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1:57:31

大学心理课论文

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慕课;知识图谱;SSCI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49-03

Knowledge Mapping on MOOC based on SSCI//ZHANG Qi

Abstract Taking the 158 SSCI papers that focus on MOOC in the Web of Science (2009-2015) as research objects, using Cite Space fo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earch time, research team, and research focuses of MOOC,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hina.

Key words MOOC; knowledge mapping; SSCI

1 引言

慕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1]。这种模式起源于国外,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掀起大规模在线课程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在我国,慕课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SSCI收录的以慕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揭示慕课的研究现状,为慕课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内容覆盖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

本文以SSCI为数据来源,以“MOOC”or“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

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得到用于分析的数据记录158条。利用Cite Space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2],分析慕课研究的时间分布、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揭示国际慕课研究的态势。

3 结果与分析

研究趋势分析 论文数量的变化是表征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价该领域的研究阶段和预测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3]。按年度统计慕课研究的SSCI论文数量,分析其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慕课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起始阶段(2009―201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5年)。在起始研究阶段,论文数量不超过4篇,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在快速发展阶段,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自2012年到2015年的4年,论文由1篇增长到84篇,表明慕课研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预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慕课仍将是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研究力量分析 利用Cite Space构建慕课SSCI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及合作图谱(图2),揭示慕课研究领域内高产和高影响力的国家/地区间的基本合作关系。图2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国家/地区的文献数量,节点越大,说明该国家/地区的文献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说明国家/地区间合作的论文越多;节点外圈的颜色代表国家/地区的中心性,紫色外圈节点的中心性≥0.1,是国家/地区分布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如图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55篇,远超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和加拿大,分别发文24篇和17篇。美国、英国和德国是慕课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国家/地区合作中起到较强的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发文4篇,仅与美国开展合作,国家/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相对不足,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

机构分析可以挖掘研究领域内高影响力机构和科研团队,为科研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开展慕课研究的机构有180家,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如表1所示。机构中,阿色巴斯卡大学和哈佛大学发文量最高,发文7篇;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为6篇。Cite Space软件构建的机构合作图谱(略)显示,慕课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分散,尚未形成合作的中心,相互交流不足,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研究方向分析 如表2所示,慕课SSCI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教育和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共发表111篇论文,占比77.15%,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方

向;其次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该方向21篇,占比13.46%;位列三、四位的传播(Communi-

cation)和心理学(Psychology)论文数均在10篇以上,分别占比7.69%和7.05%。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的篇幅不大,却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总结。高频词可以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4]。利用Cite Space形成慕课SSCI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外圈的颜色代表节点的中心性,紫色外圈的节点中心性≥0.1,一般认为是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且紫色外圈越厚,节点的中心性越高。

从图3可以看出,慕nSSCI论文的高频关键词有慕课(MOOC)、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育(education)、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学生(student)、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代表慕课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慕课(MOOC)、学生(student)、评价(assessment)、评估(evaluation)、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育(education)、

技术(technology)和环境(environment)等高中心性关键词是慕课SSCI论文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4 结论

以SSCI收录的以慕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对象,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慕课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慕课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起始阶段

(2009―201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5年)。当前,慕课研究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预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慕课仍将是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2)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慕课SSCI论文的高产国家,在国际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我国慕课SSCI论文的发文量较少,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相对不足,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3)阿色巴斯卡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是慕课SSCI论文的高产机构,机构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4)教育和教育研究是慕课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慕课研究还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传播和心理学等研究方向。

5)慕课、高等教育、在线学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教育、联通主义、学生、在线教育等高频关键词是慕课领域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116-121.

[2]Chen C. Cite Space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3):359-377.

[3]邱均平,吕红.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5):548-560.

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研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创造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各中学现在都比较重视教学研究,都给老师们下达了一定量的“写论文”的任务。有的老师虽然在客观上很难写出高水平论文,但在主观上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些的。

实际上,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都在经常性地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这种经常性地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研讨常规教学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有人将这种教育科研工作称为常规教研。除了这种常规教研之外,教师还会遇到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教师将这些深入研究后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写成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并获得同行的认可,就算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科研成果。

问题是做教研论文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难度要比开展常规教研的难度大一些。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比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出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呢?本人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中学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统观中学化学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才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所在的地区来看,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从学历来看,好像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实,学历的高低一般不能说明专业知识的多寡。我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时下有些人的文凭水分较大,有文凭、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完全遗忘了,他们的大学文凭仅表示他们曾经上过大学。这两个原因使一些教师实际上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老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备课时要经常翻阅大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备氮族元素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的氮族元素翻阅一下,在备乙醇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有关醇的内容翻阅一下,这样坚持几年就可以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化学内容熟记于心。二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分析、多研究、多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会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许多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都对有关的问题多少琢磨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只要中青年教师善问,老教师们都是乐于奉献自己的经验的,这可以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上少走弯路。四是要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的间隙常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大家只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看很多书籍,学许多知识。我常在教学工作的间隙阅读《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专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很多教师一般都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目、只满足于能够应付中学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这种专业状态和学习态度使得有些教师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有关的选修课。我们虽然不能说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消极落后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凭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常有教师教导学生说“好习惯成就未来”,若将这句话用到我们有些教师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只要教师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2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研究中学化学的教学问题,仅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的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方面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培养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大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有点先天不足。既然师大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就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立志献身教育、并打算在教育科研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应该自己补上这一课。如下几个方面的事例可以充分说明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研员以及培训中学教师的教师都比较欠缺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都应该很好地补一补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我曾听过一些表演性的优质竞赛课及相应的点评,并阅读过相应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这些优质课、这些点评、这些教学设计都堪称为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但我常常感觉这些典范有些美中不足。其美中的不足在哪里呢?在于她们所蕴含的教育理论不足,在于她们很少站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教学。现有的优质课竞赛都是借班上课,这借班上课的备课根本就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听课学生的现有发展状况和个体差异,这种备课仅仅只备了所授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质课主要是指知识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上的优质及教师表达上的优质,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上的优质。由于优质课本身存在先天的不足,所以其相应的点评也侧重在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表达是否合理上、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有所忽视,且这种点评很少有人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一节课的成败得失。站在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优质课竞赛及其点评的缺陷是明显的,是需要改进的。由于这种优质课的选手都是各校的教学精英,其评委一般也是当地的教学权威,所以这种优质课比较集中的体现了我国现有化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这种教育理论的欠缺使得教师们的教育科研工作难于上档次,难于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有许多曾经获得过高等级优质课奖励的教师都不曾做出过一篇像样的教科研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

近几年来,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杂志上阅读了一些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我发现这些学位论文大都是有关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论文,很少见到用教育理论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完全没有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上有创新的论文。化学教学论的研究生当然是可以研究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但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不应该是主要研究课题。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应该是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问题,是现行中学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对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和引路作用。而事实上,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培养同样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应该彻底改变,就算不是以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为辅的模式,起码也应该是以教育理论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并重的模式。因为化学教学论研究生毕竟应该是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化学专业人才。

我经常阅读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杂志,从化学教育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这些杂志上都有现代教育理论在化学教育中应用的论文,只是这些论文一般都停留在教育理论应用于化学教育的经验层面,这些论文在教育理论的发掘深度上还显得很不够,更无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可言。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大中学化学教师、有关的教科研专家及在读的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教育理论知识都还比较贫乏,都还需要在教育理论上进一步强化。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就更应该在教育理论上加大学习的力度。本人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跟大家一样贫乏,本人虽然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四十多篇论文,但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同样也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果。我相信,只要大家的教育理论知识真正丰富了,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在整体上提高一个档次。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上,我国的化学老师要努力,我国各学段、各学科的所有老师都应该努力,要争取我国能在当代出几个世界级的大教育家。

3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具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化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有些教师暂时还比较缺乏创造能力,但创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只要教师们爱学习、爱思考、肯动手,创造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对于一个初涉教科研工作的新手来说,开始时一般不要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如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研究某一道习题的教学,研究某一个实验的教学等。在一些教学点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然后再选择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当熟悉了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站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进行某些专题的教育科研工作。

本人的教科研工作是从如下两个点的研究起步的。第一个点是研究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问题,有关此研究的情况,我已在“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2009年第12期《化学教学》)一文中介绍过,此处就不再详述。这个点的研究很简单,但论文“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在 1996 年第7期《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发表给了我较大的鼓励,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育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第二个点是参加1991年的全省中师化学教师的优质课竞赛,我当时所讲的课题是《乙烯》。围绕着《乙烯》这一节课开展的教科研工作使我收获了如下一些教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级教案评比二等奖、省级胶片制作评比一等奖、省级实验创新评比一等奖;后来,我又将制作胶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的方法写成论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活动胶片的制作》发表在1996年第11 期《化学教学》杂志上,将研究乙烯的实验写成论文《乙烯实验室制法的改进 》发表在 1997年第 11 期《中学化学》杂志上。该研究实例说明一节优质课其实是一些优质教学点所组成的,所以我主张新手教师要首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进行较深入地研究,然后再深入研究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最后再深入系统的研究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这两个点的研究充分说明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提高的,只要大家有信心并在教育科研上起了步,就一定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4要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相信每个中学教师都曾在学生时过议论文,甚至还写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但不是每个教师都在学生时过科技论文,这使得许多老师完全不知道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有些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时竟然还像学生写应试议论文一样随意编撰。有鉴于此,本人特在此将两种论文的撰写特点作如下简要的对比。

普通的议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都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撰写论文的要求,不必本人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者的显著差异在于普通的议论文是感性较丰富的文章,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由于普通的议论文主要是感性的文章,对于同一个论题,不同的人就会因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写同一个论题时就会各自选择能够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进行充分而严密的论证,他们可以就同一个论题写出观点完全对立而又文彩飞扬的议论文。他们互不认可对方的观点,却可以相互认可对方的文彩。公正的评价此类议论文作者的写作能力的标准应该是文彩而不是观点,至于是否认可此类议论文的观点就要看读者的立场了。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科技论文注重的是观点新颖正确、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操作上具有可重复性,科技论文特别忌讳编造。科技论文中可能会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作者眼界的狭小而出现错误的观点,这种错误的观点可以在他人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纠正;但科技论文绝对不存在观点对立而又同时被认定为优质论文的现象,在科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观点中至少有一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由科技论文的理性特点可见撰写科技论文的关键是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撰写论文时只要把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叙述清楚就行了,达到此标准的科技论文就应该是一篇可以发表的优质论文。当然,撰写科技论文时也可以讲究一下文彩,语言精彩的科技论文是更具可读性的。

在实际撰写论文时,老师们可以先参考化学教学的专业杂志上的同类文章的格式进行撰写,写好之后再请有经验的老师帮助参考一下,写过几次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本人认为,中学化学老师只要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素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搞好教学工作,就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较充沛的精力去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不端行为 影响因素

Abstract Bas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equ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 ambient factor and organization factor on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sonal factor such as study pressure, fluke mind are 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ambient factor such as social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ec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organization factor such as regulation and punishmen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 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 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 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 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1] Xin Guo.Understanding Student Plagiarism: An Empirical Study in Accounting Education[J].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1) Vol. 20:17-37.

[2] Janice Payan,James Reardon,Denny E.McCorkle.The Effect of Culture on the Academic Honesty of Marketing and Business Students[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0.32(3): 275-291.

大学心理课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回想起了一位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找到我,因为儿子要选择母亲不希望他选择的专业去了日本读研,母亲非常苦恼和担心。这两件事情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喜欢外语,同时在外语上也显现出了一些天赋。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英语课代表,在英语分数上从来都是接近满分标准。考大学的时候,母亲顺从我的志愿让我报考了日语专业。毕业后进入外企,几年的锻炼使我的日语突飞猛进,同时在工作中有了很显著的成效。就在我觉得一切顺心如意自信满足的时候,父亲却建议我去日本读研,遵照父亲的说法“外语只能算作工具,不能算作专业”。

当时的我实在不想去日本读研,因为专业的选择让我头疼了很久不知道何去何从。父亲说我一直没有专业,重新学一门专业太难何况又是从硕士开始,还是选择教育学会简单些。父亲找到他当年的同学从京都大学里要了有关教育学科的介绍资料,我看了以后发现有“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当时头一下子就大了。此时,父亲的关爱和教导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变成了一株葛藤缠绕开来。

糟糕的结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欲求分成五个阶段。生理求、安全欲求、社会性及爱的欲求、认可和尊重欲求、自我实现欲求”,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已经实现了其他的四种欲求。当人们遇到选择和取舍时,年轻时因为还未走上社会,以父母的愿望为主是在实现“安全欲求”。但是如果自我喜好和父母希望属于力量抗衡的状态时,外在的纷争和内心的纠葛就必定产生。当时的我就是处在了这种纷乱当中。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无奈辞掉工作去京都大学当了旁听生。也不懂什么内容,草率地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心想着心理学可能容易和有趣些吧。第一次在京都大学见到我的指导教师时被问及选择心理学的缘由时,我回答道“因为看上去简单和有意思。”教授马上笑了,说“很不幸,你选择了一个最难的专业。因为心理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入学考试要考专业、心理学文章的英日翻译、统计学,以及提交两万字的论文。”听完教授的这番话,我真是如晴天霹雳以至于呆若木鸡。

没办法,上了贼船下不来了,先坚持一年吧。刚开始上课时什么也听不懂,学费和生活费等各项开支已经耗尽,只有去大饭店里的餐厅端盘子。每天的听课和打工实在无法让瘦弱的身体支撑下去。我渐渐地开始逃课,脑子里只想着怎么应付一年后的入学考试和提交的两万字的论文,同时无数次地在心里责怪让我丢下丰厚收入的工作而踏上这般艰难求学之路的父亲。“放弃”“回国”这样的声音时常呐喊在心中。

一年熬过去了,终于对付完了考试和论文。如愿以偿,我落榜了。老师找到了我,问我对今后的预想。思来想去,虽然事已至此,一向骄傲的我不甘心就此放弃,旁听生能上两年,再上一年的旁听生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否能够达到京都大学的标准,即便一年后考不上,也能在日本学到地道的日语。如果一年后再落榜,到那时放弃也不晚。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放慢速度回归原点

由于诸多因素而无法塌下心来的过往的一年给了我一个启示:“当心里迫切地期待达到目标,而实力与心里预期相差甚远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和要补的漏洞就会过多。外在的时间限制以及超越自己能力的诸多事物结合着内在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心里上的急躁和纠结。其结果就是,要么为了快速达到目标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胡乱抓狂,要么就是害怕失败带来的自卑而逃避现实地永远退出。这两个都是消极的结果,而又一次的失败很可能让自己学习到了自己的失败,“失败者”这个名词就会开始出现在自己的人生手册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的就是塌下心来、拉远目标、放慢速度、回归原点,重新再来好好学一遍。即便结果不是成功的,但是能掌握知识和练就本领。

开学后,我辞去了那个消耗体力的打工,留下了一份每周三天去教中文的工作。这份工作能让我用日语把母语教给别人,也是我的喜好之一。每天早起骑车到校,跟着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其中,周一上午上统计学,周二下午上心理学初级实习课,周三和周五跟着硕士和博士生一起上研究讨论课。周二的实习课最让我头疼,因为每周上完课都要写两万字的论文。论文里需要用统计学,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探讨事物的本质。那时我们的学科里只有我一个外国留学生,上课时明显感觉自己由一个国内骄傲的佼佼者变成了一个最后一名的落后生。每当这种心理落差浮现心头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重新回到原点“能有机会在名校和精英们一起学习,听到地道的专业性日语,平时还能和日本人近距离地练习口语,这已经是最好的机会和最大的收获了。”一年过去了,我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努力挑战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在日本和中国的幼儿园做了自己原创的第一篇论文的调查,拿回数据后进行了我最“害怕”的统计分析,完成了两万字的论文和将论文翻译成英文的工作。这次顺利地通过了京都大学硕博连读的考试。

八年的苦学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把无奈的忍耐变成积极的动力,让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仅实现了当年父亲对我的期许,也得到了由此而来的自信和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毕业时我斗胆地放弃令人羡慕和机会甚微的日本大学老师的工作而回国教授日语,我已经有资格为了那份只属于我自己的理想和喜好去奋斗了。回国教课期间,我每次都是提前两个半小时到校读书,休假期间回日本买书籍读,看电视记笔记。可以说,我的日语真正开始深厚积淀不是在日本期间而是回国之后。随着读书的广泛和深入,让我那原本的骄傲和自大变成了刻苦和坚持,让我每一天都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的成长,不断修炼自己,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如果说前十年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奋斗的话,那后十年就是为了不放弃自己当初的喜好而一直努力着。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不断地出现超越自己能力的挑战,也会经常出现自己的愿望和周围期待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取舍中的纠结。年轻的时候听取长辈的意见可算明智之举,表面压抑了自己的喜好去实现周围人的愿望,本质上更加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心智。但有一些人可能会因此变得消极颓废和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的逻辑往往是这样的:既然我现在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以后我生活中所有的不顺和失败都可以找到人来承担责任,我可以毫无愧疚地抱怨父母:“都是你们,当初让我学这样的专业,现在找不到工作,还不是都得怪你们!”或者是:“都是你们,当初一定要让我回家,回到家里还不是天天混着,你们还指望我怎么奋斗?我现在这么不开心都是因为你们!”

上一篇:职业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