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药物范文

时间:2023-02-27 04:37:55

促排卵药物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1篇

促排卵药物到底为何物?

数年前,克罗米芬胶囊(氯米芬)还是各地西药房中一种很少有人问津的“冷药”,每粒售价只有0.59元,药店也随处可买,主要用于个别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为促排卵药物。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人们突然发现,该药的大量应用与多胞胎的出生率猛升有关。这一发现导致了该药被广泛滥用。一些人钻计划生育的空子,为了人为“创造多胞胎”,本身排卵很正常的育龄女性也开始大量服用克罗米芬,至此,克罗米芬开始被称之为“多胎丸”。为此,国家将该药调整为“处方药”严加管制,并限制药厂生产。一时间该药成了“稀缺货”,药店很难买到,甚至医院也出现断货。但个别药店存有老货,并高价向求购者出售,每粒售价高达几百元,还有些人在网上公然高价叫卖,也有人托人从国外搞来高价谋利。专家指出,任何药物都有它的适应范围,促排卵药一般适用于治疗卵巢功能低下或有排卵障碍的人群,月经正常、排卵正常的人群并不需要服用促排卵药。而乱用排卵药物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滥用“多胎丸”,赔了夫人又折婴

河南省周口市32岁的陈先生,结婚几年没有孩子,四处投医买药。期间,其妻子服用了大量的促排卵药物。直到去年,陈先生发现妻子怀孕了,全家人都高兴不已。后来到医院检查得知,所怀的是双胞胎,听到这个消息的亲友更加喜悦。但医生同时也说,胎儿的胎音比较弱,将来分娩时可能会有大的风险。怀孕7个月的时候,妻子早产,在县城医院生下了两个男婴,他们身体都十分弱小,每个都只有一斤多,而且全身肌肤呈紫色,哭声没有力气。经医生检查后说,两个婴儿都有严重的先天发育不良,这与孕妇在怀孕之前服用过量“多胎丸”之类的药物有极大关系,婴儿能否存活下来也是问题。从这时候起,陈先生夫妇与亲友都沉浸在极度的担忧之中。最终,三天内两个孩子相继死亡。陈先生一家直到现在都没有从丧失孩子的痛苦中走出来。陈先生在悲伤的同时,也坦承:很后悔当初要孩子心切,并不清楚“多胎丸”的副作用就使用,这才落得如此后果。

王先生是家中的独子,而且其家人都相信“多子多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王先生听说有一种药物叫“多胎丸”,吃了就会怀上双胞胎,而且很有可能都会是男孩子。听到这则消息后,王先生兴奋不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搞到了三盒“多胎丸”。按照药品说明书,他的妻子服用两个疗程后,便怀孕了。几个月后,王先生带妻子到医院做了B超检查,发现妻子果然怀上了双胞胎。但在孕7个月左右,妻子出现了严重的腹水,双胞胎孩子出现了早产的迹象,不久便进行了引产处理。术中孩子虽然保住了,而妻子却因为出血过多死亡。

滥用“多胎丸”,引起并发症 服用促排卵药物后并发症往往比较多,例如贫血、妊娠高血压、早产等。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血尿、腹水、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多种严重后果。促排卵药物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卵巢囊性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并且有可能发生卵巢癌、乳腺癌等。

导致女性更年期早来 促排卵药有很多种,但是大致机理都是通过促进卵泡成熟促进排卵的。很多女性为了怀孕,擅自用克罗米芬,甚至长期大量服用,导致身体一直处于排卵阶段,这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女性体内卵泡的数量有限,长期促使卵泡加速发育成熟,势必导致青春期时储备的4万多个卵泡迅速消耗。当所有卵泡都耗尽之后,由于雌激素不再分泌,更年期就来到了。一个月排出一个卵泡,更年期可能在40多岁来到;如果一个月排3个,可能30多岁就要面临更年期了。

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由于促排卵药阻断了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导致身体停留在一个高雌激素水平上,有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盆腹腔积液甚至是血栓。高水平的雌激素还会加速乳腺肿瘤、卵巢囊肿的生长。如果雌激素水平持续过高,甚至会成为“慕雄狂”――处在一种类似动物的状态,把眼前的雄性通通推倒,一个不留。

利用“多胎丸”怀双胞胎是违法的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人工授精可以在自然周期或药物促排卵周期下进行,但禁止以多胎妊娠为目的应用促排卵药物。”新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规范文件还指出,对采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后的多胎妊娠必须实施减胎术,避免双胎,严禁三胎和三胎以上的妊娠分娩。为此,不育夫妇在服用促排卵药物前,必须签订多胎妊娠减胎术同意书。一位资深律师说:“服用‘多胎丸’怀上多胞胎,从法律层面上看首先是一种规避法律的行为,是绕过我国‘一对夫妇,一个孩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依据卫生部曾经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判定,利用‘多胎丸’怀双胞胎毫无疑问是违法的。”

相关链接

国外对“多胎丸”的认识过程

为治疗不育而服用促排卵药物的现象在国外也曾出现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法国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甚至很流行,法国著名医生巴比尼克把这种现象称为“世界性流行病”。但他们研究发现,滥用“多胎丸”,将导致孕妇流产率增加10%,早产率增加20%以上,胎儿死亡率高达13.5%。他们认为,怀胎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然受孕产生的。在医学方面,多胎属于高危妊娠,并发症较多,多胎孕妇所承受的痛苦和危险是普通孕妇的数倍。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多胞胎输血溶血综合征。由于子宫内的多个胎儿互相抢夺血液,造成有的胎儿血液过于黏稠,有的胎儿因缺血而发育不良,甚至胎死腹中。死去的胎儿极易自溶,所产生的毒素一旦进入产妇血液,会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是一种比败血症还严重的疾病,死亡率占70%~80%。常见的多胞胎并发症还有:羊水过多、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等。另外,由于多胞胎在宫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占12%~34%,致使其早产率占40%~50%。这样会导致早产婴儿神经系统、呼吸功能等发育不全,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小孩智力发育受损。对家庭来说,随之而来的过重的经济负担会让人难以承受:对社会而言,则会带来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资源及公用设施紧张等难题。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排卵诱导 激素 细胞因子 LPD

1 超促排卵的原理

超排卵技术的机制基于卵子发生,卵泡生成的基本理论,但又有别于生理周期的排卵。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大致为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分化形成始基卵泡,然后始基卵泡启动生长,最终发育成熟并排卵。人类出生时始基卵泡数量约为30~50万个,而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卵的不过400个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卵泡在生长过程都发生凋亡和闭锁。促性腺激素制剂以及垂体降调节素的应用实际上有效地控制了超排卵过程中的卵泡数量及卵子质量,同时也调整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超排卵与诱发排卵不同。后者是对无排卵、不规则排卵的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卵泡发育,诱发排卵,获取单个或少量卵子。而前者是针对有排卵的妇女,通过刺激卵巢多个卵泡发育,以获取更多量的卵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性的超排卵,以获得数目适量的卵子,满足体外受精的需要。

2 超促排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同步及胚胎植入障碍

在每个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时期内[在人正常月经周期的20~24天,即黄体生成素(LH)高峰后的第7~11天]才允许胚泡植入称为“着床窗”,此时子宫内膜表现出最大的胚泡种植容受性,具体表现为特定细胞和分子事件的顺序发生,且受细胞因子、蛋白分子的调控。特别在辅助生育技术(ART)中,成功的着床取决于在这一时期母体的接受性和胚胎侵入的高度协调,即卵泡的体外发育成熟必须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且在“着床窗”内植入子宫,在植入子宫内时必须要有基质的溶解滋养细胞才能成功植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关键酶,因此也是滋养层细胞侵袭行为调控的关键因子。

2.1.1 胞饮突。胞饮突(Pinopode,pp)是在种植窗期扫描电镜下所见宫腔被覆上皮细胞膜顶端出现的膜突起。在自然周期,胞饮突成熟的时间与人类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时间一致,而且有可能参与囊胚的着床过程,因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形态学标志。关于胞饮突如何影响妊娠率有三种说法。Develioglu[1]认为,在刺激周期,胞饮突出现提前1~2天,很可能代表了子宫内膜着床窗的移动,胚胎和内膜发育的不同步,导致种植窗较早开放或较晚关闭,使周期的着床率较低。而Pauson RJ等[2]的研究发现:激素替代周期胞饮突推后出现,因此接受赠卵者的着床率往往高于行控制性促超排卵(COH)的赠卵者。Crues M等[3]则认为克罗米芬诱导排卵通过减少了子宫内膜胞饮突的数量从而影响妊娠率。

2.1.2 激素。 卵巢甾体激素(E2/P4)对哺乳动物的胚泡着床具有启动作用,为胚泡的植入做好准备。卵泡期雌激素可以调节子宫上皮细胞的增殖,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可以启动基质细胞的增殖,而雌激素有加强基质细胞增殖作用,此时上皮细胞停止增殖呈分化状态,胚泡位点处的基质细胞广泛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具体机制为雌、孕激素受体(ER、PR)下调,PR下调与整合素αvβ3直接相关,而整合素αvβ3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分子。P4能诱导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饮突起的出现。Ozcakir等研究发现,在GnRH-a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HCG日血清P/E2的比值>1,可能出现隐匿性LH峰,卵泡过早黄素化,临床结局较差;血清E2/P比值在4.32~6.11区间,临床妊娠率显着增加,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IVF-ET周期中由于卵巢的反应性不同,E2过高或P相对不足或E2/P比值不当,均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胚胎着床失败[5]。

2.1.3 细胞因子。 在子宫内膜表达的细胞因子中与内膜容受性的形成、胚胎的着床密切相关的是IL-1和IL-6。有学者认为[6],IL-1可诱导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增加,使上皮对胚泡的黏附性升高,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另外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达的IL-1β与瘦素(leptin)都可以增加整合素的表达,并且IL-1β还可以使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升高,从而表明瘦素是IL-1β调控整合素β3作用中的效应分子,两者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及胚胎着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6一方面具有直接调节胚泡穿过上皮细胞基底的能力,此外还能刺激子宫内膜软骨素硫酸多糖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者在胚泡生长和着床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IL-6还有免疫营养作用,有利于妊娠及正常胎盘生长发育,在植入窗口期,其在子宫内膜的分泌水平较高,此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主导作用。

2.1.4 蛋白整合素(integrin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属于细胞黏附分子大家族。其表达的特征性改变与滋养细胞入侵时间相平行,从而推测整合素αυβ3在母体与滋养细胞最初接触过程中,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因此,整合素已作为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个有用标志9]。Thomas等研究发现,经IVF后妊娠的妇女子宫内膜αυβ3表达量显着高于非妊娠组,而且αυβ3阳性表达组的妊娠率为47%显着高于Engmann最近统计的两个IVF周期后的平均妊娠率38.2%。

胎盘蛋白是子宫内膜表面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研究认为胎盘蛋白可以通过抑制母体子宫内膜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从而达到子宫内膜免于排斥胚胎的目的。胎盘蛋白14相对低浓度明显与胚胎着床与妊娠的异常有关——可能是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来调控胚胎着床。有研究者指出 ,血清中胎盘蛋白14是评价子宫内膜功能的最可靠指标。研究还发现出现不规则的经期阴道流血及血清胎盘蛋白14浓度降低的妇女,患习惯性流产的概率是经血正常及胎盘蛋白14正常的妇女的5倍。中的胎盘蛋白14与母体子宫内膜分泌的胎盘蛋白14促进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受精卵的着床及胎盘发育,抑制了母体的抗胎儿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排斥反应。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获得是子宫内膜由非黏附状态变成黏附状态,黏蛋白(Muc1)是一种抗黏附分子,可抑制着床时胚胎滋养层上皮和子宫内膜上皮顶端的黏附作用。子宫内膜接受期Muc1消失,被认为是胚胎着床环境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最重要酶,能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基本上不可逆的复合物。明胶酶MMP-2和MMP-9是参与细胞滋养、细胞侵袭的关键酶,他们依赖金属锌离子,有钙离子参与时活性最大。Whiteside等认为,MMP-9和TIMP-3相互作用是细胞滋养细胞执行恰当侵袭力的关键因素。MMPs和TIMPs调控失衡可能会引起细胞滋养细胞侵袭力异常,如侵袭力不足,则反复流产、先兆子痫、宫内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侵袭过度,则绒癌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2 LPD LPD是指黄体发育和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化不良伴月经失调的综合症候群。正常的黄体功能是胚胎着床和维持妊娠必不可少的,在COH中会引起LPD,导致妊娠率下降,LPD可造成孕龄妇女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率高达23%~67%。至于如何判断LPD,目前尚无统一、准确的诊断标准,比较公认一致的是连续三次测定黄体期孕酮水平<15ng/ml。卵巢刺激多个卵泡发育,使黄体早期血清雌激素浓度异常升高,孕酮浓度提前升高,子宫

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种植窗”提前开放和关闭,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同时过高的雌和(或)孕激素负反馈抑制LH的分泌,溶黄体提早发生,黄体发育不良。此外,在取卵过程中,在吸出卵母细胞的同时也带出部分颗粒细胞,导致黄体期产生激素的细胞减少。关于LPD的治疗已经有一套成型的方案,但是每种方案都有其副作用,寻找LPD的确切病因,进一步了解LH在COH中的作用,预防LPD的发生才是黄体支持的关键所在。 2.4 卵巢肿瘤。目前认为超促排卵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与雌激素依赖的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密切相关。另外,近来还有不少研究在探讨促排卵治疗者子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不孕症本身就是发生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未产妇女有难治不孕症者,而这些患者多数可能会接受促超排卵药物的治疗,从而显得促超排卵药与卵巢癌有明显的关系。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排卵诱导 激素 细胞因子 lpd

1 超促排卵的原理

超排卵技术的机制基于卵子发生,卵泡生成的基本理论,但又有别于生理周期的排卵。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大致为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分化形成始基卵泡,然后始基卵泡启动生长,最终发育成熟并排卵。人类出生时始基卵泡数量约为30~50万个,而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卵的不过400个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卵泡在生长过程都发生凋亡和闭锁。促性腺激素制剂以及垂体降调节素的应用实际上有效地控制了超排卵过程中的卵泡数量及卵子质量,同时也调整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超排卵与诱发排卵不同。后者是对无排卵、不规则排卵的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卵泡发育,诱发排卵,获取单个或少量卵子。而前者是针对有排卵的妇女,通过刺激卵巢多个卵泡发育,以获取更多量的卵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性的超排卵,以获得数目适量的卵子,满足体外受精的需要。

2 超促排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同步及胚胎植入障碍

在每个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时期内[在人正常月经周期的20~24天,即黄体生成素(lh)高峰后的第7~11天]才允许胚泡植入称为“着床窗”,此时子宫内膜表现出最大的胚泡种植容受性,具体表现为特定细胞和分子事件的顺序发生,且受细胞因子、蛋白分子的调控。特别在辅助生育技术(art)中,成功的着床取决于在这一时期母体的接受性和胚胎侵入的高度协调,即卵泡的体外发育成熟必须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且在“着床窗”内植入子宫,在植入子宫内时必须要有基质的溶解滋养细胞才能成功植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关键酶,因此也是滋养层细胞侵袭行为调控的关键因子。

2.1.1 胞饮突。胞饮突(pinopode,pp)是在种植窗期扫描电镜下所见宫腔被覆上皮细胞膜顶端出现的膜突起。在自然周期,胞饮突成熟的时间与人类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时间一致,而且有可能参与囊胚的着床过程,因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形态学标志。关于胞饮突如何影响妊娠率有三种说法。develioglu[1]认为,在刺激周期,胞饮突出现提前1~2天,很可能代表了子宫内膜着床窗的移动,胚胎和内膜发育的不同步,导致种植窗较早开放或较晚关闭,使周期的着床率较低。而pauson rj等[2]的研究发现:激素替代周期胞饮突推后出现,因此接受赠卵者的着床率往往高于行控制性促超排卵(coh)的赠卵者。crues m等[3]则认为克罗米芬诱导排卵通过减少了子宫内膜胞饮突的数量从而影响妊娠率。

2.1.2 激素。 卵巢甾体激素(e2/p4)对哺乳动物的胚泡着床具有启动作用,为胚泡的植入做好准备。卵泡期雌激素可以调节子宫上皮细胞的增殖,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可以启动基质细胞的增殖,而雌激素有加强基质细胞增殖作用,此时上皮细胞停止增殖呈分化状态,胚泡位点处的基质细胞广泛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具体机制为雌、孕激素受体(er、pr)下调,pr下调与整合素αvβ3直接相关,而整合素αvβ3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分子。p4能诱导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饮突起的出现。ozcakir等研究发现,在gnrh-a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hcg日血清p/e2的比值>1,可能出现隐匿性lh峰,卵泡过早黄素化,临床结局较差;血清e2/p比值在4.32~6.11区间,临床妊娠率显著增加,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ivf-et周期中由于卵巢的反应性不同,e2过高或p相对不足或e2/p比值不当,均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胚胎着床失败[5]。

2.1.3 细胞因子。 在子宫内膜表达的细胞因子中与内膜容受性的形成、胚胎的着床密切相关的是il-1和il-6。有学者认为[6],il-1可诱导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增加,使上皮对胚泡的黏附性升高,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另外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达的il-1β与瘦素(leptin)都可以增加整合素的表达,并且il-1β还可以使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升高,从而表明瘦素是il-1β调控整合素β3作用中的效应分子,两者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及胚胎着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6一方面具有直接调节胚泡穿过上皮细胞基底的能力,此外还能刺激子宫内膜软骨素硫酸多糖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者在胚泡生长和着床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il-6还有免疫营养作用,有利于妊娠及正常胎盘生长发育,在植入窗口期,其在子宫内膜的分泌水平较高,此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主导作用。

2.1.4 蛋白整合素(integrin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属于细胞黏附分子大家族。其表达的特征性改变与滋养细胞入侵时间相平行,从而推测整合素αυβ3在母体与滋养细胞最初接触过程中,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因此,整合素已作为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个有用标志9]。thomas等研究发现,经ivf后妊娠的妇女子宫内膜αυβ3表达量显著高于非妊娠组,而且αυβ3阳性表达组的妊娠率为47%显著高于engmann最近统计的两个ivf周期后的平均妊娠率38.2%。

胎盘蛋白是子宫内膜表面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研究认为胎盘蛋白可以通过抑制母体子宫内膜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从而达到子宫内膜免于排斥胚胎的目的。胎盘蛋白14相对低浓度明显与胚胎着床与妊娠的异常有关——可能是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来调控胚胎着床。有研究者指出 ,血清中胎盘蛋白14是评价子宫内膜功能的最可靠指标。研究还发现出现不规则的经期阴道流血及血清胎盘蛋白14浓度降低的妇女,患习惯性流产的概率是经血正常及胎盘蛋白14正常的妇女的5倍。中的胎盘蛋白14与母体子宫内膜分泌的胎盘蛋白14促进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受精卵的着床及胎盘发育,抑制了母体的抗胎儿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排斥反应。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获得是子宫内膜由非黏附状态变成黏附状态,黏蛋白(muc1)是一种抗黏附分子,可抑制着床时胚胎滋养层上皮和子宫内膜上皮顶端的黏附作用。子宫内膜接受期muc1消失,被认为是胚胎着床环境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最重要酶,能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基本上不可逆的复合物。明胶酶mmp-2和mmp-9是参与细胞滋养、细胞侵袭的关键酶,他们依赖金属锌离子,有钙离子参与时活性最大。whiteside等认为,mmp-9和timp-3相互作用是细胞滋养细胞执行恰当侵袭力的关键因素。mmps和timps调控失衡可能会引起细胞滋养细胞侵袭力异常,如侵袭力不足,则反复流产、先兆子痫、宫内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侵袭过度,则绒癌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2 lpd lpd是指黄体发育和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化不良伴月经失调的综合症候群。正常的黄体功能是胚胎着床和维持妊娠必不可少的,在coh中会引起lpd,导致妊娠率下降,lpd可造成孕龄妇女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率高达23%~67%。至于如何判断lpd,目前尚无统一、准确的诊断标准,比较公认一致的是连续三次测定黄体期孕酮水平<15ng/ml。卵巢刺激多个卵泡发育,使黄体早期血清雌激素浓度异常升高,孕酮浓度提前升高,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种植窗”提前开放和关闭,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同时过高的雌和(或)孕激素负反馈抑制lh的分泌,溶黄体提早发生,黄体发育不良。此外,在取卵过程中,在吸出卵母细胞的同时也带出部分颗粒细胞,导致黄体期产生激素的细胞减少。关于lpd的治疗已经有一套成型的方案,但是每种方案都有其副作用,寻找lpd的确切病因,进一步了解lh在coh中的作用,预防lpd的发生才是黄体支持的关键所在。

2.4 卵巢肿瘤。目前认为超促排卵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与雌激素依赖的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密切相关。另外,近来还有不少研究在探讨促排卵治疗者子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不孕症本身就是发生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未产妇女有难治不孕症者,而这些患者多数可能会接受促超排卵药物的治疗,从而显得促超排卵药与卵巢癌有明显的关系。

3 结语。近几十年来,生殖内分泌学发展迅速,诱发排卵药物更是层出不穷。20世纪30年代临床上仅应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来诱发排卵,50年代末出现非类固醇的抗雌激素类药物克罗米芬,60年代提纯人纯经期促性腺激素(hmg),70年代开始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溴隐亭,80年代末在临床试用gnrh类似物、生长激素(gh)等,并与其他促排卵药物联合应用来提高诱发排卵成功率。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不孕症的治疗,为广大不孕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其副作用及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在避免lh峰的同时,如何防止黄体功能不足,减少流产率;在有效地促进多卵泡发育的同时,如何提高卵母细胞的质量,达到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化,提高妊娠率等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药物的反应性来综合判断及合理选择用药,制定促排卵方案,严格掌握促排卵药物适应证,积极防治并发症,谨慎选择新药,最关键的是要达到用药的个体化。

。【参考文献】 [1]develioglu oh, hsiu jg, nikas g, et al. edometrial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 receptor and pinopode expression in stimulated cycles of oocyte donors [j]. fertil steril,1999,71(6):1040-1047.

[2]pauson rj, sauer mv, lobo ra. potential enhancement of endometrial recepetivity in cycles using 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with antiprogestins:a hypothesis [j]. fertil steril,1997,67(2):321-325.

[3]crues m, ordi j, fbareuges f, et a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ormone therapies on integrin expression and pinopode formation in the human endometrium:a controlled study [j]. hum reprod,2003,18(4):683-693.

[4]aghajanova l.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and human embryo implantation [j]. ann nyacad sci,2004,1034:176-183.

[5] lessey ba. adhesion molecules and implantation [j]. reprod immunol,2002,55(122):101-112.

[6] rossi m, sharkey am, vigano 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gulated by interleukin-1beta in human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j]. reproduction,2005,130(5):721-729.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 促排卵药; 卵泡发育; 子宫内膜

[中图分类号] R73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44-02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stem,PCO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影响着6%~7%的育龄女性,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多样化[1]。因长期无排卵导致不孕,促排卵治疗PCOS患者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氯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是临床一线促排卵药物,但其对子宫内膜有潜在不良影响,近年发现来曲唑(letrozole,LE)作为第3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对于PCOS患者能成功促排卵[2],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9年4月就诊于我所不孕门诊的PCOS患者69例,分别用LE和CC促排卵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4月就诊于我所不孕门诊的PCOS患者69例,年龄24~37岁,平均(28.30±2.13)岁,全部患者均符合2003年鹿特丹的PCOS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近3个月内除了有用达因-35、二甲双胍外未曾用其他药物,男方检查正常,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双侧或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

1.2 方法

6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LE组35例,在月经来潮或撤退性出血第4天起口服LE(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13156)2.5mg/d×5d。CC组34例,同法口服CC(进口批号A1202)100mg/d×5d。于月经来潮第11~12天起开始监测排卵。卵泡平均直径(MFD)达10mm时称优势卵泡,MFD达10~14mm时,2~3d监测一次,MFD≥15mm时,每天监测一次,当至少有1个卵泡平均直径≥18~20mm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0U或10000U,同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全部患者均由同一人操作阴道B超检查(PHILIPS,型号:HD3-EXP-U2,探头4-9ec)。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检验,资料分析采用SPSS9.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卵巢对两种药物敏感性比较

见表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卵泡发育情况比较

见表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3 两组患者用药物后子宫内膜发育情况比较

见表3。LE组在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9.89±1.5)mm,CC组为(5.98±0.82)mm,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表现以月经稀发的慢性或持续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一线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以达到恢复排卵;二线治疗是药物促排卵,但PCOS患者的特点是卵巢募集增加,小卵泡过多,促排卵治疗要考虑限制过多卵泡发育,尽量获得单优势卵泡发育,减少多胎妊娠及OHSS的发生。

CC是一种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作用和较弱的雌激素活性的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下丘脑雌激素受体,刺激内源性GnRH分泌,促进脑垂体分泌FSH及LH,引起卵泡发育、成熟、排卵。但用药后不利子宫内膜生长,使宫颈黏液减少变粘稠,不利通过,使妊娠率下降。且PCOS患者易产生CC抵抗。

LE作为第3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使Gn分泌增多,诱导卵泡生长发育;同时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导致卵巢局部雄激素浓度提高。雄激素通过提高FSH受体的表达或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来增强卵泡对FSH的敏感性,提高PCOS患者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3,4]。

LE不对抗脑部雌激素受体,卵泡发育后增加的雌二醇及抑制素浓度,引起正常的负反馈,可限制FSH过度释放,减少多卵泡生长。增加的雌二醇使宫颈黏液有利于穿行,排卵后子宫内膜能达到受精卵种植所需要的厚度,为胚胎着床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妊娠。(本文LE组有8例妊娠,CC组仅1例妊娠)。

LE促排卵对后代有无长期的影响,有待于临床更深入的考证,有报道,LE半衰期48h左右,当胚胎种植时,LE已完全从体内排出,即胎儿发育的关健时期不是药物的作用期[5]。LE促排卵效果好,单卵泡发生率高,对子宫内膜无抑制作用,有利于妊娠,并能减少多胎妊娠及OHSS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美芝,李蓉.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鹿特丹标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9):657.

[2] Mitwally MF,Casper RF. Use of an aromatase inhibitor for induction of ov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 inadequate response to clomiphene[J]. Fertil Stenl,2001,75(2):305-309.

[3] 张颖,向阳. 芳香化酶及其抑制剂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综述)[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4):280-283.

[4] 朱桂金,徐蓓. PCOS患者诱发排卵的方案[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 23(3):131-134.

[5] 吕淑兰,曹缵孙.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9):686.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排卵诱导 激素 细胞因子 LPD

1 超促排卵的原理

超排卵技术的机制基于卵子发生,卵泡生成的基本理论,但又有别于生理周期的排卵。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大致为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分化形成始基卵泡,然后始基卵泡启动生长,最终发育成熟并排卵。人类出生时始基卵泡数量约为30~50万个,而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卵的不过400个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卵泡在生长过程都发生凋亡和闭锁。促性腺激素制剂以及垂体降调节素的应用实际上有效地控制了超排卵过程中的卵泡数量及卵子质量,同时也调整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超排卵与诱发排卵不同。后者是对无排卵、不规则排卵的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卵泡发育,诱发排卵,获取单个或少量卵子。而前者是针对有排卵的妇女,通过刺激卵巢多个卵泡发育,以获取更多量的卵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性的超排卵,以获得数目适量的卵子,满足体外受精的需要。

2 超促排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同步及胚胎植入障碍

在每个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时期内[在人正常月经周期的20~24天,即黄体生成素(LH)高峰后的第7~11天]才允许胚泡植入称为“着床窗”,此时子宫内膜表现出最大的胚泡种植容受性,具体表现为特定细胞和分子事件的顺序发生,且受细胞因子、蛋白分子的调控。特别在辅助生育技术(ART)中,成功的着床取决于在这一时期母体的接受性和胚胎侵入的高度协调,即卵泡的体外发育成熟必须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且在“着床窗”内植入子宫,在植入子宫内时必须要有基质的溶解滋养细胞才能成功植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关键酶,因此也是滋养层细胞侵袭行为调控的关键因子。

2.1.1 胞饮突。胞饮突(Pinopode,pp)是在种植窗期扫描电镜下所见宫腔被覆上皮细胞膜顶端出现的膜突起。在自然周期,胞饮突成熟的时间与人类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时间一致,而且有可能参与囊胚的着床过程,因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形态学标志。关于胞饮突如何影响妊娠率有三种说法。Develioglu[1]认为,在刺激周期,胞饮突出现提前1~2天,很可能代表了子宫内膜着床窗的移动,胚胎和内膜发育的不同步,导致种植窗较早开放或较晚关闭,使周期的着床率较低。而Pauson RJ等[2]的研究发现:激素替代周期胞饮突推后出现,因此接受赠卵者的着床率往往高于行控制性促超排卵(COH)的赠卵者。Crues M等[3]则认为克罗米芬诱导排卵通过减少了子宫内膜胞饮突的数量从而影响妊娠率。

2.1.2 激素。 卵巢甾体激素(E2/P4)对哺乳动物的胚泡着床具有启动作用,为胚泡的植入做好准备。卵泡期雌激素可以调节子宫上皮细胞的增殖,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可以启动基质细胞的增殖,而雌激素有加强基质细胞增殖作用,此时上皮细胞停止增殖呈分化状态,胚泡位点处的基质细胞广泛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具体机制为雌、孕激素受体(ER、PR)下调,PR下调与整合素αvβ3直接相关,而整合素αvβ3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分子。P4能诱导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饮突起的出现。Ozcakir等研究发现,在GnRH-a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HCG日血清P/E2的比值>1,可能出现隐匿性LH峰,卵泡过早黄素化,临床结局较差;血清E2/P比值在4.32~6.11区间,临床妊娠率显着增加,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IVF-ET周期中由于卵巢的反应性不同,E2过高或P相对不足或E2/P比值不当,均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胚胎着床失败[5]。

2.1.3 细胞因子。 在子宫内膜表达的细胞因子中与内膜容受性的形成、胚胎的着床密切相关的是IL-1和IL-6。有学者认为[6],IL-1可诱导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增加,使上皮对胚泡的黏附性升高,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另外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达的IL-1β与瘦素(leptin)都可以增加整合素的表达,并且IL-1β还可以使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升高,从而表明瘦素是IL-1β调控整合素β3作用中的效应分子,两者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及胚胎着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6一方面具有直接调节胚泡穿过上皮细胞基底的能力,此外还能刺激子宫内膜软骨素硫酸多糖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者在胚泡生长和着床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IL-6还有免疫营养作用,有利于妊娠及正常胎盘生长发育,在植入窗口期,其在子宫内膜的分泌水平较高,此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主导作用。

2.1.4 蛋白整合素(integrin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属于细胞黏附分子大家族。其表达的特征性改变与滋养细胞入侵时间相平行,从而推测整合素αυβ3在母体与滋养细胞最初接触过程中,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因此,整合素已作为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个有用标志9]。Thomas等研究发现,经IVF后妊娠的妇女子宫内膜αυβ3表达量显着高于非妊娠组,而且αυβ3阳性表达组的妊娠率为47%显着高于Engmann最近统计的两个IVF周期后的平均妊娠率38.2%。

胎盘蛋白是子宫内膜表面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研究认为胎盘蛋白可以通过抑制母体子宫内膜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从而达到子宫内膜免于排斥胚胎的目的。胎盘蛋白14相对低浓度明显与胚胎着床与妊娠的异常有关——可能是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来调控胚胎着床。有研究者指出 ,血清中胎盘蛋白14是评价子宫内膜功能的最可靠指标。研究还发现出现不规则的经期阴道流血及血清胎盘蛋白14浓度降低的妇女,患习惯性流产的概率是经血正常及胎盘蛋白14正常的妇女的5倍。中的胎盘蛋白14与母体子宫内膜分泌的胎盘蛋白14促进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受精卵的着床及胎盘发育,抑制了母体的抗胎儿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排斥反应。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获得是子宫内膜由非黏附状态变成黏附状态,黏蛋白(Muc1)是一种抗黏附分子,可抑制着床时胚胎滋养层上皮和子宫内膜上皮顶端的黏附作用。子宫内膜接受期Muc1消失,被认为是胚胎着床环境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最重要酶,能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基本上不可逆的复合物。明胶酶MMP-2和MMP-9是参与细胞滋养、细胞侵袭的关键酶,他们依赖金属锌离子,有钙离子参与时活性最大。Whiteside等认为,MMP-9和TIMP-3相互作用是细胞滋养细胞执行恰当侵袭力的关键因素。MMPs和TIMPs调控失衡可能会引起细胞滋养细胞侵袭力异常,如侵袭力不足,则反复流产、先兆子痫、宫内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侵袭过度,则绒癌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2 LPD LPD是指黄体发育和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化不良伴月经失调的综合症候群。正常的黄体功能是胚胎着床和维持妊娠必不可少的,在COH中会引起LPD,导致妊娠率下降,LPD可造成孕龄妇女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率高达23%~67%。至于如何判断LPD,目前尚无统一、准确的诊断标准,比较公认一致的是连续三次测定黄体期孕酮水平<15ng/ml。卵巢刺激多个卵泡发育,使黄体早期血清雌激素浓度异常升高,孕酮浓度提前升高,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种植窗”提前开放和关闭,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同时过高的 雌和(或)孕激素负反馈抑制LH的分泌,溶黄体提早发生,黄体发育不良。此外,在取卵过程中,在吸出卵母细胞的同时也带出部分颗粒细胞,导致黄体期产生激素的细胞减少。关于LPD的治疗已经有一套成型的方案,但是每种方案都有其副作用,寻找LPD的确切病因,进一步了解LH在COH中的作用,预防LPD的发生才是黄体支持的关键所在。

2.4 卵巢肿瘤。目前认为超促排卵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与雌激素依赖的乳腺、卵巢和子宫的肿瘤密切相关。另外,近来还有不少研究在探讨促排卵治疗者子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不孕症本身就是发生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未产妇女有难治不孕症者,而这些患者多数可能会接受促超排卵药物的治疗,从而显得促超排卵药与卵巢癌有明显的关系。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6篇

多胞胎是如何形成的

医学专家指出,人类双胞胎的形成有以下两种类型:①由一个受精卵在囊胚期分成两个内细胞群而发育成两个胎儿者为同卵双胞胎。这种分裂产生的孪生子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因此,性别相同,性格和容貌酷似。②由两个卵细胞同时受精并发育长大而成两个胎儿者为异卵双胎,大多数双胞胎(约75%)属此。由于他们是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故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性格和容貌的相似性也就逊于前者。就人种来说,黑色人种大国――尼日利亚的双胞胎几率可占分娩妇女数的40%;白色人种居中;黄色人种居末。

医学专家表示,人类通常都是单胎生殖,双胞胎、多胞胎的出现,都与遗传有关,是天然生成的。如上述所说的一胎生下3男婴的产妇,在没有任何助孕技术的前提下,通过自然方式怀上单卵三胞胎,且都是男婴,其概率甚至远低于五万分之一。另外,辅助医源性的多胎妊娠,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服用“多仔丸”这种促排卵药物,也是双胞胎、多胞胎出现的原因之一。

人工多胞胎危险重重

排除自然双胞胎、多胞胎形成的案例,相当多的双胞胎、多胞胎的出现多是由于一些不孕不育症患者有意或无意地服用一些促排卵药物所致。很多患者对双胞胎妊娠和多胞胎妊娠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许多人认为:怀双胞胎或者多胞胎最多就是孕妇身子比别人笨重一点,吃的多一些。其实,这些现象只是表面的,多胞胎妊娠带来更多的是对身体的危害。

医学专家列出了孕育人工多胞胎的风险:胎儿发育异常,容易早产,胎膜早破的几率增加,低体重儿增加;怀上多胞胎的孕妇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贫血、妊娠高血压、早产等,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血尿、腹水、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做好减胎的准备

那么,在医学上,什么样的病人才应该服用促排卵药?促排卵药该如何正确使用?医学专家表示,经医学诊断,确系正常情况下不孕不育的妇女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排卵药,而且整个用药过程都要对孕妇的卵泡发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测。

另外,对于三胎以上的妊娠要及时地实行减胎,以减少多胎妊娠的并发症,这项技术须由具备减胎技术的医院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操作。对于孕妇及其家人而言,“减胎”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但是为了胎儿的健康,只能“优存劣汰”。也有的孕妇执意不愿减胎,导致的后果就是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发育不健全,或者因为妊娠并发症导致胎儿全部没保住的悲剧。

因此,医学专家建议,生几个孩子应该顺其自然,不要盲目使用人工干预,这是产妇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宝宝的健康负责。

准妈妈如何才能避免生个缺陷儿

李艳鸣

畸形儿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大致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导致的畸形儿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目前发现的遗传疾病有400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多趾症、并趾症、白化病、色盲、地中海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愚型等。‘环境因素导致的畸形儿有3类:

生物因素 通俗地说就是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型病毒、乙肝病毒都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小脑发育异常、弓形虫小脑畸形等病变。

物理因素 这其中包括电离辐射及噪音。电离辐射,目前说得最多的就是电脑辐射。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证明其危害及危害的大小,但孕妇最好对其接触不要过度。另外,70分贝以上的噪音会导致孕妇头痛、头晕、心情烦躁、内分泌失调,甚至引起胚胎发育异常或死亡,故也应避免。

化学因素 经常接触汽油、铅等重金属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高达70%。另外,家庭装修的污染也会导致胎儿器官发育异常。甲醛和苯是头号杀手,其影响甚至会持续到孩子出生后若干年,导致孩子发生重大疾病。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畸形儿的出现呢?其实,很多畸形儿是可以筛查出来的。当家族中有人患白化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愚型等遗传疾病时,孕前就要进行专门的遗传咨询,孕期在做常规孕检过程中要进行定项筛查。

在排除遗传原因之后,对由环境带来的各种危害,就要依靠常规的产前检查了,必要时还要借助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如特定的心脏彩超或者x线)进行辅助检查。一旦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就要立即终止妊娠,做流产或引产处理。

此外,预防畸形儿的出现还可以从以下5方面进行:

1 避免近亲结婚。这个知识随着时代进步已为许多婚龄男女所认同。

2 患有遗传性疾病或家族史疾病的,要经过专家遗传咨询方可结婚。

3 夫妻感情和谐,心情舒畅,孕期环境安静、温馨。

4 合理饮食和用药。首先,过量的甜食会致糖尿病,母体高糖易导致胎儿畸形或胎儿巨大,增加难产几率。另外,不要过度补钙及其他营养品,过多的钙会影响孩子智商发育,孕早期每天摄入钙800毫克,孕中期适当增加一些。怀孕前3个月可以补充叶酸,一直补到孕中期,可以有效防止畸形儿。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要喝可口可乐和咖啡。孕妇膳食要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吃或少吃反季节水果,多吃海产品。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而不能排斥用药或者胡乱用药。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7篇

诱发排卵或超排卵中常用的药物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1)溴隐亭:口服的溴隐亭使用剂量为2.5~12.5mg/日,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每天3次,在餐中进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有报道阴道给药也同样有效,还可减少不良反应。

溴隐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恶心,剂量大时可出现胃纳减少与胃痛,用药时间长者有便秘。有些人可出现头昏。

新型的溴隐亭长效注射剂(Parlodel LAR)可克服口服造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Parlodel LAR注射第1天即可使血PRL迅速下降,并可使PRL的水平低于治疗前达28天,达到迅速及长时间抑制PRL水平的作用。Parlodel LAR适用于有明显胃肠反应的患者及较大腺瘤的患者。用法为每28天注射1次(50~100mg),起始剂量为50mg。其不良反应相同于口服溴隐亭但较口服用药轻。不良反应有尽有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因此长效溴隐亭用于治疗催乳素大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可长期控制肿瘤的生长并使瘤体缩小,不良反应较少,用药方便。

现有资料多认为溴隐亭在妊娠期的使用未发现有致畸作用,但一般建议一旦妊娠确立后,应停止使用,但值得强调的是对妊娠妇女在撤药期应严密监控。

(2)甲磺酸硫丙麦角林是一种新的长效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其疗效似溴隐亭,起始剂量25-50μg/日,酌情每2周调整1次剂量,极量为150μg,价格便宜,有临床应用前景。

(3)诺果宁,又称Quinagolide CV205-502。诺果宁是一种消旋新型非麦角类长效多巴胺激动剂。对不能耐受溴隐亭的患者,可以改用诺果宁,而且其作用维持时间长,每日只需给药1次。每日0.075mg剂量时,大多数高催乳素血症的患者血中催乳素的水平可下降。因此对于大腺瘤、对溴隐亭耐药或不能耐受的高催乳素血症治疗更有效。

枸橼酸克罗米芬:克罗米芬常为无排卵性(特别是由多囊卵巢综合症引起的)不孕症治疗时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案应从月经的第3~5日左右开始,对第1疗程建议使用每天50mg(1片)CC用5天的方案,如果经第1疗程排卵并不出现,第2疗程可开始使用每天100mg连用5天的方案。一般不应该将剂量增加至每天超过150mg用5天的水平。如果排卵性月经并不出现,必须重新考虑诊断问题。在那些没有排卵征象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超出此范围的方案进行治疗。

使用CC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包括:血管舒缩性潮热、异常子宫出血、腹部不适、卵巢增大、胀痛和视觉症状,等等。使用CC也可引起卵巢的过度刺激,因此,应采用能引起良好反应的最低剂量。资料显示使用CC后的妊娠先天异常的累积率并不超过一般人群。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 nRH):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丘脑性无排卵或闭经。

目前常用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单次非脉冲式和脉冲式。前者使用于卵泡能自然成熟或用HMG后卵泡成熟的病例,用GnRH50~100μg肌注或静脉注射,诱发LH峰和排卵。脉冲式现多用微泵,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次剂量是3.4~20μg,脉冲间隔60~120分钟,用药后周期性排卵率达85%~100%,妊娠率33%~80%。

使用期间要注意监护,主要观察微泵功能和治疗反应:①由于导管保留时间长,应严格局部消毒,预防感染;②控制微泵功能,调节好脉冲间隔和用药剂量;③定时测定FSH、LH、E2值,以了解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并调整用药剂量;④超声了解卵汇发育状况,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排卵。⑤测量基础体温和孕酮值,以了解排卵情况和黄体功能。

用药后少数病例可出现OHSS,但与HMG-hCG方案相比明显减少。30%用药后发生黄体功能不足、局部注射处的静脉炎,甚至出现全身的败血症,必须警惕。

促性腺激素(Gn): 垂体Gn包括FSH、黄体生成素(LH)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都属糖蛋白激素。

主要用于下述三类情况:①下丘脑-垂体功能衰竭时的替代性治疗;患者血清FSH、LH、E2均低于正常,而PRL值正常,称低Gn性闭经[Sheehan综合征、垂体瘤手术后和(或)放射治疗垂体部位后、空蝶鞍综合征];②下丘脑-垂体功能不全时刺激性治疗:血清FSH、LH、E2值正常,但不排卵,常为I度闭经;③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其他配子移植术(GIFT)作准备,使用Gn的目的是在卵泡的募集阶段提高外周血中的Gn的水平以期募集多个卵泡和更多的卵泡可发育为成熟卵泡,从而达到促超排卵的目的。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1)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激动剂(GnRH-a)有多种制剂,如Buserelin(Hoechst)、Zoladex(English,Zeneca)、Decapeptyl(Ferring)和Enantone(Takeda)等。这些制剂在天然GnRH十肽基础上的第6、10位以不同的氨基酸、酰胺取代原来氨基酸的结构。

(2)GnRH拮抗剂 对GnRH的1、2、3、6、10位氨基酸的修饰形成的拮抗物与GnRH受体结合后却不产生信号的转导,从而阻断GnRH对垂体的作用。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对药物有较好的依从性,方案简化,疗效可靠,费用更低。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临床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025-03

超促排卵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关键步骤之一。近几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为了获得多个卵子、增加受精率及胚胎数量,临床上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的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随之而来IVF的并发症及相关负面影响也明显增加。常用的促排卵方法存在大量外源性Gn的使用,具有治疗费用偏高,易引起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多胎妊娠等诸多弊端[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IVF-ET的患者Gn用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1423例,共1423个周期。纳入标准: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正常,即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值≤15 U/L,基础窦卵泡计数≥4个,血清雌二醇(E2)水平≤50 pg/mL,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FSH/LH)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促性腺激素激动剂(GnRH-α)短效制剂达菲林(IPSN,法国)0.1 mg/d皮下注射降调节,之后内分泌符合标准者,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采用r-FSH(75 U/支,Serono,瑞士)促排卵,促排卵的第4、7、10天测空腹血E2及B超监测卵泡,当直径≥18 mm的卵泡数量≥3个时,停用Gn,给予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 000 U(Profasi,Serono瑞士),35 h后行经阴道超声取卵导下穿刺取卵,取卵后4~6 h授精,按常规IVF或ICSI方法行受精与胚胎培养授精后16~20 h检查授精情况,受精后64~48 h检查胚胎情况并行胚胎移植。自取卵日起每日肌注黄体酮60 mg行黄体支持,移植后14 d行妊娠试验检查,如果妊娠,于孕50 d行阴道超声检查,发现有胚芽并有原始胎心搏动者为临床妊娠,并继续黄体支持至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取卵周期数、平均获卵数、总受精率、两个细胞核(2PN)受精率、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ⅰ组为对照组,多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剂量组一般特征比较

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基础E2值、取卵日子宫内膜厚度、Gn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不同剂量组临床结局比较

各剂量组总受精率、2PN受精率、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均获卵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ⅲ组,随着Gn用量的增多,平均获卵数、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ⅳ组、ⅴ组和ⅰ组比较,平均获卵数、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4,1418) = 5.537>2.22,P < 0.05;χ20.05(4)=11.26>9.49,P < 0.05;χ20.05(4)=10.37>9.49,P < 0.05),并且平均获卵数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多,而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出现下降。见表2。

表2 不同剂量组临床结局比较(%)

注:与ⅰ组比较,t0.05/2,(521) = 4.6814,aP < 0.05;χ20.05(1)=11.25,bP < 0.05;χ20.05(1)=8.45,cP < 0.05;t0.05/2,(548) = 6.2561,dP < 0.05;χ20.05(1)=10.47,eP < 0.05;χ20.05(1)=12.84,fP < 0.05

3 讨论

卵巢刺激是不育症,尤其是辅助生殖技术常用的治疗方法,理想的卵巢刺激是安全的、有效的,也是经济的。通过理想的刺激剂量和个体化的刺激方案,以达到正常的卵巢反应和理想的治疗结局,没有或很轻的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最低[2]。人体促排卵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在临床上主要与年龄、激素种类和注射的剂量、注射的方案以及个体差异的生理状态有关[3]。在人类辅助生殖助孕中,为了获得适当数量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又期望对卵子达到最小的刺激效果,一般采用控制卵巢刺激[4],以降低卵巢过度刺激并发症。临床上通过促排卵药物剂量的使用控制卵巢的刺激以及卵子的生长。大剂量Gn超排卵是否有助于改善助孕结局,文献尚无统一定论,Haffmann等[4]和Fabe等[5]认为增加Gn的用量(450 U/d)能提高E2峰值水平,增加获卵数和胚胎数、降低周期取消率,提高临床妊娠率。但Tarlatzis等[6]和Van Hoff等[7]分别采用系统分类回顾分析和双盲前瞻性随机研究,均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高剂量的Gn对改善卵巢低反应患者助孕结局是有效的。Rombauts[8]综合分析认为,在卵巢反应正常者中,只有对年轻患者增加Gn剂量才可能增加获卵数,高剂量Gn(100 U比200 U或150 U比250 U)并不能改善成功率,并且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能证实获卵数越多冷冻胚胎数越多。

本研究ⅳ组、ⅴ组和ⅰ组比较获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Gn用量的增大,获卵数增多,说明大剂量的Gn用量,能够增加获卵数,与Haffmann等[4]研究结果相一致。随着Gn用量的增多,ⅰ~ⅲ组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ⅳ组、ⅴ组较ⅰ组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比较分析发现,虽然ⅳ组、ⅴ组获卵数增多,但是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提示获卵数的增多,并不能提高妊娠率,这可能与获得卵子的质量有关。众所周知,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将会造成一个完全不同于正常卵泡发育过程的非生理状态的内分泌环境。许多报道显示,大剂量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对卵母细胞质量和发育潜能、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母体的近、远期并发症都可能存在负面影响[10]。大剂量Gn对卵母细胞正常的减数分裂、发育潜能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过量的FSH会干扰卵母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导致卵母细胞染色体畸变,非整倍体形成。邹淑花等[10]认为,卵母细胞形态异常可导致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降低。有文献报道重复的卵巢刺激增加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的缺陷,导致染色体异常[11]。超促排卵降低小鼠卵母细胞水通道蛋白3的表达,降低胚胎的发育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选择卵巢反应正常,年龄

[参考文献]

[1] 李尚为,李小红.理想的促性腺激素(剂量)刺激[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6):417-418.

[2] 龚瑜,白晓红,吕睿,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影响胚胎种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1):24-27.

[3] 刘浩,金志魁,耿春惠,等.卵巢刺激周期促性腺激素用量对卵母细胞形态及临床结局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4):295-298.

[4] Hofmann GE,Toner JP,Muasher SJ,et al. High-dose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ovarian stimulation in low-responder patients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J]. Journal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1989,6(5):285-289.

[5] Faber MD,Barbara M,Mayer Ph DJ,et al. Cessation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therapy combined with high-dose gonadotropin stimulation yields favorable pregnancy results in low responders [J]. Fertility and Sterility,1998,69(5):826-830.

[6] Tarlatzis BC,Zepiridis L,Grimbizis G,et al. Clinical management of low ovarian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for IVF:a systematic review [J].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03,9(1):61-76.

[7] Van Hooff MHA,Alberda AT,Huisman GJ,et al. Doubling the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hin dose in the course of an in-vitr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cycle in low responders:a randomized study [J]. Human Reproduction,1993,8(3):369-373.

[8] Rombauts L. Is there a recommended maximum starting dose of FSH in IVF? [J].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2007,24(8):343-349.

[9] 黄荷凤,吴琰婷,王婷婷.大剂量促性腺激素超排卵的安全性[J]. J Reprod Med,2008,17(6):412-414.

[10] 邹淑花,李凤兰,吴瑞英,等.卵子第一极体,卵周隙及胞浆形态与ICSI后受精率和胚胎质量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4):113.

[11] 邱卓琳,李红,毛向明,等.不同剂量促排卵激素对昆明小鼠卵子及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3):325-327.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9篇

超排卵技术的机制基于卵子发生,卵泡生成的基本理论,但又有别于生理周期的排卵。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大致为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分化形成始基卵泡,然后始基卵泡启动生长,最终发育成熟并排卵。人类出生时始基卵泡数量约为30~50万个,而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卵的不过400个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卵泡在生长过程都发生凋亡和闭锁。促性腺激素制剂以及垂体降调节素的应用实际上有效地控制了超排卵过程中的卵泡数量及卵子质量,同时也调整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超排卵与诱发排卵不同。后者是对无排卵、不规则排卵的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卵泡发育,诱发排卵,获取单个或少量卵子。而前者是针对有排卵的妇女,通过刺激卵巢多个卵泡发育,以获取更多量的卵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性的超排卵,以获得数目适量的卵子,满足体外受精的需要。

2 超促排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同步及胚胎植入障碍

在每个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时期内[在人正常月经周期的20~24天,即黄体生成素(LH)高峰后的第7~11天]才允许胚泡植入称为“着床窗”,此时子宫内膜表现出最大的胚泡种植容受性,具体表现为特定细胞和分子事件的顺序发生,且受细胞因子、蛋白分子的调控。特别在辅助生育技术(ART)中,成功的着床取决于在这一时期母体的接受性和胚胎侵入的高度协调,即卵泡的体外发育成熟必须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且在“着床窗”内植入子宫,在植入子宫内时必须要有基质的溶解滋养细胞才能成功植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关键酶,因此也是滋养层细胞侵袭行为调控的关键因子。

2.1.1 胞饮突。胞饮突(Pinopode,pp)是在种植窗期扫描电镜下所见宫腔被覆上皮细胞膜顶端出现的膜突起。在自然周期,胞饮突成熟的时间与人类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时间一致,而且有可能参与囊胚的着床过程,因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异形态学标志。关于胞饮突如何影响妊娠率有三种说法。Develioglu[1]认为,在刺激周期,胞饮突出现提前1~2天,很可能代表了子宫内膜着床窗的移动,胚胎和内膜发育的不同步,导致种植窗较早开放或较晚关闭,使周期的着床率较低。而Pauson RJ等[2]的研究发现:激素替代周期胞饮突推后出现,因此接受赠卵者的着床率往往高于行控制性促超排卵(COH)的赠卵者。Crues M等[3]则认为克罗米芬诱导排卵通过减少了子宫内膜胞饮突的数量从而影响妊娠率。

2.1.2 激素。 卵巢甾体激素(E2/P4)对哺乳动物的胚泡着床具有启动作用,为胚泡的植入做好准备。卵泡期雌激素可以调节子宫上皮细胞的增殖,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可以启动基质细胞的增殖,而雌激素有加强基质细胞增殖作用,此时上皮细胞停止增殖呈分化状态,胚泡位点处的基质细胞广泛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具体机制为雌、孕激素受体(ER、PR)下调,PR下调与整合素αvβ3直接相关,而整合素αvβ3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分子。P4能诱导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饮突起的出现。Ozcakir等研究发现,在GnRH-a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HCG日血清P/E2的比值>1,可能出现隐匿性LH峰,卵泡过早黄素化,临床结局较差;血清E2/P比值在4.32~6.11区间,临床妊娠率显着增加,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IVF-ET周期中由于卵巢的反应性不同,E2过高或P相对不足或E2/P比值不当,均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胚胎着床失败[5]。

促排卵药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辅助生殖;来曲唑;促排卵;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2-02

促排卵是辅助生殖临床的重点、难点,促排卵方案的正确应用关系到所获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辅助生殖成功率的关键一环。来曲唑(letrozole, LE)为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aromatase, CYP19)是雌激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人体内雌激素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孕酮途径或孕烯醇酮途径,无论哪条途径,最后都需要CYP19的存在。目前,来曲唑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中,LE 已有取代克罗米酚(clomephenecitrate,CC)成为一线促排卵药物的趋势[1]。本文通过对205例采用来曲唑促排卵治疗患者护理措施的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现将护理心得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本文收集了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应用来曲唑促排卵行辅助生殖技术患者205例,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4岁。

1.2 给药方案:月经周期第二天或第三天口服LE(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5mg/片)2.5mg/d,平均服药7天,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阴道B超监测卵泡数目,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当优势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U或皮下注射达菲林0.1mg,行取卵术。

2 护理

2.1 亲情护理:应用来曲唑促排卵的患者,往往年龄偏大,且卵巢功能相对较差,治疗过程中,心理压力更甚。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了解其心理状况,告知患者促排卵的过程和相关知识,采取相应措施开导和帮助解决问题,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增强其治疗信心,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心理疏导,加强情绪控制,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2 药物知识宣教:来曲唑是不孕治疗中的新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应用的主要适应证是乳腺癌治疗,很多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存在疑虑和担心。因此,在用药前护士应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该药物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护士告知患者来曲唑在促排卵中是安全有效的,且给药方便,相对价廉,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不影响子宫内膜,并能减少多胎妊娠及OHSS发生的危险。使用来曲唑治疗可以减少超促排卵时所需促性腺激素用量[2]。但由于该药促排卵的应用时间还不长,因此有待于研究的深入。极少患者在服用来曲唑服用LE期间有轻微恶心或上腹部不适,在告知医生遵医嘱停用LE后很快消失,可能与LE代谢迅速有关。在应用来曲唑促排卵的过程中,护士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宣教。

2.3 病情观察:按照护理规程要求,月经周期第三天B超评估卵巢储备情况,遵医嘱检测内分泌四项(FSH、LH、E2、P),给予来曲唑2.5mg睡前口服,5-7天。告知病人服用来曲唑第3天或者第4天B超评价卵泡长势,同时查内分泌,适时加用GN促排卵。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2mm时嘱男方排精一次,并开始检测尿LH峰一日三次(时间为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9点)。

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4mm时每天监测血LH峰,通知实验室及时检测;当主导卵泡达16mm时,嘱患者留院观察并限制活动。当主导卵泡达18mm,遵医嘱适时肌注HCG10000μ或皮下注射达菲林0.1mg诱导,同时给予芬必得0.3mgQ8h抑制排卵,33-34小时后取卵。整个促排卵过程中禁止夫妻同房及亲热行为。

2.4 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增加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3 结果

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205例应用来曲唑促排卵患者中72例成功妊娠,妊娠率为35%。

4 讨论

来曲唑是不孕症治疗中的新药物,可以口服,使用简单并且相对来说比较廉价,副作用较少,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很有必要总结应用来曲唑促排卵患者的护理经验。笔者认为,药物知识宣教及密切的病情观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来曲唑的主要适应症虽然是乳腺癌的治疗,但由于其半衰期短,消除快,且作用于排卵前。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排卵药物,护士很有必要向患者宣教药物知识,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和不安。在使用来曲唑促排卵时,很容易诱发排卵,所以密切的病情观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患者进行亲情护理,药物知识宣教及密切的病情观察,使年龄偏大,卵巢功能较差的患者在来曲唑促排卵行辅助生殖技术中取得了较好的妊娠率。

参考文献

[1] Holzer H, Casper R, Tulandi T. A new era in ovulation induction. Fertil Steril, 2006, 85(2):277-84

上一篇:戒烟药物范文 下一篇:保肝药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