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3:59:13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目前,高校德育的载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学生思想道德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因而,要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德育答辩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通过上述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1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十年之际曾经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当前的德育工作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人们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是培育人才首当其冲的事。蒙台梭利也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教师的价值及重要性。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过于将目光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德育观念比较淡薄。然而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是时代向德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学生在恰当地教学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校都在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其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其主张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唤起对人性的尊重,充分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老师与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在道德教育中,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过交流产生共鸣,促进道德的内化。二是要明白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

二、调整德育的自身结构

调整德育的自身结构,包括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在这三个方面落实并创新,方法且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就要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应个体发展的实用的德育目标,依据学生现状落实德育的内容,要有科学而又可行的德育方法,还要考虑到德育的渗透性、复杂性、长期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途径协调合作,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途径: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二要高度重视家庭在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三要注意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四要重视网络在德育中的影响作用,最后还得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三、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我们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 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事实上,学生的品德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所以,德育评价应逐步趋于多样化: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总结评价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

(二)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德育评价内容而言,德育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品德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就评价主体而言,德育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

(三)构建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过程性德育评价又叫形成性德育评价或进行型德育评价。德育过程性评价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及时掌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的错误倾向和发生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德育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即必须实现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只有被评价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与德育过程的结合,否则,外部推动力再大,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

[2]刘羽.浅谈教师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大庆社会科学,2005(4).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测评;现状分析;优化实践

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道德观念受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评价指标存在不确定性,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的难度。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的测评体系,对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基地,在测评方法、指标体系、测评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四年中不断完善和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测评体系和测评办法,并在4个年级40个班级中实行,收到良好效果,测评方法被兄弟单位借鉴使用。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德育测评是在原有的综合测评的基础发展而来的,测评结果以德育学分的形式体现,德育学分与学习成绩一起作为对一名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与表现两个主要指标,是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是落实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党的十报告也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测评是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有效方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2、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德育测评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认知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测评办法和各项指标的学习和参与每个阶段的测评,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3、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多,情况复杂,教育和管理难度大,需要科学的、规范化的、可长期执行的管理措施。针对每一个大学生进行的德育测评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都与德育学分挂钩,使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4、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德育测评工作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测评中包括的非专业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避免学生只关心学习成绩,而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现象。测评体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遵规守纪、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这些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5、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通过德育测评得到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德育学分可以为学校、学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确定工作的着力点提供参考,为各种先优评选、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提供信息。德育学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努力方向。德育学分还是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德育测评办法和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行制定,不同的学校使用不同的体系和方法,除德育测评外,现在还有一些高校实行综合测评办法(此办法中学习成绩占一定比重),两种测评的内容一般是相似的,结果使用也基本一致,前者更加突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核,是对大学生德育测评的发展趋势。由于对德育的测评不能像智育和体育有明确的指标,可以直接答案打出具体的分数,结果容易受到评价方法和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各项德育测评指标解释和理解不同,也会导致德育测评效果的不理想。

1、认识不到位,对德育测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的一些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测评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人怀疑德育测评的作用和合理性,对德育测评持应付的态度,走形式主义,减弱了应有的效果。还有的对大学生对德育测评了解和认识表面化,把德育测评简化为综合素质加减分,导致学生为了加分而参加某些活动,呈功利化趋势,失去了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根本意义。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德育测评的各项指标和实施方法认识不全面,不重视,不能发挥德育测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

2、德育测评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有待完善。

现行的测评体系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分,这部分所占比例一般超过50%,属于主观部分,另一部分为加减分部分,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加减相应的分数,属客观部分。前一部分往往存在普遍得高分、分值区别不大的情况,起不到应有的区分作用。加减分部分注重学生的行为结果,不注重动机,为用投机行为获得加减分提供了可能。例如迟到一次扣1分,校报发表一篇文章加2分,那么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就可以用发表文章来提高德育分数,这显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利,容易助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冲淡了德育量化教育功能的实际效果。也有因个人某一特长多次加分多,使测评分远远高于其他同学的情况发生。

3、测评结果不能体现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测评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真实水平,而现在大学能提供的得到充分认可的就是传统的学生评价就是智育成绩,对德育及体育重视不够。现在的德育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很难说给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了多少分。

4、测评中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当前的德育测评办法中,学生个体往往是处于被动的位置,由辅导员老师、评价小组或其他同学给出分数,不能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造成学生不重视此项工作,而使这项工作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德育测体系的评优化实践

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院对原有的德育测评条例修改、完善,制定了《德育学分测评条例》、《德育学分加减分细则》,设计印制了《学生德育学分测评表》和《德育学分互评表》,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具体合理的测评办法。

1、 德育学分成绩的组成。构成测评成绩的指标体系包括班级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和个人素质自评分三部分。德育学分测评成绩总分10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占40分、辅导员测评分占20分、个人素质自评分占4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学生的日常品德行为表现,为每一名同学打分,综合得出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则是根据该同学的个人自评和日常表现、由辅导员主导、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个人素质加减分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等。

2、测评程序。学生德育测评每学年总评一次,个人素质加减分每学期初统计一次。每年九月份对学生上一学年的德育学分成绩进行测评。测评工作在学院德育学分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辅导员负责,指导班级做好日常材料的记录及测评工作。各班设立由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组织开展本班德育测评工作。测评时每人发放《德育学分测评表》,与德育测评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在该表上。

3、测评步骤。

班级互评:召开各班班会,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每名同学的日常表现,为每位同学打分。打分原则:满分40分;25分至30分区间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20%,30分至35分区间占60%,35分至40分区间占20%。每名同学班级测评分为在全班同学打分的基础上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最终得出平均分。

辅导员测评:每名同学结合自身情况提交一份学年个人自评报告,对自己一年中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并对下一年度作出规划。辅导员根据学生自评,结合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与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该同学的辅导员测评分。

个人素质自评: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个人素质发展情况,后由班级评议小组进行核实,根据德育素质加减分细则给出。

以上各项成绩得出后,相加即得到学生的德育学分。经学院审查、公示后生效,同时将原始材料整理归档,妥善保存。

四、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实施的几点思考

通过在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的改革和优化实践,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期逐步完善相应制度,来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及广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年级会、主题班会及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引起学生对德育测评的重视,主动地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中去,积极参与德育测评与道德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德育测评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德育教育目标,分解设立德育建设指标体系,注意科学性和导向性,建立相对固定的测评制度和测评程序。一贯的测评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产生持续的教育作用。要注意加强对德育测评队伍的培训,使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掌握流程和方法。加强和完善日常记录,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制定测评办法,设计简章实用的测评表格,使所得数据兼顾代表性和可行性,即要充分体现德育测评中的各个指标,又要避免过于繁杂的数据统计和计算。

3、保证测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突出道德品质考察。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生德育测评标准体系,决定着我们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按照培养目标统筹构建,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主次分明。测评过程中的打分原则要求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科学、合理,测评结果要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区分度。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测评中要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测评指标即要体现别人的态度和看法,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总结和思考。学生之间的的相互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在区分、辨别、评价中学习,形成良好氛围,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自我评价一般通过个人总结、德育报告、人生理想报告、个人发展规划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符合道德修养提升“反省―躬行”的波浪运动和螺旋上升。通过他评与自评,可以把学生的德育测评过程转化为学生内在认识的过程,对学生起到约束和暗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陈桂淑,中国成人教育,2008.

[2]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夏飞,2012.

[3]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吴双,李斌雄,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

[4]高校德育量化测评的优劣分析及优化[J],周春林,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 问题 对策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远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对新鲜事物有着求知和好奇的心理,再加上此时他们的心智也并不完全成熟,对外来诱惑的抵抗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支柱的构筑,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观念守旧的问题在我国各大学校中这是较为普遍的教育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观念守旧主要表现在德育的观点、内容、方法和人们的道德规范仍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忽视德育的倾向,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政治观念淡漠、理想信念迷失、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成了当今大学生人生信条中的一部分,这就势必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大学生品德素质低下,从而无法实现高校的德育目标。

2.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以传统的“填鸭式”的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道理讲得多,管教得多,而对学生启发却很少,教学形式呆板,缺少灵活性与创新,德育工作虽然按教学要求和计划去做了,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有失规范,价值观念不正确,人格缺陷也就日趋明显。

3.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的是人们“知行统一”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是检测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而目前许多教师将德育简单地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考试手段仍是高校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分数成了绝对的依据和量化指标,这种做法严重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将使德育的结果与德育的目标产生偏差而脱节,最终将无法发挥出高校德育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其中包括物质与思想。而对于教育来讲,观念和教学的创新才是最为重要的,是紧迫的,也是势在必行。其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有:

1.与时俱进,改变德育教育观念。德育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是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先导。观念的转变必然会促使高校德育目标、课程、方法等的改革。作为塑造人的德育应该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走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思想脉搏,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三全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高校德育工作满足新知识时代的需要,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创新德育方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代,使得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降低道德素养,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变,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误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先进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的、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领悟,最终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3.积极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优化育人环境。高校应注重文化建设,重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发挥这些场所在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让高校文化指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高校在为师生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4.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德育教师应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学习、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博取众长,并按照知识型、学者型的模式去改造或塑造,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德育教师在言行举止中给学生做个好榜样,才能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带动学生、用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首先素养,使高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5.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高校的德育评价中,要针对重理论水平、轻德育实践的错误倾向,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新体系,而是将理论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自我测评、同学和老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客观性原则,也使德育评价体现出全面性;既肯定学生的优点,也指出了错误,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德育评价的诊断反馈作用和激励、监督作用,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及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主义的和谐与发展,也更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对我国高校德育现状之思考[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11.

[2]郑淑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班化;德育教育;必然趋势;优势;实施;评价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个人口逐渐减少的时刻,我们也要改变我们的德育教学形式,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小班化”德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常说一句话,“不成才要成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尽管我们把德育教育常抓不懈,但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学生们的某些行为确实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近几年由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的关注,这对我们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契机,小班化是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必然趋势。“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教育“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小班化”德育教学,学生人数减少,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的分额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的个体成倍增长。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世界接触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

二、“小班化”德育教学的优势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目标,不得不让我们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放在引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分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味能受到思想教育的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讨论、自主发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品德课的作用。

(2)有利于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少,分组教学不言而喻,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健康食谱”这一课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让他们分别去找健康的食品和不健康的食品,还有如何吃才是健康的等,有些学生完成的很好,找的也很准确,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有一定的困难,我尽量就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让全体同学受到吃健康的食品的思想教育。

(3)有利于增强课的展示密度。“小班化”德育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大大增加了展示的密度,包括个体展示的时间,小组展示的时间,小组讨论的时间,展示的次数等, 通过展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了参与课堂的密度,可以更多的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总结体会到德育思想,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小班化”德育教学的实施

德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活动性、实践性。,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德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情感的功能,就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不管是德育课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不管是大班课堂还是小班化,学生都要有兴趣参与,所以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之乐。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实物演示,利于理解;音乐渲染,强化气氛;图画再现,形象直观;幻灯录音,吸引注意等等。低年级还可把游戏引进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使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如进行《健康食谱》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实物拿到课堂上,在配以适当的游戏,及可以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到课堂中来。

2.互动教学,体现主人翁课堂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创造他们互动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互动教学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和谐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一定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参观访问、观摩影视、社会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德育课中几乎每课都会涉及到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德育课的重点,因为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指导正确的社会行动。创造机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把思想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小班化由于学生少,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参观访问,去做社会服务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和没有学到的在实践中都学到、都用上。

四、“小班化”德育教学的评价

小班化由于学生少,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和发展。

1.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在德育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及时评价,在学生作出回答的时候就给予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虽然社会调查做的不是很好,但他从调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思想,我们不能仅从他的社会调查这个作业做的不好而不去关注他的新的体会。

2.评价要多偏向激励功能

每个人都爱听激励的话鼓励的语言,小班化的课堂让我们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这样的评价,比如以前我们在大班化的时候用“小红星”等形式进行评价不方便,小班化我们就可以轻松实现了用“小红星”、“小红旗”或“小手印”对表现优异者加以形象化鼓励。

3.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德育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也是学生思想交流的机会,正确的去评价别人,这不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少的能力吗?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是表现自己思想意识的机会。小班化让我们更易实现这个评价机制,让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互相评价,体现德育课堂的和谐氛围。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体系;德育六要素关系;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68-04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职业地位和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断探索完整有效的德育培养模式是每个德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德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虽一直在努力推进,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如存在单纯依赖高校政治思想课程或者以纠错为导向的不成系统的一些活动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倾向。鉴于以上情况,有别于现有德育工作模式,以本校学生特点为充分依据的新的德育方法亟待推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治疗”和“纠偏”的倾向,将注意力放在激发人性积极性并加以引导的方面,以促使个体释放并扩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以获得和谐的心理状态。如爱尔兰心理学家艾伦・卡尔(Alan Carr)就总结道:“传统取向心理治疗主要关心的是消除症状、应对时能造成的限制,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工作重点则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 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思路,借助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有了理论指引,势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予以配合。在结合多年育人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碎片化的育人不是切实有效的育人,必须将一系列的育人实践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闭合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促使育人工作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何充分发挥德育系统内各部分的作用并形成合力,进一步促成德育的切实有效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梳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系统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六个部分组成。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道德培养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即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软实力,这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来看,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总体性目标。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则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未来职业特点,更加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的德育目标就不是仅仅停留在培养一个符合社会公约的公民的层面,更该是培育一个可以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感的人。正如艾伦・卡尔所说,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科研领域,就是用科学方法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涉及了解并增进幸福和幸福感。”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同时也是实现德育效果的凭借与依托。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则要求德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并充分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培育包括好奇心、勇敢、善良、宽容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具体说来,则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性德育目标,结合不同年级德育主体的差异性,从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六个因素着手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可以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专题讲座、人文课堂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

(二)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是一种载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远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他将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到了入学年龄以后将得到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则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乃至回报社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德育途径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提升,企业磨炼是完善,社会历练则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为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应该更加注重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即积极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系统,他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发挥效用。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标服务的,同时,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式,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是二者共同参与的。传统的德育方法比较简单和直接,以语言说理类为主,这种德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认同感,也降低了他们进行自我修正的主动性。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方法则更加强调发挥学生本体作用,采取理解、赞美和寓教于乐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德育,如在未来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实践锻炼类、行为训练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等方式方法。

(三)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

德育管理是合理组织各种力量,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德育过程的管理是重点。只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德育年级管理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一环。在德育年级管理中,用班级、系部、学生会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参与管理,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意识到教师和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意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民主关系,从而,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也有利于他们良好德性的养成。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各类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有关评价对象的德育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过程。德育评价是一项教育价值判断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广泛的,评价的内容是多向的,受评对象是多样的、动态的,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把握德育评价体系。学生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核心,系部、班级德育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全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德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连续性和递进性。与此同时,也要转变以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体的评价关键,将学生的主动性评价和接受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在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的同时,积极关注学生对教师影响的评价。

二、德育系统六要素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个特定系统中存在、发展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该体系的六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最佳德育效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则将直接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少了德育目标的引领,德育工作将如无舵之船,没有了方向,甚至南辕北辙;少了德育内容,抑或少了德育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德育工作将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少了德育途径,任何德育工作将失去应有的载体,完全无法开展,少了任何一个德育途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不完整的局面;德育方法如若选用得不恰当,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在选取德育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德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而如若缺少德育管理的环节,则德育工作将零散化、随意化,严重时还会导致德育工作者因不遵循德育规律而产生不好的后果;德育评价是对以上德育工作的检验和验收,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德育工作则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修正,德育评价这一环节使得德育体系真正闭合起来,不断反馈给德育工作者以不断修正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真正步入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中。

三、积极心理学给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形成更具适应性的闭合系统

积极心理学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范式,它将注意力集中在挖掘人的优良特质和潜能并加以放大,以促成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德育工作者应更多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为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从而促成更具适应性的正循环德育闭合体系。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可以在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进行更多尝试

高校德育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成效,就必须树立以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积极心理学倡导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倡导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恰好契合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德育方法应当能够促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秉持对社会和人生的道德信念,平衡和协调自我情感和行动,解决因具体问题而引发的价值冲突,从而在行动中实践自我道德信念。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则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将自我投放在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重大而超越的问题,最终实践道德上的大我。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德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无时不刻不体现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养成与道德品行提升的一种感情慰藉和文化渗透。一个满腹经纶却素养低下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现代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永远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四脚书橱”,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养的缺失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化,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并引导其成长为“完整的人”,才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终目标。

(三)德育管理和评价是积极心理学影响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德育,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进行和谐德育的构建需要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协调德育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新的闭合系统。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是构建正循环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具体德育管理机制,并构建多维度的德育评价体系,摒弃以前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出发,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积极总结规律,不断调整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德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德育六要素关系的清晰认知和把握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爱尔兰)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53.

[2]孔祥利,杨继顺.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师教育,2009(3):81-85.

[3]马兆勤,周恩善.新时代与新德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4]乔万敏,邢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刘新跃.高校德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6]李忠英.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7篇

一、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二、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会议在天津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以德育课为主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内在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简要分析,提出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几点意见。

一、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对象成绩差,素质底。

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线下生,质量普遍比较差,生源质量差不仅体现在在校学习的成绩比普通高中学生差,更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低,影响了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这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2 教师授课质量低。

尽管目前中职教育正得到不断重视,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却迟迟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必要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响到中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仅学生不主动学习,部分教师也敷衍了事,不重视中职课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文化课和实践课并没有多少区别,要科学地判断学生在德育课中到底收获多少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多少,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依据可供参考。

二、对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建议

2.1 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教育机构都在加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的提高,盲目扩招和争抢生源给农村中职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闻中职招生色变”,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改变招生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招生程序的规范力度,遏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提高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制定一定的软硬件考核指标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的学校,还原中职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职学校招生人员资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事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农村中职招生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员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生和家长,败坏中职教育的声誉,严重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招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规范招生行为。

第三,对中职学校自身来说,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就是要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职招生规划,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在明确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办法,确保招进来的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习。

2.2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德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中职学校其他学科的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很难通过单纯的考试来进行衡量,要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以考卷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对中职学生和教师来说,德育课的评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已远远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德育教学评价需要对中职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这并不全面;德育教学评价应该产生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评价还需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德育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总结德育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总结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达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课方式,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授课方式一般比较落后,受制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的“教与学”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德育教学中,结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农村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注重和完善下面几种教学形式:

首先是进行“对话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性地提问。德育课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进行圆满解答,这同样也是教师个人提高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加强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要做好讨论话题的调研,为课堂教学准备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题目,议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关心的就业、工作现状等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还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强辩论。将辩论的教学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对弈中快速吸收知识。辩论不同于讨论,面不应太广,抓着某一点,深入展开,通过辩论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采用小论文进行考核。采用布置论文作业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分析,通过论文最终真实地反映学习成果。论文的着眼点要注重实效性,可以考虑对国内外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动、直观,并且养成注重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交流。

德育课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并不比其他学生差,甚至在农村中职学校中,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这就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德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德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因此,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适当地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还要加强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里波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来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德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2]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议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9篇

■ 学生个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学生个人德育积分制。各班级针对本班级学生特色,制定班级班规和德育积分制度,学生获得综合评比流动红旗、卫生评比流动红旗,各种“纪律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奖励,都在加分之列,反之,有违纪现象则减分。

建立班级管理日志,包括课堂纪律情况、课间纪律管理、班级卫生管理等方面,主要负责的是班委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予表扬或批评,每月进行总结,纳入学生个人考核积分。

每个月进行个人德育积分的考核,由班委根据各班的班级日志统计情况,以及任课教师的课堂记录,进行个人德育积分的评价,并根据统计结果,及时向家长发放家校直通车的联系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作汇报。

每学期进行2-3次的各种“星”的评比,包括“文明礼仪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纪律标兵”、“进步之星”等,年级定期召开表彰会,并且给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家长颁发“全星奖”。

采取学分制来评定德育积分,并且根据家长给学生的评价、教师给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期末进行德育积分的等级评定。

■ 学生个人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每个班级在学校范围内有各自的爱校劳动承包责任区;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承包的公共设施,可以是自己家居住的小区范围内的,也可以是学校范围内的。班委会进行个人承包设施的数据统计,年级组把学生承包设施情况进行展示。

每学期学生至少参加1-2次社区活动,可以利用假期到社区报到,参加社区活动后,由社区为学生开具参加志愿服务的证明信;年级组利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

由任课教师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每个学生至少完成1-2项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并有课题记录或者学习作业。

参与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或学校体育艺术节活动,并且记录学分。

学校在科技节期间向学生介绍科技环保知识,开设水火箭、数独、单片机等兴趣小组,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环保知识,增强环保和科技制作的技能,学生边学习边制作,并上交一件作品,记录学分。

■ 家校直通车联系卡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统计以及学习进步情况,给学生发联系卡,及时与家长沟通。

班委会根据学生个人德育积分情况,以及班主任定期组织学生互评情况,由班主任向家长发联系卡,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坚持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必须将学生评价资料分析综合,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掺杂个人感情,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以贯之。

2.自省性原则。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达到“三省吾身”、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

3.现实性原则。要把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既不脱离实际,至善至美,又不至于标准过低,从而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

4.发展性原则。针对学生全部的成长发展过程给予不断的评价,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行为表现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5.可操作性原则。科学选择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指标。

二、掌握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1.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给出一个准确的分数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停留在这一步,还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德育表现给予明确的评语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够给予学生既可靠、准确的量化数值又明确的定性描述。

2.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未定型,其思想与行为受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的影响,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观念来看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既要从相对稳定的时空背景和特定环境评价其德育状况,又要从纵向以发展的理念评判他们的德育水平;既要关注某一时段、某一德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又要对学生过去的德育水平、现在的德育表现以及将来的变化发展趋势,从纵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

3.自评是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价,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他评是外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检查性评价、认可性评价、鉴定性评价。要引导学生对照德育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德育评价,达到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目的,实现对德育品质的内化。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家长、同学、老师的评价与鉴定,从而实现德育评价的育人效果。

三、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1.评价要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衣着不整,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穿拖鞋,女生烫发、染发,男生留长发、染发,吸烟喝酒,说脏话,骂人打架,,看黄色书刊,唱不健康的歌曲,上电子游戏厅或娱乐厅等地活动者,每项次扣德育分3—5分,情节严重,经教育不改者,上报德育处一律处分等,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档次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还需要努力等级差。对学校、教师或家长提出要求,使得评价更能凸显针对性、实效性。

2.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找到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为他带来创造和欢乐。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家长建议和教师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德育评价的唯一依据,还要包括学生在校内外的活动、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群体的气氛和精神面貌等。

四、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1.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应该从在校学生的现实德育活动出发,德育行为为基本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使被评价对象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既要善于从学生的平凡中挖掘伟大,又要善于对学生的“小恶”给予警醒和矫正。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并改进。

2.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尊重学生的尊严和需要,进而依据学生个人特点,指明努力方向,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着自主自立精神的人。这才是德育评价的出发点和推动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探寻深处的需求,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果你去尝试,将会体验人性的美丽。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教师评价学生时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个人观点,才能体现出人性与人文。

上一篇: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下一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