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6:14:48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一、语文学科的穿插。

作为同是语言的学科,语文和英语有着很多共同点,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经常会涉及类似语文知识的运用。如进行文章阅读、开展语法讲解、分析句子成分、理解修辞手法等等,都要求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如果你的语文基础不牢,那么对英语里的从句理解和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高二上册对非谓语动词用法的说明中,就涉及到做主、谓、宾、定、补、状的成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就发现,语文好的同学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就比教容易,而且马上就能对号入座。另外,在讲解单词的词性时,尤其在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时,也要求对句子的基本成分进行理解。在我们的试题中,更是常常见到不同类型的短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理解,实际上跟学生对文章题材的掌握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能根据语文知识迅速识别,那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语文知识的考察和测试,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一定要紧记一句话:语言都是相通的,一会百会,一通百通。

二、数学知识的点滴。

随着课改的进行,高中数学也向应用型转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我总结了一下,在现行的新教材中,除了在课文阅读中有关于人物出生年月日的数字外,大量的数学内容都在每个单元的听力练习里。有直接获取数字信息的,也有要运用数学的加减乘除进行一定运算的,甚至还有几何内容的。例如,高一上册unit3的听力里面,就要求根据材料说出飞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而文中只提示了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间。另外一个就是在高二下册unit12 Fact and Fantasy, 在热身部分就有关于地球上几个“最”的数字了解,这也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高三unit1 That must be a record 对于世界记录的讲解一文中,一共有十八处提到了数字;在此单元的听力里面更是要求学生能记下有关材料的数据。所以我们随时随地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敏锐性,无论是听还是计算。

三、历史问题的探讨。

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研究历史的过程,去学习和了解国家在过去的岁月里变迁和进步。因此英语的教学就是一次次历史的回顾。现行的英语新教材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阅读文章都在跟我们讲述一定时期某人、某物、某事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世界历史知识更是丰富多彩。如高二下册Unit14 Freedom Fighters就要求大家对美国内战的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这里的阅读理解部分。高一上册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让我们经历了一次语言的变迁,还有对很多伟大人物的生平学习,如StevenSpielberg, St Petersburg, Helen Thayer, Stephen Hawking, Jules Verne, Martin Luther King,Jr等等。有了扎实的历史知识,老师和学生才能在课堂自如的训练和交流,也有利于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四、政治经济常识的渗透。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一直都是人们争取和奋斗的方向,无论是美国的内战还是其他国家的发展史,都随时与之相连。在高二下册的unit16,关于美国的学习就要求教师能简单的将美国的政权知识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补充,这就给老师提高了要求,在这一单元的热身部分就有对美国国内政治机构的判断题,在阅读中涉及的有关内容更多,高一上册关于英国历史的那篇文章也是同样的。高三阅读提到的The silk road to India, The Contacts between Arab and China, 这些都跟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离不开的。那么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常识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五、地理风情的了解。

可以这样说,在新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地理知识的出现,尤其是自然灾害,城市国家的介绍等等,都离不开这个内容,特别是教师在丰富这堂课时,更是要有充分的地理知识,才能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高一上册unit4, 要介绍一下洪水的形成和发生;高二上册unit5, 有关于英国地图的描述和地理气候的分析;unit10又要学习台风的知识。还有在一些科幻小说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高三unit3整个单元就是对奥地利这个国家的描述,阅读部分简直就是一篇标准的地理章节,对其位置,天气,地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如果有很好的地理常识,那么这段短文读起来应该没有多大问题,虽然从面上看它很长,语句挺复杂的。我想这也是地理恢复高考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注重地理知识的积累,有很多阅读内容有时候就是对地理常识的测试和考察。

六、理化生的融合。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很多的生命进行着新陈代谢。那么跟这有关的知识也时时存在于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如高一上册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 ,谈及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灭绝的原因;高二下册unit13 The Water Planet, 要求学生了解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还详细的解释了海盐量和密度,热容量等非常专业性的术语;高三unit4 Green World,给我们讲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on of Species)。在实际的课程中就给老师和学生提了一个高度,对这些知识我们在理化生科目的学习时就要重点理解,为后面英语课文的研究作好准备了。

七、艺术氛围的营造。

在高一上册unit11 MUSIC,让学生学会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在第七单元又给我们介绍很多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貌,陶冶了大家的情操。第十二单元更是将艺术与文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全面的培养和发展了大家的欣赏水平。下册有将各国的节日和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unit13 Healthy Eating, unit14 Festival, unit20 Humor.高二的教材更是得到了升华,不仅有艺术和建筑业的关系讨论unit3 Art and Architecture, 更有对诗歌和戏剧的鉴赏,unit 4 A garden of poems,unit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魍车慕逃观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在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通过将综合素养渗透到语文知识的传授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生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生命教育;综合素养;语文教学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回归,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水平,从而实现品格的升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总结了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渗透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覆盖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包含的一切方面,这不仅包括了人的生存方法和生活手段,以及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对待问题时需要掌握的策略以及应有的情感,同时还需掌握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人们应当学会生命管理的正确方法,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够真正自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给世界、社会、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正能量,散发独有的光彩和绚丽。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经典人文学科,融合了各个领域的多种知识与思想。所以,语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与个人品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加强学生对语文人文性的解读,提高他们的语文和语言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对于人文性和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本思想。这都要求教师必须把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进而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获得“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关怀。

三、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方法

1.引导学生有效认识生命本质

认识生命的本质,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解。如:通过高二上册的《祝福》,教师就可以以此引导他们接受生命的不同形式,即成败、优劣和高低贵贱都只是生命的正常形态,教师必须对生命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心态。这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淡然地接受这个世界赋予教师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

另外,学生还应当充分认识和理解生命的独立性,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拥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喜爱,保持一种高昂、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切跌宕起伏。所以说,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存在意义是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人生观的正确建立铺平道路,从而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进而做到真正地珍爱自己,关心他人,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淡泊明志。最终让学生真正地热爱生命,为生命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课文学习理解生命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其中的生命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荐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

例如,尽管高二下册的《热爱生命》是一篇选学文章,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珍惜时光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知道不应浪费生命,浪费自己稍纵即逝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宝贵,进而珍爱自己生命中的点滴时光。

3.通过写作拓展生命内涵范围

如果说课文是学生获得生命教育的基本素材,那么写作则是检验学生生命教育水平的途径,实现生命教育个性化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将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有效地对生命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生命是一个涉及非常广泛的题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进行各个领域的结合,让学生进行生命题材的写作。如:教师可以通过“文明出行”“保护自然”“远离不良诱惑”等题材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写作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理解生命的价值。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拓宽了作文题材,也接受了有效的生命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生命教育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语文的人文特点,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使其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活和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笑.敬畏生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J].考试周刊,2012(16).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珍珠,泪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

强调作者琦君的散文风格——温润素雅,犹如雨后丁香所散发的淡淡清气;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丽。这篇散文就是她在70岁时所写的。

三、美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为配乐美读课文,同时,请学生们找出文章中有几个关于泪珠的故事。

四、泪珠故事的寻找、定位

在找出泪珠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故事归为三类:书中泪、现实泪、圣人泪。

五、学生讨论(设置有梯度的三个讨论题)

1.这么多关于泪珠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哪一则能拨动你内心深处的琴弦。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触。(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泪珠的三重境界:纯美、至真、至善。这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既呼应了之前总结出的三种泪珠,又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2.书中的这些眼泪能不能换个顺序来写?

明确:任何一个教人向善的观点,或者说宗教,都有一个原则,就是推已及人,从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到基督教导大家“爱你的邻居甚至爱你的仇人”,无非是谈这一点。文章开始的泪为自己而流,到为自己的孩子而流,这已经是无私,伟大,纯洁的泪。再到对自己的生命,事业,追求。但是我们看到的流泪的范围是越来越宽,宽到最后是慈悲泪与感恩泪。

小结:作者对泪珠的认识由浅到深,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知,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到更高境界的升华。入世愈深,愈能体验到泪珠的美。从爱己到爱人,这泪珠闪烁着最美丽的光辉,是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3.而在这个升华的过程中,又是什么把这些如珍珠般晶莹璀璨的泪珠串起来的呢?

明确:“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根线,将这些闪亮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琦君告诉我们,有爱的泪珠就是珍珠。

六、谈经历

让学生谈谈十六七岁的人生当中,经历了哪些泪,说说自己的人生体验。

学生大多谈到“书中泪”“现实泪”,而“圣人泪”却没有涉及。于是在此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强调慈悲之心是一种爱,一种对整个人类的悲悯情怀。

七、看图结课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该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与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与世界上应该施与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用一组“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

教学后记:

由于是公开课,这篇课文笔者准备了很长时间。课后又经过组内老师批评指点,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在备课和讲课中,主观把课文中的“圣人泪”预设为只有观音和基督信徒们才能流下的眼泪。即把“圣人泪”神圣化了。其实,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为自己父亲的去世流泪,全班学生为他的遭遇流泪,为父母们的养育之恩流泪。此时,笔者的学生就已经有了圣人的心肠,掉落圣人的眼泪了。而笔者却在课堂上强调“为全人类而流泪的悲悯情怀才是圣人”,是多么简单啊!

其次,当学生讲述自己流泪经历时,谈及电视剧《我们的父亲》中伟大的父爱时,全班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但是笔者却因为缺乏经验,没有给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推波助澜的评语,十分可惜。

再次,课件制作方面有一个声音与图片循环链接的小问题,是备课时不够细心所致。致使课件缺乏一个整体感。

如果说这堂公开课有什么经验可谈的话,大概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散文化的、美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比如导入与结课的设计。利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用一组“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使得课堂教学首尾呼应。

同时,通过这堂课,笔者也悟得:语文教学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和语法的学习。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涉猎广博的知识,不断的向各位老教师及同龄人学习,才能有所发展和提高。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课堂气氛不活跃,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老师感到棘手与烦恼。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灌”,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处于死记硬背状态。把一篇篇原本充满着深刻意蕴、内涵丰富、有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支离破碎了。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的,不利于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开展。

笔者在教学高二上册《游褒禅山记》时,除抓住重点文言知识考点外,力求挖掘文章内在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课文重点抒写人生感悟,议论“志、力、物”在人生事业中的作用。文章议论形象深入,观点态度鲜明,因此,全班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总结出王安石成功法则:成功=志+力+物。而在这三者中,王安石特别强调“志”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尽志无悔”的观点。因此,在疏通文言字词后,我单独用一节课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因此,我从四个问题入手,力求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再度创造,期望学生在对话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让学生坚定人生信念,勇往直前。

首先,笔者要求学生理解文中所说的“志、力、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学生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关于这次游历的“志、力、物”。然后将三者引申到人的生命创造过程中去思考,此时,学生不断丰富“志、力、物”的文化内涵,最终学生明白“志”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力”即是外在的体力,更指个人能力、修养、学识、品行等;“物”可指提拔赏识自己的人,也指关心和帮助自己的良师益友,也可指一种机遇等。在逐层引领下,学生明白了王安石关于“志、力、物”的真正内涵。

当学生弄清“志、力、物”的内涵后,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王安石一生是如何践行“志、力、物”的人生法则的?他的一生是怎样体现“尽志无悔”思想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交流,明确王安石从小生长在官宦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兼济天下成为他从小的志向,加之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坚定了他救世的人生信念。正是在此种信念的支撑下,王安石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力”,极力寻求可凭借之“物”。虽在变法过程中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最终变法的失败,乃客观因素造成,因此“尽志无悔”在王安石一生中成为最耀眼的光辉。

在明白作者的精神内核后,笔者抛出第三个问题: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是否也体现着王安石“尽志无悔”的思想?此时,学生纷纷谈论自己心中的英雄,谈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从屈原谈到谭嗣同再到埃蒙斯;从石缝间的小草谈到悬崖上的苍松;从一只蟋蟀的执著到日本的一匹“不赢马”春丽。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精神的伟大力量,他们分明被同学们所举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事迹所震撼着,“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也逐渐被学生接受。

学生感悟到此时,也对“志、力、物”和“尽志无悔”思想有了深入的感悟,实现了一个由外到内的精神内化过程。于是,笔者再次发问:让我们回到当下,用文章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对目前自我现状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此时,学生提笔凝思、有感而发。10分钟后一篇篇自我认识反思的短文浮现在眼前。叶洪伟(化名)同学这样写道:反思目前我的学习现状,我自认问心无愧,我抓紧了一切时间学习,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我将珍惜亲戚朋友老师的帮助,我将最大限度地丰富我的学识修养,我将执著于我的大学梦。邓悦(化名)说:面对一切外物的帮助,我常常无地自容;父母的期盼,老师的信任,让我羞愧难当!直到现在人们对我的评价都是“聪明有余,勤奋不足”,看到王安石那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让我幡然醒悟,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在此次自我解剖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也看到了自己要实现自我理想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坚定了“尽志无悔”的信念。

最后,我顺势要求每位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尽志无悔”的感悟,此时的学生跃跃欲试,最后笔者总结道:王安石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生命仅有一次,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只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才能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在与文本的层层对话中,文章的文化内涵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内化为精神动力。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鉴赏能力;教学能力;学生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应更具有诗情画意,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天地,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及充满情趣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诗意的教学方式,画意的阅读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学生情感。下面就以课堂实例来探索如何将诗意的教学、画意的阅读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的讲述首先应创设诗意情境,通过不同情境,将语文精神及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及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如: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课时,该课文为苏教版高二上册必修课文,主要讲的是麦当劳通过快捷及价格低廉的方式,被大众广泛接受,同时在我国也受到了热烈欢迎,但其中所赋予的意义与美国有着本质的不同。针对这篇课文,有人会好奇怎么将这篇议论文讲得具有诗情画意呢,该怎样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麦当劳广告,画面中的美食让人馋涎欲滴,进而点燃了学生的热情,甚至班里调皮的学生已开始舔嘴唇。然后,问大家喜不喜欢吃麦当劳,绝大多数学生齐声说:“喜欢。”继续追问学生:“那你们每个人都喜欢吃里面哪一款美食呢,用诗的形式将这款美食描述出来,哪位学生写得好,放学就请哪位学生吃麦当劳。”班里每一位学生都绞尽脑汁地想,过了十分钟,他们将自己写的诗念出来,写的诗妙趣横生,花样百出,引得全班学生嘻嘻笑,班里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又问学生:“那大家是通过中文还是英文宣传了解的麦当劳?”班里学生的回答无一不是通过中文了解。教师继续追问:“那其中有谁知道麦当劳里有哪些中国文化表达呢?”(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通过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瞬间充满激情,创造了活跃的课堂,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画意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培养一个个相同的模板,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创建一个内容共创、时空共有及意义共生的课堂氛围,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及想象,进而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及诗情。尤其对于文学经典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文学经典中学习,开阔文学视野,领悟文学真谛,增强鉴赏能力。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内容,此课文着重讲的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进而向读者展示贾府奢侈的生活、豪华的环境及森严的等级礼法等,最终描绘林黛玉、贾宝玉及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详细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见面,为接下来小说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该课文时,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林黛玉进府路线及人物关系制作成幻灯片,展示每一位人物图片,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物关系。同时,在展示幻灯片过程中插入《枉凝眉》曲子,让学生在歌曲及画面中感受每一位人物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及诗意。其次,在了解本文字词句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默读,找出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语句,并将其标记出来,理解这些句子的作用(指名回答)。最后,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发问:“大家更喜欢小说中哪一位人物呢?为什么呢?”(讨论,自由回答,畅所欲言)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站起来,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有学生说:“喜欢贾宝玉,因为具有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能够突破封建思想的禁锢。”还有学生说:“喜欢林黛玉,才学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还有说:“喜欢王熙凤,因为她有着较强的管理才能。”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对于名著的解读就需要自己独特的见解及现代化的解析。通过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一起共享名著,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渲染语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文是教师及学生必备的书本,如何对语文课本进行渲染并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为此,我们可摒弃过去不能在课文上“胡乱涂画”的思想,所谓涂画是指思想涂画,让其变为孕育新思想及新理念的圣地。可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可将自己的想法及注解,甚至是一幅图画记录在课文内容旁边,教师对其不给予任何对错评价,可定期在班级里对其进行评比,让大家评一评谁的想法最有创意,适当给予鼓励。通过这种精神涂鸦,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教学中创新思维,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如:学习何为赋、何为比、何为兴时,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分别给予说明,赋就是直抒胸臆,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比就是通过联想所引发的感触,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兴就是自由发挥高兴、悲哀及伤心等情绪,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解读不像书本那样死板,通过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专有名词,可将这些诗句分别记录在赋、兴、比的旁边,每当翻看课本时,就能够看到这些注解,方便理解。

四、借助音乐,催化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理解感知语文的灵动。因为朗读本身就是把课本中生硬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第二次创造活动。音乐主要是运用节奏、旋律来表达人类情感的,教学中可巧妙地借鉴音乐的技巧,有时温柔、有时刚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语文朗读中去。如果只是枯燥单调地朗读,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而导入音乐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诗情画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而然会对语文这门学科倾注很大的学习热情。他们从内心深处愿意用心朗读课文,充分投入自己的情感去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领会到文章的整体风格、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舒缓、优雅的钢琴曲,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学生好像真地看见一只孤独的纸船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随意地飘着、飘着,从而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远隔万水千山、不能回到母亲身边的悲伤与忧愁。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诗意的教学,画意的阅读,让学生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永智.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吉林教育,2010(36).

[2]朱爱平.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知识构建:如何进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作文高效

由于高考,高中作文备受关注,但也恰因为高考,高中作文改革举步维艰。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效益不高,甚至被批评是低效、无效的,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也广遭诟病。究竟如何才能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答案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是“积极”的呢?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M・希尔伯曼认为,“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并有个人的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在学习某样知识时,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要学好某样知识,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明白示例,尝试技能,及使用已经掌握或必须掌握的知识做作业。”[1]依据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理论,我们来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的高效策略。

一、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

M・希尔伯曼的“学生需要‘做’”才能学好某样知识,这一理念与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其《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念是一致的,维特罗克认为,“大脑不是简单的消费器,大脑是知识的加工厂;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显然,他们主张学生应在“做”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学会某种技能。因此我们主张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

我们可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进行探讨。

表1-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作文教学内容

据上表可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共有30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有的作文单元是按体裁编排的,如高中二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是议论文,三单元是诗歌,四单元是散文;高二下册二单元是随笔,三单元是小小说,四单元是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高三上册第二单元也是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内容与高二下册第四单元几乎一样,不知编者何意)。但有的作文单元又是按基本写作基础理论编排的,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的“感受与思考”,第二单元的“想像与联想”;高三下册第一单元的“立意与选材”,第二单元的“思路与结构”等。这样编排写作内容难免有交叉,不便操作,因为讲每种体裁都会涉及到立意、选材等基本写作理论,但又略有不同,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取舍的,讲什么,不讲什么,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是违背“积极学习”与“生成性”理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对高中作文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强化体裁意识。

譬如教师可让高一学生通览全部作文单元的教学内容,找出涉及到的体裁有议论文、散文、诗歌、小小说、说明文、札记、随笔、寓言故事、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综述等10余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类合并,总结出可重点学习的几种文体,这样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做”弄清文体分类的相关知识。譬如学生总结出应重点学习议论文、诗歌、散文、小小说四种体裁,因为其它几种体裁可采取合并归类的方法归到这四种体裁中讲。如札记、随笔可放到散文中讲,科幻小说可放到小小说(两者属于小说中的不同类别)中讲,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可放到议论文中讲等。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览全部作文单元的教学内容后,确定每学期的学习重点。如高一上学期专门学习散文写作,“感受与思考”“想像与联想”“再现与表现”“札记・随笔”等作文单元的基本写作理论内容就可结合散文写作进行系统讲授。这样能把写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游记散文的写作内容都系统地梳理出来。否则,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单元来讲,只能讲写景游记散文的写法,其它散文体裁没有讲到,学生写作原理的知识体系就出现了断层。再如,高一下学期可学说写作,“写出人物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等作文单元就可结合小小说写作进行系统学习。以此类推,高二上学期学习诗歌写作;高二下学期学习议论文写作;高三可结合高考学习考试作文写作,因高一高二学了各类体裁,高三结合高考学习考试作文写法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具体如何分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意见而定,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学生对教材整体作文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建构作文知识体系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学习作文的思路清晰了,每学期集中学习一类体裁也便于学生掌握,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可通过较为系统的写作原理的学习及集中阅读、练写相关体裁作品,较熟练地掌握某些体裁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否则,一学期学习的体裁过杂,而且每种体裁只占一个单元,学生还没掌握这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就学下一种体裁了,结果哪一种体裁都没学好,也不利于强化学生的体裁意识。

二、拓展资源,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

梳理出教材中的作文知识体系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具体的作文知识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拓展写作资源,精选精学范文样本,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由挑战教材转向挑战未知的学习资源,这也是建构后面我们要讲的“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的前提,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2]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同多样的思想碰撞”,进而再与教材形成新的对话。

教材中每个作文单元都有范文,如果只以此为范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书上、网上找最精彩、最适用的范文。很多教师用教材中的范文,或自己找范文,如果教师阅读面不广或不了解学生心理,选取的范文不被学生喜欢,或不适合仿写,往往吃力不讨好。选范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读上百、上千篇文章才能选出一篇既契合要讲的写作理论,又适于学生仿写的范文样本。范文选取得好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写作原理,并能运用写作原理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如学习散文写作,讲抒情散文时,选取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我喜欢》为范文就极为恰当。教师先不要讲抒情散文的理论,因为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写作理论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借助范文给学生形象地阐释写作理论。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我喜欢》,让学生分析这篇散文的特点,这也符合“生成性”理论。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因人(事)抒情”“具象化抒情”等抒情散文的写作知识在这里都有体现。作品采用排比段的写法,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体验,用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诸多喜欢,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这篇作品的特点,抒情散文的特点也就自然领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仿写,学生大多都能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出属于自己的《我喜欢》。这种作文学习模式,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了写作理论,又借助范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讲哲理散文的写作时,可选余秋雨的《谈友情》为范本。中学生是非常看重友情的,但他们对友情的认识往往并不深刻,甚至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畅谈、争辩自己对友情的看法,然后再品读余秋雨《谈友情》中的精彩观点与论述。余秋雨关于友情的深刻、独到的见解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争辩,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哲理散文的写作原理及其与普通议论文的差别,让学生体会哲理散文如何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的哲理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仿照余秋雨《谈友情》的写法,也用哲理散文这种体裁,写出自己对友情的独到见解。这样结合范本讲写作原理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使学生通过仿写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发动学生拓展作文学习资源,这样才能精选出契合学生口味的范文样本,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家长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如提供图书及上网便利,使学生能及时便捷地读到好文章。一些教师认为选范文一定要选名家经典篇目,其实这不一定正确,因为有的名家经典作品虽然好,但学生不一定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的确,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写作原理本身抽象枯燥,再举些同样枯燥生涩的例子,学生当然要拒之千里。

什么样的范文契合高中生的口味,并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类,一是名家写的、适合高中生阅读与仿写的精彩、深刻的作品,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蒋子龙的《时间》、刘亮程的《先父》、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二是年龄与高中生接近的八后、九后作家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如讲科幻与玄幻类小说的差异时,可举郭敬明的《幻城》为例。郭敬明的作品在学生中很有市场,中学生读其作品有利有弊,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其作品的利弊;三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刊物中的作品,如《萌芽》《美文》(少年版)等刊物中的作品大多是与高中生同龄的学生所作,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语言也为高中生所接受所喜爱;此外,教师还可常给学生介绍些本省市作者、本校学生和老师发表的作品。这些作者及作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更近,学生读后更易于仿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虽然有些作品的作者不是名家,但有的却写得非常有特色,能反映当下高中生的生活与心理,能吸引高中生忘情地阅读。要想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前提就是学生们爱读作品,在读作品的过程中品味、领悟文章写作的原理,学到立意、选材的技巧,学到结构与表达的技巧等。这种学是潜移默化的,是从学生主体兴趣出发的。

教师不要给学生举一些模式化的套话连篇、内容空泛的范文,这类作文学生读得越多,受害越深,甚至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要逐渐丧失了。叶圣陶就曾说:“有些老师喜欢大家挂在口头的那些好听的话,学生作文写上那些话,就给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3]可见这类作文让学生读多了,学会了,害处是很大的。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写作资源,让写作贴近生活,走向“实用”。如结合我国一些城市“雾霾”日趋严重的现象,学生可到社会上去采访,写一篇消息;可进行深入调研,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社会生活评论;可联系雾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写一篇散文;可发挥想象,写一篇小说或科幻小说;也可查阅资料,写一篇科普说明文等。

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资源,我们的写作才能变得实实在在。大陆的作文教学应该学习香港,注重实用性。如香港2009年的高考作文是写一篇新闻稿,“试为杏林心脏病研究中心撰写一篇新闻稿,报道该中心开幕典礼的过程及盛况,介绍中心成立目的、发展计划。”2010年的高考题是写一篇建议书,“试以香城旅游局推广主任陈向华的名义,就香城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呈交一篇建议书,提出振兴香城旅游业的策略和方法。”2011年的高考题是写一篇演讲辞,“你是香城关注食物卫生委员会主席,应邀发表演讲,评论香城卫生局食物安全的新规例和食物安全教育。”这些命题都来源于生活,它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且,这样的作文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承担相应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而言,大陆的高考作文命题“诚信”、“以‘方圆’为话题”等就明显是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

鉴于此,大陆的高考也应改革,倾向“实用”,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借助媒体,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

“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4]然而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大多缺少这种“交流意识”,或者说缺少一种“读者意识”,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唯一的一位读者――语文老师或阅卷老师。这样的写作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和动力呢?

教师应借助纸质及电子媒体,为学生的作文开辟读者平台,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美国的帕克・帕尔默教授就曾指出,“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5]“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5]“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成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不论是在大的还是小的班级,采用演讲、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服务、电子媒体等传统或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法,都可以产生联系感。正如教学本身那样,建造教育共同体一定不能简化为技巧。根据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可以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5]

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纸质及电子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共享的交流的平台。如我们已有许多老师通过办班级板报张贴学生作文,办班级刊物及校文学社刊物发表学生作文,推荐学生作文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纸质的交流平台。

在电子媒体成为时尚的今天,教师还应为学生开辟网络交流写作的平台。如引导学生建立班级写作博客,在博客上可设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栏目,在上面发表学生的习作,教师不仅自己要经常点评这些习作,同时,还应让学生、家长都来关注这些习作,发表对习作的意见。此外,教师还要支持学生建立自己的写作博客,把每个学生的博客链接到班级博客上,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己的博客里进行自由写作。当然,从下水作文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应建立自己的写作博客,一个善写的教师对学生写作又是一种别样的激励。这样建立起一个网络作文学习的“共同体”,学生的作文如果写得好,会吸引老师、同学、家长等许多读者来欣赏、评价,写得不好,也会有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这是一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写作共同体,这无疑会成为学生写作的无形动力。

当然,在班级写作博客上,教师可上传自制的教学课件、教案等写作资源,上传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方面的文章,也可引导学生上传名家名篇或学生感兴趣的、有争议的一些作品,或链接其他学校或其他媒体上的相关写作资源,如龙源期刊网、中国作家网等,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感受写作的原理,提升写作能力,使班级写作博客也成为一个拓展写作资源的有效途径。

平时老师留的作文及学生在考场上写的作文常常因顾忌较多而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没有老师的约束,没有试题的约束,真正进入一种“自由的写作空间”,当学生博客上的作文有了反馈,他又可以去评价同学博客上的作文,学生品尝到了与人交流、与人分享的快乐后,其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当然,如果条件成熟,也可把学生的网络博客作为评价学生作文成绩的一个依据,如可凭借博客中的作文数量、质量及师生、家长等读者的反馈情况来评价学生作文成绩,通过学生博客上的作文,可以看到学生动态的作文学习过程,更为客观、真实。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应统筹教材,构建“生成性”作文学习模式;拓展资源,构建“开放型”作文学习模式;借助媒体,构建“共同体”作文学习模式。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做”(阅读、写作、讨论等)中自主梳理作文的知识体系,理解写作原理,感受写作的快乐。

――――――――

参考文献

[1] 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叶圣陶.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4] 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章熊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5]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课 英语语法 选择性学习

【分类号】G633.41

2002年,梅德明(2002:43-62)主持了对我国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对课堂教学状况部分的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时,20.73%的中学教师回答“语法讲解-学生操练”;在被问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时,10.98%的中学教师回答“非常积极”。而他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英语课堂上哪方面话的时间最多?”时,83.3%的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从其调查中发现当前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课堂组织形式死板,教学方式相对固定单一,学生普遍对语法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课堂语法吸收参差不齐等问题。该文意在说明在课下,高中学生“微课”作为语法学习的辅助工具是完全可行的,不仅能够提升语法学习效果,还能逐渐培养对语法学习的兴趣。

1 微课的介绍

胡铁生(2013,02)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黎加厚(2013,04)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综合以上定义,总结现如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有:①罗列教学的核心概念②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③录制长为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④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⑤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供学生选择观看学习

1.2 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是“微课”最大特点, 其表现在呈现的课程时间短,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教学的内容也相对少,选取最核心的内容,不需要太多修辞陪衬,讲解的都是对学生最有用的内容。其次,“微课”的第二个特点是重点突出,每个“微课”只选用单一的主题或者知识点。第三,“微课”的特点是灵活性。基于“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选择学习。根据自身知识缺口,选择“微课”视频学习以求解疑。

1.3 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赵小蕊(2014.4)提出“微课”所基于的两个教学理论基础分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微型学习理论。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简单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等他人的帮助,运用相关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微课”的出现,正是建构主义的实际应用,当学生自己意识到自身知识缺口时,主动搜寻对应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习得知识。

1.3.2 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最早由Theo Hug提出,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微型学习中的“微”体现在时间的简短和内容的模块化上。由于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而“微课”具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特征,很符合学生们在精力分布上的特点。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集中学习知识点核心,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微型学习理论也为“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高中英语教材知识点分布

以我省所采用的外研社版(New Standard English)的高二上册教材为例,英语知识点是以模块划分,如下:

Module1动词的各种时态。

Module2动词的各种时态包括动词简单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

Module3 动词的各种时态。

Module4 被动语态

Module5 状语从句

Module6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外研社版的教材把同一个语法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在教材中呈现,但其这样分布的缺点是:看似符合语法教学系统性与渐进性的原则,但它把语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断,如动词的各种时态通过三个模块来讲,忽视了语法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形成整体概念。语法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编排之后,由于学生们本身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上也难以实现语法知识吸收程度一致。

3 微课在英语语法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微课”的定义和特点,该文认为“微课”能够作为学生课下辅助学习语法知识点的工具,或者一个语法获取平台,来缓解当下英语教材语法知识点分布以及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外研社版(New Standard English)的高二教材为例,当老师讲解完Module1之后,学生浅识动词时态,如果该语法点感兴趣或者有疑问,学生可在课下搜索相应的“微课”视频,反复观看学习,形成个性化选择性学习习惯。

4微课在英语语法中的设计

4.1 微课设计

“微课”的设计应该是“微课”应用的大前提。该文也结合国内研究,就本文所讨论多次的关于英语语法的“微课”设计作一个简要的总结。以下都是以外研社版(New Standard English)的英语教材为例。第一步,归纳模块语法知识点,每个语法知识点原则上自然成为一个“微课”(内容过多的语法知识点可录制多个“微课”)。第二步,针对每一个语法写15-30秒的介绍,能够清楚的说明这个语法的核心。第三步,根据这节课的核心知识设计一个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以视频的形式将关于语法知识的微课程录下来。第四步,传到网上供学生们选择学习。黎加厚教授在开展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时,给老师们总结了关于微课程设计的建议:(根据本文需要有删改)

时刻谨记你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

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

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微课程也应该有恰当的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简单明了。

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讲解课程时,鼠标不要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教师人头像等,都要删除;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5 结束语

综上所诉,“微课”作为顺应信息时展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在该文中讨论了将它作为学生课下辅助学习语法知识点的工具,或者一个语法获取平台,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法,提高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但“微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定能够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微课”的运用性在维度和广度上有更好的拓展,期待更多的学者加入讨论。

参考文献 ① 期刊

[1] 胡铁生,李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8.

[2] 焦建利. 微课极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04.

[3] 黎家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04.

[4] 李婉嘉.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2013,11.

[5] 倪晓南. 巧用“微课”,开展高效的英语语法课堂教学[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3.

[6] 倪晓南. 巧用微课,活化课前,打造高效英语语法课堂[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03.

[7] 武法提. 论网络课程极其开发[J]. 开发教育研究,2006,02.

[8] 徐峰. “微课”在英语语法复习课中的应用初探[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10.

② 学位论文

[1]陈婷.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陶慧敏.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法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 王芳. 试探新形势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 2012,05.

[4] 赵小蕊. 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2014,04.

高二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思维训练 思维品质 训练序列 逻辑思维

作文教学是磨砺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而思维品质是决定学生写作质量的关键。从历年高考作文的拟题意图和评卷结果看,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或是语言表达,思维品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关于“表达和交流”阐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中学作文教学增加思维训练的比重。

一、影响思维训练序列构建的因素

(一)思维品质。关于如何发展中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汤国铣教授认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批判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都是发展写作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具备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反应敏捷、思维灵活、认识深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的文章富有创新性,并且能以批判的眼光完善作文,反之则思维迟钝、思路闭塞、认识肤浅,写出的文章缺乏独特性和新颖性,当然也不善于自我审视和修改。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的品质决定思维的质量和作文的质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途径,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必须将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训练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写作水平是否真正提升的检测指标。

(二)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经验的阶段,高中生随着大量科学理论的掌握,开始发展起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表现为不仅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初高中思维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构建训练序列的时候充分考虑衔接的环节。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已经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获取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这种思维能力提醒我们在训练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教学中要有大量的“留白”。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较初中生得到明显的发展,开始学会用全面、动态、统一的眼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者推后,加快或者延缓。具体在什么时候出现,主要取决于接受到教育是否得法,即取决于教育的效果”[2]。

(三)写作心理过程。写作心理学将写作的心理过程总结为“感知——理解——表达”三个阶段。从信息论角度分析,“感知”是写作过程中输入信息的阶段,所输入的信息包括个体对之前所有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感知,也包括对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感悟;“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工信息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被输入的信息或被同化,或被否定,或被深化、或被拓展;“表达”是输出信息加工成果的阶段,输出信息加工的成果以求得到外界的交流或认同。遵循写作的心理规律,我们需要在积累素材、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作各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构建思维训练序列

(一)以时间为轴构建思维训练的大序列。整个高中时期,我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1.高一年级为第一阶段,以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为主,以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辅,作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以议论片段为辅。在训练中我们要注意与初中记叙文训练存在的差别。高中生如果还将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作为任务显然是不行的,在训练中,应该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所谓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表达方式上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如《她(他)》、《踏入校园的那天》大作文,针对粤教版《论文选读》的观点进行评价作为片段小作文,如“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为话题,写一个400字左右的议论短文发表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通过这些大小系列作文,引导学生观察体悟生活,丰富感性认识,拓展思维,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做认识上、材料上、语言上的准备。

2.高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由形象思维训练过渡到逻辑思维训练,综合练习记叙思维、议论思维和抒情思维等。作文题目较前一阶段要抽象一些,涵盖面相应要广一些,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格局,鼓励、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如大作文:写自然系列的作文《风》、《山》等;关于建筑的系列作文《门》、《窗》、《墙》等;沉思系列的作文《搀扶》、《“人”之漫想》等。片段作文:多角度时评。我们通过这种综合文体训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状态自然进入逻辑思维领域,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此阶段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材料来源一是古代精辟的、含义丰富深远的寓言故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证思考、评价,如《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存》、《小月月事件,拷问谁的良知?》。

4.第四个阶段为高三下学期,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前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分散排列的,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将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立体状。这个阶段,学生写作思维的弹性、张力、整合力都得到增强,思维是最活跃和最富有生命力的。

(二)以文章生成规律为基础构建思维训练的小序列。一篇文章的最终生成存在积累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评价修改五个环节,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此安排思维训练的具体内容。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独立、主动地收集与研究相关写作资料的能力。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流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当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也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倡导“生活作文”思想,美国则盛行“本色作文”。所以思维训练系列的构建,一个重要的内容必须针对的是学生缺乏独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方面。阅读序列从“一个人”到“一件事”到“一个主题”,所谓“一个人”指全面深入地阅读一个人物,例如“走近苏轼”要求教师提供书目与学生收集书目相结合,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论文完成的标准为:主题小而深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丰富充足的内容;所谓“一件事”,师生共同关注一件新闻事件,收集与此相关的所有的细节和各界的评价,以及横向纵向收集类似事件,并以小组形式完成一篇时评,同样要求具有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例如温州动车事故,所收集的资料包括“新闻回放”、“司机与调度员铁路一线的抱怨者”、“中国高铁综合技术不成熟——业内资深人士,就中国高铁的技术、战略、体制提出广泛批评”、“解惑动车组——关于动车组在技术上的答疑”、“铁轨之上,国有殇——人的因素是罪魁祸首”、“日本新干线的成功运营”、“法国高铁30年乘客零死亡”、“德国高铁史上最惨事故的教训”,而学生可以就任何一个角度形成自己的观点。所谓“一个主题”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并在此主题之下积累相关的事件、评论、人物等。如“食品安全”“传统文化保护”、“中国动漫发展”、“网络问政”、“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主题。思维过程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处理的过程,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单元,如果占有的信息量不足,大脑的加工就容易偏颇而肤浅;如果占有信息时缺乏目的性,对积累的信息又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加工,则积累的信息难以内化,最终的结果就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不知道写什么”、“没什么可写”的局面。

2.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命制作文题目。“参与”“拒绝平庸”“常识”——“只做命运的朋友”“为你好”“不得不走的弯路”——“不要轻易说‘不’”“一叶落知天下秋?”等,由比较确定的立意到辩证地、发散地思考能写出更优秀作文的题目转变,逐渐训练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审题立意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思考。“因果关系”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最本质的规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推求事实和认识未知的方法。教师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据果推因,由因推果,学生就能很快抓住事物本质,从而确立一个较有思维深度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令人信服的论述。因果思维运用到写作中,因文体不同,其思维的特点及其运用也不尽相同。记叙文的构思比较单一,因此,因果思维往往表现为一种由某一事物的结果而想起决定该事物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议论文写作中,因果思维则表现为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证明论点,形成强劲的内在逻辑力量,使文章血肉丰满,使作者的见识有效发挥。

3.由平面向立体、单一向多维地练习谋篇布局。“从本质上来讲,学生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3]“有条理”正能体现出思维的有序,所以文章结构的训练是思维训练的极其重要一环。目前,议论文教学在结构教学方面形成几种模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并列式的兴趣要大于另外两种,但是这种结构方式的运用却往往形成一种简单的拼接,内容缺乏深度,论证缺乏张力,这其实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单一化。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两种因素,笔者认为结构训练序列的设置从并列式逐步过渡到并列式与层进式的综合使用。除了进行这些常规模式教学之外,对比式的训练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4.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到严谨辩证地进行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现,而不仅仅是语法修辞和写作技巧。美国的克雷奇将思维分为无声思维和传讯思维两类。所谓无声思维,是指人在自己脑子里思考,没有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传讯思维是指“通过讲述或书写出来正式表达自己的思想”。[4]由此可见,传讯思维对语言的明确性要求。蒋念祖老师特别强调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过程中,要给予语言训练足够的重视。仿写可以增加词语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整散句的改写体现思维的灵动性;加强因果、让步、假设等复句的表达训练能使语言严谨。

5.教师评改逐步向自评互评与教师评改相结合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文章的评改与完善。高中生的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者监控能力明显化,他们意识到自己智力活动的过程并努力控制它们,使思路更清晰,判断更准确。

高中作文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应当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的训练为主,以结构语言等写作技能的训练为辅,大序列是整体作文训练框架,而小序列必须落实到大序列的每次作文训练之中。

“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5],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合理的适当的思维训练序列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

[3]刘森.作文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4][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上册).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上一篇:高二语文学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二语文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