于促进学生欣赏诗的形式之美是大有帮助的。比如,关于律诗的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先后出现了两首律诗,一首是的《七律・长征》,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长征》一诗时,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什么是“七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即每一行都是七个字,一共八行,当然诗句中还要有工整的对仗,诗句要讲究平仄等。当学习杜甫的这首“快诗”时,还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征》在形式上的特点,并将杜诗与之作比较,找出形式上的共同点,以帮助巩固“律诗”的概念。再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诗篇,则要向学生介绍宋词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词为为什么又叫“长短句”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关于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不宜讲得太深太多,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嫌;相反,教师应把握好一个“度”,以学生可接受、可领会为原则。

3 品析重点词句,加强诵读感悟,培养理解与欣赏能力

“诗言志”,诗人作诗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意愿或心境。在初读诗句、感知内容之后,接下来的重点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诗词主旨,借此培养理解与欣赏能力。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情感酣畅淋漓,欣喜狂态跃然纸上。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涕泪满衣裳”、“漫卷”、“放歌”、“纵酒”等词语,来体会诗人因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然后,再透过诗人的“喜”来体会其浓浓的爱国情怀。

除了指导学生品析、玩味重点词语及传神之笔外,还要加强诵读训练,以读促悟,读悟结合。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古诗,在内容上都抒发爱国情怀,但区别在于前者写“喜”,后者道“悲”,但悲喜之情都源于对祖国的热爱。教学时,笔者作了这样的朗读指导,第一首诗前两句要求学生读得舒缓一些,后面六句逐渐加强语调,以传达出诗人的兴奋之情;尤其是最后写诗人规划好回家路线的诗句,语速更应加快,以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迫切心理。对于《示儿》的朗读要求是,语速要慢,前两句要读出诗人的无奈与遗憾,后两句对儿子的“遗嘱”应该读得沉重而又不失坚定,传达出诗人告知儿子时的语重心长。

4 进行适度拓展,切实促进知识积累与情感积淀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扇窗口,学习古诗文要在掌握这个“例子”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一篇辐射到多篇,积少成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发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他们心里自然会萌发对诗词的情感,并且得以不断地深化和巩固。古诗词资源是丰富的,为此,教师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积淀。比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或让他们搜集《春望》、《月夜》等其他爱国诗篇;而教学陆游的诗之后,则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诵读《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当然,这只是围绕文本作者进行的拓展,其实还可以围绕“爱国”这一主题,鼓励学生搜集其他诗人的作品,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李商隐的《泊秦淮》、林升的《题临安邸》,等等。学习表现爱国之情的诗篇是这样,学习关于哲理、关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等主题的诗篇都可以这样进行拓展。事实证明,这样以一篇带多篇的拓展,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对于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升华思想情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兴趣诱导法

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入迷,一旦入了迷,才能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地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尽快地记牢所学内容。同时也告诉我们,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能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位和审美情趣,从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一定要先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理解记忆法

如果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必然食而无味,即使机械地背下来,也常会因不理解内容而很快淡忘。学习北朝民歌《花木兰》时,首先指导学生明确:本文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辞官还乡的故事,然后要求他们反复诵读,并结合课后注释把握诗句意思,感知整体内容。在学完本文后,引导学生扣诗歌内容,顺自己思路,写一篇《巾帼英雄花木兰》,加深理解木兰的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思想感情,为轻松背诵课文打下基础。虽然篇幅稍长,可效果颇好。

三、层次背诵法

许多文章尽管文体不同,但多有明显的层次感,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如沈复的《童趣》紧扣“物外之趣”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学生就可根据内容分层背诵,各个击破,速度上就会更近一层。

四、反复诵读法

我常和学生说:背书时要充分调动你的眼、口、耳、心等多个器官,让所记内容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加深印迹,你才会真正“聪”明起来。这样反复诵读,既能把握文意,又能在熟烂于心中巩固记忆的内容。大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是有道理的。反过来也能“见义知句”,如岑参的《逢入京使》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岳阳楼记》中写作者范仲淹远大抱负的语句是――,学生都能脱口而出。

五、对比记忆法

诗中凄凉伤感与豁达乐观,词中豪放与婉约,文中内容上的正反,都可通过对比来记,从中容易记住主要内容精髓。例记忆《鱼我所欲也》时,引导学生,前一段要紧扣两个对比构成的比喻句背诵,后一段要紧扣“少”和“多”,“死”和“生”的对比来理解背诵,尽管和诗相比背起来有一定难度,好的方法仍然让你记忆准确。

六、适时归类法

为了激发学生积累古诗句热情,我充分利用平时课堂教学这个最佳时机。在学到朱自清《春》时,就搜集记忆春的诗句,学到《济南的冬天》时,就积累写雪的诗句。今年春天久盼的一场大雨下了,同学们兴奋不已,我停下课让他们说出写雨的诗句,你一句,我一句,就像敲了百度中的“搜索”,不经意间,完成了对雨的诗句整理。平时也要求学生将诗文名句归类,做成卡片,便于比较记忆。如送别类、怀乡类、爱国类、理想类、描写类,归类记忆,掌握更牢固,印象更深刻。

七、愚公式积累法

每接一班,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周抄写两首课标要求的名诗,并用红笔标出名句,且后面的诗不得与前面重复,定期检查背诵、默写,直至中考。看谁最棒,所选名句能在中考试卷上出现,学生特感兴趣,同时我采用不同形式检查背诵:同位查,组长查,课代表查,老师随机抽查。召开诗文背诵主题班会,评出优秀小组,班级背诵大王。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课余就做好了准备,变以往的要他背,为他要背,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以致每次考试,古诗文默写得分都令人满意,从中既考查了学生做事的毅力,又培养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良好习惯。

八、背默结合法

光会背还不行,还要通过写、默来检验,看是否真的掌握,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而眼过一遍,不如手过一遍,也就是在背熟基础上,把默写功夫做细致,力争字字正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5篇

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阅读古诗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诗词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给人启迪,“欲穷子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出来。

写作指导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诗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古诗没学过,不少诗句也很难理解,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研究员,写一份古诗研究报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能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成了研究报告。

本次习作在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诗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仿照例文进行研究。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弄清诗句的情况

研究诗句,先要弄清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研究报告》中是这样交作背景的:“当年,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是个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着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小作者习作前一定认真查找了资料,所以才把词的背景写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能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更好。古诗语言简练,一些词语的用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理解诗句意思又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据注释来理解,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诗句的意思。请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三、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是古诗研究中最难的一步,若能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那就标志着你已经真正地弄懂了这首诗的含义。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那些面对困难不屈服、性格坚强的人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唐诗故事》《古诗文诵读》等)、网络等渠道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及时作好相关记录。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当然,你也可以创新。相信你通过研究,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增长不少知识。同学们,赶快开始我们的古诗研究报告吧!

精彩推荐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句》《思乡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那句诗,刻在我心头》《情从诗中来》《读“XXX”诗句有感》《关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研究报告》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 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 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 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 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周世鸿.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0.

[2]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胜芳.关于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2).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8篇

自新课改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都非常重视“如何创建高效课堂”,从观念转变、备课改革、问题导学、学习小组、展示对话,到课型创新等教学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究,有益的尝试,具体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方面也应积极地探索,要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老方法,要推陈出新,重审自己的角色。

我们知道,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改“以教为本”为“以学为本”,要想出方法,创造条件,设计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要从简单的“满堂灌”转化为“问题中学习、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展示、展示中对话、对话中指导,指导中训练、训练中归纳、归纳中延伸”。这个时候老师不在是主角了,要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才是高效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还学生以自由,给课堂以高效。

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要素关系的调整,尤其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调整。确定下来的“以学为本”的方针,要求语文老师角色从课堂的主讲者到新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的转换要得体,把握的尺度要准确。要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靓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牢掌握住语文知识。

如:在教授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1.词、词牌、题目的基础知识。2.收集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该词提供背景资料。3.收集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秋”的经典句子。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把以上知识点搞出来,形成小组问题资料。然后请2-3名学生展示其学习效果。把收集起来的诗句择优抄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别把抄录的诗句和词反复诵读,对比诵读,把握各种关于“秋”的诗句所含的情感。然后再根据情感和教师的诵读指导,再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情感含义。特别是词的诵读。要读出“湘江秋景”的美丽,读出情感的大气、豪气。接着让学生自我探究:根据词的内容,绘出一副伟人站在湘江橘子洲头的图景。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图景,教师在整合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该词的情感。最后布置探究作业:对比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采桑子・重阳》,真正让学生做到当主角,成主体。

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勇于探索,积极尝试,认真教研,争取早日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效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9篇

近几年,国内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当代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学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语文能力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应该把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做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教育性 趣味性 高效语文

随着国际上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小学生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普遍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了从根本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很多教育方面的工作者提出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进而构建高效语文的教学课堂,提升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展开相应的讨论分析。

一、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效率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学校的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学校现在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不出定势思维的圈子。教师大都是站在讲台上单一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对学习的很多方面都不太了解,一些教师用传统的方式讲起来,学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感觉。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一贯的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就偏离了综合性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也得不到改善。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作业后觉得只要在老师检查的时候完成作业就好,不会考虑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缺乏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即使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提高对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方式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讲教育目的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学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一)增加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完成作业或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进而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对于教师应该在课下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进而将兴趣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部分学生的反应如何,讲解哪一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进而尽量多的采用该方式教学。

例如: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在讲到六年级下册《三亚的落日》这节课时,干巴巴的讲解该地的景色有多么美,多么值得人去游玩,学生很难体会到该处的美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兴趣,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加一些三亚的风景图片,甚至放一些三亚落日美景的视频,这样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趣味性,开创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可以在课堂学习教学中,进行一简单的趣味游戏教学活动, 就是与汉语成语接龙相似的游戏。每一学生说一个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诗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个 学生诗句开头的字。

例如:在苏教版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对关于写长江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把过去的诗句重新复习一遍,还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重要,一般而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会慢慢减弱,在小学时期,结合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课外文化活动

在课下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知识的活动,对于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语文科目的文化活动,比如对刚刚学习过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进而在角色中完成对语文字词作者情感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考验,由教师评选出利用语文知识角色感情表演最到位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参与与语文相关活动,进而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的活动,比如说语文句子撕名牌游戏。规则是上下句诗句分开贴在两个人身上,其中一个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胜利。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功撕掉另一组的句子则得一分,否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可促进学生开动大脑,复习学习过的诗句,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结 语】

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对学生平时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进行提升和改善。在了解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式,利用结合学生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时间内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的教学效率,进而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09)

关于学习的诗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 韩志勇.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3] 马雪玲.初探初中语文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2(11).

上一篇: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下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