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3:47:13

大学会计论文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观的教育。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学生会由于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能力不够,面临就业时间紧心浮气躁等问题,对毕业论文采取应付的态度,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从严要求。虽然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论文从选题、查找资料、思考提纲到撰写论文却都是一个相对崭新的训练过程,这一系列的训练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一有难度的综合训练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是大非”

在西方学界,“李约瑟之谜”至今未解,其谜根是现代科学为什么未产生在中国?或曰为何没有在中国扎根?这似乎同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留给人类的谜团如出一辙: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方而未能发生在东方?其实,对李约瑟之谜,中国学者早已有觉察并试图予以破解。例1921年,年方26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演讲,他不仅试图回答而且拓展了“李约瑟之谜”。他认为,因为中国无科学,故落后于世界,此状况不仅影响物质,更严重影响中国的精神;其结论绝对离奇: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它毫不需要。哲学家思维往往匪夷所思,冯先生这番高论,岂不是说“科教兴国”战略背离了传统价值观!看来,“李约瑟之谜”的破解绝非易事。1991年,美国学者德克•伯德(DerkBodde)出版了一本试图真正破解“李约瑟之谜”的大书《中国人的思维、社会与科学》,得出了个令我不敢正视的结论:中文是导致西方科学难以扎根中国的重要原因。我知道,在西方学界,有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是人类一开始创造的文字(苏美尔文化)是象形文字,但后来由于象形文字难写,最终进化为“标音符号”并以音节发声为基础的语音书写系统,其组合就产生了现在流行的各种语言(文字)包括英语。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种象形文字沿习至今,方块字不只是一个语音发声符号系统,还往往带有很深很强极为丰富的意境。我之前一直为此而自豪,但着实想不到,我们文字正是科学难以落户于中国的天然屏障。看来,我现在用中文写作,很难写出具有科学元素更妄论具有国际水准的论文。幸好仔细一看,“李约瑟之谜”只是指自然科学,而我们所研习的会计大体上应归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特点就在于与特定的空间、时间、文化习俗及相应的语言文字紧密相关,由此,美国的社会科学用英语表述可以“入木三分”,而中国的社会科学只有用中文表述才够“惟妙惟肖”。不同的文化语境,必须用不同的文字予以表达。这一点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看来真不能算一回事,国际化对自然科学可能较为简单,但对社会科学而言将异常复杂。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把科学研究泛称之“学术”。但是,追溯人类科学最正宗源头———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群人类共同的先贤前辈,往往采用一问一答方式表述思想的。按柏拉图(约前427—前347)的理念,思想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描述清楚的,只有反复地用语言去讲(沟通交流实现心灵碰撞)并身体力行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如此看来,科学最原始的含义如果以学为主要途径,那么这一途径的主要形式特征是“问”而非“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也得到印证。较柏拉图早很多时候出现在中国的思想巨人———孔子(前551—前479),他也是用问答方式表述自己思想理念。一部《论语》,讲到底就是孔夫子一生所作的具体代表性的各种答疑。由此而言,在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对科学研究本质的看法完全一致即“学问”!在古希腊,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7)学派的兴起,由于其奉行数学是对世界万物有形无形之最妙言说,他甚至极端认为:“万物皆由数字组成”,从而使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今天已大致区分的自然、技术、人文、社会诸领域,均可通过数学语言得以充分表达。而数学,主要特征就是定量反映(表述)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由此使各种所谓科学都不约而同烙上了“计量技术”这一共同特征,“学术”一词不胫而走而且几乎成了“科学”的代名词,正是由此而变为现实的。其实,按科学产生源头的权威说法,“学术”并不能涵盖科学全部。柏拉图对科学世界曾作出大致规划,整个科学面临的世界分为三大部分:不朽灵魂构成神圣的精神世界(心智世界)、人类躯体欲望构成世俗的物质世界(物理世界)、试图实现物质皈依精神世界产生了对人类具有绝对自省作用的数码世界(数学世界)。由此可言,数学表达的世界,只是科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学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甚至是代名词,大大压缩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空间。此外,科学研究决定意义的话题必然涉及“形而上”内容,但一旦定格于“学术”则只能止于“形而下”,故以“学术”代替“科学研究”必将大大降低科学研究的境界、层次。事实上,现在科学研究中一些突出问题的产生,均与满足于“学术探讨”的理论研究倾向直接相关!

以上所感,纯由扫描这几年中国会计研究之景而发。我们这几年一再强调并提倡会计研究国际化,这固然无可厚非。但由此而引发的实施方式及行为准则乃至评价标准却是大可商榷。我的疑惑很直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及成果的国际化:(1)是否意味着只有用英文写出的才算高质量会计论文?(2)是否一定要用数学方法来说明问题才算作规范的会计论文?(3)是否发表在所谓国外英文权威期刊上才算真正有价值的会计论文?作者提出这三个尖锐问题的个人态度不言自明,希望中国会计界对此慎加研讨。这些问题的争论,事关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思路、大方向,我不反对追求这些,但反对以追求这些为唯一目标。

二、中国会计研究的“自娱自乐”

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少数人兴趣所在的“自我消遣”,应该而且必须是为全人类贡献知识的社会性活动。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著有《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似乎科学除了社会功能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其实科学除了社会功能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功能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为社会需要。科学发展史上确实有很多科学发明或发现,纯出于科学家个人的好奇,甚至由于少数人极其偏执的“怀疑”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但这些科学之得以流传,关键还是取决于社会的承认。若科学不求社会承认,则就必然成为少数科学家甚至是偏执狂发泄私欲的场所,其历史就不能成为社会认同,相应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那般璀璨夺目的科技发达史。会计,若非要傍上“科学”这个大腕,那么,必须在研究探讨中把社会作用放首要或唯一目标地位。依此审视当今中国会计研究,值得唠叨处何其之多。首先,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体现在哪里?是用英文写作并发表于所谓国际A、B级杂志?是采用所谓实证方法描析研究中国会计问题?这些大概只是形式,并未从基本面上解决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问题。按我朴素理解,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集中表现在准确描述并深刻分析了中国会计实务,并对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科学化发生了一定推动作用。至于科学化,其规范含义:笛卡儿表述为“确实性”,即“自然”,科学化就是“自然化”或让自然规律得到人类更多的认知并尊重;培根认为是“自然化的力量”,即人类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认识、征服、控制最终适应自然”?西方科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完全来自其对“科学化”的崇拜乃至迷信。科学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科学化运动的结果,让我们真切感受着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每一次进步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使人类社会在认知并管控、适应自然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及自信逐渐增强。但西方科学由于越来越沦落于“学术”境地,“形而上学”问题未得解决,因此科学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道德、生存环境、文化文明带来严重问题甚至是灾难性后果。因而,人类对科学在报以极大支持热情的同时,又怀着极度警惕的心态去冷眼观察每一个当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这种极其复杂的心境当然也存在于人类对会计制度的态度中。一方面,我们对会计寄予极大的期望,总以为有了会计,我们这个社会小的层面看个人投资决策,大的层面看整个宏观资源优化配置均有了可靠依据。可以这么说,会计制度犹如在整个世界资源配置利用的茫茫黑暗当空,挂起了一盏给人类带来普天光明指向的常明灯。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会计一次又一次给人类传递误导信息,尤其是本世纪初不到十年竟已两次带给人类几近灾难性后果的现实,不禁对会计制度究竟是否具备社会性作用能力产生极度怀疑!对此,会计界的任何辩解都将徒劳。我们凭什么可以把每时每刻都挂在嘴上的社会道义担当,在自己日常行为中抛至九霄云外?会计理论研究如果不敢正视自身这种严重缺限,甚至丧失必需的自我反省能力,那么,人类社会对会计制度的那份信心和信任最终必将荡然无存。会计产生伊始,人类社会就赋予其十分明确的功能:如实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发展的历史,恰是一部孜孜追求实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程式的历史。而现实中会计职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一例外地是对如实反映经济活动这个基本原则的彻底背叛。看来,会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正是会计切实履行其基本职能实现社会作用的本质要求,会计研究对此应该有所作为。说来令人发指,会计研究界对此的关注严重不够,学术成果更是浅尝辄止,这是有意回避,还是无意疏忽,我们不妨作些自我检讨。其次,把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在国外顶级期刊,是否恰当值得讨论。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目前为尤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而研究,已成为会计研究的直接而强烈的动机。从各高校尤其是所谓研究型大学因学校社会排名而别无选择,到政府主管部门因政绩压力而随波逐流,我国会计界实在面对了太多的无奈。不过,现行急功近利的倡导,确值讨论。

(1)所论内容是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用英文描解是否说得如中文一般清楚?我们不妨做个实验,把中文写的高质量会计论文,请英译水平绝对高超的专业人士译成英文,再请另一位英译中高手翻成中文,与原始中文版本作个比较,我怀疑会啼笑皆非。

(2)即使忽略上述问题,那么,后的读者,是一个对中国财会背景及实务基本无必要体验的群体,他们看懂与看不懂还不一样;而置身于中国财会现实的一批专业人士,大都看不到这些论文,谈不上去感悟并优化自身的行为,那么这些会计研究最终目的即实际价值究竟何在!

(3)就中国大陆学者已在国外有影响期刊发表的有限几篇研究中国财务与会计论文来看,尽管议题不尽相同,关注面也不一样,但核心倾向却是共同的,即中国财务与会计不好。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李真教授,2011年5月19日在南京大学接受该校思源讲座教授聘任仪式上,作了“会计学研究:过去与未来”学术报告,报告中有一段分析,对目前(2004年以来)在AR、JFE、JAE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论文,为什么没有一篇论文讲中国好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偏激的爱国主义者,没有讳疾忌医心态,也不想更无资格当对中国会计存在问题视而不见的驼鸟。但是,为什么只要在国外发表中国会计论文,只能说中国会计的不是?中国的会计难道真的如此不堪?换个角度,西方世界本来充满着对中国的各种偏见,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会计论文老是以负面问题为主,那恰恰强化了西方对我国会计的偏见,这对中国及其会计极不公正!科学研究即使不要多么崇高的企求,但最起码要做到实事求是,显然,目前盲目追求国际顶级期刊的做法,对中国会计研究的主导影响并不健康。再次,会计理论工作者必须足够熟悉其研究内容的真实背景。一篇会计论文写得怎么样,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把这篇论文向文中描述所及的那些政府官员、公司高管及财会人员和CPA们作宣讲。若他们听后觉得有道理并深受启发,则这篇论文价值就达到保本标准了。但现在我们会计学界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些论文,恰恰是通不过这样一个基本检验的。我们高校引进了一批海归,又招来一批博士生,他(她)们对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中国会计实务可以说感觉大于理解,远没有达到一知半解。他(她)们已习惯于先摸准国外期刊青睐哪些中国会计问题?然后,这批不甚明了中国会计实务背景及复杂后果的莘莘学子,关在教室里反复讨论着各自冥思苦想所得的“idea”,俨然一派算命先生风范;最后写出了一篇篇颇具国际学术水准的会计论文。仅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写出的会计论文可以“海量”描述,但其中对中国会计实务真正具有透彻解析力的文章有几篇?我国高校间每年有次“实证会计研讨会”,中国会计学会一年要开一次“学术年会”,这两个会议每次都盛况空前,开幕式均为人声鼎沸,但交流的几大本论文,流到社会上能让中国会计实务多少受点益的可能是凤毛麟角。在中国会计研究的传统中,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批老前辈在研究前及整个过程中,会深入到财会实务第一线做很认真调研甚至蹲点感悟。但是,现在会计研究已转轨变型,研究者拿着国家“自科”与“社科”基金项目,购置现成数据库及各种分析用软件,甚至可花钱请人做研究助理,运用国际现成的各种理论模型,可以写出一篇篇地道国际味的论文。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论文,中国的土腥味确实没了,但中国会计研究的感觉淡化了,更切肤之痛是中国会计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或追求的基本目标大体上落空了。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会计理论工作者,难免成了一只只灵气十足的猫,在阳光明媚的宜人环境中,尽兴玩耍着自己美丽而细长的尾巴,一篇篇论文仅仅是猫玩自己尾巴的各种体验心得而已!

三、中国会计研究需要“真话、明白话”

凡是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格外真实而且简明的特点。这一点对会计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会计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也不会有很高深的理论。为求当今中国会计研究之实效,必须在会计理论界大力倡导说真话和明白话。我们现在说了很多貌似很有理的“真话”。形式上,我们每篇论文都作了必要的文献回顾,保证了选题和观点的学术性;同时,每个观点都有大量的数据及必要分析支持,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问题在于,会计研究的有些话题,不似我们想象的如此一成不变。比如: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国外早期时研究大体上很有必要,但现在会计对新经济反映能力已严重衰退(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有报告称,进入本世纪,在微软与思科这类公司,会计报表对现实经济的说明能力现在仅有5%-10%),那么,这样还企求会计信息公开后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起重要依据作用,是否有违常理!会计研究还在死垦着这块几尽贫瘠的土地,而不去图谋彻底改善土地贫瘠困境之策?这岂不成了缘木求鱼甚至在本末倒置!即使仿效西方我们也做些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那么,我们应该正视中国资本市场对公司股票交易每日有涨跌幅度限制这个制度,西方无类似规定,从而决定了照搬西方那套做法,研究中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信服的。然而,谁在乎这一点,有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我们还不是在东施效颦地做了一茬又一茬!中国会计学者现在也说了不少似乎很有底气但其实是没有底盘的话。对西方众多的会计研究成果,包括堪称经典的研究视角及框架思路,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现实甄别其可借鉴的程度。但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尽人意。例如,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西方已有诸多研究且确实比较深刻地说明了公司治理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在中国,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但真正发挥作用可能尚需时日。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医”思维并接受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但会计研究者们过于急进遵循了“西医”思维,我国一些会计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写出了大量与西方既有研究似曾相识的成果。这些论文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我相信研究者本人更清楚,因为有些作者就有丰富的上市公司独董经历。但令我百思不解,这些作者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刻意为之。看来,在中国会计研究领域,研究者动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又如,西方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政治成本假说”,对我国企业或许也成立。但这种政治成本具体到财务经济研究中,可不是简单地以“职务消费”或有些学者描述定义的政治关系所能替代的。首先,中国企业不论国有还是民营,高管人员的真正“职务消费”,若作为职务利益看,绝不是现行会计账户中真正能间接体现的东西。真正实在的公司高管职务利益,集中表现在对公司拥有各种资源的支配及控制上,在大型(集团)企业还表现为对下属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性控制及利益转移上,这些显然是现行会计核算口径中无法提供的。现行会计核算所能提供的那些貌似公司高管控制的“职务消费”,既不能完全归属于高管职权行使的结果,更是真正意义上高管“职务消费”之冰山一角,而这一角对冰山的说明力极其软弱!其次,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系,在我国比较复杂,并不简单地表现在公司高管曾经、现在或即将拥有的公权岗位背景,更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之间那种长期、非线性而且是周瑜黄盖式的经济利益交换关系,如企业为政府分担、政府给企业政策与资源,而这些,显然是现有公开数据中无法观察到的。这些关键性环节及行为后果找不到实际数据充分佐证,“政治成本假说”即使适用于中国企业,但因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而无法通过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此作出验证。如何在中国会计学界形成讲真、实话的风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十分容易但非常艰难,说容易是因为其间道理和应如何做大多数学者事实上心知肚明;说艰难是因为不少学者往往由于种种理由而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科学研究很注重日常积累,这种积蓄不仅包括既有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成果,而且尤其需要对所研究对象现实内在结构和具体背景的准确把握,更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科学精神与良知。笔者的建议不外以下几条:

(1)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必须面对中国会计现实,应该在学术界与实务界搭建有效沟通的平台。中国会计学会的各种全国性研讨会正是这样的平台,应该为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实现深度交流提供制度、组织保障。

(2)(中国)《会计研究》中文版应该成为国际范围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的最权威期刊,注重其英文版的国际推介,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会计学会而言责无旁贷。

(3)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努力倡导多元性,鼓励不同研究风格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中国会计学会每年学术年会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大会报告的成果应具有各种不同研究风格,每年的优秀论文评选亦应包括各种风格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并充分体现学术民主和公平竞争。

(4)中国会计学会已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要包括各种不同研究风格代表中国会计学术水平的专家,这些专家应有严格遴选程序,以保证其德才方面都具有基本的公信力,《会计研究》的匿名审稿及中国会计学会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交流论文筛选及学术成果评优,必须由这些学术委员作出把关或投票决定。

(5)对一些脚踏实地研究中国会计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专家,在中国会计界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从而为年轻一代会计树立榜样。以上建议虽然原则但若我们真能做到一二,我相信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生态会有显著改善。在此,我不禁想起至今在全球范围商界仍奉若神明的《成功之路》(又译《追求卓越》)一书所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归结于他们能把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或老生常谈的原则,老老实实且始终如一地做到了;而很多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和原则,而是把这些道理和原则仅体现为数不清的委员会和没完没了的书面文字,就是不能真正地落实于行动。这样的概括应该也适用于中国会计界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会计界。对于中国会计理论界而言,什么样的研究是有价值并值得提倡的,我相信大家是明白的,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不能认真严肃地身体力行,个中原因我至今无法求解一二,这种原始的冲动促使我期盼通过本文向朋友们敞开我矛盾而痛苦的心扉。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过半百的朱教授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识追求中去。他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注重从各种渠道获取对学科、对学生、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自学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管理自己的博客,利用网络实现与时代、与社会的同步。这种终生学习的理念,让朱教授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自我。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在演进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所引起,会计在面临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时总会积极寻求方法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所以,在20世纪中叶,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专家们经过讨论与论证后明确预言:会计理论在未来的发展必然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中的其中一种来拓展其范围:一是在会计学领域引入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二是扩张会计学研究的范围。同时,美国著名会计思想家马蒂斯奇(1984)也指出,“如果没有内部动力和其他学科向本学科的渗透,现代会计研究就不可能出现大量的思想创新”。产权会计正是在会计学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了产权经济学、法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另一方面扩张了会计报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它是会计学与现代产权理论、法学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这一微观领域的具体运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产权会计”的国家绝非偶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有者权益日益得到重视,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凸现,会计学术界萌动着将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潮。刘峰早在1992年就将科斯定理引入会计学,并详细解释了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本原因,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为产权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4年,伍中信首次鲜明地提出“产权会计”这一概念,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会计学术界产权会计研究的序幕。由于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产权变动情况、监督企业经济行为、保护所有者权益,产权会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大批会计学者投入到产权会计研究中,产权会计理论也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迄今为止,我国会计学者已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产权会计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权会计理论体系。虽然产权会计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尚不到二十年,但产权会计的历史决非如此短暂。实际上,从1494年卢卡·帕乔利提出创立现代会计以来,会计就与产权之间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只是囿于那时的经济关系相对简单、相应的产权形态不够丰富,产权会计尚未提上理论研究的日程而已。笔者截取1994年以来的这段历史对产权会计进行研究,并不是否认产权会计漫长的发展历程,相反的,是为了从我国学者近二十年关于产权会计的研究成果中对产权会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逻辑地考察,对产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规律性总结,这不仅对于产权会计自身的发展以至于我国会计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探求我国产权会计演进的规律,必然需要确定可以反映我国产权会计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作为思想理论载体的学术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术研究的进展程度,因此,笔者以产权会计被提出以来的学术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即选取中国知网源数据库中自1994年至2012年间的有关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纸中关于产权会计的学术论文,并统计其数量特征,以探寻产权会计在我国发展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经统计,中国知网源数据库中主题同时涉及“产权”及“会计”二词的论文篇数共450篇,笔者以时间为标准,研究产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及状况,同时对产权会计论文与一般会计学论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产权会计在我国发展与推广的特殊性。文献统计表明,有关产权会计研究的文章自1994年开始出现在会计学术期刊中。其中,1994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的产权会计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在较低的水平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04年以后,众多学者纷纷开始注意到产权会计对于保护所有者权益、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其进行了更加密集的研究。而到了2009年,关于产权会计的研究再次进入到平稳的状态。这种通过文献动态分布过程对新理论、新技术推广的研究已经有前人的工作,如刘丽(2004)等研究了ISO9000在中国的推广,从而提出ISO9000在中国的阶段性特征。显然,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是不同的,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市场需要的环境下发生的,但理论创新并非一开始就能得到市场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产权会计演进的阶段

产权会计自提出至今已近二十年。笔者对1994年以来研究产权会计的论文数进行了统计,得到图1所示结果。如图1所示,产权会计从1994年开始引起我国会计学术界的关注,产权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此开启。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产权会计演进速度缓慢,这些年份的产权会计论文数量在较低的水平上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产权会计演进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产权会计在我国刚刚萌芽,初期论文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进的速度有所提高,在2001年出现了一次小高潮。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充分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产权会计相关问题,几乎每一年的产权会计论文数量都呈现迅猛增加的状态,且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迅猛增加就是产权会计演进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其中2006年产权会计达到该阶段的第一个高潮。很快2007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论文又再次出现迅速攀升的状况,甚至比2004至2006还要快得多。从2009开始,产权会计学术论文开始恢复到比较平稳的状态,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产权会计演进的规律性来说,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现——初步接受阶段 1994年到2003年的第一阶段,以《会计研究》、《财会通讯》、《四川会计》等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博士毕业论文为主。这些文章多数认为会计制度与产权保护不可分割,要改善现有的会计构建,弥补缺点就要引进产权会计的理念。经统计,1994年到2003年关于产权会计的学术论文多数着力于介绍产权概念、分析产权与会计的联系、运用产权理论对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基础问题的重新构建等方面。由此表明,这些文章是对产权会计的初级介绍。更早一点,厦门大学刘峰与黄少安(1992)发表在《会计研究》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一文虽未明确提出“产权会计”的概念,但它可能是我国第一篇将现代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文献,该文“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引入会计领域,并期望这一引入能给会计准则的讨论与制订以新的启发。”

从第一阶段的文章来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者均为高等院校的学者与博士生。湖南大学的伍中信堪称我国产权会计第一人,其1994年发表在《四川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与产权保护》第一次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产权会计”的概念,并论述了产权与会计的关系,作者认为“产权界定的实质,就是界定企业各有关产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而会计则是界定产权的重要手段,会计制度与产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并提出“会计原则产生的直接导因是产权主体利益的保护”的观点。梁伟民(1997)发表在《财会通讯》的《正确核算,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说明产权会计开始被推广到实务界。2001年厦门大学杜兴强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以会计信息产权为中心而展开,详细介绍了会计信息产权,提出“会计信息是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的观点,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逻辑、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产权的内涵及其特殊性、会计信息产权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会计信息产权的作用及会计信息产权的博弈基本框架进行了具体介绍。这表明,学者们对产权会计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认为产权会计是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产权界限明晰、市场经济完善相结合的,这种新型的会计思想理论必将为会计界广泛接受。

这个阶段是我国会计界发现、认识产权会计,接触、了解并慢慢接受创新事物的阶段,产权会计研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二)学术热点阶段 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开始在会计学界普及,我国学者研究并总结前一阶段我国的产权会计研究成果,如李连华(2004)的《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我国加入WTO后,人们对产权会计提出的新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也将国外发达国家产权会计发展状况介绍入我国,如康均(2004)的《20世纪美国产权会计发展研究》。另外,郭道扬发表在《会计研究》的《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一文,是根据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精神,开篇就阐明了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即为产权经济的论点;其次,作者结合现代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契合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地论证了现代产权经济学发展对会计理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再次,作者还指出作为产权经济学发展基础的产权经济是会计方法的改进以及会计法制的健全的内在动力之一;最后,作者认为会计的发展进步反过来也对产权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行文中,该篇文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全面确立现代产权会计观及在现代产权会计观的指导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变革上,其内容涵盖了产权会计研究主体、产权会计研究对象、产权会计法律制度、建立产权价值运动论这一产权会计的主体理论、从产权控制方面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是契约集合的角度来控制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与结果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的研究对于会计理论的进步、会计实务的改革,以及对于我国建立以产权规范为核心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人们对产权会计的介绍阶段已经完成,进入了研究阶段。同时,在这一时期,有些学者另辟蹊径,着手对产权会计史进行研究,如康均的《产权会计史研究》一书,以产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会计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旁征博引,对产权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及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还有学者将公允价值引入产权会计学,如湖南大学曹越(2006)的《产权会计发展的必然:公允价值计量》一文中提到,“产权与公允价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求价值计量是现代会计产生、发展与变更的内在动力。价值计量是产权会计和公允价值的契合点并实现了二者在内在逻辑上的完美对接,是会计完成界定与保护产权这一历史使命的有力武器,公允价值计量为产权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国产权会计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其中,以田昆儒的《产权会计学论纲》、伍中信的《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代表,伍中信指出“会计与产权从古至今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共同的发展与进步。产权理论为会计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会计理论也弥补了产权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产权会计学派在我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与会计二者的高度耦合;产权会计理论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大突破;产权研究范式是现代会计变革的内在诉求;本世纪会计变革的主旋律必然是产权会计。”这是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研究中一篇具有相当理论高度的文章,其发表标志我国产权会计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第一阶段而言,产权会计在本阶段发展迅速,学者们较深入地研究了产权会计与制度变革、产权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对产权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了更加深刻与全面的分析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学术性的,缺乏社会实践运用,出现饱和状态。

2004年至2008年这个阶段发表的论文开始重视研究产权会计的理论体系,产权会计研究成为了我国会计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得到了初步结论。

(三)社会运用阶段 从2009开始,讨论产权会计的论文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论文多是从实际出发,具有某种向社会推广的功能。同时,发表文章的期刊也呈现大众化趋势。如孙红梅、薛菲(2009)的《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比较》一文通过对“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期在加深对产权会计的认识的基础上推动产权会计理论与产权会计实务的进一步研究。”这里的文字已经没有前缘研究的特点,而更像是教科书。南开大学宋智勇(2009)的博士论文《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讨论了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企业层面,产权与会计的关系集中体现为企业产权制度决定企业会计模式,企业会计模式也会反作用于企业产权制度,并影响其运行和绩效”的观点,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优化企业的会计模式,首先是要通过综合平衡的目标导向,全面优化会计规则的制定模式,实现会计模式与法律产权制度的协调;其次是要通过加强会计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建设,切实严格会计法律规则的执行,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最后是要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采取审慎的态度。同时产权会计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曹越、伍中信(2009)发表的《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等。其中,郭道扬(2009)发表在《会计研究》的《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一文阐明了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主体脉络,明确指出“‘第二历史起点’由私有财产制度的形成而引发。在财产社会与产权社会里,产权会计体现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越来越强的基础性控制作用,保障了产权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秩序”,是一个扛鼎性的理论探索。

三、产权会计母学科——会计学在我国同期的发展

为了认识产权会计的发展所代表的理论创新演进的特性,笔者考察了产权会计学科的母学科——会计学研究在我国的同期发展,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图1表现的过程特征是否是会计学的整体特征?第二,一个新的理论创新与其母体理论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如图2所示,从1979年到1993会计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整个会计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将图1与图2进行比较会发现,同期产权会计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阶段并无产权会计学术。产权会计论文自1994年开始出现,但数量极少。直到2004年,产权会计在我国的会计学研究论文中的比例才得到较大提高。对比图1与图2,可将会计学与产权会计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单一项发展阶段一 从1979年到1993仅有会计学在发展演进,且发展演进的速度很缓慢,产权会计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同步发展阶段 1994到2003年产权会计开始被学者讨论,产权会计与会计学两者同步演进,论文增长的速度与会计学论文增长速度趋同,并且产权会计研究是随着会计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个时期的发展是学科内部的发展。

(三)产权会计发展阶段 2004到2008年,产权会计论文增长速度超过了会计学论文增长速度,这主要是由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产权制度改造,确立了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制度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十六字方针。

(四)单一项发展阶段二 2009到2012年,会计学迅速发展,产权会计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

在这四个阶段中,2004到2008年产权会计学的演进速度远远超过了会计学的演进速度。这是一个新兴学科迅速发展阶段必然发生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到思想理论演进与社会需求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至2010年间会计学研究迅速发展的同时,产权会计研究几乎没有进展,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企业财务危机的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导致的,这表明人们对某些学科的强烈需求可能会影响另外一个学科的发展。

四、产权会计阶段性特征理论基础——熊彼特模型

产权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其自身的发展演进过程是否体现或者验证了某种已知的、普遍的规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模型为该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成果演进的特点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的起源与演进可以说是技术进步链上两个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环节。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一种技术的成熟必然导致该种技术边界的扩张,同时该边界的扩张反过来会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技术达到一种平衡或者衰落状态。在该种观点提出后,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又被进一步发展为一般的“传染病模型”。之所以被称作“传染病模型”,是因为相关学者认为,传染病传播过程与创新成果演进的过程十分类似。具体来讲,由于感染者较少,正常人接触感染者的几率较低,传染病在一开始往往传播较慢;而随着感染者数量的增加,正常人接触感染者的几率会成倍增加,传染速度会逐渐加快;但由于可能感染的人数总量是有限的,所以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在感染人数接近饱和点时会逐渐减慢,直到到达饱和点。创新成果演进的过程也与传染病传播过程呈现明显的相似性特征,二者共同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当感染人数或者是创新成果演进逐渐达到饱和时,会出现一个平缓的高峰(见图3)(Rogers E M.,2003)。

(二)创新与市场的关系 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仅仅在理论层面以几何曲线的形式陈述了创新成果演进的特点,却并没有讨论创新与市场的关系。Wonglimpiyarat和Yuberk(2006)提出新产品推广需经历三个阶段,即研发阶段、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阶段。经过统计与分析,笔者将产权会计的演进与Wonglimpiyarat和Yuberk提出的研发活动的三阶段论进行比较后认为,产权会计的演进也同样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发现——初步认识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初步接触、了解产权会计,但并未确定其研究的意义,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学术热点阶段,也可称之为发展阶段,学者们接纳了产权会计理论,并且开始认识到其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重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与完善,传播速度在该阶段明显加快。最后是社会运用阶段,也就是成熟阶段,产权会计理论开始被广泛推广到会计实务中,人们把产权会计与企业产权制度明晰、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并实施到企业、区域的层面上。在这个阶段产权会计应用范围得到扩大,理论研究继续深入。产权会计的这种阶段性演进进程,体现出思想理论创新推广与研发活动创新推广有类似的过程特征,即都符合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同时,也证明了产权会计作为母学科——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跟随母学科发展进步大趋势的同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呈现出明显的Logistic曲线轨迹。

五、结论

通过对产权理论会计发展阶段的总结,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产权会计在我国的演进阶段 产权会计在我国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产权会计在我国出现,并且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稳定状态。第二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产权会计问题,论文数迅猛增加。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2012年,产权会计论文数再次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产权会计理论演进的启示 产权会计的演进表明,一种思想理论,最初它往往作为学科内部认识而发展,形成发现和初步接受状况;随着学科内部的认识扩大,在总体学科发展的条件下,创新理论成为学科热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然后由于社会需求的出现,在理论已经形成应用力量时,创新理论会被广泛应用于实务界。此外,一门学科研究的发展,可能因为另外学科被强烈需求而被冲淡。外部冲击对思想理论的发展演进可能产生影响,但社会需求仍是思想理论发展演进的主导力量。

(三)产权会计演进的特征 产权会计演进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说明熊彼特模型不仅在科技创新推广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创新发展演进过程中也有其普遍的指导、预测作用。同时,根据熊彼特模型,我国产权会计在经历现阶段的平稳发展后,势必迎来新的高潮。而这一高潮的到来将由我国产权法律体系的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等因素所决定。

参考文献:

[1]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郭道扬:《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3]伍中信:《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9第2期。

[5]刘峰、黄少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2年第12期。

[6]李连华:《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7]康均:《20世纪美国产权会计发展研究》,《财经论坛》2004年第11期。

[8]伍中信、彭清华、胡永远:《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与产权保护》,《四川会计》1994年第10期。

[9]梁伟民、王城:《正确核算,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财会通讯》1997年第1期。

[10]郭道扬:《产权会计研究的力作——述评》,《财会通讯》2006年第12期。

[11]田昆儒:《产权会计学论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刘丽、卢风君、刘扬等:《ISO9000标准的扩散研究》,《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3]孙红梅、薛菲:《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1期。

[14]杜兴强:《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厦门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15]宋智勇:《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03.

[18]Wonglimpiyarat J.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6,6(1).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此外,有些图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图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图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图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图书。

②要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目录是标示图书或其他出版物外表特征的系统化的检索工具,常用的有《全国新书目》和专门介绍各类期刊报纸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以及介绍外文图书的《外文图书总目录》等。索引是按一定顺序把散见于图书报刊的论文篇目、作者姓名、刊物名称及期刊号记录下来便于检索的工具书。查找索引,还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术动态。文摘,是指将论文的主要论点简明摘录出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的资料。文摘和索引一样,属于二次加工的成品,是查找最新资料的检索工具。利用文摘可以迅速掌握学术信息。较常用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出版发行的《复印报刊资料》,它是从全国1400多种报刊上选材,按科学或门类编成99个专题(经济类就有21个专题),每月提供,年终汇总,是一种具有系统、连续特色的文摘资料,信息量大,方便实用。还有《文摘卡片》,将报刊上的新观点、新材料摘抄出来,也有使用价值。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文章写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根据认识论理论,先有认识,再有表述,先有材料,再有写作。所以只有认真研究写作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论文准备阶段,是写作的初始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博采信息、聚集资料、分析资料、提高认识。会计论文的写作准备工作一般包括搜集论文资料(包括调查),整理分析、筛选使用资料等内容。即搜集、整理、加工资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图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图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图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图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图书。

②要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目录是标示图书或其他出版物外表特征的系统化的检索工具,常用的有《全国新书目》和专门介绍各类期刊报纸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以及介绍外文图书的《外文图书总目录》等。索引是按一定顺序把散见于图书报刊的论文篇目、作者姓名、刊物名称及期刊号记录下来便于检索的工具书。查找索引,还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术动态。文摘,是指将论文的主要论点简明摘录出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的资料。文摘和索引一样,属于二次加工的成品,是查找最新资料的检索工具。利用文摘可以迅速掌握学术信息。较常用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出版发行的《复印报刊资料》,它是从全国1400多种报刊上选材,按科学或门类编成99个专题(经济类就有21个专题),每月提供,年终汇总,是一种具有系统、连续特色的文摘资料,信息量大,方便实用。还有《文摘卡片》,将报刊上的新观点、新材料摘抄出来,也有使用价值。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文章从目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入手, 在认真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主要根源的基础上, 硕士论文进而提出了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为今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衡量其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这一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完成某项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的查阅、分析、整理资料, 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真正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时间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体时间的 25%左右, 且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论文进行的, 与成教会计学专业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论文选题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论文题目筛选而来, 多侧重于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问题; 少有体现会计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的选题。致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对今后的工作缺乏较直接的指导意义。

其次, 部分论文的选题本身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的探讨, 而且在这些论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们仍就没有跳不出已有的、旧有的模式,老是“ 旧瓶装新酒”。

1.2 论文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 都来自于会计工作实践, 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 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 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对已有理论新的阐释或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成教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阅读有关文献。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 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表现为撰写毕业论文技术不规范, 缺乏平易生动的文采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性, 内容重复, 结构不合理, 格式不规范, 缺乏说服力, 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1.4 论文答辩有待夯实

论文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 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价值, 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 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 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 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 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 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2. 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成人教育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 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只求结果, 不重过程。至于毕业论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过网上下载、购买等途径, 东拼西凑, 匆匆应付, 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根本没有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2.2 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在观点等方面有全“ 新”的价值, 体现出什么“ 学术进步”, 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基于会计实践, 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手段, 经过缜密论证, 得出科学结论。然而现实是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从摘要到前言, 从问题剖析到参考文献, 有的学生只是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 然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上很难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强人意。

2.3 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和师德意识不强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面对物质利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与学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导, 中期检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 审阅毕业论文时, 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轻“ 里子”, 造成论文破绽百出, 经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引导成教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 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 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召开由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动员会, 从管理部门及指导教师专业的角度, 详细说明论文的目的及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他们设计的动机,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 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通过动员会, 建立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 学校还加强监督和检查, 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 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要做明确细化, 要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 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一是, 建立毕业论文导师组, 实行责任追究。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 并建立问责制。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定期通过

--> 电子邮件或 qq 视频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 还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 确保证论文质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 建立和完善预答辩制度, 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如有渎职, 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

二是, 严格把好命题关, 努力做到论文选题结合会计学专业实际。学生选题时, 要根据本人的基础、岗位层面和兴趣选择恰当的题目, 确定论文选题要体现“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原则, 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结合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 要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题目确定后, 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 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三是, 做好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可依据既定的见面时间表,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到岗情况; 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意见、要求; 听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的意见, 以更好的完善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四是, 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毕业论文导师组要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 注重不同研究领域成员的配置, 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 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 做好答辩记录,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二次答辩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 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3 强化成人学生学术规范的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 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 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 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 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论文的质量, 还要从服务于学生入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做保障。比如,从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做论文的条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要结合成教生的特点, 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提前,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可对毕业论文篇幅要求适当放宽, 加强质量要求, 避免凑字数而大段抄袭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小勇等.怎样撰写会计论文【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 内蒙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我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本科有一定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学科体系重点在于技能型工作。基于这个基本指导思想要求学生运用三年来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结合在实际单位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毕业论文也是高职院校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机会,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本人从2009年起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通过总结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调研力度不够,缺少实例论证,明显缺乏说服力,更有部分学生的论文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因此,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选题失误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在工作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自身能力情况进行选题,并由指导老师负责把关。但是许多学生都徘徊“写什么”的困惑之中。大部分学生的选题范围过大,很多人潜意识的认为选题范围大则涵盖的内容就多,可以写的东西也就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能力存在的不足,选题过于空、大、泛,远远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比如我院2011届毕业生中有个学生的选题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作为一名高职的会计专业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视角去审视整个会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很明显,此选题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做出的选择。还有一些毕业论文选题涵盖内容过于狭小,可操作性不强,没能发挥出学生自身的水平。

2、参考抄袭问题严重

现在社会信息化程度逐年增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得到各方面的信息。但这也为学生去做毕业论文时抄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联系实际不够,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网上资料。论文的写作变成了“复制”加“粘贴”,至多对所复制的资料进行“剪碎”和“转述”。论文缺乏创新观点和内容。

3、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参差不齐

我院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包括论文的内容及格式两个部分。对于论文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视角都比较狭隘,或者空洞无实际意义。本来要求3000字的论文,学生在交第一稿的时候往往文章只有不到2000字:或者走另外一个极端,从好几个地方生搬硬套,凑了将近6000字的论文,但是内容却毫无实际意义。对于论文的格式,尽管我们在给学生布置论文的时候都已经把格式的要求讲的非常明白,但是还会有70%的学生的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很大一部分学生连如何设置合适的行间距都不会操作。

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

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这期间需要老师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安排,同时也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1、增强学生的主观意识。向学生灌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一种意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增加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这样,在进行毕业论文创作时,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2、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能够持之以恒,能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会会计方法与技术。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校内和校外,让学生接受多种实践教学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定期邀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传授会计实务理念。适时邀请一些企业家、经营管理者、财务总监等来学院开展实践性知识讲座,介绍前沿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现实中的会计案例解读会计实务方法,介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准则变化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等。

(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点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有更大的意义。所以,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应该双管齐下,在不放松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加大实训课的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到了实习时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在深化教学改革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开始准备。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源头提前安排准备。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基本是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理论不深、实践不精的教条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我们积极探索各种启发式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技术规程教学法等。

参考文献

[1]曹禧修,新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之症候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周晓斌,钟瑶,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形象化指导初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23

[3]张晓辉,撰写会计论文的重要性[J],农村一农业一农民,2005.2

上一篇:商业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经济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