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0:17:26

初一历史总结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1篇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2篇

一、加强全组教师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一学期来,我们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工作服从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有益于教学的社会活动,勤勤恳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二、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全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

发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开学初集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本届初一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补缺补差工作。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注重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加强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克服教学过程的无序性、盲目性。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讲清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三、按时备课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

按时组织备课组活动,各位教师遵守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备课方案,做到定点定时定内容,重点抓如何去“备学生”,如何去“备课堂”和怎样去“备教学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期中考试后,我们认真分析试卷及自己所教班级的考试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听课,在课后,集体交流将存在的优点缺点反馈给各位教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

四、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历史课堂。

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老师们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每位教师都充分利用学校方便的计算机资源,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以充分利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3篇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初中的,也听高中的。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起始教学 初一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是学生一个新的起点,抓好起始教学对学习非常重要,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起始教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了解初一学生,由“心”出发

1.面对初一新生,教师应该尽快进入执教角色。

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对中学充满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如历史课在初中阶段成为中考科目,作为主课出现,这是学生之前没有碰到的。历史在初一新生的印象中是“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这时,历史教师应尽快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及各方面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很重视自己。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从而重视这门科目。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比如询问学生:在小学上社会课的时候,老师的上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你希望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体谅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并且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时,不能立刻加以指责批评,使学生难堪,而要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学好历史的欲望。

二、指导初一学生,由“方法”出发

对初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初一阶段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

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初一历史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的动向。如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作业详批详改,及时让学生订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弥补不足。

2.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初一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一阶段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就是要抓住主要知识点,紧扣关键性字眼,对复杂的材料加以概括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头一字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识记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以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为“长河新,安西大”。

(2)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条、二百、三地、四段、五河、六省”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除了浓缩记忆法之外,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都是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按照记忆的规律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进行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习适应了,信心更足了。

三、培养初一学生,由“课堂”出发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历史知识是整个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历史知识的人绝不是理想的人才。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可以“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需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纠正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许多见解。如南宋的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枯燥干瘪的说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一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展现出来。

3.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

初一的历史学习,旨在为中考打下基础。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总结、表扬充分表达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写历史小短剧、历史小论文等,并且自导自演或在课堂上交流,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语

初中历史起始教学是引导学生学好初中历史乃至高中历史的关键,应该受到高度重观。在初中历史课的起始教育中,应该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搞好起始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有了积极性,历史的起始教学就有了希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积极性。要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历史课既是生动活泼的,又是难学的,离开了教师的积极性的历史教学是苍白而无力的。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三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点是有所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过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不同的阶段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段,分别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有目的、有重点、有突破地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图;初一;历史与社会;应用

初一历史与社会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教学,而地图在地理知识学习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性工具。因此,在具体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地图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细致观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对于许多闻名于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初一学生真正见过的不多,好奇心较强。而初一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地图比较生动、形象、鲜明和直观,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愿望,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初一历史与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介绍。在一定的空间里分布着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以空间性较强,而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恰当地使用地图。利用地图,学生可以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如可以对中国地形图进行分层设色,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我国的山地、平原、盆地、丘陵、高原等的主要分布位置,以及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空间概念,加深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理解。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一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获取历史与社会知识知识的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内容,对地图上各种事物的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可以帮助发现各个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获得对地理事物成因、特征、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图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地图的障碍。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认识周围的世界。浙江教材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习也是从整体开始的,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能对地理知识形成整体印象,自然也就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地图虽然能以特殊的形式表示地理事物,但是由于地理事物具有不同的区域和特征,因此学生要想以地图的形式上从整体上把握各个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具有较大的困难。如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学生都知道喜马拉雅山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但是如何高大、如何雄伟,学生难以想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此外,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看地图的习惯。地图和日常绘画截然不同,是严格按照相关比例精确绘制的,和学生原有的认识模式和实物具有较大的差别,不易于学生进行认知,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扫除这些认知地图的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用图的良好学习习惯。地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只有具有良好的地图意识,才能对初一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发挥想象力。可以说,浙江教材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地图,将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大使用地图的频率,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看图、用图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从基础地图知识开始,如对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比例尺,学生要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学会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等;对于地图上的方向,学生要能在各种类型的地图上熟练地辨别方向,迅速地找出教师指定的某个地理位置,辨别地图方向在农业、工业的布局和工程建筑等方面有什么作用;对于图例,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地理事物和地貌符号。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地图知识,学生才能提出一些关于地图方面的问题。但只掌握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如读图一般按照图名、注记、正图的顺序,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经常运用,加大地图使用频率。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学习、复习等各个阶段频繁地使用地图,这样学生脑海中就会慢慢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地图,有利于学生在遇到某种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时候,迅速地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从地图中发展一些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3.借助地图使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所以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看不同类型的地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逐渐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的空间意识。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的教学时,地中海气候具有比较独特,而且在考试中也经常涉及,属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机械性记忆,学生很容易将其和其他气候混淆,而通过让学生观察地中海气候柱状图,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地中海气候最显著的基本特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地中海气候的了解,并结合地中海气候柱状图,总结出地中海气候主要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样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特点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而且不容易和其他气候的特征混淆。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地中海气候柱状图,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地中海气候的变化情况和主要特点,这样在学习其他气候的时候,学生就会主动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对地图进行灵活处理。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对地图进行灵活处理,有效地利用各种地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将具有因果关系的地图重叠在一起分析。将具有因果关系的地图重叠在一起分析,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对比和分析,就可以发现某些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如可以将季风区地形图、非季风区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三张地图重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季风区与海陆分配的关系、非季风区和海陆分布的关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这样的分布与哪些大型山脉有直接关系,以及非季风区内青藏高原与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当地地形的因果关系、和海陆位置的因果关系。二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分成不同的几幅图进行解读。如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如果进行整体记忆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将将各省分开进行解读,则会对各省的形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三是在原有地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图。对于一些地图中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难点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辅助图。如由于学生对欧洲气候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欧洲气候图增加一些辅助图,可以标出西风带风向符号、北大西洋暖流符号等,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形成四种气候的原因,以及主要气候特点。四是让地图实现一定的变化。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可以合理地实现图文之间的互换,或者教师也可以将原来的地图转化成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其他图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地图在在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运用地图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地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地图的困难,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用图的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丛.让你的探究点熠熠生辉――初一历史与社会《大洲与大洋》课例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72-73.

[2]陈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10):28-29.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7篇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8篇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告诉学生,材料题并不可怕,我们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只需看懂材料,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从而把题目做出来就可以了。其次,多做这方面的训练,所谓熟能生巧,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自然在考试时就能够驾轻就熟。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一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应用

初一新生入学,他们将接触到小学阶段没有的、独立的新学科——历史。针对完全陌生的新的知识增长点,科任老师如何让“历史”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真可谓功不可没。结合我在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推广过程中的点滴教学实践,与同行商榷。

一、精心设计课题情境教学内容,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充分感悟“历史”的伟大。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新生来说,初一历史(上册)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曲折发展的演变过程。虽然课本知识有限,但所涉及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涵盖政治、思想等方面。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对于授课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时间性、阶段性。历史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却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重现。然而,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的缩影;现实又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延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容量大、覆盖面广、直观性强、生动有趣等特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力帮助。

例如:我在初一第一堂历史课上,打破常规授课方法,运用自创的“倒行逆施”教学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结构层次,精心组织准备了一堂让学生既感觉熟悉又知之甚少的、别具匠心的知识点:将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内容与初中将要学习的历史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首先结合课本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设立课题:“童年的孔子”。

要求:每个学生记录1~2点有突出教育意义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播放动漫卡通片《孔子》1~3集(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观看后踊跃举手发言,将自己记录的名言告诉我:(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我要读书!”(3)“什么叫仁?”(4)“什么叫六艺?”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适时点评:(1)童年的孔子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仍喊出“我要读书?”同学们在条件优越的今天该如何努力学习?(2)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而时习之”有何联系?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过去的教“史”书、读“史”书,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堂富有启发意义的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的历史课难教、没有素材的空洞、乏味说教。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百家争鸣”(第9课)中各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和思想。

二、以文化研讨为主线,牵引课程内容学习,掀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点高潮。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教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处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研讨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身体力行,是一种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现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过程。多媒体技术为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提供了有力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共同进行一系列研讨活动如下:

活动一:播放文化片“放粽”端午节片段

(师):短片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1)吃粽子;(2)农历端午节;(3)屈原。

(师)引导学生:屈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受人尊敬?用课本(P44)内容概括: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民用这种方式追思诗人。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演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缅怀爱国诗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民间传统节日。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祖国历史文化代表人物。

活动二:比较现代科技研制的西药和古代传承的中药技术。

内容联系:第8课、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比较扁鹊、华佗、张仲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贡献。

(1)传统的中医中药理论是国之瑰宝;(2)西药的研制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活动三:由学生自行总结纸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系列历史著作的问世。

三、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对社会有用的人,历史课真正具备这样的功能。它能让学生在对人类历史漫长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变得更加聪明。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在各家图书馆里,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典籍和宝贵资料。虽然历史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但我们凭借多媒体技术的有力帮助,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每个画面都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例如:我在讲授第18课(《三国鼎立》)时,精心设计课堂环境,播放网络课件“战赤壁”,学生观后讨论:(1)这场战争由你指挥,你该怎么办?(2)本课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曹操是如何表现的?(3)知识引申:让学生课后自己从网上下载曹操的《短歌行》,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黎康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下),2011(03).

初一历史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 初一公开课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既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法水平,又能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笔者在2013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新课标培训活动中开设的七下年级《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一堂公开课为例,就教学反思过程作一总结交流,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关于本课导入环节的反思

本课导入用的是对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作品的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的“天”指《天龙八部》,“射”指《射雕英雄传》,“神”指《神雕侠侣》,而本课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反思】学生对金庸及其武侠作品较熟识,能说出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眼神中蕴含着急切求知的欲望。据此判断,该导入很适合初一学生实际。所以,针对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导入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即将学习的内容之中。

二、关于本课新授课环节的反思

本课的新授课内容分为政权并立、大宋讲坛、古事今评、我问你答四个环节。

(一)政权并立部分

先请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封建朝代的名称,老师在课件上按时间顺序展示,并把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用圆形空白图表示,要求学生根据读本教材中的两幅历史地图,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把圆形图填充完整。

【反思】①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他们所知道的朝代名称时,老师必须进行引导,因为限制性的条件是“封建朝代”,所以,老师要不断地提示学生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范围要求。在引导中,注意到了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政权更替图时,发现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使用方法存在欠缺,所以,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在“动手”的实践中,不仅收获知识,还能学到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在总结交流时,当学生正确说出每个位置的政权名称时,老师要及时展示课件,出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要请学生总结自己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并把好的方法推广,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大宋讲坛部分

让学生动口,先在小组内向同伴讲讲自己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小故事,并创造条件争取讲给全班同学听。

【反思】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强调教教材中的知识,现在新课标要求用教材蓝本来教,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再创造,并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教的最大挑战。学生对两宋时期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动口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教师,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小故事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快乐地呈现出来。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还包括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所以,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熟知历史知识,更要有预设智慧应对课堂新生成的能力,知道学生需要的知识是什么,学生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故事,会不会有部分学生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等。事实上,在上课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了岳飞,提到了《满江红》,而教师也准备了课件,展示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全班同学共同来齐诵经典,体会岳飞满怀报国之志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儿皇帝――石敬瑭”、杨家将的故事了解得比较少,这里可设一伏笔,引导学生在课后适当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不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③如何与学生进行语言衔接、如何及时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是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述习惯有比较大的跳跃性,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教学中所需要的结论,而引导的过程是巧妙的,这需要教师能紧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把它拉向需要的方向。但思维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表述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存在恰恰是现在教学中所鼓励的创新精神,所以,面对学生多种语言表述方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仅是一个“好”,还应讲出如何好,比如视野的开阔,比如语言的准确,比如态度的认真等,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反馈促进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古事今评环节

这是本课的拓展和提升,要求评价“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以及岳飞,要求总结出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反思】①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初一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难度较大。所以,采取了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的方法。教师先找到“杯酒释兵权”所涉及的角度,包括宋太祖、武将、国家三个层面,然后,再引领学生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教师示范后,请学生寻找澶渊之盟可能会涉及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化解了教学难度,但该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间的磨合,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习得知识更重要。②就初中生的积累而言,对岳飞的评价应尽量避免材料过多,角度过杂,所以,笔者选择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对岳飞进行评价。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可接受女真族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可接受岳飞是“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的讲法,可见在这个大汉民族观念特别强烈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中还是存疑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这种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③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原有的“民族融合”更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更贴切于历史事实、也更尊重民族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述方法指明了发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途径,但从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对峙中去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论,需要史料的支撑,而且必须是有强烈说服力的史料,否则无法被学生接受。④综观学生在“古事今评”环节中的表现,那种灵动、沉稳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打动了教师。初中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思辨证考能力,教师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求能力的不断提升。只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惊喜。

(四)我问你答环节

学生在课上再一次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组织过程为:从老师开始提出第一个问题,指定甲同学回答,再由甲同学提出第二个问题,指定乙同学回答,依此类推,最大限度地覆盖全班学生。

【反思】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有效记忆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上述活动中,一反传统的背书过程,能活学活用,立刻展示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学生热情高涨。不过,在活动中,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答案,这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引导,提供一些线索,让这部分学生同样能体验成功,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本课小结环节的反思

多媒体再次呈现并立的几个政权,并动态展示出政权的更替过程,老师带领学生重新巩固这些政权分别是哪些民族建立的,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并立。

【反思】①新课标强调: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动态展示政权更替过程是对时序的再次强调,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②新课标为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淡化了“主题性”。该课内容整体性较强,初一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所以,教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精准很重要,在展示政权更替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并立”一词,这样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能紧跟老师的线索,使自己的语言更科学合理。

四、关于课堂练习环节的反思

提示学生要做到:读题细心、仔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书写规范、完整。

【反思】课堂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初一学生常见的错误就是读题粗心,以至答非所问。所以,要引导学生读清题目的要求,知道答题点所在,以便正确答题。另外,关键词的寻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降低要求,能使学生初步养成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即可。

五、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和故事经艺术夸张后,已失去其历史的原貌,因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要进行判断,不能等同于文学影视作品。

本课不足之处还体现在使用的历史材料不够丰富。历史学科结论的得出一定来自于真实的材料,“论从史出”,所以,材料的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本课值得继续保持之处有:以激起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起点、敢于结合学情打破教材、突出强调历史事件的“时序性”等。对本课的不足之处,应努力改进。通过不断的反思,促进我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历史高二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二历史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