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15 03:34:46

工匠事迹材料

工匠事迹材料篇1

我叫X,现任X公司X号线X标项目副经理。从十年前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到现在的“企业工匠”,我一路参与见证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回想起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从所学专业到为我所用的转变,顿感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我先后参建了X等多个项目,为集团公司、公司扎根国内特别是X地铁市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创新实践让“小道”变“通途”。X地层有着不同别处的特殊性,存在着砂卵石“骨架”效应,掘进扰动易引起地面坍塌。X年日本专家在X实验后,曾提出此地层不适合采用盾构法施工,X地层也被称为是盾构机司机的坟墓。

参与X地铁施工以来,我没有被“坟墓”的说法吓倒,从最初一名普通的盾构司机,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后来带领整个盾构团队团结一致、精益求精,在“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反复学习实践循环中逐步成长起来。

在X地铁X号线X标建设中,作为一名盾构司机,我根据盾构掘进特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大胆创新。在盾构掘进X环后首次开仓时,我发现盾构掘进扭矩大,出土多,出现难以掘进的难题。这时,我提出在中心位置采用中心加水冲刷和泡沫以及膨润土改良渣土的方案,通过实践,该方法提高了掘进速度,防止超挖,在避免地面坍塌的同时,将施工深圳地铁X号线时的盾构掘进刀具消耗成本X-X元/米,降到了X元/米,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并成功穿越了“努力餐厅”等多个重大风险源,连续穿越了X米的建筑群,创造了第一个始发第一个接收的优异成绩。

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最终我成功掌握了X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成为了X市场上的盾构掘进专家,打破了日本专家的结论。在X年X月集团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大赛中,我个人获得了盾构机司机比武大赛一等奖,并荣获“贡献奖”称号,我所在的项目也获得“铁建杯”称号。

降本增效推进新思路。在推进施工进度的同时,我也秉承着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态度,致力于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良好局面。在X地铁X号线X标项目的盾构施工中,我主导了盾构机S-X/X的刀盘耐磨改造设计,带领架子队完成了X米盾构掘进不换刀的记录,将刀具成本又从X地铁X号线的X元/米降低至X元/米,并顺利穿越了众合纸箱厂、物流园等风险源点,助力项目取得全线首家“安全文明工地”称号,创造了全线首家盾构始发标段、首家双线贯通标段,在X个土建标中信用评价第三名、中铁建系统内施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X年中铁建股份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称号,项目形成了以干促揽的良性发展局面,为集团公司顺利中标X地铁X号线X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参建X地铁X号线X标项目期间,我带领盾构施工团队在复杂地层中顺利穿越沙河、运营铁路线X处X股道、X环线桥等重特大风险源,实现了X天贯穿一个盾构区间的记录,改写了X盾构施工进度的历史,创造了X市双线贯通新纪录。项目在全系统内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为公司拿回票子、扛回牌子、挣回面子,赢得了业主的刮目相看,为公司顺利中标X号线X标奠定了基础。

工匠事迹材料篇2

关键词:传统建筑;修复技术;木构架;台湾

Abstract: Traditional craftsme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However, they often focus too much o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kills and insist on resum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which often conflict with modern preservation science and restoring skills, therefore unable to provide immediate support for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ation. In the restoring skills of ancient building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eservation scie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aking Taiwan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s as the examp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 restoring skills is pointed out; meanwhile, the principles and opin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ing skills”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traditional buildings;restoring skills;wooden structure;Taiwan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46(5)

作者简介:张志成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博士生

傅朝卿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传统建筑的现代修复技术演进

在保存与修复方面,从1980年代的古迹保存运动开始,一直将保存重心放在观光事业的成效上,直到1983年庄芳荣的《古迹管理与维护》一书则是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法实行之后,首次将古迹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借专书做一介绍,将管理与维护古迹的定义着重在日常管理的维护工作上。洪文雄《古迹保存序说》(1987),前言谈到:“如何保存、如何修理,借由日本保存古迹技术及系统的研究,改善我国古迹保存与修理工作”,可知是一本介绍日本修复古迹的组织、程序与方法,并借由台湾与日本比较,建议台湾古迹保存应有的作法。

古迹主管机关的政府部门于1983年起委托学术单位举办“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1983年至1995年共举办7届,后由各大学接手自行举办,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这些研讨会为古迹保存与修复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发表的园地,在此可以发掘出台湾保存与修复的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线索。而这几年修复实例的进行与经验研究及讨论,逐渐确立台湾古迹修复的营造体系,是由政府主管机关、古迹所有人或管理人、建筑师事务所、营造厂、匠师等以及由专家学者构成的古迹审查委员整合而成(图2)。

然而许多修复观念与技术研究等问题亦逐渐浮现,也就是刚起步这十多年间,台湾古迹保存与修复研究大多是先谈保存才有后续的修复,并且谈保存对象的研究包括传统建筑的特性与价值,远大于谈保存观念与方法,而谈保存的观念又多于修复操作技术的研究,而对于修复技术的关切又远多于修复原则的建立。因而常常是谈一些高深的保存理论与修复技术,对于修复原则与规范常常三言两语带过,修复设计者与施工者包括修复匠师等对于相关的规范条文根本无从学习与认知,造成匠师对于修复观念的欠缺。

1990年起台湾累积多年大量的古迹修复报告书,促成更多专业的古迹修复研究(图3、图4),如《台湾古迹大木构件破坏类型及其非破坏检测法之探索》(1998)、《传统迭斗式大木构架结构行为探讨:三级古迹台南天坛三川殿为例》(2004)等为代表,开始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修复的检测与调查。而1999年的“9・12”大地震之后,政府挹注大笔经费补助古迹与历史建筑的修复,亦提供丰沛经费给学界做保存加固与修复的研究,包括进行了“古迹建筑大木构造修护技术原则性问题之探讨”(1998)、《历史建筑震损及维护方式之研究》包括“木构、砖石砌体震损之研究”、“分木构、砖石砌体劣化与修补”(1999~2003)、“壁画、彩绘修复技术”(1999~2003)等,开始以现代材料与工法进行古迹的补强与修复,让台湾古迹的保存科学修复研究向前再迈进一步。

在这些研究的初步成果之下,我们比照国际间对于古迹保存的观念与台湾目前古迹修复作法,我们试以台湾传统大木构建筑传统营造之系统为架构,并以近年来现代化的修复技术内容来作为对应,而获得清楚的有关传统营造技术与现代修复技术差异点。整理如下:

四、结论与建议

近代的保存科学当中,古迹修复实是一门新的学科,古建筑面对物质或实质环境的缺损,现代人想尽办法,研发并利用最新科学与技术修补它、复原它,因而衍生出构造材料本质与特性研究、损坏与劣化及防治的研究、修补的材料与工法的研究、修复的规范研究、保存环境的研究等,而逐渐构成一庞杂的修复学问体系。

在保存与修复知识不断积累过程当中,一方面呈现出对于台湾传统建筑的了解逐渐加宽加深,另一方面却呈现出现代修复理念的不足,特别对比于国际尤其是以欧美等西方的修复过程来看,严谨的历史空间、传统建筑技术研究与价值判断固然是必须的,然而后续的修复观念与准则的建立,才是维护好古迹的根本重点。

在台湾古迹修复界开始重视修复技术的同时,是否该思考如何在对传统技术充分了解之外,也参照国外的现代古迹修复理论,建构以自身古迹特殊类型的修复方法,在现有修复营造体系下可否有传统建筑修复师的工作出现。在此,借由传统建筑匠艺与现代古迹修复技术的差异探讨,传统建筑修复师除应具有传统营造匠艺技术之外,也应该具备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理念,在进行修复工作时掌握到古迹修复真实性。

另一方面针对本文的讨论,我们对于未来传统匠艺与现代修复的整合与发展建议如下:

1.台湾古迹的修复,一直由法令的引导以及来自国际修复观念的加入与反思。有人说修复概念很简单,其实是营造方法的反向操作,然而这反向操作一方面涉及传统建筑与营造技术,而如何反向操作以及后续以科学方式进行保存与修复却是传统营造中不会教导的。作为一个修复匠师或古迹修复师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他所修复对象的详细研究与评估,并依据法令与修复的准则,拟定正确的修复计划,这是任何一个未来古迹修复设计师在参酌传统工法时,应该全面考虑到的。

2.事实上,任何一个匠师以他习以为常的传统营造方式与技术,来进行一座传统木构造建筑的修复,将会面临损坏现有古迹面貌的危险,未经详细研究与评估的修复方法都有可能危及既有的构造与材料。传统匠师与未来的古迹修复师,不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的狂热者与拥护者,应该要诚实地去接受该文化资产现状,寻找合理可行的修复方式,且坚守最少的干预就是最佳修复方式的原则。

3.目前面临修复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传统匠师及其技艺的保存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提供修复理念与保存科学的课程训练,并增加更多新生入传统建筑的修复领域,如何将古建筑修复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并提供后续一连串的有关古迹修复师的认证与证照等,是台湾未来古迹的保存与修复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Aplin,Graeme.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Burden,Ernest.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03.

[3]Feilden,Bernard M.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M].Oxford:Butterworth,1994.

[4]Ruski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M].Dover:Dover Publications,1849.

[5]Stipe,Robert E.A Richer Heritage[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3.

[6]傅朝卿.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宣言、决议文、建议文[M].台南: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

[7]陈志华.古迹保存文献与规章[M].台北:博远出版社,2003.

[8]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9.

[9]林邦辉.台湾传统闽南式庙宇营建与施工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1.

[10]李乾朗.台湾传统建筑匠艺[M].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11]洪文雄.古迹保存序说[M].台北:明文书局,1987.

[12]徐裕健.台湾传统建筑营建尺寸规制之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0.

[13]张宇彤.澎湖地方传统民宅营造法探微[D].台中: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1991.

[14]洪千惠.金门传统民宅营建法之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92.

[15]叶乃齐.台湾传统营造技术的变迁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时期》[D].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2002.

[16]潘玉芳.台北市古迹保存历程的回顾与探讨[D].桃源:中原大学,2003.

工匠事迹材料篇3

近日,我怀着十分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聆听了__市__区“__工匠”先进事迹报告会。劳动模范们分别诠释了不同的工匠精神,他们的先进事迹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商场柜长__眼里的热忱,动漫制作人__心中的坚守,第二技工学校教师禹诚追求的创新,都是一线劳动者用实际行动对“__工匠”精神的同一阐述。对于一名审计人来说,这些精神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也应是审计人一身的不懈追求。

“工匠精神”蕴含着一份热忱。在同样的岗位上,许多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得过且过,而劳动模范却始终保持热忱,追求工作质量的极致。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无限追求自我完善提升和集体的进步。十堰市审计局行财审计科科长郑丽,她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既是“最佳主审”又是“查案高手”。她经常勇挑重担,不负重托,善于从繁纷复杂的财务数字和审计调查中捕捉疑点,一查到底,在原则面前从不让步、不留情面。既是“犁木杠子”又是“护法使者”。我们审计人也应当始终保持热忱,真正做到“做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面对严谨的审计工作,不畏繁琐,不惧单调,把每一次审计当成挑战,始终满怀热忱,才能将审计工作转化为一生的事业。

“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种不放弃、不迁就、不随波逐流,体现的就是劳动模范对事业的坚守。__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处长冷军红,她熟知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练就了敏锐的研究分析能力,具备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水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被国家审计署评为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作为审计人,面对繁重的工作、面对外界的诱惑、面对清贫的生活,必须始终耐得住寂寞、坚持住原则、保持住底线,用对审计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扛起“审计铁军”的担当。

“工匠精神”还是一种创新。__攻坚克难改进取煤方法,提高了工作安全性;禹诚创新数控技艺,带领“__数控梦之队”屡获全国大奖;魏红权创新工作方法,攻克技术难题。创新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发展,审计业务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__区审计局近年来积极探索专项审计的新方法、新途径,其地税部门审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经验材料分别被审计署网站、湖北省政府网站和《湖北审计通讯》报道。我们审计人,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改革和完善审计方法手段,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用创新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

工匠事迹材料篇4

儿子想当一名木匠,这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木匠,尤其是建筑一座大的寺庙,或者搭建一个小小的茶室,这些在日本主要都是木匠的工作。能做好一手木工活儿,在日本会很受尊敬。不过金子这么介绍自己的儿子,语气中带着的那种自豪,完全有种儿子很大程度超越了自己的语感。匠人在日本社会能够受到很高的尊重。

未完成的制作过程

日本社会特别重视技术,这大概和匠人多有着较大的关系。

中文中的“匠人”,与日语中的“职人”该最为贴近。说的是会做某种手工,有一手超出普通人的绝活。普通劳作的人,日语中就是个“劳动者”。劳动者虽然也制作各种产品,但大都只能负责制作过程的一部分,“职人”则是精通整个产品的手艺人。

见识“职人”,最简单的办法是去著名的百货公司。那里的各种工艺美术品,往往现场制作,当时就可以买下。和纯艺术品不同,不那么“高大上”,也没有“名贵”的感觉。很多时候,漆工就坐在一个很大的布垫子上,在那里用大漆给筷子上色,在筷子上绘图,甚至可以把顾客要求的名字写在筷子上,做出一副只有自己一人使用的筷子。有的时候,“竹子职人”会削一根竹子当场编筐,制作手艺之纯熟,作品之精巧,让人非常有购买欲望。匠人手下的制品,绝对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有一定的数量,和艺术家只生产一件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金子的儿子能做一手木工活儿。看着他在庭院里用一把挺大的斧头砍一块方木。按我们的习惯该是用刨子刨的,他该有很多很好的刨子的,但只见他用斧子一点一点地砍,方木如同被刨出来的一样平整。看他用凿子在方木的两端凿出形状复杂的木眼,拿来另一个做好的木梁,不用钉子,两者接在一起便再也拆不开了。数月后去看他制作的茶室,有种尚未完工的感觉,比如放置挂轴的地方,木台两边架到天花板上的木梁,明显留有凸凹的部分,尤其在这非常扎眼的地方,留下这样的痕迹,让人更觉得他十分的大胆。在已经完成的搭建物中,留下一些像是未完的部分,这意味着工作“尚未”结束,制作的过程还要延续下去,没有生命的开始,自然不会有岁月的出现,未完变成了一种永久。

为茶道大家制作的茶室,愈发要有匠人独到的特点。每个茶室都是四张半榻榻米,中间的半张正好放置茶炉,客人从长宽各只有90公分,更像窗户的门进入茶室后,师傅点茶之前,去细心体会的是茶室的这种“未完成”,是在“未完成”中昨晚点茶的仪式。

寺院、神社、茶室的建造者,大都不会留下姓名,就像在建筑物上留下未完成的痕迹一样,匠人的工作是追求极致的过程,没有哪个匠人给自己的工作定格为某个标准。日本社会高看匠人一眼,该是一种对匠人创造新极致有种期待。

以某种职业为唯一的名誉

说某人是个匠人型的漆工、车工、木工等等,就足以显示对这位漆工或者木工的尊敬了,大多时候无需再追问姓氏。金子信的儿子到底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甚至叫他一声师傅的机会也没有。匠人也不肖追求某种特殊的尊称、名誉。

也是在金子居住的c市,那里出产日本酒。去“一正宗”酒作坊品酒时,和老板松本聊了很长时间。松本几乎不喝酒,虽为酒作坊的老板,但几乎是几滴酒就能醉倒的人。

曹操在《短歌行》中唱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日本酒作坊一律称酿酒师为“杜氏”。虽然也有在商标上表明杜氏姓名的,但酿酒师就是酿酒师,大都无名。

不论是木匠还是酒作坊的杜氏,在日本司空见惯,只是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个人群中的人愈发多了起来。比如现代日本社会中,有很多面包师,一生一世只做面包,一个口味,其做出来的面包,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他们也子承父业,儿子、孙子没有必要一定要上大学,便是名牌大学毕业了,大都也会在父亲那辈年老之后,回来继承这个职业。匠人逐步变成现代名工,他们一生做车工、磨具工或者是相机镜头镜片的研磨工。匠人的一部分技术传给了更多的劳动者,数不清的劳动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匠人,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专长,为此不断努力。

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论做什么工作,填饱肚子并不难。于是,很多人不求大富,一生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个领域里,尽可能做到技术最佳,最有专长,把自己变成一个匠人。

匠人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大量匠人的存在,匠人精神的存在,该是日本工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日本社会稳定的保证。

霸王时钟雕刻时光的技艺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块木材与玉相同,都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谓臻善于美。

工匠事迹材料篇5

山西商人的活跃,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阪、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这是煤炭之前山西的名片。 工匠在制作中

山西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兴办私塾、学堂,以提高其文化地位。兼容并取的性格使得山西文人商贾辈出,富甲一方,他们讲究生活质量,对房屋和家具的要求极高。山西在明清时虽然很少有制作家具的手工作坊,却有制作家具的名匠,这是因为很多商贾巨富使用家具一般都是请工匠上门,按照庭堂所需和主人所好制作。因它用工不惜、用料不吝,所制作的家具有着极高的水准,许多晋作明式家具被视为中国古典家具之典范。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如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雷家大院、侯家大院、日升昌票号等著名的古民居。这些大院少则数百房间,多则上千,家业的扩大、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家具的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家具业的发展,独特的晋作家具就这样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 就地取材

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贵黄不贵黑,黄花梨自然受到明代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他们利用木材的自然特征设计并参与家具制作,多以实用为主,线条简洁流畅,从而使黄花梨材料为代表的明式家具融入了文化人的书卷气息。见多识广的山西商人因地制宜地使用了本地出产的榆木作为黄花梨的替代材料,所作家具均为明式,线条简练、大方古朴,品位亦是很高。 手工雕刻

从当今留存下来的古典家具来看,柴木家具的数量多达数十万件,而硬木家具的数量很少。其实在四大古典家具派式中,除广式家具的用材以一些硬木为主外,其余派式家具大部分还是以柴木为主,晋作家具以榆木为主,有关古典家具的用料俗有“一榆二槐三核桃”的说法。山西是内陆地区,交通运输不畅,比较闭塞,家具的制作从清代中期直到晚期都是沿用明代黄花梨的制作方法。用料是柴木,做法却沿用硬木的方法,这也是晋作家具与其他派式家具唯一的不同。因清代没有晋作家具的地位,所以晋作家具只代表明代。

清人贵黑不贵黄,喜豪华富丽。紫檀木色深沉,极受清皇室宠爱。紫檀因此成为京式家具用材之首选,制作时精雕细琢,存世多为宫廷器物。清中期后由于紫檀紧缺,京作、苏作、广作均采用红木、新鸡翅、酸枝等来继续这样的时尚,而山西人则是用柴木如榆木、槐木、楠木、核桃木、松木、杨木等制作家具,不同的是以漆黑色、红色或黑红色的生漆来迎合时尚的口味。 皇宫圈椅 素面如意双人床

柴木家具制作的地域性很强,大都就地取材。南方柴木家具以苏州地区制作的榉木家具为首。北方晋作则以榆木制作,其做工之成熟可与苏作媲美,由此形成了南苏北晋两大地域文化的特点。

晋作家具的料是山西本土的,手艺却是全天下的。不管是京作、苏作还是广作家具的优秀匠人,都参与设计、制作晋商家宅陈设。在今天河北保定、邢台一代,也有一些大院留下来。这些大院是当年入晋的家具匠人的家,因为常年给晋商们制造家具,积累了大笔金钱,也为入晋便利,就在古代入晋的路上,盖起了自己的家宅。

做工精巧 风格独特

山西家具在艺术造型上是多姿多彩的,体现了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家具有的含蓄简约,有的华富丽,有的朴拙自然,可以说代表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影响。晋作家具做工精巧,其玲珑剔透之构与苏作的雄健凝重之态、京作的铺张扬厉之势以及广作的华靡丽不相伯仲,样式则多为仿清三代紫檀工,乾隆味很浓。其结构精密巧妙,纹式简约洗练,虎腿花牙、束腰托腮,或雕刻镂凿,或螺钿镶嵌。由于交通闭塞、滞于往来,晋北家具形态上更近乎明式,且蕴存宋辽遗韵。晋南家具多以描金彩绘髹漆,或山水人物,或花鸟文玩,俗称描金柜。

晋作明清家具,从继承、演变、发展,到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晋作“明式”到 “清式”家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至康熙、雍正、乾隆初,这个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造型上简练、率直,不似第二阶段那么浑厚、凝重,装饰上也不似那么繁缛富丽。所以,这时期的家具造型、装饰等,还是明式风格。第二阶段是乾隆中期以后至嘉庆、道光年间。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也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院落的扩充、人口大幅度增加,家具的需求与日俱增。此时黄花梨、紫檀渐少,多以楠木、榆木等代替。这个阶段的家具生产,也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呈兴旺发达的局面。这时的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了特殊的、有别于前代的特点,造型厚重。虽形制上仍采用“明式”,但雕饰开始繁缛富丽。由于榆木不似硬木那样质地细腻,雕饰较少,也有多雕饰者,应为晚清作品,做工较粗。第三阶段光绪至民国初,造型笨重、文饰呆板,梆框平、少起线,如大柜、扣箱等。炕柜门多走花边框镶镜子样式。其中二、三阶段属于 “清式”风格。 休闲方桌五件套

晋作家具的另一个特征是造型对称、结实、稳重、内敛,没有苏作家具的轻灵、京作家具贵族气息和广作家具的霸气,体现了晋人做事、生活的态度。

工匠事迹材料篇6

最近有位叫“新津春子”的大妈在日本火得很。因为最会打扫卫生,她被封为日本“国宝级匠人”。

新津春子,出生在中国沈阳,她的父亲是是个日本人,为二战遗孤,母亲则是中国人。春子17岁时,举家迁往日本生活,那时的春子甚至一句日语都听不懂。

刚到日本,不懂日语也不会跟人交流,所以新津春子从高中开始就做上了唯一肯雇佣她的保洁工作。如今,因为最会打扫卫生,她被封为日本“国宝级匠人”。其杰出作品就是面积76万平方米的东京羽田机场。新津春子制服的右袖上绿字方块标志“环境マイスタ`”(环境名工)是日本政府技能检定制度中的顶级标志,也是羽田机场700名清扫工制服中的唯一殊荣。

在NHK播出新津的故事后,日本网络上一片吐槽,既有赞赏节目的人说“希望今后多播这类感人故事”,更多的是鼓励新津,有人说:“下次我去羽田机场时,想当面对新津说‘谢谢你’”。

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有她的功劳

东京羽田机场今年已经85岁了,但一点都看不出时光的痕迹。整齐的登机大厅,明亮得令人耳目一新。厕所更是干净到令人窒息,来到吸烟室区,烟灰缸明亮到在反光。不论是高级休息区还是普通候车室,看起来都是整洁又清爽,哪怕花坛里有一朵凋谢的花也会被及时清理走。

因为太过干净,淘气的宝宝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干净到这种程度,难怪会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

而这一切的幕后功臣,有新津春子的功劳。

新津春子是二战后日本遗留在中国的战争孤儿的父亲和中国人母亲的其中一个孩子,父亲原姓田中,由于收留父亲的养父姓郭,父亲也姓了郭,新津1970年出生在沈阳,被起名郭春艳。

因为是半个日本人,她在中国过得并不太好。17岁那年,在中日合作送战争孤儿回国潮中,新津随家人来到日本,恢复田中姓,取名春子,新津是她婚后随夫姓。

与大部分归国孤儿家庭因不会日语、缺乏技能,从而生活困苦的际遇相似,新津18岁才读高中,因日语不流畅,又是半个中国人,她在日本遭歧视。高中毕业后新津开始做清扫工、帮忙养家。新津对记者说:“我本来也不爱读书”。

但在日本,做清扫工得有知识。新津读了为期半年的“职业训练校”,经过几份工作周转,1995年进入日本机场管理公司“日本空港科技株式会社”,在羽田机场当清扫工。

1997年新津27岁时,参加“清扫技能选手权赛”,8月先突破东京预选,10月再参加全国大会并夺冠,成为该竞赛记录里最年轻的冠军、日本第一清扫工。

清扫不是蛮干,需考虑应对每种不同污迹

在日本,从事技能工作的人在日本统称“职人”,例如厨师、美容师、工匠等,未必社会地位高、但各行都是“金字塔”体制,顶端得到的是自豪,受社会尊敬,出类拔萃者还可能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天皇也可能授勋。

新津持有日本国家“建筑物清扫技能士”资格并早已成清扫专家,

她现在的职务是“职业训练指导员”,即培训羽田机场维持的700名清扫工队伍。

清扫不是蛮干。每一种材料有其特性、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化学洗剂,去除每一种污迹要选择适合的化学洗剂和工具“对症下药”,前提是既不能损伤材料,又要清除污迹。日本的洗剂市场推陈出新快,目前常用的大约80种,新津说:“学校学的是基础知识,以后全靠自己认识每种材料、洗剂效果、工具功能来积累经验、考虑应对每种污迹”。

有时,新津也会应邀去解决公共设施或家庭的顽固污迹。例如她应邀去一家庭解决浴室地砖勾缝里不能除掉的灰色霉迹,她用水与醋3兑1调进喷雾瓶喷湿地面,然后铺上纸巾再喷一次,浸泡10分钟后,用硬刷配合市面上贩卖的浴室洗剂刷洗,令地砖和勾缝一起恢复了原色。

制度和比赛也使她有目标

记者问新津,她那种非清除污迹不可的固执,是不是因为本来有洁癖或性格固执,新津忙说:“没有,没有洁癖”,不过她说:“固执倒是有,我做每件事都是用心做、彻底做,就是要出成果,出了成果就有成就感、好开心。一个目标达到了,我就想下一个目标”。

新津近年也应邀去中国指导,日本空港科技株式会社总务部次长生沼深志对记者说:“因为机场免税店的关系,我们和中国有交流”。新津最近一次去中国是2013年去成都一酒店培训清扫工。她说:“中国引进了清洁设备,问题是用不用心清扫,中国清扫工收入不高”。

日本清扫工要经考试获取资格,以往是国家设定“建筑物清扫技能试”,合格可取得“建筑物清扫技能士”。如今体制变成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1级技能士,民间清扫协会等的考试,合格者获取2级、3级。生沼说“我们公司正式雇佣的清扫工必须有1级资格”。

新津承认,制度和比赛也使她有目标。中国没这种制度,如果她在中国做清扫工,就算一样用心,大概也不会有机会被人视为专业人士,恐怕也不会有记者登门采访。

向访日中国人展示更好的日本

但新津承认,即使在日本,清扫工收入一样不高、社会地位一样不高。1级清扫士月薪约15万日元(约1200美元),远不如一些“职人”的初级收入。清扫不是高超技能,世界上大概没有清扫工高地位的社会。但新津说:“我不介意,这就是我该在的地方、我会做也能做好的事。有一个污迹清除不掉,我就悔得要命,想方设法除掉它。如果有人对我说一声‘辛苦啦’、‘好干净啊’,我就满足了”。

为了保持臂力和体力,新津每天早晚练哑铃,也会在公司健身房锻炼肌肉,她说:“不练不行,会腰酸腿痛的”。记者问新津在家里花多少时间清扫,她想了想说:“大概每天1小时吧”。

记者与新津从羽田机场侧面的日本空港科技株式会社办公楼走向候机楼的途中,刚好遇到公司董事长、社长等高管,大家纷纷与新津寒暄。

工匠事迹材料篇7

笔者曾有幸在拍卖前夕预展中上手此罐,并在做客央视“天价古瓷”访谈节目中爆料“天价古瓷并非全品”的亲身感受。时隔八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展览上,“鬼谷子”再次回家,给了更多陶瓷爱好者一个深入了解元青花的难得机遇。

此件“鬼谷出山”罐青花发色艳丽,料色浓翠,构图准确,运笔娴熟。通过现场比对,与同时展出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元“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料色较为接近,应属同时期制作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其口部所饰的海水纹、肩部的牡丹纹饰更是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馆收藏的元青花鱼藻罐如出一辙,宛如一人所绘。而此三件作品的底足纹饰均采用火焰间隔杂宝的莲瓣排列顺序,更增强了这三件作品同属于一批工匠在相近的时间段内创作的可能性。

展览规模盛况空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当观者无不赞叹“天价”瓷罐如何充满神韵,画功流畅一气呵成的时候,很多人也对“鬼谷出山”纹饰是如何从版画“复制”成为瓷器画面产生了兴趣和疑惑。

按照目前制作仿古瓷的步骤,最为常见的“誊稿”方式就是拓印针扎法。先用透明的胶膜或油纸,铺在被仿制的图案上勾勒出轮廓,再将绘有图案的图样贴到仿制的素坯或素胎上,用利器按轮廓扎出细微小孔,利用多点成线的原理,将画稿痕迹留到器物上,从而完成绘制青花前准备工作的第一步。那么,元代的工匠是否也用这种方法“复制”画稿,还是仅凭画稿就能一挥而就?还是有其他绘制的方法?这个关系到元青花制作工艺的关键步骤,却一直没有找到较为明确的研究结论。

经过多次对“鬼谷出山”罐的观察研究,笔者终于发现了元代工匠是如何将“画稿”映射到素胎上,直至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纹饰的有力证据!

经过笔者初步统计,已经从“鬼谷”罐上找到一直藏匿不易发现的“隐形鬼谷出山”多处,这些痕迹隐秘,局部还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断断续续,若隐若现。如不近距离仔细反复审视,极容易被错认为是修胎时留下的“涂抹痕”或传世出现的“划痕”。隐形“鬼谷出山图”分别在以下几个位置较为明显:

1 如图一所示,从左向右环看器身主题图案,主人公“鬼谷子”乘坐的“虎车”左轮(第二个车轮)右上方,有一条相对清晰的半弧形痕迹,这并不是偶然不规律的“划痕”或“圆弧”,而是“隐形鬼谷图”中的一个车轮!这是此罐中唯一一处相对清晰且无青花料覆盖的“定稿线”。沿着此痕迹可看出另一半“隐形”的椭圆形车轮藏匿于青花车轮纹饰内。老虎尾部右侧同样也有一圆形车轮浅痕,顺着这条浅刻的车轮还能找到横向“车辕”位于青花车辕正上方4毫米处,老虎背部上方5毫米处也有连续三个起伏状的“隐形老虎”轮廓线。

2 如图二所示,持“鬼谷”旌旗的“独孤角”将军所骑黑马,从马的脖子至前胸、前腿、抬起的前蹄处均能看到隐约的“马腿”浅纹,有些已经成为了青花马筋骨表现的一部分。而黑马后蹄右侧仍留有浅刻的轮廓线,并交代了蹄毛应画的位置。若不是这几处蛛丝马迹,很难知道有这匹“隐形马”的存在。

3 如图三所示,“独孤角”将军右面柳树树干内以及树下的石头也均有事先暗刻的较为精细的“隐痕”,这条蜿蜒的“隐形山石”一部分已经被青花纹饰所覆盖,尾端与地平线相连,延伸至右方“五花马”后蹄下的青花草丛处。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青花的柳树、山石还是地平线,均是按照“隐形”浅纹曲折形状的图样描绘的。文官“苏代”持笏板的左胳膊及揽缰绳的右手袍袖处,有细微的被青花覆盖的轮廓线,其所骑“五花马”后腿、臀部等位置均存有这匹青花马的“定稿线”。

4 如图四所示,扛枪步卒右腿(前)膝盖前方、左腿(后)青花绑腿正中央,以及背对画面的步卒后背右侧及衣裙右端均存有“定稿线”的痕迹。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鬼谷”罐应该是在绘制之前,将图稿中的人物、动物、树石等主要纹样按照布局先浅刻在素胎罐子之上,再依据隐形“鬼谷出山图”中各自的位置绘制青花线条。由于“定稿线”绘制较为翔实细致,大大提高了后期绘制青花过程中的运笔速度,使得画面一气呵成,布局更加准确。提前起草用的“定稿线”在青花料的覆盖后形成了新的线条,增强了青花纹饰的立体性,使纹饰更加生动,层次也更显丰富。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的“昭君出塞”图罐上,只是由于此罐修复较多,所以更不易被察觉。

工匠事迹材料篇8

马来克力士剑起源于何时何地?其蕴含着怎样的精髓?形制有何独到之处?请看―― 克力士剑的起源

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马来克力士剑(以下简称克力士剑),制造于公元1361年的满者伯夷王国,是由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爵士(1781~1826年)在对印度尼西亚的苏库坎蒂遗址考察时发现的。满者伯夷王国起初位于现今印度尼西亚所属的爪哇岛上。公元1293~1478年,满者伯夷王国逐渐强盛并统治着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及巴厘等诸岛,克力士剑随之遍布其统治地域,随后传播到菲律宾至印度一带的东南亚许多国家。

然而,现代考古学家对在东南亚的一些雕像和浮雕进行研究后发现,克力士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在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巴兰班南坎蒂(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庙宇被称为坎蒂――编者注)的建筑群中都有类似于克力士剑的影子。婆罗浮屠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省的佛教寺庙及佛塔遗迹建筑群,巴兰班南坎蒂是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市郊的印度教寺庙古迹,亦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寺庙群,这两处宗教建筑群始建于公元8~9世纪,是记录印尼灿烂文化的载体。

克力士剑的名称源于古代爪哇语中的ngiris,是刺、劈的意思。西方国家将其名称拼写为Kris,东南亚许多国家称之为Keris。在中国,克力士剑也译为格里斯剑。爪哇人制作的克力士剑被认为是最标准的,全长在30~50cm之间。因其剑身较短,也称为克力士短剑。 马来族人民璀璨文化的载体

马来族是指居住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及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克力士剑是由马来人发明的,因而东南亚许多国家存在许多克力士剑的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

例如,在克力士剑的发祥地印尼,很久以前就存在这样一种传统,当一个男孩长到成人的年龄时,其父亲会为他配备一把克力士剑。从此以后,这个男孩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男人。如果没有克力士剑,成年男子会觉得自己在身份和地位方面存在缺失。

祖传克力士剑更是价值无比的传家宝,标志着家族兴旺,是力量、智慧、坚强、勇敢、富有及吉祥的象征。印尼人认为,从祖上继承的克力士剑经过岁月磨砺,具有超凡的神力,能在最危急时刻使剑的主人化险为夷。因此,克力士剑在印尼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他们精神上的守护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克力士剑不仅是印尼人民抵御侵略者的武器之一,也代表着荣誉、地位、身份及权威。至今,克力士剑仍在印尼的宗教庆典、结婚仪式、戏剧舞蹈中出现,被当作祭祀辟邪的仪仗、护身符、传家宝或作为传统服饰的一部分。

在马来西亚,流传着民族英雄汉都亚(Hang Tuah)的故事,其英雄事迹在《马来纪年》和《汉都亚传》两本书中均有记载。

汉都亚是马六甲王朝(公元1405~1511年)时期的能人之士,一生充满传奇。他从小带领四个朋友打海盗,为民除害。他官至“水师统帅”,为国抗敌,东征西伐。他在出征满者伯夷王国时,杀死了爪哇战士大明沙利,得到了满者伯夷国王御赐给大明沙利的克力士剑,因此更加武艺高强,无人能敌。

汉都亚功勋卓著,引起其他臣子的妒忌。他两次受诬陷而几乎被处死,幸好惜才的宰相冒死欺君而将他流放。后来,宰相向国王道出真相,国王于是赦免其罪让其率军平乱。

为纪念汉都亚,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有其塑像,左手握持一把克力士剑。汉都亚的名言“Ta' Melayu Hilang Di-Dunia”刻制在塑像上方,意思是“马来人永远不会在地球上消失”,这是马来西亚人为争取国家富强而经常呼喊的口号。目前,以其姓名命名的各种纪念物遍布马来西亚各地。例如,在马六甲市中心设有汉都亚的坟墓和墓碑,还有一口“汉都亚井”;在吉隆坡,设有汉都亚路;军方装备有汉都亚号护卫舰。

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克力士剑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的领导人。1964年10月,印尼著名外交官阿卜杜加尼访华期间,将一把造型独特、工艺精巧的克力士剑赠送国务院总理。此剑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剑长55cm,宽15.5cm。1995年3月,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议长・扎希尔将克力士剑赠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此剑剑长19.5cm、宽3cm,剑鞘长17.7cm、宽6.3cm。 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克力士剑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克力士剑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东南亚,抢占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最早入侵东南亚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紧随其后的是荷兰和英国。在荷兰对印尼发起战争并进行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荷兰人见识到克力士剑的厉害,荷兰的火枪枪管经常被其一劈而断,有时涂有毒液的克力士剑只要划伤手就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这种东南亚特有的兵器使荷兰殖民者震惊,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

克力士剑被西方殖民者及收藏家带回欧洲,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 (1606~1669年)于1636年创作的《参孙被弄瞎眼睛》油画中,描绘了参孙被非利士人用克力士剑挖掉眼睛的情景。该油画现收藏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国立美术馆,其创作背景是,当时的荷兰人正在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与西班牙严酷凶残的统治者战斗,伦勃朗居住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战事已经波及到了那里,作为艺术家理当拿起笔与民众一起作战。

该油画取材于《旧约全书》中“士师记”章节,主要讲述一段发人深省的传说。 图为一名印尼男子的装束。其上身穿着深蓝色的长袖对襟衫,下着巴迪布传统裹裙,头戴传统小帽,腰后部斜插一把克力士剑

犹太人的一个领袖人物参孙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以色列,他凭借上帝所赐的极大神力,徒手击杀雄狮,并独身一人与以色列的侵略者非利士人争战周旋。参孙依靠神力,本当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可惜他秉性顽劣,不能接受旁人的提醒及劝勉,尤其是在婚姻大事上,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和父母的劝戒,随自己的喜好,娶非利士女子大利拉为妻。他更随意放纵肉体的,与交往,以为自己可以一面享受,一面保有神力。非利士人几次想杀死参孙,均因其力大无比而未得逞。于是非利士人收买参孙的妻子大利拉,让她问出参孙神力极大的原因。刚开始参孙还怀有戒心,乱编了许多谎言骗大利拉,弄得大利拉很尴尬。但在大利拉的多次纠缠下,参孙不能抵挡女色的诱惑,泄露了拥有神力的秘密,就是如果剪掉他的头发,他就会手无缚鸡之力。于是,大利拉让参孙睡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悄悄叫进来一个人剪掉了参孙的头发。参孙神力消失,非利士人乘机捉住参孙并用克力士剑挖掉其双眼。

参孙被关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和。后来,非利士人在向他们的神灵献大祭时想利用此时机,再次羞辱参孙。于是就将参孙从牢中带出,押到神堂前面。此时参孙向上帝忏悔,祈求上帝恢复他的神力,于是他的头发又重新生长出来。他抱住神堂中的两根支柱,身体尽力往前倾,结果神堂倒塌,参孙和非利士人同归于尽。

伦勃朗选择“克力士剑刺进参孙眼睛”的瞬间来刻画人物的疼痛感,剧痛使参孙的整个身体痛苦地挣扎着。伦勃朗将参孙的头部置于画面中最前部位置,并将非利士人残暴毁灭性的动作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画中的大利拉站在躺在地上的参孙脚前,右手握着剪刀、左手则抓着刚从参孙头上剪下来的头发。这一情节似乎与《旧约全书》中“大利拉悄悄叫一个人进来,剪掉了参孙的头发”的描述不符。但这恰恰体现出画家不一味地拘泥于历史故事,而是取材历史故事进行再创作。 克力士剑的特点及形制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克力士剑的形制有所差异。但其均由剑身、剑柄、护手及剑鞘组成,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剑身含陨铁材料并经过反复折叠锻打而成,剑身表面呈现叶脉状花纹;二是剑柄呈弯曲状,以便于使用者操控;三是护手为左右不对称形,一端狭长尖锐,另一端相对圆润。 剑身 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于1636年创作的《参孙被弄瞎眼睛》油画。油画中,非利士人将克力士剑插入参孙的眼睛内,剧痛使参孙的整个身体痛苦地挣扎着

早期的克力士剑全部采用天外坠落的陨铁打造而成。之所以使用陨铁,一方面是因为马来群岛上铁矿贫乏,并且当时马来人的冶铁技术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陨铁中含镍,可以增强剑身的坚韧性而不易折断。后来随着中国、波斯等地的钢铁输入,加上马来群岛本土也探出铁矿,铸剑师开始采用钢铁锻造剑身,但仍加入一些陨铁来保证克力士剑的坚韧品质。

克力士剑的剑身锻造工艺采用“片打法”,即三片钢夹两片陨铁,通过结合不同碳含量的铁合金,使锻造后的剑身为马氏体和珠光体(马氏体与珠光体是黑色金属材料不同组织结构的名称――编者注)的均布结构,确保剑身具有极佳的韧性和硬度。剑身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后,其夹层钢有600层之多,总计需要经过500多次的锤锻入火才能制作完成。完成以上工序后进行酸洗,使剑身表面的花纹更加清晰明显。

这些花纹图案绝大多数呈植物的叶脉状,马来人称之为“帕莫”。剑身表面通常还设有雕刻图案,马来工匠创造了大约150种不同的图案,并为每种图案都赋予了富有诗意的名称。此外,花纹凹槽的存在也为剑身涂抹药物提供了方便,作战用的克力士剑一般会在剑身及剑刃上喂毒,而非作战用的克力士剑则通常涂以香料,以显示其华贵。

在古代,制作克力士剑的各种工匠汇集在市场上等待客户,剑柄、剑鞘以及装饰品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公开展示的,但剑身及剑刃的制造技术是严格保密的。一把克力士剑是由许多工匠合力制成的,其中级别最高的是铁匠,此外还有金匠、银匠、铜匠、制柄者、制鞘者、画匠、漆匠、料匠及磨刃匠等。 自上而下依次为全弯形、半直半弯形、全直形剑身的克力士剑。爪哇人认为,直形、弯形分别代表静、动,半直半弯代表动静结合

克力士剑的剑身主要有全直形、半直半弯形及全弯形三种类型。

爪哇人认为,直形、弯形克力士剑分别代表静、动,半直半弯代表动静结合。对于弯形剑来说,其弯曲的段数有所不同,一般弯曲3~13段,也有个别剑弯曲达29段之多。这个数目必须是奇数,因为双数的弯曲点代表不吉祥。在传统的马来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弯曲较多的克力士剑。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商人佩带的,5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学者教授佩带的,7、9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武士将领佩带的,11、1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皇族的专用品,超过1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唯有非凡之士才可佩带。全直形的克力士剑则是人人都可拥有。

克力士剑靠近护手的剑身部分设计成逐渐变宽的形状,与其贴合在一起的护手也设计成逐渐变宽的形状,使剑身边缘与护手边缘形成了自然过渡的曲线之美。

由于西方殖民者及收藏家带回欧洲的克力士剑剑身多数呈弯曲状,所以许多人认为弯曲的剑身是克力士剑的主要特征。实际上,从现存的18世纪以前的克力士剑来看,超过半数的克力士剑剑身都是笔直的造型。

克力士剑的剑鞘通常为木制,其剑鞘的最大特点是鞘身较宽,鞘口设计成更宽的式样,以便将护手完全容纳其中。木制剑鞘的鞘身通常全部或分段包覆金属片 剑柄

克力士剑的剑柄长度为10~13cm,大多数剑柄设计成弯曲状,与剑身构成一定的角度,以便于使用者像握持手枪一样舒适握持。

最常见的剑柄由木材制成,价值较高的剑柄则选用兽骨、兽角、象牙、金银、珠宝等装饰,使其华美秀丽。而造型复杂的剑柄则会选择来自印度教的神灵、动物或其他图腾纹饰为主题,由工匠细致地进行雕刻和装饰,使克力士剑变成一件艺术珍品。在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的马来群岛,人们将克力士剑也作为反映各自信仰的承载物,通过造型各异的剑柄传递他们所信奉的神灵魔力。 护手

克力士剑的护手非常独特,由一片厚度不大的金属片打造而成,其为左右不对称形,一端狭长尖锐,另一端相对圆润。护手紧贴在剑身的末端,有的表面设有与剑身同样的花纹,有的表面则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 剑鞘

克力士剑的剑鞘通常为木制,也有大量的铁制、银制、金制剑鞘。其剑鞘的最大特点是鞘身较宽,鞘口设计成更宽的式样,以便将护手完全容纳其中。木制剑鞘的鞘身通常全部或分段包覆金属片,金属片上以浮雕进行装饰,宽大的鞘口上一般设有精美细致的木纹。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马来群岛沦为殖民地期间,荷兰殖民者严令禁止马来人制造克力士剑,大批工匠因此失业或转行。加之,克力士剑传统的锻造技艺工序复杂,销售利润低,难以为手工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长此下去,克力士剑的传统锻造技艺有失传的可能。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克力士剑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克力士剑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克力士剑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除了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哲学与神学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随着东南亚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支持克力士剑制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许多艺术家和铸剑师积极参与其中,克力士剑锻造的传统手工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上一篇:辅导员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助人为乐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