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6 08:27:10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以文辅政效能,深入基层,了解民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近日, 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永城市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启示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八里镇敬老院位于十八里镇正西约1公里处,十八里镇敬老院建于2006年,2009年市财政拨款260万进行扩建,总占地面积约2267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房屋134间。院内有门卫室、医务室、娱乐室、会议室、读书阅览室、餐厅、食堂、洗浴室、健身康复器和四幢两层坐北朝南橫向排列的花园式小楼,被依次划分为普通生活区、拥军优属区、特殊护理区,用来供身体条件较好、复员退伍军人以及身体不好需要特别护理的五保老人生活居住。2011年,十八里镇敬老院获得河南省文明示范敬老院;2012年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十八里镇目前共有195人名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管理服务人员15名,其中,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有130名,平均年龄71岁,年龄最大的95岁。院方管理人员2名,服务人员13名。是一所集居住、生活、健身、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

二、具点做法

十八里镇敬老院建院之初,地域偏僻,经费不足,没有管理经验,服务人员极度缺乏,社会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为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广泛争取社会上的理解、支持、信任和认可,镇敬老院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探索,通过集体管理、民主决策、以副养院等方法措施,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养院,自给自足的服务民生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 建章立制 成立了以主管民政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镇民政所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综治办主任、国土所长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支持协调敬老院的一切事务。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的基础上,制定了院长责任制、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保卫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炊事员岗位职责、人员管理规定、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安全预案、老人亲属、来访人员登记制度、老人外出报告和请假等一系列制度。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集体管理 民主决策 提倡、支持、鼓励、积极推动五保老人参加敬老院的各项工作。选择身体健康、有执行能力的老人代表参与选举或者罢免院长;监督院内各项财务开支;定期检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日常事务管理;院民均可以就院内事务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提出要求。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内部事务,积极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及时在公开栏、明白墙上公示收入、开支情况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计划,广泛征求五保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质询。在敬老院内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生活工作氛围。

3、注重学习 强化服务 十八里镇敬老院除两名管理人员外,其余13名服务人员均是从社会上招募来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定期开办学习班,邀请有关专家和医护人员讲解时事政策、法律知识和医疗陪护、饮食搭配常识等内容成为敬老院日常学习的必修课;周二、周五集中全院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听取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讲座。周一、周三、周五所有管理的服务人员抽出2小时时间听心理知识讲座,不断提升为五保老人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改善入院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把生活费由2012年每人每天7.4元提高到2013年的9.5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年发放冬、夏、春秋装三套和每月30元的零用钱;定期购买给老人洗漱用品;定期为老人理发洗澡。饮食方面,根据不同老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到荤素搭配,对患有疾病的老人,指定专门的服务人员送饭送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设有特护区和专职服务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护理。敬老院管理人员更是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每逢传统佳节或者有老人过生日,敬老院都要天专门准备一桌饭菜和特定的日蛋糕等向老人表示祝贺,力争让每位老人都过得称心、舒心。五保老人生活的房间,包括冬天用的被褥,夏天用的凉席、空调、电扇等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年底还将开展为五保老人供暖活动,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敬老院专门为五保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基本情况等,遇到有五保老人住院还指派专人照料。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做好帮扶记录。院里专门成立了丧葬小组,具体负责五保老人死后的丧葬事宜,解除五保老人对死后无人过问的担忧。该敬老院自建院以来共安葬32位五保老人,解决了丧葬费用7万余元,从根本上解除了五保老人对身后事的担忧。

4、以副养院 服务民生 由于五保老人多,镇政府每年扶持的6万元资金和上级主管部门为五保老人拨付的生活费用(每人每年3600元),在当前不断走高的物价水平下,除去吃饭、穿衣支出外,敬老院的电费、娱乐、院内设施维护和老人们的医疗和丧葬等费用支出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让五保老人吃好、住好、生活愉快、没有后顾之忧,管理服务人员自已动手将生活区后面20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平整后,种上土豆、甘蔗、藕、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空心菜、大蒜、洋葱、韭菜等反季节大棚蔬菜架和红芋等农作物。在后面的小沟旁边,建起板房用来养羊、养猪、养鸭、养鹅,就连房子后面的小河沟里也废地利用,被管理人员用铁丝网圈住用来发展规模养鸡。不仅能保证五保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大力发展养殖业,十八里镇敬老院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副养院服务民生的生存发展之路。目前,敬老院每年养羊100多只,年创效益3万元;养猪82头,年创效益2.8万元;③养鸡3000多只,年创效益8.96万元;院内种植大棚蔬菜,年创效益4.6万元。敬老院还根据农村婚、丧、嫁、娶事情多的特点,购买了礼炮车向外出租,年创效益1.2万元;一年下来,纯副业收入达到20.56万元。利润的40%用于保证服务生产,10%用于服务奖励,其余50%全部用在改善院民的生活上,这种敞开怀抱面向社会极富特色的办院模式极大的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为当前形势下举步维艰的敬老院的生存和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5、创新形式 形成合力 十八里镇敬老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与社会的互动,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爱老工作,促进敬老院事业健康。在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协助下,镇里的企业及社会团体(华星粉业、聚鑫置业、友谊建筑公司、卢师傅食品公司、华标水泥厂、十八里镇中学、十八里教会、望堂教会、柘树教会)等,每逢传统节日都前来敬老院帮扶慰问,为老人们送去了爱心和真情。十八里敬老院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力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表达对老人问题的关注关心,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十八里镇敬老院在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极富特色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一系列包括服务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编制以及年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专业人才 人员年龄偏大 敬老院里现有的13名服务人员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的也过了30岁的年龄。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占2人,初中学历的有5人, 6人的学历是高中。他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过来的,有的是退休后村干部,有的是附近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虽然有工作热情,为老人们服务的愿望也很强烈,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缺少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终将不利于敬老院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难以在品质上为老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2、人员编制较少 发展后劲不足 上级有关部门为敬老院核准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敬老院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经验与对策

十八里镇敬老院面对经费不足、编制及人员缺少等现实困难与问题时,不等不靠不抱怨不伸手,而是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创新形式,通过有限的空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出租等副业,充分发掘潜能,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破解当前敬老院普遍存在的生存与发展难题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具有鲜明的推广示范意义。

1、政策支持 政府在财力和人员编制上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应在工商、税务、小额金融贷款发放等方面为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发展第二产业,千方百计拓宽以副养院的路子。

2、提高素质 尽快引进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新型人才,加强对现有聘用人员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改善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向着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着人才要效益,向着思路要出路,向着观念要发展。

3、形式多样 企业或个人在履行社会义务,表达对老人的关爱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在年节或其它时间到敬老院慰问表示关爱,也可以支持敬老院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帮助他们强化造血功能。有场地的可以免费或者优惠为老人们活动多提供场所,比方说,卫生医疗组织可以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的身体检查,客运和景区可以联手为五保老人提供免费出游活动,电影公司或都剧团登门为老人送艺术进敬老院等等。

4、示范推广 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群成为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做法,不仅对所有地处农村的敬老院有鲜明的示范意义,也对地处城区的敬老院的生存发展起着积极的表率引领作用。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小服务做起,抓住机会为敬老院的发展和自立拓宽道路。

敬老院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2.敬老院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3.敬老院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4.农村敬老院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5.技术调研报告范文

6.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7.党建调研报告范文

8.调研报告格式及范文

9.暑假调研报告范文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人员不足,运营经费短缺,仅有社区工作人员维持居家养老服务难点大。

(二)老年人活动场所少,供需矛盾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活动场所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因老年人活动引发的纠纷、上访也越来越多。

(三)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短缺。按照我州60岁以上19.77万老人服务需求10%计算,约有1.9万老年人需要提供养老服务,按每6位老人需要1名家政服务员计算,养老护理员缺口3000名。民营养老护理机构招收专业护理人员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四)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难。随着自治州出台的鼓励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个人新建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逐渐升温,但是,很多投资意向因用地无法解决而搁浅。养老用地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老年协会建设不规范。特别是基层老年协会,仅限于组织机构写在纸上,无章程、无经费、无活动场所、活动未经常化等问题突出。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区、州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及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突出问题整改,促进老龄工作。

(二)加大老龄工作和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敬老宣传月”、“老年节”宣传活动,做好第二批“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和“老有所为”、“孝亲敬老”先进典型的评选推荐宣传工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打造立体式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格局,不断扩大宣传面。

(三)深入开展涉老问题调研工作。根据自治区老龄办的安排,确定主题,组织开展老龄问题专题调研活动,做好县市、成员单位上班调研报告的评选和推进上报工作,完成1-2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四)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的指导。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践,指导建设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提升服务水平,积极筹备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现场观摩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按照国家老龄办和自治区老龄办的要求,做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和申报工作,力争此项目首落昌吉,服务全州。

(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主动指导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

(七)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工作。按照自治区老龄办鼓励老年协会发展的要求,做好鼓励老年协会发展支持资金的评估发放,发挥协会在服务老年人中的作用。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时间安排

2009年3月-4月下旬

二、基本要求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解放思想进行,主要任务是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学院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对照要求,联系实际,创新方法,带头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围绕“深化改革抓内涵,科学发展增实力”实践载体,开展专题调研,梳理调研问题,形成调研报告;要围绕实践载体开展大讨论大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共识。

三、学习内容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精神,*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学习党中央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以上内容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中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学习。

讨论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认真研究提高学院办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思路举措,着重讨论思考怎样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我院科学和谐发展?

3、有哪些发展难题影响和制约了我院的科学发展而急需破解?有哪些师生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4、要推动本院科学发展需要凝聚哪些发展共识?建立健全哪些体制机制?

5、如何集中精力抓好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6、如何总结学院10年来办学经验,进一步增强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方法步骤

(一)全面动员,认真部署

*

3月12日学院科学发展观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沈备娟

活动内容:1、学习相关文件、会议、讲话精神;

2、研究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

3、确立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

参加人员:学院科学发展观学习领导小组成员

*

(二)分类指导,加强学习

3月16-4月底负责人:各支部书记

1、学习形式

以支部为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落实。支部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载体,大胆探索创新,创出特色、创出亮点。支部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

2、学习的重点

(1)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不少于三次)、参加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专题辅导、干部在线学习等进行集中学习。

(2)普通党员:重点要围绕学校、学院的实践载体,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结合工作实际,为推动学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3)学生党员和青年学生: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理想抱负水平结合起来,努力让科学发展观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新思维;要与深化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并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实际行动;要与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起来,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3、学习的要求和载体

(1)做到“四个一”:参加一次动员大会、听一场专题报告、参加一次主题研讨会、开展“我为学院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学生党员可以通过网络感言、知识比赛、红色博客等,丰富学习形式。

(2)要及时向学校、学院报道学习活动情况,各支部原则上不少于1篇。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问卷调查暨“我为学院科学发展献一策”》。

(三)联系实际,深入调研

第一阶段:3月26-4月5日

配合做好学校的专题调研工作,结合学院的实际问题,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提出相关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专题调研内容:

1、目前在学院发展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人才培养、师德教育方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学、科研方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培养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阶段:4月6日-15日

汇总调研情况,形成学院调研报告初稿

(四)组织讨论,凝聚共识

围绕实践载体、学院发展目标和调研报告,开展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努力实现“四破除四培育”,即:破除自满意识,培育进取精神;破除畏难情绪,培育攻坚勇气;破除封闭观念,培育开放眼光;破除僵化思想,培育时念。努力在思想解放中统一思想,在促进学校学院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机制、举措方面形成共识。

在学院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围绕实践载体、学院发展目标对专题调研报告进行讨论,形成《护理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五、组织与宣传

1、在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各党支部要切实抓好本支部的学习组织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力求实效。

2、按照每位学院党总支委员负责联系一个党支部的安排,及时了解、研究、指导基层工作,力求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具体为:

*

3、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医药卫生人才建设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生力军。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普遍得到改、扩、建,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地级以上城市大型医院的拓展,医药卫生人才流动出现了“虹吸现象”。为此,中国医院协会从2013年5月~2014年2月,先后开展了县医院人才流动情况调查和县医院人才流失情况调查,主要了解2008~2012年间的人员流动流失情况。两次调研,共针对县级公立医院发放问卷500份(县医院人才流动情况调研300份、县医院人才流失情况调研200份),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家县级公立医院。还召开了多次专题座谈会,并深入江西、贵州、陕西、河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百余名卫生管理干部、县医院院长和卫生技术人员作了深度访谈。

人才流失遏制县医院发展速度

床位超编 专业人员难以满足需求

调查显示,2008~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平均年门急诊人次数从2008年的20.1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31.8万人次;平均住院人次数从2008年的1.6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2.6万人次(见图1)。

不少县级公立医院通过改建、扩建,逐步发展壮大,可提供的医疗服务也不断增多,如每年提供门诊服务在50万人次以上的医院比例在逐年提升,到2012年这一比例(17.1%)是2008年(2.4%)的7倍。每年提供住院服务在3万人次以上的医院比例也在逐年提升,到2012年这一比例(30.5%)达到了2008年(3.7%)的8.2倍(见图2)。

县级公立医院中大部分实际开放床位数超过其编制床位数, 2008年,床位超编比例为14.6%,2011年该比例提高到22.9%,2012年略降至 16.5%。

样本县医院人员规模500~800人,超过八成的医院人员总数超过其编制人员数,总体人员超编幅度达34.8%。平均人员总数与平均编制数均逐年增加,2010~2012年人员总数年均增长均超过8.2%,人员编制数年均增长率约为6.5%,可见,前者增长速度快于后者。

在样本县医院中,无职称人员约占15.4%,初级职称人员最多,约占48.2%,中级职称人员不足30%,高级职称人员不足10%。从总体来看,学历层次呈逐年提高趋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逐年提升,硕士、博士人员占比,2012年(2.2%)是2008年(0.8%)的2.8倍。相对而言,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比逐年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医疗技术人员数量尚不能满足当地的医疗服务需求,60.5%的医院表示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8.3%的医院认为现有医疗技术人员数量可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仅1.2%的医院表示可完全满足需求。

业务骨干流失 薪酬低居首位原因

本次调研的86家县级公立医院中,2008~2012年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流出,平均每家医院每年流出20-30人。中层及以上流出人员以临床医生为主流出的中层或中级及以上人员,从2008年的226人,逐年递增至2011年的333人,2012年略减为317人。每年流出的人员中,临床医生占40%~50%,护理人员占34.3%,药剂人员最少,检验技师专业人员占19.2%(见图3)。

大部分县级医院流出人员流向了上级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流向上级医院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同级医院的比例达85.7%。从人才流向地区分布来看,流向地级城市的较多,占53.9%,有23.7%的人才流向了省会城市、7.9%的人才流向了直辖市,还有14.5%的人才跳槽单位仍在县或县级市。从流向行业来看,绝大多数人才依旧在医院工作,仅2.6%流向了政府部门。

县级公立医院流失的人才以中青年医务人员为主,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各年龄段流失量高达45%以上,31岁~35岁的人才流失量达62.3%,41岁~45岁的卫生人才也达到了31.2%。相对而言,46岁及以上的人才流失较少。流失的人才以中级职称人才为主,占76.6%,其次是副高级职称人才,占36.4%(见图4)。

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水平不高”(60.5%)是人才流失首要影响因素,而“个人因素”(53.9%)对人才就业选择的影响仅次于薪酬待遇问题。另外,“大医院招聘”(52.6%)也是县级公立医院人才选择离职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医院之间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此外,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僵化,编制内外有别”、“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佳”、“晋升职称难”、“学科建设落后或硬件设备不足”、“工作环境不理想”等因素也分别入选。

环境影响人才选择。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靠近地市或更大城市的县级公立医院,其人才流动与流失的情况(被虹吸)更为突出,而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公立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匮乏,医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很难被其他医院聘用。

在影响人员流失的环境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执业环境恶化导致人才流失。据中国医院协会另一项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表明,19.1%的医务人员表示计划转行,15.9%的医务人员明确表示“坚决不同意子女从医或学医。”

人力重置成本加大 影响医院绩效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4.8%的医院都认为人才流失对其有影响,而其中认为影响比较大的医院占到了44.2%,仅5.2%的医院认为对其没有影响。与问卷收集的数据不同的是,调研中召开的多次座谈研讨会上,所有医院管理者均认为人才流失对本医院工作的影响大或非常大。 首先是增加了医院人力重置成本,对工作绩效造成影响。其次是影响了医院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65.8%),还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42.1%)。

由此可见,优秀人才缺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县级公立医院进一步发展与改革的瓶颈。医院某些工作因人才流失无奈中断,不仅无法保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还可能会影响其他医疗项目的开展,影响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进而招致患者不满并影响社会对医院的评价。

解决人才荒需从步入手

面对较高的卫生人才流失率,87.5%的县级公立医院采取了相关留人措施。中国医院协会认为从薪酬、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给出药方。

中国医院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79.7%的医院提高了薪酬待遇,72.5%的县级公立医院着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72.5%的医院“加强学科建设”,69.6%的医院“建立带薪学习和培训制度”,68.1%的医院“优化医院工作环境”,65.2%的医院“引进或更新专业所需硬件设备”,53.6%的医院“建立人才考核和激励制度”,并想方设法“增加编制数量”。中国医院协会《县医院人才(流动)流失情况调研报告》提出了解决县医院人才荒的对策和建议。

薪酬待遇要突破“天花板”

无论在调研中,还是在座谈会上,大家都认为,城乡差别造成的收入待遇落差是县级公立医院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据了解,上海城市医生的平均年收入是26万元,广州是26万元,北京是18万元,而北京市密云县人民医院是11万元,湖南省宁乡县人民医院是7万元,最多的相差3倍多。调研报告提出,提高县医院医务人员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措施。

据了解,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有明确规定,2009年,国家规定医务人员工资不超过同级事业单位水平,也就是说医生收入不能比老师高,这就是一个“天花板”,“天花板”能否突破,这是政策层面的问题,不是医院可以解决的。财政对医疗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培训经费、人才项目也不少,人员工资上主要投入基本人头费,因为受政策限制,绩效工资被压低了。既然是改革,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不能超过同级事业单位水平的规定能不能突破?

把人事自下放到医院

北京密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吴瑞森在座谈会上介绍,该院的前身是卫生院,1955年升格为县医院。现有正式职工968人,合同制职工300多人,其中一半是护理人员,开放床位560张。2013年门急诊量115万人次,日均门急诊近4000人次,年出院患者1.7万人次。无论是门诊量还是住院数量,都在快速增长。3年前,北京市政府批复了该院建新院的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开放940张床位,今年下半年就要开业。医院全部编制888个,实际占有编制989个,已经超了101个编制。过去,医院通过县卫生局协调,借用卫生院编制进人,但现在卫生院的编制也没有了,借不来了。医院是事业单位编制,必须凡进必考,医院的进人权在县里,由县卫生局和人保局组织公开招考。

用人单位没有进人权,医院急需的人才很难招进来,招来的人又往往用不上。湖南省宁乡县人民医院院长刘明说,招人时求职者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编制?有编制可以考虑参加考试,没有编制直接免谈。他呼吁,尽快把人事管理自还给医院。

为了解决入口问题,调研报告建议各地卫生部门应加强与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建立医药卫生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改进人才引进办法。目前,县级公立医院人才队伍较为薄弱,高级职称者较少,高学历人员不多,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缺口很大。应考虑开通特设岗位人才的引进通道,对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特别是中青年、高学历、中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可特设岗位引进,并切实解决其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安置等需求。

尽快推行分级诊疗模式

《县医院人才(流动)流失情况调研报告》提出,近几年,公立医院改革将县级医院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而要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若不同时控制大医院的无序扩张,县级卫生人员必然会被上级大医院“挖”走一部分。建议通过制定和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改进医疗服务模式,实行分级诊疗,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推进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定向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

调研报告提出,定向培养人才,是县医院解决人才荒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定向培养生源,对于其中的优秀者,可委托医学院校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定点培养,经考核合格,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和/或研究生毕业证书。为了防止定向培养的人才流失,在晋升、待遇方面可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定向培养有助于保障县医院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也是改变目前县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人员比重过高的办法。

值得欣慰的是,在调研中,对到2015年“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对于能否如期完成这项“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78.2%的县级公立医院表示有信心。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四是要提供医养结合的人才支撑。要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应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对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同等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护理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等级证书、持证上岗,努力培养一支能够满足养老需求的专业护理服务队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同时,建议发动社会参与,通过倡导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大幅降低失能老人的养护成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服务的良好格局。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1.1实践教学的目的为了深入落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的双重建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

1.2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学生是即将步入医院的“准护士”,是即将直接接触、服务于病人的一线医务人员。要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绝不能只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着重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使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2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探索

根据《省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进。护理专业学生是具有特殊职业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具备将所学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论点展开实践探索。

2.1建立以“目标小组”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以授课的形式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教给学生,这种方式有利于所有学生集体思考、统一思想。但是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没有针对性,不容易被大部分学生理解。而“目标小组”的教学模式是由“设定主题—社会调研—理论分析—实践论证—成果总结”的形式组成。在具体教学程序上,讨论小组要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10人小组,每个小组在本学期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自选实践主题。(1)设定主题:实践主题的选择要遵守主题必须源于社会中热点话题、主题必须具有可实施性和真实性、师生互动的原则。(2)社会调研:第一步是确定社会调研范围及场所。第二步是针对调研对象的不同,准备相应的材料,例如调查问卷等。第三步是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3)理论分析:第一步是资料收集,小组成员收集有关实践主题的相关资料,做到图文并茂且具有说服性和真实性。第二步是辅导和分析,辅导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讨论的主要方式,例如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在具体讨论时对学生们的意见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分析主要是针对前两步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为实践论证环节做准备。第三步是拟写调研方案,将讨论的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便小组成员参考实施。(4)实施论证:本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一步是根据行动方案细化到个人,选出负责人及统计记录人等重要角色。第二步是确定调研具体地点、群体及时间。第三步是总结及调试环节。每天设定固定时间将小组成员所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方案进行适当的调试和改进。第四步是师生互动。实践过程是学生自己将无形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有形的实践过程,教师应以“导演”的角色时刻掌控着整个实践调研的过程,方便随时对学生的行为和体会进行纠正和分析。(5)成果总结:这个过程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成果的总结的展示,不但能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及乐趣,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2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护理实训课及实习教学中去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也应该融入到护理实训课程及实习教学中去。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时刻要以行为方式和实践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增强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及政治素养也应该是高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点。在护理实训课及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必将明显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热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效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校显得头重脚轻,只有教学环节而没有考核环节,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笔者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的特点提出以下3点建议:(1)以“目标小组”的成果展示作为学期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教学考核的主要方式;(2)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参考学生在实训授课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定的分数;(3)针对在实习过程中获得医院及病人表扬的学生、或是在实习岗位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系部应推荐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给低年级在校生进行先进事迹演讲,并作为系部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参考对象。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床旁综合能力;护士;学历;年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6)02-0096-03

能力是指个人工作或执行活动时所表现的胜任程度,也是个人在工作情景中运用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经验、价值观以及自我能力后所展现出的成果[1]。床边综合能力考核是结合临床真实案例和情景设置考核护士的评估、临床判断、独立思考、交流沟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应急处理等综合能力[2]。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印发《江苏省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指导意见》的规定,为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优质护理”的总体要求,昆山市中医医院护理部经常深入临床一线检查与指导工作,围绕《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2年)》的规定,为调高护士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部统一部署,2014年6月~9月对N1级(基本级),即从事0年~3年左右,N2级(胜任级)即工作3年~8年左右护士,共296名年轻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2014年6月~9月,护理部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院20个病区,包括抢救室、ICU、手术室及输液室的296名N1和N2级护士进行了床旁综合能力考核。1.2调查方法参照江苏省2013年三级医院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抽考的形式进行,对护士的对住院患者的病例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1.3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包括:规范的动手能力(20分)、病情观察评估能力(20分)、护理程序的应用(20分)、应变处理能力(10分)、表达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及素养(10分)、专业知识点掌握(10分)等7个方面,体现了年轻护士能力水平。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入录入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院年龄护士各学历的成绩比较,见表1。2.2全院年轻护士各年资的成绩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此调研报告显示,床边综合能力跟学历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跟年资高低相关,1年~3年护士普遍能力较差,尤其在病情观察、沟通、规范操作及应变能力方面欠缺(P<0.05)。3.2护士床边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3.2.1低年资护士存在问题较多①操作流程不规范,比如操作前、操作后不洗手,操作中、操作后忘记再次核对,物品准备不齐全等;②沟通能力欠缺,比如对患者的称呼不合理,与患者的沟通中表情僵硬,语气生硬,不能理解患者的潜台词,答非所问等;③病情观察和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护理脑梗塞患者时,漏观察瞳孔,在护理四肢骨折患者时,不注意观察肢体的长短,在护理危重症患者时,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准确地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不知道如何应对。3.2.2全院护士共同存在的问题①护理程序运用不全面,表现在评估不全面,护士收集的资料仅来源于患者及家属,经常忽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不全面,仅停留在患者现存的问题,未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常常忽略护理评价,导致旧的护理问题不能被解决,新的护理问题不能被发现。②应变能力不足,比如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给与最适宜的急救措施;在导管拔出或脱落时,在患者意外跌倒时,手忙脚乱,举手无措。3.3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对策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以下对策:①对1年~3年护士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授课,更改情景模式为科室临床实境考核,与奖金挂钩;②推出护理模范,进行年轻护士的情商培养,增强护士文化素养;③实行全面责任制护理,增强护士表达沟通能力,提升健康教育水平;④组织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及护理会诊讨论,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病情观察能力;⑤进行情景演练,增强护士的应变处理能力;⑥继续加强日常床边考核,提升护士的程序运用及操作规范能力。

4小结

应卫生部要求,护理部提出“3个改变”的考核思路,打破传统的操作考核方式,提出新的考核思路,改变考试地点:从示教室改到临床;改变考试内容:从只考专业技术改到全面测试综合能力,增加人文关怀和处理应急问题能力的测试;改变考试评分:从仅考官评分改到联系患者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分,使操作考核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教条式考试,而是贴近临床,注重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逻辑作用。床边综合能力考核可以增强新护士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综合技能,使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因此,把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作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一项举措,并长期坚持下去,护士长在临床中随机考核,增强人员操作规范意识,完善护理程序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全面规范的整体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玉枝.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J].护理杂志,2010,57(5):12~17.

2郑娟庆.床边综合能力培训提高实习生工作能力的效果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13(2):236~238.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2017年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监控录像记录了这场悲剧的部分细节:在湖南省桃江县第六人民医院大厅,杨吉全从座位上仰面跌倒,九个人从他身边经过,其中两个人身穿白大褂,但无一人上前查看。直到三小时后,他才被发现已经死在了医院里。

不久前,协和医院医生余可谊将这起发生在去年的悲剧写进自己的微博,并希望借此展开一场公共讨论。如这位医生所观察,这样的悲剧绝非个案:2011年的湖南永州,一名教师遭遇车祸被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后,亲属在院外的垃圾堆旁找到了他;2005年的北京,因无钱治病,一个三十七岁的男人倒在距急诊抢救室不到十米的男厕所门口,最终在疼痛和哀嚎声中死去。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新闻属实,这就是见死不救。它发生在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院,所以更显丑陋。而我们并不知道,在更多的医院,是不是还有更多的生命垂危者有类似遭遇。

必须要反思谁应为这些悲剧负责。视而不见的医生无疑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丢弃病人都突破了医生职业伦理的底线。但悲哀及吊诡之处在于,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对于医德的监督甚至指控,却无法阻止类似事件一再发生。

受访的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教授指出,悲剧里的病人多处于“三无”状态,即没有身份证、没有陪伴人员、没有钱。那么,一个在逻辑上不能回避的问题已经出现:一旦急救发生费用,且被救护者无力承担或者故意拒绝支付费用,普遍自负盈亏的公立医院该如何应对?

并不久远的数据来自河南省洛阳市卫生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洛阳市七家三级医院无主病人一年欠费总额三百六十二万二千元。余可谊则提供了另一种在业内秘而不宣的可能性:在有些经费紧张的医院,抢救没钱病人的成本将被转嫁到医务人员的工资里。

医德陷入两难,现实只剩荒谬。值得玩味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对此类事件态度不可谓不严厉。从2004年开始,包括深圳、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先后出台《急救医疗条例》,见死不救的医院将面临最高五万元罚款。

问题的症结恐怕在于,当医院陷于两难悖论,政府部门不在公共预算方面给予无主病人兜底性保障,却又对人道主义严格要求,那么这种要求恐怕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理性地看,以院方自身利益损害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固然高尚,但并不稳固。更直接一点说,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悲剧反复发生的症结所在。

余可谊在美国一家医院急诊大厅曾发现这样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不论患者是否有支付能力或处于何种保险状态,医院的急诊部门必须为所有急诊病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检查并维持其生命的基本稳定。这段话的正上方还有一行加粗加黑的字:这是法律。

原来,美国国会在1986年通过了《紧急医疗护理和劳动法》,它也被形象地称做“反抛弃病人法”。而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规定政府要担负起兜底性的埋单者角色。在中国香港、德国,类似的制度都已经先后形成。

对此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共识:“见死不救”绝不仅仅是医疗领域内部的行业性问题,更事关一个国家能否对每一个公民生命健康权提供切实的保障。毫无疑问,能否让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起码免于因缺乏救助而死于急诊室的命运,无疑是评价一个现代社会是否文明的底线标准。更何况,他们可能是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也可能是因意外而陷于险境的你我他。

因此,无论一个国家的福利保障高低多寡,对于这一问题,政府都拥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好消息已经传来。据财新网报道,一份围绕建立急救医疗救助制度的调研报告已于近日提交国务院医改办,其中,规模可达百亿元的急救医疗救助基金被提上议程。

是时候发生改变了。政府部门有必要在监督者的角色外,成为“三无”急诊患者治疗费用的基本保障者—— 若患者有能力但不愿支付,政府可通过司法渠道寻求解决;若患者无力支付,政府则有义务对急救室内的人道主义救助,提供责无旁贷的物质保障。

唯有如此,急诊室内的道德伦理底线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支撑。而包括危急病人、医生,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会从中获得心安。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门诊用药物终止早孕的患者300余例,年龄19~25岁占65%,26~40岁占35%。无孕史占50%。用单独评估量表测量药物性流产恐惧(ARD)的程度,例如等级量表(用无、轻度、中度、重度代表严重程度)。评估恐惧的性质及对能力方面的影响,应用信息量大的多维评估量表,如通过3个问题调查恐惧的强度和影响:①你感到过恐惧吗?②如果有,用轻、中、重表示恐惧的程度;③恐惧对你有何影响?

护 理

ARD的相关因素:①心理社会因素:目前对恐惧病因学尚无定论,研究证实,它与疼痛、焦虑、抑郁、孤独、自悲等因素密切相关。疼痛和恐惧的关系极为密切,被认为是恐惧的潜在病因。疼痛的发生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妊娠月份、给药方法、剂量、时间有关。经大量临床实验证明,给药时间短,疼痛加重;反之疼痛减轻。另外,个体的情绪、人格因素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及耐受力、注意力集中与分散、既往经验以及环境变化、年龄、社会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疼痛的感受。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地位,疼痛级别分辨力有显著差异。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耐受性增强,对于中、重度焦虑症状的患者给予抗焦虑治疗常能缓解恐惧。②病人的需求: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其一切愿望,使之配合治疗,减轻恐惧,战胜困难。

健康宣教:①让患者多了解ARD的影响因素、表现,确认恐惧的存在。②鼓励患者讲述有无妊娠史,并制定相应措施。例如:有的患者有妊娠史,恐惧心理较强,安排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患者多接触,也可让患者在用药期间听音乐、与人聊天、看小说等,可分散精力,取得的缓解方法,减轻ARD。③指导患者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提高健康意识,建立新生活。

心理调整:①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职业等,恰当地介绍相关知识,消除其恐惧。②通过热情亲切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情绪稳定,为主动配合终止妊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③特别是对无妊娠史的患者,她们的年龄大都在18~22岁,并多数无家属陪伴,孤独和自卑感更强烈,她们更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和关心。所以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主动与她们谈心,建立电话跟踪服务,随时解决一些问题,减轻心理压力。④家属是患者的支柱与依靠,让家属了解用药过程,确立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反应,积极配合治疗。

在院观察及护理:药物性流产在用药第3天后,妊娠囊在宫缩的作用下排出体外。这一期间由于个体差异,患者腹痛程度及反应也有所不同。应密切观察患者腹痛情况、阴道流血量及排出物。安慰并鼓励放松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对于流血较多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清宫治疗,术前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的合作。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避免感染。

术后指导:①术后应在院观察2小时,注意阴道流血情况,适当休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②注意个人卫生,每日用温水洗外,保持清洁。勤换内裤,不宜盆浴,可选用淋浴,以防污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③加强营养。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荤素搭配,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促进食欲,提高机体抵抗力。④术后1个月禁止性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激动的情绪。适当参加锻炼,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康复。

ARD普遍存在,其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护理对策亦非完善。但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健康宣教和对症治疗有助于缓解恐惧。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安徽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超四成

记者从省卫生厅获悉,随着我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报销比例提高等措施的实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农合住院病人报销比例达到44.62%。

省卫生厅统计显示,截至9月30日,全省参合农民累计已有360多万人次的住院医药费用获得了按比例补偿,2600多万人次的门诊医药费用获得了一定的补偿。此外,我省组建新农合临床专家库,对典型病例或大额医药费用的病例进行会审。对不合理的医药费用,通知相应的医疗机构整改;情节严重的,对实行垫付补偿的医疗机构,在补偿结算款中扣除;对暂未实行垫付补偿的医疗机构,从“费用控制保证金”中处以罚金。

宁夏:切实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记者王德臣)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紧紧围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把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安排布置20项重点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调研,切实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卫生工作两不误;切实做到既通过卫生工作和调研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又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卫生工作更好开展。

上一篇:护士交班报告范文 下一篇:护士进修个人小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