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污染减排促态建设 辽宁积极践行绿色责任

时间:2022-09-25 07:12:14

以污染减排促态建设 辽宁积极践行绿色责任

摘要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比重大,污染负荷比较重。国家给辽宁的任务。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ZK"期未削减12%,化学需氧量削减12.9%,考虑到经济增长因素,实际削减比例将达到50%,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辽宁积极践行绿色责任,把污染减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举措,全方位推进污染减排,实现了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2007年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在保持快速发展基础上开始呈现“绿色”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生态文明

2008年上半年,辽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2%,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辽宁污染减排两大指标明显下降。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定,辽宁上半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四;二氧化硫(S02)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七位。

一、铁拳出击,淘汰落后产能

2007年,辽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动真碰硬。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频施环保重拳,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关停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小企业,依法关闭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关停小钢铁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2007年12月29日开展的“污染减排――辽宁连爆行动”,对大连、抚顺等4个城市污染严重的水泥和电力企业实施了爆破关停和脱硫工程启动。这既是2007年辽宁污染减排工作的良好收尾,也拉开了2008年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强势推进的序幕。此前,辽宁省对阜新发电厂、铁岭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电厂的9台小机组予以关停,总装机容量57.2万千瓦,这是辽宁再一次大规模关停、淘汰落后的工艺和产能。这充分体现了辽宁全省上下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对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加快淘汰的决心和信心。2008年则率先从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41%的造纸行业“开刀”,启动了全省造纸、印染,糖醛行业整治工作。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整治,从3月份开始集中对个省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就全部停产,其中225家小造纸企业被关闭。

2007年,辽宁淘汰落后能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00万吨标准煤。这一成绩是在全省淘汰280.8万吨立窑水泥、40万吨焦炭、2.4万吨电石、1万吨铁合金、5.5万吨造纸以及10万千瓦以下发电机组共54.7万千瓦装机容量等落后产能后取得的。淘汰后产能取得了既节能又减排的双重效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排出了新的淘汰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193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30万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可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给辽宁的“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

省有关部门还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深入重点地区和企业,对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铁合金、造纸、酒精、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调查,全面掌握相关行业的生产能力及工艺装备状况,并形成了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调研报告,为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辽宁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同时针对本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分别制定出了“十一五”期间辽宁水泥、有色金属、电石、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总量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名单和淘汰年限。

为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加快拆除小锅炉的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进“一县一热源”建设,以地源热泵等方式,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从节能角度促进减排;大力发展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二、铁的决心,关闭污染企业

针对重化工业为主,排放强度大的省情。辽宁自2007年起加大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当年,辽宁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家,减排二氧化硫4.9万吨。仅关闭101家小型轧钢厂、铸钢厂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布行动计划,实施了重点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目前,全省已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已建成冶金、电力、选矿等行业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2006年以来辽宁开工建设了60多个老污染源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2万多吨。2007年,沈阳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已有4家热电企业实施了脱硫除尘治理改造,淘汰了沈阳汽车齿轮厂、辽宁工源水泥厂等70家落后产能企业。到2008年底,沈阳市要对56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到2009年,沈阳所有的重污染企业都要搬离城区;2007年,大连37家落后水泥厂全部被关闭拆除,这些水泥厂大都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涉及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旅顺口区、甘并子区37家水泥企业的58座机立窑和9座旋窑,总产能500多万吨/年。这些水泥厂的关闭,对大连市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特别是二氧化硫、烟粉尘的减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二氧化硫这一减排重点,辽宁提出所有燃煤机组和烧结机组,两年内要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此,省政府4月17日下达了第一个限期治理令,并直接送达87家重点企业,限定这些企业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脱硫治理项目,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进了减排的顺利进行。

三、铁的手腕,整治区域环境

2007年完成170多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分别形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7万多吨和2万多吨。2005年以来,辽宁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累计建成48座,形成了422.4万吨的日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为50%,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行率保持在70%以上。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在全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6.1%,县城将达到82%。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将超过过去12年的总和。

实施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管理减排。辽宁针对日常环境管理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坚持抓大不放小、不手软、不护短、抓重点、出重拳。2007年。辽宁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环境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次是针对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废水的3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的整治行动,

目前已有15家实现达标排放,7家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3家企业正在实施搬迁改造,其他正在积极整治之中。第二次是以辽阳县为重点的全省小钢铁等小污染企业集中整治行动,对辽阳县实施了全省第一个区域限批,此次行动全省共取缔452家小企业,辽阳县取缔103家。第三次是针对部分开发区对总体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低、超排偷排问题严重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抚顺经济开发区和盘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域限批。对沈阳化工园区、锦州汤河子工业区等8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采取限期整改、挂牌督办。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投资73亿元,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主要整治17个重点区域和造纸、印染、火电、冶金、石化等7个重点行业的500多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强化工程减排。集中在辽河流域8个重污染支流和大凌河上游。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等工程。而中部城市群、海城――大石桥镁砂污染、锦州――葫芦岛钼铁冶炼污染3个区域大气整治工程,将推进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实施在线监控。治理目标是到2010年,届时,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度削减,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包括93个项目,预计可减排化学需氧量9.68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烟粉尘6.7万吨,增加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1755万吨/年。为彻底改善河流水质,2008年以来,开始在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施“披绿工程”,进行生态治理。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蒲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滩地栽植柳条、槐条,防沙固沙,控制扬尘;在河流两岸植树,进行绿化美化。目前,辽河流域干流段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城市段景观化已初具规模,鞍山、营口、铁岭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也已全面开工。

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艾子口硅石厂等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硅石采矿区及加工区,都处在蛇岛老铁山崭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些硅石采矿加工企业在矿山开采和硅球石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态环境。2007年年底前,旅顺口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完成了对12家硅石采矿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

四、铁壁铜墙,多项制度保障

2007年,辽宁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按照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为从源头上破解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约束性矛盾。据省经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可实现1.6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可实现2.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实现40.8%。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6天,同比增加了6天。完成辽宁制定的节能降耗4%和污染减排2%的“硬指标”。在全力推进减排工作中,逐步探索并建立了多项制度,为减排提供制度保障。

1 纳入考核体系

辽宁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污染物减排作为指标,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评价和提拔任用的考核体系中,责任到人。2007年,进一步强化考核力度,提高了节能减排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等次和权重,并明确要求必须单独进行实地考核。此项制度实施以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能耗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时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2 实行能耗准入

为杜绝“边发展边污染”的局面,提升产业水平,辽宁实施了能耗准入制度,严格各项环保审批。制定《辽宁省产业能效指导目录》,作为激励机制,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一年间。共否决了142个项目,缓批项目21个。关停了52家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对完成当期节能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达16%。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控制排污增量。辽宁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减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把总量确认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未明确总量替代方案、未取得总量确认意见的,坚决不予审批新建排污项目。《改建、扩建项目》,以环评为抓手,促进“以新带老”治理污染,确保“增产减污”;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上项目。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170个新建大项目进行总量确认,有效控制了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3 设立节能警察

为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辽宁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业化“节能警察”队伍,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的用能行为进行监察。目前,辽宁已有省节能监察中心以及沈阳、鞍山等7个市相继完成了节能监察机构的组建,建立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节能警察”队伍。在规范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能源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监察督导作用。

4 建立激励机制

为提升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动力,辽宁还建立起一整套的激励机制,提供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辽宁各级财政予以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取得巨大突破,企业享受到减免税政策优惠达4亿多元;各级财政用于节能技术推广、示范试点、表彰奖励等资金额达1.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0多个亿;同时,辽宁还从中央财政争取到位资金近4亿元,无论从项目数量上还是资金额度上都排在全国前列。

上一篇:“战略联盟”――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下一篇:我国空心村的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