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22:21:21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密切关注民生 确保权为民所用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涉及社会管理和民生问题的4项工作报告,组织了3项执法检查、两项专题询问和1项专题调研。

关注“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件大事。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全面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2 0 1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开展了执法检查。张德江委员长亲自担任组长,与几位副委员长分别带队,赴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省(区、市)开展执法检查,并委托其他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从地域上做到了全覆盖。执法检查后,张德江委员长向常委会作了执法检查报告,并主持了专题询问,国务院副总理同志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通过此次执法检查,检查组在肯定《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明显好转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较弱、监管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种植养殖环节存在风险隐患等,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针对问题,检查组还提出了依法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等11条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执法检查报告基本予以认同,强调各部门各地方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注民族发展的未来。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2016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此次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肯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绩的同时,也针对当前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提出了明确意见,如大而不强、活力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科研创新能力、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常委会对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切实遵循教育规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加强高等教育条件保障,引导公办民办各类高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国务院关于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此外,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民生也是民心,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监督工作重点,督促有关方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是人大对行使人民赋予的监督职权,确保权为民所用的最好诠释。

加强普法宣传 促进司法公正

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目的。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普法守法、深化司法公开等听取审议了“一府两院”3个工作报告,组织了1项专题调研。

关注全民普法守法。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201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相关议案,通过了“七五”普法决议。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六五”普法工作,普遍认为5年来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进一步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出了要求。

关注司法公开。深化司法公开,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司法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2 0 1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扎实推进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强化司法公开成果应用,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侦查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并围绕国务院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一系列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监督,对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的法治意识,促进形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思路方法 规范工作机制

除了监督内容紧扣社会关切,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在方式方法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执法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思路更加清晰,环节更加完整。张德江委员长提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四条原则和执法检查的六个环节。四条原则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执法检查的六个环节及其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是:选好执法检查题目,重视搞好执法检查组织工作,全面准确报告执法检查情况,认真进行审议,加强改进实际工作和向常委会报告落实情况。四条原则和六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专题询问实效进一步增强,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2 0 1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3次专题询问,都是结合审议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开展,这是在以往结合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经验基础上,对专题询问组织方式的进一步完善。这有利于在执法检查深入了解掌握情况和问题的前提下,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延伸了执法检查的效果,也增强了专题询问的实效。在应询人员方面,2 0 1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3次专题询问均有国务院领导同志到会应询,这既反映了国务院对专题询问的重视,也有利于更好统合国务院各部门应询工作,使答问更能体现国务院作为政府的整体意见,提升答问效果。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一、组建全面依法治县工作新机构。成立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下设执法、司法、普法3个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统筹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共同落实全面依法治县各项决策部署,为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县委、县政府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重点安排,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谋划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围绕中、省、市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印发了《县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落实责任,强化督查。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工作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由政府主要领导分管负责。根据《县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法治建设工作重点,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二是强化督导考核。坚持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镇(办)、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半年抽查、年终目标任务考核的方式,全面考核镇(办)、部门法治建设工作,并将成绩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赋予分值,对考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提高,推动全县法治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专项清理制度。扎实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废止后续监管工作,严格施行继续有效、修改后重新的规范性文件。今年以来,共清理规范性文件7件,其中继续有效的3件,废止或宣布失效的3件,需修改暂时保留的1件,并予以公布。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持续推进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工作,严把合法性前置审查关口,加大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力度,确保行政管理行为源头合法。今年以来,共审核行政规范性文件5件,进行“三统一”登记5件,并全部按规定进行报备;共审查报备党内规范性文件 件。

(三)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开展推行“三项制度”示范创建活动。下发《关于开展推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示范创建的通知》文件按照创建标准,完成5个法制单位和10个执法人员的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全县362名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完成332名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资格审核办证工作。

(四)持续推行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和法律法规立改废要求,强化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实现权责清单同“三定”规定有机衔接,并在权责清台上予以。严格执行县行政事业性清单制度,积极对接“全国一张网”管理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严格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实施条例》,以事实和法律作为定案标准,公正、妥善处理复议案件,做到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撤销,坚决纠正和惩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积极配合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自觉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全力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年无以县政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无以县政府为被告的行政应诉案件。今年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6件。

(六)以强化法律服务质效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法律援助宣传和维权活动,开展“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等系列法律维权活动5场次,发放法律援助宣传品3600份。今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6件,法律咨询689人次。持续深化便民服务举措,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补充政府法律援助力量,将法律服务力量下沉,从聘请16名律师担任一村一法律顾问,形成了以县城、乡镇、农村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实现了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的县域全覆盖,一村一法律顾问办理案件28件,审查修改合同35份,法律咨询389人次。

(七)认真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县政府聘任3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法律“智囊团”作用,加大法律顾问参与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执法及行政法制监督等方面力度,保障政府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增强行政措施的可操作性,有效降低行政风险。加大政府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力度,强化风险防范,严把合同的起草、审核、修改等关键环节,防止因合同违法造成经济损失,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今年以来,法律顾问累计审查各类文件合同 件。针对我县律师事务所的空白,引进法律人才,组建锐博律师事务所,满足群众法律需求。

(八)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一是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证照库,打造功能齐全的政务服务平台;二是进一步梳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结合镇村便民服务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确保政务服务事项信息要素齐全、数据准确、内容规范、方便群众查询和办理。三是积极推行“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不见面审批模式和“政务专递”统一送达的服务机制。四是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完善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加强部门协调,推动事项进驻,努力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上一张网、只跑一次路”的目标。五是加强基层便民服务站点建设。依托县级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建设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将县级部门364项与企业和群众经营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下放到试点镇(村)受理或办理,让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九)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积极传达上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安排落实工作。大力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成果,发动广大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法治宣传25次,参与集中整治工作4次,制作和张贴扫黑除恶宣传海报、标语,扫黑除恶微信等,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意义、打击重点在全县进行宣传。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每月排查。在调解工作中增强敏锐性,注重收集涉黑涉恶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将发现涉嫌犯罪的线索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切实筑牢扫黑除恶斗争的第一道防线。

(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自然村成立人民调解小组,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其次是稳妥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及时更新调整调委会人员。并与法院联合建立诉前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促进了审判与调解的有机结合,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时效。加大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指导力度,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2次,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着力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实效性。全县共调解矛盾纠纷295起,调处成功290起,成功率达98%。

(十一)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全力营造法治环境。一是全面总结“七五”普法工作。全面梳理、整理我县“七五”普法成果,制作宣传视频和专题片,整理七五普法成绩册,顺利通过“七五”检查验收工作。按照市县部署,全面抓好“八五”普法的启动准备工作,让法治成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建立健全了县政府领导学法制度,定期组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建立完善了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三是以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普法对象为抓手,组织各部门领导干部学习宪法、民法典;四是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借助“司法”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不断丰富宣传形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45场次,编发信息14条,累计曝光量达280000余次,阅读人次近26000,公众号关注人数也在不断上升。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一、坚持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学习活动。将法治思想学习纳入党组中心组、各支部学习内容和公职人员学法内容,结合建党100周年,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核心、以、条例为重点的学习活动,举办领导干部政治法治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弘扬宪法精神,持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活动,结合12.4宪法宣传日、法律宣传七进等,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宪法知识和宪法意识教育,落实《县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履行党政领导干部普法宣传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全局干部学宪法、懂宪法,并把学习宪法、理解宪法、运用宪法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功。三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普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报、网、端、微、屏”在宪法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

二、强化统筹谋划,全面启动“八五”普法

(三)及时启动“八五”普法规划。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认真总结梳理“七五”普法经验做法,并按照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部门实际,以创新精神,科学谋划制定实施计划,全面启动好“八五”普法。

(四)全力营造“八五”普法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两微”平台、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平台、多形式集中宣传“八五”普法工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进千家万户,真正在社会上掀起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热潮。

三、实施精准普法,培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全面纳入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受益人。

(六)加强部门工作人员法治教育。落实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突出“关键少数”,探索实施领导干部“以案释法”会前学法制度,制定并实施年度学法计划,建立并落实应学应会法律法规目录,不断拓宽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和眼界,鼓励报名人民陪审员、公职律师等公益法治职位,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知法、用法的水平。

(七)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总结“七五”普法工作先进经验,深挖“小手牵大手”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潜力。继续将青少年学生纳入部门重点普法对象,探索与县检察院、法院等执法、司法部门结对共建,开展“开学第一课”、“小小城管员”等法治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法治课堂常态化,进一步打造城管、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法治教育宣传新格局。

四、围绕中心大局,构建齐抓共管普法工作大格局

(八)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法治宣传行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内容宣传。普及疫情防控常识和法律知识,重点宣传好疫情报告、疫情控制等内容,积极引导群众增强依法防控疫情意识。

(九)持续推进“普法责任清单”落实。结合县委政府全年工作大局,制定部门《2021年“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清单》,在国家安全、应急防火、营商环境等领域,和“6·5”环境日、“9·1”开学第一课、“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坚持将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效果。

(十)突出开展新颁布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修订版)制定颁布的重要意义,突出宣传新法的核心要义、基本内容。组织开展新法专项学习宣传活动,帮助人民群众掌握和了解新法律法规的体系和特点,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十一)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修订完善部门普法责任清单,推动落实年度普法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建立情况通报和考核机制。推动部门切实履行普法责任。全面开展“以案释法”活动,以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讲,真正做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广大群众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五、加强依法治理,夯实筑牢普法基层基础

(十二)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探索从“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拓展延伸,并最终实现“依法治理七进”。寓法治宣传于法律服务之中,实现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的有机融合拓展。通过坚持学法用法一体推进,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依法治理七进”。

(十三)深入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积极参与法治示范村(社区)以及法治示范社区(街道)和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机关)创建,强化法治示范动态管理,夯实打牢基层依法治理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持续开展“全程说理式执法”,将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依法告知对象,并主动向当事人宣讲与案情有关的法律法规,解答法律问题。落实执法人员、法律顾问等以案释法制度,组织新闻媒体结合热点法治新闻事件和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议题话题、刊发评论言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法律意识。

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新媒体普法提质增效

(十五)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打造城管执法法治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全县普法矩阵,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巡演、执法现场直播等活动。

(十六)全面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领域法治公益广告、法治、法治、法治城管等新媒体普法产品的运用。加强普法微视频、微电影等宣传产品的制作。积极参加省、市、县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等,拓宽法治宣传渠道、创新法治宣传模式。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诉讼中的矛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司法机关及其公安、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内在要求。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在于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重点解决司法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带有共性的问题,促进司法公正。为深化司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司法监督的统一部署,内务司法委2015年重点就全市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和公正司(执)法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

4月3日全省人大深化司法监督工作视频会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__主任即指示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加强调研,抓紧出台全市深化司法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两级人大坚持问题导向,上下联动开展司法监督,公检法司通力配合,深入开展自查自纠。6月下旬至8月中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赴各县(市、区)以及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市纪委(监察局)、市政法委、市局等有关单位,就全市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交叉听取意见、实地视察等方式,并结合近三年来全市两级人大收集整理的涉法涉诉案例,着重就2013年以来全市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在规范、严格、廉洁司(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了解、汇总梳理和分析研判。

8月13日,省人大常委会冯明副主任一行,赴__调研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并召开司法监督工作座谈会,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上下联动深化司法监督工作情况及市级公、检、法、司机关关于本单位自查情况的汇报,以及__区、__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的反映。冯明副主任充分肯定__人大司法监督工作,认为__各级领导思想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周密,措施有力,推进过程有序,公检法司机关查找问题不回避,整改措施可操作,执(司)法工作比较平稳,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要实事求是、原汁原味地把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向公、检、法、司机关作出反馈,并加强跟踪监督,督促整改落实到位,推进司法工作严格、规范、有序开展,推动全省人大上下联动深化司法监督取得实效。

在深入调研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内务司法委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平时工作了解的信息,提出了反馈意见,经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8月下旬分别向市公检法司进行了反馈。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公检法司关于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的报告,内务司法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办案程序;强化监督制约,推进阳光执法;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四点建议,为常委会审议市公检法司专项工作报告提供参考。

此外,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制度建设计划安排,3月份内务司法委对《__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许可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或刑事审判的暂行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全市两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对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后,内务司法委根据调研和日常涉法涉诉工作中了解的情况,又对《__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期间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分析研判,形成草案,并经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为今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

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还对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报备的23件特定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针对诉讼文书存在的瑕疵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促进司法机关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部门评议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部门工作,推进部门依法行政和正确履职的重要手段。年初,内务司法委即根据常委会监督计划安排,精心制定部门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确定评议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3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部门工作评议动员大会后,内务司法委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市人力社保局履行法定职责、推进依法行政等评议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并与市人力社保局进行工作对接,邀请了部分常委会和内务司法委兼职委员、内务司法专业小组代表全程参与评议工作。

为全面了解市人力社保局依法行政和履职尽责情况,增强评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务司法委协助常委会举办了评议工作法制讲座,召开了市人力社保局职能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市级有关机关(部门)、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服务管理对象等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常委会主要领导听取了市人力社保局专项工作汇报,并与各县(市、区)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座谈;还赴省人力社保厅和部分市直单位上门听取意见,并深入市本级部分街道、镇社会事务中心(所)进行了实地调研,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对市人力社保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在组织视察市人力社保局__咨询服务平台、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接待窗口、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人力社保分中心等五大平台建设时,__主任充分肯定市人力社保局五大平台建设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加大宣传,提高知晓率;加大培训,提高服务力;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加大整合,提高满意度;加大基调,提高调处率等工作要求,希望市人力社保部门抓住工作评议契机,借助市人大常委会部门工作评议平台,将影响和制约人力社保工作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找出来,尽可能解决好。

通过座谈、走访、视察等形式,在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内务司法委起草了评议工作调查报告,针对评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带动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深化人事人才工作,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工作整体开展;严格干部教育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等意见建议,为常委会评议市人力社保局工作提供参考。在常委会对市人力社保局进行工作评议后,内务司法委及时汇总梳理各位组成人员的评议意见,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交市人力社保局研究处理。同时为使常委会评议意见落到实处,内务司法委对市人力社保局落实常委会评议意见进行了跟踪督查,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人力社保局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人力社保局整改落实工作表示满意。

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人民群众对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认真贯彻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市委关于开展“转型升级服务”活动的决策部署,内务司法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多次赴__市__镇、__市__街道了解镇(街道)转型发展重点工作情况,并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继9月份在__召开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关于“五水共治”工作座谈会之后,10月份内务司法委协助常委会分管领导在__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在实地察看__县元通街道河道整治工程之后,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关于“五水共治”的意见建议,内务司法委对代表提出的“完善规划编制,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城乡统筹,推进污水治理;重视水源保护,保障用水安全;强化宣传引导,实施中水回用;坚持疏堵结合,文秘站:加快截污纳管”等意见建议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以《代表工作简报》形式报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

残疾人和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帮助残疾人、关爱老年人是社会各界应尽的责任。针对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议》,内务司法委连续两年进行跟踪督办,并借助省人大内务司法委、省残联执法检查组,就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来我市召开调研座谈会之际,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共识,目前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选址已经确定,正在立项调研之中。同时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社会养老工作的视察意见,内务司法委继续对视察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等意见建议,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目前市老年公寓迁建项目已被政府列入议事日程。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__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4月,内务司法委对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两法一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研,重点了解未成年人保护“两法一条例”的学习和宣传、贯彻落实情况;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就未成年人抚养和监护、受教育权、文化环境管理、校园安全和对特殊群体保护等提出意见建议,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两法一条例”的贯彻落实。

城市火灾是发生频率高、危害性大、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性灾害。民用住宅和公共设施消防安全是城市预防火灾的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推进《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11月,内务司法委对全市民用住宅和公共场所消防工作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在消防供水、消防站布局、消防车辆配置、消防通讯、消防装备和消防通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不健全、住户消防安全素质不高、消防宣传教育存在盲区、公共消防设施不配套和维护保养不到位等薄弱环节,提出了健全政府监督体系、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保障设施维修经费、加强消防教育培训等意见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内务司法委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除派员参加全市“六五”普法总结验收之外,还积极参加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为__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基层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 承担着化解乡镇社会矛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法庭建设,对于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现审判工作重心下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内务司法委先后赴__区、__区、__市、__市和__市等地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察看部分法庭等方式了解情况。针对基层法庭审判力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平衡,司法为民措施不够完善,法庭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提出了改善司法环境,落实司法为民,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改革等五点建议。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改革举措。在今年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__等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8月,内务司法委协助常委会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了代表重点建议督办会。针对当前我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存在数量不够多、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建议政府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在深化改革中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完善运作机制,形成工作格局,为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搭建好平台,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并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事项作一绩效评估,以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我市公民出国境办证件次、常住境外人员和临时入境境外人员增长迅速,出入境管理在维护国家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平稳安定,服务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适应我市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11月,内务司法委配合市人大民宗外侨委,赴__县、__市、__市、__港区等地,就《出境入境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在实地视察、听取工作汇报后,内务司法委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要不断与时俱进,认真履行职能,创新工作方法,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举,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又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全市居民及境外人员的出入境需求等意见建议,为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出境入境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提供参考。

依法处理涉法涉诉,既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监督“一府两院”公正规范执法的重要渠道。在日常工作中,内务司法委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案件的办理作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内容,认真督办涉法涉诉案件,积极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注重规范工作程序,对来信来访指定专人负责登记,认真研究处理。在做好当事人息诉服判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转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办理,责成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报告件办理情况及处理意见,并及时回复当事人。

为人大常委会中心工作服务是专委会的职责所在。为承接《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内务司法委积极协助常委会制定《关于做好承接地方立法权工作的实施方案》。5月上旬和6月上旬,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内务司法委赴__、__、__等地,学习较大的市立法程序、立项制度、立法技术、项目库建设、听证制度、专家库建设等地方立法经验,并赴____市、__市,学习两市在承接地方立法权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跟随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赴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就建立市人大与市政府及部门(单位)、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联动机制,发挥人大代表立法主体作用,以及三大领域的地方立法需求进行调研,梳理汇总出三大领域立法需求37项共497条,撰写立法方面的论文2篇,为市人大常委会承接地方立法权做了一些法律专业方面的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型关键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好我市“十三五”规划,准确预测宏观形势和发展前景,科学制定应对复杂形势的思路措施,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三城一市”和“两美__”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务司法委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分工安排,就“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赴__县和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等对口联系部门进行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报告提供参考。

对政府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能。内务司法委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法制办报备的《关于__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关于调整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医疗补助有关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__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关于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调整市本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__市本级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经费发放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通过备案审查,进一步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人大专门委员会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咨询部、参谋部、工作部,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有效性、法律性和权威性。为切实增强自身建设,内务司法委通过加强学习,转变作风,注重调研,在工作、学习、调研、总结中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注重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是提高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前提基础,内务司法委从提高委员业务能力入手,借助委员会全体会议平台,组织全体委员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人大业务和法律知识,重点学习了修改后的立法法和行政诉讼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关于民主法治建设的系列论述,努力用科学理论统领人大内务司法工作。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增强动力,为富有成效地开展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要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加强调查研究。“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内务司法委根据常委会和主任会议监督议题,以及专委会重要课题,深入各县(市、区)、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走访调研40余次,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全市社会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调研报告8篇,其中2篇调研报告分别在《__社会科学》和《平安__》杂志上发表。

加强联系指导,形成监督合力。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专委会工作的源头活水。内务司法委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走访看望代表,及时向代表通报内务司法工作情况信息之外,还积极开展专业代表小组活动和陪同常委会有关领导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面对面听取基层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同时为了加强与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之间的工作联系、交流和沟通,积极配合省人大内务司法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__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__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草案)》、《__省专利条例(草案)》、《__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等拟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做好征求意见工作,年内指导召开了2次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席会议,就相关议题开展研讨,并结合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充分听取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对市人大内务司法工作的意见建议。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如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监督,积极主动探索研究还不够;系统性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还不深,业务素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开展监督的手段和成效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督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与对口单位的工作联系和相互支持有待进一步强化。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和“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本届人大常委会届末之年。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按照市委工作目标和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任务,以“一线”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工作监督,保证宪法和法律正确贯彻执行,通过提高履职水平、加强调查研究,力求监督工作重点突出,实效增强,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治理、提升法治水平作出新的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修改后行政诉讼法在全市的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开展调研。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第一次修改。这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健全管辖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完善。为了解修改后《行政诉讼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情况,内务司法委拟开展调研,重点了解修改后行政诉讼法对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带来的影响、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实施修改后行政诉讼法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2、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六五”普法工作总结和作出“七五”普法决议开展调研。2015年是“六五”普法的总结验收之年,而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为认真协助常委会做好“六五”普法总结报告的审议工作,及时作出“七五”普法决议,内务司法委拟对此项工作开展调研,重点了解“六五”普法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常委会作出“七五”普法决议提供参考。

3、督办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主席团交办的有关内务司法工作方面的议案、建议。按时组织召开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司法专业代表小组例会和活动,就相关监督工作开展专题研讨交流。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法治宣传”的含义及特点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从此正式被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所谓“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上,而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行业的价值最大化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具备快捷、丰富、互动、易存储、可检索等诸多优点。互联网与法治宣传相融合,形成“互联网+法治宣传”的普法体系,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当前,积极构建“互联网+法治宣传”新体系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应顺应形势要求,坚持创新引领,构建与“法治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互联网+法治宣传”新体系。综合看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使得“互联网+法治宣传”具备如下特点:一是网民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法治宣传的普及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突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平台以其信息传递快捷、交互功能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青睐。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互联网来获取新闻信息,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全面增强,利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成为主流,人民群众需要在第一时间方便、及时、快捷地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和寻求法律的需求成为大趋势。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引导公民正确认识法律方面的问题,提升法治意识,是形势所趋、发展所需。二是网络传播的自由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报刊等纸质媒体受版面和发行时间的限制,传播时效滞后,传播内容有限。而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也由于受到播出时段的制约,只能发挥有限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传播时间上具有自由、快捷的特点,能够实现各类新闻数据的实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获取海量的信息,并可以对以往的信息进行检索。因此,通过“互联网+法治宣传”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普法内容可以比任何传统媒体做得更丰富饱满、更具吸引力,且可以更大篇幅地展示有关普法的各种信息。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查找法律条文,而不必费尽心思地寻找某本法规逐条查找所需条文,互联网给法律知识的普及、民众的识法用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三是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增强了法治宣传的互动性。通过传统媒体开展的法治宣传,信息往往是单向传播的,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难免陷入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的困境,而网络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摆脱这个困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逐步推广,互联网的交互功能越来越强大,人机交互、人网交互、人人交互等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巨大提高,人与网站之间、人与人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和各种软件应用实现即时沟通互动。同时,网络媒体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为一体,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感染力更强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体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的交互环境,可以使法治宣传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让受众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在探讨交流、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法治宣传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法治宣传”的发展规律及现状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普法阵地,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各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特别是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普法网站和政府网站、知名商业门户网站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等优势,在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②。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诸多行政、商业机构以及其他行业领域纷纷尝试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互联网+法治宣传”新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还有待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不断创新网络媒体普法的新工具、新平台,紧跟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形态的不断变化,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为“互联网+法治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以单位名义在新浪、腾讯等网站开办的官方微博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2013年7月1日,以全国普法办公室官方网站名义认证的“中国普法”官方微博账号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三个网站同时开通上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当前“互联网+法治宣传”正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简单的“加上”关系,尚未实现进一步的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当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平台建设上不够科学。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互联网+法治宣传”的设施平台应包括三个层面:网络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设施。在网络设施上,目前,司法行政机关与网络通信公司合作还不多,可以增强协作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数据基础设施上,由于公共数据的开放日益成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成为重要渠道,因此,需要进一步打通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整合各类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互联网+法治宣传”新体系有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各省市跨地、跨部门“互联网+法治宣传”建设统一标准的滞后和相关设施接口不统一已经成为“互联网+法治宣传”发展的阻碍,为此,要跨界统一部门之间的相关设施接口,提高法治宣传资源整合协同能力。另外,当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法治宣传建设大都以开设普法、涉法网站为主,然而很多普法网站建设仍缺乏科学规划,例如网站架构不规范、栏目设置不合理、栏目关联性不强、内容重复交叉、排版不规范等问题较为明显,甚至还存在错别字、知识性错误等情况。一些专题普法活动在线下活动的开展期间网站建设十分用心,但是线下活动结束后线上平台缺少对后续信息的提供,导致法治宣传教育的持续性效果比较差,此类问题暴露出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缺乏建设规划和有效管理。二是网络媒体应用手段单一。国外的法治宣传主要是通过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审判工作、法律服务、大众传媒宣传报道进行的,特别是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如在英国,议院、宪法事务部通过立法的公开化发挥法治宣传职能,法治宣传工作贯穿于法律制定、颁布实施的各个阶段。此外,非政府机构也承担着法治宣传任务,法律行动组、法律协会及其在全国的分支机构也是向公民提供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这些机构都建有内容丰富、服务良好的网站,以此作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而我国“互联网+法治宣传”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公民对法治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较多普法机构能够将普法阵地转向互联网平台,但目前很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法治宣传工作还处于“单兵作战”的初级阶段,普法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阵地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有序的组织与管理。此外,普法内容形式也较为单调,或是单纯的文字材料普法,或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堆砌,内容缺乏吸引力,多数普法网站仅重视法治资讯的传播和展示,缺乏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网站的自身特色不够鲜明,有些网站内容有雷同重复的情况,互动开发不够,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很少。因此,普法网络平台运用中功能单一、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特色、内容缺少现实针对性等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完善整合以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后台管理缺乏长效维护。目前,很多普法网站及新媒体上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常管理维护的相对滞后,原因在于“互联网+法治宣传”建设中缺乏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使许多网络媒体出现供给不足、氛围不浓、缺少活力的现象。而网络媒体平台的繁荣贵在于坚持更新与维护管理,如果缺乏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人才,就难以保证“互联网+法治宣传”38JUSTICEOFCHINA2017年第6期•总第210期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来提升法治宣传的效率、促进原有法治宣传模式的改革,但由于编制、人员、历史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去摸索和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带来的成本,不重视后台维护工作,使得维护管理人员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加之维护机构设置上不完全一致,维护人员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一些中心、部门的职责含糊不清,工作缺乏积极性,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台维护管理的发展。

三、“互联网+法治宣传”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随着“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等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互联网+”逐步融入各行各业,走进寻常百姓的实际生活,各项活动充分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深度有效融合即能发挥出“1+1>2”的效果。可以预见,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法治宣传教育数据库,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实行全国范围的法治宣传教育信息共享,将是法治宣传工作的发展方向。司法行政机关应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互联网+法治宣传”为民服务新体系。

(一)着眼法治宣传现实需要,打造互联网人才队伍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互联网+法治宣传”离不开互联网人才,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从源头着手,培养懂行的工作人员。目前大部分负责法治宣传的工作人员都缺乏新闻工作经验,对“互联网+”不懂或是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招录、遴选或是培养既懂法律知识又懂新闻宣传工作,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媒体平台的综合性人才,专门负责涉及普法相关新闻报道的采、编、审工作,及时更新、充实普法栏目的内容,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法治宣传的水平。加强网络媒体日常维护,发挥新媒体的实效性、交互性,增强网络普法媒体的吸引力。抓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级通讯员通联。探索建立征稿激励机制,提高普法稿件报送的积极性,规范审稿程序,提高稿件质量。同时,强化对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个人的考核与管理,重视安全维护,将法治宣传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网络媒体平台安全规范运行。以成熟的自媒体为载体,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基此开展相关主题新闻活动,适时组织各级组稿会,开展媒体记者联络会,网络意见领袖联络会等,构建网络媒体平台法治宣传的基本通联网络。聚各方合力,探索成立网上法律咨询室。通过确定若干家律师事务所开展律师网上法律服务,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注重网上官方媒体的严谨性、权威性,为群众打造网上法律咨询室,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法治宣传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协调司法行政与公、检、法部门开展合作,开通平台对接关口,实现公、检、法、司资源优化组合、信息共享。通过多部门联动,为大众打造无缝网络链接,实现司法程序上的一条龙服务推送,从司法行政部门微端口进入,也能找到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相关服务功能、信息资讯。

(二)着眼新时期形势发展,拓宽法治宣传教育平台

整合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普法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开通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探索开发普法APP,构筑集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互联网+”普法集群。利用公共WIFI搭载法治信息,向无线WIFI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即时推送法治知识和普法信息。探索运用VR技术,让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体验法庭审判的场景,使普法对象足不出户就可以学法、就可以与普法组织互动交流。开展互动式普法。通过微博、微信在线问答、征集普法标语等,将普法模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分为线下普法和线上普法两种方式。线下开展送法下乡、普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有规划、有主题的宣传活动,如青年干警讲法、法官释法、法院院长接待日、法院开放日等;线上利用各种掌上普法APP,与民众开展互动交流,向手机用户提供掌上获取法治资讯、参加普法活动、在线解答法律问题、查询法律案例等便民服务,在微博、微信普法中突出交互性,对跟帖、评论官方要有相应的分析、回应。通过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设计,带给普法参与者更多的交互感。拓展趣味性普法。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信息接收方式进入了“读图时代”“听图时代”,因此,普法宣传产品的制作应充分考虑公众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诸如设计普法吉祥物,推出普法主题漫画、主题画册等,使法律知识更加“接地气”,让民众轻松学法懂法。创作法治文艺节目,如相声、小品、话剧、歌舞等,拍摄普法动画短片,用诙谐的小故事、可爱的动画人物宣传法律知识,注入普法新活力,增强普法宣传实效。

(三)着眼于规范与创新,确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定期更新维护制度。广泛吸纳擅长新媒体操作的人才,定期对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进行后台更新维护,对普法网站等网络平台的漏洞要及时修复,维持平台的稳定性;内容上及时更新,突出实用性和贴近性的特点,保持阅读群体数量,保持法治宣传网络媒体的生命力。对法治宣传工作、法治专项活动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可以及时突出重点介绍。建立普法考评机制。为确保各项自媒体平台管理制度执行到位,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强化对基层司法行政机构的监督与指导;可以协调运用第三方机构进行社会效果评估考核,就大众对法治建设重要性认知程度、对普法工作了解程度、对政府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满意度和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普法的需求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搭建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评判普法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应对措施和办法。同时,可以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提升普法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健全物质保障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法治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也逐步突显。在资金、技术、设备上的投入要保障到位,探索建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普法工作新机制,研究政府财政拨款与市场运作、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普法经费筹措新模式③。2017年是“七五”普法的关键之年,如何将“七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是摆在普法机关和普法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势不可挡,在这信息爆炸的“e”时代,我们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充分感知、认知、分析时展特征,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大力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实效性研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互联网应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跨界融合。要充分研究“互联网+法治宣传”的具体应用措施和方法,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助推作用。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6篇

西峰区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组织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区政协常委、区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60多人,对全区2016年部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龙头企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视察。视察组指出,重大项目建设对该区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项目相关责任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在思想上不松懈,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咬定目标不动摇,在狠抓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要确保按时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快该区城市建设进程,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早日实现宏伟目标。通过视察,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区实施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情况有了全面的掌握。同时,针对扶贫、农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意见建议。(罗建平)

灵台县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视察 甘肃省灵台县人大常委会联合县委、县政协,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对年初“向人民承诺”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采取现场看点、听取汇报、现场点评、问题质询、述职测评等形式,实地察看了全县13个乡镇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牛果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民计改善等方面的41个示范点,并穿插视察了11个县直部门的20余项重点工作,全面掌握了各乡镇部门年初承诺工作完成情况。“两代表一委员”认为,各乡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十六届一次党代会和“两会”精神,年初承诺的各项重点工作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关于下一步工作,“两代表一委员”建议,一要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尽快脱贫摘帽。二要发挥果产业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持之以恒走转型升级增效的产业化道路,将果产业发展壮大。三要持续加强农村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要始终把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记在心上,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证。(柳海滨)

玉门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依法治市全面加强法律监督 2016年,甘肃省玉门市人大常委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检查和指导全市“六五”普法决议贯彻执行情况,督促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对安全生产法开展执法检查,并形成专题执法检查报告,印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落实。组织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观摩旁听庭审和公诉、参与法院积案执行听证会,推进司法工作公正透明。召开国家宪法日座谈会,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包挂重点案件和接待日制度,一年来,常委会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5件(次),办结率达88.8%,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

金塔县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环境保护工作 甘肃省金塔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环境保护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会议在充分肯定全县环保工作成效的同时,针对存在的城市周边养殖企业污染环境、农村环境连片集中整治配套设施闲置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审议意见:一是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二是坚持环保执法不松懈,强化监督问责,严格环保执法;三是坚持基础建设不停步,加强管理维护,改善环境质量。(俞新琳)

正宁县人大常委会举办新一届人大代表培训班 甘肃省正宁县人大常委会举办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培训班,重点对宪法、代表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及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知识进行了专题辅导。会议要求,全体代表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履职意识和群众意识,发挥好“参政”作用,紧扣县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认真履行好法定职责,积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好“监督”作用,通过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等活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发挥好“桥梁”作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认真梳理分析,及时汇报反馈,为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倡导和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共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彭亚平)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两学一做”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知识测试 甘肃省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知识测试活动。本次知识测试主要涵盖了党规、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等相关内容。通过本次答题测试活动,达到了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目的,使党员干部在积极参与测试的过程中有效巩固了学习成果。(付腾飞)

武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督办审议意见提高监督实效 甘肃省武山县人大常委会切实把督办审议意见作为提高监督实效的最佳着力点,不断规范完善机制,强化督办落实,在监督中彰显支持的力量。根据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结合会议的审议情况,会后及时起草常委会审议意见,以人大常委会文件形式交付“一府两院”办理并规定完成时限。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求承办部门将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向县人大常委进行书面反馈。常委会每年都组织成立检查组,深入有关单位和乡镇,对当年常委会重点审议的“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延伸监督链条,不断把工作监督引向深入,有力有效地促进问题及时解决,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马 飞)

民勤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七五”普法决议 甘肃省民勤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七五”普法规划,作出了《关于开展民勤县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决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服务大局,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二是突出重点,切实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是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四是普治结合,积极推进法治文化与实践。五是靠实责任,确保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黄培福)

岷县人大常委会调研中药材企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岷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中药材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先后深入甘肃当归城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九州天润中药材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经营中药材的企业,围绕全县中药材企业发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进行了全方位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找准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列出了问题清单,为全面推进“药香岷县”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强化了人大监督的实效性,提升了人大履职水平。(杨俊鹏)

Y县人大常委会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两联系、两服务”制度 甘肃省礼县人大常委会建立组成人员“两联系、两服务”制度。“两联系”即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县人大代表、联系“双联”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村。“两服务”即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服务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投身于扶贫攻坚主战场,服务于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督办县人代会所列议案。据统计,30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联系29个乡镇和县直单位6个选区的173名县人大代表,紧密结合“双联”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联系相关乡镇的贫困村,共联系贫困村34个。(赵田生 宋莉莉)

庆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甘肃省庆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通报了庆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班子“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任务落实情况和“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建议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代表党组班子作了对照检查,并从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风建设、担当作为、组织生活、从严治党、个人事项报告等方面进行了个人对照检查,带头查摆问题,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随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一进行了对照检查,互提各类意见建议共20多条。(俄超超)

清水县建立人大常委会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乡镇人大和代表工作制度 甘肃省清水县建立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干部联系指导乡镇人大和代表工作制度,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联系指导一个或几个乡镇人大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联系2~5名市、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结合全县中心工作,定期、不定期深入所联系乡镇,指导乡镇人大做好《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规范召开代表会议,依法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常规监督,健全完善“人大代表之家”基础设施和运行制度,协调解决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以及“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强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系,督促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开展学习培训、接待选民、述职评议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人大代表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营造良好履职氛围,展示代表风采。(温建成)

静宁县人大设立法制和财政经济两个专门委员会 着眼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大局,着力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和财政预决算审查等监督工作,甘肃省静宁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设立了静宁县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委会主任会议的交付,研究、审议有关议案,提出审议结果报告或者审议意见;研究、拟定有关议案,向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提出;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提出建议;等等。(李雄雄)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7篇

我国自建国后共颁布了四部宪法,即“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现行“八二宪法”是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之基础上,并经过全民讨论通过的。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宪法达到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平衡,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可以说,我国宪法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在四部宪法及其修正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应该保持稳定。”[1]我们在肯定现行宪法之先进性及其对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得不反思从制定“五四宪法”开始,一直到2004年“八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的50多年中,为何立法机关立宪、修宪次数多达十余次,而且自1988年以来,“八二宪法”已有了31条修正案[2]。

我国如此频繁的修宪在世界宪法史上是不多见的,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但国体、政体没有变,就是国家总的路线、方针、目标和任务都没有变,为什么还要频繁修改宪法呢……宪法到底应该规定什么内容?是不是把不应规定的东西当作宪法内容加以规定了,把不是根本性的东西当作根本写进了宪法。”[3]历次对宪法的修改究竟修改了什么内容,是增加还是删除了宪法内容,如果是增加了宪法内容,这些内容入宪的必要性又是什么?相反,又是基于何种理由而删除了相关内容。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需要解决的即是,我国宪法内容结构究竟应当由哪些内容构成,哪些内容可以或应当载入宪法,哪些内容不应该纳入宪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笔者将从宪法典的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几个方面予以研究论证,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现行宪法提出些许建议。

二、应然与实然宪法文本的分析

法作为一系列社会、经济、心理、道德等多因素的综合产物,既包含着理想的成分,亦包含着现实成分。法的这种理想状态,亦即法应当是什么,指的是法的应然;法的现实状态,即法实际是什么,指的是法的实然。“任何一部制定法,都存在‘法实际是什么’和‘法应当是什么’这一问题。”[4]宪法作为法律的一种,同样存在宪法应该规定什么,而实际规定了什么问题。具体到我国宪法,即我国宪法应该规定哪些内容,而作为我国成文宪法文本的“八二宪法”又实际规定了哪些内容,这正是我们研究上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虽然法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我们不能必然从“宪法实际规定了什么”来推导出“宪法应当规定什么”的必然结论。不过我们从实然的角度,即“宪法实际规定了什么”,分析包括“五四宪法”制定以来一直到“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的内容,以及兼顾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宪法文本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对应然和实然宪法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现行不适当内容予以批判,推动现实宪法向前发展。

(一)我国宪法四次修正内容的共性

我国宪法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即: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标志。笔者对现行宪法历次修改、修正的内容对比分析后,抽象出历次修改、修正的重点内容或共性、相似之处,即经济问题是历次宪法修改修正的重点内容。详言之,1988年宪法修正案全部是对经济制度问题的修正,占修正内容比重的100%;1993年宪法修正案共五条,其中有四条涉及经济方面,占修正内容比重的80%;1999年宪法修正案共六条,其中有三项涉及经济方面,占修正内容比重的50%;2004年宪法修正案共有11项,涉及经济问题的内容有两项,占修正内容比重的18%。

(二)“八二宪法”四次修正的主要内容

其一,我国“八二宪法”及其修正案均记载了经济制度变迁之成果,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二,把党的指导思想及基本主张规定于宪法中。其三,把“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其四,涉及国家机构内容的修改。主要包括地方各级人大的任期、全国人大的组成、国家主席的职权等内容。其五,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不断扩大,当然包括把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等。

(三)世界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文本内容的比较

1. 实然宪法文本的视角。《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是马尔赛文对世界142部宪法文本比较研究的成果,其中涉及“宪法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具体包括:“(1)关于宪法自身的规定:特别是宪法的性质、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修改的可能性及程序;(2)关于国家组织的规定:100%的宪法都规定了中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且绝大多数规定的是这些机关的组成,同时还规定了司法制度、选举制度、代表制度;(3)关于法制的规定:宪法没有涉及法治或法制,但却包含了法律制度的一些方面,例如宪法自身的规定与普通法律的关系以及和国际性立法的关系;(4)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规定。” [5]

2.近现代宪法文本的视角。近现代世界各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文本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均可抽象出一些共性。一般而言,成文宪法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机构、宪法修改、违宪审查等。其中,近代宪法的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以对国家公权力的配置与控制为主,赋予和保障公民权利为辅的结构;而现代宪法的内容是在近代宪法内容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内容的逐步扩张和在宪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加强。

三、宪法“应当规定哪些内容”的评判标准

(一)宪法正当性问题

“宪法正当性首先表现在宪法制定权的正当性……也就是国家权力成立与组织的合法性”,“宪法正当性同时表现为内容的正当性,即宪法规定的内容要正确地反映一国的实际情况,包括历史传统、现实要求与权力平衡状况。”[6]笔者暂且不论制宪权的正当性问题,就宪法内容的正当性而言,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宪法能够得到民众的普遍尊崇和有效执行,亦即意味着“只要宪法没有被大规模地改变或者被经常地改变,我们就认为宪法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正当的。反之,则说明可接受性程度低,宪法的正当性受到了挑战”,“法国从1791年到1958年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宪法却被修改了12次;新中国之后的宪法,大大小小也被修改了9次之多。这种频繁地修改与改变宪法,恰好反映了宪法的可接受性程度低,或者说宪法的正当性程度不高。”[7]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宪法的正当性又要求其稳定性有一定的保障。此外,有学者从宪法学的角度理解宪法的正当性,认为应从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权威性四个方面进行探究[8]。从上述学界对“宪法正当性”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应然层面的宪法内容实质上与宪法的正当性相契合,而宪法的正当性又主要通过宪法的目的或者宪法的价值、宪法的稳定性而间接予以证明。

(二)衡量与判定“哪些内容应纳入宪法典”的标准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宪法的目的,是我们研究和解决“哪些内容应当载入宪法,哪些内容不宜进入宪法”的一个根本衡量标准。若没有这样一个评判标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状态。正如有学者在论证“宪法是什么”这一命题时所言,“我们对宪法的解读,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念。你不能用近现代的这个经典宪法,把它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或判断别的宪法,或者说某一个国家它有没有宪法,或某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你不能用美国宪法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宪法,说美国的宪法是如何如何之好,中国的宪法是如何如何的没用,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9]还有学者在研究宪法的结构时指出,“英美法系各国宪法一般结构简单,少于六个部分,属于结构不完整宪法……大陆法系国家宪法结构一般比较完整,属于完整结构宪法。”[10]该学者得出此结论无非是基于多数国家宪法或者现代宪法之标准,而多数的未必是合理的,现代的也未必就是优越先进的,这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能将其作为评判标准。

制定宪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学界的观点也不尽一致。例如胡锦光教授在探讨“宪法是什么”这一论题时指出,“宪法是一个最大的控权法,利用它去把国家权力控制起来……宪法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宪法不仅仅是把国家权力控制起来,还要使得国家权力更为有效地、充分地行使,让它用一种特殊的功能来达到保障人权的一种效果。”[11]蔡定剑教授在研究“关于什么是宪法”一文中认为,“宪法是一种以专门调整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法律,它以规定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要内容,以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目的。”[12]董和平先生则认为,宪法的价值在于以民主的方式规范政治秩序,民主是衡量一部宪法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13]。周叶中教授认为“宪法所追求的根本理想,应该在于不断推动社会政治关系的进步,保护和增进公民的自由和民利,逐步消除人们对国家的依附,最终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上实现人民。这正是宪法的根本目的之所在。”[14]笔者认为,上述学者的观点虽不尽一致,但不存在实质性分歧,均表明了立法机关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自由和民主。

四、完善我国宪法典内容结构的建议

(一)删除宪法序言中易于变迁的内容

我国学界对宪法序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序言存在的必要性、序言应当包括的内容、序言的法律效力等方面。从应然宪法的角度分析,大多数学者对于宪法序言的必要性并无太大分歧,基本倾向于宪法应当有序言;从实然宪法文本的内容看,我国四部宪法都有序言部分,而且在域外各成文宪法国家中, 141部宪法中有序言的宪法有94部[15],马尔赛文的统计结果是67.6%的宪法有序言[16]。但宪法序言不够简洁、明了、篇幅过长[17]是多数学者认为的序言弊端。从其内容来看,除最后一段关于宪法地位的规定外,其余都是围绕国家自身展开的,大体涉及历史回顾、若干的重要政策等。因此,有学者建议回顾、描述历史的部分,除第一自然段予以保留外,其他自然段可以大幅度精简或删除,写入历史教科书中,不必规定在宪法里[18]。还有学者建议,有关阶级斗争的内容应予删除[19],因为这些内容与保障人权的制宪目的没有必然联系。同时,序言应当是宪法最具稳定性的部分,而从四部宪法序言的修改中可看出,序言是我国宪法中变动最频繁、最不稳定的部分。其中第七自然段从1993年到1999年,6年间就修正了两次。因此,序言所累也是造成宪法频繁修改的原因之一,为了维护宪法稳定性与最高权威性,即使我们不能像部分国家那样取消序言,但至少应当对其内容进行鉴别判断,删除那些容易变迁的内容。

(二)将“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载入宪法

根据宪法规定,法院、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院”)、政府均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践中,“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是人大对“两院”监督的一项工作制度。而我国宪法只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20]。宪法并没有规定“两院”要向人大报告工作,只规定是“负责”,而“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是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等法律规定[21]。而普通立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是立法的一个根本原则,此三项立法是否有违宪法规范或宪法精神?“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在规定人大与“两院”的关系时都规定“两院”应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而为何“八二宪法”不再规定报告工作?“八二宪法”经过四次修改,为何没有对此作出回应?此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报告工作制度”的反思。鉴于本文研究范围的局限性,笔者只从我国宪法内容的应然角度,分析“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是否应当载入宪法。

笔者认为,宪法既然规定了“两院”应当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负责”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报告工作制度只是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形式之一。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报告工作制度的规定,但实践中“两院”所作的工作报告并非是对宪法精神的违背(至于上述三部法律是否违背宪法规范笔者在此不做评价),因为未规定并不意味着对报告工作的完全否定或者说不得报告工作。正如张友渔教授所言“现行宪法没有规定‘两高’应提出报告,不是宪法起草委员会遗漏,而是经过考虑有意不作规定。当时认为‘两高’虽同国务院一样,都是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但‘两高’的任务和工作都同作为全国人大执行机关的国务院不同,不一定要硬性规定它们报告工作。在当时情况下,‘两高’工作中,很少有重大问题,何必硬性规定形式主义地作例行公事的报告呢?当然,不作硬性规定,就等于说可报告也可不报告,而不等于不可报告工作。在‘两高’自己认为有必要报告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求它们报告时,就可以或应当报告。”[2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认为我国宪法应当明确人大对“两院”工作监督的形式,或者说“两院”向人大负责的形式。鉴于“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已成为常态,宪法可以非强制性规范的形式对报告工作制度予以明确,但这并非意味着现实中有了常态的做法我们的宪法就必须与其契合而加以规定,只是该制度的运作在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可行的监督或负责形式,当然不排除在条件成熟时创新出其他的制度或形式。同时,鉴于有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否决“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建议不宜对工作报告制度做强制性规定。

(三) 载入开放性权利条款并取消公民义务条款

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与保障,使宪法成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有学者把宪法条文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部分,其中的“实体法”即指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范内容[23]。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表明了公民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关系,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与基础地位。正如蔡定剑教授所言:“如果说宪法只规定一项内容,那就是规定政府权力的范围,国家机关的设立、组织及其职权,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如果宪法要规定两项内容,那就是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24]同时,为了彰显国家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取向,“国家机构之前的公民权结构”是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所采取的方式。对于如何完善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宪法不是政治纲领,不应规定太过的积极权利[25];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宪法应该对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罢工权予以确认,并且应当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26]。另有学者认为,应增加一条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概括性规定,即“法无禁止即自由”,宪法未作列举性规定的权利,不能理解为公民无权享有,也不能认为政府可以随意剥夺,同时就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规范本身而言,至少应当包含对权利的确认、保障与限制三个方面,才具有完整性[27]。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四部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在不断增加,但在实践中有些权利是无法实施或兑现的。比如:宪法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呢?包括刑事被害人权利被遗忘在内的种种现实表明,公民基本权利在实现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宪法不应该是一个政治文件,它应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可诉性,即可以通过诉讼的途径得以实施。对社会民众而言,更愿把宪法作为保护权利的手段,而不希望它是一种政治宣言。宪法的这一特性以及权利保护条款的激活要求在我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我国宪法在社会中之所以没有对社会民众发生什么作用或影响,宪法的政治性过强且不具有可诉性是其原因之一。“宪法应该是这样一种法律,当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利受侵害时,可通过社会的、行政的手段解决。如果认为解决不当,可诉诸法院,通过普通的司法诉讼解决。诉讼还有一审、二审救济保障。如果在穷尽上述一切救济手段以后,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保护时,而这种权利又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公民最后可以求助于宪法的救助手段来保护自己。”[28]因此,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宪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基本权利内容的发展性,立法者不可能在宪法文本中将应当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一一列举。而未列举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公民不可以行使,正如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所规定:“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构建,不在于规定多少项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在于此些权利能够通过何种制度来实现,使社会民众真正领悟宪法究竟是干什么的,使宪法能为公民权利救济提供最后的保护手段,可以作为司法机关维护正义的依据。

我国宪法的“人权条款”能否起到类似美国第九条修正案的权利源泉作用暂且不论,但至少应当在列举重要权利的同时有这样一个不断接纳新权利的条款,以保持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开放性,同时也有利于避免频繁修改宪法,以保持宪法持久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同时,从权利保障的角度而言,宪法诉讼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宪法的重要制度纳入宪法之中。

公民的义务是否应当在宪法中予以规定,学界也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从当今世界各国宪法比较中可以看出,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构成各国宪法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对公民义务的规定则不在其列 。笔者认为,宪法作为一个以约束国家权力,而不是以要求公民履行义务为目的的法律,约束的对象应是公权力或准公权力,而不是普通公民,约束普通公民的只能是一般法律、法规。从宪法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来考量,公民义务并非必须在宪法中予以规定,而且从实然的宪法义务内容来看,由于宪法的特殊性,公民宪法义务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其他部门法中予以规定,而且宪法义务并不总是直接发生效力,更多显示的是其宣示。国家要规范公民的行为,实现管理社会之目的,只要不违背宪法的规范可以制定任何法律来设定公民的义务,完全可以由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必在宪法中予以重复规定。而且诸如众所周知、普法意义的公民义务也无规定的必要,如宪法第五条[29]。此外,宪法中既然规定了公民的义务,是否意味着公民应当承担宪法责任?若肯定,那么在公民未履行宪法义务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公民违宪呢?和违反普通法律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一样,公民未履行宪法义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而宪法并没有像普通法律那样设置有“法律责任”的内容。规定了法律义务,而没有设置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那么宪法义务的规定只能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或宣示性的摆设,发挥不了作为义务条款本身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宪法也不应该规定公民义务。

(四)将领土条款纳入宪法

领土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宪法对国籍、国家都作了明确规定,虽然宪法中的部分条款也涉及领土问题[30],但专门的领土条款却一直未纳入宪法之中。从世界各国的宪法文本来看,许多国家的宪法都对领土作了规定,以亚洲45个国家的宪法为例,有25部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疆域,约占总数的56%,在欧洲42个国家中,有22部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疆域,约占总数的53%[31]。领土是国家的重要因素,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制度和原则的法律,因此领土条款应当是宪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宪法未对领土问题作出规定,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考虑。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我国面临的领土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东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突”、“ ”组织分裂国家的活动等等。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域外宪法,将领土条款纳入宪法并以专款规定于总纲中,对历史上的领土疆域范围予以法律确认,为上述领土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护独立、领土完整的态度、立场和决心。领土条款的内容,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包括领土的范围以及领土的变更程序等。

五、结语

宪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之产物,随社会的变迁而发展,且每一时代的宪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品格。宪法内容结构的建构与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立宪或修宪的技术问题,而应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价值目标。从应然与实然宪法的角度分析后可以看出,究竟将哪些内容纳入宪法典,应当以宪法的人权保障目标或价值取向以及宪法最高法律效力所要求的自身稳定性和权威性作为衡量或评判标准。我国未来修改宪法时应当据此为标准,并考虑吸纳笔者提出的增删建议对宪法典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加、删减和调整,使内容合理、结构严谨的宪法不断推动我国事业向前发展。

注释:

[1]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许崇德:《共和国宪法六十年》,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3][12][24][28]蔡定剑:《关于什么是宪法》,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4]徐刚:《论法及法律的应然与实然》,载《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5]【荷兰】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6]韩大元:《略论宪法正当性》,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7]陈驰:《宪法正当性的证明途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8]吴新平:《宪法的正当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与行政法治演讲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9][11]范进学:《宪法是什么(宪法学教授六人谈)》,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0][15]崔为中:《宪法结构的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1期。

[13]董和平:《论宪法的价值及其评价》,载《当代法学》1999年第2期。

[14]周叶中:《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16]【荷兰】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17]我国现行宪法序言共13个自然段,1700余字,约占全文的10%。

[18]李金国:《对〈宪法〉“序言”的修改建议》,载《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3年。

[19]马岭:《对〈宪法〉“序言”和“总纲”的修改建议》,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2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三十三条。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六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三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会议提出的工作报告,经各代表团审议后,会议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22]周旺生:《立法研究(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526页。

[23]许崇德:《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25]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6]王广辉:《论我国宪法典结构的完善》,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27]曾萍:《宪法修改问题研究综述》,载《人大研究》2003年第9期。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九自然段“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第十二自然段“……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31]刘小冰:《中国国家疆域的宪法定位》,载《学海》2004年第3期。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8篇

全年制定省本级地方性法规14部,作出对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的决定6个,修改法规42部、废止14部,废止决议、决定20项;检查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听取和审议18个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7项;开展1次专题询问和9项调研视察;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35人次;确定10个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对78件规范性文件全部进行了认真审查……

这一组组的数字,是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的量化体现。数字的背后,是省人大常委会不忘初心,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在建设法治龙江的征途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是省人大常委会圆满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2016年,在省委正确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人大在法治建设和我省振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巨大动力,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务实,依法履职。

围绕服务大局,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持续深入贯彻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聚焦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依法履职,是省人大常委会去年一年工作的重要遵循。

牵牛要牵牛鼻子。龙江要发展,产业项目是关键。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情况视察。7个视察组分赴全省十三个市(地)和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进行视察,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就进一步增强项目实效、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作提出建议,推动我省产业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

铁路建设是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龙江丝路带”的重要支撑。常委会就全省铁路建设情况开展了集中视察,强调要抢抓历史机遇、补上我省短板,争取国家支持、构筑合作平台,对加快释放铁路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在稳增长、惠民生的综合效应起到了促进作用。

路畅民安。重新制定的《黑龙江省道路交通条例》,明确了以招投标方式确定道路运输经营权、优先发展城乡公共客运、简化国际道路运输出入境手续等规定,让人们看到了我省在推进现代道路运输w系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方面的决心与信心。

转方式调结构是实现振兴的根本途径。为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促进冰雪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设立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的决定》,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合力支持做大做强冰雪经济,带动旅游等各业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成长步伐,充分发挥财政支出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是龙江全面创新的重要引领。重新制定的《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着重于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等方面作出更加细化和明晰的规定。常委会还开展了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绩效专项视察,指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等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科技成果力度,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常委会还审议了《黑龙江省税收保障条例(草案)》。

现代化大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黑龙江省的“品牌”。常委会制定的《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建立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基本农田、生态高标准农田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管理、整治与利用等方面的职责,对于依法保护利用好耕地,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的制定,明确将重大动物疫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管理纳入了法制范畴,有效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治理雾霾、洁净空气的期待,将制定《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为重大立法事项,开展了专项视察,两次审议了《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并将草案提交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

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节能减排工作、2016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组成人员建议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建立秸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龙江环保世纪行督促解决了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氧化塘私设排污管道、大庆油田热电厂超标排污等问题。制定的《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条例》,妥善处理了国有重点林区、垦区森林防火责任划分,以及与地方政府职责的关系。组织开展的森林法和省森林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检查,提出有效化解林农土地权属纠纷、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意见建议。制定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保护和保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弘扬和展示我省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脉提供了法制保障。

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发力,促进全面振兴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民生。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常委会重新制定了《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将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创新扶贫开发资金“折股量化”新模式,细化了各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职责、措施、项目产权归属和受益主体等方面的内容,为推动我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进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积极推进部级贫困县林甸县对口扶贫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争取“两牛一猪”补贴、农村公路硬化改造、泥草(危)房改造、旅游集散中心、对俄旅游扶持、贫困村屯饮水安全等资金,引进泉林秸杆综合利用项目有了实质进展,为林甸县脱贫“摘帽”创造了基础条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守护好食品安全,常委会重新修订了《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体现构建食品安全防线“四个最严”要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小经营和食品摊贩以及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食品安全监管作出了细化规定,增加了支持我省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等内容。

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情况、城市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重新制定了《黑龙江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修改了《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审议了《黑龙江省禁毒条例(草案)》,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一法一例”实施情况检查。

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在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上聚焦发力

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定等方式,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发展法治环境。

常委会把深入开展行政许可“一法一例”实施及优化发展环境检查监督,作为贯彻落实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优化发展环境重大部署的重要举措,贯穿全年,持续用力。先后7次召开各专门委员会和市(地)人大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适时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推进落实。常委会各副主任带队组成6个执法检查组,分别到省政府的25个组成部门和13个市(地)进行监督检查,着力破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行政许可“一法一例”实施及优化发展环境的报告,视察了省政府企业和创业投诉中心。常委会党组将监督检查情况向省委做了书面汇报,省委书记王宪魁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陆昊主持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并将情况通报印发省直部门和市(地)政府,对如何整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常委会指导带动市县乡人大推动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监督力度强不强,满意度上看实效。常委会贯彻中央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公开监督工作的意见》。为解决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屡审屡犯”问题,省委批转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有关意见。在深入抓好整改问题调研的基础上,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组成人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1.67%。省政府及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省委、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要求,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挽回损失成果显著,责任追究得到强化,建章立制收效明显。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公平正义普惠人民,是普法工作的重要目标。常委会着力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和“七五”普法规划意见的报告,作出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树立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组织了31名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深入推进法治龙江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发展好环境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省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决定》,积极推进行政案件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行政区划管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切实履行行政应诉法定义务。

为提升代表和工作人员素质,省人大常委会固本强基,以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常委会牢固树立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履职保障机制,代表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

省人大常委会继续举办全省五级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组织40多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到井冈山革命圣地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激发了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在促进龙江振兴发展中履职尽责的热情。密切常委会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组织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基层行活动,了解基层人大代表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代表参加好代表接待日、访民日等活动,建立省人大代表履职档案。精心组织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列席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视察和立法调研等活动。增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实效,代表提出建议均已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办理的落实率和代表的满意率明显提升。

2016年是全省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年。为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及时研究提出了换届选举指导意见,作出了相应决定,明确了增加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乡镇人大主席专职配备的意见;深入各地调研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班、会同省委组织部召开工作会议,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修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实施细则,强化了代表资格审查工作程序和责任。重新制定乡镇人大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人大职能,明确了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职责。

在不断加强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履职制度建设中,针对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出席率低,发言不积极,议案质量不高的现状,建立了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退出机制,制定了改进和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有关意见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实行常委会委员依法履职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召开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工作会议,并起草审议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

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担当、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大力推进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党组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常委会营造浓厚理论学习氛围,提高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增强创新工作、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能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机关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风清气正,履职尽责的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常委会应邀对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等国家有关地方议会进行了友好访问,接待9个国家地方议会考察团组,巩固和建立定期互访机制,促进了我省与外国友好地区的交流合作。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9篇

这次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以及中共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系统上下,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奋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司法局党组作工作报告。

2015年司法行政工作回顾

2015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担当,务实创新,不断完善“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共获得了17项集体荣誉和24项个人荣誉。其中,市法律援助中心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被授予全市人民满意服务示范窗口。市“十里法治文化长廊”被命名为第三批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社区服刑人员个别教育提级谈话制度创出模式,被省厅推广。汤水娣同志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社区矫正先进个人,蔡今菁同志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公证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律师管理、司法鉴定、新闻信息等其他各项业务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在提升普法成效上实现新跨越

2015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六五”普法终期验收为主线,以有效普及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的全覆盖,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以开展“法律八进”为抓手,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的全覆盖。一是在党员干部中实施普法教育“龙头工程”。组织印制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简明读本》、编写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题库》。配合市委政法委,组织全市领导干部集中考法。12月份,为全市公务员网上依法行政考试做好保障工作。全市共有2948名公务员参加考试,参考人数居县市区之首。二是在基层群众中实施法律意识“培育工程”。2015年以来,深入村居、社区,开展“沙地普法名嘴东疆行”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宪法进万家”、“农民工学法周”、“12·4”系列宣传等活动。共举办各类法治宣传5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0多万份,送书下乡4000多册。三是在青少年中实施学校法治“护苗工程”。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法治情景剧、法治小报创作、法治主题班会、模拟法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

(二)以推进“专业普法与草根普法互补”为抓手,实现法治宣传队伍建设的全覆盖。一是建立“法治”讲师团。2015年初,组织成立了法治“金钥匙”普法讲师团,确立“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理念。讲师团成员已宣讲60多场次,极大地提高了各专业法的公众知晓率。二是组建“普法名嘴”微联盟。2015年7月,“沙地普法名嘴”微联盟正式成立,汇龙镇光荣村黄建荣、自来水厂方金妹、公安局朱雨生等市十佳“普法名嘴”成为首批会员,实现了普法资源共享、普法平台共享、普法途径共享,进一步发挥在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及群众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发挥“家庭普法站”的作用。全力推进家庭普法站建设,有效地延伸了法治宣传的终端,打通了群众普法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有家庭普法站256家。《法制日报》和《法制报》均在头版刊登我市家庭普法站建设的经验。

(三)以培育“省法治文化示范点”为抓手,努力实现法治文化阵地的全覆盖。为形成“市县有场馆、镇区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层级式法治文化阵地网络,以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我们配合市委政法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十佳法治文化阵地”的评比,命名了3个“镇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和7个“村级法治文化示范点”。通过被命名示范点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均衡发展。在我局主导下,神通阀门法治广场改造升级、东南中学法治教育阵地提档升级,作为迎接“六五”普法时的重要参观阵地。十里法治文化长廊”被命名为第三批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北城区法治文化园和新建的宪法主题公园被命名为第四批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二、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实现新跨越

2015年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及“一对一”法律服务实现覆盖;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在控”,刑释人员当年重新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

(一)加强基层基础保障。一是改善司法所装备。2015年为全市镇区司法所统一增配了执法记录仪、矫务通、警用电瓶车、笔记本电脑、身份证读卡器、考勤仪等装备,为基层实施高效执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物质保障。二是工作经费向基层倾斜。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划拨资金支持各镇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二)强化特殊人群管控。2015年,社区矫正办理报到登记340人,组织集中入矫宣告53场。调查评估290例,目前在册355人。定位监控335人,提级谈话200余次,其中市级谈话19例,警告惩处186人次,治安处罚5起,撤销缓刑并收监执行7人,抓捕脱逃人员2名。一是积极开展全市社矫安帮工作业务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引导基层司法行政在社矫安帮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执法思维、执法素养和执法习惯,促进执法制度化、程式化、规范化开展。加强信息技术和工作技能的培训,增强信息收集的覆盖面和管理服务的透明度,推进社矫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建设。参加省厅“法网杯”社区矫正和市矫正执法技能竞赛。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稳步提高手机定位监控率,努力构建一体化技防体系。二是加大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风险评估工作,实现社区服刑人员违法行为教育惩处和重点社区服刑人员技术监控百分百。三是积极推进社区服刑人员个别教育提级谈话制度。此项工作获得省司法厅的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四是深化刑释人员分类管理。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目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加强帮扶,不断提升安置帮教工作水平。2015年在册的五年内刑释人员共2237人,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9.5%,当年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5%以下。通过个人信息卡管理、危险性评估、重点人员个案管理以及重新违法犯罪预警分析制度,对全市五年内的刑释人员实施分类管理,突出建立重点人员帮教管控个案,落实重点帮教,不断提升帮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化特殊人群帮扶。一是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程。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时,我们即时开展需求调查,并指派镇区司法所调查核实。局和镇司法所将需求定期通报有关成员单位,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帮扶措施。2015年,共为3人落实责任田,落实临时救助35人次,心理疏导72人次,指导、推介就业35人次,临时救助慰问1万余元,提高了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推动帮扶多元化发展。主动进监所开展延伸帮教,向服刑人员讲政策、讲社情、传亲情、送温暖,送法治文艺节目、送去家乡的关爱,促进罪犯改造。开展五年内刑释人员帮扶需求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特赦人员困难情况排查,并将排查的情况通报各成员单位联合落实帮扶。2015年共为50多名刑释人员落实了各类帮扶措施,促进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三、在公共法律服务上实现新跨越

不断强化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全市297个村居,统一设置了司法行政服务站。服务站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标牌标识,统一上墙资料,统一台帐记录。二是细化了村居“一对一”法律服务的流程、内容、要求,做到“三明确”,即: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明确,服务补贴明确。2015年10月,专门召开了由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主任、各司法所所长参加的村居“一对一”法律服务总结推进会,进一步鼓劲加压,推动村居法律服务“提档升级”。2015年,全市共有30名律师和50名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全市297个村(居)法律顾问,结合“法律服务进万家”活动,共开展社区法治授课32次,提供法律咨询2000多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63条,参与纠纷化解215件,开展法律讲座125场。

(二)法律援助工作再创佳绩。2015年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89件,接待来访来电咨询13619人次(来访11776人次,来电咨询1843次)。我市法律援助中心推送的、刘娟、朱红亚律师承办的《逃逸免责保险条款遭受挑战--薛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入选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例,这是我市获得该项荣誉的第三个法律援助案例。2015年,市法律援助中心以争创“人民满意”示范窗口为抓手,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一是开展了法律援助“进村入户”活动。围绕“法润东疆、法援惠民”这一主题,通过组织发放宣传资料、上门办理法律援助、现场知识问答等形式,切实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二是开展了法援关爱农民工暖冬行动。为农民工开设维权绿色通道。2015年我们对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904名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并利用各个普法节点时点,开展农民工专题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三是开展法援守护夕阳红活动。建立和培育以“五老”为骨干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2015年7月,对永阳社区80多位首批“五老”法援志愿者进行了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法律援助队伍的有效补充,为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法律援助服务。9月22日,与市老龄会联合开展了法律援助和为老维权工作现场推进会。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符合法律援助的老年人拓宽申请渠道,简化审查程序,快速办理。活动至今,共开展专题宣传活动10场次,接待老年人咨询600多人次,办理老年人案件58件。

(三)全面提升公证服务质量。2015年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7986件,同比增幅达32%,未发现错假证。在和全省公证卷宗质量检查中,合格率达100%。一是积极参与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公证法律服务,全年共办理城市拆迁证据保全公证150多份。二是规范办证程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则,坚持“六统一”制度,认真办理每一件公证事项,重大疑难复杂的公证事项,一般由两名公证员共同办理。严格执行调查核实、出证审批、复杂案件集体讨论、防止错假证的发生。三是加强公证惠民服务。开展了公证进村(居)、“公证助残月”等系列活动,实现了让行动不便当事人在家门口办公证。深入农户家中,送上公证宣传资料,解答咨询,向农民宣传有关涉农方面的公证事项。简化办证手续,为群众办理小额存款继承公证提供方便。

(四)推进律师工作有序发展。2015年以来,全市律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努力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一是建立机制,动员律师参与涉法涉诉积案化解。按照市委政法委部署,健全律师介入涉法涉诉案件处理工作机制,在法院设立律师工作室,参与检察院涉法涉诉案件的化解和。2015年10月28日,禾东所陆海荣律师参加了检察院举行的徐某不服市公安局不立案一案的公开答复会,并向当事人就此案作了合情、合理、合法的评析,当事人当即表示相信律师的释法,不再进行上访。二是强化监管,塑造律师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2015年初就专题召开了“全市律师行业诚信建设大会”。与各律师事务所签订了诚信建设责任书,并与全市律师签订了诚信公约。在全市律师行业中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双挂双亮”行动。统一为全市四个建立党支部的律师事务所制作悬挂红色标牌、标识,为所有党员律师制作有党徽标志、亮明党员身份的桌牌,亮牌上岗执业,主动接受监督和评价。三是扎实开展律师队伍“依法治国教育”。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时间、步骤,编印了学习提纲,组织了测试。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市律师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全市发展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四是建立法律服务质量监督反馈制度。律师办理的所有案件,必须有当事人的服务质量反馈。认真做好来信来访的登记和投诉查处工作,做到来访必登,投诉必查,查必有果,违规必处。

四、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跨越

组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一把手”讲党课,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打造实战型司法行政队伍。

(一)加强学习,转变作风。在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切实解决当前作风建设以及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够严、不够实、不够深、不够细”等问题,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制定、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编排《“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序时进度表》,统筹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组织召开了全局机关干部大会,局领导带头上好“争当‘三严三实’忠实践行者,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党课。选派北新镇司法所季君民同志参加市司法局组织的“学习刘荣贵、奉献在岗位”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二)竞岗轮岗,激发活力。开展了中层干部竞岗轮岗,全局7个科室和市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全部换岗,各科室长都能够认真学习新岗位的业务知识,快速适应新的工作。根据省厅和市局关于“三化”建设工作要求,对全市司法行政队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摸底,收集相关信息,于2015年5月底完成了省厅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录入工作。

(三)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观看市司法行政系统“微型廉课”巡回讲演,人人撰写廉政心得。局主要领导和纪检组长亲自备课,为大家上好廉政党课。扬子江律师事务所谢洁华律师参加市司法局“微型廉课”课件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市巡回讲演。

一年来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区、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凝聚着全体司法行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司法行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基础仍有薄弱环节,工作体制与机制尚未彻底理顺,“四个全覆盖”体系的服务成效还不是非常明显,尤其在群众满意度、服务存在感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启动年,是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365”工程达标年、队伍“三化”建设提升年,也是“四个全覆盖”体系建设问题整改年。做好全年工作,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至关重要。全系统在做好今年司法行政工作时,必须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徐锋书记在市委全扩会工作报告、黄卫锋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朱志强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任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作为政法成员单位,司法行政部门责无旁贷,需要我们一起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前瞻的风险意识。要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前移关口、综合发力,加大预警预防和中期管控在司法行政业务链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发挥法宣、公证、律师等非诉法律服务在风险预防中的职能作用。三是执着的攻坚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牢牢抓住司法行政“三化”建设、司法行政服务窗口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工作重点,推动司法行政机关由被动勤务向主动勤务转变。四是严明的纪律意识。把“从严治警”的要求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全过程,强化内务管理,加大督查力度,启动问责机制,用纪律约束权力、用纪律规范行为,始终心怀敬畏之心,时刻绷紧廉洁之弦。

2016年司法行政工作思路

2016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紧扣全面提升“两感两度”(存在感、获得感、知晓度、满意度)工作主线,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为“强富美高”新建设贡献力量。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的新突破

打造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的新突破。

(一)强化合作共治,积极打造“互动型”法治宣传教育模式。一是充分发挥“沙地普法名嘴”和“家庭普法站”在当地群众中的“广泛影响”,着力强化群众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众带动群众、群众影响群众的生动局面。二是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基层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形成政社互动合力。三是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多用社会和群众知晓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阐释法律制度,着力推进普法融合发展。

(二)强化需求导向,积极打造“服务型”法治宣传教育模式。一是加快建立需求收集分析机制。区分社会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和一定阶段社会面的共性需求,把“点对点、菜单式、个性化”的服务和面上工作的推进结合起来,为普法工作的“精细、准确、高效”奠定基础。二是加快健全服务产品研发机制。转变宣传理念,通过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司法行政搭平台、建机制、开菜单,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将自拉自唱、内部循环的普法小格局,拓展为部门协同、社会联动的大格局。引导执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专项普法产品的研发;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专业性较强的普法产品的研发;通过政社互动、社会激励,引导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参与直接面向基层的普法产品的研发。三是加快完善普法产品的供给机制。全方位提高普法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和消费的便捷度,保障群众能“找得到、用得上”普法产品。要明确宣传重点,围绕“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和“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建立“两类人员”数据库,确保精准普法。特别是要针对当前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通过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人民调解员以案释法、推介产品等多种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普法产品,实现普法产品供给与法律服务的一体运作。

(三)强化普法质效,积极打造“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模式。一是注重实践创新。促进普法与治理相结合,促进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普法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促进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二是注重手段创新。加快打造法治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需求分析、产品研发,提升普法效能。三是注重载体创新。拓展宣传阵地,加快建立技术先进、传播快捷的普法平台,健全完善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强化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应用,集中打造普法资源、信息、法律法规解读、法律咨询等“四大平台”,更为广泛地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现代手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二、实现法律服务质量方式的新突破

2015年,我们基本完成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但是2016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促发展”,更新工作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机制保障,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方式的新突破。

(一)坚持实战导向,进一步加强“立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要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工作机制,一站式解决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继续开展“法润江海·春风行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对接经济建设,深入走访,开展法治宣传、调处涉企纠纷,办理投资融资、土地流转、环境保护、招标投标等领域的法律事务。二是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要按照自主型和依托型两种模式(即:自主建立和依托镇区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实现“四统一”(即:统一设置窗口、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公示材料、统一工作流程),建成真正服务群众的实战平台。指导和帮助当地群众办理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事项,为当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三是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要定时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纠纷调解,零距离开展工作,切实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强化“12348”话务平台建设,实现“7×24”小时法律咨询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解答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指导群众依法维权的作用。创新咨询服务方式,运用网络平台和新兴传播工具,提高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的可及性。五是开展法援示范工作站点创建活动。按照《市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意见》要求,统一标牌标识、公开公示内容和工作制度,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咨询、办案业务,建立工作报告制度。

(二)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加强“系统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建设。一是主动融入大局,提供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目录。从各种政策信息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找准定位、把准方向,自觉把司法行政发展的“小逻辑”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中谋划推进。“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修订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的产品目录,并向全市公布。二是加强研发宣传,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知晓率。比如,开发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开展“法治阳光温暖老龄”法律援助活动,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比如,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鼓励扶持一两个律师事务所专注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三是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充分体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公共性和实效性。突出村居“一对一”法律服务品牌,重新整合资源,合理分配法律顾问,把愿服务、能服务的法律服务工作者配到一线,加强指导管理、检查考核,督促他们切实开展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特殊人群帮扶等工作。拓展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领域,创新做好当前办证量较大的小额存款继承公证,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满意的公证服务。

(三)坚持效能导向,进一步加强“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建设。一是通过转变职能,落实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司法行政机关的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和法律服务机构三个层次的服务工作体系,明确各自的服务职责,进一步强化服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投诉查处工作,充分发挥投诉查处工作的监督、惩戒作用。二是通过政府购买,引入市场服务,使更多的市场力量进入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三是通过公益引导,吸纳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律师的“法律专家”和“调解中间人”作用,不断优化律师参与接待、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预防。除了继续坚持律师在法律援助中心、市大调解中心、局“轮流值班”制度以外,推进律师参与重大、疑难积案的化解工作。

三、实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新突破

特殊人群管理既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围绕“防风险”,实行更加靠前的预警管控机制。要以底数准、动态清、管得住、服务好为目标,深入开展严格执法、严格管理、掌实情、重实控“双严双实”集中整治活动,确保六大专项行动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一)围绕系统治理,加强执法力量。努力适应社区矫正教育管理需求,保障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效果,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社区矫正队伍整体素质。一是配齐配强一线执法力量。请各镇区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司法行政工作,确保基层司法所有1名以上政法专编人员负责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并按1:15的比例,配齐配强社区矫正社工,激发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热情。二是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案件模拟、实战演练、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培训。有效整合资源,组织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赴监所观摩,邀请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专家授课指导,积极开展互帮共建活动,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建立健全人员考评制度。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与考评挂钩。

(二)围绕依法治理,强化规范执法。要深入开展“严格执法、严格管理”活动,加强信息核查和数据共享,集中开展不假外出、脱管漏管专项整治“天网行动”,努力彰显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促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一是严格执行权利义务清单,确保每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有根有据,努力实现执法工作标准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实现程序规范、流程固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中心+基地”建设模式提档升级,强化中心接收登记、宣告教育、电子监控、执法管理等工作。不断完善提级谈话制度,总结推广提级谈话工作成果及经验。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推进科技手段应用,完善社区服刑人员体征信息采集、电话语音汇报、电子腕带定位等技术执法配备,不断提高执法记录仪、矫务通、考勤仪等执法设备的使用率和覆盖面。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全时段监控定位。

(三)围绕综合治理,完善工作平台。完善“社区控制网”、“定位控制网”、“视频控制网”和“数据控制网”四网融合的动态管控教育平台,实现在线执法管理、教育帮扶。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多方位数据比对;通过多渠道社会力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多层次信息掌控,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在控。主动与公检法等部门联系沟通,不断完善部门协作协同机制,定期分析研判形势、通报共享信息,提高防范违法犯罪及快速反应能力。要针对“三无”等重点刑满释放人员,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让刑满释放人员在温暖、包容的环境中顺利回归社会。

四、实现基层基础实战勤务的新突破

基层基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和命脉。我们要围绕“补齐短板”,推动基层基础工作协调发展。

(一)推进实施“365”工程。“3”即从2015年开始,以3年为期,分别实施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达标年、深化年“三年行动计划”;“6”即实现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等六项目标;“5”即全面推进局所站的“一体化”建设、市司法局的“实战化”建设、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保障的“规范化”建设、基层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等五项工作。2016年是基层基础建设达标年,我们要从头抓紧,全面推进全市司法行政的基层基础建设。

(二)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市司法局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规范司法所标牌标识,结合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司法所服务窗口化、功能区域化。有条件的司法所实行柜台式开放服务模式,让群众享受面对面的服务。司法所办公用房要因地制宜,基本统一设置为四大区,即:便民服务区、执法管理区、矛盾调处区、日常办公区。

(三)加强经费、装备保障。补齐短板,各项业务经费要向基层倾斜,支持基层业务开展和司法所建设。在以往基础上,再为各镇区统一配备一批电脑、生物考勤仪、电瓶车等必需的业务装备,不断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五、实现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2016年是司法行政队伍“三化”建设的提升年,我们要紧紧围绕“提效率”,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

(一)以正规化建设为“首要着力点”,突出抓好源头规范。把全面从严管理作为正规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和各级会议精神,增强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洁自律制度,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化延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增强敢于担当、履职尽责的意识。举办一次以“学习先进模范、扎根司法行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展示全系统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崭新形象。修订完善制度体系,做到“以制度管理队伍、以规定约束干部”。通过规范机构人员,规范岗位职责,规范执法执业,做到“明确标准、规范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层级内部管理体制完善,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执法执业行为规范高效。

(二)以专业化建设为“长远增长点”,稳步调整队伍结构。要把加强业务素质作为提升能力的第一要务。组织全系统内2016年新进人员参加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职业能力考试。建立健全干部培训交流、选拔任用、实绩考评等机制,实现人才配置“梯次化”;稳步实施专业培训,加强公证员专业技能培训和高端人才培养,在省、市的公证质量检查中,确保合格率100%。加快律师人才培养,开展新律师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律师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化”。着重增强社区矫正实战能力,选派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业务轮训,实现知识更新“及时化”;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促进和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水平和办案质量。大力推进能力培养,重点抓好机关干部执行、协调、写作、学习和创新等“五种能力”培养,广泛吸收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高素质人才加入司法行政专家库。

(三)以职业化建设为“发展根本点”,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初步建立职业能力素质评估培养和素质提升奖励机制,试点推行干部履职能力评估标准,保护机关干部身心健康;固化硬指标,全面落实职业保障,做到“凝魂聚神、树好形象”,实现职业制度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专职社工队伍。传递正能量,积极弘扬职业文化,使得广大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精气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公证处和法律援助中心要继续做好“人民满意示范窗口”创建工作。

法院七五普法工作报告范文第10篇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依法积极履职。全年共召开8次常委会会议,审议20件法规草案和法律性问题决定草案,表决通过其中的15件,听取和审议6项专项工作报告,开展3项执法检查,加强计划预算监督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13人次,指导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攻坚克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常委会积极推进涉及改革发展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加强组织协调,努力破解难题,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着力保障国家战略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按照中央有关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常委会及时修改《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本市有关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决定》,明确本市法规与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相关方案不一致的均相应调整实施,促进本市地方性法规更好地服务自贸区建设。为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认真审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强对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等难点问题的研究,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的涌现和转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制定《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明确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固化自贸区相关创新成果、促进海空枢纽港建设,积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法治环境。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最严的标准修订《环境保护条例》,细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等国家重点环保制度,确立有关大气、土壤、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12项措施,规定在所有环境保护领域实行按日计罚制和双罚制,大幅度提高环保违法成本。落实国家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一揽子修改《养老机构条例》等7件法规的相关条款,促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地方法规。社会信用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委会组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平行开展法规起草,形成的《社会信用条例》草案是全国首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综合性法规。条例草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信用的内涵,确立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共享、查询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信用主体权益保护,努力强化信用约束、同时防止信用滥用。统计在市场运行和政府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委会全面修订《统计条例》,规定统计指标体系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动态更新,部门统计数据应依法公开共享,创建统计信用记录制度,保障统计基础数据真实。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检验检测条例》,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的主体责任和经营规范,着力解决“数据结果不诚信”“群众送检无门”等问题,净化检验检测市场。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条例》,贯彻平等保护原则,激励更多华侨华人回国创业,为国家和上海发展服务。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支持全市综合交通管理补短板工作,常委会加快《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修订进程,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统筹兼顾各方诉求,在国家法制统一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超大型城市管理需要,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通过的条例对优化交通规划和标志、贯彻公交优先战略、建设慢行交通网络、严格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加强停车管理、规范文明执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本市交通进一步从严、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切实贯彻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精神,修订《街道办事处条例》、审议《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草案,建立基层组织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强化街道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理顺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居委会和业委会等关系,积极构建各尽其责、协同配合的基层治理法治化框架。修改《燃气管理条例》,完善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建立瓶装燃气统一配送制度,保障燃气供应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着力加强市民健康权益的法制保障。为建设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常委会在连续多年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基础上,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法规修改,把社会普遍关注的食用农产品、网络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安全监管问题纳入修订范围,在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体现“四个最严”要求,已经形成的《食品安全条例》草案将提请本次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制定全国首部院前、院内和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加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建立急诊分级救治制度、依法保护公民紧急现场救护行为,确保急重病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及时的救治,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践行健康城市理念,回应广大市民呼声,及时修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明确本市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并强化禁烟场所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带头控烟责任。根据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延长生育假、配偶产假等作出新规定。

常委会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探索创新。一是在重点立法项目中实行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共同负责的“双组长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形成破解难题合力;二是在本市设立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协助全国人大做好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建立民意直通车,让立法工作更接地气;三是在起草、论证、审议过程中加强质量把关,重视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对意见分歧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实行“三审四表决”;四是对法规核心条款的社会效果开展预评估,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法规出台后有效施行。

二、直面问题,做实人大监督工作

常委会依法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突出监督重点、拓展监督内容、完善监督方式,不断发挥人大监督工作优势。

加强对全市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覆盖调研16个区的28个重点地块,开展专项工作监督和专题询问,充分肯定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政府要完善政策支持、加强规划设计、发展集体经济、防止反弹回潮,加快区域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针对近年来本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监督,提出政府要进一步提升对制造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支持重大技术创新、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持之以恒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本市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常委会为此开展专项监督,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等问题,提出要在土地流转、社会服务、金融扶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都市现代农业。

加强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监督。开展《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执法检查,聚焦业委会发挥作用难、物业费收缴难、维修基金续筹难等突出问题,提出政府要把管理、服务和执法延伸进小区,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探索居委会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加强业委会专业能力培训,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良性发展机制,重视培育小区共同价值观,把小区建设成为市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与各区人大联动,共同开展法院执行工作及其改革情况专项监督,提出本市法院要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以网络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财产信息共享、推进执行流程公开、对接社会信用体系,同时要重视执行队伍建设,让执行工作长出“利牙铁齿”,努力在全国率先破解“执行难”。对去年市人代会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情况开展监督调研,推进老年综合津贴、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的实施或建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监督调研,要求做实分级诊疗、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让社区医院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加强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针对“十三五”开局之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常委会加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指出政府要保持创新转型的战略定力,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连续第三年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监督,以节能减排资金为切入点,以资金使用效益为监督重点,提出要强化资金使用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快建立资金使用的市场化机制,使专项资金更好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连续第二年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指出“屡审屡犯、屡改屡犯”的状况依然存在,政府必须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审计整改落实机制,对违法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维护国家法律和预算制度的严肃性。

常委会不断推进监督工作机制完善。一是加强执法检查,由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检查组组长并向常委会作执法检查报告。在检查同时均开展相关法规评估,提出修法建议,增强检查效能。二是改进监督调研,坚持到达第一现场、访谈一线人员,对发现的突出违法问题要求政府及时监管,把监督调研进一步做实。三是修订《贯彻监督法的若干意见》,强化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并加大跟踪检查力度,努力解决“重调研、重审议、轻落实”的问题。四是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范围,按照中央“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究”的要求,对本市“沪府发”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三、服务大局,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常委会认真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法定职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服务本市长远发展,审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听取和审议城市总体规划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常委会组织六场报告会和两场通报会,及时掌握规划编制情况;相关委员会和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常委会审议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对标全球城市,更加重视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市民素养、城市安全和文化创新,更加重视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和加强动态监测评估,确保规划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实现。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开展“六五”普法决议执法检查并作出《关于本市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执法检查报告指出,“六五”普法成效显著,全社会法治意识进一步提升,但是普法教育偏重形式和理论、部分领导干部学法和用法脱节、群众遇事不信法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决议提出“七五”期间要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加快落实“谁执法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探索建立村居委会法律顾问制度,努力把法治宣传教育做实。

服务城市功能优化,作出《关于撤销崇明县设立崇明区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支持本市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常委会及时作出决定,明确崇明区及其乡镇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有关人员产生等事项,为崇明撤县设区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法制保障。

四、加强指导,保障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顺利完成

区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精神,深入区县开展调研,牢牢把握换届选举工作的正确方向。及时修改《区县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实施细则》,作出有关设立选举工作委员会、换届选举时间和新一届区县人大代表名额、新一届区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的决定。认真履行指导职责,加强对选民登记、流动人口参选、候选人考察审查、代表结构优化等问题的研究,把好代表入口关。严格执行换届纪律,加强对选举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对破坏选举行为坚持“零容忍”,确保选举风清气正,选出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在市委领导下,各区精心组织,各方紧密配合,共选出新一届区人大代表4519名,乡镇人大代表8062名,选民登记率、参选率和一次选举成功率均高于往届。

五、加强服务,支持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常委会坚持和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完善履职规范、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履职平台,更好发挥代表在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文件精神,制定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制定和修改关于代表联系社区、代表接受原选举单位监督、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联系相关领域代表等5项工作制度,促进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规范有序、体现成效。就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场所控烟、食品安全监管等难点问题,组织1000多人次代表进社区,联系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服务立法工作。470多位市人大代表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更好为民履职。

进一步加强代表议案办理和代表建议督办。认真审议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13件代表议案,其中有关发展邮轮产业、保护土地资源、加强住宅物业管理等内容已体现在相关立法和监督工作中;有关推广绿色建筑、保障寄递安全、加强国防动员等已开展立法调研。积极推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加强主任会议督办,有关发展经济果林、建设境外人员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商业预付卡管理等建议办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委员会督办作用,有关回民公墓二期工程、全市道路隔离带增设反光标识、解决黄浦区老城厢居民用气难、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面试点等一批难点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或加快推进。全年835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答复,其中答复“解决采纳”的538件,占64.3%,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进一步做好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根据代表意愿和工作需要,精心组织计划预算审查、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现代农业发展、涉台工作等专题培训以及增强代表履职效能、提高代表小组活动实效等履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聚焦食品安全监管、陆家嘴金融城建设、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开放等重点工作,采用小型分散、座谈研讨、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代表集中视察,提高视察实效。组织代表就互联网金融、生活垃圾减量、儿科医联体等20个专题开展调研,形成系列调研报告,并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纳和运用调研成果。

六、与时俱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顺应人大制度发展完善的新形势新要求,常委会加强思想引领,优化人员结构,健全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加强常委会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贯彻《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不断增强组成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围绕国家和本市发展大局,精心组织中心组学习和法制讲座,开展互动交流,提高学习质量。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人大组织建设的要求,配备市人大专门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和预算工委专职副主任,进一步优化人大干部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保证常委会和委员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加强区、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积极配合市委对市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各区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人大工作。制定《关于区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若干规定》,就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会期、提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质量、加强预决算审查监督、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等作出新规定。在区委领导和各方支持下,新一届区人大均设立法制、财经等专门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在全市所有街道设立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绝大多数乡镇人大设立了办公室(代表联络室),大大加强了基层人大组织建设。

加强人大制度宣传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加强对立法监督过程的报道,每次常委会会议均选择重要议题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依托上海电视台法治天地频道定期播出《走进人大》专题片,办好“上海人大”微信公众号。组织“走进人大”活动,一年来有2000多位市民群众、大中小学生和基层人大代表走进常委会议事厅,感受人大工作,增强对人大制度的理解。建立人大制度研究专家库,发挥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完成“十三五”及更长时期重点领域立法需求等重大课题,为常委会履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人大机关工作规范化建设。编制60余项工作流程,提高机关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制定机关“三重一大”议事决策、经济合同法律审核、内部审计等制度,推进廉洁机关建设。落实《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开展“提高执行力”主题活动,提升机关干部集体参谋助手水平。

一年来,常委会还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子商务法等立法调研,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执法检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共接待18批外国国家和地方议会代表团来沪访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常委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市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委员会成员以及机关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果,离不开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积极配合和各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对地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法规切实管用、实现以良法促善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监督工作刚性、督促审议意见落实、推动相关问题解决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面对广大代表不断提升的履职需求,我们在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落实、更好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认真改进自身工作的不足,更好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上海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转型的重要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进一步服务改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进一步强化立法引领、做实人大监督,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圆满完成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各项目标任务,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和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一、积极履行法定职能,更好服务全市工作大局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继续审议社会信用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法规;制定或修改高等教育促进条例、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职工代表大会条例、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规。积极推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会展业条例、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消防条例等立法预备项目的草案起草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提请常委会审议。抓紧做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条例、公益广告促进条例、社会救助条例、国防动员条例等立法调研。根据市政府的提请,作出促进和保障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决定。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加强法律实施监督,对《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建立对执法检查报告和相关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机制。加强专项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2017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审议2017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的报告,选择部分议题开展专题询问,继续推进询问常态化。加强计划预算监督,听取和审议2017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2016年市本级决算、审计工作、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预算公开情况的报告,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机制。就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贯彻、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实、境外人员和在沪台胞信息平台建设等开展监督调研和跟踪监督。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建立代表和专家参与审查的机制,加强对涉及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建立审查发现问题的处理落实机制。

二、切实加强服务保障,更好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认真实施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继续做好代表联系社区、代表议案建议和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开等工作,全面完成本届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对本届以来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进行梳理,完善代表议案办理工作机制,加强对答复为“正在解决”和“计划解决”的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推动解决一批代表持续多年反映的突出问题。组织研讨交流、出版相关书籍,认真总结和传承本届市人大代表的宝贵履职经验。精心策划组织、深入挖掘反映,大力宣传本届和历届市人大代表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丰硕履职成果。做好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荐连任代表候选人,加强代表资格审查和新一届代表的履职培训,确保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三、认真抓好自身建设,更好创新发展人大工作

加强常委会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提高常委会和委员会服务大局、调查研究和督促落实的能力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做好市人大机关巡视整改工作。回顾本届常委会依法履职的实践,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提炼工作经验,为人大工作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打好扎实基础。加强前瞻研究,精心储备一批履职项目,为新一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顺利开局做好准备。加强对新一届区人大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共同推动全市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七五普法工作安排范文 下一篇:七五普法工作成效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