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0:36:03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成组管理模式

项目成组管理是对人为定义的一组项目进行管理,这些项目并不是为某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的,但实行项目群系统时,将带来团队人员相对稳定、管理经验成熟规范和模式化以及利于传承等更多益处。随着企业实施项目成组管理的趋势日益显著,针对各个实际应用领域的可操作性理论的研究意义愈显重要。

2 适合采用成组管理模式的工程项目群特点

对于每一个项目,企业既可以作为单个项目进行管理,也可以将其纳入到一个项目群组中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经过对项目群中各个项目的分析,企业加以权衡以下几方面因素之后可以决策是否采用项目成组管理模式。

地域因素:采用成组管理模式首先要考虑是否具有管理的可达性。例如X市Y区的20个项目由于都地处Y区范围内,全部项目所处区域的半径约二十多公里,项目之间的距离不远,具备实施成组管理的便利。

项目特点:X市Y区20个项目虽然分属于多个业主,但都以普通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政府业务用房等为主,技术均为一般通用技术,不存在特大型、重点紧急、技术复杂、特殊设计要求等需单独管理的项目,大小项目搭配,相互之间互补和可借鉴之处比较多,组成项目群较为合适。

管理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在现阶段具体形式如监理、代建等,从项目启动即开始介入,直至竣工验收和移交试运营后结束,具有跨越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前期、后期持续时间较长,各个项目均对人员配置要求高,配备人员的专业范围广,在单个项目核算上成本相对较高,各专业人员的参与具有阶段性、在项目的前后期工作负荷较低的特点。实施成组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保持一个片区较为稳定的团队。

企业层面因素:企业希望各个项目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因此为了更加合理地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项目成组管理是一个途径。成组管理可以为企业实现保持管理团队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团队凝聚力、技术经验互补、人员配备优化、节约成本、下放项目间协调工作等益处。

3成组管理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项目成组管理论在建设工程项目领域上的应用,是对现有的和将开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进行集群的一种管理框架。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应用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和工具,对工程项目群进行协同管理。使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变得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1]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群定义、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和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三个方面。

工程项目群构建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多个工程项目,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和对一系列工程项目的相互关系、风险等的属性的分析,将多个工程项目组合成一个或几个满足战略与约束的工程项目群,从而有利于多个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高效的利用项目之间的资源,减少组织管理之间的冲突,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工程项目成组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群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与协调,项目关键资源的调配与集成利用,各项目信息沟通管理,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项目群后评价等方面。项目成组管理流程示意如下:

图1项目成组管理流程

4成组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项目成组管理的理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和基础,包括集成管理、协同管理、各应用领域和通用的管理理论。而由于项目群中的多重性、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成管理在项目群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项目成组管理的关键。[2]

项目管理和项目成组管理相互联系,但又各有特征。项目成组管理侧重于组织的战略,而项目管理注重计划和执行并提交最终产品。

1)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项目管理机构只关注于一个项目,项目经理即项目负责人,重点是项目内工作的控制,团队都围绕着这一个项目转,管理路径相对较短,只是一级管理。但当多项目管理时,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幅度扩大,组织的职能部门需要围着众多项目而转,项目群经理的重点变成是项目间的统筹安排以实现全局最优,项目群经理是所有项目的总负责人,下设具体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内工作的控制,管理路径相对延长,可能是两级管理或三级管理,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项目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还必须要有配合项目群经理进行统筹全局的能力。

2)在资源配置的变化上,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该项目中去,只需考虑将资源使用最小化,不存在资源配置优化问题。但当组织在多个项目并发的情况下,就会涉及到不同项目之间在资金、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多项目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成为项目成组管理的焦点,组织需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专家资源方面,单项目聘请的专家很难同时兼顾其他项目,项目间的交流不密切;项目成组管理模式下,可以利用较少数量的专家资源,实现兼顾多个项目,并且实现项目间的日常化的密切交流。

3)在变化管理和信息方面,在单一项目管理时,组织的内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沟通,外部沟通就是组织的职能部门与外部单位的沟通,所有的信息流都是针对该项目的。但当多项目管理时,组织的沟通层次复杂化,信息量成倍增长,变化管理和信息沟通出现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从战术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变化管理和应用项目群集成化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综上所述,项目成组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产生多项目管理的协同效应。项目成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高级阶段,仍然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项目成组管理不能否定项目管理,相反,有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成组管理成功实施的基础。离开了单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项目群的成功就成了“空中楼阁 ”。 [3]从以上分析对比可总结出,项目成组管理就是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综合考虑项目群中各个工程项目从启动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项目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项目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而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峰.工程项目群构建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5

[2] 张朝勇,王卓甫.项目群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及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2):49-52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作者简介:谭德荣(196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9-01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3]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4]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形式和论文选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把好选题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并根据以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思考,给出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采用的几种模式。这些论文模式符合各专业领域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4]刘思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施工项目风险;风险管理;内涵;机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1施工项目风险的含义

施工项目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发生事故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要定义施工风险,首先就要了解“风险”的含义。“风险”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是至今还没有明确且统一的定义。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险就是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时期内,某一事件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变动程度的概率分布,变动程度的期望值和方差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

第二种说法认为,风险是给定情况下的可能结果的差异性。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险是未来损失的不确定。

第四种说法认为,对风险的认识可以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主观说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客观说认为,风险是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诸如此类的对风险的定义很多。

虽然风险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却确定了风险共同的几个特征。我国国内对风险定义明确了三个特征,即:一是风险是不确定的。古代的人们常常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形容风险的这个特征,而现在人们也常常用“风险无处不在”来描述风险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是会带来损失的,有一定灾难性,但是同时会带来成功;三是风险是可以度量的。

综上,作者认为施工风险就是指事先不能确定的,会导致施工项目预期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等目标不能实现的资金、技术、管理、组织、人员等方面消极的不确定性的不利因素和事件。施工风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风险因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总结起来,施工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客观性,即施工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确定性,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等在施工风险发生前难以确定;三是复杂性,即风险种类很多,风险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并且因素与因素之间往往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状态并不稳定,并且始终在不断变化着;四是相对规律性,即风险的产生有一定规律性,人们可以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来预测风险,从而达到控制和规避风险的目的。

2施工项目风险形成机理

研究施工项目风险首先要清楚施工项目的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对于研究施工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施工项目风险是由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件,进而产生风险损失的过程。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能增加风险发生频率或增大风险损失的因素,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在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对施工项目的实施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造成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继而产生风险损失。例如,政府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因素,业主道德素质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施工项目产生风险损失。

(2)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是指风险因素引起的各种不确定事件。如气候恶劣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施工项目过程中发生长时间下雨,持续炎热高温等风险事件。但是,风险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导致施工项目风险损失的产生,风险损失是否产生还由风险事件对施工项目影响的途径、施工承包商风险管理水平及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决定。

(3)风险损失(风险后果)

风险损失指风险事件所带来的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施工项目建设目标的损失。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引起风险损失,但也有可能不对建设目标产生影响,不导致风险损失。

3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 ,它既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又是工程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承包商或者工程负责人对不确定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和财务状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以避免投资增大、工期延长、设备淘汰、成本增加、计划失控等偏离既定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如果是可控风险,那么在风险发生前就能够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发生;如果是不可控风险,那么就在风险发生后采取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目前,人们通常用到系统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模糊数学等理论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价,但是,人们还不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所有的技术、方法对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风险的认识的加深,相信对风险预测的准确度也会越来越高。

人们对风险管理的意识由来已久,最早的保险雏形―共同海损制度就是风险管理意识衍生的产物。然而,风险管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些国家大都设了了风险管理协会,负责宣传风险管理知识,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年会以及出版风险管理论文。并且在这些国家的企业中普遍也都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职位。然而,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一个新兴事物,并且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施工企业和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意识大都比较薄弱。这是由于风险管理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并且我国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下难以转变观念。长期以来由建设方决定项目投资和工期的方式往往使得项目管理人缺乏发现工程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目前只在我国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在绝大多数急需进行风险管理的小型民营施工企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般的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对策、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贯穿于工程施工整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风险识别是通过之前工程施工中的相关统计资料,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系统分类和了解的过程。风险往往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但是风险同样具有一定规律性,通过多次工程施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统计资料,应用科学的识别方法,也是可以识别风险的。目前的风险识别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面谈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核查表法等。

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前提下,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用定性法和定量法综合分析,评估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按风险严重程度进行排序,最终预测风险发生时间和影响范围。目前的风险分析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查核表法、层级分析法、蒙地卡罗拟、决策树等。

风险评估是通过评估量化工具和手段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时间、风险后果严重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内容进行研究和量化分析。目前的风险评估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查核表法、层级分析法、蒙地卡罗模拟等。

风险对策就是在项目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或减少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潜在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采用风险对策可降低预期损失或使这种损失更具有可控性。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分离、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

参考文献:

[1]薛卓华.施工项目风险分析和预测:[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09

[2]肖磊.建筑承包商施工风险分析和评价:〔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6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检测 科技手段 施工

一、施工全过程质量检测控制要点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质量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必须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质量检测控制要点进行介绍。

(一)施工准备阶段

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对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予以重视,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合理选用施工设备和检测器具。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设备及检验仪器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现代化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们对于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选用上,应当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施工技术和方法、设备与仪器的性能、施工组织管理以及经济性等几大因素,然后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此来充分发挥出设备及仪器的能效,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对施工设备和检测仪器进行选择时,应当从型号、性能参数以及操作要求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否则就算采用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也难以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应当在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优选材料供应商,从源头控制好材料质量;其次,在原材料采购的环节上,应当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采购,这样有利于确保原材料的使用,以免因材料供应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再次,材料进场前应当严把质量验收关,应由专人对进场材料进行质检,严禁不合格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在验收过程中,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参与,验收合格后,应共同在验收单上签字确认。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是重中之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一般的工程项目中,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都是施工阶段质检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钢筋施工。首先,在钢筋加工的过程中,应当对钢筋半成品的尺寸、箍筋尺寸以及弯起筋的弯折位置进行仔细检查,可以采用抽检的方式进行,在抽检过程中,应确保每种形状的钢筋不少于三件,检测步骤如下: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器,如钢卷尺或是游标卡尺对钢筋直径、几个尺寸进行抽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同时应当按照配料单对钢筋的型号、尺寸、级别和规格进行检查,抽检的钢筋根数应不少于三根;其次,在钢筋安装的过程中,应对钢筋的形状、规格、锚固长度以及连接位置等进行检查,并对骨架长度、间距和排距进行抽查。同时还应对钢筋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看焊缝是否平整、饱满。

2.混凝土施工。原材料的计量应当每个班次至少抽检两次,含水率应抽检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应至少抽检两次,并按照施工方案对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原材料的称量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准确,施工缝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拌和时间是否充足,振捣是否到位,养护是否及时。此外,还应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外观质量缺陷、标高、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截面尺寸等等,同时每一层混凝土在拆模后应当进行实测实量。

(三)竣工验收阶段

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合同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验收。首先,应当由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并由监理方通知建设方进行质量验收,然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验收。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要求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直至质量合格为止。在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尊重科学和事实,并确保立场公正;其次,还应当建立健全工程档案,这样能够为其它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

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息息相关。施工单位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有效解决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尤其针对质检环节,更应当将先进的检测仪器作为重要的质检手段,提高检测的精度和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满足项目管理要求。首先,落实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科学处理好施工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化工程质量检查,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均纳入到管理系统中,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建立科学技术攻关团队,对于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确保建设产品质量,推动施工工艺更新换代;最后,构建施工质量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将设计、监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纳入到动态跟踪管理系统中,从而确保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全方位监控。

参考文献:

[1]赵冲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有色金属设计.2008(4).

[2]宋金刚.浅谈如何建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3]王伟.范九柱.加强施工管理—掌控施工全过程[A].2007年全国工业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论坛论文集[C].2007(10).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形外科 科研管理 持续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整形外科医院逐渐形成设有普通整形外科、现代整形美容外科以及十余个特色中心的专科医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10年来,医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计委等重点课题100多项。医院注重医疗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在以出生缺陷疾病研究、创伤畸形修复研究为重点的、结合三维数字化技术及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参与、跨学科交汇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体系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提高整形外科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完善医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整形外科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与其他外科学科相比,由于专科的特性,整形外科科学研究显得明显不足。现在以2010-2014年期间的课题中标情况、情况、科技成果获奖以及专利授权情况(所有数据都有中标通知、中奖通知和页为依据)为模本,来了解医院整体科研实力。如何更好地保持整形外科专科特色,把握医院科研发展的未来趋势,值得科研管理部门深思和探讨。

一、医院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2010-2014年科研基金中标情况分析。从表1可以得出:整形外科医院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分别承担课题10项、11项、19项、26项、22项;对应的资助金额也从2010年的498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122万元,相对增长率达到125%。即从整体上讲,整形外科医院各年的中标课题数和资助金额呈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的资助金额数相对上年增长速度最快,然而,课题中标数却比2013年有所减少。课题中标数由2010年的10项,逐年增长,最高是2013年,达到了26项。

但从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来讲,2010年到2014年期间,平均资助金额在19-51万之间。由于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中标卫计委公益行业专项课题1项,且资助金额达到672万元,致使全年资助金额和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在历年中最高。

2010-2014中标课题来源及其经费情况。整形外科医院中标课题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医科院、省部委(教育部、人事部)的课题。具体见表2所示。从2010-2014期间中标课题来源的整体情况来看,整形外科医院在此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科院项目的中标课题数总体差不多;各类来源的项目资助金额总体上北京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主力,且呈较稳态势;项目资助金额最少的是省部委的课题。医科院课题的中标数和资助金额数在近三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他来源的课题中标数与资助金额表现不稳定。

2010-2014年课题投中标分析-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因为北京市科委、卫生局、各省部委、医科院的课题都是限额申报,只有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是自由申请,故而,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较能全面反映整形外科医院申请项目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投中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投标数上升趋势明显。另外,除2011年的中标数从2010年的5项降到了3项以外,在2012-2014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中标数呈现相对平稳趋势。中标率分别为0.28、O.14、O.21、0.22、0.13。作为国家级科研经费重要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因其支持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医院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鼓励的项目之一[1]。

2010-2014年情况。在医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发表是衡量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

标志[2],因此,分析情况也能体现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状况,具体情况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以核心期刊和被SCI收录的论文为主, 总数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272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也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77篇,以2014年为最高,达到90篇。

2010-2014年科技成果与专利情况。科研成果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从事与各科学技术

领域,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有计划的活动时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技术水平或实际应用价值的成功结果[3],专利和成果都是检验科技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4],2010-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的科技成果与专利的情况详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期间,只有1项科技成果奖,专利50项,数量不多,这两个方面是医院科研工作中非常薄弱的地方,需要重点加以关注,亟待加强推动。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2010-2014年科研产出分析,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科研产出基本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科技成果申请工作呈现“休眠”期。如何在紧紧围绕整形外科这个专科特色,继续保持科研产出数量稳中有升,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呢?医学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是形成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主要途径[5]。而在管理上究竟还需要做哪些举措来带动和改进?

(一)专科特色下的科研状况及管理

重医疗,轻科研。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为临床医生,均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造成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时间上的矛盾[6],再加上医院重视医疗质量效率指标和业务收入,科研意识薄弱[7],缺乏科研的自觉性,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再者,整形外科不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疾病领域之内,经过多年研究积累,若想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只能在出生缺陷疾病、创伤畸形修复等方面结合现在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有时,临床医生在创新点上难以把握,隧难有科研产出产生。虽然每年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申报,但中标率却始终难尽人意[8],致使科研工作陷入恶性循环,科研产出数量有限,日久对科研工作就失去了信心。

科研管理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科研管理承担着对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的责任,科研管理能力体现在制定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交流等过程[9]。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现况,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之外,还定期聘请资深专家以讲座、研讨、一对一指导等形式进行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学等方面的辅导,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撰写申请书的质量,促进相关科研人员的合作与沟通,从而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注重对科研骨干实行分层次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长[10]。如鼓励科研骨干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各类科学基金项目,引导他们在SCI收录期刊和“中华”系列杂志发表文章。对35周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则积极引导他们申报各类青年基金,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水平,促进科研人才逐渐成长。我们将继续落实医院现有政策和制度,大力推行科研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管理质量,引入PDCA循环,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科研项目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11.12],力争使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二)加大科研条件和奖励投入,搭建科研基础平台

为进一步调动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对于中标的院外基金项目予以5%的奖励,而对国家自然基金的奖励提高到10%,并给予50%的基金配套;对发表的论文论著、授权专利,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再者,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人员、设备、经费和环境等多因素支持的复杂性智力劳动,没有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可谓步履维艰、寸步难行[13]。医院依托院外基金项目配套经费,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中心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动物室改建,搭建科研基础平台,使研究中心基本能满足医院的研究需要。持续增加院所基金项目投入,尤其着重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为医院做好科研人才储备。巩固和发展院所专科特色优势,为支持更多成熟的科研设想和项目,拿出更高水平的项目向院外基金任务竞标,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人才的快速成长

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主导思想,通过“优青计划”将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立志献身医院建设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到国外学习,医院每年资助12万/人,归国后,再通过“ 优青接力计划”以10万/项,资助科研项目,使他们加速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医院每年给予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学术交流经费(副教授0.8万元/年,教授1万元/年),鼓励他们以整形外科龙头地位的超前思维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同时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国际讲台,向国内外同行展示医院技术创新理念和方法,顺便扩大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并且,还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医院院讲学,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使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

根据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课题中标后,随即进入立项管理,课题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研究所有事宜,按任务书计划开始研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将与之相关的课题负责人职责、事务性工作程序、原始记录本下发给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在研项目事务性工作培训。同时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督查力度,通过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助项目组顺利实施项目,并及时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做好科研成果的储备[14]。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提醒课题负责人对技术类、能够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要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对于基础研究类、不能成产业化的成果,可发表文章[15]。对完成较好的科研项目,则重点加以关注,引导他们按照科技成果申报要求做好科研产出的积累和推广应用,为科技成果申报打下基础。争取实现科技成果的“零突破”。

总之,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专科特色,科研管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上传下达”简单被动的局面,在管理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为科研人员提供尽可能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为推动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工作顺利向前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秀芬,吕长胜,王春梅,王存敏.院所基金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科研发展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49-250.

[2] 刘光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现状分析.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 梁敏乐观主义者.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1.

[4] 黄毓文,柳青,吴少林,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4):225-227.

[5] 惠文,张晓琨,张旭,等.“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管理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3):293-295.

[6] 李琦,沈佚葳,刘福全.三级医院在研院级课题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N].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

[7] 刘淑芸.基层医院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3):170-171.

[8]. 张旭,李钰铭, 徐静,等.实施精细化科研管理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2):239-240.

[9] 林海,周逸兴,周建云,等.创新科研人员的管理提升研究型医院水平[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4,7(2):95-97.

[10] 陆雁,邓艳,黄利华.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481-483.

[11] 李琳,肖诚.细化科研项目管理助推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4):438-440.

[12] 叶斌,王晓稼,吴国萍.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4):60-63.

[13] 郑庄,安字,冯丹妹,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1):11-13.

[14] 吴海丽.科研项目中期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有关办法的实施[J].医学信息,2014,27(10):20.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可视化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26-07

收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社会资本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EJA14037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党政领导班子清廉的长效机制研究”(13JZD050)。

作者简介:田依林(1979- ),女,湖北武汉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难度的加大,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学者们合作解决,尤其是国际合作已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1]。一定时间内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某一领域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2]。科学研究合作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传统的对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只采用文献计量法,首先是对某一作者进行分析,然后再与团队内其他学者进行比较,以这种方法来考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研究合作进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合著网络的主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外的Newman曾对物理学、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与对比,指出了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的差异[3]。国内学者也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合著网络的研究,但数量较少,如李纲等人对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学者之间学术合著的研究,发现了合著网络中有5个学术团体关系较为密切[4]。但鲜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合作团队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的科学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著论文显著增加。对高等教育管理学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合作之间的网络关系,更好地展现某一科研合作团队内部的结构,还可以发现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拟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刊源的教育类7种期刊,跨度为2005∽2014年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载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该领域潜在的合作研究团体的特征,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热点,了解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

一、数据准备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准备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笔者对教育类36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刊源进行了逐一分析,其遴选原则,一是,期刊必须是有关高等教育管理载文较多的;二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教育类期刊。最后选择了《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等7种期刊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叉学科,相当数量的合著在母本学科的学术期刊上,能够保证论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网络研究所需的大样本数据统计要求。因此,本研究选取7种期刊2005~2014年所刊载的高等教育管理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数据下载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通过人工检索,共得到2 950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建立数据库,对十年间合著论文1 341篇进行编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图谱对合著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以研究社会网络见长的一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网络模式[5]。随着以更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方法开始被广泛地用于对关系更加复杂的网络虚拟社区中人际交流的研究[6]。目前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网络软件悄然兴起,本研究借助NetDraw软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合著网络展开研究,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对检索的1 341篇合著论文进行处理,把Excel中的样本数据转换为Bibexcel软件可以再处理的格式;第二步,利用Bibexcel统计出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合著作者不分前后顺序,构建合作者共现矩阵;第三步,对合作者共现矩阵,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潜在的合作者网络;第四步,分析主要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构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问题共现矩阵,并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分析出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及主要研究机构。

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论文分析

(一)合著率分析

合著率是分析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著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研究领域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2005~2014年间7种期刊所载的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论文总篇数为2 950篇,合著论文为1 341篇,平均合著率为0.45。2009、2012、2013、2014年合著率在0.5左右,2013年合著率到达0.55;其他年份都在0.4左右。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处于上升趋势,但处于偏低的状态。研究表明,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独立研究能力较强,研究者之间合作意识较弱,合作机会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扩招及高等院校的合并,不仅使高等学校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多种学科存在着密切联系,如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心理学以及方法论等。另外,随着大学科时代的发展,仅靠个人进行知识创新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及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通过妥善的报道及不同专家的汇集,有助于博学之士了解各专业的特殊贡献、融合贯通、促进更为广泛深入的理解”[7]。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是今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要举措。

(二)高等教育管理高产合著者分析

通过Bibexcel软件处理与系统分析,2005年~2014年10年间共有3 025位作者撰写或参与撰写高等教育管理论文。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在4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20位,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别敦荣、沈红与谢安邦,分别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为25、22、16篇。

(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等教育管理合作研究分析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多次合作的不同作者之间组成的合作团队,可以认为他们存在着共同的研究兴趣,是这一领域研究中潜在的合作团队。为寻找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中的潜在合作团队,本文选取撰写或参与撰写不少于2篇论文的作者,进行合著网络分析,将数据转化为Bibexcel识别的格式,构建合著者共现矩阵。为清晰显示主要合著网络情况,找出潜在的合作研究团队,应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阈值设定为3。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主要合作团队作者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1。图1中,圆点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即表示作者合著论文的数量,点越大表明发表的合著论文篇数越多;图1中的线表示作者之间合著论文的频次,线条越粗表明合著论文的次数越多。如此,从图1中找出主要合作团队。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合作团队所属机构,笔者对较大的合作团队带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绘制合著网络可视化图谱,深层次地挖掘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合作团队内部关系,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1)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发文数量较多的高产作者。从图1可以发现团队带头人的节点都较大,他们不仅发文数量多,而且与团队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较多,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张彦通、潘懋元等人。

(2)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形成,其中较大的团队有别敦荣、沈红、谢安邦、潘懋元、张彦通、刘献君、陈学飞、闵维方、胡弼成、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些合作团队不仅参与的人员多,而且合著的论文也较多。

(3)各合作团队都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合作团队网络规模很大,但任意两个团队成员之间却存在一个相当短的路径,说明合作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小世界网络特征使科研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8](P30-36)。从图1还可以发现,研究者组成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团队成员作为“集散节点”存在,即团队多数成员与其中某一团队成员有着连接,使得网络呈现出聚集的集中性,这种现象表明合作团队具有无尺度特征。无尺度特征对科研合作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速度和持续性,对少数学术权威的依赖性[8](P30-36)。

(4)多数合作团队的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潜在的研究合作团队的带头人多数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合作团队成员多是其带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是一种明显的师生型合作团队。这种形式的合作团队便于科研合作的迅速展开和资源的统筹安排。因此,在导师的带领下,合作团队的科研成果丰硕,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5)高等学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主力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较大的合作团队都集中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里。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主力军已经走在科研的前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学贡献力”。而“科学贡献力”不仅体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效益,反映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能,也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力,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9]。有些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研究合作团队不止一个,如厦门大学有别敦荣、潘懋元、邬大光、史秋衡等4个合作团队,华中科技大学有沈红、刘献君、许晓东、周光礼、赵炬明等5个研究合作团队,北京大学有陈学飞、闵维方等2个合作团队,湖南大学有胡弼成、龙献忠等2个合作研究团队。他们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内部存在着高效、知识互动以及很高的知识整合效率,学术氛围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多数研究合作团队存在着小世界网络特征,可能会导致网络锁定效应,使得网络趋于闭合状态,致使与外界的知识流动出现时滞性。另外,合作团队的无尺度特征,虽然有利于科研的迅速开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但应注意无尺度特征易导致网络脆弱性,如果主要合作者突然退出研究,会使相关研究出现短时间的衰退现象。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合作团队已经形成,但合作团队仅局限在小团体范围内。合作团队成员大都是同一个机构由硕、博导师带领下的研究团队,鲜见跨团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合作团队长期处于封闭的、独立的小团队合作状态,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国际化和大科学研究的趋势。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科研水平,不仅要提高个体科研能力,更要加强合作研究意识,集各学科优秀人才,自觉地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多种文化的碰撞,搭建优势知识共享平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热点的追踪,学术研究者便于及时地、准确地把握该领域研究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程序处理,构建合作团队研究热点主题共现矩阵,然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为清晰可见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阈值设定为3,网络可视化图谱见图2。图中“方块”代表研究热点的节点;“圆点”代表合作团队带头人的节点。“方块”、“圆点”的大小表示节点的度数;线条的粗细表示权重,即共现频次。

通过图2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热点主体的基本特点:

(1)从图2中可以发现,表示合著的圆点与表示热点的方块节点的连接情况:一方面,多个圆结点与某一方块节点都有连接,表示多个研究合作团队对某一热点都有研究,如高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等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示合著的圆节点与多个表示研究热点的方块节点相连接,表明多个研究团队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涉猎广泛,如别敦荣、沈红、谢安邦、刘献君、董泽芳等带领的团队。这说明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已基本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

(2)从图2中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目前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中的热点,如: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大学治理结构、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及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等。

改革开放后,战略管理理念引入我国高校。一些高等学校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资源开始了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但对高校实施战略规划的制定始终存在争议,引起研究团队热切关注,认为高校应当就自身的实力、定位和目标进行反思,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来寻求核心竞争力,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重要手段之一就要要实行差异化战略。高校要致力于突出重点学科,强化优势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师特色、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10]。有的研究团队进一步阐述,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大学建设发展的战略不仅仅要争创特色,而且要进一步建设个性化大学[11]。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应遵循的战略过程是:挖掘和利用紧迫感,丰富和发展领导联盟,构建并沟通发展愿景,完善创建过程的组织与参与,制定阶段计划并夺取胜利,让创建精神在大学文化中扎根,使大学逐渐为新思想、新行动和新成员所占领和领导。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关键在于重塑战略组织过程并遵循其基本规律[12]。

近年来,大学治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团队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展开了讨论,认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大学通过大力营造改革的舆论环境、广泛了解利益主体合理要求、完善制度设计、增强风险评估、建立保障机制等途径来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13]。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力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进一步优化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共同参与、全委决策、民主管理六大要素构成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刻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14]。

制度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永恒的话题,也是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当今,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以大学使命的实现为本位,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手段,全面提高学术生产力,建立起大学学术繁荣的内生机制[15]。深化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整体设计教师与管理人员聘任改革同步推进,将教师聘任的权力和责任赋予院系,实行教师评价制度创新。其关键是实行科学管理,从以事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重数量和效益转变为重结构和素质,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16]。

20世纪末是世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时期。教育评价日趋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倍受学者们的重视。多个合作研究团队对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好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评价模式本身应与高等教育系统相适应,要与高等教育的传统、规模、扩张的方式等结合起来,否则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模式中好的一面,同时规避缺点,因此要对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不断改进;第三,好的评价模式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需要根据所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第四,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与模式现有制度的协调问题,模式内的制度冲突是影响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因素[17]。

高校扩招、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进展,大规模超速扩张引起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合作研究团队关注的热点[18]。针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追求自身的教育价值,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自主性;高等学校应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功能,切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作用[19]。胡弼成带领的研究团队则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主要存在三种力量,即国家权力、市场和院校自治。我国亟需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约束的市场机制,把高等教育质量的约束任务交给市场,使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真正强化质量意识,感受市场的竞争压力和自由发展的动力[20]。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导致进入21世纪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的研究热点。有的合作团队认为,应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需要从关系大学生创业最为迫切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21]。也有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届学生的四年培养跟踪探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22]。

《教育规划纲要》曾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如何实现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管理也成为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的热点。有的研究团队认为,只有改变政府调控方式,理清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机制,改革政府调控方式,综合利用包括质量评估、项目管理、公益扶持在内的多种途径影响高校的资源配置,才有可能促进高校良好的分层分类的形式[23]。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发挥的促进社会分化和整合的功能并非教育自身能够独立完成,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都起着重要作用[24]。还有的研究团队认为,高校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25]。

综合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团队研究的热点突出,研究深入,研究的方式侧重高等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体现了时代特征。

四、结语

本研究以CSSCI刊源的7种期刊2005~2014年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1341篇合著载文,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了可视化图谱,并进行了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著率偏低;合作研究团队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和无尺度特征;合作团队的带头人都是高产作者,多数带头人为硕、博导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团队已形成,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这表明,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合作研究突出的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合作研究团队研究热点突出、深入。未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合作研究要拓宽视野,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机制,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图谱对期刊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合作研究团队的网络状况和合作研究的热点。但限于数据的选取,为了增强可视化图谱的效果,本文设定阈值为3,只能从整体上反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合作研究的状况。虽然不妨碍结论的有效性,但没能全面分析社会网络的细节,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科学计量领域科学合作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1):5-8.

[2] 林莉.科研论文合著网络结构域合作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

[3] Newman M E J.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I):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Fundanmental Results[J].Physical Review E,2001,64(1):43-49.

[4] 韩秀兰,杨宁莉.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国际合著研究[J].情报科学,1999(5):543-544.

[5]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13-17.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6

[8] 龚玉环,卜琳华.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0-36.

[9]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EB/OL].http:///car/2011/13.shtml.2013-12-26.

[10] 阳荣威,胡弼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发展的和谐竞争战略分析[J].江苏高教,2009(5):32-34.

[11] 季晓辉,等.关于大学个性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2):44-46.

[12] 黄超,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组织[J].高等教育研究,2011(8):35-42.

[13] 郭平,黄正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7):68-73.

[14] 董泽芳,岳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思考与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2(1):44-50.

[15] 别敦荣,吴国娟.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7):17-23.

[16] 赵曙明,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8-24.

[17] 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8-45.

[18] 李建军,等.高等教育质量运行与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5(2):28-31.

[19]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96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

[20] 胡弼成,李斌.论高等教育质量调节的市场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26-33.

[21] 辜胜祖,洪群联.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63-68.

[22]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3] 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1-35.

[24] 董泽芳,彭拥军.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 促进社会有效分化与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12(8):29-33.

[25] 赵庆年,祁晓.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8):48-56.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Cooperative Network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

TIAN Yi-lin YAN Guang-fen DONG Wei

Abstract: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papers 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visualization mapping studies, we can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cooperation team network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hot spot in a subject field. Based on the papers dat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7 CSSCI journals (2005--2014), this paper borrows NetDraw software to draw the visual map of 1341 co-authored paper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do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co-authorship rat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is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second,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and scale-free feature;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have basically formed, and they have strong research capabilities,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the field; third,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stressed and in-depth,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pplied studies which combin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gether, and 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大学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外;战略规划;战略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17-03

项目的执行是指正式开始为完成项目而进行的活动或努力工作的过程,而项目执行过程直接决定着项目成果的好坏,因此项目执行过程可谓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项目管理从项目决策到实施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海外以及新签项目合同额的与日俱增,一个个项目的执行逐步成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战略目标的实现。项目执行战略主要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个阶段。

1 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1.1 合理制定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管理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了诸多企业的必修课,然而在历经了十年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遇到了麻烦,许多公司削减了战略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竟然取消了战略规划。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战略规划一定要贴合实际,切不可忽视了实际情况,为了战略而“战略”。

实际上,项目执行战略规划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管理。项目执行初期制定的项目策划和项目工作大纲不应只作为一个静态的和一次性的指导文件和管理章程,而应该随着项目的执行和推进进行实时更新和修订。这是基于项目管理全周期性做出的要求,项目组在战略规划执行中要能够预测和及时反映环境的突变,在项目的执行中抓住出现的机会,同时注意其潜在的危险而尽可能的回避,积极推动周期性程序和因地制宜并存、定期战略和渐进式应急战略相结合。

1.2 加强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在项目执行战略规划阶段,要充分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对此,可以运用PEST和SWOT理论工具,对目执行的政治因素(Politics)、经济因素(Economy)、社会因素(Society)和技术分析(Technology)进行综合考量;同时针对项目执行进行SWOT分析――充分研究我方项目团队执行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并详细列明项目执行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让项目团队在执行的初期便对项目的整体执行有深刻的认识。

1.3 审慎性进行战略选择

在对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针对项目团队进行信息输入,基于项目团队战略分析结果作为支撑进行信息匹配,在充分考虑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后,审慎性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

2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因此在企业中应形成以项目执行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制度。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层应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与正在执行的重点项目一对一的管理关系。在项目执行战略实施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利益相关者管理、项目职能管理和资源管理。

2.1 利益相关者管理

2.1.1 项目团队战略建设

一项对93家财富五百强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半数以上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中,其中80%以上都与人员有关,如:行动协调无效;沟通无效率;对项目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参与的工作人员无能;重大问题决策失误;部门管理者领导和指导不足;风险意识不足等等。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沟通问题、人员协调问题、人员能力问题、领导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项目的执行中,人才是项目执行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头等大事便是组建合格的项目团队,保证项目执行的各个角色配备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组织,做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注重多种非强制性手段并用的方式,如物质激励手段、精神激励手段和思想引导手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还将逐渐需要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完全属于员工的自我追求层面的,难以单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也正是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与基本的生存需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企业软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部门内部“帮、扶、带”的工作作风,倡导员工之间人文主义关怀,尽最大可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控制方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2 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需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业主和监理的实质性需求,以满足合同要求为准绳,恰如其分地履行合同义务。当与业主和监理遇到冲突时,项目团队内部需充分协调好,保持高度一致,做好“红脸”“白脸”的配合,尽可能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面对有利益冲突的地方也要留存充足的证据或者索赔依据,将有些矛盾进行搁置处理,也许在项目执行的后期有些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在面对交叉作业及合同界面模糊的地方,需注意充分平衡业主、监理乃至其他分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不损害企业自身利益为最低要求,尽可能地顺水推舟,切忌损人不利己的思想和行为。

2.2 项目职能管理

2.2.1 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

合同是项目执行的唯一标准,是项目执行的圣经。充分研究合同、尊重合同、利用合同才能很好地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而在项目执行中为企业赢得合理的利润。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除了完成日常的计划与合同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1 合同审查标准化

大部分企业合同审查依靠的是法务人员、合同人员的个人经验,但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把一个企业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合同审查经验积累总结成一个标准,则会提高合同审查的效率。标准化还能够提供一个客观评价合同审查质量的指南,例如,标准化的合同指引会详细列出对某类合同应当考虑的问题,公司评价法务人员的合同审查质量时,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化的指引来核对是否所有问题都被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因个人差异化而引起的盲点。同理,该类标准化成果亦可适用于投标阶段的合同澄清、偏差和补遗。在海外项目中,合同审查标准化的技术性课题有“中外标准对照”,商业课题有“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比较研究”和“国别项目执行概况和特点”等合同标准化实践,针对这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可以持续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合同标准化成果深入到各个项目中去。

2.2.1.2 推进合同全周期管理,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全周期管理――合同也具有生命周期,合同需要随着生命周期中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重新改,仅仅关注合同文本这一个环节,显然是不够的。从立项、谈判到签约、履行,合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风险防范都应被囊括在合同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中,因此在项目执行阶段,保证合同人员从投标阶段至执行阶段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有时虽然可以从外部专门聘请律师,但外聘律师仅能帮助公司审查合同文本这个单一的文件,而无法协助公司管理合同的整个生命周期。

公司在进行合同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统筹安排并关注合同部门的重点归口管理,可由其统筹协调公司所有合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问题,对公司的所有合同也能够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从而能够给予项目执行乃至公司层面更多的战略性信息。进一步推进合同人员的全周期管理,不仅能够综合降低合同风险,还能进一步促进项目的合同履约和合同执行能力,对项目的战略执行来说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2.2.1.3 注重合同索赔艺术

索赔是一门艺术,不仅要充分保障公司的合法利益,也要适当兼顾业主的利益,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项目组应全员提高合同索赔意识,不能片面地认为索赔责任仅仅是合同人员的义务,实质上,大部分的索赔是发生在日常施工的点点滴滴,譬如设计图纸变更、业主放点信息错误、合同边界条件发生变化、业主交面延迟、额外的试验检验、法律变更引起的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业主原因造成我方额外修理缺陷、业主造成的清关延误和滞期费用、不可抗力等等,项目团队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时刻绷紧索赔的弦,有理有据,为项目执行争取到合理的工期延长和费用补偿。

索赔执行过程中,索赔及时、索赔资料齐全、索赔程序规范三者缺一不可,项目团队应充分重视对合同条件的研究和运用,重视变更索赔证据的收集、传递、分析,形成“只有能被证据证明的事实才是有效的事实”的索赔观念,使每一项具体的变更和索赔工作都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另外,在索赔事件中还应注意只利用合同语言,不多不少,不主观不武断也不强加语气;当遇到重大合同问题时,我方可以组织项目团队内部人员进行合同条款分析与索赔模拟谈判,将业主可能找到的驳斥理由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依靠团队的力量使得索赔和谈判更加具有说服力。使得索赔能牢牢的在我方掌控之中,真正成为一门管理的艺术。

2.2.2 综合考量进度管理(Time)和质量管理(Quality)成本管理(Cost)

项目的执行实质是一个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项目经理应充分认识到三者的关系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综合考量,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大前提下,特别注重质量管理,同时合理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团队要以公司的指导性规范为纲,对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等质量管理手段为要,还应积极推进以下战略,综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2.1 以保证施工进度为大前提

施工进度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考核节点,若不能按期完成既定任务,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额外的成本和费用增加,更为严重的是突破合同节点工期将可能造成巨额的合同罚款从而引起更大的损失。因此,在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权衡中应以进度管理作为根本,在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制约之时,不惜牺牲部分成本从而抢回工期。

2.2.2.2 推进产品生命周期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2.2.2.3 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

合同风险的另一个比较大的来源是交易对象的选择。可以说,选择一个诚信的、有合同履行能力的、有信誉的交易对象,比合同条款的约束要更加保险。尤其是在海外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多个分包商已经进入公司的合格分包商名录,公司应该以该名录为根本,进一步与优秀的分包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甚至构建价值链联盟,凭借其诚信和良好的信誉与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价值链联盟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执行战略成本,降低合同风险,更可以项目为依托使得企业双方在未来赢得更进一步的合作。

价值链联盟作为中间经济组织,其本身就如欧盟、东盟一样具有特定的组织优势,上下游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合作伙伴关系,它既能保持专业化的竞争优势――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同时又能避免专业化企业交易成本高的局限性。例如商业巨头沃尔玛,就是因为建立了强大的价值链联盟,才能使得沃尔玛商品的零售价格低于其它商店,但销售毛利率却高达到20%以上,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价值链联盟的重要性,伴随着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与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和主要设备生产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自己的价值链联盟也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

2.2.2.4 缩短价值链

在分包采购过程中,部分分包商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或施工能力,该分包商需要将采购合同继续分包下去,从而延长价值链,不利于企业战略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尽可能地缩短价值链,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快速途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地与生产厂家或施工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去掉不必要的再次分包环节,减少与二级供货商的合同签订,保证货物价值链的尽可能缩短,尽量保证“分包商――公司――业主”三点一线式的合同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剪切价值链,减少利润的分配范围,减少由于冗长的价值链所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从而为企业实现真正的开源节流。

2.2.3 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项目管理80%的内容在沟通,“对外保证沟通顺畅,对内保持信息对称”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沟通管理手段。除了日常的日报、周报、月报制度,还应保持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如邮件往来、手机沟通、QQ、SKYPE和项目网页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会议管理,保证沟通的全过程、全组织管理;加强资料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合同工程师应作为沟通的枢纽,“对内代表业主、对外代表公司”,作为统一信息的出口和归口;合理维护沟通关系,相关接待工作以“勤俭节约、服务周到”为原则,主要适用于用餐、住宿、用车、办公、会议、外送礼品等。合理维护好工地现场人员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之间的沟通关系。

此外,在工作之余也要深入项目成员内部,定期举办适当健康活动,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2.3 合理进行资源调配

资源调配主要涵盖人、机、物这三个方面,在项目执行初期严格做好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更新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控制的三步走方针,倘若计划执行阶段出现了问题,那么进行重新计划――重新执行――重新控制的方针,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循环。

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项目人员、厂家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切勿造成人员重叠、人员闲置和窝工等现象出现,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以满足项目需求为主,进一步集中和加强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调配决策权。

3 项目执行战略评估

公司往往成功的项目居多,但是项目执行后期的战略评估、项目总结、管理论文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却是凤毛麟角。在项目履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执行战略评估,注重及时宣传与总结,将该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项目,在已知的市场尽最大限度规避已知的风险,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对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加速培养企业高端项目管理人才,将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继续发挥,给企业营造一个努力向上合力向前的积极氛围。显而易见,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在目执行战略评估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企业方向、市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企业资源、企业能力这六个模块中,模块和模块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对项目的执行结果进行战略性评估,并对企业后续的战略进行反馈性研究。

作为进一步的延伸,当公司在某一竞争领域拥有了该区域市场的成熟产品(项目),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成熟期应主动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战略。将公司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海外投资战略资本表现形式亦可多样化,除了直接进行货币资本投资外,还可以成套设备、专利技术、管理技术等为入股形式,还可利用商业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合理的战略评估,让项目投资收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使得项目执行战略的评估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结语

本文通过战略理论与项目执行相结合,并应用战略理论对项目所存在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充分凸显了项目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并充分注意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与后评估,才能确保项目的执行与企业战略不偏离,并进一步为企业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喻珍,大型工程项目战略的构建对项目绩效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 吕祥,企业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2003.

[4] 陈青兰,莫长炜,基于项目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7):24-27.

[5] 顼志芬,戚安邦,项目导向型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软科学,2009,23(2):38~42.

上一篇: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管理本科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