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范文

时间:2023-03-10 04:51:37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瑞士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政府及社会重视不够,办学环境和管理体制综合素质欠佳,此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未形成成熟的工匠文化,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且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在我国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的“中国智造”这一大背景下,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其精髓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职业理念,蕴含的是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严肃、严密、严谨,专心、细心、耐心,专业、敬业、精业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追求。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业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启示

据新华社伯尔尼报道,主席于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新领域、打造合作新亮点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瑞士。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2011年,瑞士人均收入为 3.9924万美元,居于世界前列,瑞士全球竞争力排名已获得四连冠。瑞士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靠什么来保持呢?正如日内瓦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格里高利・埃维阔兹所说,瑞士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为瑞士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与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瑞士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瑞士经济发展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中职、高职教育网络健全,具有务实的理念与传统,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和开放的办学视野。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处于低热状态,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报考分数大多较低,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的代名词;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在教师选拔、经费拨出方面与正规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且家长多不赞成孩子完成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完备我国职教体系,形成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社会氛围,这样会更加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务实的传统与理念。瑞士务实的教育传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瑞士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始自18世纪,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的学校。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意识上。瑞士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在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室和时间机构的建设粗制滥造、设备简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真正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将务实理念贯彻始终。

3.开放的意识。瑞士面向整个社会需求,与各级组织共同致力于职业培训,并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瑞士职业教育培训已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比如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发展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苏黎世翻译学院等学校早已越过瑞士疆界,培养世界型的跨国人才。

4.就业规范化管理。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主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的规模程度上。瑞士联邦法令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方向和项目,对各行各业培训做出了严格而详细的规范和法律规定。瑞士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各种教育及劳动力市场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学历为桥梁相互连接起来。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待提高之处,我们应合理规划招生,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倡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

四、瑞士的工匠精神分析

瑞士之所以成为钟表之国,不仅因其工匠们拥有精湛的工艺,也因其有着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对瑞士本土的“工匠精神”的精髓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借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制造业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1.瑞士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坚定执着。钟表业是前工业革命时期最为精密的手工业,自然资源匮乏的瑞士人靠着坚定执着,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2.瑞士的“工匠精神”还在于精益求精。瑞士钟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接一个零件打磨而成。钟表匠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精心雕琢,最后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3.瑞士的“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当属开拓创新。瑞士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仅在过去20多年里就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比如升级版的陀螺飞轮、卡罗素、月相、两地时,甚至还有中华年历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瑞士发展体现的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以及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在对瑞士“工匠精神”进行进一步探索后,我们应取其精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睿为我所用。

五、结论:重构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文化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增强,尤其突出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市场领域,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开始出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能在市场的环境和土壤中。目前,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形成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开创我国职业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留枝,李运丽.中国职业教育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01.

[2]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中国职教论坛,2016,08.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4]傅筠.瑞士职业教育考察报告[B],2010,04.

[5][法]雅克勃莱尔等.郭定安译.欧洲书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4.

[6]端木美.瑞士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7]黄骏.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0(6):50-52.

[8]林东华.浅谈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J].海外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spirit of a craftsman is from a craftsman who has mastered a skill and earned a living by it, its core connotation includes excellence, dedica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value, makes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needs to make efforts from reform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efforts of researchers themselve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匠精神;科研人员;启示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44-03

0 引言

工匠是指凭借自身手艺而从事器物制造的人,在2015年5月,随着《大国工匠》的播出,工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时提倡工匠精神,究其原因,正是其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1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虽然工匠精神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但我国学者对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畴、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论述颇多,下面详细介绍。

1.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尽管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但人们对其含义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把工匠精神定义为“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有的人则从多角度阐释工匠精神。例如,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认为,“如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此外,还有对工匠精神分层次下定义。《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工匠精神第一个内涵是严谨专注,第二个内涵是注重细节,第三个含义是精益求精。尽管缺乏统一而确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其核心内涵。

1.2 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

时下重提工匠精神,恰恰说明了当今我们缺乏工匠精神。至于其原因,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认为,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是其原因:“主流的儒家观念注重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没有理想的教育环境与氛围,现行的教育体制却错误地引导全民争当大学生,裹挟青年人去实现经济白领化”。

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认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文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设计和雕琢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他们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数量换取钞票”。

1.3 工匠精神的培育

正如造成当代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多种的,学者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应多措并举推动工匠精神的树立。例如,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认为,要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树立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保护工匠、技师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实行职前宣誓,将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有的认为要以制度的方式来培育工匠精神。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由之路,锻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依靠制度”。还有人从社会文化的层次出发,“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必须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刘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2 工匠精神在国外:以德国和日本为例

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国和日本,其产品精致巧妙、结实耐用的特征中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世纪“德国制造”却是仿冒劣质的代名词。原来德国在19时期中期才完成国家统一,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造分布分散且粗放,赶超式发展模式明显。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通过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以至于英国议会在1887年8月23日,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通过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外部贸易环境的恶化,倒逼当时的德国企业家开始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工匠精神树立起来,不到10年时间,“德国制造”的产品品质便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有鉴于此,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在1896年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2.1 德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2.1.1 严谨的民族性格

德国人的极致严谨常常被调侃成为刻板,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日耳曼人的民族性格。例如科隆大教堂,虽然开始在1248年开始建造,但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的方式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德国人常说,“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因而在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标明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比如8点15分。

2.1.2 “双元制”教育体系

德国属于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人才需求量大,而支持其制造业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制造业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种场所的培训,它是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前者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后者主要负责使培训人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实际操作与练习。

德国学生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需要经常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两处学习,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进行实践。而该教育体系能够在德国被广泛应用的前提是政府的支持,德国政府要求自己国家的企业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给学生,该教育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的,学校能够通过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而企业通过招聘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其先进经验。

2.1.3 对品质苛刻的德国企业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他们更加看重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对于产品品质的高度重视,为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使得德国企业家不打价格战,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另一方面较高的收入保证了技工的待遇。西门子电机部薪水最高的反而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位负责安装调试的老技工,虽然他没有大学文凭,但经验丰富,并且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人可及。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文化的肯定,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在德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更高的尊重。

2.2 日本产生工匠精神的原因

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日本各行业的评价不受行政因素的干扰,来自消费者中立客观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短、平、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同于承认自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企业和商家把信誉看成是上一辈留下的财富和遗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决不能轻易自毁招牌。尽管日本也不乏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取名利的人,但是一旦被发现揭穿,不仅要承担相关的刑法责任,民法诉讼的巨额索赔也会让他倾家荡产,社会的谴责会让其难以翻身。在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不评选优秀学生,职场也没有先进和模范。电视、电影中的聚焦点除了成功人士外,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不仅如此,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认真、勤劳、追求极致的熟悉身影,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经验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反思自身缺乏工匠精神的同时,应当吸收和借鉴德国和日本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做法,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1 政府要重视和倡导工匠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这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例如,政府若无视市场中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无疑就是纵容这类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市场上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会更加猖獗,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性。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市场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还应当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严惩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与工匠精神水火不容。如果市场秩序混乱,造假、贩假与售假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工匠精神将无法生存,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

3.2 社会要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技术工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时时处处地收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倘若一个社会追求是“短平快”、速度与效率优先,那么精做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树立崇尚 “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慢工出细活,某种程度上而言,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社会应当抛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让踏实工作、一心钻研的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

3.3 高职院校要承担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

通过高职院校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做法,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贴近学生和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主阵地。通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二是将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正确的职业观纳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去。在专业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实践教育中去。职业精神通常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结合时,学生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在职业精神的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可以采取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职业情感。

3.4 企业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维护者

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同时企业组织必然有自身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的企业一个最具体、最基本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市场并逐步盈利;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实现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一些企业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习惯耍“小聪明”,把才能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理方法,很难想象以这样的工作态度能够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的好产品。

3.5 劳动者要有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只有每一个劳动者将精益求精、专注持续的职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花。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要保持从容淡泊工作心境。从容淡薄,方得始终;急功近利,终无大成。外面世界很热闹,自己的内心却很平静;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对于名利,能够甘于“坐冷板凳”;对于工作劳动,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人消得人憔悴。”二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劳动者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达99.99%。三是以持之以恒之志对待科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树立工匠精神,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要有一颗专注的心,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努力,终将会有所成就。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对待科研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可能磨练出炉火垂青、巧夺天工般的技艺。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 “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4).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

[5]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6]刘志彪.要“工匠精神” 更要“工匠文化”[J].企业观察家,2016(8).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8]陈润.德国工业两百年:工匠精神永不磨灭[J].中国工人,2016(8).

[9]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

[10]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

[11]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

[12]蒲琳.日本和德国缘何没有丢失工匠精神[J].新民周刊,2016(22).

工匠精神范文第3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经济转型的要求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是一个新词。中国古代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技艺的父子相传、师徒相继,春秋时期出现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便检验产品质量,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提升器物质量。我们到长城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到砖石的工匠姓名。

在古希腊时代,赫费斯特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锻治之神、工匠之神、火神,是十二主神之一,雕塑家、建筑师也属于工匠的范畴,他们留下许多精美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中世纪时代,欧洲的行会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并延续了工匠精神。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学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大工业生产相融合,在科学上表现为理性精神,在技术上表现为工匠精神。因此意大利的奢饰品、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电子机械产品处于世界一流地位。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中国,发端于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碰撞过程中,一度不受重视。因为工匠地位低下、技艺保密、传男不传女等原因,导致许多技艺未能传承,也限制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扩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同步发展。在初期,中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贸易形式,出口原材料,进口半制成品组装加工,贴牌生产,模仿制造,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被称为“山寨大国”。这与企业家追求 “短、平、快”的心态有关,深层次原因是当时的普遍性的消费水平。刚刚从物质匮乏状态摆脱出来的人们追求实用型的产品,我国加入WTO后,外贸需求旺盛,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首先满足消费者数量的需求,在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和精致化生产不够重视。许多精致的产品不是中国企业造不出来,而是企业家没有耐心、不愿意劳神费力研发生产。

当前经济危机,外贸萎缩,传统产业供过于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寻找蓝海市场,重拾工匠精神,培养专注敬业的生产者和企业家,精益求精,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这实际上是企业家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适时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匠精神,为企业的转型指出了道路。

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心耐心、细致敬业的职业精神,从业者只有处于独立自由、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处于兴趣和爱好专心致志地工作,发挥到最佳水平,打磨出精致的产品。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布克说:“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金字塔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建造。

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生产领域,适用于所有行业;不仅体现在一线的劳动者,而且体现在企业决策者、经营着和服务者。乔布斯作为苹果集团联合创始人,推出苹果系列手机,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识。乔布斯就是以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完美的质量没有捷径,必须将优秀的质量定位给自己的承诺,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当对自己要求更高,并关注所有的细节后,产品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西方工匠精神发育的前提是工匠制度。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宗教是人与神的契约,法律是人与国家的契约,工匠制度是人与工厂的契约。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工匠制度、生产标准、流程工序的严格遵循。其次,工匠精神鼓励生产者精益求精,超越极限,打造精品、爆品和极品。

工匠精神与信用社会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很早就确立专利保护制度,这对传承技艺、发扬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秉承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获得品牌价值和声誉,反过来鼓励企业家和生产者精益求精,珍视品牌价值,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正向循环。这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克服逆淘汰现象。

工匠精神继承原有生产经验、文化传统,并不排斥创新,而且推崇创新,企业创新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实现。新派豫菜代表人物樊胜武认为工匠精神有伪匠心和真匠心之分。前者是不思进取,保守固执,后者讲究传承,不断创新,有使命感。

工匠精神是一种生活品质、文化品位的体现,与贵族精神有某种共通性。西方传统社会分为贵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四个阶层,贵族阶层有钱有闲,追求生活品质的精致、高雅,是时尚潮流的引导者,中产阶级则是时尚潮流的追随者。孔子虽然是没落的贵族后代,但是仍然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生活。中国80后、90后年轻人以及新生代力量,追求时尚创新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中产阶级的潜在力量,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工匠精神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而且具有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内涵。国家在全社会提倡工匠精神,恰逢其时,不仅促进产业升级、品牌优化,而且有利于培育积极和谐的社会文化。

工匠精神范文第4篇

工匠精神,曾经在我们祖先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我们通过出土文物精湛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古代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

现如今,工匠精神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少数人群中,或者极个别角落里,才能偶尔感受到。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工匠精神消失后的凄怆、悲凉和无奈。工匠精神赖以存在的土壤,早已荡然无存――如果不能正视这个令人痛楚的现实,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回源自我们伟大祖先的工匠精神。

每当提到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瑞士……没有人不喜欢高品质的产品。哪怕极普通的产品,如果出自工匠精神盛行的国家,经常都会让人感受到如艺术品般的精美。

工匠精神源于哪里?表面上可以理解为认真专注,把产品做到极致,后来我反复思考,觉得它应该源于一个字:“爱”,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但是,考古学已经用确凿的证据证明:建造金字塔的人不是奴隶,而是自由的拿工资的专业工匠。而早在1560年,一名瑞士钟表匠参观金字塔时就断言,金字塔一定不是奴隶建造的,因为带着仇恨的人不可能建造出如此精美的金字塔,只有带着爱的人,才会有如此完美的创造。

德国人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德国的教育,绝不允许强迫孩子,给孩子增加负担,却让孩子在后来走得更稳、更快。孩子活得轻松,活得快乐,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孩子的爱心呢?

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很多人都说发达国家的数学很差,说他们工作上灵活性差,原则性太强,殊不知,这正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玄妙之处。

培养工匠精神,首先应该从爱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爱。道理非常简单,人渣做不出好产品。

中国要培养工匠精神的最大难点,其实是爱的缺乏。一个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繁重的学前教育。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这种负重之下,幼小的心灵很容易滋生出仇恨,而不是爱!

更重要的是,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是匠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上升,是匠人受到社会的尊重。试问,现如今,有多少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匠人?实际上,工匠精神正是源于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德国的孩子,有2/3无需上大学,他们直接选择走向蓝领岗位,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比博士生差,中国的家长扪心自问有谁愿意精心培育一个做蓝领的孩子呢?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上人”,这种世俗的目标是无数家长的梦想。这也是宫廷剧在中国一直很热的重要原因。许多人都有一个帝王梦,一个皇家梦。匠人地位的低下与这种虚幻的追求一起,成为扼杀工匠精神的利器。匠人精神的延续,主要靠的是传承,如果父母以工匠身份为耻,谈何传承呢?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一个自私狭隘暴戾之气浓厚的时代,在一个投机泛滥能够比踏踏实实做事更能获得暴利的时代,要想培养工匠精神,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因为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专注、严谨、耐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淡泊名利。

工匠精神范文第5篇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工匠精神”上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透露出,在现实中,眼下社会地位卑微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车床工等的发展,真的不能小觑,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在百度上键入“工匠精神”浏览一下,立即搜索到约2,47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其已成为“网红”,文章大致可分成这么几类:

1.诠释何为“工匠精神”的;

2.称赞德国和日本,介绍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

3.批评或嘲笑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

4.呼吁大国崛起,阐述工匠精神于中国之重要的;

5.……

笔者认为: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或重新崛起应该是好事,但如果大量的文章只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奔走呼吁,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

阐述笔者系统观点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引发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文化断流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了呢?如果要重新弘扬“工匠精神”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工匠精神缺失论”可以休矣!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作者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亦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称赞其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将其白话化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完全一致、高度吻合。

中国古代美妙绝伦的珠宝、玉器、陶瓷、木雕、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最好的明证。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等能工巧匠,以及更多优秀人才、技术从业者,不胜枚举,都是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对中国工匠也不吝溢美、赞誉有加:

有赞扬其敬业态度的:惟精惟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有赞扬其高超技艺的:神乎其技、取精用宏……

有赞扬其作品成就的:超群绝伦、绝无仅有、巧夺天工、空前绝后、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可见中国的工匠先师,是很受古人尊敬的,最著名的工匠更貌似受到神的待遇,至今木匠学艺,还是要拜鲁班祖师的。

举世对决,中国工匠巅峰成就毫不逊色 。

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距今600多年,作为木质结构建筑,历尽满清入关,西方入侵等却仍然保留完好。相比西方石材建筑使用泥浆钉子,中国木匠的榫卯结构棋胜一着。此外中国苏州园林、徽式建筑、万里长城、敦煌石窟,都屹立百年,名满天下、享誉全球。

至于常被拿来说事、现在还能用的所谓青岛德国下水道,中国也棋高一着啊!且看中国赣州的福寿沟,始建于北宋,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历经元、明、清,外敌入侵,共900多年至今保持排水排污作用,2010年赣州降水超百毫米,足以造成洪涝,却什么事都没有,此皆得益于福寿沟巧妙设计和超高的工程质量。

笔者乃姑苏人士,苏州的丝绸、刺绣、木雕、宫扇等工艺品……其精美名动天下,但另有一宝世人却可能知之者不多,那就是位于苏州西南郊东山镇以西的紫金庵内的泥塑彩绘罗汉群像。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之作品,罗汉姿态生动、容貌各异,神情表现淋漓尽致,被世人赞为“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让人体验到“鬼惊神诛”的含义,实为国内外罕见,亦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不可否认,对待工匠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之类的能工巧匠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价值观,又对“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形成了稳定维护。

工匠精神范文第6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警句、格言、箴言、悟道之语。即便你去任何一个村庄,佳节的时候,村民们大多会在门口两边挂上对联,写上横批。说白了,那对联透露的意思,往往反映出村民的心声,反映着他们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境界和精神面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地发现,我们的人生里,是否缺乏了一种珍贵的东西?那便是“工匠精神”。千万别误解了,不要以为工匠精神的灌输是叫你去当工人,当蓝领。工匠精神是唤醒我们,扯着你我他的袖子,呼唤我们兼备这份可贵的精神。

人们就业的时候,总喜欢请教一些前辈,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点拨朦胧的心境。

某人要去机关了,去从事公务了。有些前辈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少说多做,要听话,要沉得住气,做好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不要随意发表太多个人见解。 插图/子祺

某人可能去研究机构,去高等院校,去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工作。知识分子中的前辈会说:要多读书,多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善于表达。千万别人云亦云,一定要有独立思考。

某人要去经商,从事商务活动。有经验的前辈会认为:要笑脸相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取舍,心思周密,下手稳、准、快。结交四方客,心中一杆秤。

青年人回家务农,老前辈会说:不必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安分守己,勤劳致富,守住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一乐。

类似这种指导性的话语,我已观察了许多年,收集了多年,十分有益,十分有理,透着一种深情厚谊。但我发现,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去看,这些话语里缺少了一种“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别以为是工人精神,它比工人的从业精神更高,更准确反映着一种新的“通识”和执着的精神。

工匠精神,它要求每个人要谋实事,做实事,要靠真本事吃饭,不是靠卖嘴皮吃饭。它要求人一心一意谋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去劳作,而不是满脑子处级、厅级、副省级的入仕思想。更不是那满脑子的金山、银山、美元别墅、豪车美女。工匠精神追求一种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是透着一种智慧与实干的结合,不尚空谈。这,就是我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就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就业须知,就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曾经遗忘了工匠的精神,用一种应付式的心态去从事工作,我们有点瞧不起工匠精神,老把这种精神看成是蓝领的事情。于是,我们不扎实地做事,我们不用心地待人,我们不尽力地与人合作,我们分条条块块,分你你我我,不知道我们在弹奏着交响乐,总以为是在自弹自唱。每个单位,每道工种,每个企业,老从自己角度想事、干事,不像一个工匠,立意高远,结构在胸,谋事共赢。

我们有些人高价炒房子,从来不会想这些炒作带来的危害;有人上万上万地抬高价钱,你卖菜卖肉的人升几块就骂声一片,炒房人价格狂升却载歌载舞,像开演唱会,你老馒头一个多收一点钱就引来一片呼天抢地。这说明什么?这是缺乏一种公约,一种同舟共进,一种工匠的初心―我,值那么高的价吗?我是为人还是为己呢?我,那么轻狂说明了什么?这明显缺乏了一种理智,一种道行,一种憨厚,一种良知,一种工匠们才有的通识―为人,要让别人留下美好的赞叹和感恩,不要留下恶名与耻辱。

我们多么希望我们有一种工匠的精神,而不是土豪精神、范进精神、愚人精神、小知精神、病态精神、疑心精神。那样,我们就可以有一种互信的精神去生活,不会担心你会骗了我,你会忽悠我,你会压榨我,你会毒害我。工匠,是决不干这些可耻的事的。有些人,他可以住在豪宅里,开着豪车,豪言壮语,但在我们许多匠人的心中,只是有钱的小人而已。

工匠精神范文第7篇

2004年公司在欧洲开会时,曾经在每个与会者的酒店房间悄悄放了一个会议纪念品――一只当时最热的电子新品iPod,只是放歌的那种,一个小巧的长条,做得很精致,有一个很考究的背面,是金属抛光的,就像镜面一样光滑,能清晰地照出人来,完全能当镜子用。对比当时绝大多数,包括首创MP3播放器的Creative,电子产品的塑料质感,iPod的体验完全不同,顿时“高大上”起来。虽然后来放口袋里没多久就拉毛了(当时不会去给一只小小的iPod带套),而且拉毛后真心很难看,但刚收到时那种精品的感受与体验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后来终于了解到了这个镜面iPod背后的故事,这是苹果公司在日本的一家微型家族企业定量定制的,这家企业不干别的,只做打磨这一件事。这是在“工匠精神”还没有变成热词前,我所亲身体验的“工匠精神”,一个家族耐得住寂寞的恪守。

之后有缘与两位做空调的工程师聊一个我自己是外行的话题――中央空调的噪音问题。两位工程师中一位是国内某空调领先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另一位是这家企业的日方顾问,由日本某著名空调企业派驻,因为这家中国企业正在为日方代工和贴牌生产,同时供应中国市场与返销日本本土市场(同样的东西,这里并不存在日本人把最好的东西供应国内,把差的产品按级别销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国、南美、非洲……)。他们告诉我,其实挂中国品牌的中央空调与挂日本品牌的中央空调用的是同一张图纸,日本人在技术上倒并不吝啬,既然是合作方,也愿意分享技术,让对方的空调制造技术迅速提升到一个相似的水平上来。但奇怪的是,同庸乖斓目盏鳎同样在中国生产的,同样供应中国市场,挂中国品牌的在1―2年后,机器的噪音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而“共线”生产的挂日本品牌的机器噪音水平能维持基本不变。究其原因,挂日本品牌(贴牌生产)的机器部分核心部件还是日本进口的,其中可能最关键的是轴承,据日方工程师说,这个轴承的锻造工艺是他们总部经过上万次不同排列组合的合金比例、淬火时间/次数……筛选出来的最佳组合,而这是工艺机密,公司内部也不是谁都知道的,当然也不会与外部合作方分享。虽然怎么弄出来的方式并不神秘,但真要去试去实现,就是另外一码事了。于是乎才会有同样图纸的机器,挂不同牌子就有不同的用户体验,即使核心科技与他人可以达到一致性的领先,核心工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到“工匠精神”,或许这种几万甚至几十万次求一绝佳组合的态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在工业时代的传承。

再回到视觉化电子产品的旗舰品牌索尼,在显像管时代,索尼的三枪管Trinitron显示器以其0.25 dpi的微观精致引领了这个行业几十年,其他电视机品牌一般只能达到0.28 dpi,虽然你不仔细看,可能还不太会注意到不同。在进入平板电视后,三枪管的优势不再,索尼必须重新界定这个行业的标准或标尺。于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色彩的保真(或鲜艳)上,导致视觉体验上的差异化。但由于色彩软处理的优势很难用硬指标来表述,索尼仍然没有放弃在分辨率上的优势,无论是4K还是8K……其定位产品,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手机,始终在人类视网膜上不断追逐,引领并刷新着纪录。虽然这种工匠式的苛求,并不一定就会即刻带来商业利益,有时也会不合时宜,甚至被传倒闭,但在其既往引领的几十年中,获利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要它倒也得所有消费者都不再讲究了才行。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近期有点灰头土脸,甚至被冠以“庞氏骗局”的乐视。乐视的确还没有赢利(苹果当年的亏钱期更长;亚马逊20多年了都没有赢利,还在边讲故事边前行),而且这个局正在做得越来越大(你也可以说这个泡吹得越来越大)……投资人或许有点坐不住了,于是就有许多传闻出来。我并不太了解乐视公司,也不认识贾跃亭,但我的确耐着性子观察了乐视的产品:乐视旗舰手机,用的是全球最高的屏幕分辨率,没有之一;乐视旗舰电视,你去与电视旗舰品牌索尼对比一下参数……或许市场说的都是真的,贾跃亭是在吹个很大的泡圈钱……但我不太明白的是:在这个不识货们主导的世界,乐视真要圈钱值得在其产品上如此讲究吗?在中国闯入做手机的企业很多,人家根本不会去问代工厂做什么样产品的细节,随便来款720x分辨率起步的“高清屏”就可以与消费者谈谈情怀,反正真正察觉到你用了一个便宜屏的消费者也不多,大家不都只是在津津乐道拍照功能吗?若贾跃亭真是个骗子,那也是个很傻的骗子,你对产品这么考究干什么?用了最好的东西都不会自己说出来?你是超了苹果的配置(至少分辨率超了),却没有半毛苹果的营销。

工匠精神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工匠;中国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宁静致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5-0008-05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社会的热烈讨论。“什么是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大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如何将众说纷纭的观点提炼和概括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有利于增进社会共识与教育引导,则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与解读的首要问题。

一、中国古代工匠及其现代转型是解读中国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

(一)以工匠解读工匠精神的代表性思路与观点

目前,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学者们的思维过程不约而同地以“工匠”为着力点,通过分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工匠、典型工匠、工匠的成长历程、工匠的作品等,将对“工匠精神是什么”的本质属性的追问转换成“什么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悟。如《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分享了美国历史上知名工匠们的故事,揭示了真正的工匠“只会被事情本身的趣味激发,并不受奖励的驱使”,他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因此,“可以突破界限”的创新力是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匠人》通过刻画“变化的匠人形象――从苦力、奴隶、有用的基督徒、光明时代的化身,到工业时代以后穷途末路的过时人物”,指出“匠人始终能以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成熟的技艺获得尊严”,因此,“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欲望”就是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的作者马修・克劳福德以自身“从政治学博士到摩托车修理工”的亲身感受,反思了“学习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才是真正获得劳动幸福感的源泉;《匠人精神》介绍了作者秋山利辉创建的“秋山木工”企业培养“一流匠人”的研修制度,秋山师父创立的“一流匠人”育成的30条法则蕴含了“人品和技术”是匠人精神的根本所在,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则强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精益制造028:工匠精神》是以被称为日本“国宝级”的12家世界领先级中小制造企业产品的诞生为主线,刻画了日本匠人耐得住寂寞、不计较工本、苦心钻研、感性拿捏等内在品质,并将“坚持制造最优秀的产品”作为日本工匠精神的诠释。

正是基于上述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工匠解读工匠精神的基本思路”,对“什么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思考过程首先要从理解“中国工匠”入手,即着眼于“中国工匠”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古代工匠及其现代转型作为逻辑起点把握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工匠及其现代转型

“工”“匠”与“工匠”的含义在汉语史上经历了演化的过程。“工”的用法较多,从字形的角度被解释为“曲尺”,古文字学家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中提出,“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然则工究当为何物乎? 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从指称对象来看,“工”既指乐人,也指匠人,《左鳌芬皇橹泄赜凇袄止じ枋”的记载有25条。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工”指“工匠”,如《考工记》中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辞海・工部》中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工”的内涵与“匠”同义,指拥有专业技术的手工业劳动者。因此,“工匠”又被称为“匠”、“匠人”等。“匠”起初专指“木工”,如《说文解字》中说,“匠,木工也”, 后来人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进一步解释,“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在《考工记・匠人》中“匠”还代表水利系统的建设者,主要负责王城规划以及沟洫水利设施的设计修筑。从东汉至清,我国都城规划基本上都是继承“匠人”王城规划传统的产物,其建筑技术,被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一再引用,奉为楷模[1]。

“工”与“匠”合为一体源于“匠籍”制度的产生,所谓“匠籍”制度是指到了封建社会,工与匠开始有了单独的户籍管理制度,于是便有“工在籍谓之匠”[2]的说法,强调“工匠是有专门户籍和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员”[3]。从“工匠”词义演变上看,“工”“匠”与“工匠”往往相互通用,均指有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劳动者[4]。实际上,中国古代工匠的简称就是“工匠”。根据技艺水平的不同,“工匠”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可统称为“百工”,如《考工记》中记述的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工人,相当于现代的普通工人;中间层次是指分布在各个行业里的专业技术工匠,如被称为“木匠”“铁匠”“陶匠”等职业化的“匠人”,相当于现代的技术工人,被视为中国古代工匠的主体;最高层次的工匠则称为“巧匠”“哲匠”“匠师”等,相当于现代工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如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5]。“工匠”层次的划分从专业发展阶段的视角,为提炼和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尤其是各个阶段成长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将成为凝练工匠精神的重要参考。

对于工匠精神的现代研究,一方面,要厘清“工匠”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明晰“工匠”的“现代性”特征。与现代技术工人相比,中国古代工匠的典型特征体现为“不自由”的身份文化和“单一”的手工业技术文化。对于身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毋容置疑的,现代工匠不需要再面对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再用严苛的“匠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需要面对的是对自我主体性的确认――工匠在作品中“融入自我”,并在“确证自我”的对象化工匠活动中表现为价值目的意义上的德性主体,从由自己创造的更善更美的工匠世界中获得自由与幸福。对于手工业技术文化的现代转型则需要更加理性思索“人与机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现代社会之所以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就是机器大生产让现代技术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丧失了在技术中的主体地位,古代工匠虽然在身份上是不自主的,却始终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同时,现代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不断固化和绑架着现代工业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于是各种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充斥着市场,这使得传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与理解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手工业技术文化的转型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机器的使用不过是加快或完善了生产的进行,“机器如同手工工具一般,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6],但并未取代工匠引以为豪的技术――那种浸润工匠个体灵魂与对作品赋予非凡想象力的技术;此外,需要确立一种信念,现代工匠只有具备“向善”的工匠精神,手工业技术在机器大生产的文化背景下,才不至于丢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对现代中国工匠精神的诠释,既要体现工匠主体性的自我实现,也要强化对工匠责任的引导。

二、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是提炼中国工匠精神的思想源泉

先秦典籍《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据明清之际著名实学家李b《瘳忘编》的解释,“水、火、金、木、土、谷”六府是指先秦手工业与农业生产的具体内容;“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则为统领“六府”之职的总要求,蕴含了古代工匠精神的基本特点。“正德”居于统帅地位,要求工匠必须服从仁政德治的需要;“利用”是指掌握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厚生”则指工匠的劳动要服务于治国和惠民[7]。在此意义上,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可以凝练为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工匠在“利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尚技”精神;二是工匠在“正德”和“厚生”过程中所体现的对个人、国家及人民的“崇德”精神。基于上述两个层面的划分,展开对“德技兼求”的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探究。

(一)“尚技”体现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技艺水平要求

1.“按乃度程”的工作标准

“度程”即标准,古代工匠在技术造作上要“按乃度程”,即工匠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特定的技术标准,“毋作淫巧”。《考工记》中将“百工之事”分为制车系统、铜器铸造系统、弓矢兵器与制革护甲系统、礼乐饮射系统、建筑水利系统、制陶系统等六大系统二十余个工种,每个工种都有对应的制作标准,如关于“凫氏”制钟的记载“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去二分以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叁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叁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详细规定了制钟的技术标准,成为后人仿制古钟的重要根据,现今则被视为一篇优秀的制钟术论文。同制钟有严格法则规定一样,工匠生产任何产品都有规矩,但在生产过程中亦反对一味地机械仿制,提倡变通和创新。

2.“切磋琢磨”的工作态度

技艺精湛不仅是工匠的生存之本,也是对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诗经・卫风・淇奥》中的佳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象地刻画了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石、象牙、骨器时专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对这一精神高度肯定,后朱熹在《论语》注中做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写道,“盖事之出於人为者,大概日趋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源于《诗经》中“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最终提炼概括为“精益求精”,成为对做事追求完美的最佳注解,更是工匠穷其一生精炼技艺的不二法则。如先秦时期工匠用“规”“f”“悬”“水”“量”“权”六种方法检验车轮质量,要求精致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8]。《天工开物》中用“天孙机杼,人巧备矣”描写织匠高超的织花技术[9],P于铁锅塑模制作要求留下了“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的记载[10]。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就因纺织品、陶器等工艺品精湛的制作技术被世界称之为“丝绸之国”“陶器之都”,到了宋代,冶炼、舟车、桥梁、建筑、织造、印染、制衣、陶瓷、茶、酒等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国工匠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

3.“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

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范畴“道”,不仅是把握世界整体性的“天道”,也是帮助人成圣体道的“人道”,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深刻层次的世界观问题[11]。因此,作为最高原理的“道”是“由圣人而是崇”和“体圣明之所作”的技艺境界。据《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何谓圣人之作?“依于法而游于艺”。所谓“依于法”,就是重道、求道与体道[12],工匠通过技艺之径通达“道”的境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这也是中国古代工匠追求精湛技艺的真正目的。后世对于“游于艺”中“游”字的解读大致都是通过《庄子》而来[13],《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游于艺”的典型例子。当文慧君惊讶于庖丁出神入化的宰牛技术时,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只有“技进乎道”,才能呈现“游于艺”的劳动状态,才能通达“心合于道”“道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是工匠对于技艺的最高追求。

综上所述,“尚技”对于中国古代工匠而言,既是立生之本,也是成己之径,正所谓“己成,则物成”,具体表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秉持规范的工作标准,并在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追求过程中不断创新,最终通达“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

(二)“崇德”彰显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技艺伦理宗旨

1.“修身正己”的做人准则

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做人”的基本内容则体现为以“明人伦”为目的的道德实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践行做人德行的重要前提。从“五伦关系”的基本“伦序人理”出发,进而拓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强调“修身诚意,克己复礼”是基本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效用[14]。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是通过个人的主体修养成为“内圣”,进而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外王”。因此,“修身”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正己”,只有自我不断完善,成就高尚人格,才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中国古代工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无权阶级,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工匠精神基本上是儒家伦理在工匠活动中的具体化,其技艺修炼的过程无不信奉和追随着“修身正己”的做人准则,并且成为古代工匠技艺学习、考核、选拔等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我们对一流工匠的诠释,往往定义为“一流的工匠,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对“人品”的培养方法也常常直溯人伦本源,从“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开始,无不映射出“修身正己”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文化烙印。

2.“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

纵观中国古代技术史,上至先秦百科全书《考工记》,下至明末成功总结我国古代技术传统的《天工开物》,无不以“经世致用”的造物观念,围绕日常生活与生产之需展开设计造作。《考工记》的开篇便叙述了“百工之事”的由来和特点,指出“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与《考工记》几乎同时代的《墨经》明确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作为衡量技艺创造的价值,即所谓“功,利民也”。《开工天物》被称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不仅在于其涉猎了谷物、衣料、染色、制糖、陶瓷、铸造、冶金、造纸、兵器等工农业各个生产领域,还在于技术哲学思想“开工天物”的出现。“开工天物”中的“开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需要将自然界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开发出来[15],“开工天物”思想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效于日用之间”的器物,若不能“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直高而无民耳”[16]。因此,“关乎民生日用”是《天工开物》的宗旨,是一切人造器物及工艺技术存在的价值。科学史家钱宝琮指出:“研究吾国技术史,应该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这两本著作对工匠制器造物过程的记载,一以贯之了“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体现了“百姓日用即为道”的道德实践思想。

三、中国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与具体表述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对“工匠”内涵的解读及其“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探究,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工匠精神的提炼和总结可以基于“变成优秀工匠所需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需要具备的工匠素养”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展开思考:一方面,将“工匠”专业成长的阶段作为提炼和概括中国工匠精神的层次维度;另一方面,将“尚技”与“崇德”作为提炼和概括中国工匠精神的内容维度。各种研究表明,技能处于初级阶段的工匠更为关心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只有技能达到较高水平乃至一N境界以后,技术才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掌握技能的工匠才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而匠艺的道德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种熟练的境界[17]。

在此意义上,初级阶段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模仿作为工匠的心理建设”。从“尚技”层面而言,要尊重师傅传授或行业传承的技艺经验,要按照程序及每一程序需要达到的标准严格执行,正如古代工匠“按乃度程”的工作要求一样,恪守规范,一丝不苟。实际上,只有不断屈从于既定的规则,才能实现对某项事物的精通[18],有研究表明,按照一种常用的标准,大师级别的木匠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经验[19]。从“尚德”层面而言,“修身正己”的古代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更多地体现为忠诚与坚持。之所以谈到“忠诚”,是因为我国工匠制度不完善的外部原因以及个人能力、经验的内部原因,使得进入工匠领域的群体往往是“工作选择我”,而不是“我选择工作”,因此,往往引发不了“爱一行,干一行”的职业情感,于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对工作的忠诚尤为可贵。实质上,任何工作也是“做中寻趣”,只有在做中个体才能对自身潜能和从事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意味着在现实的工匠活动中,个人不是随心所欲地即兴而为,坚持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坚持意味着全心全意地投入,扎扎实实地从基本做起,反复练习,奠定通往优秀工匠之路的坚实基础。

高级阶段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作为工匠的境界追求”。从“尚技”层面而言,优秀的工匠应有追求极致的执念,对待工作,对待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服务,都会用功精深、用心专一,精益求精。工匠在走过“规范化”的初级阶段后,安守初心,不断自我提高要求,边犯错边摸索,在扎实的“规范化”匠技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我,作品中内涵了自我的灵魂,自我在作品中诞生,古代工匠崇尚的“道技合一”的境界,便是现代工匠追求的“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从“尚德”层面而言,“志趣”成为优秀工匠“修身正己”的源泉与动力,不断内化和强化“经世致用”使命的工匠自觉。因为“志趣”不仅仅体现为“为自身完美”的兴趣与热爱,更重要地体现为“为人类幸福”而愿意为之坚守一生的志气。因此,优秀工匠的道德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积极进取,个人超越平庸、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心系匠艺传承与实干兴邦的担当与作为。

(二)中国工匠精神的具体表述

在厘清中国工匠精神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具体表述的思考则需要呼应时代需求,进而引领当代中国人做事的价值遵循。当代“中国制造”迫切需要从“粗制滥造的速度意识”转向“精雕细琢的质量意识”,而这种质量意识的建立与培养则需要“中国制造人”真正从“身犹在神已远”的浮躁心态回归“匠艺就是时间”的坚持与执着。因此,对于未来“中国制造”和“中国制造人”的期许则成为凝练当今中国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在此意义上,高级阶段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成为凝炼工匠精神的出发点。依据高级阶段工匠精神的诠释,本研究认为“精益求精、宁静致远”从“尚技”与“崇德”两个维度诠释了“技德兼备”的匠人形象,是彰显当前我国“让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意义的最精炼表述。“精益求精”从词源上与“切磋琢磨”的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追求极致,为了完美而完美”的词意更是形成了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的社会共识;“宁静致远”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也有引用,所表达的“只有静心反思、专心致知,才能树立远大目标,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的内涵,正是对“急功近利”的现代人的精神劝诫与指引。

参 考 文 献

[1]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前言5.

[2]何庆先.中国历代考工典(第4卷)考工总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42.

[3][4][12]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57-66.

[5]余同元.魍彻そ臣捌湎执转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型为中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35.

[6]侯念祖.确当的劳动、教育与文化:工匠劳动的意义[J].思与言,2004(1):111-113.

[7]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8]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9.

[9][10][15]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8.125.前言12.

[11]邓晓芒.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21.

[13]余英时.“游于艺”与“心与道合”[J].读书,2005(4):29-41.

[14]朱光潜.谈修养[M].北京:中华书局,2012:32.

[16]巩天峰.晚明造物艺术的经世致用造物观――以《天工开物》为例[J].美术探究,2014(4):147-153.

[17][19][美]理查德・桑内特.匠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5.4.

[18][美]马修・克劳福德.摩托车修炼店未来工作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2.

Study of Chinese Craftsmanship

Xue Dong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o enhance consensus and guide by education of craftsmanship is the extra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what is Chinese Craftsmanship. By interpre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craftsmen and their evolution in modern society, and analyzing the spiritual inten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raftsmanship, which is perfecting quality and honoring morality, we conclude that the Chinese craftsmanship embodies the primary stage of emulating craftsma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nior stage of pursuing spiritual realm as a craftsman. The expression of craftsmanship by modern generation of Chinese in their value principles is constant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and great achievements with serenity of mind.

Key words craftsmen; Chinese craftsmanship; constant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great achievements with serenity of mind

工匠精神范文第9篇

不难看出,一种产品要想占领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需要生产者具有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爱岗敬业、追求完美的工人。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优秀的“工匠”,比如深海钳工管延安,他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比如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他有着打磨零件100%合格的惊人纪录;比如“国宝级”钳工顾秋亮,他组装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精密度达到了丝级……然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不愿去做这些简单、枯燥的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甚至得过且过,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更让人担忧的是,“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已经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绝非杞人忧天。有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中国目前只有5家企业寿命超过150年。为什么“长寿企业”多出现在日本、德国几个国家?这几个国家拥有多家“长寿企业”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国家的工人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如此看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人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进行科技创新外,还必须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力求让所有普通工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品质,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合格率提高到99.99%,实现质的飞跃。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工作太平凡,成不了大事业,就有懈怠心理。只要把普通的工作做得完美无缺、无懈可击,那你的工作就不普通了。“时代匠人”陆建新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匠人物。他18岁从湖北南下,踏进了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从此在建筑工地上一干就是32年。许多高楼大厦在陆建新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拔地而起,他他参与承建的工程多达36个,主持承建的钢结构累计高度超过3000米,他也成了中国建筑施工界名副其实的“楼王”。

工匠精神范文第10篇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

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二者缺一而不可。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在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

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u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是有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这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立万”,又对他们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上一篇:海绵城市范文 下一篇:汽修专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