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滑坡范文

时间:2023-03-08 23:44:35

道德滑坡

道德滑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滑坡;道德底线;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3-01

致癌物出现在名牌牛奶中;地沟油堂而皇之地被端上餐桌;用“瘦肉精”喂养的猪被卖给全国最大的“屠户”,走进家家户户的厨房;在一些医院里,部分医生“推销”医疗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医患矛盾频频发生,甚至有病人挥刀砍向救治自己的女医生……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在拷问着你我的道德底线,标示着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乱象。

那么什么是道德滑坡呢?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在社会主义社会,讲求的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情操。我们说的道德滑坡,一般是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影响人们行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集体的道德退化。今天,道德滑坡,正像是社会的肿瘤,在深深地毒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

面对此情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人们会对道德底线失去敬畏?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一再创出世界奇迹。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不得不提起重视的道德建设的落后状况。北大经济学者薛兆丰曾指出,人类群居都不得不面对四个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人与人之间不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协调。在这四个约束的掌控下,如何节省成本,以便更好地生存?这就造就了道德。很多既有的道德体系不是先验性地存在,而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长期选择的结果。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视野开阔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内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来不及思考,面对种种的社会现象也没时间做本质上的分析,而只是根据自己生活上的简单需求做出选择,从而极其容易简单武断地否定过去的社会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于是,传统的道德逐渐没落了。

于此同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德育教育的缺失,是道德滑坡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因。多少年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一直鼓吹的都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而由此导致的“成绩至上论”不可避免地使学习成绩凌驾于道德之上,甚至完全遮挡了道德的光芒。社会教育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一个人,从他步入社会的那一瞬起,就在不断地接受社会的各种宣传和影响。而反观我们的媒体宣传,更多突出的是所谓的“影星”、“歌星”,对社会主流道德明星的塑造则甚是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完全不应该奇怪“学生不知道雷锋是谁”这样的事。事实上,道德教育之所以难免被家长、学校和社会所忽视,以至于道德观念在下一代的成长过程中从来就没有被完整地构建过,我们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手段不可不引起重视。

曾有专家指出,建立在熟人社会中的耻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以往由大家庭组成的熟人社会,逐渐演变成为以小家庭为单位的陌生人社会,人们在陌生人面前的耻感下降,产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由此看来,在这个现代陌生人社会中,道德滑坡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和必然现象。

面对这种种乱象,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应对?所谓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应对社会出现的这些道德乱象,构建诚信成了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

总理今年2月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曾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即“人”组成的,个人诚信的总和就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诚信。广泛加强诚信教育,同时迅速建立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是重新构建个人诚信的不二法门。

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单元就是企业,企业运行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是企业赢得最后胜利的唯一可靠手段,甚至可以说,企业诚信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企业要通过“诚信企业”评价的手段,大力提倡“重合同守信用”,开展“诚信文化、诚信教育、诚信品牌、诚信制度”等活动,大力开展企业诚信建设。这不仅是构建社会道德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政府行为是社会的基本调节行为,因而政府诚信就是社会诚信最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道德滑坡,着力提升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诚信道德修养,树立政府的服务意识,构建和完善政府诚信制度,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道德滑坡范文第2篇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 “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人们要判定某个社会或某个时期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是滑坡,还是爬坡

“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道德现状的判断,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这一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目前,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的判断依然围绕着这个争论。

一种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持肯定态度和观点,承认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问题,正在艰难地“爬坡”,同时带有道德建设的艰难性与长期性的含义,被称之为“道德爬坡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处于退步当中,甚至到了极其糟糕的地步,离经叛道、道德沦丧等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中国社会道德正遭遇“严冬”,充满危机,亟待“拯救”。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滑坡论”。这种观点颇有市场,因为它满足了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理性的分析;因为它确实符合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但却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深刻分析。

道德是极其复杂的现象。一是内容丰富性,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规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分别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二是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突出和强调不同的方面。三是道德主体的状况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里的人,同一社会各阶层乃至每个具体的人,其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现也会有差别和不同。因此,人们要判定某个社会或某个时期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什么人能够制定一个测量社会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是滑坡还是爬坡。

“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各自的判断标准

但是,既然能够作出“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的判断,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判断的标准或尺度。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某种事实依据,都能说明某些现象;但同样明显的是,两种观点都只是用一些预先假定的一般道德价值原则去评价现今的道德状况。

在作出“道德滑坡论”的判断时,前提是已经有了一个“道德高标”,而现在的道德状况是从这个“高标”滑了下来。“滑坡”意涵事物的水平“从上到下”,或事物的质量较前有所降低。“道德滑坡”,就是道德从一个较高的水平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或道德的质量下降了,这就暗含某种比较:现在的道德水准较之于原先的某个时期下降了。那么, 那个“道德高坡”是什么呢?人们所谓的“道德滑坡”是以何时的道德为参照的呢?也就是说,人们是以何为标准作出“道德滑坡”的判断的呢?实际上依据两种“标准”:一是怀旧式标准,即用以往时代(古代或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道德,一旦发现过去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不管用了、道德说教在今天失灵了、道德榜样的作用在今天失效了,就大呼道德“滑坡”、“退步”了,便捶胸顿足地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另一种则是理想性标准,即以完美的、理想化道德标准衡量现实的道德,如果感到现实的道德状况与美好的道德理想、希望、期待相冲突,便作出现实道德与理想道德偏离的判断,便满眼失望地感叹“不如人意、难如人意”。

同样“道德爬坡论”也是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在低坡往高坡上爬,那么这个“道德低坡”又是什么呢?正在往上爬的那个“道德高坡”又是什么?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尽管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消极腐败现象,但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处在“爬坡”之中。这种评价背后的道德标准也有两种:一种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推论道德的进步,认为道德既然是由经济决定的,那么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总体上是一致的。另一种是以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为标准。道德意识的进步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是一致。可见“道德爬坡论”背后实际上是“生产力标准”或“社会发展标准”。

“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的局限之处

首先,无论是“道德滑坡论”还是“道德爬坡论”的标准,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完满性。这种感彩比较浓的价值判断,既不能正确说明今天的道德状况,也不能为当今社会提出一种合理的对策。“道德滑坡论”看到了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热切的期待。它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局部的“滑坡”状况,如果否认或忽视“滑坡”的存在,必然使之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制止,从而很可能危及全局,造成整体的“大滑坡”。但“道德滑坡论”作为对现实道德状况的总体判断,首先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以一件好事来肯定总体道德现状的结论不够充分。同样,以一件败德的事件而作出否定总体道德现状的结论也不恰当。

其次它没有看到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中道德系统的重新调整,没有看到道德危机中同时蕴含着生机,在衡量的标准上带有很强的感彩和非理性的特征。它虽然也依据客观事实,举出一系列败德事件,但不可否认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更注重当前的“不如人意”、“难如人意”。但是,善良的愿望不能代替客观事实,感叹、担忧,甚至牢骚、抱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道德爬坡论”注重的是实质性进步,注重从整体上看问题,强调要承认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是进步的,不要被某些局部的道德滑坡现象所迷惑。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道德爬坡论”以社会整体进步来推出社会道德的进步,既忽略了道德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也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道德经常不一致这一事实相矛盾(尽管“道德爬坡论”者也承认这一点)。道德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它除了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被经济发展决定外,还受生产关系直接决定、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有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以及受民族、国家道德制约等等。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转型,往往都要经历一番“道德的阵痛”。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曾经发生过的“从纯朴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来”,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体会到了这一点。如果认为生产力进步了,经济发展了,道德也就自然进步了,这种判断是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又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也是违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

因此,讨论衡量和判断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准和标尺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同时也是我们道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今天,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道德之坡”,既不是古代的封建主义道德,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更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德,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承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人类文明的道德体系。它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具体地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里。道德建设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理论体系与道德现实的统一。

道德滑坡范文第3篇

话题参与:王庭学、杨红林、洪国棚、邓绍君、杨朝丽

【话题】近年来,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行为在社会上频繁发生,且正日益影响着年轻一代。由于公众道德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使得社会变得多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不得不承认,时下社会上欺诈善意、透支爱心的行为越来越多。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每天赚500块的假乞丐都是这类的典型,道德滑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广泛思索:当今社会是不是一个道德滑坡的社会?如何有效遏制道德滑坡?且看老师们的观点和建言。

“向善”仍是社会的主流

杨红林(安顺市第八小学)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就丧失了信心,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但是也有更多的正面现象,如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等等。我们也知道,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去慰问、去捐款捐物、去献爱心,佛山市280名市民还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这些爱心事迹说明“向善”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天性,是社会的主流。

重塑美好道德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

王庭学(黔东南州黄平县苗陇乡翁板小学)

重塑美好道德乃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重塑美好道德的实现,应建立在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自愿和道德自觉,只有建立在美好道德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虚伪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个人利益因素和外在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才能克服道德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重重困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问题。

少批判,多执行

洪国棚(扎佐镇中心小学)

能产生道德滑坡的感觉,本身就是道德体系重建和觉醒的结果。

实际上在道德崩溃的年代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正是由于道德感的复苏,这种感觉才会很强烈。

为什么?

每一次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都有前有后,先行者若回头看,自然有此一感。但先行者的任务不是抱怨和指责,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心中的道德标准。少批判,多执行,长此以往,一切都会变好。

低劣的只是小部分人

邓绍君(盘县特殊教育学校)

我倒是认为,正是因为社会的道德意识在不断提高,才会有某些有心者(或好心或恶意)刻意扒出一些反映道德败坏之事(扶老人、小悦悦、招远血案等)。但这只是部分的,是局部的。正如我们不能看到工厂里产出一件次品就说整个工厂设备粗劣,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刻意强化纯属个案的恶行,是许多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劣性,他们自以为忧国忧民,实为哗众取宠。可耻,可悲!

对于反映社会阴暗面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确实该注意,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制度、人民素质的不足,但又不能过分强调,甚至进行歪曲、以偏概全。有不足,确实该改,但我们不能过于悲观。我们应该相信:人民整体的道德意识绝不会“滑坡”,低劣的只是那小部分人!

你文明,中国便不粗鄙

杨朝丽(桐梓县羊磴镇三会小学)

道德滑坡范文第4篇

【摘 要】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角度阐述了对道德问题的理解。道德随着现代性的崛起逐渐走向困境,其中以商品经济对其影响最大,因此道德问题走出困境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构社会分工新秩序。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社会分工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全年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经济增速(GDP)比上年增长7.8%。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面貌越来越光鲜亮丽,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却失去了道德的底线,引发了难以回避的公众焦虑。牛奶中出现致癌物,地沟油上餐桌;撞人后逃逸,甚至明知肇事后反复碾压受害者,扶老人过马路被讹;医生推销高价药品等等,这些现象无不映射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一、原因分析

(一)转型期的阵痛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认为道德规范的作用范围和性质在任何社会中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同一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道德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正处在剧烈变革的转型期,不但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蕴育新的道德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但是,道德规范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变革的速度,因此在这一转型期,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这是转型期国家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市场逻辑,它在本质上推行的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一方的获得必须是以另一方的损失为前提,人与人之间陷入恶性竞争之中。人与人的信任关系不能稳定,道德不能给我们期待的即刻利益,因此,道德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道德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主流价值观,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在谈论道德的时候关注的是道德能够给自己的实际利益,道德成了市场中的工具。成伯清认为,道德被视为是增进信任、忠诚和团结的手段,是由于目前“社会资本”存量急剧减少而被人们关注起来,却忽视了从道德作为目的角度阐发道德对人的意义。

(二)集体意识的削弱

涂尔干十分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并引出“集体意识”一词。涂尔干对集体意识这样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是一种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东西,不依赖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但每个人又都参与其中。是这样的一种集体意识,从而构成社会分工存在的精神基础,呈现出社会的面貌。一个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强弱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同程度。

改革开放前,中国处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集体意识深入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中;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正经历着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度的时期,经济飞速发展,集体意识大大降低,个人意识占上风,社会分工剧烈,由分工引起的以经济为纽带的现象更加明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功利化,这种现象更明显地体现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私营企业盛行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在人口密度相当大的中国,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比如犯罪,甚至战争等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了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使社会整体有蜕变为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的危险,也就是社会解组。

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之内陆发达,社会分工看似更加具体,但涂尔干认为,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计划经济传统时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有能及时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方式,处在一个断裂带上,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由此可以推断,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但可能存在着反常分工的现象。

(三)信仰的缺失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分配的公平性,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无释放之地,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自上而下都独尊儒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但在经济上向全世界打开了大门,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在新时代信仰的重建。儒家文化被全盘否定,非理性地全部照搬西方文化,无论是从教育还是社会舆论的角度,都在建立一套混乱的价值体系。在大是大非面前,无信仰的人们无从选择,麻木不仁。

(四)遵守道德成本提高

无论是肇事逃逸,还是遇到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网络论战背后,都折射出这样一个现象:社会中种种制度安排无形中使遵守道德的行为往往比不遵守道德付出的代价大,这样,就加大了人们不遵守社会道德的可能性。

二、道德滑坡现象可能的出路

道德的缺失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安排问题,因此解决道德问题最终需要完善社会制度,重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建设要体现社会公平,否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也没有安全性可言,可以用法律等硬性机制强制规定道德规范,比如,保护并鼓励遵守道德规范的人,降低遵守道德规范的成本。比硬性机制更有力的是文化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这些软性的机制,虽然无形,但其神圣性不可侵犯,一旦建立,更具稳固性。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 龚长宇,郑杭生.道德社会学的缘起管窥[J].学术界, 2008,4.

[3] 龚长宇等.道德行为事实: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4] 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改革,2001,7.

上一篇:道德故事范文 下一篇:现实主义文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