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0 14:31:32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归纳报告如下:

一、*作家协会会员的基本构成

截至20*年12月,*作协在册会员共有1269人。减去已经去世的和出国失去联系的,目前实有会员1027人。

其中,工作关系在*作协、人事关系在*市文联的驻会作家9人(其中7人为1998年专业作家体制改革后聘任的“驻会合同制签约作家”),是所谓“体制内”职业作家;由作协聘任、不解决人事关系的“合同制签约作家”24人(每届、每年人数不等,其中大部分为有工作单位的兼职作家,少部分为无工作单位的职业作家)。此外,不隶属于*作协的“体制内”职业作家,包括文艺院团和影视行业的职业编剧、已办离退休的作协驻会作家等,有29人。这几十名作家是创作条件相对最好,也是创作业绩相对最为突出的一部分会员。

在*各高校工作的会员有138人,在新闻出版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工作的会员276人,在其他中央单位工作的会员149人,在军队工作的会员18人,加上在*市级机关单位工作的会员,这部分人的人数占到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强,是*作协会员的主要成份。

在基层工作的会员有244人,分布在国企、民企、郊区村镇、中小学、区县以下机关(包括区县作协)等。这些会员是我们这次调研的对象。

二、基层业余作家的创作状态与困难

我们通过信函调查,收到了31份会员个人回函;通过电话联系,普遍收集了城郊18个区县作协的会员人数、构成情况及创作现状;并先后到顺义区作协、昌平区作协筹备组走访,进行调研座谈。总体上看,我们的基层业余作家都很执着很顽强,在本职工作之余坚持写作。他们在创作上遇到的困难主要是:

1、时间少不够用。这是基层作家提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所有非职业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一个老问题。

2、作品发表、出版难。受报业改革大趋势影响,很多报纸大幅度削减或取消副刊版面,使业余作家容易完成的短篇作品不易发表,而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又增加了长篇作品的出版难度。很多人转向文学刊物投搞,但文学刊物容量也有限,稿件经常被积压;转向网络,他们基本上竞争不过网络。作品出版发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基层作家,其他作家也常常受此困扰,因此很多会员希望*作协有自己的刊物、出版社,以培养扶植本地作家。

3、创作视域狭窄。基层作家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社会接触范围比较小,接触层次比较单一,阅历不足,信息量不足,知识储备更新慢。虽然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很多直接体验,掌握着相当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但在把握创作主题、处理素材时往往与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有距离。他们迫切希望多参加交流活动,包括与同行的交流、与报刊出版社编辑的交流、与影视界的交流、与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希望作协多组织他们到外地、到国外采风,开阔眼界。

4、写作经验少。部分基层作家提出希望得到著名作家的具体指导,帮助审定、修改稿件。

5、所在地文学组织机构或社团经费稀缺。尤其是各区县作协(朝阳、海淀除外),希望直接得到我们的经费支持,或者由我们进行垂直领导,“条块结合”。

三、区县作协会员人数及构成情况

目前*市18个区县除昌平区外,都已成立了作协组织,经调查了解,人数及构成如下:

*

根据以上数字统计,目前区县级作家协会会员应有1400余人,减去已加入*作协的226人,也有1200人左右,超过了*作协的会员人数,是不可忽视的一支文学创作力量。

四、改进工作的几点思路和想法

自2004年,我们开始注意基层业余作者和区县作协所属作家的状况,不仅在每年发展新会员时“向下”倾斜,而且在举办第一(2004)、二(2005)、三(2007)届“*文学节”时均设计了与区县作协或民间文学社的联合活动,比如开设名作家讲座、组织乡村文学讲习所、召开朗诵会、研讨会等。现在看来这些还不能满足基层作者的需求,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新的思路和办法。

1、关于扩大视野,组织采风。我们已经在今年12月组织小说作者“河北2日行”的采风活动中安排了20余名基层作家,并为个别经济有困难的基层作家解决了深入生活差旅费。计划明年根据作协经费情况专门组织1——2次区县作家与编辑、评论家同行的采风活动,以后每年都至少组织1次这样的活动,先国内采风,条件允许后再考虑国外采风。如果没有我们邀请,有工作单位的会员请假出行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个人年假随团出行,只有在机关工作的人能够办到,这一点我们过去注意得不够。

2、关于开展更多的创作交流。我们设想在市文联文艺中心开办一个沙龙式的文学交流场所,固定场地,定期举办主题性活动和讲座,会员自由参加,并重点安排基层作家参加。准备积极争取09年落实。

3、关于作品的出版、发表。由*作协开办出版社,现行政策不许可,办文学刊物也有难度。但文学产品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制约文学创作发展的瓶颈,我们从*年起一直在争取先办一个试刊,面向区县作协和基层作家,以季度选优的方式选发稿件,推广好作品,扶植基层作家。对基层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在聘任作协合同制签约作家时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更多关照。

4、关于区县作协与市作协的关系。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目前仍需遵行国家关于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管理规定,遵行*市财政专款管理规定,不能对区县作协实行直接领导,也不可直接下拨经费(况且我们自身经费就十分有限),而应继续以联合组织活动的方式帮助区县作协,这一点需要向区县作协解释清楚。但区县作协拥有的庞大队伍是我们的基础力量和后备人才库,对区县作协的工作应当成为*作协今后工作的重点。

基层作家创作时间少、与本职工作产生矛盾的问题,其实是基层作家普遍面临的最大苦恼,也是职业作家愿意努力成为“职业”的主要原因,这个困难的解决只能靠作家自己。请名作家具体指导的问题,我们曾倡议过“一帮一”,响应的人太少,没有做成。从本质上说写作不是“教”出来的,主要靠“悟”和“熏”,做为作家之家的作协,它的工作主要是提供“悟”的条件和“熏”的机会。

除基层作家外,网络和北漂作家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两大文学群落,是另一种基础性文学队伍,成份和状态更加复杂,变化大,不确定,难以调查清楚。现在,网络中“80后”的一些优秀者已开始向*作协靠拢,有的已经成为我们的签约作家,更多的人正在主动申请加入作协,他们的创作状态和困惑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冬晨,北风那个吹,退休闲居家里的闲客焦急地走进作协主席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我想把发表的文章整理出版文集,您能不能帮助解决一些经费?

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主席推心置腹地说,但作协暂时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在如此冷清的文学氛围中,我们文学爱好者还热情高涨,闲客分析说,如果长期不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就会打击大家的创作积极性,高涨的热情将逐步低沉下去。

此后,闲客见缝插针地向一些相关人士提出政府有关部门要解决作家出书部分资金的看法,曾两三年请某政协委员递交《支持出版书籍》提案,但杳无音讯。

一次召开文联理事会,闲客又提起这个问题,主席无可奈何地说,你越级反映多次都无结果,暂时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新宣传部长一来,闲客发短信提出这个问题,部长给出“研究决定后再答复”的短信留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了了之。

闲客多次与文学爱好者私自抱怨,作家出书经费都无法解决,建设文化大省岂不变成空话?

不久,闲客在作协主席办公室闲聊,主席说,我前段时间参加政府工作计划讨论时就提出,政府要制定文艺奖励制度,鼓励文艺爱好者积极创作,通过文艺作品把连州推介出去,让连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连州。

闲客听说后高兴地说,你敢于提出合理建议,精神可嘉,希望我们的愿望早日成真。

谁知,文艺奖励制度还是迟迟没有出台,闲客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决定自筹资金出书。走了一两个企业,老板不是不搭理就是推脱经济困难,这让闲客非常尴尬,马上中断筹集行动,失去写作兴趣,甚至不参加本地任何征文大赛,除非承办单位特邀。

一天,文联主席电话通知闲客下午到宣传部开会,闲客一进门就看到宣传部正副部长、文联主席以及各协会主席都在场,窗外金黄的银杏叶摇摆几下,凉爽的秋风涌进会场,沁人心脾。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持会议,他慢条斯理地说,市人大代表黄某在多次参加文化交流中体察到我市文情实际,在今年人民代表大会时就递交了“政府设立文艺作品创作奖”议案。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个议案,现在召集大家来就是讨论解决方案。

会场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一些人交头接耳。

奖励标准要适当,不能太烂,重点奖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和文艺权威部门主办的获奖作品……宣传部部长严肃地说。

闲客听着听着,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就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大力地掐掐脸皮,确认不是做梦,高兴得合不拢嘴,认真地听。

宣传部长讲完后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闲客等大家发完言后,声情并茂地说,我对校园文学研究和实践多年,深深体会到奖励优秀文学作品,能调动师生的文学创作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果能出台文艺作品创作奖就会大大促进我市文艺事业的发展。

大家像遇到一件好事一样而感动、开心,虽然已到下班时间,但大家热情未消,踊跃发言。

部长看到大家都没有离开的意思,就对文联主席说,每个协会都交一份奖励方案,我们将综合各协会意见制定一个奖励办法。

第二天,主席就打电话给闲客,说,你一定要在一个星期内组织协会代表讨论奖励办法,整理好再上传到文联电子邮箱。

我原来搞过几次提案都没有答复,这次不会是忽悠我们的吧?闲客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

今非昔比了,我们要相信人民政府对文艺事业的一贯支持!文联主席解释后又开玩笑地说,你一个星期不完成任务,我就撤你的职!

撤了我的职,谁愿意为您效劳呢?闲客继续调侃起来,继而认真地说,我办事你放心。

闲客马上把协会骨干召集起来,传达了宣传部会议精神,看到大家脸上疑惑不定的表情就说,你们不要疑虑重重,这次确有此事,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奖励制度。

大家如梦初醒,认真地各抒己见,闲客高兴地做笔记,一个下午就酝酿出文艺奖励方案雏形。闲客整理好文字,就马上打电话给文联主席,说,主席,我们协会代表积极讨论,经过反复协商终于完成任务,现在就把文档上传到文联电子邮箱。

好,我们明天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专门讨论综合制定奖励实施细则,文联主席高兴地说。

一个月后,市人民政府实施《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实施细则(试行)》。闲客高兴地整理好书稿,开心地向出版社投稿出版一本小小说集。

真没有想到过去如此低迷的文化氛围里还有这么多作家默默无闻地坚持业余创作,宣传部长看到十五本新文集后惊讶地说道,再凝视窗外的千年银杏树一番,发出内心的感叹,这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执着的邓木

五六位作家刚走进闲客堂坐下片刻,只见一位一米六三左右年约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走进来。成主席指着他介绍,这位是邓木先生,今天特意送给我们一些溪黄草冲剂,有益提神写作。只见邓木用右手摸摸那浓黑茂密、粗短坚硬的大络腮胡,嘴角微翘,露出淡淡的笑容,再向大家抱拳致意,用洪亮的男中音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邓木第一次认识堂主就择时私下问闲客,愿不愿意协助我管理粤北网?

我哪有闲情搞这些?闲客直言快语地答道。

邓木尴尬地说,我小学没有毕业就被牵牛上树读初一,学不下去就辍学,没有本钱做大生意,只好到各地圩场摆摊卖沙梨,原来专职销售豪爽产品,现在打算创建粤北网站推销连州特产。

推介连州特产是公益事业,我哪有不帮之理?闲客爽快地一口答应了。

闲客工作之余就呆在家里电脑前为网站增加一些内容,尽量丰富多彩,谁知辛辛苦苦一个多月,网站在一夜之间就关闭了,让闲客大失所望,真想上门揍他一顿。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县文联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培养文艺人才,繁荣文艺创作,配合中心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现将我县文联200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党的建设有所加强

1、深入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了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今年,文联领导班子成员除了正常的理论学习外,还脱产参加了各种理论培训班。通过学习,每人都写出了见解独到的体会文章,政治水平、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3、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不断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和人民公仆意识。组织文联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县纪委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体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勤政廉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配合县委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协会开展各项活动

1、不断总结文联工作经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联工作的新思路,认真作好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宣传隆安,多出作品不懈努力。

2、春节期间,县文联举办了即兴书法活动。许多书法爱好者当场挥毫泼墨,不仅丰富了蝶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通过举办即兴书法活动,许多书法爱好者互相切磋技艺,增进了了解。同时与毗邻的平果县文联书法家协会初步达成了书法共展协议。为我县书法爱好者与外界沟通搭建了平台。

3、今年农历“三月三”,县文联继续举办山歌演唱会。共有大林山歌队、慕恭山歌队、乔建山歌队和乔建三清山歌队等四个山歌队同台献艺。演员们通过歌声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鞭笞了社会丑恶现象;通过歌声表现了新时代的农村生活以及道德人性的回归。演唱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文学创作初显成效

去年,我们举办了一期新闻及文学写作培训班,邀请区文联著名散文家严风华、南宁日报社高级记者、编辑陈大明前来给我县广大新闻及文学爱好者上课。培训课后,许多学员都写出了小说、散文及新闻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中南华公司职工梁增群今年已有五篇小说在《广西文学》、《南宁日报》、《微型小说选刊》上发表。教育局的成翠琼也有多篇作品在教育网上发表。布泉宣委何崇光创作出了多篇散文。一批文学新人借助各种平台发表作品,文学新人茁壮成长。今年七月,我们又举办了一期文学写作培训班,请来了《广西文学》主编、区作协副主席、区文联副秘书长罗传洲和著名散文家严风华前来授课。这是县文联为培育文学新苗,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壮大我县文学创作队伍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之一。

在当天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上,罗传洲和严风华两位老师分别讲授了小说、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技巧,他们通过讲课与点评学员作品相结合的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学员们兴致高涨。特别是下午的作品点评课,学员们更是踊跃与老师们切磋交流。此次培训班共有4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每位听课学员都有两篇以上作品供老师点评,有的学员还写出了中篇小说,有的学员成为今后《广西文学》重点追踪培养的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华公司的梁增群创作的小小说《大奖颁给谁?》已在《广西文学》10月号上发表。陆植安的散文《父亲》、《傻傻的爱情》等也即将发表。

三、配合县委中心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我们挂点的村是屏山乡上琴村。虽然我单位只有三个人,但还是能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年初,在全县举行的计生突击活动月中,我们派出工作人员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搞好计生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给我单位的计生工作任务。此外,还为挂点的上琴村的“两基”攻坚工作出谋献策,贡献微薄之力。当听到上琴小学尚没有升旗台,不符合“两基”达标要求时,我们立即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拿出300元捐献给上琴小学。今年春种时节,为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甘蔗种植任务,我单位干部职工早出晚归,走村窜户宣传发动,终于较好地完成了甘蔗种植任务,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奖励。

四、各协会继续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使各协会在自己的领域发挥作用,进一步繁荣我县文学艺术事业。

今年,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县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由于经费紧张,缺少正常的活动经费,制约了文联职能的充分发挥。

2、能拿出重头文学作品的专业人才短缺。

3、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文联工作主要是“联络、协调、服务”,为各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的,各协会和各门类艺术都活跃和繁荣起来了,我们的工作就搞好了,目前,对部分协会指导和服务还不够,力度还不大。

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针,在县委、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关怀领导下,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发展创新,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促进我县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明年工作思路

继续抓好各协会的工作,通过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城乡文化。

1、继续举办“三月三”歌节山歌擂台赛,弘扬民族文化。

2、举办“我与隆安”征文比赛和朗诵比赛,争取让一些征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3、拟举办二期文学创作培训班,邀请一些著名作家前来授课,提高我县广大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水平。

4、组织各协会开展一次采风活动。特别是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要对全县的民间文艺进行一次调研,写出调研文章。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他们三人年龄相仿,又是本家或亲戚(马烽老家本是孝义县居义村人,后因父亲去世家庭破产,只好随母回到东大王王氏姥姥家投亲靠友生活,最后是从这里走出去参加了革命)。先是一起在村小学读书,相处甚密。初小毕业后为上高小各自投亲靠友。马烽上了孝义城内高小;王恩之上了汾阳城内高小;王树瑞上了孝义司马村高小。高小毕业后正赶上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三人一拍即合决定投军入伍抗日。这时牺盟会在临汾办起了二战区随营学校正在汾阳孝义一带招收学生兵。他们毅然参加了山西新军,集体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人一起被编入新军政治保卫队,简称“政卫队”后改“政卫旅”“二九旅”。边学习边操练还不时参加一些小的战役战斗,转战晋西南、晋西北一带,受到初步锻炼。1939年冬“十二月事变”以后,山西新军逐步脱离了阎锡山的控制,有的就干脆编入了八路军序列。王树瑞所在的那一部分部队率先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由于作战勇敢积极,王树瑞在转战途中于1940年6月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山东抗日战场转战数年,王树瑞先后担任过一一五师一团教导队分队长、山东军区教导二旅四团青年股长、连指导员。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四团团直副教导员、三营教导员。期间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在四平保卫战中由于战功卓著荣立大功一次,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因首先带领所部攻下金汤桥、切断南北之敌的联系,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除记功授奖外,三十八军军长李天佑还在百忙之中亲自赶到现场慰问指战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树瑞随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夜最早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关键的第二次战役中,王树瑞所在的一一三师担负了大包围战斗的兜底任务。时间紧路途远,途中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包括反穿棉衣冒充南朝鲜伪军,直接在公路上急行军,一夜奔袭了140里硬靠着双腿超过了敌人的汽车轮子。先敌占据了有利地形,并对南逃之敌展开了顽强阻击,这就是著名的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

在龙源里阻击阵地,王树瑞作为三三七团政治处主任与作训股长组成基本指挥所带领二营在侧翼展开,一方面协助阻击、一方面协调全局。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发现自己已被包围时几近疯狂。纷纷夺路逃命,但主阵地也是南逃主通道已被一营、三营卡死,久攻不下。他们仗着强大火力和机动能力,慌不择路向二营阵地猛扑过来。

二营营长是学生兵出身,实战经验不足,见此阵势一下就慌了神,这时王树瑞沉着冷静地说:“大家别慌,现在的形势完全变了,我们已不再是侧翼、更不再是预备队。而是新的主战场,真正的主力军。大家要听我的口令尽量放近了敌人再打,主要用手雷杀伤敌人。”说完又让作训股长去组织机关所有人员全部投入战斗。将疯狂敌人硬硬地打了回去。此后敌人又组织了几次更加疯狂的反扑,但均未成功。包围歼灭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后彭总发电报给三十八军表示祝贺,并在末尾写上了“三十八军万岁!”的口号。从此“万岁军”的美誉传遍天下。此后军旅作家魏巍在他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用了很大篇幅宣传这两个阻击战的事迹。王树瑞除受到记功表彰外,他作为一个政工干部能打仗会打仗的美名也传播开来。

1955年,王树瑞升任三三六团团长,1956年又经军部严格考核筛选被送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经过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军委任职。1969年中苏边界形势紧张,军委决定以总参作战部为干部班底组建陆军第三师(后改第七师)进疆戌边守防。王树瑞被选派为该师政委。1971年,中央决定将原新疆军区升格为乌鲁木齐军区,同时决定组建北疆、东疆、南疆三个二级军区。王树瑞又以军区第二政委的身份被调北疆军区主持党委日常工作(第一政委由大区副职兼不到位)。后又改任第一政委,一干就是十几年。

马烽和王恩之在王树瑞离开政卫旅后不久也分开了。此前他俩一直呆在政卫旅二大队同一个宣传队里,后来又改为前锋剧社。期间他们还随剧社到设在晋东南长治的“民革艺校”受过半年的艺术培训后辗转回到晋西南。这时“十二月事变”爆发,新军总部决定,非战斗人员向晋东南转移与八路军总部靠拢。王恩之随剧社返回了晋东南。而马烽则与少数骨干(他已于1938年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成警卫排,作为警卫连的一部分护送总部首长向晋西北转移,就这样他们也分开了。

马烽转移到晋西北后,彻底脱离了政卫旅而归入了决死二纵队,编入该部的黄河剧社(后改为吕梁剧社)。1940年冬全体剧社成员被送到延安培训。马烽先后进入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受到较好较系统的艺术训练和培养。同时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942年9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第一次侦察》。

1942年冬学习结束后,马烽又回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宣传、编报纸等工作,直到全国解放。曾担任过《晋绥大众报》的编辑、记者直至主编,还兼任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期间他结合工作实际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有通讯报道、时事漫谈、鼓词、秧歌剧等。还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特别是与人合作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读者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是解放区作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49年建国前夕,马烽作为解放区的青年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首届“青代会”,并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随后又参加了国庆观礼和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全国文协(作协前身)理事,并被留在文协创作组工作。1951年全国文协举办了第一期文学讲学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他是第一批学员兼副秘书长和党支部书记。1954年学习结束后调任全国作协青年部副部长。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回山西农村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先后发表了《结婚》《韩梅梅》《饲养员赵大叔》等小说;还与人合作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

为了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1956年马烽主动要求离开北京回到山西。担任了山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并下到县里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这期间他进入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先后创作了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一些名篇,像《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等,并独立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逐步成了“山药蛋派”作家群的新领军人物。

“”中他受到冲击,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在接受重大考验的同时也对农村社会生活实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厚的积淀。“”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这时他又有了新的考虑,觉得农民识字不多,看小说的机会就更少,但电影却很合农民口味。于是将创作重点改为电影,与人合作创作了“伤痕”电影《新来的县委书记》(拍成电影后改名《泪痕》)等。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农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放映后引起极大反响,几乎拿了电影界的全部奖项:金鸡奖、百花奖、文化部奖、文艺奖、民政部扶贫奖等。同时他创作的小说《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葫芦沟今昔》获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

1989年,马烽调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主持中国作协的全面工作。后因病辞职返回太原。1996年正式离休。2004年1月31日马烽不幸病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说王恩之,1939年冬与马烽分别后,随队伍又返回晋东南。先是参加了鲁艺在八路军总部抗日军政大学三科(团)的学习。1942年1月学习结束后,先到河南武安、涉县训练了一个多月民兵。1943年夏,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又称六八纵队)奉命向陕西米脂驻防。这一段主要是训练和参加整风学习,八九月间部分人到了抗大七分校,王恩之与另一部分人到了抗大总校参加了在职干部的整风运动。1944年8月整风运动结束后,他又到抗大总校一大队学习了一段时间,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到10月留校当了助教。抗战结束后,部队向东北挺进,他留在了晋绥。

1946年内战爆发,为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调晋绥一纵队西渡黄河,调太岳军区“陈谢”纵队参加作战。为此先发动了解放晋西南隰县、永和、大宁三县的战斗。接着又发动了攻打中阳县城的战斗,这几个据点拔除后,首先是解除了陕甘宁边区东面的威胁,也拔除了晋西南、晋西北之间联系的障碍,同时也打通了从太岳到陕甘宁边区的通道。王恩之随部队参加了以上战役战斗,随后又挺进陕北参加了保卫延安的青化贬、羊马河战役。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晋绥七分区政治部、晋绥一纵队十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七一九团政治处宣教股长、五师十五团政治处副主任、五师政治部科长等职。

在王震司令员的率领下与兄弟部队配合一路向西,先后解放了宝鸡、西宁,然后翻过祁连山解放了张掖、酒泉,向新疆进发。这时的新疆在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和政府主席包尔汉领导下,已宣布起义和平解放。但地方上一些反动领主、土匪、残余势力仍很猖獗。急需部队前往平定叛乱、建立政权、维护治安。1949年底,王恩之随部队进驻和田,执行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生产等任务。期间参加了清匪、反霸、等一系列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工作。

1952年10月他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一直到1959年底。1960年1月调任新疆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64年响应组织号召,带头深入基层,担任莎车县委第一书记。他以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特别是在土地规划、林业建设方面更为突出,被林业部和自治区授予了“林业先进县”的称号,一些与林、草、防风治沙有关的科研项目获全国科技奖。还在国际上首创了窄林带小网络农田防护林带的设计和营造,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调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后改新疆农业大学)副院长、副书记、书记,直到1986年离职休养。王恩之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领导干部,多少年来一直坚持讲话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都是自己动手很少用秘书捉刀。现在老人虽已92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活动自如,前不久还将自己将近30万字的回忆录付梓发行。愿他健康长寿。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2月14日~15日,中国科协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培训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近100名来自全国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的代表,以及各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科普类报刊的指导服务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类报刊的科学传播使命与社会责任感”、“科普类报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三个方面的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在研讨会上,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上海科技报社、北京科技报社等单位的代表,研讨了“十二五”时期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举措,交流了科普类报刊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精品,进一步推动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先进经验,同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最后的交流总结会上,北京科技报社代表“科普类报刊的指导服务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专题组进行了发言。

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揭牌

日前,由北京市科委、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揭牌仪式”在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区东升科技园举行。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以及40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同志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

为发挥首都军工科技资源优势,推动军民共用科技成果在核心区的聚集和转化,在北京科委的大力推动下,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与海淀园管委会于2009年12月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北京军工科技资源在核心区的落地。

根据目前的园区规划和双方的工作计划,“北京市军民结合产业园”的发展目标是:在3~5年内,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军民共用技术辐射中心,探索出一条军工院所与区域经济高度结合、产学研无缝合作、产业链完整、品牌国际化的示范性技术转移模式,为进一步引导军工资源的聚集、树立园区品牌并更好地在首都军民结合产业化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文/史文婕)

第二届丰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

12月10日,由丰台区科协、教委、科委联合主办,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承办的第二届丰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东高地科技馆开幕。本次活动经过专家评审共有143个作品进入决赛展示,其中竞赛项目50项,科教创新作品8项,科技实践活动4次,科幻画81幅,有近万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开幕式上丰台区教委宋金钟书记致开幕词。创新大赛活动内容丰富。在赛场上,同学们展示了科幻画、小发明、小论文等作品,现场还进行了机器人、智能机床的竞赛和论文答辩等活动。

比赛时,宋书记一行领导观看了机器人、智能机床的竞赛。领导们饶有兴趣地观看学生们的制作,不断地询问机床的使用会不会伤到孩子们。现场老师为领导们演示了智能机床的安全使用。领导们对比赛的准备、孩子们实际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给予了赞扬。 (丰台科协/李鸣)

走近自然水墨画展在京举办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2009年,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合我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四城联创”等工作,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实力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开展、市场管理、依法行政、旅游开发、安全维稳、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方面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任务。同时,按照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安市惠民工程和“十一五”时期高陵文化建设“八个一”,为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建工作

2009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严格工作纪律和学习制度,始终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服务。

同时,加强机关学习制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制度,抓好党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党员,积极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和各项培训工作,做好支部帮建新农村、党费收缴、党报党刊征订、党员发展等工作。

二、加大文化、体育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1、抓紧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2009年,按照省、市、县要求,我们计划建设乡镇文化站6个;建设坡吉、井王等“农家书屋”30个;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5个;建设“全民健身示范站”5个。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协助银王、火箭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广场的建设工作。

2、加快县剧团、剧院、体育场等5个改造、建设项目

2008年,县剧团业务楼建设项目、县剧院改造项目相继动工;县体育场改造、文化馆迁建、电影院改造项目也提上议事日程,向县发改委进行申报。2009年,我们将加快剧团业务楼建设和县剧院改造项目,力争提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同时,配合搞好高陵博物馆建设项目;尽快完善体育场改造、文化馆迁建、电影院改造项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力争于2009年6月前动工。

3、充实基层文化阵地,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

为了推进我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2009年,我们要重点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争取资金,购置图书、文体设施,充实基层文化阵地;同时,通过开展读书、赠书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积极作用。

2009年,我们将对现有的文体软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对不达标项目进行整改,并确保使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县的标准。同时,免费开展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体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使用率。

三、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2009年,我们将积极繁荣我县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年组织和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200场次,并重点抓好“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元旦越野赛”、“纳凉晚会”、“第二届综艺大赛”、“全县职工篮球赛”、“建国60周年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示范活动工程的开展。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影公益场次放映任务。同时,编排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相关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到泾渭镇、崇皇乡和姬家管委会等先行试点区进行宣传,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

四、严格市场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程

2009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周小查、月中查、季大查”制度,采取网吧分级动态管理方式,严格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净化我县文化市场。

同时,我们将继续完善执法程序,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队伍素质,坚持依法办事,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全系统依法行政工作进程。

五、创新工作机制,繁荣文化事业

2009年,我们要在工作创新方面下功夫,着力研究县剧团、县电影公司发展思路,盘活经营,改善现状,力争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实现剧团演出收入突破20万元目标。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文化经营项目,繁荣文化市场。加大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项目和代表我县的文化产品,加大创作队伍培养,繁荣我县文化事业。

六、全面落实“四城联创”工作任务

2009年,我们将按照县“四城联创”工作要求,积极开展部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绿化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的建设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有力措施,细化工作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七、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9年,我们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农家乐发展、“高陵一日游”线路和“泾渭分明”景点开发、高陵塔、通远教堂等景点包装工作,推动我县旅游业步入正轨。全年计划将我县农家乐发展到100家,经营收入1500万元;对现有景点进行整修和包装,同时扩大宣传,提高景点影响力;与各大旅行社合作,推广“高陵一日游”旅游线路,实现创收;完善“泾渭分明”景点的设计,完成立项等工作;完善乡村旅游配套项目和旅游信息服务,扩大我县“万亩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推广乡村游项目。

八、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

2009年,我们在做好馆藏文物保护的同时,还将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三级网络信息系统,扩大重点区域文保员队伍建设,抓好石刻、田间文物的保护和征集;加强申报省、市、县级文物的上档和晋级工作;配合省、市完成清代二圣宫建筑维修和唐龙跃宫遗址、泾野书院、高陵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2009年,将完成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将高陵曲子、高陵竹马、船张芯子等项目进行申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传承人名录的建档工作;开展“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扩大宣传和保护力度。

九、加强安全监督,排查内部矛盾,控制指数

2009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意识,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严厉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全系统、辖区和文化市场生产安全。

同时,继续开展矛盾大排查、大化解活动,排除一切不安定因素和非法行为,确保社会稳定。深入基层开展慰问活动,体察民情民意,完善各项保障制度,解决下属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做好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和监控工作,控制指数。4、积极实施“十一五”时期高陵文化建设“八个一”,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和农村文艺团体建设力度

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摄影展,出版了《人文流韵》文学专著,《高陵之歌》完成谱曲,文化赋和报告文学完成初稿、戏剧《进口媳妇》基本创作完成。2009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完成《高陵之歌》、文化赋、《进口媳妇》和报告文学工作;完成5-10集电视剧剧本编排和前期准备,完成理论文章初稿,争取在2010年底,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高陵文化建设“八个一”工作任务。

同时,积极创作文学作品30篇以上,其中至少20篇发表在省市以上刊物,2-3篇获得一定奖项;出版专著5部;完成《张诚说唱集》书目的编录;编排小戏、小品等文艺作品3-5个,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创办《高陵文化界》双月刊;积极开展辅导工作。全年组建5-7个直属班社或自乐班;组建秧歌队、锣鼓队3-5个。2009年,我们将设立创作人员专项奖励机制,对每年在全国、省、市刊物、报纸等获奖的创作人员进行奖励。

5、加快社团建设步伐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国家事业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章通过清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试图概括其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对科学普及的认识过程,并作简要评述。

2-1组织建设时期(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中国化学史专家袁翰青教授任局长。该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的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写入向广大劳动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文,并在中央政府部门设立科普机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召开。吴玉章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努力参加巩固胜利和建设新国家的工作。在我们人民民主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科学界“当人民自己掌握政权以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候,要紧的便是怎样做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的工作。”科代会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者“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为宗旨;后者以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此后不久,1951年10月原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建制转入中央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因而科普协会就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和组织管理者。

科普协会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

(1)使劳动人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

(2)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

(3)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借以在人民中培养新爱国主义精神。

(4)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以保卫人民的健康。”

可见,科普协会一方面重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使我国劳动人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成就,肃清封建迷信思想,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建国伊始,百废待新,百业待举。科普协会提出“一面筹建组织,一面开展宣传工作”的方针,首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分会筹备机构,同时结合全国性运动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活动。至1955年底,全国科普协会会员已有38000多人,会员工作组有874个,并在110个县、市建立了支会。此时,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956年,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空前高涨,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普协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大大加快了步伐。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科普协会分会筹委会,至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除外),均建立了科普协会的组织机构。到195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省一级科普协会组织27个,市、县建立科普协会组织近2000个,许多地区在厂矿和农村建立了协会的基层组织。根据1958年6月我国11个省、市的统计,共建立基层组织4.6万多个,会员、宣传员102.7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浩荡的科普大军。同时,科普协会配合当时国家的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业化建设、向科学进军等展开了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1950年8月科普协会成立到1958年9月,8年间科普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讲演7200万次,举办大小型科普展览17万次,放映电影、幻灯片13万次,参加人数总计达到10亿8千万人次。

在这一段时期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1950年4月,中央文化部科普局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广大工农兵为对象,配合国家建设事业开展科普工作的新的人民科学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将其作为全国的示范点,以期指导全国各地人民科学馆事业的发展。建馆筹备处成立后,当年就先后筹办了“大众机械”、“动物的进化”、“可爱的祖国”、“苏联的科学技术”等5个展览。科普局撤消后,该馆几经变迁,最终演化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举行了开馆典礼,从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座天文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大型科普活动专用场所,北京天文馆对普及天文知识和宣传我国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普出版事业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兴办的。最初是编辑出版中央科学讲座的讲演稿,印成科普小册子。1954年,原由上海民本出版公司创办,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大众》杂志移交科普协会接管,至此科普协会有了自己的科普刊物。1956年夏,全国科普协会建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许多地方科普协会也纷纷建立了编辑出版机构。到1958年6月底,共有6种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科普期刊出版,即《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学科学》、《科学普及资料汇编》和《天好者》,另有地方性通俗科学报刊32种。全会共出版了文字资料29.9万种,发行6300多万份,还编制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如科普箱、挂图、幻灯片等。

在建国初期的9年间,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的科普事业已经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特点是:第一,围绕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并强调为政治和对敌斗争服务,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在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科普协会会员在3个月当中就组织了6000多次演讲;第二,呈现出全民办科普的局面,科普组织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以后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科普工作的重点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要普及对象。总之,作为起始阶段中国科普工作以科普宣传、组织建设为主,更深入广泛地科普实践活动还有待于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

2-2广泛实施时期(1958—1966)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联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布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从此我国的科普工作归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建立

1958年2月,全国科联向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并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召开科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一个月后,科普协会也提交了《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提出根据各地跃进形势,总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因而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动员广大会员迎接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新任务,健全协会的领导机构,制定协会会章和五年工作发展纲要,推动协会工作的,使协会更有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同意全国科联、科普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科联、科普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批准在1958年8月下旬召开。

在进行会议的准备工作过程中,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都意识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科联组织已向工农群众敞开了大门并开展了一些科普工作,同时科普组织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因而在实践工作中两个组织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各地也普遍要求把两个团体合并,两个组织的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等也提出把全国科联、科普协会进行合并,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以适应当时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全国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协会主席梁希分别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而在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全国科联党组和科普协会党组联合向聂荣臻副总理并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议科联、科普合并的报告》。经中央批准后,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联合全国代表大会。

9月23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正式宣布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两个团体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该决议规定:“中国科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其具体任务有6项,分别是:

“(1)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革的工作;

(2)总结交流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4)采取各种业余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判,出版学术刊物,继续进行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工作;

(6)加强与国际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学界保卫和平的斗争。”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在作大会总结报告时,结合科协是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特点,提出科协工作的总精神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密切结合生产,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壮大科学队伍,把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我国的科普工作从此由原来的科普协会转入中国科协。

2-2-2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科协的成立,将科学家所进行的大量科普工作同原科普协会的专职科普队伍及广大群众的科学普及和试验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了。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指出,科协工作“应当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并推广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为中心,”要求各学会配合有关部门为技术革命群众运动贡献力量。科协的工作因而既带有科研攻关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在“”的时代背景下,自1959年初,一些省市科协通过学会协同科研、生产、教学部门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以送技术到工厂、农村的技术上门活动。技术上门活动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总结群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如农作物的技术管理,机械制造、使用和维修等;二是组织先进技术推广队、服务队、讲师团等,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生产经验,如农作物丰产经验、畜牧业的机械化、自动车床等;三是组织攻坚队、医疗队、突击队等进行技术会诊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如怎样防止小麦倒伏、如何保证煤气发生炉的安全等。技术上门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活动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至两个月,短的仅几天。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技术上门活动对解决当地生产技术问题,促进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而很快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起来。据河北、江苏等九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到1960年4月,省、市科协及部分专、市、县科协共组织进行了技术上门活动11800次。

在广大农村,1958年以后,群众性的试验研究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形式。1961年4月,在全国科协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要求“科协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在农村的基层工作,特别是加强各种群众性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专业组的工作,把广大农村的科学技术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加以培养提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逐步形成一支有力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专门学会,与各业务部门配合,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力量适当调动起来,开展各种服务农业的学术活动。”在这一时期,农村的科学实验活动发展很快,各级科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学实验小组1964年全国发展到40多万个,1965年增加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约有700万。仅上海科协在郊县就成立群众性实验小组6200个,有4.6万多人参加活动。

在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从1961年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收入科学小品1000多篇,至1964年就印了580万册,“”后仍有再版,成为中国科普出版史上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普丛书。科教电影的创作与发行工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用面积6万多平方米,有“科学家之家”称号的北京科学会堂也于196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尽管中间经历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波折,但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普工作的重点从大中城市转向了广大农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技术上门活动、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形式。

2-3衰落停滞时期(1966—1976)

中国科协成立之后,我国科普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大好势头由于1966年至1976年的“”而遭到衰落和停滞。

在“”中,科技工作者及科技团体的各级组织均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科技团体被迫中断活动达十年之久,极个别学会冒着风险、顶住压力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科普活动,如广州市航海学会顶住了“”的干扰和压制,坚持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群众性科技活动。1973年,为了适应华南地区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航海学会恢复了组织,围绕急需解决的航海技术问题,编写了各种科技资料近30万份。从1973年到1977年4年间,该学会共举办了200多次报告会、讨论会,参加活动人数达10万人次,还编写拍摄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等科教影片和幻灯片,编绘了关于帆船防御台风的科学知识的连环画册,并组织宣传队前往全省沿海和沿江各港口,向广大船员、渔民进行宣传普及。“”当中,一些科学家也竭其所能艰难地开展科技活动,被称作“没有学会的学会活动”。河南省农学会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吴绍揆教授被下放到商丘县劳动期间,帮助农民办起了科学试验站,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使贫穷落后的五里扬大队变成了一个高产稳产的生产队,该试验站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先进单位。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面对国家科普工作的一片凄凉萧瑟的衰败情景,更是心急如焚,大声疾呼,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作政府报告的总理呼吁: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10年“”的严酷岁月里,我国科普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类科普活动基本上停滞下来。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遗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1970年,全国总共出版了《科学实验》和《科学普及资料》等两、三种科普杂志。各地科学小报在“”当中亦被统统砍掉,使科技报刊事业遭受严重摧残。1972年后,情况才稍有好转,有少数地区由当地科技局主持复刊,并改名为“某地科技报”。

2-4恢复发展时期(1976—1990)

10年浩劫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协得到恢复,科普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活动,由此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科学普及高潮的序幕。活动期间,黄子卿、杨乐、张广厚、闵恩泽、林兰英、胡传锦、蒋明谦等著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参加了座谈会,鼓励广大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打好数理化基础。这是一次推动青少年科普的大型活动。谈话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科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参加谈话会的科学家们相继收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生、知识青年和一些教师、家长的1000多封来信。这期间,新华书店有关数理化的参考书、自学丛书,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该谈话会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后相继有9个省市举办了类似的谈话会,初步掀起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高潮。

1978年3月2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科协和学会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要求“科协和各专门学会要运用一切手段,密切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要求“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组织青少年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实验活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潮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到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国工作重心的全面战略转移对科普工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在这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面前,”中国科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距1958年第一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整整22年后,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背景下终于在北京召开了。大会确定了今后科普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基本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应当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面向生产,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普及的内容要从生产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注意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知识,以及有关计划生育、保障人民健康和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识。”这一规定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我国科普要从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为发展振兴经济服务,从而为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发展方向。在1986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一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在今后五年这一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协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在农村,“要努力适应广大农村对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新要求,配合‘星火计划’,抓好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帮助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在城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五年内争取帮助1万个城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繁荣科普创作,评选优秀科普作品,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向工人、农民传授技艺的科普教材,继续开展破除迷信、卫生保健和其他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普及活动。”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而且“各地实践表明,这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我国的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在科协三大召开之际,全国已组织成立了4.1万多个乡镇科普协会,6万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会。“他们在各级科协和学会的支持指导下,从技术承包入手,通过科普宣传、技术服务、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由技术能手牵头,普及适用技术,带动广大农民科学务农,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脱贫致富,”这一时期,中国科协共创办乡镇农民技术学校13000多所,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的农民达到8000多万人次。至此,随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大量建立和发展,全国完整地建立起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乡镇科协(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基础的农村科普网络体系,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科技扶贫、技术服务等项活动得到了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的手段、形式也日趋多样化。8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的科普宣传车发展极为迅速,这种科普宣传车装备有电影、广播、展览等设施,专门运送科技人员携带科普资料下乡开展科普工作,到1987年一度增至638辆。日益增多的科普车奔驰在全国农村各地,对“老、少、边、穷”地区产生的效果尤为显著,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同时,大量的科普配套服务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科普服务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这一时期,科普的研究、创作、出版事业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科普研究所的前身)相继成立。1978年,科普出版社重建,在此后10多年里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先后创办、恢复和出版了科普期刊7种,即《现代化》、《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创作》、《科学大观园》、《大自然》、《中国科技史料》、《气象知识》等。同时,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读物,有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并且科教电影、电视片也纷纷问世。仅1979年和1980年两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集、科学电影剧本、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就远远超过了“”前十几年里的总和。全国科协和学会系统主办的科普期刊达到76种,科技小报42种,加上其它部门和单位所办的科普报刊、科学副刊、专栏等总数不下几百种之多。1984年,我国十大畅销书中就有两种是科普图书,一本是《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发行142万册,一本是《养鸡500天》,发行123万册。

在这段时期里,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复苏和蓬勃发展,对科普的理论认识和探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发出了建立科普学的呼吁:“科学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已经有了二十八年科普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科普学’这一名称?”1979年,在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上,周孟璞、曾启治宣读了论文“科普学初探”,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科普学与科学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的关系,并建议从理论科普学和应用科普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曾二人再次提出了创立和开展研究科普学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参会代表的赞同。这样,建立科普学的问题就在我国公开提出来了。

科普学的提出引发和促进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探讨。同时,我国一批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家的科普作品选集、文集相继出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问题,如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内涵、科普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也纷纷发表见解。钱学森认为,“学”就是要找出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科普学实际上是科学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性质上也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教育学。袁清林则通过把传播学上著名的R•布雷多克模式的7个问题(即谁,说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进行,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转化成为科普学体系结构的7个要素,从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自谐的科普理论体系框架。我国的传统科普观也因而在这一时期得以逐步形成。在我国,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简称,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普及应用技术。”因而,“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了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纵观我国科普事业,可以看出我国科普工作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第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授推广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即科普宣传、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相应地,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农村群众。在传统上,我国的科普事业主要是配合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其中大部分时期里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普及推广实用生产技术达到增加产量、发展经济的目的。

2-5反思探索时期(1990—1998)

1990年9月,中国科协管理中心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的试调查,由此开了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进行国际比较的先河。1992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首次收入《中国科技指标》(中国科学技术黄皮书)。此后,每隔两年,即1994年、1996年中国科协均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以及与世界多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对比情况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低下水平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和忧虑,加之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掀起一阵阵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浪潮,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潜在的隐患。迷信、愚昧、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日趋泛滥、频频发生,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在科学素质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内面临的严峻社会现实状况促使人们把更多希望的、同时还有审视的目光投到了科普工作上。我国的科普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思索、学习、再发展的新时期。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各项学术、科普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驱除愚昧、迷信和落后的观念。”同年9月,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上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科普作为社会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解脱愚昧,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出我国“科普工作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运行机制,重点是做好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工作。”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当前科普工作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1996年9月,、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就落实94年文件精神再次发出了《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这两篇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在普及内容方面,“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以往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的同时,要把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宣传既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这一时期在将科普工作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同时,科普工作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被充分认识到了。

1996年2月,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受到表彰。大会总结指出,科普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同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我国科普工作将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计划,显示出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5月,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科普工作水平的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岁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共5个,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植物所、古脊椎动物所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中心。199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为科普图书颁奖,两部科普著作(《高技术知识丛书》和《简明科学技术史话》)获得了该项奖励的三等奖。中国科技界更是对我国科普事业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里,在中国两院院士评出的当年十大科技新闻(重大科技事件)中均有有关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事件。同时,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科学的普及宣传和反对伪科学的活动之中。

国际上,国家政府对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参与以及发达国家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普遍高涨对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协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在这前后,国外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科普方式以及对科普的认识、观点被大量介绍进来。在介绍、评价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同时,国内也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的内涵和目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开逊研究员做了“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报告,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现代科普的新认识。张开逊认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局限性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其它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使公众理解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解自己是科学的主人,从而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来。作为发明家的张开逊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事业的探索、创造、发现和发明之中。

既是天文学家也是科普作家的卞毓麟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普及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1992年针对我国的现实发出了“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的呼吁。卞毓麟要求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关于我国科普的对象,卞毓麟认为应当是全方位的社会公众,尤其应注意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群体──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在科普的内容上,卞毓麟提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意义(功能),这一点与国际上测定科学素质的三个层次是非常吻合的。

随着“科普”一词日益频繁地见诸报端,对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也出现了新的认识。侯青云认为,我国传统的“普及科学技术”过于从科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实际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其内涵是十分狭窄的。他建议用“普及科学文化”来代替“普及科学技术”,从而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纳入其中,更明确地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培养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科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科普究竟应当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科普的主体、对象应如何确定?科普的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新时期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科普工作与我国一些传统相关领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在不断促使人们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国与世界的汇合仍在继续推动着我国的科普事业向前生机勃勃地演进下去。

注释文献

蔡元培,《科学界的伟人》序,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文集(科学技术),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399页。

顾毓琇,“中国科学化”的意义,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夏季号(第2卷,第2期),第422页。

叶永烈主编,中国科学小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转引自艾华,“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知识就是力量,1979年第1期,第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63页。

转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8页。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1950年8月22日科代会议第四次大会修正通过,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480—481页。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2页。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文集,第5卷,第345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9页。

同上,第38页。

丁西林,关于科普会务的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618页。

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1958年3月4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23页。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3--744页。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总结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6--749页。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79页。

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874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周培源,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摘要)(1978年3月30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984、985页。

裴丽生,大力开展群众化社会化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八亿农民手里──在“农业(包括多种经营)技术承包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周培源,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72、1273页。

同上,第1273—1274页。

王顺同,在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协会(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1984年3月8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197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69—1270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357页。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全国科普座谈会简报第14期,这里转引自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学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涂元季,“我是赞成科普学的”──钱学森谈科学普及,中国科学报(科普周刊),1997年5月16日,第3版;另参见涂元季,钱学森的科普观(下),科技日报,1996年11月3日,第2版。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页。

1992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数据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技术黄皮书,第1号,1992年),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版。

钱学森,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工作报告(199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4,27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2版;中共中央、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国科协报,1996年9月5日。

,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领导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2月。

朱光亚,团结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96年5月27日),中国科协报,1996年6月9日,第二版。

科普著作首次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日报,1997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见“两院院士评选‘96中国重大科技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年第2期,第115页;以及“两院院士评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新闻,1996年第1期,第46页。

张开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128页。

卞毓麟,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1993年第2期,第4页。

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科学,1995年第1期,第23--26页。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国家事业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章通过清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试图概括其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对科学普及的认识过程,并作简要评述。

2-1组织建设时期(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中国化学史专家袁翰青教授任局长。该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的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写入向广大劳动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文,并在中央政府部门设立科普机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召开。吴玉章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努力参加巩固胜利和建设新国家的工作。在我们人民民主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科学界“当人民自己掌握政权以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候,要紧的便是怎样做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的工作。”科代会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者“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为宗旨;后者以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此后不久,1951年10月原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建制转入中央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因而科普协会就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和组织管理者。

科普协会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

(1)使劳动人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

(2)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

(3)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借以在人民中培养新爱国主义精神。

(4)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以保卫人民的健康。”

可见,科普协会一方面重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使我国劳动人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成就,肃清封建迷信思想,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建国伊始,百废待新,百业待举。科普协会提出“一面筹建组织,一面开展宣传工作”的方针,首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分会筹备机构,同时结合全国性运动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活动。至1955年底,全国科普协会会员已有38000多人,会员工作组有874个,并在110个县、市建立了支会。此时,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956年,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空前高涨,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普协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大大加快了步伐。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科普协会分会筹委会,至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除外),均建立了科普协会的组织机构。到195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省一级科普协会组织27个,市、县建立科普协会组织近2000个,许多地区在厂矿和农村建立了协会的基层组织。根据1958年6月我国11个省、市的统计,共建立基层组织4.6万多个,会员、宣传员102.7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浩荡的科普大军。同时,科普协会配合当时国家的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业化建设、向科学进军等展开了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1950年8月科普协会成立到1958年9月,8年间科普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讲演7200万次,举办大小型科普展览17万次,放映电影、幻灯片13万次,参加人数总计达到10亿8千万人次。

在这一段时期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1950年4月,中央文化部科普局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广大工农兵为对象,配合国家建设事业开展科普工作的新的人民科学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将其作为全国的示范点,以期指导全国各地人民科学馆事业的发展。建馆筹备处成立后,当年就先后筹办了“大众机械”、“动物的进化”、“可爱的祖国”、“苏联的科学技术”等5个展览。科普局撤消后,该馆几经变迁,最终演化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举行了开馆典礼,从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座天文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大型科普活动专用场所,北京天文馆对普及天文知识和宣传我国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普出版事业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兴办的。最初是编辑出版中央科学讲座的讲演稿,印成科普小册子。1954年,原由上海民本出版公司创办,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大众》杂志移交科普协会接管,至此科普协会有了自己的科普刊物。1956年夏,全国科普协会建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许多地方科普协会也纷纷建立了编辑出版机构。到1958年6月底,共有6种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科普期刊出版,即《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学科学》、《科学普及资料汇编》和《天好者》,另有地方性通俗科学报刊32种。全会共出版了文字资料29.9万种,发行6300多万份,还编制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如科普箱、挂图、幻灯片等。

在建国初期的9年间,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的科普事业已经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特点是:第一,围绕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并强调为政治和对敌斗争服务,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在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科普协会会员在3个月当中就组织了6000多次演讲;第二,呈现出全民办科普的局面,科普组织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以后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科普工作的重点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要普及对象。总之,作为起始阶段中国科普工作以科普宣传、组织建设为主,更深入广泛地科普实践活动还有待于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

2-2广泛实施时期(1958—1966)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联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布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从此我国的科普工作归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建立

1958年2月,全国科联向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并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召开科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一个月后,科普协会也提交了《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提出根据各地跃进形势,总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因而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动员广大会员迎接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新任务,健全协会的领导机构,制定协会会章和五年工作发展纲要,推动协会工作的,使协会更有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同意全国科联、科普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科联、科普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批准在1958年8月下旬召开。

在进行会议的准备工作过程中,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都意识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科联组织已向工农群众敞开了大门并开展了一些科普工作,同时科普组织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因而在实践工作中两个组织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各地也普遍要求把两个团体合并,两个组织的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等也提出把全国科联、科普协会进行合并,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以适应当时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全国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协会主席梁希分别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而在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全国科联党组和科普协会党组联合向聂荣臻副总理并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议科联、科普合并的报告》。经中央批准后,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联合全国代表大会。

9月23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正式宣布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两个团体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该决议规定:“中国科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其具体任务有6项,分别是:

“(1)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革的工作;

(2)总结交流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4)采取各种业余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判,出版学术刊物,继续进行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工作;

(6)加强与国际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学界保卫和平的斗争。”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在作大会总结报告时,结合科协是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特点,提出科协工作的总精神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密切结合生产,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壮大科学队伍,把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我国的科普工作从此由原来的科普协会转入中国科协。

2-2-2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科协的成立,将科学家所进行的大量科普工作同原科普协会的专职科普队伍及广大群众的科学普及和试验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了。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指出,科协工作“应当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并推广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为中心,”要求各学会配合有关部门为技术革命群众运动贡献力量。科协的工作因而既带有科研攻关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在“”的时代背景下,自1959年初,一些省市科协通过学会协同科研、生产、教学部门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以送技术到工厂、农村的技术上门活动。技术上门活动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总结群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如农作物的技术管理,机械制造、使用和维修等;二是组织先进技术推广队、服务队、讲师团等,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生产经验,如农作物丰产经验、畜牧业的机械化、自动车床等;三是组织攻坚队、医疗队、突击队等进行技术会诊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如怎样防止小麦倒伏、如何保证煤气发生炉的安全等。技术上门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活动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至两个月,短的仅几天。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技术上门活动对解决当地生产技术问题,促进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而很快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起来。据河北、江苏等九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到1960年4月,省、市科协及部分专、市、县科协共组织进行了技术上门活动11800次。

在广大农村,1958年以后,群众性的试验研究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形式。1961年4月,在全国科协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要求“科协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在农村的基层工作,特别是加强各种群众性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专业组的工作,把广大农村的科学技术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加以培养提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逐步形成一支有力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专门学会,与各业务部门配合,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力量适当调动起来,开展各种服务农业的学术活动。”在这一时期,农村的科学实验活动发展很快,各级科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学实验小组1964年全国发展到40多万个,1965年增加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约有700万。仅上海科协在郊县就成立群众性实验小组6200个,有4.6万多人参加活动。

在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从1961年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收入科学小品1000多篇,至1964年就印了580万册,“”后仍有再版,成为中国科普出版史上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普丛书。科教电影的创作与发行工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用面积6万多平方米,有“科学家之家”称号的北京科学会堂也于196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尽管中间经历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波折,但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普工作的重点从大中城市转向了广大农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技术上门活动、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形式。

2-3衰落停滞时期(1966—1976)

中国科协成立之后,我国科普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大好势头由于1966年至1976年的“”而遭到衰落和停滞。

在“”中,科技工作者及科技团体的各级组织均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科技团体被迫中断活动达十年之久,极个别学会冒着风险、顶住压力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科普活动,如广州市航海学会顶住了“”的干扰和压制,坚持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群众性科技活动。1973年,为了适应华南地区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航海学会恢复了组织,围绕急需解决的航海技术问题,编写了各种科技资料近30万份。从1973年到1977年4年间,该学会共举办了200多次报告会、讨论会,参加活动人数达10万人次,还编写拍摄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等科教影片和幻灯片,编绘了关于帆船防御台风的科学知识的连环画册,并组织宣传队前往全省沿海和沿江各港口,向广大船员、渔民进行宣传普及。“”当中,一些科学家也竭其所能艰难地开展科技活动,被称作“没有学会的学会活动”。河南省农学会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吴绍揆教授被下放到商丘县劳动期间,帮助农民办起了科学试验站,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使贫穷落后的五里扬大队变成了一个高产稳产的生产队,该试验站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先进单位。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面对国家科普工作的一片凄凉萧瑟的衰败情景,更是心急如焚,大声疾呼,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作政府报告的总理呼吁: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10年“”的严酷岁月里,我国科普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类科普活动基本上停滞下来。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遗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1970年,全国总共出版了《科学实验》和《科学普及资料》等两、三种科普杂志。各地科学小报在“”当中亦被统统砍掉,使科技报刊事业遭受严重摧残。1972年后,情况才稍有好转,有少数地区由当地科技局主持复刊,并改名为“某地科技报”。

2-4恢复发展时期(1976—1990)

10年浩劫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协得到恢复,科普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活动,由此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科学普及高潮的序幕。活动期间,黄子卿、杨乐、张广厚、闵恩泽、林兰英、胡传锦、蒋明谦等著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参加了座谈会,鼓励广大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打好数理化基础。这是一次推动青少年科普的大型活动。谈话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科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参加谈话会的科学家们相继收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生、知识青年和一些教师、家长的1000多封来信。这期间,新华书店有关数理化的参考书、自学丛书,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该谈话会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后相继有9个省市举办了类似的谈话会,初步掀起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高潮。

1978年3月2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科协和学会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要求“科协和各专门学会要运用一切手段,密切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要求“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组织青少年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实验活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潮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到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国工作重心的全面战略转移对科普工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在这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面前,”中国科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距1958年第一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整整22年后,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背景下终于在北京召开了。大会确定了今后科普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基本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应当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面向生产,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普及的内容要从生产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注意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知识,以及有关计划生育、保障人民健康和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识。”这一规定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我国科普要从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为发展振兴经济服务,从而为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发展方向。在1986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一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在今后五年这一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协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在农村,“要努力适应广大农村对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新要求,配合‘星火计划’,抓好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帮助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在城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五年内争取帮助1万个城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繁荣科普创作,评选优秀科普作品,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向工人、农民传授技艺的科普教材,继续开展破除迷信、卫生保健和其他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普及活动。”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而且“各地实践表明,这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我国的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在科协三大召开之际,全国已组织成立了4.1万多个乡镇科普协会,6万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会。“他们在各级科协和学会的支持指导下,从技术承包入手,通过科普宣传、技术服务、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由技术能手牵头,普及适用技术,带动广大农民科学务农,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脱贫致富,”这一时期,中国科协共创办乡镇农民技术学校13000多所,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的农民达到8000多万人次。至此,随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大量建立和发展,全国完整地建立起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乡镇科协(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基础的农村科普网络体系,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科技扶贫、技术服务等项活动得到了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的手段、形式也日趋多样化。8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的科普宣传车发展极为迅速,这种科普宣传车装备有电影、广播、展览等设施,专门运送科技人员携带科普资料下乡开展科普工作,到1987年一度增至638辆。日益增多的科普车奔驰在全国农村各地,对“老、少、边、穷”地区产生的效果尤为显著,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同时,大量的科普配套服务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科普服务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这一时期,科普的研究、创作、出版事业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科普研究所的前身)相继成立。1978年,科普出版社重建,在此后10多年里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先后创办、恢复和出版了科普期刊7种,即《现代化》、《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创作》、《科学大观园》、《大自然》、《中国科技史料》、《气象知识》等。同时,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读物,有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并且科教电影、电视片也纷纷问世。仅1979年和1980年两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集、科学电影剧本、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就远远超过了“”前十几年里的总和。全国科协和学会系统主办的科普期刊达到76种,科技小报42种,加上其它部门和单位所办的科普报刊、科学副刊、专栏等总数不下几百种之多。1984年,我国十大畅销书中就有两种是科普图书,一本是《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发行142万册,一本是《养鸡500天》,发行123万册。

在这段时期里,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复苏和蓬勃发展,对科普的理论认识和探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发出了建立科普学的呼吁:“科学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已经有了二十八年科普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科普学’这一名称?”1979年,在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上,周孟璞、曾启治宣读了论文“科普学初探”,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科普学与科学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的关系,并建议从理论科普学和应用科普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曾二人再次提出了创立和开展研究科普学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参会代表的赞同。这样,建立科普学的问题就在我国公开提出来了。

科普学的提出引发和促进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探讨。同时,我国一批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家的科普作品选集、文集相继出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问题,如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内涵、科普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也纷纷发表见解。钱学森认为,“学”就是要找出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科普学实际上是科学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性质上也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教育学。袁清林则通过把传播学上著名的R•布雷多克模式的7个问题(即谁,说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进行,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转化成为科普学体系结构的7个要素,从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自谐的科普理论体系框架。我国的传统科普观也因而在这一时期得以逐步形成。在我国,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简称,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普及应用技术。”因而,“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了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纵观我国科普事业,可以看出我国科普工作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第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授推广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即科普宣传、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相应地,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农村群众。在传统上,我国的科普事业主要是配合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其中大部分时期里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普及推广实用生产技术达到增加产量、发展经济的目的。

2-5反思探索时期(1990—1998)

1990年9月,中国科协管理中心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的试调查,由此开了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进行国际比较的先河。1992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首次收入《中国科技指标》(中国科学技术黄皮书)。此后,每隔两年,即1994年、1996年中国科协均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以及与世界多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对比情况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低下水平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和忧虑,加之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掀起一阵阵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浪潮,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潜在的隐患。迷信、愚昧、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日趋泛滥、频频发生,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在科学素质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内面临的严峻社会现实状况促使人们把更多希望的、同时还有审视的目光投到了科普工作上。我国的科普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思索、学习、再发展的新时期。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各项学术、科普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驱除愚昧、迷信和落后的观念。”同年9月,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上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科普作为社会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解脱愚昧,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出我国“科普工作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运行机制,重点是做好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工作。”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当前科普工作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1996年9月,、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就落实94年文件精神再次发出了《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这两篇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在普及内容方面,“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以往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的同时,要把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宣传既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这一时期在将科普工作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同时,科普工作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被充分认识到了。

1996年2月,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受到表彰。大会总结指出,科普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同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我国科普工作将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计划,显示出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5月,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科普工作水平的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岁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共5个,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植物所、古脊椎动物所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中心。199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为科普图书颁奖,两部科普著作(《高技术知识丛书》和《简明科学技术史话》)获得了该项奖励的三等奖。中国科技界更是对我国科普事业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里,在中国两院院士评出的当年十大科技新闻(重大科技事件)中均有有关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事件。同时,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科学的普及宣传和反对伪科学的活动之中。

国际上,国家政府对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参与以及发达国家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普遍高涨对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协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在这前后,国外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科普方式以及对科普的认识、观点被大量介绍进来。在介绍、评价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同时,国内也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的内涵和目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开逊研究员做了“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报告,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现代科普的新认识。张开逊认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局限性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其它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使公众理解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解自己是科学的主人,从而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来。作为发明家的张开逊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事业的探索、创造、发现和发明之中。

既是天文学家也是科普作家的卞毓麟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普及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1992年针对我国的现实发出了“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的呼吁。卞毓麟要求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关于我国科普的对象,卞毓麟认为应当是全方位的社会公众,尤其应注意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群体──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在科普的内容上,卞毓麟提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意义(功能),这一点与国际上测定科学素质的三个层次是非常吻合的。

随着“科普”一词日益频繁地见诸报端,对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也出现了新的认识。侯青云认为,我国传统的“普及科学技术”过于从科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实际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其内涵是十分狭窄的。他建议用“普及科学文化”来代替“普及科学技术”,从而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纳入其中,更明确地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培养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科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科普究竟应当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科普的主体、对象应如何确定?科普的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新时期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科普工作与我国一些传统相关领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在不断促使人们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国与世界的汇合仍在继续推动着我国的科普事业向前生机勃勃地演进下去。

注释文献

蔡元培,《科学界的伟人》序,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文集(科学技术),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399页。

顾毓琇,“中国科学化”的意义,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夏季号(第2卷,第2期),第422页。

叶永烈主编,中国科学小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转引自艾华,“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知识就是力量,1979年第1期,第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63页。

转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8页。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1950年8月22日科代会议第四次大会修正通过,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480—481页。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2页。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文集,第5卷,第345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9页。

同上,第38页。

丁西林,关于科普会务的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618页。

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1958年3月4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23页。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3--744页。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总结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6--749页。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79页。

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874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周培源,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摘要)(1978年3月30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984、985页。

裴丽生,大力开展群众化社会化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八亿农民手里──在“农业(包括多种经营)技术承包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周培源,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72、1273页。

同上,第1273—1274页。

王顺同,在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协会(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1984年3月8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197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69—1270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357页。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全国科普座谈会简报第14期,这里转引自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学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涂元季,“我是赞成科普学的”──钱学森谈科学普及,中国科学报(科普周刊),1997年5月16日,第3版;另参见涂元季,钱学森的科普观(下),科技日报,1996年11月3日,第2版。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页。

1992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数据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技术黄皮书,第1号,1992年),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版。

钱学森,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工作报告(199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4,27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2版;中共中央、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国科协报,1996年9月5日。

,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领导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2月。

朱光亚,团结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96年5月27日),中国科协报,1996年6月9日,第二版。

科普著作首次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日报,1997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见“两院院士评选‘96中国重大科技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年第2期,第115页;以及“两院院士评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新闻,1996年第1期,第46页。

张开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128页。

卞毓麟,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1993年第2期,第4页。

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科学,1995年第1期,第23--26页。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国家事业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章通过清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试图概括其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对科学普及的认识过程,并作简要评述。

2-1组织建设时期(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中国化学史专家袁翰青教授任局长。该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的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写入向广大劳动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文,并在中央政府部门设立科普机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召开。吴玉章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努力参加巩固胜利和建设新国家的工作。在我们人民民主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科学界“当人民自己掌握政权以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候,要紧的便是怎样做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的工作。”科代会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者“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为宗旨;后者以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此后不久,1951年10月原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建制转入中央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因而科普协会就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和组织管理者。

科普协会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

(1)使劳动人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

(2)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

(3)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借以在人民中培养新爱国主义精神。

(4)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以保卫人民的健康。”

可见,科普协会一方面重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使我国劳动人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成就,肃清封建迷信思想,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建国伊始,百废待新,百业待举。科普协会提出“一面筹建组织,一面开展宣传工作”的方针,首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分会筹备机构,同时结合全国性运动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活动。至1955年底,全国科普协会会员已有38000多人,会员工作组有874个,并在110个县、市建立了支会。此时,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956年,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空前高涨,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普协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大大加快了步伐。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科普协会分会筹委会,至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除外),均建立了科普协会的组织机构。到195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省一级科普协会组织27个,市、县建立科普协会组织近2000个,许多地区在厂矿和农村建立了协会的基层组织。根据1958年6月我国11个省、市的统计,共建立基层组织4.6万多个,会员、宣传员102.7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浩荡的科普大军。同时,科普协会配合当时国家的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业化建设、向科学进军等展开了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1950年8月科普协会成立到1958年9月,8年间科普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讲演7200万次,举办大小型科普展览17万次,放映电影、幻灯片13万次,参加人数总计达到10亿8千万人次。

在这一段时期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1950年4月,中央文化部科普局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广大工农兵为对象,配合国家建设事业开展科普工作的新的人民科学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将其作为全国的示范点,以期指导全国各地人民科学馆事业的发展。建馆筹备处成立后,当年就先后筹办了“大众机械”、“动物的进化”、“可爱的祖国”、“苏联的科学技术”等5个展览。科普局撤消后,该馆几经变迁,最终演化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举行了开馆典礼,从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座天文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大型科普活动专用场所,北京天文馆对普及天文知识和宣传我国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普出版事业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兴办的。最初是编辑出版中央科学讲座的讲演稿,印成科普小册子。1954年,原由上海民本出版公司创办,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大众》杂志移交科普协会接管,至此科普协会有了自己的科普刊物。1956年夏,全国科普协会建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许多地方科普协会也纷纷建立了编辑出版机构。到1958年6月底,共有6种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科普期刊出版,即《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学科学》、《科学普及资料汇编》和《天好者》,另有地方性通俗科学报刊32种。全会共出版了文字资料29.9万种,发行6300多万份,还编制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如科普箱、挂图、幻灯片等。

在建国初期的9年间,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的科普事业已经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特点是:第一,围绕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并强调为政治和对敌斗争服务,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在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科普协会会员在3个月当中就组织了6000多次演讲;第二,呈现出全民办科普的局面,科普组织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以后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科普工作的重点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要普及对象。总之,作为起始阶段中国科普工作以科普宣传、组织建设为主,更深入广泛地科普实践活动还有待于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

2-2广泛实施时期(1958—1966)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联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布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从此我国的科普工作归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建立

1958年2月,全国科联向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并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召开科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一个月后,科普协会也提交了《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提出根据各地跃进形势,总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因而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动员广大会员迎接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新任务,健全协会的领导机构,制定协会会章和五年工作发展纲要,推动协会工作的,使协会更有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同意全国科联、科普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科联、科普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批准在1958年8月下旬召开。

在进行会议的准备工作过程中,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都意识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科联组织已向工农群众敞开了大门并开展了一些科普工作,同时科普组织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因而在实践工作中两个组织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各地也普遍要求把两个团体合并,两个组织的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等也提出把全国科联、科普协会进行合并,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以适应当时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全国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协会主席梁希分别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而在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全国科联党组和科普协会党组联合向聂荣臻副总理并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议科联、科普合并的报告》。经中央批准后,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联合全国代表大会。

9月23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正式宣布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两个团体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该决议规定:“中国科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其具体任务有6项,分别是:

“(1)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革的工作;

(2)总结交流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4)采取各种业余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判,出版学术刊物,继续进行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工作;

(6)加强与国际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学界保卫和平的斗争。”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在作大会总结报告时,结合科协是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特点,提出科协工作的总精神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密切结合生产,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壮大科学队伍,把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我国的科普工作从此由原来的科普协会转入中国科协。

2-2-2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科协的成立,将科学家所进行的大量科普工作同原科普协会的专职科普队伍及广大群众的科学普及和试验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了。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指出,科协工作“应当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并推广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为中心,”要求各学会配合有关部门为技术革命群众运动贡献力量。科协的工作因而既带有科研攻关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在“”的时代背景下,自1959年初,一些省市科协通过学会协同科研、生产、教学部门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以送技术到工厂、农村的技术上门活动。技术上门活动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总结群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如农作物的技术管理,机械制造、使用和维修等;二是组织先进技术推广队、服务队、讲师团等,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生产经验,如农作物丰产经验、畜牧业的机械化、自动车床等;三是组织攻坚队、医疗队、突击队等进行技术会诊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如怎样防止小麦倒伏、如何保证煤气发生炉的安全等。技术上门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活动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至两个月,短的仅几天。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技术上门活动对解决当地生产技术问题,促进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而很快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起来。据河北、江苏等九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到1960年4月,省、市科协及部分专、市、县科协共组织进行了技术上门活动11800次。

在广大农村,1958年以后,群众性的试验研究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形式。1961年4月,在全国科协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要求“科协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在农村的基层工作,特别是加强各种群众性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专业组的工作,把广大农村的科学技术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加以培养提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逐步形成一支有力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专门学会,与各业务部门配合,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力量适当调动起来,开展各种服务农业的学术活动。”在这一时期,农村的科学实验活动发展很快,各级科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学实验小组1964年全国发展到40多万个,1965年增加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约有700万。仅上海科协在郊县就成立群众性实验小组6200个,有4.6万多人参加活动。

在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从1961年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收入科学小品1000多篇,至1964年就印了580万册,“”后仍有再版,成为中国科普出版史上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普丛书。科教电影的创作与发行工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用面积6万多平方米,有“科学家之家”称号的北京科学会堂也于196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尽管中间经历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波折,但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普工作的重点从大中城市转向了广大农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技术上门活动、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形式。

2-3衰落停滞时期(1966—1976)

中国科协成立之后,我国科普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大好势头由于1966年至1976年的“”而遭到衰落和停滞。

在“”中,科技工作者及科技团体的各级组织均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科技团体被迫中断活动达十年之久,极个别学会冒着风险、顶住压力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科普活动,如广州市航海学会顶住了“”的干扰和压制,坚持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群众性科技活动。1973年,为了适应华南地区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航海学会恢复了组织,围绕急需解决的航海技术问题,编写了各种科技资料近30万份。从1973年到1977年4年间,该学会共举办了200多次报告会、讨论会,参加活动人数达10万人次,还编写拍摄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等科教影片和幻灯片,编绘了关于帆船防御台风的科学知识的连环画册,并组织宣传队前往全省沿海和沿江各港口,向广大船员、渔民进行宣传普及。“”当中,一些科学家也竭其所能艰难地开展科技活动,被称作“没有学会的学会活动”。河南省农学会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吴绍揆教授被下放到商丘县劳动期间,帮助农民办起了科学试验站,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使贫穷落后的五里扬大队变成了一个高产稳产的生产队,该试验站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先进单位。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面对国家科普工作的一片凄凉萧瑟的衰败情景,更是心急如焚,大声疾呼,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作政府报告的总理呼吁: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10年“”的严酷岁月里,我国科普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类科普活动基本上停滞下来。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遗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1970年,全国总共出版了《科学实验》和《科学普及资料》等两、三种科普杂志。各地科学小报在“”当中亦被统统砍掉,使科技报刊事业遭受严重摧残。1972年后,情况才稍有好转,有少数地区由当地科技局主持复刊,并改名为“某地科技报”。

2-4恢复发展时期(1976—1990)

10年浩劫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协得到恢复,科普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活动,由此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科学普及高潮的序幕。活动期间,黄子卿、杨乐、张广厚、闵恩泽、林兰英、胡传锦、蒋明谦等著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参加了座谈会,鼓励广大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打好数理化基础。这是一次推动青少年科普的大型活动。谈话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科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参加谈话会的科学家们相继收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生、知识青年和一些教师、家长的1000多封来信。这期间,新华书店有关数理化的参考书、自学丛书,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该谈话会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后相继有9个省市举办了类似的谈话会,初步掀起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高潮。

1978年3月2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科协和学会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要求“科协和各专门学会要运用一切手段,密切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要求“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组织青少年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实验活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潮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到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国工作重心的全面战略转移对科普工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在这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面前,”中国科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距1958年第一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整整22年后,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背景下终于在北京召开了。大会确定了今后科普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基本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应当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面向生产,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普及的内容要从生产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注意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知识,以及有关计划生育、保障人民健康和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识。”这一规定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我国科普要从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为发展振兴经济服务,从而为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发展方向。在1986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一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在今后五年这一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协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在农村,“要努力适应广大农村对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新要求,配合‘星火计划’,抓好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帮助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在城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五年内争取帮助1万个城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繁荣科普创作,评选优秀科普作品,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向工人、农民传授技艺的科普教材,继续开展破除迷信、卫生保健和其他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普及活动。”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而且“各地实践表明,这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我国的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在科协三大召开之际,全国已组织成立了4.1万多个乡镇科普协会,6万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会。“他们在各级科协和学会的支持指导下,从技术承包入手,通过科普宣传、技术服务、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由技术能手牵头,普及适用技术,带动广大农民科学务农,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脱贫致富,”这一时期,中国科协共创办乡镇农民技术学校13000多所,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的农民达到8000多万人次。至此,随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大量建立和发展,全国完整地建立起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乡镇科协(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基础的农村科普网络体系,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科技扶贫、技术服务等项活动得到了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的手段、形式也日趋多样化。8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的科普宣传车发展极为迅速,这种科普宣传车装备有电影、广播、展览等设施,专门运送科技人员携带科普资料下乡开展科普工作,到1987年一度增至638辆。日益增多的科普车奔驰在全国农村各地,对“老、少、边、穷”地区产生的效果尤为显著,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同时,大量的科普配套服务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科普服务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这一时期,科普的研究、创作、出版事业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科普研究所的前身)相继成立。1978年,科普出版社重建,在此后10多年里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先后创办、恢复和出版了科普期刊7种,即《现代化》、《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创作》、《科学大观园》、《大自然》、《中国科技史料》、《气象知识》等。同时,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读物,有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并且科教电影、电视片也纷纷问世。仅1979年和1980年两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集、科学电影剧本、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就远远超过了“”前十几年里的总和。全国科协和学会系统主办的科普期刊达到76种,科技小报42种,加上其它部门和单位所办的科普报刊、科学副刊、专栏等总数不下几百种之多。1984年,我国十大畅销书中就有两种是科普图书,一本是《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发行142万册,一本是《养鸡500天》,发行123万册。

在这段时期里,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复苏和蓬勃发展,对科普的理论认识和探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发出了建立科普学的呼吁:“科学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已经有了二十八年科普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科普学’这一名称?”1979年,在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上,周孟璞、曾启治宣读了论文“科普学初探”,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科普学与科学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的关系,并建议从理论科普学和应用科普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曾二人再次提出了创立和开展研究科普学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参会代表的赞同。这样,建立科普学的问题就在我国公开提出来了。

科普学的提出引发和促进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探讨。同时,我国一批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家的科普作品选集、文集相继出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问题,如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内涵、科普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也纷纷发表见解。钱学森认为,“学”就是要找出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科普学实际上是科学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性质上也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教育学。袁清林则通过把传播学上著名的R•布雷多克模式的7个问题(即谁,说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进行,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转化成为科普学体系结构的7个要素,从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自谐的科普理论体系框架。我国的传统科普观也因而在这一时期得以逐步形成。在我国,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简称,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普及应用技术。”因而,“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了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纵观我国科普事业,可以看出我国科普工作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第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授推广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即科普宣传、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相应地,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农村群众。在传统上,我国的科普事业主要是配合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其中大部分时期里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普及推广实用生产技术达到增加产量、发展经济的目的。

2-5反思探索时期(1990—1998)

1990年9月,中国科协管理中心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的试调查,由此开了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进行国际比较的先河。1992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首次收入《中国科技指标》(中国科学技术黄皮书)。此后,每隔两年,即1994年、1996年中国科协均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以及与世界多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对比情况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低下水平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和忧虑,加之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掀起一阵阵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浪潮,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潜在的隐患。迷信、愚昧、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日趋泛滥、频频发生,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在科学素质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内面临的严峻社会现实状况促使人们把更多希望的、同时还有审视的目光投到了科普工作上。我国的科普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思索、学习、再发展的新时期。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各项学术、科普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驱除愚昧、迷信和落后的观念。”同年9月,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上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科普作为社会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解脱愚昧,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出我国“科普工作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运行机制,重点是做好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工作。”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当前科普工作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1996年9月,、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就落实94年文件精神再次发出了《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这两篇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在普及内容方面,“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以往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的同时,要把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宣传既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这一时期在将科普工作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同时,科普工作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被充分认识到了。

1996年2月,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受到表彰。大会总结指出,科普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同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我国科普工作将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计划,显示出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5月,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科普工作水平的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岁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共5个,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植物所、古脊椎动物所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中心。199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为科普图书颁奖,两部科普著作(《高技术知识丛书》和《简明科学技术史话》)获得了该项奖励的三等奖。中国科技界更是对我国科普事业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里,在中国两院院士评出的当年十大科技新闻(重大科技事件)中均有有关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事件。同时,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科学的普及宣传和反对伪科学的活动之中。

国际上,国家政府对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参与以及发达国家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普遍高涨对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协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在这前后,国外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科普方式以及对科普的认识、观点被大量介绍进来。在介绍、评价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同时,国内也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的内涵和目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开逊研究员做了“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报告,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现代科普的新认识。张开逊认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局限性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其它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使公众理解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解自己是科学的主人,从而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来。作为发明家的张开逊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事业的探索、创造、发现和发明之中。

既是天文学家也是科普作家的卞毓麟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普及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1992年针对我国的现实发出了“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的呼吁。卞毓麟要求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关于我国科普的对象,卞毓麟认为应当是全方位的社会公众,尤其应注意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群体──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在科普的内容上,卞毓麟提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意义(功能),这一点与国际上测定科学素质的三个层次是非常吻合的。

随着“科普”一词日益频繁地见诸报端,对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也出现了新的认识。侯青云认为,我国传统的“普及科学技术”过于从科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实际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其内涵是十分狭窄的。他建议用“普及科学文化”来代替“普及科学技术”,从而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纳入其中,更明确地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培养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科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科普究竟应当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科普的主体、对象应如何确定?科普的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新时期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科普工作与我国一些传统相关领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在不断促使人们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国与世界的汇合仍在继续推动着我国的科普事业向前生机勃勃地演进下去。

注释文献

蔡元培,《科学界的伟人》序,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文集(科学技术),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399页。

顾毓琇,“中国科学化”的意义,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夏季号(第2卷,第2期),第422页。

叶永烈主编,中国科学小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转引自艾华,“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知识就是力量,1979年第1期,第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63页。

转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8页。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1950年8月22日科代会议第四次大会修正通过,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480—481页。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2页。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文集,第5卷,第345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9页。

同上,第38页。

丁西林,关于科普会务的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618页。

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1958年3月4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23页。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3--744页。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总结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6--749页。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79页。

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874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周培源,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摘要)(1978年3月30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984、985页。

裴丽生,大力开展群众化社会化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八亿农民手里──在“农业(包括多种经营)技术承包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周培源,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72、1273页。

同上,第1273—1274页。

王顺同,在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协会(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1984年3月8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197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69—1270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357页。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全国科普座谈会简报第14期,这里转引自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学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涂元季,“我是赞成科普学的”──钱学森谈科学普及,中国科学报(科普周刊),1997年5月16日,第3版;另参见涂元季,钱学森的科普观(下),科技日报,1996年11月3日,第2版。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页。

1992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数据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技术黄皮书,第1号,1992年),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版。

钱学森,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工作报告(199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4,27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2版;中共中央、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国科协报,1996年9月5日。

,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领导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2月。

朱光亚,团结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96年5月27日),中国科协报,1996年6月9日,第二版。

科普著作首次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日报,1997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见“两院院士评选‘96中国重大科技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年第2期,第115页;以及“两院院士评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新闻,1996年第1期,第46页。

张开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128页。

卞毓麟,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1993年第2期,第4页。

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科学,1995年第1期,第23--26页。

创作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国家事业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章通过清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试图概括其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对科学普及的认识过程,并作简要评述。

2-1 组织建设时期(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中国化学史专家袁翰青教授任局长。该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 的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写入向广大劳动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文,并在中央政府部门设立科普机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召开。吴玉章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努力参加巩固胜利和建设新国家的工作。在我们人民民主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科学界“当人民自己掌握政权以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候,要紧的便是怎样做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的工作。” 科代会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者“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为宗旨;后者以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此后不久,1951年10月原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建制转入中央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因而科普协会就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和组织管理者。

科普协会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

(1)使劳动人民确实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

(2)以正确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的成就,肃清迷信思想。

(3)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借以在人民中培养新爱国主义精神。

(4)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以保卫人民的健康。”

可见,科普协会一方面重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使我国劳动人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促使生产方法科学化,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成就,肃清封建迷信思想,宣扬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建国伊始,百废待新,百业待举。科普协会提出“一面筹建组织,一面开展宣传工作”的方针,首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分会筹备机构,同时结合全国性运动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活动。至1955年底,全国科普协会会员已有38000多人,会员工作组有874个,并在110个县、市建立了支会。 此时,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1956年,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空前高涨,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普协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大大加快了步伐。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科普协会分会筹委会,至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除外),均建立了科普协会的组织机构。到195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省一级科普协会组织27个,市、县建立科普协会组织近2000个,许多地区在厂矿和农村建立了协会的基层组织。根据1958年6月我国11个省、市的统计,共建立基层组织4.6万多个,会员、宣传员102.7万多人, 初步形成了一支浩荡的科普大军。同时,科普协会配合当时国家的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业化建设、向科学进军等展开了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1950年8月科普协会成立到1958年9月,8年间科普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讲演7200万次,举办大小型科普展览17万次,放映电影、幻灯片13万次,参加人数总计达到10亿8千万人次。

在这一段时期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1950年4月,中央文化部科普局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以广大工农兵为对象,配合国家建设事业开展科普工作的新的人民科学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将其作为全国的示范点,以期指导全国各地人民科学馆事业的发展。建馆筹备处成立后,当年就先后筹办了“大众机械”、“动物的进化”、“可爱的祖国”、“苏联的科学技术”等5个展览。科普局撤消后,该馆几经变迁,最终演化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举行了开馆典礼,从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座天文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大型科普活动专用场所,北京天文馆对普及天文知识和宣传我国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普出版事业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兴办的。最初是编辑出版中央科学讲座的讲演稿,印成科普小册子。1954年,原由上海民本出版公司创办,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大众》杂志移交科普协会接管,至此科普协会有了自己的科普刊物。1956年夏,全国科普协会建立了科学普及出版社,许多地方科普协会也纷纷建立了编辑出版机构。到1958年6月底,共有6种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科普期刊出版,即《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学科学》、《科学普及资料汇编》和《天好者》,另有地方性通俗科学报刊32种。全会共出版了文字资料29.9万种,发行6300多万份,还编制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如科普箱、挂图、幻灯片等。

在建国初期的9年间,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的科普事业已经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特点是:第一,围绕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并强调为政治和对敌斗争服务,以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在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科普协会会员在3个月当中就组织了6000多次演讲;第二,呈现出全民办科普的局面,科普组织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以后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科普工作的重点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要普及对象。总之,作为起始阶段中国科普工作以科普宣传、组织建设为主,更深入广泛地科普实践活动还有待于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

2-2 广泛实施时期(1958—1966)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联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布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从此我国的科普工作归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建立

1958年2月,全国科联向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并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召开科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一个月后,科普协会也提交了《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提出根据各地跃进形势,总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因而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动员广大会员迎接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新任务,健全协会的领导机构,制定协会会章和五年工作发展纲要,推动协会工作的,使协会更有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同意全国科联、科普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科联、科普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批准在1958年8月下旬召开。

在进行会议的准备工作过程中,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都意识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科联组织已向工农群众敞开了大门并开展了一些科普工作,同时科普组织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因而在实践工作中两个组织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各地也普遍要求把两个团体合并,两个组织的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等也提出把全国科联、科普协会进行合并,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以适应当时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全国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协会主席梁希分别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而在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全国科联党组和科普协会党组联合向聂荣臻副总理并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议科联、科普合并的报告》。经中央批准后,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联合全国代表大会。

9月23日,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正式宣布全国科联和科普协会两个团体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该决议规定:“中国科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其具体任务有6项,分别是:

“(1)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革的工作;

(2)总结交流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4)采取各种业余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判,出版学术刊物,继续进行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工作;

(6)加强与国际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学界保卫和平的斗争。”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在作大会总结报告时,结合科协是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特点,提出科协工作的总精神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密切结合生产,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壮大科学队伍,把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我国的科普工作从此由原来的科普协会转入中国科协。

2-2-2 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科协的成立,将科学家所进行的大量科普工作同原科普协会的专职科普队伍及广大群众的科学普及和试验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了。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指出,科协工作“应当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并推广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为中心,” 要求各学会配合有关部门为技术革命群众运动贡献力量。科协的工作因而既带有科研攻关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在“”的时代背景下,自1959年初,一些省市科协通过学会协同科研、生产、教学部门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以送技术到工厂、农村的技术上门活动。技术上门活动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总结群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如农作物的技术管理,机械制造、使用和维修等;二是组织先进技术推广队、服务队、讲师团等,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生产经验,如农作物丰产经验、畜牧业的机械化、自动车床等;三是组织攻坚队、医疗队、突击队等进行技术会诊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如怎样防止小麦倒伏、如何保证煤气发生炉的安全等。技术上门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活动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至两个月,短的仅几天。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技术上门活动对解决当地生产技术问题,促进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而很快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起来。据河北、江苏等九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到1960年4月,省、市科协及部分专、市、县科协共组织进行了技术上门活动11800次。

在广大农村,1958年以后,群众性的试验研究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农村科学实验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形式。1961年4月,在全国科协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要求“科协组织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在农村的基层工作,特别是加强各种群众性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专业组的工作,把广大农村的科学技术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加以培养提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逐步形成一支有力的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专门学会,与各业务部门配合,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力量适当调动起来,开展各种服务农业的学术活动。” 在这一时期,农村的科学实验活动发展很快,各级科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科学实验小组1964年全国发展到40多万个,1965年增加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约有700万。仅上海科协在郊县就成立群众性实验小组6200个,有4.6万多人参加活动。

在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从1961年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收入科学小品1000多篇,至1964年就印了580万册,“”后仍有再版,成为中国科普出版史上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普丛书。科教电影的创作与发行工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用面积6万多平方米,有“科学家之家”称号的北京科学会堂也于196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尽管中间经历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波折,但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普工作的重点从大中城市转向了广大农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技术上门活动、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形式。

2-3 衰落停滞时期(1966—1976)

中国科协成立之后,我国科普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大好势头由于1966年至1976年的“”而遭到衰落和停滞。

在“”中,科技工作者及科技团体的各级组织均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科技团体被迫中断活动达十年之久,极个别学会冒着风险、顶住压力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科普活动,如广州市航海学会顶住了“”的干扰和压制,坚持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群众性科技活动。1973年,为了适应华南地区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航海学会恢复了组织,围绕急需解决的航海技术问题,编写了各种科技资料近30万份。从1973年到1977年4年间,该学会共举办了200多次报告会、讨论会,参加活动人数达10万人次,还编写拍摄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等科教影片和幻灯片,编绘了关于帆船防御台风的科学知识的连环画册,并组织宣传队前往全省沿海和沿江各港口,向广大船员、渔民进行宣传普及。“”当中,一些科学家也竭其所能艰难地开展科技活动,被称作“没有学会的学会活动”。河南省农学会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吴绍 揆教授被下放到商丘县劳动期间,帮助农民办起了科学试验站,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使贫穷落后的五里扬大队变成了一个高产稳产的生产队,该试验站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先进单位。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面对国家科普工作的一片凄凉萧瑟的衰败情景,更是心急如焚,大声疾呼,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向作政府报告的总理呼吁: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10年“”的严酷岁月里,我国科普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类科普活动基本上停滞下来。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消,人员被遗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1970年,全国总共出版了《科学实验》和《科学普及资料》等两、三种科普杂志。各地科学小报在“”当中亦被统统砍掉,使科技报刊事业遭受严重摧残。1972年后,情况才稍有好转,有少数地区由当地科技局主持复刊,并改名为“某地科技报”。

2-4 恢复发展时期(1976—1990)

10年浩劫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协得到恢复,科普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7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活动,由此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科学普及高潮的序幕。活动期间,黄子卿、杨乐、张广厚、闵恩泽、林兰英、胡传锦、蒋明谦等著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参加了座谈会,鼓励广大中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打好数理化基础。这是一次推动青少年科普的大型活动。谈话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科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参加谈话会的科学家们相继收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生、知识青年和一些教师、家长的1000多封来信。这期间,新华书店有关数理化的参考书、自学丛书,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该谈话会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后相继有9个省市举办了类似的谈话会,初步掀起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高潮。

1978年3月2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科协和学会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要求“科协和各专门学会要运用一切手段,密切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要求 “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组织青少年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实验活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潮和科学技术浪潮的到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国工作重心的全面战略转移对科普工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在这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任务面前,”中国科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距1958年第一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整整22年后,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背景下终于在北京召开了。大会确定了今后科普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基本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应当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面向生产,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普及的内容要从生产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注意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知识,以及有关计划生育、保障人民健康和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规定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我国科普要从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为发展振兴经济服务,从而为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发展方向。在1986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一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在今后五年这一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协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在农村,“要努力适应广大农村对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新要求,配合‘星火计划’,抓好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帮助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在城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五年内争取帮助1万个城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繁荣科普创作,评选优秀科普作品,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向工人、农民传授技艺的科普教材,继续开展破除迷信、卫生保健和其他日常生活化的宣传普及活动。”

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而且“各地实践表明,这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强大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我国的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在科协三大召开之际,全国已组织成立了4.1万多个乡镇科普协会,6万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会。“他们在各级科协和学会的支持指导下,从技术承包入手,通过科普宣传、技术服务、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由技术能手牵头,普及适用技术,带动广大农民科学务农,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脱贫致富,” 这一时期,中国科协共创办乡镇农民技术学校13000多所,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的农民达到8000多万人次。至此,随着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大量建立和发展,全国完整地建立起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乡镇科协(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基础的农村科普网络体系,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科技扶贫、技术服务等项活动得到了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的手段、形式也日趋多样化。8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的科普宣传车发展极为迅速,这种科普宣传车装备有电影、广播、展览等设施,专门运送科技人员携带科普资料下乡开展科普工作,到1987年一度增至638辆。日益增多的科普车奔驰在全国农村各地,对“老、少、边、穷”地区产生的效果尤为显著,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同时,大量的科普配套服务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科普服务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这一时期,科普的研究、创作、出版事业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科普研究所的前身)相继成立。1978年,科普出版社重建,在此后10多年里科普出版社共出版科普图书2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先后创办、恢复和出版了科普期刊7种,即《现代化》、《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创作》、《科学大观园》、《大自然》、《中国科技史料》、《气象知识》等。 同时,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读物,有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并且科教电影、电视片也纷纷问世。仅1979年和1980年两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集、科学电影剧本、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就远远超过了“”前十几年里的总和。全国科协和学会系统主办的科普期刊达到76种,科技小报42种,加上其它部门和单位所办的科普报刊、科学副刊、专栏等总数不下几百种之多。 1984年,我国十大畅销书中就有两种是科普图书,一本是《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发行142万册,一本是《养鸡500天》,发行123万册。

在这段时期里,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复苏和蓬勃发展,对科普的理论认识和探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发出了建立科普学的呼吁:“科学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已经有了二十八年科普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科普学’这一名称?” 1979年,在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上,周孟璞、曾启治宣读了论文“科普学初探”,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科普学与科学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的关系,并建议从理论科普学和应用科普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曾二人再次提出了创立和开展研究科普学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参会代表的赞同。这样,建立科普学的问题就在我国公开提出来了。

科普学的提出引发和促进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探讨。同时,我国一批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家的科普作品选集、文集相继出版,对我国科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问题,如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科普工作的内涵、科普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也纷纷发表见解。钱学森认为,“学”就是要找出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科普学实际上是科学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性质上也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教育学。 袁清林则通过把传播学上著名的r•布雷多克模式的7个问题(即谁,说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进行,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转化成为科普学体系结构的7个要素,从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自谐的科普理论体系框架。 我国的传统科普观也因而在这一时期得以逐步形成。在我国,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简称,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要普及应用技术。” 因而,“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了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 纵观我国科普事业,可以看出我国科普工作大致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第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职业培训,传授推广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即科普宣传、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相应地,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农村群众。在传统上,我国的科普事业主要是配合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其中大部分时期里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普及推广实用生产技术达到增加产量、发展经济的目的。

2-5 反思探索时期(1990—1998)

1990年9月,中国科协管理中心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的试调查,由此开了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进行国际比较的先河。1992年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首次收入《中国科技指标》(中国科学技术黄皮书)。 此后,每隔两年,即1994年、1996年中国科协均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以及与世界多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对比情况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低下水平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和忧虑,加之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掀起一阵阵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浪潮,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潜在的隐患。迷信、愚昧、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日趋泛滥、频频发生,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在科学素质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国内面临的严峻社会现实状况促使人们把更多希望的、同时还有审视的目光投到了科普工作上。我国的科普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思索、学习、再发展的新时期。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各项学术、科普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驱除愚昧、迷信和落后的观念。” 同年9月,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上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科普作为社会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解脱愚昧,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出我国“科普工作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运行机制,重点是做好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工作。”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当前科普工作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1996年9月,、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就落实94年文件精神再次发出了《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这两篇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在普及内容方面,“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以往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的同时,要把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宣传既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在将科普工作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同时,科普工作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被充分认识到了。

1996年2月,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受到表彰。大会总结指出,科普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同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我国科普工作将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计划,显示出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5月,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的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1996年岁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共5个,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植物所、古脊椎动物所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中心。199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为科普图书颁奖,两部科普著作(《高技术知识丛书》和《简明科学技术史话》)获得了该项奖励的三等奖。 中国科技界更是对我国科普事业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里,在中国两院院士评出的当年十大科技新闻(重大科技事件)中均有有关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事件。 同时,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科学的普及宣传和反对伪科学的活动之中。

国际上,国家政府对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参与以及发达国家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普遍高涨对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1995年10月中国科协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在这前后,国外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科普方式以及对科普的认识、观点被大量介绍进来。在介绍、评价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同时,国内也对我国传统科普工作的内涵和目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开逊研究员做了“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报告,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现代科普的新认识。张开逊认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局限性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其它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使公众理解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解自己是科学的主人,从而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来。 作为发明家的张开逊认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事业的探索、创造、发现和发明之中。

既是天文学家也是科普作家的卞毓麟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普及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1992年针对我国的现实发出了“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的呼吁。 卞毓麟要求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关于我国科普的对象,卞毓麟认为应当是全方位的社会公众,尤其应注意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群体──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在科普的内容上,卞毓麟提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意义(功能), 这一点与国际上测定科学素质的三个层次是非常吻合的。

随着“科普”一词日益频繁地见诸报端,对我国传统科普的概念也出现了新的认识。侯青云认为,我国传统的“普及科学技术”过于从科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实际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和应用,其内涵是十分狭窄的。他建议用“普及科学文化”来代替“普及科学技术”,从而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纳入其中,更明确地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培养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科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科普究竟应当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科普的主体、对象应如何确定?科普的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新时期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科普工作与我国一些传统相关领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在不断促使人们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国与世界的汇合仍在继续推动着我国的科普事业向前生机勃勃地演进下去。

注释文献

蔡元培,《科学界的伟人》序,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文集(科学技术),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399页。

顾毓?,“中国科学化”的意义,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夏季号(第2卷,第2期),第422页。

叶永烈主编,中国科学小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转引自艾华,“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知识就是力量,1979年第1期,第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63页。

转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8页。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暂行组织方案要点──1950年8月22日科代会议第四次大会修正通过,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480—481页。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2页。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文集,第5卷,第345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史,1988年,第39页。

同上,第38页。

丁西林,关于科普会务的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618页。

科普党组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给的请示报告(1958年3月4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23页。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3--744页。

中国科协副主席范长江总结报告,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46--749页。

1959年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779页。

关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几点意见(草案),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874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周培源,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摘要)(1978年3月30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984、985页。

裴丽生,大力开展群众化社会化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八亿农民手里──在“农业(包括多种经营)技术承包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周培源,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72、1273页。

同上,第1273—1274页。

王顺同,在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协会(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1984年3月8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197页。

周培源,团结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6年6月23日),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0年,第1269—1270页。

沈其益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357页。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全国科普座谈会简报第14期,这里转引自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学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涂元季,“我是赞成科普学的”──钱学森谈科学普及,中国科学报(科普周刊),1997年5月16日,第3版;另参见涂元季,钱学森的科普观(下),科技日报,1996年11月3日,第2版。

参袁清林,科普学引论,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页。

1992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数据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技术黄皮书,第1号,1992年),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版。

钱学森,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工作报告(199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4,27页。

科普已进入建立科学文化的阶段──首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科普研究,1991年第6期,第1-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科技日报,1994年12月14日,第1,2版;中共中央、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国科协报,1996年9月5日。

,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领导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2月。

朱光亚,团结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1996年5月27日),中国科协报,1996年6月9日,第二版。

科普著作首次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日报,1997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见“两院院士评选‘96中国重大科技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年第2期,第115页;以及“两院院士评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新闻,1996年第1期,第46页。

张开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128页。

卞毓麟,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1993年第2期,第4页。

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科学,1995年第1期,第23--26页。

上一篇:中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护理协会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