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6:29:57

初一数学小论文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提高初一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注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敏锐的数学智慧和上课艺术来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了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用树状图把初中知识: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与证明、图形与坐标)。实践与应用(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等表示在黑板上。然后介绍几个“数学中巧解实际问题的事例”,如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喜欢学习数学。

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做好小学到初中的平缓过渡

初一新生刚刚告别小学的学习,开始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独立自主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另一方面着重发展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对记忆方法的选择。如对绝对值的理解记忆。

(2)注重以旧引新,合理引导。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适当挑选一些新颖有趣、富于挑战的问题作为引子。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计算6-2,7-5,60-20;其次出示0-3,3-7,20-60等。故意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趁势引入本节课课题。

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一的数学难度逐渐加大、习题多,许多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因此,要想尽快使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必须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看、想、说四个方面下功夫。

(1)会听课。老师在授课时要教学生“听”的技巧:在关键处或不熟悉处要全神贯注。例如,在讲同类项时,学生必须注意听两点,一是会识别同类项,二是会合并。如果学生在这两处集中注意力,能够独立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实现了。

(2)会阅读。一般学生对看数学课本不感兴趣,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易忽视概念的条件、范围及定理的推导过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采用先讲后看、边讲边看、先练习后对照或先看后议等不同方法,去指导学生耐心看书。

(3)会思考。就是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由于数学逻辑性很强,所以要教会学生比较,分析,书写,表达。

四、分层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根据上课内容所需经常让学生动手做教具如剪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做教具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此特性等,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做教具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此特性时,有的学生用线绳打结连接四边,有的学生为了省事用订书钉订的,而订的不同方法得到有的四边形能动而有的不能,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关键在于连接处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的问题,学生很受启发。

五、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信心,纠正理解的片面性。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抓“双基”、培养三大能力和加强应用教学的关系,防止厚此薄彼的片面作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自2002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整体进入课改实验区,全部实施新教材以来,已经四年的时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课程改革是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清楚新课程的要求,但在操作中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处理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老路上去,仍然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2、部分教师有走极端的倾向,不考虑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学生的活动,认为在教学中活动了,就是搞课改,对重点的知识内容不强化,不反馈,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却无可作答。

3、部分教师仍然在教教材,被教科书左右,而不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陷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而不能自拔。

4、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讨论时教师多数是等待、是观望,不能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教学导向和教学机智。

就新课改的感悟,我对参与新教材教学的三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的过程

1、张一心老师:58岁,教龄38年,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学高级,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问:您从教三十多年,您觉得教材变革有什么优点?答: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问:请举个例子。答:现在上语文课时,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介绍等都是让学生课前去收集资料,课上由学生汇报介绍,这样比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效果要显著。比如有一个综合活动“桥”,学生分小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连我自己看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桥。同学们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共享,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更高了。问:那你觉得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足的方面?答:考试与教学脱节。学生平时学得挺积极的,但复习时,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不得不又回到以前的老方法,感觉有点前功尽弃。问:学生在课改前后,成绩有没有明显的改变?答:没有一个科学的比较标准,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应用水平来看,我觉得变化不大。

2、许燕老师:女,34岁,教龄14年,年轻的数学教学骨干,参加了省、市各级的新教材培训。

问:数学在这次课改中改变最大的是什么?答:新课改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在总体上降低了难度,目的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得到发展。问:那么新教材内容有变化吗?答: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很实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问: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怎样?答:我觉得有些知识和概念的处理上有点模糊,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困难。问:难度降低了,好玩了,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不是觉得容易了?答:不是的。新的教材对生活阅历丰富的学生更有利。我们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新教材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也许对于好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更适合。问:教学与考试脱节吗?答:应该说考试要比日常的教学难多了。

3、张秀华老师:女,40岁,教龄20年,政治教研组组长。

问:政治课一直以来比较枯燥,新的教材在这方面有何改进?答:新的政治教材叫思想品德,原本的大道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故事、讨论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以往政治课在学生心中枯燥严肃的形象。问:政治课的学习还需要死记硬背吗?答:不需要。新的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考试都是开卷的。问:新教材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没有困难?答:有。让学生既讨论,又分析,时间不太好把握。

三、研究的初步结论

1、新课程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构建了新的编写体系,按照学习领域和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2、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初一数学讲到”棋盘上的学问”、”24点游戏”等内容时,引导学生自己找资料进行研究,不少学生还写出了小论文。地理课引导学生自制地球仪、绘制学校平面图、设计旅游方案等。“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鉴别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评选最好的广告词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鉴赏性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教无定法。

3、新课程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文科教学中,学生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讲座合作等办法的调动下,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得到赏识和鼓励,锻炼了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4、新课程推进了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中我发现,教材中大的改动使教师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教材与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实际素质有一定差距。此外现行的评价制度与课改不配套,从而使新教材的优势不能切实地显现出来。我觉得要想使课改落到实处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观念对教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应让广大教师真正了解教材改革的思路,并使其在实践中完成观念的转变,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来实施教学过程。

(2)进一步完成评价方式的变革。当前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对新教材的测评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了。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周红杰 文章来源:中小学教材教学 点击数:478 更新时间:2005-11-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即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如,我们的课改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等。就课堂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把智能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每一种智能的优势来学习地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即把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尊重学生各自的认知风格,给予学生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安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地理内容。用加德纳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L童的优势,增强儿童的薄弱环节”。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组合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也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为使地理教学情境化、人文化,必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地理新课程和多元智能课题的开发与实施,都是为了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的倾向,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鼓励学生投人生活实践、自我选择、进行个性化探究,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在地理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李四光之类的奇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学生的智能,让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依据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个性差异和人格,即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擅长演讲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模仿伟人的演讲风格;擅长数理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以数学计算和推理的形式开展学习;擅长身体动作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演剧目和伴随身体语言来学习;擅长音乐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歌曲或背景音乐来学习;擅长视觉绘画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地理图像等来学习;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小组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来学习;擅长自我认知的学生通过写日记、总结来学习,擅长自然观察的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来学习地理;等等。如,在学习初一地理“天气符号”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识别这些符号,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识记这些符号,而学生往往会觉得这节课单调、乏味,教学也就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代表不同天气的符号,然后再让他们绘出这些符号。这样做的结果要比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记忆好得多。这项活动表面看来与本节课的要求大相径庭,但学生表现得活跃、兴奋,并动脑构思,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每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发展了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提出:阴天时的太阳符号应该画得愁眉苦脸才对。学生的这种凸显的火花、这种求异思维正是其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二)进行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设计

利用多元智能,教师可以尝试从下图所示的八个方面进行策划,进而对地理教学进行创新的多元化的设计。

(三)布置自主、多样的地理作业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智力优势和弱势的差异,摈弃那种一味按教材和配套作业布置大量客观练习作业的观念,有选择地针对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每节课后作业可分层布置,并适当增加一两个需要自主发挥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能特点,自主确定作业的类型和内容,作业的类型可以是多种方式,如,调查、观察、写演讲稿或读书笔记、编写故事。如,学过《变化的星空》一节后,作业可以是在夜晚观察星空;可以是绘制星空图;可以是编写有关星星的故事;可以是写一篇有关星空的小论文

;还可以是上网查询有关宇宙的资料并制作手抄报等;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总之,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性练习和作业能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提高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那个人都能从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人手来自主学习地理,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正如专家所言:“假如学牛不能用我们教他们的方式学习,我们必须用他们学习的方式去教他们。”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和准确写出地理名词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1.加强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既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又使用抑扬顿挫富有魅力的口头语言,这样做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美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特征可用“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多变”来叙述,又可用“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面喊的应,走路要一天”来生动描述。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不能仍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但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地理演说”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既包括日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形式多样,如,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地理教师都在做,不过以前是自发而已,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就应变成自觉的了。如,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中有篇阅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不但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视觉一空间智能的培养

视觉一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地理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地理心像以及转换地理心像的能力,对地理图像(如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把地理词语绘成图画,如,把断层、褶皱描绘成图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学习地理课文,等等。视觉一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上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演示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们已成为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的重要辅助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进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如,可要求学生多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多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涉及的“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及“上”“下”“里”“外”“顺时针”“逆时针”等空间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演示,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从而加强对相关地理事物的理解。有些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就是缺乏空间智能的表现。

(三)地理教学中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培养

逻辑一数学智能在地理学科表现为利用数字计算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地理计算和数学理论在地理上的应用等。在地理教学中,任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不是简单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课中,擅长“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学生,对有关“国家的人口”的图表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表现敏感,他们会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并能预测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表面现象人手,揭示深层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对于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南方及北方气候不相同─—影响植物的生长一—影响农业及景观一—影响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学中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不仅包括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各种地理事物,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专家竺可桢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学习者对地理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源泉。地理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观察地理现象、记录地理现象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地理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人探究,发现深层的问题。如,在教学通过观察天空的云况推测天气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设问为什么形成不同的云状,进而对其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形成大气运动引起天气变化的认识并概括其中的规律。

(五)地理教学中身体一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一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包括粗略或精致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地理运动的能力身体一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模仿教师,也可以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地理概念、景观、图形、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演示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为了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教师以课堂作为地球,以自身作为月球,先演示自转再演示公转,然后把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合为一体,从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转”直观化,如此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是为了深刻理解。

(六)地理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音乐智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旋律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内容,引人或创作出可以概括或应用这此知识的歌曲或吟唱,当然,这一点的难度比较大。三几是背景音乐的选择,可以选择种音乐用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以创造出愉悦的心情或氛围。如,在学习《海洋》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或放一段关于大海的录音:浪花冲击海滩或海鸥鸣叫的声音等。三是记忆音乐的运用。东欧的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会更有效地记忆信息、,4/4拍(像《长江之歌》)、《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等)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当教师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识时,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学习。

(七)地理学科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善于与人合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就地 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如就“是否应鼓励民工大量进人城市”的问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等,并进行辩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使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教师在辩论中的角色则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机分别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或引导者

(八)地理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甚至了解认识到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地理相关的上作、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动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及时纠正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45-0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为其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注重其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但是,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作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六年数学,对于数学中的一些基础性语言,比如简单的加、减、乘、除以及一些基础性的数字、符号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进入初中之后,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要创造就要交流,也就必然要有较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就是指说明准确、形象生动、有表现力,能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且用词简练得当。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保证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数学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的符号体系。它包括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赖以进行的最重要的工具。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是大脑进行数学判断、推理的活动过程。离开了数学语言就很难进行判断和推理。数学作为“科学的皇后”,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培养人的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中学生必须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能否掌握数学语言间的转化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一、培养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而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运用于训练人的思维。促进教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动力更大的了。

1。1、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纯数学语言是“可以符号化的”,由“精确术语与关系句”所构成的语言。而数学课程语言既含有一部分纯数学语言的基本成分,又有经过精心筛选,用来担负着解释、提炼、加工和过渡作用的自然语言成分。数学课程语言是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并不是两种成分的简单并和,而是经过化合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它具有纯数学语言的“气质”,又保留相当的自然语言的“体态”,可称之为“准数学语言”。数学课程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内涵丰富,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使数学语言的表达及语义的转换频繁,这就给数学表达带来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等。

1。2、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是建构活动的中心,认知活动的主体,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方式,建构对数学知识思想、观念的理解和表达。对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同,认知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数学语言表达,使大家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形成对问题全方位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3、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相互交流对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某一个问题或某一道题,首要的就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而彼此间要交流,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沟通、交流中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够准确使用一些符号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容易理解。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是在一般语言的现成结构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荷兰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基础和工具。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在表达数学时,常常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因此,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使他们学会数学地交流。

二、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误区

2。1、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学中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逐步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起始抓起,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家长和老师都根据学生在考试中所取得的分数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很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要得高分,那就是最优秀的,其它的东西都有家长帮助完成,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即使懂得再多的知识,如果他不能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不能让别人明确地理解,那知识就永远是他自己的,不会被任何人所承认。就像少年高斯所发现的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的公式,如果他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让同学及老师认同他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所要说明的问题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也必然随着实验与应用的新发现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学与现代计算技术的结合,使数学与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构成了空前密切的联系。数学素质已成为新时代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误区。

自古以来,很多学科的教师都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由语文教师来培养,与其它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师是无法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表达进行培养的。他不会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给学生讲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更清楚、明确的表达出来,更何况有的语文教师对数学中的符号等专业知识掌握并不准确,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亲自对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有的教师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嘛,只要能说出来就可以了,这样想是不对的,他往往忽略了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在数学问题的表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使用准确的语言,层次连贯的把问题表达清楚。同时,对于学生的卷面表达能力,教师也应予以重视。有的学生的卷子一目了然,思路清晰,而有的人的卷子每道题都写的不少,但却始终抓不住要领,无法阐明问题的根本。特别是证明题,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都绕糊涂了。本来是一道可以作对的题,到最后,却因无法表达清楚而丢了分。在高考中,一分是何等的宝贵,更何况是一道证明题呢?这就需要学生可以准确的使用各种数学符号。有不少数学家曾明确强调了适当的符号对于数学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字母符号的引进显然就是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相比的主要特点所在。初一数学教材“2。6。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中,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很明确地要求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学生反倒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更好,省去了很多繁琐、难懂、难记的文字论述。

三、培养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措施

3。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3。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课堂讨论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讨论中,学生可以采用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方法,同时也学会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知识的理解。为使课堂讨论发挥积极作用,应注意: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议题,既符合学生的水平,又能激发讨论的欲望;创设一个利于讨论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出民主、自由、开放、愉悦、激励等特点,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同学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对讨论的有效开展也很重要。

3。3、在数学作业布置中为学生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所谓写数学,就是让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具体可以有下面几种形式: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阅读课本,写读书笔记;写调查报告或数学小论文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语言表达的价值,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语言表达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Abstract: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a leading mathematics teacher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reveals that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has limited demand on the amount of content knowledge, yet makes more demands o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knowledg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are key to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The generation of the studied teacher’s content knowledge has its uniqueness such as researching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ercises, professional reading, subject-directed research and writing, expert direction, etc., which deserve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by other teachers.

初一数学小论文范文第6篇

今天这个会议,是我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一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求真、务实求进的大会,也是一次教育发展再升温、干事创业再鼓劲的盛会。我着重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估价过去几年的教育工作,坚定教育发展信心

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005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20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武义、缙云、云和考察城区教育工作,重点对几个县的城区大部分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我县历史上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考察,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学习先进、研究自我、谋求发展的重大举措,这在景宁历史上没有,这足以体现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办好景宁教育的决心之大。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前瞻的视眼,重新审视教育现状,用实际行动找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对教育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

两年来,全县教育工作始终按照县委、县政府指导精神,围绕“打基础、促发展”的工作要求,立足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资源,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取得了明显成效。

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六个新亮点:

(一)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科学制定了《景宁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教育创强、教育布局、现代教育装备等一系列子规划,确立了教育“小县大城”战略,构建了新时期的15年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怀着对教育的深厚感情,投资近2.6亿元,全面实施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着力破解县城各学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迁建景宁中学,规模42个班,占地175亩,投资8950万元:新建县民族小学,规模48个班,征地80亩,投资4950万元;迁建民族中学,规模36个班,征地80亩,投资5948万元;扩建城北中学,投资1814万元;搬迁职业高中、远期迁建实验一小。新建或迁建学校全部按省一类标准建设。同时根据县城居民小区的发展布局,依托社会力量,规划新建城西、城南、城北等3所社区示范幼儿园。在同一时期,投入数额之大,规划建设学校之多,在景宁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景宁中学已实现整体迁建,并升格为省一级重点高中,职业高中顺利搬迁,办学环境得到优化,实现了我县高中教育发展的一大跨越;县民族小学9月1日已投入使用,城北中学扩建年内即将竣工,民族中学迁建前期准备工作全面铺开,10月破土施工。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到位后,前景非常美好,县城学校新增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与现有全县14万平方米相比,总量翻一番。县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将有4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学校屹立在县城,有六所学校达到省级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度得到改善,全县100%的高中生、80%初中生、70%小学生集中到县城就读,享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到2009年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的目标后,全县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师资建设迈出新步伐。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2006年政府拨款25.7万元,公费选派一批(42人)紧缺专业学科教师赴丽水学院为期两年脱产进修;同时,每学期选派一批(三期共37人)骨干校长和教师赴宁波地区学校为期半年的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今年暑期,派出30位小学英语教师到杭州外国语学院接受为期20天的业务培训;本月,还将派30位小学校长到上海交大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教师的培养渠道得到了拓宽,培训机制更加灵活,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教师待遇有了新提高。一方面提高了省市县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津贴,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在县城以下学校任教的教师发放农村教师津贴。另一方面根据同城同待遇,县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2005年开始已足额发放教师年终奖,从2007年起也把教师100%的目标考核奖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第三,县政府着力解决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难问题。

(四)人事制度改革有新推进。推行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机制,完善教师进城选拔机制和教师管理制度,改进全县教师调配办法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用办法,将教师教学业绩作为教师进城选拔、评定职称、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有了增强。创新教师引入机制,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引进,适量补充年青专业教师,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教育均衡发展有新突破。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高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根据滩坑库区移民工作进程,撤并调整了渤海中学、渤海镇小及外舍、金钟、大顺、顺利、陈村7所学校,完成九龙镇校复建。全县24个乡镇有23个乡镇深入实施“一乡一校”寄宿制办学,并深入实施营养餐工程,政府每年投入营养餐专项资金约70万元,解决寄宿生“吃”的问题,每个寄宿生每周至少吃上了3餐以上的免费营养餐,身体素质明显好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杂费工程,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政府、社会每年投入近360万元资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学”的问题,现助学面:小学阶段达到39.03%,初中阶段达到35.9%,高中阶段达到32.8%,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加大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力度,努力改善食宿条件,省政府和县政府投入1994.7万元,用以改造我县21个食宿改造项目,解决寄宿生“住”的问题,目前全县有13所学校完成了8个项目的学生食堂和6个项目的宿舍改造,全面优化了寄宿制学生的吃、住环境。

(六)教育创强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重投入、真创强”的原则,乡镇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县政府建立激励机制,给予通过省、市教育强镇评估验收的乡镇奖励,全力推进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全县24个乡镇中省级教育强镇(乡)8个,市级教育强镇(乡)8个,为2009年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同志们,我县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所有为景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全县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教育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念

教育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行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走进矛盾的勇气,破解难题的决心,必须勇于冲破禁锢,用前瞻的视野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工作中突出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

(一)质量问题。目前,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遇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瓶颈”问题。虽然教育办学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与其他教育发达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以高考为例,从01到07年以来,景宁县上线率基本在62%与80%之间升降,保持在全市的平均水平;本科率从01年到03年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04年开始逐步下降,从32.9%下降到07年的19.14%,降低了13个百分点。重点率大幅度下降,从02年的7%下降到07年的1%,下降了6个百分点。最差的一年*比全市低6.1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9.82个百分点。重点率无论是从横向比,还是从纵向比,一年不如一年,高考呈现质量滑坡的现象。

小学、初中成绩,从今年全县质量检测结果看,与余杭区相比也是很不理想。今年,我们全县小学所有学科和初中部分学科用的是余杭的卷子进行检测,用发达地区的尺子量一量我们的教育质量,就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差距。

2、小学段

(1)从两地整体看。以小学六年级为例,可从三个指标比较,语文学科①平均分:余杭全区84.95分,景宁全县只有77.48分,低了7.5分,比我们县实验一小、二小的平均分还高;②优秀率:余杭优秀分数线划到92分,占全区人数的21%,景宁(优秀分86分)如果以92分切分,只占全县人数的4.6%,相差16个百分点;③低分率:余杭后20%的切分线是79分,景宁以余杭切分线79分切分,79分以下人数占全县的47%。数学学科①平均分:余杭全区83.22分,景宁全县69.76分,低了13分,比我们县实验一小、二小的平均分高;②优秀率:余杭优秀分数线划到94分,占全区人数的18.85%,景宁(优秀分86分)如果以94分切分,只占全县人数的5.5%,相差13个百分点;③低分率:余杭后20%的切分线是75分,景宁以余杭切分线75分切分,75分以下人数占全县的49.9%,相差30个百分点。因此从整体上比较,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我县优秀人数少,落后面非常大。英语学科差距更大。

(2)从两地学校个体看。余杭区全区共55所小学,以景宁县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六年级语文、数学为例。语文学科:平均分县实验一小(82.76分)相当于余杭区55所小学排名的第41位,实验二小(79.91分)处于第54位;优秀率县一小(9.89%)处于第17位,县二小(4.82%),处于第52位。数学学科:平均分县一小(76.96分)处于第51位,县二小(78.65分)处于第45位;优秀率县一小(11.54%%)处于34位,县二小(7.71%)处于第52位。从以上数字说明:作为我县两所示范性小学的实验一小、二小,在余杭地区还是处于中下水平。

3、初中段

今年初一、初二也是与余杭同样的卷子,差距更大,学科平均分就相差15-20分左右,而且同样低分人数多,落后面大,英川中学初一数学,东坑中学初二科学的后20%关注率高达60%。

究其原因,一是教学着眼点没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两极分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二是教学常规没有很好落实,课前准备不足,课堂教学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及时有效监控,课堂效益低下;三是缺少辅导,并且针对性不强;四是学生的学习常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成。

2、师德问题。应该肯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安心山区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为畲乡孩子美好的明天奉献着青春热血,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校长。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不容忽视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作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心理过早老化,出现职业倦怠等问题。有些青年教师心理浮澡,不安稳,没有居安思危意识,不思进取,自我加压缺少,干工作按部就班,缺乏活力、缺乏激情;40几岁的中年教师以求安稳过日子,工作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疲于应付,进取心终结;有些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也没有了以前的干劲,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热情消退,乐趣消失,疲倦感增强,成就感低下。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部分意志不够坚定,胸无大志的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导致灰色群体的出现;有上课打无备之战,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基本的辅助教学手段不用的;有以学生对答案代替作业批改的等等。二是有些教师还存在歧视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三是有些教师还搞有偿家教的问题。四是教师不注意自身素质提高,学习意识不强。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很多,一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教师对师德认识的偏差。二是一些学校对师德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具体的实质性的措施,对师德建设疏于管理,流于形式,各项制度、管理措施不完善,师德教育不系统,舆论监督不力。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就会滑坡,教师队伍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教育教学质量将难以提升。

3、流失问题。一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总体表现在一个问题:教师“进少出多”。经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流向外县市和本县外系统的共225人,其中调到外县161人,调到本县外系统64人,这225人基本属于骨干教师,其中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就有28人。而从2001年到2007年录用新教师224人,平均每年还有30人左右退休。二是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前100名的优生,景宁中学05年流失了68人,06年流失93人,07年流失49人,而且波及到初中和小学。

4、效益问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不高,乡镇小学班额过小,农村学校的生源在逐步减少,农村学校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就有8所,许多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数不足10人,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办学效益不高。2006学年,乡下学生数占全县小学生数的47.3%(县城小学占52.7%),教师数占全县小学教师数的63.52%(县城小学占36.48%)。因此,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5、需求问题。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已从要有书读到要读好书的转变,但是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读好书”需求。

上述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县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品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纠正和解决。

三、认清形势,统一共识,抓住质量根本,坚定提质信心

教育要发展,而且要优先发展。不发展死路一条,慢发展就要落后,这是自然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和判断教育形势,才能推动教育发展。教育质量是衡量办教育的“铁尺”,是全县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不出质量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十一五”时期,我县教育工作除了要抓好“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工程外,还必须做强“提高教育质量”这篇文章,这是我县教育发展面临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也是老百姓的迫切愿望和最高需求。概括起来,可分三个层面讲。

政府层面。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关心正由硬件的发展转到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上来,对教育质量的期望很高,在政府报告中,钟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景宁县的教育质量,在多次会议上明确指示,要切实提高景宁县的教育质量,让广大学生享受较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县委、县政府已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加大油门前进。

老百姓层面。从他们的需求来看,好质量才是最高的期望,他们培养子女的观念已经从要有书读转变到要读好书,我们只有拿出好的质量,才能向老百姓交待,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质量是教育的根本之一,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外,管理、质量是关键。没有了质量,教育就失去立足之地,就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不可否认,近几年,老百姓对我们的教育质量已经产生信任危机,这也是我们优质生源外流的一个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增强质量意识,危机意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标准。

我县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县委、县政府正在给我们着力解决,办学条件已得到显著改善。改善办学条件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办学质量,但是,我县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质量下滑十分明显,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景宁教育已出现质量危机。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必须站起身子,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软件”建设上,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上,加大步伐,做好“赶趟”工作。

现在,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共识,突出两大主题,实施三项举措。

一个共识是:加快步伐,奋力追赶,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质量差距,办出让畲乡人民满意的教育。

两大主题是: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抓几项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尽快使全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全面启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尽快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项举措是: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人才强教强校”工程,实施“人格奠基”工程。

通过两个主题的实施,三项举措的推进,争取达到教育“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明确目标,齐头并进,围绕提质主题,落实提质举措

提质目标:①高中教育,必须围绕“预备教育”目标,做好保质文章,确保本科率达到45%以上,重点率三年内达到3—5%。②初中教育,确保在全市教学质量调测中各学科成绩居全市前6位,为普及高中段教育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③小学教育,做好奠基文章,确保学业良好率达80%以上。④幼儿教育,主要培养兴趣、开发智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确保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5%以上,一年入园率达90%以上。⑤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通过率达到40%以上,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75%以上。

德育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诚实、自信、好问等优良品质,培养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良好品德习惯和专心、认真、勤奋等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爱学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和健康心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保障措施: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严格落实课程计划。要建立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管理机制,学校务必开齐、开足、开好各科课程,不得随意停课、换课、加课,减课,保证音、体、美课的教学。城区学校要开齐、开好各门功课,乡镇学校要在开齐开全基础上开好各门功课。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实质上是一些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各校务必根据教研室印发的《景宁县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手册(人手一册),加强细节化管理,全面规范常规工作。首先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环节的有效管理,以“备课”为切入口,在备课上,要狠抓“学案导学”模式的落实,提倡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相结合,通过抓备课、促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要加强课中教学过程的管理监督,校长务必进一步降低管理重心,亲临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全面掌握教师课堂常规的落实情况。第三要加强课后作业布置、批改等重要环节的管理。第四要以“单元检测”为关卡,建立“教学质量达标制”,每次单元检测后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研讨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确保过关。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要针对低效和无效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优化常态课,确保做到教学工作细、精、深、实,达到人人参与,课课高效的目标。课堂教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要以准确掌握知识为基础,以扎实训练技能为中心,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创设效率课堂。

4、切实加强小班化教学研究。农村学校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进行小班化教学,在采取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上多作研究探讨,重点体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在20人以内的班级,必须做到:一要有保底作业,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量;二要对保底作业实行面批,确保个个过关。

5、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提高后20%学生的转化率和前20%学生的优秀率,推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一要重点要突出个别辅导、跟踪辅导,除了上好每堂课之外,要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优秀学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减少在学习中的负积累;二要扎实做好“四清”工作(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减少负积累。三要除了小班要做好作业面批工作外,大班也要对学困生实行面批。四要多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扩大优生知识面、提高解决难题的能力。

6、继续实施中小学质量监控。实施质量监控是为了更加客观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为学校提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的重要依据,对我县教学质量的提高绝对有促进作用,也是满足老百姓要“读好书”的要求。县政府领导也提出,在调配干部时要带点罚劣措施。今后,我们在人事变动以及评优、职评、调动等方面,继续与质量实行挂钩:一是对教育质量低劣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干不好的校长调配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去,甚至免职。二是继续与教师进城挂钩,所教学科在当年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最后几位的教师,不得参加当年进城选调考试。三是与教师职评挂钩,在当年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最后几位的教师,也不得参加当年职评,对排名前几位的教师,直接推荐上报县级评审。

7、切实做好控制生源流失工作。景宁县优质生源外流是影响我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景宁是丽水市无序招生的重灾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优质生源外流。①景中招生:一是分解招生指标,将景中招生指标下派到各初中学校,中考后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到景中就读各初中学校保留率要达到60%,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中。二是做好提前招生工作,初中学校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承担好初中教育的责任,提高保优率,争取把前100名优秀学生推荐到景宁中学就读。三是景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初中毕业班教师实行优质生源责任奖励;对成绩名列全县前100名,并到景中就读的学生,分等级给予奖励。②职高招生:继续实行“分指标到校考核、对普高实行三限、发动教师下村蹲点、引进邻县学生”等措施,积极做好中职招生工作。③初中段招生,一方面小学段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也要将初中生的保优率列入小学的年度考核;另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初中教师队伍,提高质量,以“好质量”留住生源。

8、要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和资源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督导检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设备使用率极低,今后教育局将根据《景宁县现代媒体设备和教育资源的管理使用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培训、督查、考评工作,提高教师对现代媒体的应用能力、操作技术、维护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务必提高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劳技室、音乐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和设备的使用率,要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整合图书资源,切实提高图书使用效益,真正让我们的教学资源发挥作用。

(二)实施“人才强教强校”工程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武昌书记在去年8月份的全县校长会议和今年的教师节座谈会上针对教师“责任感问题”和“爱家乡问题”都作了重要的讲话,并要求深入开展“爱我家乡,兴我教育”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各校必须深入开展,切实把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出来,着力解决上面讲到的五个方面的不良职业道德问题。对有损教师形象,败坏师德的,教育局绝不手软,轻者给予处分,重者调整到偏远地方去。同时,也要把一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成绩突出的典型总结出来,树立起“师德楷模”与“师德标兵”等典型,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一要进一步实施好“名校长”工程,大力加强省、市、县三级名校长的培养、培训,促进校长队伍业务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要深入贯彻校长兼课制度,校长必须突出“姓教”,必须深入一线教学研究,强化业务能力提高,开展好“校长教学展示,校长论坛、校长提高培训,校长读书”等活动。三要进一步加强对校长的考勤管理和考核,严肃《中小学校长请销假和外出考察学习有关规定》,凡校长因事因病需离开学校1天的,必须向教育局人事科口头请假,2天以上的,必须书面申请,外出考察或短期培训的,校委研究同意并向教育局书面申请审批。强化校长“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必须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上来,不以教育教学为本是一种失职。

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一要继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力度,通过“脱产进修,外挂锻炼”等培训培养方式,扩大视野,改变教育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二要举办好“骨干教师、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培训班,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要深入实施好“名师”工程,名师必须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发展的任务,必须严格执行“景宁县中小学名师管理细则、名师支教工作规定”等制度,以“师徒结对、下乡支教、专题讲座、上示范课”等形式发挥辐射作用。四要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联校教研、联校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真正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要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学比武、教坛新秀评选”等活动,让广大教师展示自我,发展自我。逐步培养一支安教、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

(三)实施“人格奠基”工程

1、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习惯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害人一生,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学校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强化中小学生一日常规,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从“言、谈、举、止”等常规,从“衣、食、住、行”等细节抓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读书习惯、生活等习惯进行引导教育,达到人人习惯良好,校校文明的要求。

2、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各校要制定计划,明确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量,制定学生必读目录,认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要利用电视机、影碟机和网络等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和健康向上的影视节目。要通过开展读书节、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拓宽师生的知识面。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要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比赛活动。发展校外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及小课题研究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抓好“兴趣特长”培养。教师要擅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苗头,加强培养,结合实际,设计达标标准,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兴趣特长活动;务必开齐、开足体育活动课,广泛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的阳光体育活动,创设展示平台,扩大参与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加强领导,持续深入,全面推进,确保提质出成效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是落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要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必须落实三项保障机制。

1、组织机构保障

教育局成立“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组,落实责任,全面组织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各校务必加强领导,做到校长亲自抓、负总责,建立提质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相关处室责任,并落实到人。

2、工作职能保障

一要完善局机关干部联系学校责任制。局机关干部要根据科室相关职能,深系学校,指导、监督、协助搞好学校各项工作,把学校工作与机关干部工作考核挂钩,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卫生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的监督、检查、指导。

二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指导作用。教研室要对全县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给予指导;要深入教学实际,研究实施新课改及教学过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研究,适时指导,全面分析,随时监控。

三要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督导通报制度、奖优惩劣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功能,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指导督促有力、内外监督有力、量化考核有力的组织督导工作体系。加大过程性督导、专项督导,跟踪督查。

四完善学区办公室职能。学区教育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对管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监督。要加强“联校教研”活动,搭建平台,选准主题,确定目标,经常开展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要督促学校将“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活动经费保障

一要实施以奖代补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内涵发展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学校实施“提升教育质量”意见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学校实行“以奖代补”制度。

二要开展各类先进评选,实行奖励机制。探索与建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继续优化教师评价方式,开展“畲乡十大功勋教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德育名师、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上一篇: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民事诉讼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