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11:12:54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弘扬;培养

面对社会当前凸显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本着对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试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探析在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层面构建工匠精神、弘扬职业道德伦理的现实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德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中等技能人才,及社会所急需的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为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自民间到决策层而成为全民话题。所谓工匠,其核心在于“匠心”,什么是“匠心”呢?匠心就是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和追求。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赞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的观点,“在当今时代工匠精神应该涵盖四个层面的涵义和精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和每一道工序,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这也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的首要之义。持之以恒是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也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他们向内收敛,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德国人祖孙好几代都会专注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产品,甚至一个永远重复的服务,所以德国产品、德国品牌经历数十年、上百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甚至经久不衰。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是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所在。爱岗敬业体现在工作中,只要是注重细节。在这方面,走出国门被西方世界誉为中国神话的海尔品牌,一直倡导把简单的做好了就是不简单的理念。排名世界第一的通信设备品牌华为提出的小进步大奖励的政策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国精神、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公司一直把创新看作是企业的灵魂,17万名员工,就有近一半的员工从事科研、创新。

二、着力四个必须,构建教师工匠精神

“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很大程度具有贬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岗敬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爱岗敬业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勤勤恳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一句话、一堂课、一次作业、一个班会、一个释疑都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作为教师,必须严谨做事。“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时时皆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工匠的成长必须有一种老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甘愿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专注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解惑学生每一个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谈吐。“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必须自己做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产生理解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中职教育普遍面临着学生厌学、对所选专业了解不多以及在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就要有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关心热爱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群体,参差不齐,问题不一,在教学艺术上不学习、不进步、不创新,怎么让学生喜欢、接受我们的道理、解惑?

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准职业人”

几年后,学生就要奔赴各个岗位,由“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所以,我们在学校层面应该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未来,培养其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也只有具有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才会在未来的职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可以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有敬畏,有榜样。结合评选的“劳动模范、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等典型的人和事,充分挖掘出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认真阅读、深入讨论、仔细思考,以此激励自己,增强道德修养意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是我们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要帮助学生在摸得着的平台上努力践行。“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学习、训练、工作中全方位的不断养成良好的、严谨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参与实践,这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教师有工匠精神,学生有职业道德伦理,企业家固守良知和底线……国人都有了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傅绍周.职业道德与法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鲁班文化;应用与实践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学校魅力的具体表现,特色的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教育内涵。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工程师之一,也是建筑业的开山鼻祖,他在物理、数学、美学、天文等各类学科上都有不同凡响的造诣,是象征着勤劳、智慧、严谨、专注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鲁班文化也称“木文化”或“石头文化”,与传统的其它文化和而不同,它提倡从细节入手,讲究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创新,教导人们增强实践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专注认真,追求完美。鲁班文化包含鲁班精神、鲁班品质、鲁班故事、鲁班教育,以及以鲁班为意象的成语格言、标志与符号。鲁班文化催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是全国闻名的鲁班镇,高度发达的“石头文化”在这里不仅焕发着时代的光芒,而且点缀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辛冲街第二中学就镶嵌在这山水之中。辛冲二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多年来,学校坚持把鲁班文化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传承鲁班文化,培养新型鲁班人才,学校在总结、凝练的基础上,提出了“鲁班文化引领、社团建设育人”的办学策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不断构建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使全体师生高度认同鲁班文化,确立“爱岗敬业为先,劳动教育为基,创新教育为法,效益教育为果”的鲁班文化价值行为规范。

一、思想文化领域

思想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鲁班思想文化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动态表现,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执行能力———把鲁班文化融入学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形成与落实。通过“鲁班文化节”“鲁班文化征文”“鲁班文化主题班会”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使鲁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产生了积极的濡染、引导和示范作用,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生成,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学校高质育人、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二、物质文化领域

鲁班文化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是硬件和环境建设,也是鲁班文化物化的表现,更是校园文化的镜头表现。学校致力于把优美的校园环境、宁静的园廊作为各类活动的载体,并寓鲁班文化于其中,不断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科学规划了鲁班文化的空间环境,如鲁班园(观赏园、实践园、科技园)、鲁班文化长廊、鲁班文化墙、鲁班文化音像等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暗示功能、引领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活动文化领域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环境和舞台,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此,学校构建了鲁班活动文化系列,如:鲁班人物访谈、走近鲁班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当地建筑业的了解,懂得了家长外出打工的辛酸,而且增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自己成长的信心与动力。再如,通过鲁班故事会,对学生进行传承规矩、创新工具、精美建筑、诚信服务的鲁班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笃行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弘扬工匠精神、掌握科学技能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文化阵地领域

学校致力于不断打造鲁班文化宣传平台,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校歌、校训等传播鲁班文化,引领学生的行为规范;创新鲁班文化进校园、鲁班文化进课堂等平台,用鲁班文化占领学校的宣传阵地和教育阵地。如:把鲁班文化作为地方课程开设,开展鲁班文化系列讲座,开设鲁班文化日,研制鲁班文化校本教材,走进鲁班园,等等,这些阵地的建设对鲁班文化的教育及传承起到了极其深远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我们在探索和践行鲁班文化的时候,深刻地认识到,鲁班文化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鲁班文化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时代精神食粮。鲁班是中国科技圣人,被世人誉为“匠圣”“木石之祖”。建设部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誉为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现阶段我们国家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鲁班文化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和精神标杆。刘延东同志曾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就是要培养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是鲁班教育的核心,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第二,鲁班文化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鲁班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故事、民俗、作品等各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爱国敬业、刻苦好学、感恩乡亲、传统绘画、诚信笃行、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在故事和作品方面:传统绘画、鲁班学艺、鲁班造锁等话题是学校培养跨时代工匠人才的重要教材,更是当代技能教育的培养方向。第三,鲁班文化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导向性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的,学校的理念、培养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都是在鲁班文化———“石头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提炼的。这些目标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所提倡和追求的,更是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法则和价值的追求,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内驱力,是一种明智远见之举。第四,鲁班文化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需要实践活动,如:劳动基地、手工制作、绘画等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身体体质;鲁班故事诵读,鲁班艺术赏析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鲁班主题班会、鲁班艺术节、鲁班影展等活动,提高了师生对鲁班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师生借助网站、微信、微博、QQ等手段弘扬鲁班文化也是家常便饭。辛冲二中是中国鲁班街的最高学府,既有弘扬鲁班文化的意识和条件,又有传承鲁班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即:培养一种能力———实践能力;追求两种尚美———和谐美、艺术美;发扬三种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践行四种意识———服务意识、感恩意识、精益求精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我们在学习,在探究,在实践,在路上。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3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增长,这给技工院校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技工院校和谐关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思想意志、观念的取向、智力的培养以及促进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其次,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尤其是技工院校招生非常困难,从而导致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间接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的亲密度不高。中职院校是社会重要的一部分,社会要和谐,学校须先和谐。所以,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职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关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代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自信心不足。所谓自信心是指在不断的超越自我过程中,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自信心不足这一问题在中职院校具有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类人群中:一类是成绩一直比较差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些学生不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学生往往会被冷落,而此阶段正是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人去鼓励和表扬。所以,当来到技工院校校园里,这些学生往往表现为“我肯定比不过人家”、“我不敢上台演讲,我不知道说什么”,这不是在谦虚,而是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往往眼神闪烁、左顾右看、更不敢用坚毅的目光与他人对视;另一类反倒是优秀的学生,但由于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被迫来到职业学校上学,内心有抗拒,有部分学生父母均为残疾,家庭仅靠低保生活,物质生活的匮乏,使得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和同学们交流都唯唯诺诺,内心比较封闭。

自查自律意识不强。先秦孔子《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总结和发现一天中自我的言行举止。当代中职学生对自查自律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学生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一件事情无论做的好坏这一页全部翻过,不再加以分析。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长期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使得学生不能理性的处理一些事情;同时也有家庭的因素在里面,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不自律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妥当,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会连续跌倒几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一件事情往往是三分钟热度,通常情况下都是有个好的开始,但不能持续到结尾。

集体意识不够,不合理的个性化表现。当今中职类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人占有欲较强,集体观念淡薄,文化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集体活动中,他们去做一些脱离集体的事情,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不去上课或即使上课也无视周围环境;在开班会或者评优奖先活动中,觉得自己也评不上不去参加,还有学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就自暴自弃,去学习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东西,而个人又没有自控能力,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最终什么都没学成,时间又全部浪费完了。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首先,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就是大国工匠,要想学生具有匠人精神,老师首先要知识面广博,不仅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随时了解新信息,更新旧知识,只有老师能够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大国工匠。其次,教师要具备自律意识,时刻把纪律挂在嘴边,牢记心中,践行其中,长期的渗透之下,自律称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良性发展。

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起到领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力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能开辟好第二课堂。中职学生可能文化课基础薄弱,但是其思维活跃,吹拉弹唱等样样在行,适时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具有较高指导能力的教师来负责引导。同时,有能力组织讲座、展览、考察、竞赛、表演等都可以活跃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构建和谐学生和教师关系的对策和方法

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沟通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交往中的民主、相处上的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形成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沟通,也是感情和心灵的沟通。当前的90后、00后的崇尚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学生应该建立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在工作中追求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双方都应该给予人性的理解,而非神性的苛求。

建立高水平的沟通技巧。交流沟通应是教师工作中投入最大的工作,它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如该学生喜欢打篮球或下象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场篮球赛,必要时教师本人亲自参加来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或在室外找个舒适的地方组织学生谈心,这样避免了在教室的约束感,提高学生的活跃性;对于班上特殊的学生,不仅要从学习上给与帮助、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如在班团会上或者在课下见面时,问候一句天冷了注意保暖、最近表现不错等从细节来感动学生,让学生觉得班集体就是他的家。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4篇

以前就知道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却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说法,而从没去考虑过如何去把这一角色在自己身上转换或者定位,更不知道该转换定位到哪个方向上。如今通过这次的网络培训,使我深深的意识到班主任应该做到:(一)由”偏爱型”走向”博爱型”。班主任要深入班级,了解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把爱播洒到全体学生身上,不要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而应该通过教育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二)由”专制型”走向”民主平等型”、。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老师是绝对权威的,学生对老师必须服从的,这种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了。而现今的新时代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树立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共同管理的班级,要尊重学生的看法。比如在班规的制定、班干部的选举等都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进行广泛的民主选举。(三)由“简单粗暴型”走向“细致耐心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所想、所做,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尊重、爱护学生的重点自尊心。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前,不要武断地下结论,班主任的言行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管理中要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由“限制型”走向“开放型”。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善于拓展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要宽容,不要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不要怕学生犯错,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才会成长。

二、意识到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修养与锻炼形成的。在这些案例的学习中,我都能感觉那些案例的真实性,因为在我的工作中就有着很多和案例中相同的状况,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班规的制定、比赛失败、选班委会、与家长沟通联系等等,只是自己都没能那么科学地去处理,因而也就没有收到自己当时预想的效果。而这次学习却能给我把这些课补上,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再遇到类似事情时也会用案例学习中学到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使自己意识到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一)提高自身素质重要方法就应该是努力学习。常常听到我的同行们在说这样一句话:“教了这么多年,就没见过像现在这样的学生”。其实这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现在的学生的确与原来的学生不一样,想让学生再回到以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教师只用简单的说教去规范学生,学生是不买帐的,更何况现在提倡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因此班主任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学习,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当代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门学科知识,班主任不仅要具有精深的所教知识,而且还就具备广博的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上,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他人的经验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虚心学习,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二)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提炼总结。在我的身边许多班主任工作做了不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零碎的经验也不少,却如同“熊瞎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从来没去对自己的工作点滴进行过总结,更没有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许多案例进行过反思。有人说:“班主任是教育艺术家,而不是工匠。”在学习模块中的案例时,我才意识到要经常对自己工作实际中的来自学生的各种案例进行深思,不可以草草而过,要对比较突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思,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养成提炼总结的习惯,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相关专题:培训总结班主任培训总结班主任培训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三、意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要讲究艺术性。

在改期开放的新时期,班主任不但要用常规的教育方法处理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和各种矛盾和各种复杂的关系,还要针对现代学生的特点和遇到的新问题,采用讲究的艺术性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达到育人效果。

(一)从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做起。作为一名班主任,应以培养和提高全班同学为己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在学习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促进优生的同时,及时转化和帮助差生;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不管是家境好或坏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尽心帮助,和学生一起携手共进.而且,要学习,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班级管理 家训文化 自我管理

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行为、处事有着指引的作用,对子孙后代立身、世、持家、治业有着经验式的教诲。家训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朴实、深刻的教化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也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普世价值,是当代学子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技工院校,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含工匠精神、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班级是技工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基本单元。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感等德育目标都可以从家训文化中吸取养料。把中华文化的传统与新时期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改善学习习惯,进而营造特色班级文化。

一、家训文化的意义

家训是家族对后世子孙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体现着不同家族的家风和处事经验。主旨推崇忠孝仁义,教诲族人明仁礼、知廉耻,引导族人以和为本以孝为先,提倡族人大智大信勤俭廉洁,甚至以严厉的家法来明确要求族人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从言行举止上为族人立规矩、明伦理。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不是法律,却更贴近族人的生活,更容易被族人所接受,从而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很大程度帮助了社会稳定、团结和睦,鼓舞本族人积极向上、向善。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家训却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的经验都赋予家训新的寓意,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鉴指引当下的生活。如今,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成为家训的重要内涵。

二、班级管理中运用家训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压缩技工院校生源,技工院校生源数量逐年减少,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和照顾,隔辈老人又管不了,对学习没兴趣,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学生沉迷于网游、手游之中,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度日;有的学生喜欢拉帮结派,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欺负弱小同学;还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理想,缺少目标信仰,自私自利,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要改变这些现状,可以从家训文化中受到启迪,从现实出发,到历史中寻找,以家训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家训文化传递的家族文化观、人生观、世界观,结合新时期下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让每一名学生领会家训文化所倡导的既符合家族利益又适应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世哲学,从中吸取做人的道理和经验,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约束的原动力。

三、家训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以班会课弘扬家训文化,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

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家族DNA,每个学生骨子里都埋藏着这种文化基因。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叛逆、顽劣,他都会更容易认同家训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向上、向善一直是家训文化中的基本道德情操,也符合技工院校的德育理念和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家训为抓手,更能深入人心。如《高氏家训》中“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蔡氏族训》中“积善之家,庆必有余,为善最乐,福寿双至”;《圣祖庭训格言》中“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等都教导后世子孙要有进取心、要做善事,正是教导学生的最好的鲜活案例。

可以以班会课为载体进行家训文化的传播,通过组织专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播家训文化。但是,在技工院校班级学习风气本就不浓的情况下,单纯由班主任灌输家训文化,作用不大。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互相激励。首先,把学生按照姓氏进行分组,注意优劣得当,把积极学生和后进生合理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然后让各组成员提前向家里询问自家的家训,并用手机拍摄一段家乡环境的微视频,在组内讨论,挑选出组内比较实用的家训和视频内容。之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班会课上向其他组通过投影方式播放视频内容,同时介绍本族的家训文化。各组在听取其他组的介绍后,以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具时代精神的家训。这样,班主任虽是组织者,但主体却是学生,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逐步了解家训的内容和家训的含义,体会先贤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理,进而结合实际分析家训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由祖先的言行思考现在的生活,让学生觉得仿佛在聆听长辈的教诲,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

2.探究家训背后的故事,以前人的经验促进学生成长

家训不是冰冷的文字,每一段家训背后都有一段或凄美、或沧桑、或激昂、或扼腕的动人典故。正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舔犊之情,为了给儿子鼓励和告诫,所以有了著名的《傅雷家书》,也正是由于年少愚笨,但是坚持奋发图强,最终功成名就,才有了《曾国藩家训》的经久流芳。每一部家训背后都有值得品味的经典事迹,也正是这些动人故事成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对家训文化的弘扬,要通过对背后故事的分析来启发学生,学生不会被枯燥的文字打动,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现实的影子。每一句家训中蕴含着的丰富人生经验,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让学生耳熟能详,也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会、文化角等形式面对面交流。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身边寻找。

2016年,笔者带领本班学生到龙川县佗城镇去进行“宗祠访训”活动,镇内有宗祠百余间,基本包括了学生中所有的姓氏。于是,让学生们在范围内自由地寻访,探索自身同一姓氏的家族变迁和家训文化。其中一名叫黄斌的学生,平时性格懦弱,总是唯唯诺诺,得过且过。但是来到黄氏宗祠后,发现黄姓是当地的大姓,历史上出过很多黄氏名人,这些和他有共同姓氏的名人们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而自己也和这一支有渊源,不仅深受鼓舞。在寻访活动之后的汇报会上,他主动发言,立志要像前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他学生们也找到了自己姓氏的宗祠,聆听了姓氏的历史故事,了解了相关家训文化背景后,有所触动,不仅读书更加认真,也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3.开展“晒家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育人于无形

技工院校学生好动不好静,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却偏重实践,适合体验式的教学。家训文化在技工院校的班级里传播,绝不能以死记硬背为主,应当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春风化雨,才能收获最好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开展家训文化的教育。比如笔者之前在班级中开展了“晒家训”活动,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训文化。活动需要先把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然后组织各组之间的辩论,辩论题目以中国十大经典家训为题目,每场随机选一篇,辩论该篇家训是否过时。辩论过后,由其他同学集体投票选择胜方,胜方晋级,而败方则作为评委聆听之后的比赛,最终评比出冠军,给予奖励。辩论赛为期一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晚修举行。开始之前和过程中,各组可以使用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和研究相关家训内容,了解家训的起源和演变。只有更深入的挖掘家训中的内涵文化,才能够在辩论中取胜。这也是活动的核心,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和寻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比班主任强制灌输有效果,挖掘出的成果还远远超过想象。学生在互相传颂家训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家训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并在组内分工合作时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家训中的治与罚,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家训除了育人向善之外,更有对行为的约束和管教。客家老姓张氏家训中,就有家规十条、八礼、六戒、六禁、八勉、十勿;《王氏家训》中“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袁氏家训》中“不以强凌弱,不以众暴寡,不以富欺贫”。这些都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对家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哪些为先人所好,哪些为先人所恶,就会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行为准则,进而形成约束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遵循家训的教导,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自己订立班规。因为是自己订立的,学生更容易遵守。同时,开展演讲、书法、朗诵等多种形式的竞赛,在竞赛中让学生探讨是非对错,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增强了在班级活动中的自律性。

四、家训文化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传承和发扬

家训文化,伴随着家庭迭代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们经验、智慧的总结。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非常有必要重视家训文化的运用,由学校、家庭与自身三个方面建立起新时期的内在约束力和鞭策力。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的家训文化进入到班级管理中的时候,是跨越时空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智慧的交织,将更好地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优秀技能人才。

⒖嘉南祝

[1]龚文瑞.经典家训传千年[J].冶金企业文化,2015 (4).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6篇

一、研究目的

榜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民办高职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意志等方面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正确、恰当发挥榜样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面的榜样,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价值观又要注重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榜样教育流于形式,使榜样停留于宣传报道、喊口号,无法深入学生思想深处。正是因为榜样对学生产生着隐形而深的影响,因而必须重视榜样教育工作,那么,今天民办高职学生崇拜的榜样是怎样的?榜样教育的现状如何?厘清这些问题是理解当前榜样教育遭遇困境的前提,也是寻求榜样教育出路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中的榜样”调查问卷,在南京地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随机选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3份,问卷对民办高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对榜样教育的了解、榜样教育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榜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从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对榜样教育的评价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榜样认知中分别从榜样的存在、榜样类型、榜样评价、榜样关注等维度调查了民办高职学生对榜样认知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办高职学生榜样认知呈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有崇拜的榜样、榜样类型呈现多样化、对榜样的认识趋于理性、榜样关注度处于中上等水平。在询问学生心中是否有特别崇拜的人物一题中,21.2%的学生选择了“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其余的学生都曾有过特别崇拜的人物。针对学生崇拜的人物属于何种类型的调查中,从高到低依次是父母或家人、明星、杰出人物、英雄榜样、自己、虚拟人物、老师、同伴。学生对榜样的认识相对理性,46.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崇拜的榜样有一点缺点,仅有9.2%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缺点。对媒体所报道的榜样关注情况的调查中,4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合计为30.8%,信息化时代媒体快速发展,促进了学生对榜样的了解和认知。在榜样教育评价中我们针对媒体和学校两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在对媒体宣传的榜样调查中,39.7%的学生认为媒体宣传的榜样是真实、可信的榜样,20.6%的学生认为榜样缺乏长久的生命力,16.7%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些脱离生活实际,12.7%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些高不可攀,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媒体所宣传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认可度并不是非常高。在对学校榜样教育的调查中,71.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偶尔举行榜样教育活动,榜样教育活动的形式多为主题班会形式、观看榜样事迹、在特殊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52.3%的学生认为学校榜样教育活动效果一般,在询问目前榜样教育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时,40.6%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31.3%的学生认为活动不能贴近学生,26.6%的学生认为榜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成绩好的学生。50%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对“三观”的形成作用一般,从整体看学生对于学校榜样教育活动满意度不是很高。

四、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办高职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有成功人士,如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商业人士,也有明星如梅西、科比、成龙等体育或演艺明星,还有少部分学生将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榜样多为知名成功商业人士,选择这样的榜样多是出于对这些人物成功光环的羡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将“能工巧匠”作为榜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我们针对近期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大国工匠》节目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并不知道这个节目,对于节目中介绍的各行业的顶尖技术能手更是了解甚少,仅有8.3%的学生表示崇拜这样的人物,应该说这样的反差是比较大的,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针对榜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榜样教育活动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榜样的选择要贴近学习和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

选择榜样时要充分结合民办高职学生特征,挖掘普通人物不平凡的事迹,使学生在了解事迹过程中能够得到共鸣,要侧重真实事迹,特别是学习、奋斗过程中思想变化、战胜困难的方法等,不要将榜样树立得过于高大和完美,且不能使榜样形象单一化,只侧重成绩出色的人物,由于民办高职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往往缺乏自信,单一地树立成绩优秀者为榜样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反而使学生认为榜样遥不可及,让学生只能仰视而无法产生学习的热情。

2.榜样的宣传要与信息时代媒体的发展密切结合。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榜样的了解大多来自媒体提供的信息,学生所崇拜的明星、商业人士在媒体上出现频率及信息量比较大,而很多值得学生尊敬、崇拜的劳动者、技术能手在媒体上出现频率不高,且给人的感觉是单纯事迹报道,对人物的展现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因而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些技能专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营造良好的“榜样氛围”。

3.榜样的教育形式要与实践结合,将榜样扎根于学习生活中。

目前榜样教育的形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形成一种外界力量将榜样强加于学生的感觉,不但没有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的时候却造成了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与劳动者近距离接触,才能发现他们的价值与可敬之处,方能增加学生对榜样的信服感,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劳动者精益求精、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进而促使学生自我道德意识和境界的提升。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四、小结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思政”;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志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从事跨境商务活动,应该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导向、价值导向和育人导向。“专业思政“的提出,解决了课程思政中单门课程无法制定完整专业价值培养目标的问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思政中,如何画点成线、连线成面,是系统完善的巩固课程思政理念的需要,也是提升和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育人水平的需要。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任何的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和实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专业思政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实践,只有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地融合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因此,应着力提升专业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政教育意识的融合,培养一支师德风尚高、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1.1加强专业教师思想作风建设。专业教师是各专业知识主要传播者,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专业思政建设中应该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第一,要有制度保证。明确对教师的责任要求,制定具体化、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实施激励措施,将师德师风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环节。第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和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使教师更好地树立理论自信。只有专业教师全面理解“专业思政”目的和途径,并对自身问题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成长。第三,教师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来,在日常教学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塑造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2建设一支“教改”“科研”“党建”相贯通的教师队伍。第一,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实践研究应该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评价体系中,从而使科研能力强的团队融入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研究领域。第二,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要从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和结果检验三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课程设计中认真研究课程的特点,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和难点,将思政因素融入课程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形成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在教学结果的检验中,要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前后的对比发现学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日常和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育人效果。第三,形成教学团队特有的风格。力争形成一个思想统一,以学生为本,积极向上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并针对教师团队的特点在价值引导能力、政治理论水平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和交流。

2构建专业思政体系

在构建的专业思政体系中应当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和指导思想,包括“坚持什么”和“达成什么”两个核心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思政”就是要构建“专业核心价值构建”和“专业与思政的语境融通”两个部分。2.1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价格就是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社会素质高、道德素质强和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人才。按此要求构建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一级指标和七个二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政治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四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国际经济于贸易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2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专业思政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实现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融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跨境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增长,跨境电子商务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形式。跨境电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贸易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求学生对电子商务手段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信息,并且对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式非常关注,这就要求学生有着更强的批判精神,因此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首先从文本入手,如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论文要求等这些文本与大学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些文本中融入“爱国”“敬业”“奉献”等价值元素,并使这些元素具体化,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其次从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尤其是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深入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特点、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结合课程的特点编制思政教授指南和教授案例,以便更好地融入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价值因素。这样会促进学生做到学行做的统一。最后从活动入手,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社会实践、新年晚会、主题辩论等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些活动中植入“爱国爱党”“四个自信”“奉献人民”等价值元素。

3拓展专业实习实训的育人功能

专业实习实训是开展专业思政不可缺少的环节。拓展专业实习实训的育人功能,需要思考实习实训途径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实训主要有认识实习、电子商务实训、外汇市场模拟实训、经济学沙盘实训、计量经济学实训、外贸模拟实训、报关实训、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外贸英语听说实训、虚拟商业社会经营实训等。经过研讨和教学经验,专业教师发现很多部分都可以融入思政的元素。例如,外贸模拟实训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即“无规矩不成方圆”;关于贸易磋商,可以融入诚信、包容等价值观;外贸英语听说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跨境电商实训中融入中国的创新精神;经济学沙盘实训中融入工匠精神,引导同学们将来的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虚拟商业社会经营实训融入团队精神,让同学们明白热心奉献、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育坚,张俊玲,刘晓晓,等.以“专业思政”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01):45-51.

[2]房小可,朱建邦.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01):52-56.

[3]刘彤.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三个突破口[J].传媒,2020,(24):85-87.

[4]戴艳艳.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思政链体系构建探究[J].国际公关,2020,(08):174-175.

[5]李守可.高职航海类专业思政课教学适应性体系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04):88-92+97.

[6]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等.“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04):1-6.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制作;教学方法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重点课程。“服装专题设计”就是针对某种类型的服装所进行的专项设计和生产加工,例如:职业装、休闲装、童装、礼服、家居服等的设计加工。这门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设计制作系列服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有所长,走向社会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选用优质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教材,是由人社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根据服装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教学的内容,注意引入服装行业经常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在表现形式上,《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改变了以往教材枯燥繁琐的文字描述,采用大量的现场操作照片、彩色图片和实物照片,再配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使教学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环境。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裁剪与制作》紧密相关,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可以检验学生在学校两年学习的成绩,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一次“大阅兵”。这就要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全面,既懂理论,又会实操,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技能操作水平。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讲授《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时,理论教学部分,建议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教材、刊物和互联网上广泛收集图片、资料、视频等,利用幻灯片展示,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实操教学部分,建议带领学生到服装制版室、服装实训车间,通过启发引导、示范、辅导等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顺利完成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专项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都应按项目设计的要素、装饰手法与搭配技巧、项目制作实例等环节认真准备,让学生对每一环节都认识清晰,力争掌握。除了具备丰富和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师也应该多去企业实地考察,比如:广东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广东佛山溢达制衣有限公司、襄阳天王服装厂、襄阳三五四二服装厂,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企业见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技能水平上均会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经常到企业学习,对于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教书育人很有帮助。

3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板书、挂图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以下是新的教学方法:3.1多媒体教学法。《服装专题设计和制作》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教师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讲解。3.2模卡教学法。教师亲自缝制服装零部,将每一步骤固定在硬板纸上,按顺序排列制成教学模卡。教师在讲授服装部件时,可以对照模卡做示范,学生分小组观看。每组学生看完后,马上去裁剪、制作,制作的过程中不太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看模卡,回顾老师制作的要点。通过模卡辅助教学,学生学起来非常直观,教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正在推广,鼓励教师们积极制作模卡,也获得了教师们一致的赞同。3.3启发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的灵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制作晚礼服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服装展示厅,欣赏往届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教师对照晚礼服给学生讲解设计亮点、结构制图和缝制要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做。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愿望。3.4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服装设计制作的任务,制定教学方案,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在设计制作职业装时,教师首先给出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套职业装。然后围绕这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职业装的定义与分类;职业装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等理论知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对职业装进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选择购买面料、辅料、裁剪并制作,通过修正样板,修正样衣等步骤,最终达到设计作品的目的。对于每位学生制作的职业装成品,教师通过之前制定好的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给出学生综合成绩。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找出本次学习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等。3.5一体化教学法。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每年招收的新生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的进行疏导。可以将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次,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对于不同等次的学生,教师在要求上可以不同,优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差生可以要求低一些,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

5加强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管理,培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5.1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每周布置足够量的作业,比如:每周画两幅服装画;绘制两款1:5结构制图;打一套1:1的裁剪板;课后理论作业;服装缝制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晚自习时间充实起来,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不断地提高进步。这样能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5.2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工匠精神》、《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高素质员工的28堂必修课》,让学生观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视频等,学生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提升。只有思想教育跟上去了,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6结语

关于《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改革与应用探究[J].西部皮革,2020,42(20):21-22.

[2]于芳.《服装史设计专题》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J].艺术家,2018(07):98-99.

工匠精神班会总结范文第10篇

模拟立法是指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由老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按照立法程序就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和地方立法规划制定相应法律草案的一种实践性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模拟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模拟立法的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制定法律,而不是学习运用法律。这是模拟立法与其他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最重要区别。在目前的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中,除了毕业论文可能会涉及到对法律的评价和建议以外,其他的环节,如模拟法庭、诊所教育、案例教育、法律援助、专业见习和实习都仅仅强调学生如何去运用法律,而不涉及到法律从何而来、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的问题。

第二,模拟立法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法律来提高其运用法律的能力。尽管模拟立法是制定法律,不是应用法律,看似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不一致,但问题是要想熟练运用法律,首先得理解法律,而理解法律往往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去揣摩立法者的意图和分析立法之时的社会背景。这些是传统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所做不到的。而通过模拟立法,让学生自己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决断,促使学生养成从立法者的高度去理解法律的思维,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领会法律的制定目的和法律背后隐藏的精神。而若真正地理解了法律,那正确的运用法律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模拟立法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模拟立法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环节,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活动主体自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到选题、主持和指导的作用。第四,模拟立法的形式多样。根据模拟立法的规模以及适用对象,可以将其分为课堂讨论式、会议听证式和全程模仿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

有其适用范围和模拟对象,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体系化的实践性教育模式。

二、模拟立法的形式

(一)课堂讨论式课堂讨论式是指在部门法教学中,由任课老师事先布置某一议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立法层面讨论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具体而言,任课老师首先要事先布置讨论议题,这个议题一般要结合某一社会热点问题,也可选择某一现行法律条文,然后在课堂上由任课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对该问题的现行法律评价以及现行法律本身的合理性等问题。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讨论课,但其与传统的讨论课有着本质区别。在部门法教学中,传统的讨论基本是案例讨论,即由老师引入一个疑难案例,然后由学生运用法律去分析、解决,老师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案例讨论强调的是对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培养。而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讨论的不是如何运用法律去解决案例,而是讨论在某一问题上是否要有法律、法律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如何深刻地理解法律、领会法律背后的精神。总之,这是关于法律应该是什么的讨论,而不是如何运用法律的讨论;这是一个应然问题的讨论,而不是一个实然问题的讨论。具体来说,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有以几个特点。

第一,讨论对象单一、规模较小。这种形式一般是针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来进行,往往仅涉及到个别条文的模拟,规模较小。如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媒体上引发了见死不救入罪的争议,那么刑法学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见死不救入罪与否的讨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部门法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课堂讨论式的模拟立法。如在宪法学课上,可以结合孙志刚案件来讨论违宪审查的构建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学课上,可以结合赵作海案件来讨论沉默权是否可以写进我国刑诉法的问题;在民事诉讼法学课上,可以结合“农民工拍卖判决书”新闻来讨论执行难的解决机制问题等等。

第二,实施简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其随机性较强,涉及条文较少,具体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上课过程中即可进行,且不用占用很多时间。另外,由于课堂讨论本身属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的环节之一,任课老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实践中,对于任课老师而言,只要转换思维,将本来可能由自己评价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讨论即可。而对于学生,拿到议题后只要事先适当查找资料,一般即可在课堂上发表意见。

第三,适用范围广泛。这种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可以在所有的部门法教学中予以适用,而且可以直接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并且由于其实施简便,可以在同一门课中反复适用。另外,学生只要愿意,能够普遍参与。应该说,这是一种运用范围最广的模拟立法形式。

(二)会议听证式会议听证式是由老师组织学生以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对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立法征求意见稿或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立法听证并提出立法建议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模拟立法活动基本都是这种形式。如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于2008年3月22日举行的控烟模拟立法和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于2009年5月5日举行的五一黄金周调整方案模拟立法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从选题来看,各高校普遍选择的是某一社会热点问题。但笔者设计的这种形式的选题不仅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还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征求意见稿。当然,对于立法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无疑难度较大,因为涉及的条文众多,而且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本科生难以把握的。但其优点在于学生通过听证将会深刻地理解这部将生效的法律,另外,通过提出立法建议,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模拟立法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组织会议听证式模拟立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参与主体主要是大三学生。这种听证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功底和花费较多的准备时间,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专业课知识还不够全面,而对于大四学生而言,由于面临各种考试、毕业论文写作和找工作等压力,一般也没有时间去准备,所以,为了活动效果,以大三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比较合适。第二,议题选择要切合学生兴趣或者与所学课程有关。尤其是立法征求意见稿一定要与主干课程有关,比如,可以在刑诉法学习过程中选择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进行听证,可以在婚姻家庭法课程中选择婚姻法解释三草案举进行听证。这样能够一举两得,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是一种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三,对于征求意见稿的听证,考虑到条文众多,可以选择其中争议较大的个别条款来听证,也可以分组对全文进行听证。如老师在组织学生对刑诉法修正草案进行听证的时候,可以选择争议较大的指定监视居住、技术侦查措施等条款进行听证,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全部条文进行听证。第四,负责组织的老师应当是议题所涉领域相关的任课老师,会后由老师组织学生提出立法建议稿,并向发出征求意见的机关提交。

(三)全程模仿式全程模仿式是指由老师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议题组织学生严格按照提案、起草、审议、表决和公布等立法程序所进行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与上述两种模拟立法不同的是,全程模仿式模拟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程模仿式是对整个立法程序的模拟,而不局限于某一环节。而课堂讨论式和会议听证式仅仅模拟的是立法程序中的单个环节。第二,全程模仿式模拟的不仅是立法实体,还包括立法程序。上述两种形式仅关注的是立法实体问题,即法律应该如何规定的问题,而全程模仿式不仅关注法律应该如何规定的实体问题,还关注如何规定法律的程序问题。第三,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因为没有现成的草案可供讨论或听证,需要学生自己提出草案,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第四,模拟对象要是学生熟悉的领域。老师在选择模拟对象的时候,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否则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提出高质量的草案。如行政程序法、违法行为矫治法等尚在规划中的法律就不适合学生全程模拟,因为学生对这些领域几乎完全没有认识。根据笔者的试验,比较可行的是选择班级管理办法为对象组织学生予以制定。因为对于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有较多的体会,制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另外,参与主体应为大一新生,因为如果制定班级管理办法的话,这个就不仅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的一个成果,还可以通过让其生效的方式来形成班规,而班规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无疑更为紧迫和现实。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由宪法学老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可以先组织部分同学熟悉宪法条文结构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然后由学生参照宪法、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班情起草草案,接着通过班会由全班同学对草案进行审议,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的即通过,生效以后班级管理即以此为依据。那么,这个班级管理办法就不仅是一个模拟成果了,而且还是班级的“宪法”,可以直接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予以适用。

三、模拟立法的作用

模拟立法作为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的创新,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模拟立法尽管与传统的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不一样,但其仍然是一种实践性教育,仍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很多活动,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论证、讨论、辩论、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法律、正确地运用法律。在模拟立法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收获了所立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找到了理解法律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自觉地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思考法律的制定背景。当学生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把钥匙去探究立法背景的话,那无疑将会加深其对法律的理解。另外,传统的法学教育,基本都是从法律到社会的模式,即由老师教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案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自然很难正确地运用法律。而模拟立法正好与此相反,其通过从社会到法律再到社会的模式,让学生先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因素,然后再去理解法律,最后再去运用法律。这无疑将会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一般倾向于保守,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的运用法律的训练使他们形成了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事实上,这种保守正是法律人的优良品质,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如果连法律人都不遵守规则的话,“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无论如何也无法在社会中形成,那么法治理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法治建设只能是空中阁楼。但从法学自身发展和法律发展的角度而言,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应用型的法律工匠,还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法学研究人才。模拟立法事实上也是一项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因为立法就是改变现有规则、进行制度创新的一项活动。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学生在通过全程模仿式模拟立法活动制定并通过班级管理办法以后,由于其对规则制定原因的了解,加之其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其遵守规则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另外,通过论证、表决等立法程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都是法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第五,操作起来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程度较高。

与传统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相比,模拟立法由于形式多样、环节众多,因此基本没有人数限制,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另外,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生需要自己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论证,甚至提出草案,因此学生在模拟立法活动过程中很难仅仅是走过场、走形式,而必须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可以完成任务,这正是模拟立法的实践价值所在。总之,模拟立法作为法学实践性教育的一个创新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走进端午班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