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09:41:10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84-0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8127万。面对巨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只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注重知识体系培养,忽视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从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忽视了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地将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严重错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特性,彻底摆脱单纯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以地区、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力,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职业情景中,通过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体验岗位的工作环境,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教育技能。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学习和锻炼未能积极支持,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将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所选择的科研课题以研究型为主,很难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各类企业中的实践及管理经验,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保障。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服务区域经济,切合行业需求,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1.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过程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随着呼包鄂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小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教学计划亦不断进行调整,2008年根据学院要求,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后三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技能训练型课程缺乏等问题。2011年,结合“国家标准、企业实际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分制三年实施经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达到50%。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紧扣企业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体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ERP原理与应用、创意思维训练、SYB(创建你的企业)等技能训练课程。另外,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口径宽泛、专业性差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化,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5门专业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优势等因素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克服了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宽泛,但技能不专的弊端。

2.拓展各种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训练。(1)建立并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是目前中国职业改革方向之一,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培养制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同时也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营销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2)开发校内实训资源,深入开展实战模拟教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极大的支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立了ERP综合实训室,配备了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软件和手工沙盘模型,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角色,承担相应的管理职位,同时与其他模拟企业进行竞争对抗,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模拟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3)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学院实训中心及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和创业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1年“E路通杯”全国高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赛中,荣获商务创新应用模式一等奖;2010级学生在2012年“挑战杯”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

3.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及岗位适应能力。(1)改革毕业设计形式,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老师负责辅导论文,其特点是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性,学院以2009级毕业生为改革试点,对毕业设计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创业技能课程培训(SYB)取代毕业论文撰写,通过15天的创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政策及相关技能,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创业技能证书,并可获得免息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毕业设计改革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即到企业顶岗实践,实地体验职业环境及职位要求,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行业涉及生产制造、人才服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学生依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提高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1.重视职业规划,为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自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起,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将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作为迎新教育的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介绍给新生,同时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除采用课程讲授的形式外,还聘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举办讲座,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出谋划策。

2.积极推荐就业,为学生顺畅就业提供渠道。首先,依托地区行业协会在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充分利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及求职渠道。

(三)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10专职教师,其中2名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验,其余8名均为院校毕业分配至学院的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要求青年老师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工作。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每年也要利用假期或其他机会,参与企业的培训及招聘工作。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课题的研究与转化,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设想

自2011级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大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两年来实施的成效及不足,在未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量”企业的需求之“体”,“裁”学生的培养之“衣”,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零间隙,寻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有效方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以稳定地得到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生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及学校的“三赢”。

(二)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通过ERP实训室进行电子及手工沙盘模拟,实训手段单一,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地串联起来,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为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拟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年16号文件.

[2]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3]官灵芳,王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02).

[4]费芳.高职人才培养主线、核心和途径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5]李高芬.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由于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诸多弊端,如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鉴于此,“基于职业(岗位)”、“基于实践”、“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基于项目”等一系列课程开发理念或开发模式在国内应运而生。系统梳理国内较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后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大多以岗位分析为起点,但目前,工作任务分析一般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具有效率高(一般一天可完成)、发挥团体智慧优势以及可发挥专家的引导作用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以下不足:

1.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以现象学的思辨推测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实证依据;专家意见并不代表岗位的实质需求,并不能完全契合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或任务本身,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员工的工作绩效上,既没有回答获取高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即胜任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也没有提出提高工作绩效的方式和方法。

3.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胜任某一岗位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组合并没有经过有效性检验,以至于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

以上三点不足是导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常感到学非所用或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处不大的重要原因。通常,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评判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很快胜任某一岗位或出色地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引入胜任力理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以探讨。

一、岗位胜任力研究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夫(David C.McClelland)将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即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本研究以此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重新构建符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

二、岗位胜任力的目标

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与调研,有效界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该专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以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岗位胜任力的特色

近年来,我国学者、管理实践者甚至是政府组织者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探索,但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国有企业中高层、销售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胜任力研究,而对基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很少,尤其对这些管理者的前身――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它纳入到“个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据行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胜任力的要求,缩小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以期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三赢”的目标。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胜任力,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

五、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

1.成就与行动族,具体包括4个素质要素: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2.帮助与服务族,具体包括2各要素: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3.冲击与影响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影响力、关系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4.管理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5.认知族,具体包括3个要素: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6.个人效能族,具体包括4个要素: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管理类工作是素质模型专家们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类别,由于管理类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胜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类别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六、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在高职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渗透通用素质模型的要素,完善课程体系。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模型,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引导。而且可以在考试中考察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刘嫦娥,赵曙明,张丹.工作胜任力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03-10.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可行性分析

一、引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挂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了2016年度增补专业共13个,自2017年起执行,其中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是财经商贸类唯一增补专业。中小企业在理论上就是中型和小型规模的企业,其特征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不大、销售不大、从业人员不多、管理跨度较小。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能更多的接触客户,更快的反应市场,有自己的优势。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类高职类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虽数量众多,但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广深两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其他城市的中小企业更是普遍缺乏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打破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相结合,培养既能创业又有中小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满足周边中小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理类人才用人需求。

陈宏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高职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建设之路,提出了创业园、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思路。黄爱明,黄玉朋和郭仲齐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出发,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及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方向进行分析。李明珍以广州商学院为例,根据广东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中小企业创业及成长规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综上,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可以更好发挥高职院校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创新设置,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五邑地区唯一一所公办高职类院校,在该专业建设方面可行。

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人才需求因素分析

据劳动部门统计,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将达到5000万,所需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将达到1300万,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预计只有900万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缺口大,就业形势好。因此,中国未来20年内,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具体到省内,广东地区在经济深化发展的大前提下,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也比较大,尤其是江门五邑地区中小企业现有的基层管理人员专科层次以下占很大比重,企业急需具有创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

(二)学院专业设置因素分析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申报,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同年8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正式招生。目前,在我院已经连续招生近10届学生,招生情况良好,师资队伍经验丰富,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虽然不同于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后者对前者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却起到坚实的铺垫作用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管理类学生学情因素分析

我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很多学生在校就有创业经历,校外兼职学生更是多不胜数。同时,广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对于众多民营家族企业来讲,面临子女进入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这些学生和父母都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创业教育和扎实的中小企业管理实践技能。

三、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步探索

广东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但目前并无一所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其中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都是把其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设方向。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方向,主要n程有中小企业融资与理财、生产管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市场运作管理、中小企业公司理财、中小企业生产与采购、项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创业管理基础等,是在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中小企业相关课程和实训练习,培养学生创业和服务中小企业技能。

通过学习其他院校模式,以江门职院为例,先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下设方向,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以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在培养学生基本管理素养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小企业相关课程。其中素质结构和基本知识结构方面参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能力结构方面则要突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鲜明特色,开设如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中小企业会计及核算、中小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法务、家族企业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等课程。

四、总结

高职院校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教育部新增专业,是满足社会所需、企业所需和学生所需的优势专业。众多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可以在其基础上增加中小企业相关,改变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培养具有创业思想和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 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建设[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5):13-14

[2]黄爱明,黄玉朋,郭仲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方向可行性分析――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市场论坛, 2011, (8):94-95

[3]李明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9):258-259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四化两型”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何确定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推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四化两型”?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符合“四化两型”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四化两型”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若干战略着眼点。

关键词:

四化两型;背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002

社会环境的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过调整院校的专业布局,通过构建产业和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满足了国家对“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并且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可以看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应该紧跟时展步伐,仔细洞察社会发展变化和要求,及时调整高职院校教育教育与发展的战略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1“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始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联系,旨在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对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提高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1“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四化两型”的社会背景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确定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四化两型”的内容的分析,下面总结出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2.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1.2.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1.2.3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威胁到社会利益,不会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主动的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去,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2“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2.2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四化两型”建设深度和能力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四化两型”背景下的人才,主要的培训手段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上,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在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海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生工作中所需的其他技能的培训。

而且即便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培训上,我国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培训建设深度和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分布较为密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扩散。第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产业的人才较多,无法满足“四化两型”中“四化”建设的需求。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就会造成人才市场的失衡,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3“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3.1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3.2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3采用产学结合的培训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和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紧抓产学模式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指导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供求关系之间的平衡。第二,建立高职院校与产业同步建设,社会发展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要想在变化速度较快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保持元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的同步,即使洞察产业的变化,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4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在“四化两型”的背景的影响下,做好专业的战略发展工作,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使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以理念领跑,以创新实践求发展,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长久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华茂,彭剑.“四化两型”建设与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视角(中旬),2012,(01).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目标研究 高职教育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即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研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更还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具体包括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12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中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方面的要求。

2.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圈区企业出现大规模快速发展,同时,企业对各级各类人才包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也提出了大量需求。

3.岗位职业标准。为了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融通,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本专业相关行业建立的与本专业培养方向一致或相近的职业标准要求。

4.学生条件及其就业、发展需要。学生条件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不足、学习方法欠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够好等问题。学生就业与发展需要主要是指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既要按照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耍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还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a加强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诚信、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明确性、符合性、科学性和动态性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培养目标须内容明确,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符台性是指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法规要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指目标内容设计应科学合理,既要考虑专业培养要求,也要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还要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标准、素养要求有机融合。动态性是指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这种面向定位很不明确。首先,企业可以按规模、性质、产品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其次,企业的岗位可以按照其主要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如:采购、销售、生产、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很显然,我们是无法在三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能满足各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再次,基层管理岗位有待明确。如果按照管理层次划分标准来看,基层管理者是指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订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如经营一线的班组长、工段长等。如果按照现代管理者的概念来看,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责任的人。这时的基层管理者就包括如:仓库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会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等。很显然,在不同理解下的基层管理者的指向是不同的。

2.规格要求偏高。一方面,由于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培养规格要求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这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规格要求上也是偏高的。如: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能在不同场合恰当运用语言技巧与人有效沟通;能规范撰写通知、报告、申请、方案、条例、办法、总结等企业常用文书。而目前《应用语文》的课时只有72学时,4学时/周。很显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划用72学时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上述规格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3.没有与职业标准相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而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硬要求。学生对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识,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考证的学生数和通过率还均不高。

四、对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新定位

1.服务面向单位定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为民营企业。

2.培养方向定位。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虽然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另据企业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可就业的岗位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和仓管员、质检员为主,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67.7%、48.4%、38.7%、35.5%。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

3.人才层次定位。据调查数据显示,100%的被调查毕业生和企业都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干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基层实际是业务操作者,如人事干事、仓库管理员、销售员等。他们属于企业员工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层。我们认为,毕业生从基层干起,这是锻炼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要求他们扎根基层。否则,那就与中职人才没有区别。高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合理的成长预期。为此,我们可将人才层次定位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即,我们应面向企业包括员工、班组长(业务主管)、部门主管等三个层次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首先能很快适应相应员工岗位工作要求,经过一定时间的熟悉锻炼后,能很好地成长为班组长、业务主管,甚至是部门主管等。

4.通用知识与技能要求。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通用知识与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前五位是沟通表达、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常用文书写作、信息收集整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应围绕这些知识与技能设计通用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

5.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和受用人单位需求共同决定。按照新的培养方向定位,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6.基本素质要求。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它们的当选率依次分别为77.4%、77.4%、67.7%、64.5%和48.4%。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时。还要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合适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对学生进行以上素质的培养。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一、“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始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联系,旨在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对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提高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1“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四化两型”的社会背景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确定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四化两型”的内容的分析,下面总结出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2.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1.2.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1.2.3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威胁到社会利益,不会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主动的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去,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2.2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四化两型”建设深度和能力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四化两型”背景下的人才,主要的培训手段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上,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在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海缺乏长远的系统

规划。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生工作中所需的其他技能的培训。 而且即便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培训上,我国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培训建设深度和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分布较为密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扩散。第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产业的人才较多,无法满足“四化两型”中“四化”建设的需求。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就会造成人才市场的失衡,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3.1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3.2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3采用产学结合的培训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和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紧抓产学模式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指导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供求关系之间的平衡。第二,建立高职院校与产业同步建设,社会发展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要想在变化速度较快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保持元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的同步,即使洞察产业的变化,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结语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学生就业 情况调查 分析研究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带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教育问题已经被提上日常,大学校园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都逐渐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热议。有关于应试教育、大学生犯罪、大学生就业、高考等名词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热门搜索名词,并且逐步成为了当代家长、社会各界人群关注的重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人们专业,其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拥有多个发展方向。由于中国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农业、工业为基础的重要时代,从而在我国社会当中有关工商企业管理相关人才的缺口也逐渐增加。并且,大学作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其每年为社会中输送大量的人才,也就使我国社会各大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渐增大。这一现状给予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由于国家及有关部门对这一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就使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以提升自身的办学声誉,希望以此学科的培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本校当中。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逐渐偏离了我国教育界的预期,由于盲目扩招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当代进修工商企业管理学生带来了就业困难的严重现状,并且由于高校资源有限,大多数学校打着优质办学的口号,不断扩大对该学科大学生的招收人数,使得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不具备与社会岗位相互接轨的能力。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缺乏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会给当前这一专业学生带来就业问题、工作晋升问题等。为此,作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对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行业、职位及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汇总与分析,以期找到更加适合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与内容。

二、调查方案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论文所获取的研究数据,均由作者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各大高校论坛上派发,通过同学号召、教师号召、互联网宣传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在全国发放24个省市高校,共计165所高校(皆属于二本以上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在本调查问卷发放过程当中,共计发放问卷数量为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1200份(由于便于统计,故发放整数份)。经过统计,此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人数中有800份为女生,400份为男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统计毕业生均为应届生,不包括办理暂缓就业的学生,也不包括社会工作人员。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项,具体如下列示:第一为性别;第二为地区;第三为是否找到工作;第四为就业的行业及岗位。

(二)调查结果

在对上述调查问卷进行分类以及整理之后,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列示:(1)对于性别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男生所占毕业为三分之一,共计400人。女生所占毕业为二分之一,共计800人;(2)对于地区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学生来自于中国24个省市的高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学生总人数占总体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六十,其中来自于二线城市例如武汉、南京、重庆、天津等地区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三十,其中来自于其他地区,例如港澳台地区、广西、云南等我国西部地区学生的总体样本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十;(3)根据对第四个选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之后,作者发现,其中大多数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走入社会岗位之后从事前台、文秘等文科类岗位的为百分之五十,其中从事企业咨询工作的为百分之十,从事销售工作的为百分之十,继续选择深造的为百分之十,其他为百分之二十。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经过上述的统计之后,作者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了下述的分析:(1)对于性别的分析。根据统计男女数据的比例,经过三个选项相互结合之后,作者发现,其中男生的就业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而女生的就业比例相对于男生较低为百分之五十;(2)对于所在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七十,而位于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位于其他地区的就业比率为百分之四十五;(3)将三个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合并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发现,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男性就业较为容易就业,此项统计与学生专业性无太大关系;大多数学习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都是偏向于文科类的,也就是管理类的工作,他们需要保持较好的与人打交道、撰写文书、朗读主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对当代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完善现有专业授课体系,开展多样化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对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授课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1)对现有教科书内容及所选课程门类进行甄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偏重于实践性的课程,而现有大多数高校对于该专业教学都是偏向于理论课程教学。为此,应当不断整合与更新现有授课内容,对给学生授课的教材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其中添加实用性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理论、阅读与自学的能力;(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互联网科技飞速影响下的高等院校,应当与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以及现有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使他们对社会中该专业的实践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聘用校外导师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不断提升现有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对于该专业而言,其实用性较强,就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还需要拥有实践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与校外企业相互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发挥其在授课环节当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还应当积极的聘请校外导师,利用学校办学的特点与主打的学科,吸引校外导师加入到学校中来,为班级学生现身说法,提供有益于其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习实验室

三、以正确的方法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庞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变得简单。因此,高职院校虽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合理规划。首先,要在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奠定高职特色的基调,从校情出发形成鲜明特色;其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同时有所偏重地适时做出调整,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再次,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以主人翁姿态共建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都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付诸实践。“行百里者半九十”要避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空喊口号不做实事,应以科学合理的实施框架,将具体而详尽的内容和措施全面落到实处。

与时俱进的网络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各高职院校纷纷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利用网络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环节效率。如今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和图书馆获取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渠道,足不出户交流学习心得,而老师也可以为学生们网络答疑。因此,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得益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所转变,师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学体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学校可利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网络文化也可能对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全面地认识信息化,并利用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它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祥龙,朱静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周鹏.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饶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管理,2015.

[4]于鹏,闫献伟.加强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8篇

我叫XX,X年毕业于XX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下是我对我几年的大学生涯所做的一个自我鉴定。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几年,我始终坚持天道酬勤的原则,一日三省,自信品格的日趋完善;勇于行事,务实求新,自信工作有所成绩;三更灯火,寒窗苦读,相信学有所成。在校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做一个全能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工商企业管理这门专业,不是因为它是择业的“冷门”或者“热门”而是我喜欢这门专业喜欢这个行业。

再有就是学习的同时我也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古语虽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但是“黄金屋”和“颜如玉”也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研究才能发现的,所以我饱读古今中外各类图书,不仅丰富了自己,而且从中领悟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同时也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我优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学习上认真刻苦曾多次获奖学金,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20**年应届工商企业管理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9篇

因此,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弥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成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吉首大学商学院自2004年以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摸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职业经理人培养的规律,初步构建起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分析

课程体系是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而确定的。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课题体系,真正实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的目标,首先就必须了解社会对职业经理人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即到底具有什么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人才能胜任职业经理人这一职责。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首先构建起一个包括个人品质力、身心健康力、领导管理力等3个维度,忠诚度等15个要素的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如表1)。[2]

为收集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2010年8月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家座谈等形式,选取部分往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商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在问卷调查和企业家座谈中,要求专家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个要素进行评价,并从重要性和稀缺性等两个方面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要素进行了度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用人单位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要素的评价均在2.5分以上,认同我们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的设定。同时,在重要性方面,“专业技能”、“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职业操守”、“创新管理”排在前5位。稀缺性方面,“专业技能”排在首位,然后依次是“创新管理”、“职业操守”、“组织管理”、“企业国际化经营”等。

二、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基于以上工商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调查结果,为实现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吉首大学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小组认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应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突出强能力、优个性的指导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商科,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这逐渐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四不像”的尴尬地位,即什么都懂一些,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从以上企业家调查的结果来看,工商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视野的“通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际管理技能的“专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专才”比“通才”更重要,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中必须突出强能力、优个性的原则,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原则。

第二,基于工商企业管理职能重组课程模块,选择企业核心管理职能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基于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资源优势,确定专业方向,直接面对管理职能岗位,切实提高学生在特定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

第三,注重隐性课程的建设。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胜任培养全部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重任。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有些要素包含很多隐性能力成分,这些隐性能力成分不能直接用显性语言来表达,不能用确切指标来度量,故只能通过一些隐性课程来加以培养。如将忠诚度、职业操守、职业使命感等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将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特质通过军训及心理健康讲座来实现。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设一些如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创业管理等课程,也可通过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创业大赛及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

三、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根据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调查结果,将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之中,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构建起适应职业经理人培养为目的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一)职业经理人个人品质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个人品质力包括3个要素,即忠诚度、职业操守和职业使命感。这3个要素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已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必修课程与之对应。为应对社会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职业操守培养的重视,并更好地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增设管理伦理学、职业经理人素质专题等课程。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管理思想史等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应增加内容探讨职业经理人个人品质力的培养。

(二)职业经理人身心健康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身心健康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2个要素。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身体健康要素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大学体育和健康讲座等课程来加以培养,除此以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隐性课程加以培养,如运动会、单项比赛等。心理健康则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讲座、ERP实验等课程加以培养,还可通过邀请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赛等隐性课程加以熏陶和培育。

(三)职业经理人领导管理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领导管理力由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2个二级指标组成,而管理技能又包含了自我认知等9个三级指标要素。

管理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管理基础模块、管理工具模块、和管理实践模块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管理基础模块中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原理、经济法、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基础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管理工具模块中的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经应用文写作、数据统计与分析等课程则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进行决策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能力;管理实践模块中的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领导艺术、创新管理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0篇

因此,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弥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成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吉首大学商学院自2004年以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摸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职业经理人培养的规律,初步构建起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分析

课程体系是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而确定的。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课题体系,真正实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的目标,首先就必须了解社会对职业经理人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即到底具有什么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人才能胜任职业经理人这一职责。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首先构建起一个包括个人品质力、身心健康力、领导管理力等3个维度,忠诚度等15个要素的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如表1)。[2]

为收集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2010年8月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家座谈等形式,选取部分往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商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在问卷调查和企业家座谈中,要求专家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个要素进行评价,并从重要性和稀缺性等两个方面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要素进行了度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用人单位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各要素的评价均在2.5分以上,认同我们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要素的设定。同时,在重要性方面,“专业技能”、“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职业操守”、“创新管理”排在前5位。稀缺性方面,“专业技能”排在首位,然后依次是“创新管理”、“职业操守”、“组织管理”、“企业国际化经营”等(各要素重要性和稀缺性排名见表1)。

二、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基于以上工商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调查结果,为实现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吉首大学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小组认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应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突出强能力、优个性的指导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商科,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这逐渐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四不像”的尴尬地位,即什么都懂一些,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从以上企业家调查的结果来看,工商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视野的“通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际管理技能的“专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专才”比“通才”更重要,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中必须突出强能力、优个性的原则,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原则。

第二,基于工商企业管理职能重组课程模块,选择企业核心管理职能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基于市场需求和高校自身资源优势,确定专业方向,直接面对管理职能岗位,切实提高学生在特定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

第三,注重隐性课程的建设。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胜任培养全部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重任。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有些要素包含很多隐性能力成分,这些隐性能力成分不能直接用显性语言来表达,不能用确切指标来度量,故只能通过一些隐性课程来加以培养。如将忠诚度、职业操守、职业使命感等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将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特质通过军训及心理健康讲座来实现。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设一些如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创业管理等课程,也可通过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创业大赛及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

三、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根据职业经理人胜任力调查结果,将职业经理人胜任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之中,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构建起适应职业经理人培养为目的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一)职业经理人个人品质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个人品质力包括3个要素,即忠诚度、职业操守和职业使命感。这3个要素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已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必修课程与之对应。为应对社会对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职业操守培养的重视,并更好地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增设管理伦理学、职业经理人素质专题等课程。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管理思想史等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应增加内容探讨职业经理人个人品质力的培养。

(二)职业经理人身心健康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身心健康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2个要素。职业经理人胜任力中的身体健康要素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大学体育和健康讲座等课程来加以培养,除此以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隐性课程加以培养,如运动会、单项比赛等。心理健康则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讲座、ERP实验等课程加以培养,还可通过邀请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赛等隐性课程加以熏陶和培育。

(三)职业经理人领导管理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经理人领导管理力由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2个二级指标组成,而管理技能又包含了自我认知等9个三级指标要素。管理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管理基础模块、管理工具模块、和管理实践模块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管理基础模块中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原理、经济法、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基础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管理工具模块中的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经应用文写作、数据统计与分析等课程则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进行决策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能力;管理实践模块中的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领导艺术、创新管理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控制管理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

上一篇:护理学生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