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20:48:17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 历史教学 融合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面对面传授”为主的传统型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只靠课本、黑板,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这给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研究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思路。

二、微课概述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而成的,注重及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它是根据教学实践或教学大纲的要求以3-10分钟的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着重讲解某个知识点的微型小课程。

微课有三大主要特点:

1.短而小,针对性强。2.视频容量小,各种设备兼容性强。3.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了解过微课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一部好的微课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设计,微课的制作方法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

(一)PPT录制式

PPT录制式是利用PPT自带的录制功能,将PPT演示和讲解同步录制并保存成视频的方式。

需要的工具:2010版以上的Microsoft PowerPoint、讲演用的PPT、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

(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

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相比于PPT录制式,它最大的优势是PPT之外的电脑操作和讲解是同步录制的,而且录制过程中,摄像头能够读入教师的形象。

需要的工具有:演示材料、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以及合适的录屏软件。

(三)拍摄式录制方式(手机+黑板、白板或大屏幕式)

拍摄式是利用手机或其它拍摄设备进行拍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当然我们也可以独立完成。

需要的工具:手机支架、灯光、带有录制功能的手机。

(四)摄像头+手写板式

我们还可以将电脑摄像头和手写板搭配使用来录制微课,通过电脑外接摄像头能更灵活的录制教师讲解。用手写板将教师的手写操作输入到电脑中,两者结合便可生成微课。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传统历史课堂枯燥无趣,教师只是泛泛讲述课本内容,课堂上也只是以知识点背诵和习题练习为主,再加之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历史等所谓“副科”的学习,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历史课堂急需推陈出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碎片化、移动学习”。作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知识点巩固与反思三个环节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为学习历史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忽视历史教材的预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5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忽视教材内容的预习,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预习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内容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完成预习任务后需要做的练习题。

(二)利用微课串起整个课堂环节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在学生没有深入预习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一般都会先给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历史背景,然后再花大量时间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给学生总结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最后再带领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教材内容。如果我们利用微课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重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吃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少数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作者制作的第二个微课视频再次学习。第二个微视频会发在班级的学习讨论组里,课上没有听透彻的学生可以用它再次学习。

(三)利用微课复习巩固教材内容并进行拓展

温故而知新,学习了新课之后就要及时复习。虽然本节课知识点内容较简单,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后不及时复习,再上下节课时就会遗忘大部分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生动有趣的微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知识,而且利用微课来复习的效果比单纯机械式记忆的效果要好。

五、反思与展望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能将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势完美的发挥出来,将微课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部优秀的微课作品,离不开精心的选题、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精湛的技术处理。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教育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微课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永著.微课,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5,(12).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DB/OL].2013-04-23.

[3]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教育技术装备,2013,(07).

[4]杨鹏.微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微课作品《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5]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内容全面更新,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

冀教版初一起点版,初一内容是对小学五六年级知识的简单重复,对优等生来说可提升空间少,而初二内容难度跨度又有点大。新版教科书体系完整,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中国国情。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 1 The Silk Road向学生系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的一些著名的建筑物:Big Wild Goose Pagoda大雁塔、Terra Cotta Warrior 兵马俑、Drum Tower 鼓楼、Bell Tower钟楼,接着以人物活动游历主要站点,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大桥、黄河母亲像等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和爱国情操。

初二的课本新添且改编了部分课文,比如,lesson 14,Happy Memories讲家庭聚会的幸福时光,教育孩子从内心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lesson 32和lesson 33讲到了火车的发展史和蒸汽机促进车轮的使用等方面内容,对拓展学生眼见,丰富英语课程分支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Lesson 45 Be Yourself!对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困惑,培养自信心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比如,“Nobody is perfect in this world.Look in the mirror and smile at yourself every day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for making mistakes.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这些句子都是励志书里最常见的句子。

课文以多种文体呈现,有对话、网络在线聊天、课题报告、微博等形式,语言趣味性强、涉及话题广泛、内容鲜活、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展现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口语与书面表达并重,语境真实,语言灵活,特别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二、详细、全面的语音教学参考

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本着为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服务的理念,我认为在初一基础阶段一定要强化语音教学,进行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近年来,中考淡化了语音考点,旧版教材中也没有统一详细的语音教学材料。

但新教材其后的附录比旧版多了重音和语调,这样连同七年级上册的国际音标、元音字母和常见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七年级下册的辅音字母和常见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八年级上册的单词及句子重音和语调,八年级下册新添的不完全爆破、弱读和同化等发音技巧,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音教学参考。语音的教学要求也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课本上。有了这个附录,教与学都有了参考。另外,这对提高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后练习设置“万变不离其宗”

语言学习,一定要遵循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积累后运用的自然顺序。那么,初一作为基础阶段,应以积累语感为主,教学适当倾向于以课本为中心的输入性教学。学生要跟我们一样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大大丰富了旧版“let’s do it”部分的内容,作为课堂形成性测评工具,灵活多样且可操作性强。深入使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绝对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比如,课文里出现的短语或单词在课后练习里出现时一定是同义词,绝不重复。这也是英文的语言习惯之一,不喜欢重复用词。另外每课的重要生词,在课后题里往往都有着引申用法。比如,Lesson 48中feel confident到课后的have much confidence in;in front of the class 和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这点体现了教材独立性与连贯性并重以及编者的意愿,根据实际教学调整,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

四、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遵循词―短语―句子―篇章的结构,组织时离不开语法指点。因此,在教学单词和独特少见的语法教学方面,第一原则是词不离句,知识点跟例句不分家。比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 album of family photos――双重否定和Jenny and I joined the club.So did most of our classmates――倒装结构。

在单词教学中,举例“invent-invention-inventor,discover-cover,hand-made”讲解构词法,对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基础词汇记忆的重要性,克服以后记忆单词的畏难情绪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词性的讲解,为未来的学习句法做好准备。这是我历年教学的先进和独特之处,这学期的新教材在第一、二单元将word-building作为单元语法重点。

通过“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excite-exciting-excited”知识的对比,归类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候温故知新,也就给潜意识渗入了联想,这是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

虽然现在一标多本,正在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但我坚信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材不必贪多,学通学精最重要,贪多反而给学生增加负担,也可能给课时安排造成压力。今日抛砖引玉,真诚希望能与同仁分享交流。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历史》 激趣 理解 练习

学习《历史》,记忆是一大难题,如果我们都能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那么学习历史就会举重若轻。历史不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法西斯的暴行,让人切齿铭心,八年抗战的胜利,让人欢欣反思。学习《历史》要摒弃硬性说教,推崇平等交流,让深邃的主题伴着学生的精神远行。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善于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加工和理解新知识,从而丰富、改造和完善已有认知体系,并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在对新知识的加工和吸收过程中,已有知识也会提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效率。

锡德尼说:“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库人。”哈柏说:“记忆力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记忆如此重要,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要记忆的知识点,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呢?

一、激趣: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

个性化教学非常注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趣”字上做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要记的东西。

(一)形象要具体

通过多媒体和形象化的语言逼真地再现历史情境,以具体的形象吸引学生的眼球,强化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与形象性,用丰富的感情来感染学生,用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

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伊始,我出示左图(下加上“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这样几个字)问学生:列宁与这个公式有什么联系呢?

再如:讲到鸦片战争时,可以用富有情感和形象的语言概括:“黑的进来,白的出去”,黑的不仅是鸦片的形象,而且是侵略者的形象,白的不仅是白银的代称,而且是白白地拱手送人的悲哀。

(二)提问要精当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心理,提问要精当,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可以设计如下提问: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二、理解:增强元认知水平

所谓理解是个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本质和规律。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对记忆、观察、想象等智力因素都有着重大影响,思维是有效记忆的基础。所以要想增强记忆效果,就必须理解,必须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而理解的过程又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来实现的。实验研究指出,在上课时,能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比理解力低,仅仅能够记忆课本条文的学生,更能够保持长久而正确的记忆。

赫克斯科说:“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人们常说:“要想记住,先要理解。”可见理解对记忆非常重要,就是说,如果没弄懂,就很难记住,一时记住了,也很难持久牢固。常有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以致无法形成记忆。

(一)精简概括

如:《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通过提精留异、提精留异来浓缩记忆内容,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这就有点像数学里面的合并同类项,提公因式。例如:要记住初一历史中“五代的国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后”字,只记住剩下的“梁、唐、晋、汉、周”这五个不同点就精简了一些,降低了记忆的难度,较容易记牢。

再如:学习了苏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后,对沙俄、苏俄、苏联的区别,通过时间的界定作区分,一目了然。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二)编顺口溜

这种方法一般建立在精简概括的基础上,如初一历史五代十国部分,许多人记不住十国――南唐、南汉、南平、北汉、楚、吴、闽、吴越、前蜀、后蜀。如果编成顺口溜就好记一些:“南唐汉平北汉楚,吴闽吴越前后蜀。”

三、练习:强化概念巩固记忆

“练”是应用,即学生思考和解答为加深理解而设计的练习,达到消化、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能力与技能。

学习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后可以设计练习:

“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寻找一些资料,看看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再如学习了《诸子百家》一课,即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和孙膑7个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还有一所中学上《禁烟运动》时,由老师扮演道光皇帝,学生扮演林则徐和穆彰阿,对“禁烟”还是“弛禁”展开辩论。这种教学形式新鲜、生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取得显著效果。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增强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业军.历史教学如何提高记忆能力[J].素质教育论坛,2008,(02).

[2]张宝琬.初中中国历史复习课的几点做法[J].课程・教材・教法,1985,(01).

[3]丁力.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1,(03).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分层教学 模式 复杂 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08

历史的学习相对于理科科目来说要相对于简单一些。当然这个所谓的简单,也是相对的。简单在于不需要动脑筋去计算,简单在于考试的题目,一般较为直白简单,不需要理性思维的分析。当然,也有学习难点的存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偏多,要记、要背的知识点很多。这也是文科和理科科目之间存在的差异。诚然,对于像历史这样内容繁多的科目,自然有任课教师在自身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不断推进、不断发展更加优秀与高质量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其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学计划的一大改革亮点,以时间为阶段,划分为阶段性的学习,从而能更加掌握对历史的学习。

一、解析分层教学模式

中学时代,将分层教学解释为以下: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对学习水平各异的群体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从专业性的角度,分层式教学又称为分组学习、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组,教师会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

分层教学的模式依据每一位任课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来定。不同教师讲授科目的不一样也会导致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差异。分层教学,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平白化。分门别类的按照某一规定,可以是时间、可以是教学课时、可以是教学难度、可以是教学内容的相似度、抑或可以是教学科目的统一性等来分层。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分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学往前走,相对于一些学生自觉性差的学生归纳为一类,然后集中地培养辅导。从而到达效率最优的方案。

二、历史学科的分层教学

对于文科的学习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这一类的科目上。直白地说:就是历史的知识点都比较死板,不需要动脑筋去计算答题。基本上,课堂上跟着任课教师思路走的、专心致志的、兢兢业业地学习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不排除还是有很多的学生抱怨,不喜欢历史科目,历史科目要背的要记的知识点太多了。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自然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初中三年的学习时间,想要将中国的历史学会学完并且吃透,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诚然,初中的历史书本,也不会将中国历史的内容全部包括。当然,也不会缩减到内容很少。毕竟对历史科目还是安排了不少的课时。这时候的学习,就必须跟着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完成作业。

(一)将历史的学习按照时间来进行分类学

人教版的初中历史,目录的安排都是按照时间来进行分段的。像初一上册的学习内容: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独立。初一下册的学习内容:三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从历史目录来看,可发现历史的学习都是按照国家起源、发展、结果等步骤展开对历史的学习。总结起来,就是按照时间的线索展开课本的编写,然后展开计划教学。诚然,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也会是按照以时间的线索,将繁琐复杂的书本知识,进行简化、进行优化,到达教学计划与教学效果成正比的目标。

(二)开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教学

将历史的学习,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总结,将相似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此外,还可以将考点相同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讲解。所谓的分层学习,就是可以将像历史这样内容繁多的科目,进行内容上的简化、知识点的精要。让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厌恶、反感、抵触的学习情怀,更加不会自我的浮躁。开展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为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突出各科学习的重难点,直击考点,逐个攻破。此时,学生也会收获自信,静下心来学习。

(三)分层教学的教学规划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将冗杂的书本知识进行归纳精简。特别是,像文科这样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将书本的内容按照教学计划的目标,分门别类的规划。任课教师规划好自己教学方针。即一堂课下了,让学生能有所收获,同时自身的教学进度得跟上。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就会相对高了很多。诚然,文科教学的教师不比理科教师轻松。此时,文科教师也要协调好教学安排。学生,也应该是配合教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反应、表现,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也可以展开分层教学的模式。不同的学生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下的历史科目

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教学的管理会变得更加高效。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教学的理念会变得更加深入。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教学的收获会变得更加巨大。历史这门学科,很多学生都在思索教育部开展这门学科的最终目的与意义何在。其实,无论教育部开展什么课程的学习,学习都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基础最基本的事情。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学习历史,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的人物事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借鉴前人的经验,用历史的知识武装头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五千年,所以按照时间的进度来分层教学,可以将历史中精华的优秀的知识、理论、思想传递给现在的学生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自强不屈的品格等。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 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皮连生认为,“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此外,还要有学习毅力,做到坚持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学习”。

第一,研究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有机统一。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所以要精心设计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多层次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感到“我能学”,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初一下册十八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在学生了解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含义后,设计了以下环节:①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②查阅词典“乐极生悲”的解释。你看到了什么?③介绍徐悲鸿创作《奔马图》的背景。你又看到了什么?④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第一问,学生明白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情绪会产生消极的结果。由第一问、第二问知道积极情绪也会产生消极结果,消极情绪也可能带来积极结果。对比第一问和第二问、第三问,学生了解了两种情绪的结果会相互转化。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了情绪划分的相对性。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才能做到自主学习。政治课的内容相对枯燥,教学中通过社会新闻、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在学习初一下册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中,展示了一串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学生数字,向学生抛出了以下问题:①以本校本班为基数,死亡的学生相当于多少个学校?相当于多少个班级?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事故?③给我们什么教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情景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学习,而且很有兴趣,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了积极的思想和做法。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必须遵守法律、道德等共同的社会准则,有规则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同时,上课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方法和要求。对内容较简单新授课,采用自学解疑为主的教法:设计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明确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训练巩固――反思总结。对难点知识的新授,采用探究发现为主的方法: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分析总结,形成新知――训练检测,巩固反馈。对内容较乏味的新授课,采用讲练结合为主的方法:展现新知,梳理知识――巩固训练,加强理解――作业纠错,思考感悟。

第三,角色换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①让学生自学后小结新课知识以及重点和难点。②让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来设问,就某个自己编填空题,自己编判断题,要求对组回答,双方进行比赛。例如,在初一下册二十二课《依法进行自我保护》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照相馆材料”,自己出题、设问。学生的设问有:①照相馆侵犯了晓红什么权?②晓红可能有什么反应?③“给老板好看”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④无所谓的态度可取吗?⑤正确的方法有哪些?⑥晓红的遭遇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学生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达成共识:公民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侵权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动起来,适时教师加以点拨、补充、纠正、拓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奏出师生思维共振互补的乐章。

第四,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在政治问题的分析评讲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法。在学生分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前提下,针对同一材料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出题。例如,在学习初二下册二十课《我国的人口问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三个材料,从不同角度出题,学生讨论后给出的题目是:第一组:①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人口的什么问题?②这些问题带来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④我们青少年为此能做些什么?第二组:①材料说明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②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③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政策是什么?学生从两个角度对材料进行了剖解,运用了不同的知识,并且明确了不同的角度出题,答案是不同的。这告诫他们分析政治题把握好角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自己出题,再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既当老师,又做学生,摆脱了被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下面的这个方法是:学生回忆――再现历史――找出关联――归纳专题――升华主题。我就一节复习课来说明如何实现以上的学习过程。比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让学生通过回忆得出这个单元实际学习的朝代是隋唐。这就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明确主题,以之为据,对知识加以梳理,进行重组和优化,组成基本框架。这时注意要以能否为主题服务为标准来寻找和选择知识内容,敢于取舍,大胆优化,适当适量的放弃“细枝末叶”,保证史实内容全面围绕主题不动摇。通过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学生不看课本再次努力回忆,把自己所能记得的有关隋唐的所有零散知识点一一找出。学生说一个,老师写一个,把学生所说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第三步找出关联,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彼此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而连接的方式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学生们又都跃跃欲试了。有的学生把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魏征、“房谋杜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国学、开明开放等知识点连接起来,理由是都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史实。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殿试、武举、国学、科举制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都是反映科举制的完善。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开明开放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由同样充分,通过!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发现历史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小结。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既属于这个专题也可以属于那个专题,比如玄奘西行既可以是唐太宗时期的史实专题,也可以是唐朝对外关系这个专题。每一次对知识点的串联等于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记忆。

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事实了。最后一环升华主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脉络,将所学历史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次,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和内在理论性的知识。老师通过提问“隋唐时期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点,那这个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再次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单元的标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外交?还是文化?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还不可能理解这时老师就要起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经济、国力的强盛,就不会取得外交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让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能够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历史课堂教学很自然地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像这样的小专题总结具有实效性高、条理性强等优点,让学生不会就历史学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将有规律的历史知识归纳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能力,将“死”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智慧“活”起来。低起点、严要求,用独特的学习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历史。也就是因为低起点,往往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在历史课堂上会油然而生。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身为历史教师,只有抓住学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这样的历史课堂氛围才会鲜活,课堂效率才能倍增。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以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是笔者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如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努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单一个的、零散的、杂乱无章的,这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极为不利。因而,我们经常指导学生横向或纵向地加强知识的联系,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诸如例举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同类知识,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等等,让学生从思维上突破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从而集中地掌握知识。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导火线、交战双方、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大致过程、战争影响、战后初期的形势;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时间、领导人、重要战役、文献、性质、大致过程、作用与影响.经常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打破课本“册”和“课”的概念,横向或纵向的串起中外历史知识,列成表格或图表,罗列同类知识点或同期知识点,能使学生条理分明的记忆知识,并逐渐形成归纳、综合能力。

四、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发扬民主,看重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的每一个观点,尽量看到,并肯定它们的合理性,对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讨论甚至争论问题的积极性有很大的鼓舞。有一次,我们的研讨课在安排学生讨论思考“世界大战这样的人类浩劫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一问题,学生纷纷讨论,积极回答:有的说对反动的、邪恶势力不能姑息迁就;有的说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要捍卫和平、反对战争;有的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丰碑;有的说,只有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才能打倒邪恶势力,维护世界和平;有的说玩火者必自焚,害人终害己,凡此种种,还有很多。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学生思维是很丰富的、活跃的。只要尊重学生给他们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经常训练,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的有效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如我国古代一些朝代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如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唐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发展等。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时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通过这些史实,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重视培养人才的道理。再如:我们让学生讨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比较,学生便明白: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规定初中三年都要开设历史课程,但长期以来,受中、高考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课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感觉历史学习很吃力,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由于很多学校的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没能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小生活,大历史,处处皆教育”。

一、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继续在做,也可能有所变化,但一定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将单纯的历史知识变成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场景,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的“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节假日在乡下逛庙会的热闹场景,想想农历大年初一的欢乐情景,虽然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的称呼有所不同,但人们欢腾庆祝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模式的历史教学就使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觉原来历史与自己很近。

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培养历史理解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同学课后找找身边这段历史的足迹。由于事先布置,上课时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讲了南通的大生纱厂,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学时参观过的张謇纪念馆、状元街,有的介绍了大生钟楼(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标志,通棉三厂原名大生三厂,为张謇1914年所创办),甚至还有同学介绍了颐生酒(本世纪初由张謇始创,19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这段历史的足迹后,教师无需进行太多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张謇先生弃官从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变迁中也能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足迹,探究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培养人生价值观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历史理解力,积极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