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6:50:48

工商管理英语论文

工商管理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经济论文|证券金融|管理论文|会计审计|法学论文|医药论文|社会论文|教育论文|计算机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

财政税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理学论文政治论文文学论文工学论文文化论文英语论文应用文写作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网>>免费论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论文正文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作者:网友投稿文章出处:论文网时间:2005-6-3

-

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摘要: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从网站策略需求、产品策略需求研究个性化需求的内在性,从生产模式、经济模式、经营模式、价值模式的变化和相关案例,研究电子商务活动的个性化需求的必然性,从而得出个性化需求条件形成之必然。

关键词: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产品,无差异产品

Abstract: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researchquestionine-commercedevelopment.Theinherent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theserequirementsofWebsitetacticsandproducttactics,theinevitabilityofe-commerceactivity-based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somerelatedcasesandthechangesofproductionmodel,economicmodel,managementmodelandvaluemodel,andthentogettheinevitabilityofforming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nthispaper.

Keywords:E-Commerce,individualizationservice,individualizationproduct,Non-divergenceproduct

0、引言

一场广袤而深刻的变革已经来临,不算上个世纪中叶起就有先知先觉的学者、政治家和企业家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进入新千年门槛时,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震动,尽管这新的时代才露端倪,不管我们它将它称为什么:“知识经济”、“新经济”也好,“数字革命”、“虚拟经济”也罢,或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我们知道它的主要来源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网络时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

从[1]中利用个性化服务成功的范例说明了网络营销个性化服务的成功之道和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局限性,到[2]中传统工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前瞻性的理念所引入的个性化服务,到[3]中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从技术层面而提出的虚拟设计系统,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基于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全面地研究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从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的条件形成上研究,更能充分地理解和应用个性化特色。

1、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

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包括个性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

个性化服务是指商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年龄、身份、职业、品味等个人特点,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偏好等因素,因人而异的提供独特的产品和针对。

在产品的表现上,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早期阶段(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规划和制造阶段),处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注意力,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设计和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电子商务中个性化需求的内在性

当人们把电子商务活动说成是“鼠标+水泥”模式时,不管这种说法在初期的理解上的褒义或贬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鼠标+水泥”的确刻画出电子商务活动的内在性。

从电子商务活动过程来看,“鼠标”表示了客户的属性,即客户利用鼠标在网络上对网站点击的随意或随机性;“水泥”表示了网站的属性,即,网站的吸引人之处,也就是如何利用个性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有效地将潜在的客户转变成真正的客户,将新客户转变成忠诚的客户,转变靠的就是“水泥”的“粘合”属性。

2.1网站策略需求

网站策略是网络营销特有的策略。在网络空间中,网站是企业最重要的标志,在Internet上设立网站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网站不仅代表了企业自身的形象,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网络营销的效果。通常,企业的网站策略主要是通过网站宣传策略和网站设计策略来实现的。

网站宣传可分为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两大类。传统渠道就是指借助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宣传企业网站,这和传统的广告方式并没有区别。另一种方式,则是借助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宣传企业的网站,其目标是设法使企业网站信息散布在众多的网络空间上,并建立从这些空间直接链接到企业网站的路径。具体的方式就是采用网站登录和建立链接。因此,网站的宣传策略很难表现出网站本身的独特个性化,更多的是需要网站设计策略的个性化。

网站设计是网站能否成功的关键,客户登录网站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查阅相关的内容,获得相关的信息。因此,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在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满足为客户提供需要的内容和快速反应客户的请求。客户在访问站点时,关心的不是管理者的个人信息,也不是企业的机构设置,而是你能生产什么商品或提供什么服务,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信息,因此,在以生产商品为核心的企业,产品应成为整个站点建设的基本核心;在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服务就成为建站的核心内容。除了具体内容表现外,网站上商品和服务项目放置的位置,随着客户访问的频次动态调整,使客户能更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体现出更多的个性化。

2.2产品策略需求

产品是传统营销组合理论中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利润和再生产的保证。在“4Ps”向“4Cs”转移的过程中,客户占据了产品的中心的地位,但产品在营销中的价值却没有降低。

在产品的各个层次(核心利益层次、基本产品层次、期望产品层次、附加产品层次、潜在产品层次)中,一方面,由于网络市场所特有的虚拟性、与消费者交流的及时互动性和产品本身的不同特性,在网络营销的产品和传统市场营销中的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使产品概念中的核心利益层次、基本产品层次和期望产品层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附加产品层次和潜在产品日益成为企业获得客户的重要手段。

尽管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在信息渠道、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在产品不可触摸、缺少人情味等方面也处于明显的劣势,所表现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产品的无差异化。所谓的无差异化产品是指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的产品,而网络市场是全球性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将面对全球的消费者,并且都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向消费者展示。

由于网络产品展示的无差异化,很容易造成网络产品的质量不确定性。原因是:①客户通过浏览接触产品,而产品的数字化则使客户对产品的了解无法像传统般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客户只能从电子商务网站上了解到产品的价格、性能和大致的外观等,无法真正了解产品的质量,数字产品更是如此;②INTERNET上信息的真实程度,无法得到识别;③目前INTERNET不属于任何组织管理,厂商并无法保证信息能够完全的、不被恶意修改的传递到客户手中,客户对此产生怀疑态度;④大部分网站高额的维护费用,形象包装和广告推广费用,网上商品的价格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一些网站为了生存,采取低价策略,用假冒商品替代,价格不一致,导致“柠檬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网络产品的无差异化属性,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克服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使客户能够对产品有差异化的体验,具体表现在无差异产品在不同商业运作方式网站所附带的增值不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如支付服务、物流配送、功能更多的后台支持和网站功能及产品的相关信息服务。这也是产品策略个性化需求的因素。

3、企业经营方式的个性化需求

回顾十数年来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的转换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致可归类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造就了工业社会。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可以说,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的特征优势就存在于大批量生产之中。然而,大批量生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使用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造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多,生产者与使用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使用者的声音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传不到生产者的耳中。

从第5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做出的努力:从亨利·福特的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及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所做出的转变。但由于科技手段或称为时代的限制,此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序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但在网络时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是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即所谓“敏捷制造”。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敏捷制造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敏捷制造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因此贴近顾客需求。借着信息技术,使用者和生产者已经合二为一了。

如果要以两个人(其人名也恰巧是公司名)来形象的说明这一转变,则最好的选择是“从福特(FORD)到戴尔(DELL),正如享利·福特首倡了大规模生产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却是敏捷制造或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先驱和典型。

3.2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的角色转换。20世纪80年代经贸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下一代经济》中提出:信息经济的对立面是特质经济。每一项劳动,每一件产品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部分,如果物质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就是物质经济——即传统经济;那么,如果信息部分占的比重大,就是信息经济——即下一代经济。信息经济是“智能”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

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只限于生产辅助(如配送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先包含4个层面:①个性化服务;②商业服务;③交通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④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会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最有决定意义的正是第四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竞争焦点将转移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护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是来自产品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

3.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似乎以超光速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经出现就迅速在全球开花。虚拟化正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的拓展空间。其实,虚拟化经营说到底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类似这种行为早就存在于劳动分工出现后的人类历史中。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等问题,导致辅助专业劳动无法社会化。现在,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辅助劳动大规范社会化成为可能,也是目前为止最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电子商务的模式。

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络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其核心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服务竞争的取胜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企业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赖;专业人员地位强化;虚拟经理的出现。应客户要求,改变产品或服务的弹性大,由此带来虚拟企业的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开拓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精简结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

3.4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由以上关于虚拟企及其合作和未来组织特点可以看到:网络经济时代,是传统价值链重新构造的时代。工业时代企业赖以创造和建立竞争优势的,由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组成的,已在企业内部强化了的一条价值链,在网络时代,将由虚拟化经营,更加专门的分工与合作和网络结构所代替。在网络结构中,自由职业者将增多,企业、团队乃至个人是一个个的节点或核心,承担着相当于传统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更加专业化的核心业务,其价值将由他客户联系的多少,亲疏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只有采取这种方式,个性化服务在电子商务中的开展才能面对最小的阻力,以最灵敏的状态一一面对“新经济”下的多样客户。

4、成功案例简单分析

电子商务个性化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的成功案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4.1案例1

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成功者一定得谈谈PC零售业的巨头——Dell公司。Dell公司是由其创始人MichaelDell于1983年在其德克萨斯州的大学宿舍创办的,现在Dell公司年销售额可达180亿美元,共PC机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老牌的电脑巨IBM.、Hewlett-Packard和Compaq。Dell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其独特的经营模式是分不开的。电脑销售,一般是通过商进行的,而Dell公司却采取一种直销模式即“按用户订单装配电脑”的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将自己所需的电脑组合、配置、型号等资料告知Dell公司,Dell公司就按用户的要求定制出用户所需的电脑,从客户订货到送货时间不超过36小时。此外,Dell公司还为其最好的客户创建了1500个个性化主页,使得他们可以直接获得公司的许多信息资料。Dell的个人电脑单机销售额年增长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长率(11%)。

4.2案例2

如果说Dell是把一个新兴的科技产业带入个性化的大潮的话,那么Amazon就是把一个承续上千年的书籍销售也带入这场大潮。

Amazon是一个虚拟的网上书店,它没有自己的店面,而是在网上进行在线销售。它提供高质量的综合节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有关图书的信息。如果用户认为需要购买的话,可以把选择的书放在虚拟购书篮,最后查看购书篮中的商品,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并提交订单,那么读者所选购的书在几天后就可以送到家门上了。Amazon书店还提供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例如,读者可以在拿到实质的30天内,将完好无损的书和Music退回Amazon。Amazon将原价退款。当然Amazon的成功还不止源于此,如果一位顾客在购买一本书,下次他再次访问,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顾客的名字和欢迎的字样;Amazon使用推荐软件对他曾经购买过的书以及该读者对其他书的评价进行分析后,将向读者推荐他可能喜欢的新书,只要用鼠标点一下,就可以买到该书了;Amazon能对顾客购买过的东西进行自动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地提出合适的建议。读者的信息将被再次保存。这样顾客下次来时就能更容易买到想要的书。

4.3案例3

如果说Dell和毕尽是销售有形的商品的话,那么前程无忧网就是地地道道的“人贩子”了。因为人人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个“人贩子”的生意就是彻彻底底的个性化,为买家量身订做的了。

前程无忧网目前是业内公认的最大招聘网站,就北京地区而言,其网站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50%以上;他们的另一块王牌就是前程周刊,这份由前程无忧自办的报纸在武汉,西安、成都等内地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实,前程无忧所做的很简单,人才来找它,用人单位也来找它,它只要把各方面的资料整合后再搬上平台,本来没什么可个性的,但因人才这种特殊的商品,使得前程无忧网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就更加前程无忧了。

前程无忧网在2000年底就已经达到收支平衡,2001年收入达1.6亿,预计2002度可以突破2.7亿大关。就在本文成文前,本人收到来自前程无忧网的一封电子邮件,信中提醒我在其网站上注册的个人简历已经半年没有更新了,并建议我为了保证简历的实效性立即更新。前程无忧网就是这样做到对客户贴身服务。

5、结束语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个性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化企业,无不是在其组织结构和产品组成上具有极强的敏捷性,要想在电子商务个性化的舞台上有施展空间的话,除了应意识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外,更应该理解满足个性化的动因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许统邦,宁亚萍,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服务,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2]高长明,当代水泥工业发展方向,水泥技术,1/2001。

[3]韩伟力,陈刚,董金祥,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虚拟设计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第7卷第12期,2001年12月。

[4]赵林度编,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吴叔平著,电子商务的价值链与赢利模式,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洪国彬,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与市场运作效率,商业时代,2001,11。

工商管理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一、2008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某种意义上是对孪兄弟,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而房地产行业则受到显著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重大转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拖累加速了世界经济向下的调整过程。在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回落。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同比回落4.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至此,国内GDP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下滑。二是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悄然转向:从宏观政策的密集调控对象到再次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想方设法平抑价格狂飙、降温投资投机热度到运用信贷、税收政策千方百计地去刺激需求,一系列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调控政策将对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3个方面:第一,作为投资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带动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波动上升。近年该比重基本保持在18%左右。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在稳步上升。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一场梦魇。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在降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少有的现象。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从全年视角看,2008年1-12月份,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9%,其中住宅下降40.1%;另外,存量房交易也同比下降了三成。而全国其他城市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房地产的贡献率都会或多或少下降。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为36785.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6%,比2007年同期减少19.6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26033.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6%,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6.3个百分点;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为2741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与2009年前几个月相比增幅在继续减慢,且减幅继续扩大,而用于住宅方面的施工面积同比增长16%,达到216671.4万平方米,比2007年同期也减少了6.9个百分点,同期,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仅增长2.3%,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17.1个百分点;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房屋竣工面积为5850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5%,且用于住宅的房屋竣工47749.7万平米,同比减少4.2%,不可销售面积的房屋竣工3503.6万平米,同比减少18.2%,房屋竣工面积2008年比2007年有了一定的萎缩。

图1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土地开发及销售面积情况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200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表现为中、西部地区领跑东部地区。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完成投资18325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投资6287亿元,同比增长31.7%,增幅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投资5967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高14.6和5.6个百分点。说明政府在稳定东部及部分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同时,要重点控制中、西部和一些增长过快省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

图22007-2008年各月累计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另一个因素是金融机构相关资产减值,对房地产信贷意愿不足。同时,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并未有效放松,虽然央行在增加流动性,国务院办公厅“131号文”支持合理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但商业银行“惜贷”心理严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在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生存问题。从开发资金来源角度看,200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8146.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国内贷款7257.6亿元,增长3.4%;企业自筹资金15081.3亿元,增长28.1%;其他资金15081.9亿元,同比下降16.4%。其中,个人按揭贷款3573亿元,下降29.7%。在开发资金来源结构中,个人按揭贷款下降比例最大,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对开发企业现金流非常重要。

表12007年12月-2008年12月累计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及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资金来源国内

贷款利用

外资外商直接投资自筹

资金自有

资金其他资

金来源定金及预收款

2007年1-12月37256.66961.0650.0502.811772.06991.817872.710628.5

2008年1-2月5653.11536.446.036.81944.41171.82126.31243.1

1-3月9225.62356.3105.584.03350.61941.33413.11997.3

1-4月12022.52896.1148.4112.34440.62530.74537.52732.4

1-5月15099.13423.1246.1194.25630.23176.55799.73548.0

1-6月19173.34058.8345.7286.97464.84165.97304.04508.2

1-7月22252.44571.7407.4342.18693.34886.78580.15289.1

1-8月25102.45048.8449.2385.69808.65523.69795.76084.9

1-9月28082.95562.5486.4419.411163.26346.410870.96754.3

1-10月30699.85960.6534.6466.412273.26968.811931.47384.7

1-11月33404.56416.4601.6527.813444.17611.512942.48017.0

1-12月38146.07256.6726.3644.015081.38688.915081.99286.1

比上年同期增长

2007年1-12月37.329.962.465.936.938.039.829.7

2008年1-2月31.936.9-41.2-27.528.333.335.435.0

1-3月29.533.8-19.6-18.134.336.024.626.0

1-4月25.924.7-6.4-10.635.035.619.923.2

1-5月24.321.510.86.536.735.416.420.1

1-6月22.817.522.524.340.839.911.014.4

1-7月19.115.722.329.937.335.56.39.7

1-8月14.111.521.035.534.532.0-0.13.0

1-9月10.78.614.932.633.432.9-5.2-2.0

1-10月6.46.210.628.831.730.2-11.3-8.2

1-11月4.25.211.624.030.927.8-14.5-11.2

1-12月1.83.413.332.728.124.6-16.4-12.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研网行业研究部加工整理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呈逐月下降走势,且下降幅度明显,到12月份成为负数:1月份上涨11.3%,2月份上涨10.9%,3月份上涨10.7%,4月份上涨10.1%,5月份上涨9.2%,6月份上涨8.2%,7月份上涨7.0%,8月份上涨5.3%,9月份上涨3.5%,10月份上涨1.6%,11月份上涨0.2%,12月份下降0.4%。2008年8月份是房价下降的一个重要时点,从该月开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出现环比下跌,且下跌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0个,二手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2个。

图32007-2008年各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伴随着价格的调整,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突出表现在成交量的急剧萎缩,房屋销售量与销售额大幅下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208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5886.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0.3%,期房销售面积为42459.7万平米,同比减少18.7%;商品房销售额24071.4亿元亿元,同比下降19.5%,其中的住宅销售额为20424.1亿元,同比减少20.1%,期房销售额为17714.6亿元,同比减少19.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商品房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比上年均有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且下滑的幅度还是较大,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很好。多智教育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英语听力网考试大——做最好的考试门户站考试大论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计算机|医药|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文化|政治|社会|英语论文|应用文|论文写作指导联系我们客户投诉信用说明服务报价现成论文编号计算机jsj会计学kjx

经济学jjx管理学glx

通信学txx工业学gyx

营销学yxx金融学jrx

教育学jyx电子学dzx

社会学shx材料学clx

外语wy文学wx

法学fx药学yx

理学lx电影dy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原创,版权归您

保证PASS,否则退款发表在CN省级以上刊物

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出刊,否则退款<文章保证省唯一性

经过严格审核,高质量

价格实惠,性价比高查看本站需付E币的资料

付费资料,享受9折优惠

注册免费黄金会员热门关键词经济学法学财政税收

管理学论文考试大

医药学理学计算机

社会学政治工商管理

教育类考试英语论文

艺术类工学会计审计

应用文文学证券金融

写作指导英语听力当前位置: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经济学>行业经济>正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7-0416:04:00]作者:陈柳钦编辑:凌月仙仙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图4是笔者从易居(中国)最近推出首部全面反映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动态的年鉴《中国房地产2008年年鉴》一书中摘出一个图表。从图4可发现,有12个城市的成交量被腰斩,包括宁波、天津、扬州、杭州、乌鲁木齐、南昌、成都、南京、福州、厦门、武汉、上海。其中福州、厦门、武汉、上海等4个城市成交量下滑幅度较大,同比降幅均达到或超过60%,市场成交极度萎靡。其中最受伤的两个城市厦门和福州,同属福建,可谓难兄难弟。

图3全国重点城市2008年1-11月份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量同比降幅图

数据来源: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宏观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较大的减速,其必然出现的结果是失业率上升、职工收入下降和居民消费意愿减弱。国家统计局的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显示,2008年这两个指标出现大幅度下滑,其中收入指数下滑更加严重,已经接近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房地产行业是受市场预期和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买涨不买跌”虽不是中国特有的消费心理,但在房地产这样兼具投资和消费属性的特殊市场,消费心理往往起到决定作用。2008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①)的数据为96.46,比11月份回落2.0点,比2007年同期回落9.99点。这是该指数自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也是该指数连续13个月环比回落,这说明房地产开发已经进入历史低潮期,进入“不景气”区间,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严重不足。

图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图

受市场销量持续下降影响,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90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增幅提高9.4个百分点。销售面积的大幅下降直接造成了房屋空置面积的大幅上升,“一降一升”反映了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2009年1-2月房地产继续下行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态势在2009年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由此带来对国内经济的实质性负面影响将持续甚至恶化,这些影响都将对诸多行业产生作用,进而直接抑制房地产投资及消费需求和信心,这是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进行曲”将依然继续。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2009年,国内经济发展困难仍然会比较大,消费信心不足,需求启动缓慢。就房地产行业而言,1/3是经济的问题,1/3是金融的问题、1/3是地产的问题。目前这三个方面均受到严重影响,价格下调、成交缓慢、观望情绪严重,典型的买方市场,虽然有政策的刺激,市场信心的恢复仍然需要时间。

度过了难捱的2008年,我国的房市并没有在牛年伊始迎来大幅回暖的兆头,反而继续处在价格下行的通道。2009年1-2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9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1.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682亿元,同比增长0.8%,回落21.8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2%。2009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2%;房屋新开工面积1.0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8%;房屋竣工面积56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526万平方米,增长28.5%。2009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22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降幅比去年全年扩大21.4个百分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26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2009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2%,1月份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8%,比1月份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4.86,比去年12月份回落1.6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0.69点。从分类指数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91.88,比去年12月份回落7.78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2.95点;本年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92.6,比去年12月份提高1.55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1.66点;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2.27,比去年12月份回落1.2点,比去年同期回落7.07点;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95.46,比去年12月份回落4.72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6.06点;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为94.86,比去年12月份回落3.52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3.27点。

三、2009年中国房地产面临的五种发展态势

1、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2009年房地产政策调控的焦点。对于2009年来说,保障房无可置疑地成为了一个关键名词,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2009年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首要突破口。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12月20日在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提出,2009年要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以实物方式为主,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解决80万户住在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30万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虽然从2009年到2011年国家计划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房,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群众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标准,又无力购买商品住房,所以2009年还会借鉴地方经验,酝酿出台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的政策措施。200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2009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阐述:“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具体来说,报告对以下两点进行了重点阐述:一是“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今年拟安排430亿元用于补助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实物廉租房建设。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把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二是“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支持。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行业的大篇幅阐述再次表明了政府高度关注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对2009年经济增长“保8”的重要性,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谨慎松绑二套房贷政策,“70/90”政策或会放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12月20日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落实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享受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购买者实行相关的优惠政策。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对还清房贷的第二套住房购买者采用基准利率;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则能享受贷款利率15%的优惠政策。显然,为刺激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释放,二套房贷政策将成为新一轮楼市提振计划的焦点。

从楼市低迷时期的成交情况看,目前最为坚挺的就是单价实惠的90平方米左右中小户型,“90/70”政策实施至今,加大供应成效已显现出来,楼市大户型产品一手遮天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平抑楼价的作用也基本显现。但希望调整“90/70”政策的呼声依然存在,一些开发商认为,目前楼市需求较明显的除了90平方米左右的初次置业需求,还有很多120~130平方米左右的改善性需求。目前经过调整,90平方米的供应量已经不小了,一些楼盘甚至出现了130平方米卖得更俏的现象,就是因为此类房源在新上市的楼盘中反而显得稀缺。因此,在提振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同时,2006年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而出台的“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不得低于70%”的调控政策也有可能放宽。因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存货价值虽然很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土地,处于未开工状态。其中,开发商受规划限制而延缓开工是重要原因之一。更关键的是,今后三年保障性产品的供应比重将占全国住宅供应总量的五成左右,而这类产品都属于中小户型,纯粹的商品住宅也就没必要严格控制户型面积。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另一方面也应使商品房更加市场化,这样将使开发企业能够自主的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决策,符合市场规则。在2009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亦有代表委员在议案中建议“取消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90/70’政策限制,提高市场效率”。因此,放宽户型限制政策,推动地产商开发适应市场的产品,加大包括改善型产品和中高端产品在内的各类户型产品的供应,也应是房地产市场刺激计划、调整开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2009年最大的期待:静待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出炉。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贷款、建筑企业垫款和销售回款等。其中,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这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冒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国际投行机构做“对赌协议”,以此换取国际投行的融资支持。一旦市场风险来临,这些企业很可能就输在“对赌协议”上,失去控股权。企业的这种行为似乎很难理解,但实际情况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没有足够的、公平的、可靠的融资手段,房地产企业要活下去就只能铤而走险。

为了拓宽其融资渠道,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国九条”和“金融30条”都明确指出,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REITs”(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是通过信托或公司方式汇集投资者的资金,再投资于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房地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金融产品。房地产投资信托主要致力于可带来收益的商业性房地产,例如公寓、购物中心、写字楼等,还有一些从事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投资。从本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可以看出,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而房地产投资信托可以有效减少银行体系所承担的巨大金融风险,也必将带动银行网点销售、资金结算、托管等系列中间业务的产生,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可以拓宽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房地产经营专业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房地产金融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房地产信托这种屡次在地产公司出现融资困境的时候上场救火的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了重视,如果能在政策上和运作方式上有所改善,改变房地产信托单纯的“救火队”的地位,日后完全可能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由于银行开发商贷款不见松绑,使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2008年一直是热门话题,但处于“呼而不出”的状态。境内首只REITs有望在2009年年内实现“挂牌”。不过,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依然有待“发行主体结构、资金募集方式、发行上市渠道以及交易与监管规则”等制度安排方面的落槌定音。

4、房价可望理性回归。对国家或者整个房地产行业,其实不是特别怕价格走高,走低,最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没有成交量。什么情况下没有成交量呢,就是房地产价格走势不是十分明朗的时候。虽然2008年以来全国房价涨幅逐月回落,2009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创下新低,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相对于居民购买力而言,房价仍然过高。当房价已经超过居民承受能力时,要使楼市回暖、拉动交易量上升就显得十分困难。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主动地、自发地高位调整是很自然的、健康的选择。而如果交易量要继续放大,那么,交易价格势必还需要有一个下跌的过程。原因如下:第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世界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织,全球通货紧缩来临,大量前期境内外的投机资金纷纷撤离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些都将对中国的外贸、实体经济和股市带来冲击,从而使广大中低收入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萎缩(2009年股市或将成为鸡肋),老百姓“囊中羞涩”,房地产市场有支付能力需求和消费意愿将进一步下降。第二、2009年住房供求将趋于平衡且供会略大于求。由于2008年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因此2009年囤房囤地现象或将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而发生逆转。众所周知,在投机需求占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住房已由生活必需品逐渐变成了投资投机品,大量的住房囤积在流通领域(在投机客和开发商手中),一旦市场和政策出现变动,昨天的投机需求、今天的投机需求就会变成明天的叠加供给。第三、住房供应结构将日趋合理。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短缺,以及住房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是小户型的短缺),使得广大中低收入者要改善住房只能去冲商品房的独木桥,这也加剧了住房供需矛盾。好在政府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房保障制度,另外,2009年“70/90”政策可能会放松,保障性住房的大幅增加,将使住房套型结构比与居民收入结构比向合理方向调整。2009年-2011年的三年里,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相信伴随着经济适用房的上市,对缓解住房的供需矛盾会起到一定效果。

近三年来国家实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最直接的目的是稳定房价,稳定房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因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引发金融泡沫,二是要安抚民生,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问题。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挤出“泡沫”的目标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显然,这样的目标不是靠把房地产的价格迫到“非理性下降”的程度所能解决的,对此,决策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实现房地产业“理性调整”。所谓“理性调整”,是指房价、地价合理的下跌,回归理性,或者涨幅大幅放缓,下跌幅度在30%以内;销量下降,但价格下跌后有需求支撑,恢复也较快。

总而言之,高房价不能救中国经济,保经济增长不是保高房价。高房价的理性回归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房价理性回归,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才是购房者乃至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的重大利好。

5、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已不可避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回调,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房地产企业的分化逐渐加速。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已经不可避免,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尤其是一批大量天价拿地、囤地的开发商可能会因资金问题面临出局,或不得不寻求项目合作。在政策方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对于房地产企业是个利好;但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将会对部分房地产企业造成冲击。而银行信贷放松,也会让那些信用资质好的房地产企业得到更多资金,或将加速整个市场洗牌的进程。同时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政府会继续出台一系列的后续政策,来引导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并购与整合。

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首先是资本的集中,包括资金、土地、项目等,一批中小开发商被淘汰,优秀健康的企业崛起壮大;其次是人才的集中,今后一段时间,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会由中小企业流向大型正规企业,从而解决大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洗牌后,不具备专业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开发商也将逐步被淘汰,以前开发商只要拿地建房就能赢利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更加认识到专业化开发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从市场与项目选择、规划设计到运作执行等各环节将越来越追求专业化,对产品的品质高度将重于对项目效率的追求,进而推动房地产业进入产品时代。而策划与销售环节企业将面临更大冲击,除中小企业大幅减员外,洗牌影响更为深远,多数的销售将彻底转向二手房中介。而策划业务将与专业研究机构或设计机构整合,未来的项目策划不可能脱离产品设计与研究能力。大型专业设计公司,特别是拥有从前期管理策划到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全程服务平台的设计机构,将更具有综合价值。

撑不住就倒下,市场规律就是这样。总之,2009年洗牌之后的房地产行业将把资本实力与专业力量结合得更紧密,这些是其他很多行业的共同发展道路。资本与资源的集中,必将推动整个行业操作模式与产品水准均进入更高层次,房地产市场将上演“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工商管理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叙事研究

施教授

科研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3)01-0058-05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内涵

Clandinin&Connelly指出,由于社会科学以经验研究为根基,所以,对经验的研究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经历一系列故事化的过程,积极地通过自己去观察现场、记录现场、感受现场①。叙事探究的任务在于探究经验的内在关联,通过把它放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诠释内在的意义,最后通过叙事的形式对其进行表述或呈现。好的叙事探究应该是一种“深度叙事”,研究者应该将经验的关联性、情境性以及研究参与者的思想情感等叙述出来,为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②。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作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以讲述、倾听并反思这类经验故事作为主要研究形式的一种质的研究范式”。其深受杜威教育经验观以及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影响,认为教师的发展就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生长”,研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际上就是认识和研究他们生活世界中各种个性化、情景化的经验性知识③。

二、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我国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众多学者从教师信念、教师课堂决策、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状况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朱伟对高校教师科研的动机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分析了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变化规律,进而提出了激发高校教师科研动机的具体措施,对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张庆宗从外语科研的定义、属性和步骤等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重点对外语科研的步骤逐一进行了梳理和解析,旨在与广大外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做科研,努力实现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愿景@。吴亚欣、张芸静认为,外语的“工具化”、外语的“商业化”、外语研究的“形而上”以及外语研究成果刊发的“困难化”是导致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外语教师应更多地从事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从教学中寻找课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实践的支撑。

本文将对一位优秀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历程开展叙事研究,详细了解其人生故事与个体感悟,尤其是科研奋斗历程,通过解读其宝贵的发展经验,挖掘其中的科研思想和启迪,以求研究者与读者的共同进步。

三、研究过程

依照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我们先后完成了四个研究环节:(1)进入现场前的准备。首先,确认并初步了解研究对象。通过搜索国内外著名期刊的文章发表情况,我们最终确认了科研成果尤其突出的施老师。搜集他的相关材料,包括观看其电视访谈、浏览其个人主页、学生访谈等,多方面了解他的科研工作发展经历。施教授,博导,在著名国际杂志上多篇,出版4本国际著作和2部学术译作,任1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现就职于浙江省某高校。其次,对普通英语教师进行大量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在科研上的主要困难、瓶颈与困惑。第三,结合普通英语教师的科研状况,我们设计了半开放式的访谈计划。(2)现场收集原始文本。结合研究问题,我们对施老师进行了两次现场深度访谈与多次邮件交流。(3)整理归纳原始文本。共整理出两万多字的访谈录音,详细分析这些原文本,按主题进行归类,编码出研究文本。(4)经验解读与反思。通过意义串联,分析不同主题与文本之间的情景联系与逻辑关系,反思关键要点,寻找科研成功之秘诀。

四、结果和启示

(一)科研发展需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感悟

施老师说过:“我有几十年学习外语、语言研究的经历。开始是在部队(的外国语学院)里,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开始学习英语,后来研究英语语言学。(本科期间)训练比较严格,师资队伍相对来说也比较强。基本功要求很扎实,学习时间非常充分……基本功做得比较好一些。后来我留校,教了几年书,然后有一个机会到国外去学习。”这说明,科研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发展阶段性特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西方学者Berliner以教师经验的形成为标准,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能手和专家五个阶段,吴一安则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需要经过生存、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外语教师的科研成长也包含了不同阶段,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学习阶段是学习理论和相关技巧阶段,不仅要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学或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科研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探索是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思维被刺激,灵感被激发,研究问题会逐一产生;而后在继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可能会被证实,可能会被,也可能部分被证实或部分被@。在这个学习与探索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对此,施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间,先是上大学学英语,然后学习英语语言学,然后慢慢地走向话语研究;先去了荷兰,然后到新加坡、英国,逐渐地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这样,在学术界慢慢地拓展、突破了英语语言学的界限,慢慢地把文化视野打开了,而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研究的所谓科学领域慢慢地增强了一种文化意识。”

经历长期的学习与探索之后,科研感悟是一种必然结果。施老师说:“我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几十年的学习经验当中,不断地扩展自己学术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是(语言学),不仅仅是心理学,而要慢慢地跳出西方的学术框架,考虑到文化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感悟出的一种科研要转型和发展的一个路子。”

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感悟;有了感悟之后,再去不断地探索与调整,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其中任何一环,科研就不会成长。没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就没有深层次的感悟,必然拘泥于西方学术理论,只会一味模仿而无任何创新。施老师认为,读书要广,要反思,要感悟,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有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之后,无论什么问题,无论写什么方面的文章,我们都会有思路,都会得心应手,我们的科研成长就会非常顺利。

(二)科研发展需不断突破与创新

时下大多数学者依然停留在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表面阶段,如大量翻译和引进西方学术书籍,因而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理论综述、模仿套用、重复验证阶段,结果出现了一种国内大为热门的研究在国外却已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施老师认为:“中国的学者在了解西方的学术本质之后,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发掘、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资源。”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理论,但更需要深度反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施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语言观。西方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工具,是一种形式和管道,它传输意义。因而西方语言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揣摩和挖掘它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中国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才能够达到对意义新的解释。因此,在深度学习和借鉴西方学术之后,再挖掘传统的艺术,我们就有一种创新的语言观。对此,施老师说:“在方法上突破西方的仅仅依靠语音去捕捉语言的意义,方法要多样化;而且我们要带着一种谦卑的态度来追求意义,以积极的、不断努力的态度来追求意义。”

经过国内外几十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施老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语研究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他说:“我们所面对的科学研究,话语研究,实际L有文化的成分。不仅仅与西方存在差异,而且东西方之间的学术又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而且有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的学界、话语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西化所主宰的学术领域。”甚至,还“具有西方学术控制东方学术、排挤东方学术的根本性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施老师带着他的硕士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意义正如施老师所说:“(1)看看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家或批判家的文学作品中间能否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智慧;(2)通过此研究来彰显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学对主流文学的贡献在哪里,反过来,我们的主流文学是不是也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就像西方学术忽视东方学术。”

这样的研究不仅仅跳出了西方学术的框架,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在纵向和横向上加以拓展。施老师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的东西,然后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来找对方的缺陷,找到可以补充、充实、扩展的地方。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找到现有西方理论的不足,或者方法上的欠缺,来拓展理论的视野,增加研究的方法。比如,我们对中国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时,就会发现现有的西方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一个学术创新点。

(三)科研发展需从自身文化语境中汲取科研素材

施老师说过:“外语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面临国家转型的挣扎,大部分人的能力和背景还是在外语教学上面。”他认为,在二三十年前外语界百分之七十都要搞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但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r非常大的外语教学成果。所以倘若在今天,一个外语教师依然认为老师的本职就是教好书上好课,就是不合时宦的。

外语研究一般包括七个步骤,即确定选题、形成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及通报研究成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选题。我们知道,选题往往需要按照自身兴趣或研究需要出发。但目前外语教师周课时一般在12-17节之间,如此繁重的课时任务,容易造成一种困境:学期中没有很好地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没有从教学实践中选取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寒暑假期问的科研工作缺乏导向性和目的性,造成科研与教学问或的严重脱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期间,忙于备课授课,不去图书馆,不上期刊网,不看学术论文;非教学期间,想做科研却又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便形成“科研懈怠”。结果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英语教师虽然懂英语,但很少去研究英语论文,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写学术论文;不关心自己身边的同事在做什么科研,国际同行在做什么更无从谈起。

研究证明,外语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科研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只有提高科研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施老师首先在语言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开展语言学和语言文学的研究,再接触心理学研究,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学术领域,把自己的教学与文学、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施老师把话语研究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施老师得出结论:我们东方学者,比较崇尚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东方文化却充满了挑剔。其原因在于,多年封闭之后突然改革开放,导致国内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期待与崇拜;而西方学者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和制高点来审视中国文化,自然带有批判性。更深层的原因是,东西方学术之间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简言之,是一种西方文化主宰学术领域的状态。因此,国内学者要做的就是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打破这种文化不平等的局面。现在,施老师已经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国内期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成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

由此反思,只有从自身文化语境中选取相关的研究话题,才有研究的冲动,才有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只有将研究与教学、生活、社会乃至国际话语圈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才会有创新、有价值。

(四)科研发展需要立足本土跨越学科界限

施老师先后在荷兰、新加坡、英国呆了15年,已经成为了reader(英国的职位,相当于学术副教授),获得国外人文社科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国,许多人都表示不解。但施老师认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前15年的(外国)经历成为他现在打开局面的重要资源和基础。一方面“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在国外的发展空间很小很小,顶多就是给人家当个讲师,教教中国的东西”;另一方面,“回国以后我的学业和事业能够有更加广泛的影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影响”。

这里就涉及到了外语教师对自己及其研究的一个恰当定位问题。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在何处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研究方向的问题。全球化的形势下,外语人主要是外语教师需要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施老师认为,目前国家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比如近年来孔子学院在诸多国家的接连设立,不断升温的汉语热现象,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对外交流。有外语教师认为,我们是学外语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学术不了解,不能承担对外汉语的教学。其实不然。首先,作为中国的学者,我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我们拥有学习外语的能力和经验,了解外国文化,可以通过外国文化来看中国文化。而且拥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因此,我们外语教师必须而且可以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责任。

与此同时,外语教师的科研应该突破外语界,应该是跨学科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它的基本状况和方向是跨学科的。施老师认为,跨学科要走两个方向,“第一,研究方式是跨学科的。我们不能只运用一个学科,比如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我们需要借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来拓宽语言的研究,这是不可阻挡的思维潮流。第二,研究内容是跨学科的。我们的语言学论文不能永远局限在语言学领域内。我们的研究应该对社会学界,比如心理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政治经济等能够产生影响”。确实,只有跨越其他学科的外语研究才能有更多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才能对其他学科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科研发展需要有国际对话的勇气与智慧

施老师说,他就是要创新、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且要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声音来进行国际交流。确实,在当今西方文化主宰学术界的形式下,中国学者必须勇敢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地球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对此,施老师有着自己的疑虑:“我们外语界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与国外接轨、与国外对话了吗?”我们外语界学者虽然拥有语言优势,但是缺少学术积淀,也缺少对自己文化的内省。同时,大部分外语教师还存在语言功底不够、学术表达能力不够的现象,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外语教师不能在国外或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用施老师的话说,“你可以在课堂上讲英语,跟你写一篇学术论文那不是一码事”。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首先,我们要学好自己的文化,要深度反省,这样在交流时才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让西方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其次,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对此,施老师说:“写作需要长期积累,经常练习,然后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当被问及“高校英语老师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是否应该把它定位在国际刊物上”时,施老师持否定观点。他说:“我认为应该全面发展,在中国应该登,在国外也应该登,不仅仅是在SSCI,(也应该在)一般的期刊,国际会议的会议册,全方位的。”大家一下子都去发SSCI,其他都不做,这是不现实的。施老师指出:“SSCI是个英美系统。……它是以科学作为方式,主要目的却是商业的,它本质上是商业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在上面发表文章,必须“按照西方的路子去写西方人喜欢的东西”,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跟他们对话的资源和能力!施老师说:“如果你拿着中国的文化概念去研究一个中同的问题,到国际期刊上是发表不了的,起码几率是很小的。反过来,你用西方白人学者的方法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他不懂你中国什么问题,所以你要找一个他能够理解的方法,用他的视角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然后去投他的期刊,相对成功率就比较高。”

由此,不仅要有对西方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学术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工商管理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经济学jjx管理学glx

通信学txx工业学gyx

营销学yxx金融学jrx

教育学jyx电子学dzx

社会学shx材料学clx

外语wy文学wx

法学fx药学yx

理学lx电影dy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原创,版权归您

保证PASS,否则退款发表在CN省级以上刊物

全部由硕士、博士撰写

保证出刊,否则退款<文章保证省唯一性

经过严格审核,高质量

价格实惠,性价比高查看本站需付E币的资料

付费资料,享受9折优惠

注册免费黄金会员热门关键词经济学法学财政税收

管理学论文考试大

医药学理学计算机

社会学政治工商管理

教育类考试英语论文

艺术类工学会计审计

应用文文学证券金融

写作指导英语听力当前位置: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政治>马克思主义>正文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功能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7-05-1611:04:00]作者:陈学明编辑:studa20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亚当·沙夫(AdamSchaff)曾担任过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波兰科学院哲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后因宣传“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被清除出党,一度被迫流亡国外。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政权以及随之整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旗帜倒下后,正当一些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唯恐避之而不及之时,他却坚定地一再向世人宣布:“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不仅不追逐现在的时尚,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而且完全相反,我竭力反对宣称马克思主义破产的观点”。(亚当·沙夫《需要一种新左派》,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7年第2期)他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出发,论证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评述沙夫所作的论证,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当代功能。

沙夫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甚至理论框架。在他看来,在这一层次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时效;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哲学方法。在他看来,在这一层次上的马克思主义,即作为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哲学观、哲学方法,要比马克思主义的结论甚至理论框架,具有更大的价值,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沙夫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的论证,或者说对自己为什么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重点放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哲学方法的现实意义的阐述上。

在他看来,欲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现实意义,首先得了解哲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他那篇专门回答他为什么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便是“没有哲学不行”。

他指出,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虽然只是间接地与人的活动有关,但没有它们人便无法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教育强制性地获得动机的。如果主体是有一定知识的人,那么环境的影响会因主体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和它所包含的价值体系而削弱。知识水平越高,这个过程发生得就越自觉。他承认,哲学家有时过分地沉溺于空洞的言论,从而有人竟说“哲学的历史是人类愚蠢的历史”。但他接着就指出,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某种哲学,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它,没有人能行得通”。(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其原因很简单:“为了弄清自己生存在什么样的世界,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应该怎样行动,人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活动中应该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他进一步指出,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陈词滥调,用不着表白一番。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即使智力发达的人也要受到一些价值观念的约束,因为它们便是如‘以太’哲学所说的所谓人的结构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即使是最原始的人,都是不自觉的哲学家”。于是他得出结论,“我们这个世界哲学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从“没有哲学不行”这一理论前提出发,他进一步作出推论“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行”。在进行这样的推论时,他强调了这样两个基本观点,以作为推论的中间环节: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或者说主要是哲学。他坚决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做法。有些激进派基督教思想家,沙夫曾同他们有过很好的合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观点,却把它的哲学内容分离出去。沙夫说,尽管自己一直在与他们进行交往,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同

它的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上,多年以来我同他们的观点一直不同”。否定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在基督教思想家那里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笃信基督教教义,当然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对于他们来说,真理来自天启,他们不必像我这样绞尽脑汁去思索真理的来源。像我这样的人必须仔细思考知识的起源,而教徙们则直接用天启来解释。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有意识地活动。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哲学内容的、没有割裂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用价值的因素对我们是重要的”。(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他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也轻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他们只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社会活动的要求有关的部分内容,并在这个范围内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这样做,只能说明其害怕甚至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他们实际上没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再三强调,与这些人相反,“我只接受作为一种世界观或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其二,在各种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优秀的,它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最高成果。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因为它是哲学,而且因为它是最优秀的哲学。他说,他也算是一个行动时进行哲学思考的人,而且作为这个领域的行家还知道,在这个领域有许多种哲学和相应许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了解它们,很长时间以来熟悉它们,并且必须在它们中间作出选择。他说道:“就我而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选择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它提供了最好的解决办法。”(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他还说道:“我知道,有些人的决定与我的决定完全相反,我也知道,我无法说服对手,让他们信服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决定。我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在于,这种选择能使我比对手更好地理解环境,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对环境施加影响。”(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一一加以比较,说他“尊重所有这些流派对解决一般哲学问题的贡献,并试图把它们当中的一些内容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但并没有成为黑格尔主义者或新实证主义者,或是别的流派的信徒。他说:“我之所以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为我提供了比这些流派更好的世界图景,并且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可能性和活动范围。”(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沙夫关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它是一种哲学的论证,不但与自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相一致,而且同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遥相呼应。目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是,从过去多为单学科的研究转向整体的跨学科的研究。这种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随便可以分割的,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在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居于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其他的部分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类实际上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历史方法与用这种方法研究社会现实所得出的结论的关系。这种倾向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它强调,就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由于它已成为人类思想遗产,现在已不是人们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它已客观存在必然对人们产生影响的问题。正是因为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他的名字已和耶稣等联系在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时时处处在影响着人们。

沙夫以及现代西方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地位的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的论证,应该说是言之成理的。诚如沙夫所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构成其灵魂的哲学观和哲学方法要比结论甚至理论框架具有更大的价值。恩格斯有句名言: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只是暂时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5页)。体系是暂时的,可贯串于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永久开启人们的心智。结论总会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它们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趋于不合时宜,需要修正。但正确的方法却不会过时,它反过来还会指导人们去检验和修正趋于过时的结论。正因为如此,普列汉诺夫说过,方法永远先于结论(《普列汉诺夫

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184—185页)。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这些看法完全可以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可以说,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充分估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乃是剧变后沙夫以及国外特别是西方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进新探讨的一个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扑不破和其味无穷,也可以从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新老反对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中得到反证。他们为抵毁马克思主义写下了那么多的著作。通观这些著作不难发现,他们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时是那么“振振有词”、“心安理得”,而一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显旬如此色厉内荏,理屈词穷,苍白无力。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微言大义,他们几乎不能说出一点能打动人的反对意见来。这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动摇。

关键在于,沙夫所说的至今仍闪烁着真理光辉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哲学方法究竟是指什么。

沙夫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和人道主义方法。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哲学方法现实意义的论证,实际上可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观和人道主义方法现实意义的论证。

沙夫从60年代初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系统地论述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国际上著名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剧变以后,他一方面继续坚持自己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则致力于阐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他说,面临剧变后新的形势,他的全部理论活动就是要“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关于自治人道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部分”。(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他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个人是对社会问题进行任何恰当的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出发点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其二,个人是社会关系总和和产物的观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其三,人是其社会现实的创造者的观点。从这种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自治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观点,它把拥有多方面利益要求的人放在中心地位),它使任何非人力量的干预成为多余的东西。与它相反,他治的人道主义,尤其是以为依据的人道主义,完全是以来自非人(超人)力量的戒律、戒条为基础。

他说,这些论点看似简单,但其含义是深刻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法国存在主义者看到这些内容,并公开讲述它们。遗憾的是,某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无法理解这些观点,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作非人的解释,把这些论点视为禁忌。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论点,具有非凡的实用功能。渗透于这些论点中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工具,而他本人则定会得益于这种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不借助于它们,他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就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他说:“我要强调,如果没有上述论点作为理论前提,我的社会研究工作和活动就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我相信,我比没有这种理论前提的竞争对手处境优越。”(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国《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谈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不能不涉及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说,异化理论曾被错误地认为只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实际上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当中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自始至终坚持异化的观点。由于这种理论作为批判分析的工具可以不加限制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制度,它便引起一些人的恐惧。现实社会主义的,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他还指出,目前世界上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这一点,值得深思。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不仅在存在主义者和社会学、社会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那里得到认同,而且被善意地收进天主教的正式文献。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第一个通喻《人的救赎者》中,在分析社会时很大程度上以异化理论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被广泛接受,正是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道,连教皇也把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批判现代社会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者有什么理由拒斥这一理论?

如果说上述沙夫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乃

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的论述,充其量重复了他在60、70年代的一些观点,只是他基于剧变后新的形势,更强调了其现实意义而已,那么,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凸现出来,则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在他看来,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生命力则又充分展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对当代人实践的导向作用上。

沙夫近年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新内涵。他认为,马克思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类整体的未来发展这三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的。他把马克思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表述为:人具有类的本质特性,人类的现实性和特殊性本质要求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本质对象化,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一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把作为主体的人彻底摆脱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束缚,它始终处于自由状态之中。这样,个人才能真正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个人实现本身力量的对象化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他还进而论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层含义:人的“类”特征在个人中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体中的全面发展;个人特性在个体中的全面发展。其中他尤其注重第三方面,即个人特性在个体中的全面发展,如:个人自身中的自然潜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需要的相对丰富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相对丰富、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感觉;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相对全面性。

沙夫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这种新的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他强调,这种观念和方法在当今世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用它来评判现代资本主义;二是可以用它来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可以用它来作为社会发展目标来赢得人民的支持。他呼吁,世界上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左派都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高扬人的全面发展的旗帜。

沙夫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地位,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确实值得商榷。但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和基于对剧变后新的形势的观察,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分析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观念和方法向人们推荐,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现在确实是到了重新估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候了。一是重新估价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诚如沙夫所言,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该把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解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二是重新估价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越来越清楚的事实表明: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在这两个重新估价中,对前者,即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尚可进一步探讨,但对后者,即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则是不容置疑的。

下面我们就顺着沙夫的思路,集中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当代意义。按照沙夫的说法,唯有这一理论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最能说明为什么我们至今仍需要马克思主义。先来看看这一理论在目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的象征,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沙夫认为,只要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内在矛盾,只要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们仍然非常痛苦,那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观念和方法可能引起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而相应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也会作出不同的评价。

早在剧变即冷战结束之前,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像沙夫这样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方法的现实性的研究。

他们提出,在马克思那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方法。其一是像《资本论》所做的那样,主要批判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主要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们认定,这种批判方法已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键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自动化生产,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随着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人数的减少,“蓝领工人”在其中的作用的大大降低,越来越可以把价值创造源泉归结到自动化设备本身。既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机器只能转移旧价值,活劳动方能创造新价值,那么它便不能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价值创造问题。而随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过时”,以此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告吹”了。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仍拘泥于用“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出发点,那么必然会看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之所在,甚至因为根源于资本家榨取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阶级矛盾的消失,而断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太平盛世”。

其二是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以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造成人的崎形发展,如何摧残人性。他们认为,正当前一种批判方法因不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失去战斗力时,后一种批判方式越发显示出其“后劲”。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矛盾消失了的世界”,而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所看到的一是派栋折榱崩、世风日下的景象。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批判者,显然,这种批判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的批判。

剧变即冷战结束后,随着一大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制度,从东方到西方,在全世界范围内奏起了歌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赞歌。正是在这关键时刻,沙夫以及其他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挺身而出,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民康物阜”只是表面现象,而掩盖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他们继续运用那种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的批判方法,揭露冷战结束后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

在这种新的形势背景下,他们更加推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法。他们确认自50、6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在马克思那里有两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法,而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的批判方法才具有生命力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抓住了人的根本的理论。通过对它的深入理解,可以发现这种理论的生长点就在于人的存在状态。它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状态,而且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不仅关心人的现实状态,而且关心人的潜在状态、发展状态。在这种理论看来,人的存在状态全面合理化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的真正进步。他们认为,一方面由于加深了对这一理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鉴于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被经济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蒙骗,就更加坚定了用人是否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

沙夫富有感情地指出: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无论资产阶级怎样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念,它们所拥有的精神遗产无论如何不能代表人类文明的最高目标和追求方向。没有两极分化,生活有保障,在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同时,精神生活也非常充实,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见义勇为,先人后已等社会状况,与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两极分化,尽管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上极端空虚,用精神上的堕落换取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不但成了“劳动机器”,而且又是“消费机器”,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社会状况相比,无论如何要崇高得多,永恒得多。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指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而且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资本主义进入当代资本主义阶段,人离开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远。如今,不仅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片面地畸形发展,而且资本家自身精神也扭曲、颓废。(亚当·沙夫《做马克思主义者,不做教条主义者》载波兰《论坛报》1999年3月14日)

当然,剧变后,国外特别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评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剧变前比,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较一下,起码有以下四点不同:

其一,如果说在剧变前主要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像沙夫这样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评判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准,那么在剧变后,包括原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左派人士,都热衷于这样做;

其二,剧变后这些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左派人士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对作为这种批判的理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的人

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阐述,大大丰富充实了其内涵,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中,这样,他们相应地也就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与对这一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其三,剧变后的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左派人士不但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出发点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提出要用这一理论作为社会目标,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法共理论家吕西安·塞夫指出:要通过向人民群众提出反对金钱至上和金钱社会的资本主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目标来重新争取人民群众。法共的另一理论家拉扎尔也指出,如果仅仅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确实大不如以前,但如果从整个社会尤其是精神方面看,马克思主义要做的事情很多,资本主义主义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法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逐步改变资本主义的统治状况,吸引人民群众,借此来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

其四,剧变后的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左派人士一方面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评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通过剖析这一理论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功能,来说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近年在西方召开的一系列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其鲜明的主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以此来表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活着”。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沙夫等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剧变后,更加注重用这一理论来评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把此作为社会目标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无可厚非。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性不言而喻,那么,这一理论在像中国这样的正在致力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具有现实性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意义,是否也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导向作用?

对此,沙夫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不仅体现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就某些方面讲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它。(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载德《马克思主义杂志》,1996年第3期)国外特别是西方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德国的费切尔就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人的能力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人的积极性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访欧代表团在“访欧纪要”中谈到,他们印象较深的是,这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更多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理论,他们以各种方式委婉地告诫说,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理论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我们中国有些人不这样看。他们不但否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而且否认这一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远。当前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中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现在还远不是时候,一定要等到将来经济真正赶上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才可谈及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将来要做的事放到当前做。在中国当前就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会严重干扰人们聚精会神地抓经济建设,而且也不可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这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臆想”,至于因单纯重视经济建设,引导人只注重改善物质生活,从而出现的人的精神沦丧、畸形发展等现象,那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完全正常的,是经济发展必定要付出的代价。不这样中国是富强不起来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嬗变的,中国要成为“蝴蝶”必定要经过“毛毛虫”这一阶段。只要中国真正在经济上强大起来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真如沙夫等人所指出的,这是一种标准的唯生产力论、经济主义。这种理论的发明权其实是属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的。但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国,一些人竟把这种理论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宣传和推广。他们把这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混为一谈,并且似乎在当前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主要是坚持这种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的意义也主要体现于这一理论的功用上。

由此出发,他们即便承认马克思主

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现实性,也反对运用它来指导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这里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行不行,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会引向何方。

关键要明确中国进行的是在代表极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它不是完全要重走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本不同之点在于,它固然也致力于发展经济,但绝不把发展经济视为目的,而是当作使人得以更好地发展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生产是人的目的,人的发展要服从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情况正好相反,人的经济生产的目的,经济的发展要服从于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而是一切工作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所有的问题。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是经济发展远不能加以解决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竞赛,不应被看作是一场经济水准和物质财富的比较与竞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主要体现在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的,而是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种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如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忘记了这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丢在一旁,实施“单纯经济增长”战略,那后果是可怕的。尽管人们现在对这种严重后果尚未完全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感觉到其负面效应的。现在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发展经济,好像两者在做同一件事。只是前者比后做得更早、更好。西方资产阶级可以很有理由地说,瞧,我们发展得多好,你们不行,你们走社会主义的路走错了,回过头来还得照我们的一套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当然会有人去附和这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要解决这个问题,把经济搞上去当然是一个前提。但如果仅限于此,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我们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事情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使真的把经济搞上去了,一些人也会说,这是由于实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那一套的结果,所以还是把经济搞上去的功劳记在资本主义的头上,还是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

不错——蝴蝶是由毛毛虫嬗变的。但一切美丽的东西必先在某一阶段是毛毛虫吗?中国的富强必定要以人的“精神沦丧”、“畸形发展”为代价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否一定得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面吗?中国必须要富强,中国必须要把经济搞上去,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一定要等到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再去解决各种精神方面的问题,再去考虑人的全面发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既发展经济,增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又不失时机地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能够做到使经济与其他领域协调地共同发展。再说,经济的发展本来就不是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对立的,人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冲突的,我们完全可能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在哲学上讲,这里有一个历史主体的主动性的问题。当历史的主体已经有了自觉的意识——必须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以充分地实现自身、发展自身,那为什么不主动地驾驭历史发展的主动权,而还去受盲目必然性支配呢?

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演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进步。但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如果真正欲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那起码得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不要忘记经济建设仅仅是手段,它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服务的。应使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其二,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不要忘记尽管经济发展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主要的手段,但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还应有其他手段,因此必须让经济发展这一主要手段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经过

上述分析应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像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这一理论对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正企图改变“物质丰富,精神沦丧”现状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因沙夫他们重点是论述这一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性,从而对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性只是提及而没有完全展开,所以笔者不胜其烦地在此多议论了几句。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习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行政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