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1:38:51

创作教学论文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艺术不等于科学,但艺术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某些成果来为之服务,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立体投影法以及色彩学、几何学的某些原理。素描在美术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绘画提供基础保障,还可以成为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素描相对于创作的色彩而言,用的时间短,工具灵活,表现力也不弱,用它收集创作素材,勾画创作草图非常合情合理,并且它能够为创作主体的想法付诸画面提供多种选择,是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根本。正是因为学习素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和教师要重视素描教学,采取有效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教师要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素描是一种艺术,然而素描却包含着艺用人体解剖学、艺用透视学等不可缺少的内容,既要应用形象思维又要应用逻辑思维。这就决定了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艰巨性和严肃性,因而教师必须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同时,素描是基础课,也是学生进校的第一门功课,学生中形形的错误认识和不当习惯,自然会在素描课中首先暴露出来。它们不仅给基础训练带来巨大的障碍,也会影响今后的自身发展,因此,在训练中的严格把关十分必要。教师只有端正教学心态,严谨教学,对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另外,素描基础训练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问题,它要求学生在训练中除激情外,还需要理智、冷静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养成严格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强化整体上的联系。所谓整体上的联系,就是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注意艺术直觉与基本技法的统一。一般而言,艺术直觉统率着对艺术规律与造型手段的认识。出于这个目的,素描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和速写训练同步进行,这样穿插安排,较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加强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加强结构训练。结构是一切造型形式因素的基础,是点、线、面、体、空间、色调等因素的组合变化的依据。作为以线为主要手段的结构素描是以研究结构为中心的;以色调为主要手段的明暗素描也同样强调对结构的正确表达。由此一来,树立牢固的结构概念,训练捕捉结构的能力,是素描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结构的训练。为了加强对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基础训练中应该多以中短期作业方式作画,多画结构素描,多作临摹、默写及创作性练习,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将不同的素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素描基础训练与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素描形式的结合,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素描表现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发挥不同形式素描的特点来逐个完成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将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结合在一起。素描是一种平面造型的绘画艺术。将形态变幻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自然对象固定于静态的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学生固定一视点进行作画,又往往最易忽视对对象的空间结构的认识,出现只记录表面的现象。美术创作为了增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帮助他们加深对形象的结构、空间、体积、块面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运用雕塑、立体模型来做示范,并安排适当的泥塑练习。通过捏制泥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熟悉、概括、简化对象,从而更直观、更具体、更明确地理解和掌握造型规律,画出令人满意的素描。

三、结束语

以造型艺术作为基础的素描教学,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素描教学的体系、方法以及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将给素描教学提出新的问题,我们现有的认识和成果仅仅反映今天的水平,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素描教学必然开拓出新的天地。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有了交流讨论的抛砖引玉,学生的思维如洪涌而来的浪花般跃动而出。此时,学生要整合好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料,这是个性作文创作的最好表达方式。从命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遣词造句,学生的文采一一透露于文字之间,简单的复制绝不能达到这种效果,这过程也是文学知识的展现过程。初中作文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江苏省响水县双港中学殷晓海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话题作文,都本着“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原则,鼓励学生寻找源于生活的素材,抒发真情实感,打破传统单一的作文模式,使之迸发活泼的氛围,充分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不囿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产生联想。这样,学生就能张开翅膀,在富有创意的万里晴空看尽万里山水,从而改变以往千人一面的作文状况,写出富有特色,语言流畅的好文章。一方面,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讨论与交流为其带来写作思路的来源,发散他们的思维。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渐模仿然后在加上个人特色,是迈向个人创新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必将努力超脱窠臼,继承创新,摆脱束缚,另辟蹊径,将个人色彩溢于文字间,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整合的文章,凝聚集体智慧,具有可读性,也闪烁着个人作文创作的火花。若是缺乏讨论交流,脱离模仿借鉴,学生的思路不能得到开拓,则作文创作效果不佳。有成就的作家不忌讳模仿,重要是模仿中要有个人特色,才能创作出精彩的文章。

二、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及评改

完成作文创作后,对作文进行批改及评改是重要的一步,而学生对于创作后的文章所存在的缺点不能及时指出,不了解对于自己写出的文章到达什么程度。这时候只能留给别人评价,毕竟局外者清。这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总结经验教训,矫正错误,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传统教育模式来说,这场剧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只能担当听众的一角,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此,要打破一人独霸的僵局。按照新课标理念,作文修改主要分为老师面评与学生互评两种形式。老师面评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展开关于作文的一个交流过程,相互讨论作文中的优点与缺点,这个过程彰显了师生关系之间的互相平等与互相尊重,而学生互批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了解,因为每个学生的阅历不一样,审美观点、作文功底等都存在差异,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双方能从各自的文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实验证明,相比于老师的评语,大部分学生对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较为高,再者,相比于老师,学生批改作文更加认真仔细。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有教师主评、学生主评与师生共评。师主评是教师作为评讲主体,对作文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全面的解读。学生主评是学生作为评讲的主体,可由一人进行主评而其他人进行补充的形式进行。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生共评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挖掘文章的价值所在。特别要注明的一点是讲评要注重激励,要善于发现长处,找出文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另类的创新,将特别优秀的作文打印出来,在学生间相互传递,让大家领略到文章的精彩之处。这样不仅让小作者感受到当作家的愉悦感,而且激励学生之间竞争意识,在竞争同时得到作文水平的一定提高。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关系方面,要发展学生个性,激发思维活力,需要理清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提倡开放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角色转变:努力成为学生生活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经历各种辛酸,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了解学生的动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平等对待,宽以待人,相互尊重。教师不要摆出一副高傲在上的样子,而是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克服在写作中的惰性,从而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铸造出拥有个性,凝聚集体智慧的作品。

三、小结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入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当下的任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而不是一种学习的负担,从而使作文课回归到应有的精彩,学生找回写作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从艺术创作的共性来看,创作素描基础教学的范围,不应是单纯的基础教学。绘画制作表现基础、画面构成表现与设计、专业理论基础等,都应该纳入基础教学的范畴里来。因此创作素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理论基础教学、创作思维训练、表现技法训练、综合材料运用努力训练、思维表达陈述训练、作品归纳与展示训练共六个方面。其具体要求与课时如下。

1.第一单元课题:理论基础教学

创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这包括理论、技法与感受。创作素描作为艺术专业创作的前期课程,艺术创作理论基础更不仅仅限制于,作画经验与步骤之间的讲解。教学目标为: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技法训练等方式将学生逐渐从,基础训练带入到创作思维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将基础课中那些单纯的基础训练转变为在艺术思维指导下创作训练,通过观赏、讲授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剖析一定成功艺术家创作思路的例证;建立起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以速写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改编等一些创作练习的理论指导依据,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和习惯,为进入以后的专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取决于当代学生所具有的特性(强烈的时代性、思维敏捷、易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强等)所决定的。而对与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理论选修课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作为从事创作的理论积累又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具有深层的文化修养不一定就能画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但却能一些其创作的品格。

2.第二单元课题:创作思维训练

创作思维训练它是以区别传统素描对物象的透视、解剖、质感、结构等因素的如实表现,以追求描绘再现和塑造能力而提出的。创作思维训练的出发点是:解放学生的观察力,从自己的兴起点入手,发现并引用物象在画面里的图式结构,用结构的、设计的、意象的造型方式引入想法,并且在这些图式的实验中提炼种种造型因素和可能性,启发学生的思想主动性,在自己对传统写实性素描的基础上“分娩”出自己对物象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观点。在创作思维训练的课程中,每一副作品都是下一副画的实验延续和造型暗示,即每一件作品都是大造型意象框架内的一部分。只是承担的造型因素和分解方式各自不同,这种思维的连续性训练,是学生在过程中随时检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如蒙德里安对“树”的研究方式,毕加索对“牛”的造型系列分析,都能看出画家如何从自然物象的客观形态中提纯出形式语言和符号内容,他们把对物象的自然观察融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客观物象本身规律的一种观念。

3.第三单元课题:表现技法训练

对于创作素描训练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训练单元,首先本人想引用一句话“功夫在画外”。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说,“画画的人基础要扎实,功底要厚重。”但对于什么样的基础才叫“扎实”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因为我们不能将从事写实与抽象表现绘画的人放在一个标准上出评价。本人认为对于审美修养的培养,应更甚于对技巧的偏好,毕竟只有“眼高手低”的前提,才可能在绘画艺术中更具创造与思维能力。吴冠中先生说过“无情时努力画画,有情时奋力画画”,这就是说做画时对“有感觉”和“没感觉”两种状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该个单元的训练中,教师因结合理论单元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人文审美意识培养,以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主见,有思考,有兴趣的进行多种尝试。再则并是探索与分析各专业表现技法的特性与同性找与自我表现最融洽的方式。当然,学生的资质不同,在几周课里不可能解决他们的每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对他们树立学术理想也是很重要的。

4.第四单元课题:综合材料运用训练

本单元训练的要求即是,打破学生对素描表现媒介转换的意识。要积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突破素描仅仅是作为基础训练的概念,将其上升到作为“架上绘画”的范畴里。这一阶段,学生将要运用的材料多样,有色粉、丙烯、水墨、水彩、水粉、油画棒、麻、沙子、石膏、旧画报等。这些材料在丰富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的同时,提高和增强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但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混乱与不和谐的画面,这恰恰说明学生们对于他们自身在处理想法、造型的手段以及与材料的结合上出现问题。还需要在对于材料的运用和画面的把握还有整体想法贯彻上都要进行认真推敲和思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从早就培养关注材料,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艺术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5.第五单元课题:思维表达陈述训练

从素质教育来讲,培养美术工作者,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理解力、创作力、与表达力。全面提高他不同于常人的艺术修养。在创作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交流、探讨各自在实践过程中甚至在思考过程中的想法与心得,并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中吸取精华,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多思考、善于表达、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的好习惯以最终为培养能画、能写、能说的艺术家而做好前期工作。

6.第六单元课题:作品归纳与展示训练

俗话说“三分长像,七分打扮、三分画,七分裱”,对于如何整体、系统的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这也成为创作素描课中要涉及到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尝试不同的题材与表现方式,慢慢的沉淀下来最终发现在一定时间里自己所要的“东西”或者说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一个“点”不断的发展成为一根“线”最后成为一个“面”的创作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该课程快结束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作品整理、调整从具有“思维延续性”与“发展性”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再精彩的作品,它的精神文化承载量是有限的,有时间宽度的系列作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二、结语

“基础”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性,在多元化的今天对于绘画者来说“基础”不是如实再现客观物象写实的能力,更不是“形态到位”“空间强”等一些框框条条,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需要。创作素描课程通过短短的72课时,七个课题训练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立马成为一位艺术家,但它解决了在习作的过程中融入创造元素、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意识的正确性。为学生的表现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发挥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学生的艺术潜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拓展和解放,为学生成为将来的艺术家制造了一种可能性。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

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小学、初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高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古典、民族音乐。如果要将电脑音乐创作作为一个环节切入,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同时占有适当的时间比例。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处理好这一类创作课与传统课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它在教学中的很多作用是其它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为了开展创作课教学,也必须在传统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有关的知识的铺垫。创作课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曲家;学会作曲也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开展此类创作教学旨在提升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巩固、发展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在此类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丰富积累 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神奇的泥林,观赏美丽的查干湖;观察日出日落、蚂蚁搬家;倾听鸟语蛙鸣、细雨缠绵;感受彩霞的绚丽、泥土的芬芳;赞美青松的挺拔无畏、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访问各界人士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一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洋葱头历险记》、《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小鲤鱼跳龙门》等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二是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少儿节目、《动物世界》等等,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二、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母亲》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感受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著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训练,教给小学生学会汲取“养料”的方法,奠定一定的写作基础,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及勇气,小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论文;修改;要求;内容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也就是说,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科研或者晋升的需要,教师一般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文,而教学论文要达到发表的标准,一般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文章初稿写出来后,只算完成了第一步,要达到发表的要求,还要做大量的修改和加工。俗话说,写稿不易,改稿更难。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好文章。许多名家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大多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要想让他们创作出好的教学论文,除要引导他们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外,引导他们对文章作加工修改同样重要。一篇好的教学论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对初稿经过多次反复推敲、修改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心地反复地对已初步完成的论文内容进行推敲和修改,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下面笔者谈谈教学论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一、教学论文修改的基本要求

教学论文的修改是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对自己和阅读者负责的体现。写完教学论文初稿后,不仅要对文章的标题、论点、材料、结构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符号都要细加斟酌。在进行论文修改时,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难以割舍,明知是多余的,却因为是自己花了许多心思写出来的,总是不想删去。其实, 从一定意义上说, 论文的修改就是对原文进行删削。对已经写成的论文进行删芜去繁,可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简练。在具体的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认真地自我审阅、自我修改。在教学论文写好后,我们不要急于修改和匆忙发稿,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经过思维沉淀后,再用苛刻的眼光,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比较客观地审读,这样才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学论文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又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而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编辑的位置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教学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从而达不到修改的效果。

二是在论文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行家审阅,以征求来自更多方面的修改意见。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现,旁人却很容易看出来。在请别人阅读指正时,态度要诚恳,抱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别人才会以诚相待,给你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对于他人提出的意见要进一步消化、分析、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通盘考虑,据弃自己的成见,吸收他人真知灼见,努力寻求其中合理性的因素,认真进行修改,使论文质量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

二、教学论文修改的主要内容

修改就是对论文初稿的再加工、再创造、再提高。其目的是要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尽可能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修改涉及论文写作的所有方面,发现初稿中有什么问题就修改什么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修改有四个方面内容:修改论文题目、修改论文材料、修改论文结构、修改论文语言。

(1)修改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是主题的直接反映,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论文的撰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要检查论文的题目是否对全文有很好的概括。是否准确、新颖、醒目、精炼、简洁,是否有新意,文章是否吸引人关键在标题。好的标题要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比如“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 “新课改的纲要”等这类题目范围就太大、太空泛,不宜作论文题目,要做到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主题,一读题目就有个性、吸引人。这是修改论文的重要环节、重要部分,也是决定一篇文章能否点亮编辑眼睛的关键。此外,论文题目所包括的论述范围应明确,文字应具有相当的概括力,在一定程序上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修改论文材料。修改论文材料是对文章引用材料的增加、删节或调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事实,是论点成立的依托。因而在修改时,一要考察材料的必要性,即选用能说明观点的材料,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是必要的、合乎逻辑、且有说服力;二要考察材料的真实性,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积累的。对疑点和前后有矛盾的地方,要搞清楚、弄明白,把失误、失实的材料给予删除或准确改写;三要考察材料的合适性,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从而把不足的材料补足,对空泛、陈旧、平淡的材料进行调换,删除不实的和与文章主题无关的材料。对于缺少例子或材料不足以说明论点的,就要增补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新例子和材料,使论据更加充实。

(3)修改论文结构。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形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论文的思考步骤。论文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表达效果。调整论文的结构就是要把握全文的布局和安排,审视论文中心的突出、层次的分明、段落划分的清晰,检查开头语和结束语前后的对应,以及各段落过渡的衔接。对结构的修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开头、结尾要完整。一篇论文有内容提要、开头语、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不要把开头语搬到内容提要里。有的论文把开头语和结论写在一起,没有了结束语。修改时,应该各就各位,协调一致。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鲜明有力的结尾,更要有通过材料进行分析的论证。论文的开头一般应当开门见山说明论题,或开宗明义提出基本论点。但许多论文的开头难以做到这一点,常常出现兜圈子、说废话、久久不能入题的毛病。这就需要把废话删除掉,突出主旨。结尾是全篇内容的结束阶段。如果论文不重视结尾,三言两语、虎头蛇尾,就会损害全文形象;或是当断不断、拖泥带水,就会给读者留下画蛇添足的印象。对于这些不理想的结尾,作者都要用心修改好。

调整层次和段落。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划分和安排合理,这是对一篇论文结构的基本要求。审视层次是否清楚和思路是否流畅可先从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若论文不设小标题,则应该从段落内容去判断,去看看文章内容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去看看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安排的条理,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删去重复和矛盾之处,补上缺少的内容,达到全文意思的连贯通畅。 如果论文的层次和段落划分不当,排列混乱,意思不连贯、论证缺乏逻辑性,那么就需要拆散原来的结构,重新设计全文。通过调整层次和段落,使文章脉络清晰,富有层次和逻辑性,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4)修改论文语言。论文写好后,作者应通读全文,把好语言文字关,在通篇统一的考虑上,不留全文概念不一、论述自相矛盾、语句上下脱节的表述,要让编辑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作者较强的推理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增加编辑选稿的概率。要仔细推敲和锤炼字句,使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更好地表情达意。反复推敲修改语言时要做到:一是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把重复的地方改为精练、简洁;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修改那些生造词语、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文句。消灭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自造词。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力求语气一致,上下贯通,通顺流畅;三是语言的可读性,把平淡的改为鲜明,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把含混、笼统的改为清晰、具体。

参考文献:

[1]廖肇银.用心成就教育文章[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9,(7)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55-01

长期以来,一些美术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美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因此学习与生活脱离,还有就是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欲和创作欲。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论文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论文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论文形式、教学论文内容、教学论文办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二、诱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想象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一旦张开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形象思维的天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通过精炼而艺术的语言,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及创设好的艺术氛围,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象,包括对美术创作的内容、色彩等的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作品就缺乏学生自己的特色。

三、鼓励求异,保护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范画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样葫芦”,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创造性、缺少个性。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突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突破范画等的约束,敢于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当然,适量的临摹练习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学生作品显得幼稚、荒诞或丑陋,但这恰恰是他们的创新意识的流露,有的说不定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及时予以保护和激励,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或将这“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指导,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并非毫无约束的自由发展,创造力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及学生的不断努力。就指导而言,1、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鉴赏及艺术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2、在绘画等技能、方法、步骤及构形、着色、想象等方面强化指导;3、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用实物实景以指导,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4、通过课外活动加强指导等。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思维的源泉,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首先就要分清教育论文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育泛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联系。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有时还特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学则指师生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因此教育论文与教学论文内容方面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前者着眼于宏观、整体,人的关系、思想观念,侧重思想转变的过程、方法、策略、措施等等;后者着眼于微观、局部,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等操作环节,侧重于认知过程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我们教师一般侧重于后者,也就是写教学论文。根据我撰写、投稿的经验《山东教育》就适合这方面的论文。而《当代教育科研》、《基础教育改革》一般不接纳这样的文章。

至于怎样才能符合发表的要求,达到发表的目标,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让读者有所借鉴,更重要的是让编者觉得值得推广,我谈一下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倾心教学,注重微迁移创新

每一节课都是我们创新的契机,正是有了“上课”这个环节,才使学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有材可积,有花可放。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从导语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思维发散,结束语的提升,处处潜藏着微迁移创新的真谛。然而何为微创新呢?下面的例子就为大家很好的解释。

1.把已有变为“己”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在谈到微创新时说到:“《祝你生日快乐》歌,中外传统唱法都是你,如果依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把你换为具体的称呼,比如,祝妈妈生日快乐,祝爸爸生日快乐就更为亲切。”这就是一种微迁移创新。再如:仿写文章。举一个最简单得例子。教语文时,我曾经出过这样的作文。我说总述句:今天天气很冷。让学生写一写热的程度,但不允许出现“冷”这个字。启发学生分组写天气状况,写人们的穿着打扮,写冷的现象。在分解了肢体得情况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一组写天气:有的学生写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里冻了厚厚的冰,窗上结满了冰花,校门口的小树刮得摇摇摆摆。

二组写穿着打扮:有的学生写

同学们穿上了新棉衣,小红戴上了棉帽子,小刚围上了大围脖,小明戴上了大口罩。

三组写冷的现象:有的学生写

小妹妹的脸蛋冻得像苹果,小弟弟的小手冻得像胡萝卜,小青冻得直跺脚,只有小军昂着头挺胸走在前面,好像和寒风在比赛。

然后,我再说总述句:今天天气很热。同学们依据冷得程度写写热的程度。他们在了解了写作的思路后,从天气,穿着,现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教学写论文也是如此。这种微迁移创新容易使我们摸到写作的规律,找到下笔的切入点。

2.让教学片段成为微迁移创新得载体。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点滴闪光点,进行点拨、引导,宽泛的教学内容放的开,收得紧。这样学生就会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发表在《山东教育》上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写到:求索如歌,让歌声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这个分论点,引用教学片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事例,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方法,让求索如歌的小论点鲜活起来。为了论证“快乐如歌,让歌声带走烦恼,留下七彩阳光”分论点,引用教学片断《情绪是可以调控的》课例,引导学生利用歌曲《明月几时有》、《无所谓》、《友谊天长地久》、《真心英雄》、《老爸》等做情绪的主人,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到目的、产生共鸣。从而成功实现微迁移创新。

这种利用已知引发未知再到学生自发的创新的方法,不禁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

二、善于积累,勤于动笔,习惯提升

1.利用教学之便。大家都知道,写文章需要大量的素材,那么素材从哪里来?我认为最重要的阵地还是课堂。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总起来说是不可取得。一些好的文章借鉴可以,拿来要不得。总之,要想写出好的文章,还是回归到我们的教学,每一课时都有教案,导学案,或腹案(也就是心中的计划)。一节课下来,成功与否,自己都了如指掌,教学札记、反思、心得就成了我们积累的阵地。把震动过你的新理念作为选点;把引起你警觉的现象作为选点;把你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选点;把你最感烦恼的问题作为选点等等。如果遇到特殊的一节课,比如每学期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等等,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多采用集体备课,别人的课堂实例,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论文撰写的素材,同时也促使老师们相互学习,善于实践,乐于比较,取长补短。

2.养成摘抄习惯。建立摘抄文件夹,或琐事记录册。分门别类存储信息,养成随手记录、摘抄的好习惯,在撰写论文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平时积累材料要加以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真正在价值选择中冲浪,才能为我们在以后的论文撰写中劈风斩浪做好充分的准备。

3.增强理论思考意识,提高写作意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清当前的教改动向,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哪些问题即将成为教学的热点,哪些做法可以解决大家公认的难点,从而提高认识,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规律,储备论文素材。我们说图画艺术叫“意在画外”,戏剧艺术叫“功夫在场外”,撰写教学论文也同样如此。我曾读过一本有关重视教师理论思考的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文中说到:“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重视理论思考。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缺少理论思维就像盲人骑马,就不能在从万紫千红、瞬息变化的教育现象中抓住契机。更不能高瞻远瞩、胸有成竹地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解释教学现象,反思教学经验,生成教育思想,我们一线教师拿起笔来,把工作中的感受、体会记载下来,通过深入研究,反复思考,写出要和别人进行交流讨论的文章,是完全可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写作一篇论文应注意的六点

1.选题立意要得当。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俗语说“题好一半文”。 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撰写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选题的重要性。选题立意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关注课改实施的前沿。

二是要确定论题的内容。内容要自己熟悉的,亲身或通过观察他人得出的教学经验。

三是确定论题的范围和难易。题目宜小,不宜大。当然在写作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视野要广,下笔要小。同时要了解别人的成果,吃透自己得理论。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就像蜻蜓点水,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那么这篇论文就一定有份量。

2.论文要符合科学性、新颖性。教学论文最活跃的生命力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性的理论或观点对社会最有启发教益,有独特的见解,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闪烁着智慧的精华,对教育教学才有实际的运用和借鉴价值。比如,多年前主席提出“创新教育”,当年也进行了很“热闹”的研究,且也已经有了不少“定论性”的成果。而现在提倡的是“课改”,如果再写创新教育的意义就没有价值了。这类文章充其量也就是一般的应付,没有发表的可能。再如,“课改”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现在要写的应是如何科学实施的问题,可是仍然有不少人还在写关于课改重要性的文章,就太过时了。由此可见时效性在撰写论文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专业术语的新颖,比如“教学大纲”已被《课程标准》所替代,六年的实践,使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在撰写论文时就不能援引“教学大纲”。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比较前沿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选择那些教师们普遍关注,能够牵动大家心弦的或是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来写,当然在使用语汇上也要注意时代性。

3.教学实例要典型。在教学论文中,教学实例运用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观点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是要有相应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例往往是为说明问题而精选的典型事实,一般常用个人在教学中经历过的例子,也可以采用他人实践的例子,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我们一线教师最适合写实例性文章。当然不能就事论事,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化感性为理性。我最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的《拓展与延伸》中运用的事例:学习《亲社会行为》一课,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具有代表性亲社会行为特征的图片,如爱心捐助、献血、帮助孤寡老人等,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幸福;收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鼓励学生仿写身边的感人事迹,有的写老师,有的写同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上拓展延伸今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好多电力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谱写了一曲曲感动中国的爱的赞歌,播放带有画面的《爱的奉献》的主题曲,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引用《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一课教学实例,为了让学生对青少年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我利用了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个小动画《流星雨之夜》,这个小动画把图、文、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地被教师营造的情境所吸引,自觉得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这个小动画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一课时,我在网上收集了反映人类环境的大量图片,把它们分成两个主题:“我们美丽的家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用现代教学技术呈现出来,给学生鲜明的对比。其中包括有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我国第一批生态移民”等图文信息;“土地沙漠化”、“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视频;FLASH动画音乐“地球之歌”等。这些事例都是平时课堂上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典型地论证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速思想品德课的信息化”这一分论点。

4.写作思路要清晰。教学论文的写作,我们一般要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然后撰写初稿,通过反复修改,最后定稿,从而保证教学论文写作思路的清晰和流畅。

(1)拟定提纲。拟定提纲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等等。

(2)撰写初稿。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使文章的格调、风格始终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语言、文字上的重复。二是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

(3)论文结论。结论要有精彩之处。不但要概括提升全文,更重要的是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曾记得好几年前,听一位老教师上作文示范课时,他讲到:“龙头要精练,猪肚要丰满,凤尾更要亮丽。所以说,凤尾既是一处戏的高潮,又是戛然而止的结束。一定要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意念。

(4)锤炼语言,反复修改。论文的语言,固然以严谨平实的议论风格为宜,但也不能缺少文彩,不妨让它鲜活一些。既有缜密质朴的传道之风,又有鲜活有趣的围炉之语。鲁迅说:“文章是三分写,七分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初稿完成以后,可以放一放,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审阅和修订。最好是把自己的初稿送请同行老师征求意见。我在写论文时,最注重这一点。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此,我非常感谢司立霞老师,可以说她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正是有了她的指导,我的的才能如此顺利。

一篇文章反复推敲、精心修改,一能防止疏漏,二能充实提高,文章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

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类似或雷同,有无创意与新意等。对材料进行增、删、调,使文章血肉丰满,让观点立之牢固。

修改结构。要使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主次、详细等各个环节合理紧凑。

修改语言。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学术性、可读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确、精炼、简洁、专业,努力做到字字准确、句句充实。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而应多用专业术语。

5.格式要条理化。处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作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读者是知识接受的主体,这是一种二元并存的状况。如果你提供的知识产品不被读者所接受,就将无声无息,形同废纸,成为无效劳动。在信息海洋中,人们将用最少的时间收集最有用处的信息和知识,因而当前的论文出现了标题化和条理化的趋势,这适应了读者选择信息的需要,有利于论文的快捷传播,也利于评阅专家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论文的条理化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1)标题化──分列小标题,有的甚至用一两句话的提要作小标题,使全文主旨从小标题中清晰显现,一目了然。

小标题一般可采用如下方式:

A、短语式(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

B、对称式(采用对称的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

C、陈述式(用陈述句的形式,各标题的句子可长短不一)

D、组合式(两个短语或两句话连结在一起,共同点明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前后两部分常用破折号连接)。

(2)条文化──条文化不仅能使论文作者思想显示的更加清晰,对读者也很重要,能使读者对新的知识信息有条理地吸收和储存;有时,这些清晰的条理十分有助于社会实践。尤其是介绍的方法十分具体且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使人一看就能理解和记忆。正因为这种条目清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目了然的论文的优点逐步被发现,过去那中恣肆,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正在被逐渐代替。

在文章序号方面,一般的文章使用两级序号仅用“一”、“1”即可,三级则再添加“(1)”,四级以上再使用二级的“(一)”。

如果论文条缕化意识比较薄弱,从头到尾没使用序号,或者只是使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这些主要用于段内表述的方式,常常是第一页使用“首先”后过了三四页才出现一个“其次”,这就使审阅者不易抓住文章的纲目。至于字体,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正文一般采用宋体或仿宋。因为这两种字体是公认的爱国字体。醒目、美观。

6.投稿要有的放矢。要投其所选,投稿就象推销你自己的产品,应考虑到“投其所好”、“门当户对”,避免盲目性。投稿前,应了解各刊物的级别和栏目内容,物色与论文对口的栏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教学专论的栏目,多为专家论文,一般作者不易发表;像《山东教育》的用稿分门别类,有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教材的建设性使用方面的,有关教学体会的文稿,应投到有“教学随笔”或“经验交流”栏目的刊物上等等。

借用浙江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王舒所说:“目前,学校很重视教科研工作,因为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好途径,而论文是教师教科研成果较好的呈现方式,教师论文应来自实践,应是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实践的理论升华。教师的论文不是教育理论的“高端”发现,而是要强调教育理论的“终端”运用和结合实践的创新。”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撰写教学论文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走进课堂,走出课堂”的实践中,处处是事例,样样是素材,大家只要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大胆写作,一定能取得成功。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近10年来,笔者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依托,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勤于撰写专业论文,并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化学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及其实验的文章近百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谈谈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经验,以期对青年教师抛砖引玉。

一、开展教学研究,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文本

一般来说,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教学和教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发现论文选题、激发写作灵感、筛选创作素材,这样谋篇布局也就变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撰写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一篇教学设计要想发表,必须充分体现简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绝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上使用,要结合同行的评价和学生的反馈等进行修改。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案,投稿后发表的可能性就较大。

例如,笔者备《复习“物质的分类”》这节市级公开课时,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多了要分班,知识多了要分科,生物多了要分种,物质多了要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分类”(虽是寥寥数语,却点明了主题)。“随堂演练”这个主要环节是这样安排的:通过播放《爱拼才会赢》歌曲,过渡到随堂演练(采用抢答的形式);视频播放结束后,课件上出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三句经典歌词;歌词中的15个字分别链接了一道中考模拟题,抢答到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字,就打开了一道题目。这段视频承上启下、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教育学生。

依据上述预设,这节复习课上出了精彩、显出了新意、获得了实效,完全避免了简单重复、“热剩饭”、枯燥做题等弊端。课后,笔者根据反馈意见将教学设计进一步润色,投稿后不仅发表了,还被《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近年来,笔者承担的公开课和考评课有十多次,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或说课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投稿,大多公开发表了。

2.改进化学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创新实验的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移植法、组合法、替换法等),从而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例如,沪教版“化学变化的现象”实验,就是利用“煤油燃烧”“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这三个小实验来说明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是,“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污染较重;硝酸银试剂价格高、碘化钾试剂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而且上述实验没有体现化学变化放出气体。于是,笔者利用缺点列举法和替换法改进了该实验:用发光、变色、冒烟、放热的“镁带燃烧”实验代替“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用既产生红褐色沉淀、又放出气体的“硫酸铁与小苏打反应”实验代替“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实验。

另外,笔者还用缺点列举法改进了“二氧化碳灭火”实验,用希望点列举法设计了“氨分子扩散”实验,用移植法研制了“检验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装置”,用组合法设计出“气体爆炸实验仪”,用替换法设计出“排石灰水收集尾气”等,这些实验创新方案都先后发表。

至今笔者已发表实验创新类论文近30篇,由这些成果汇总的“初中化学实验装置创新研究”,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3.撰写科普作品,提升化学素养

撰写科普文章,可以提高学科素养,充实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情境;把科普故事用在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至今笔者已发表科普文章近40篇,这些文章主要来自于备课时收集的教学资料。

例如,笔者备《常见的盐》这节省评优课时,收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整合、加工后,写出了3篇科普文章并先后发表。其中《我国的食盐资源》和《漫话食盐的用途》这两篇知识短文,内容浅显,适合中学生阅读,就投给了教辅类刊物;《绿色农药波尔多液》一文,介绍了波尔多液的来历、杀菌机理、配制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写作角度新颖,内容充实,有深度,学术性强,于是投给了化学专业类期刊。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文章以叙述和说明为主,它涉及的事实(尤其是化学史、科学家轶事等)固定不变,所以绝不能把收集的素材简单堆积,应善于在领会原材料的基础上整合,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命制原创题目,提高命题能力

组题不能总是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必须学会命制原创题。笔者在命制原创题时,注重选取与初中化学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和专业文章作为命题材料,注意关联巧妙、铺垫适度、设问恰当,并最终达到“知识无错误、表述无歧义、内容无超纲、导向无偏差、答案无争议”的要求。

近年来,笔者已发表80多道原创题,并凭借着自己对命制原创题的深入思考与丰富经验,撰写并发表了《浅探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论文。

5.参加评课活动,丰富教学内涵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名特优教师)既要能上好课,还要会评价课堂教学。听课时,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准确诊断;评课时,实事求是、尊重教师、讲究艺术。成为特级教师以来,笔者已听了300多节公开课、评优课和随堂课,点评了其中60多节课。笔者从听课、评课活动中吸收了营养,得到了启示,补充了能量,丰富了教学内涵。

例如,某教师在主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竟要求学生分组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显然,该探究没有悬念(课本上就有现成的装置)、没有必要(涉及水平层次要求很低的知识)、没有价值(学生根本不具备设计这类实验装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评课时,对探究课题的选择提出了导向性意见:探究的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动结束后,笔者根据自己的听课资料和评课感悟,连夜写出了《初中化学不需要这样的科学探究》论文,投稿后也很快发表。

为了提高评课水平,笔者还注重广泛学习,力争每一次评课都能言之有物、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以理服人。笔者根据自己的这些评课经验,撰写了《例谈化学教师评课的原则》,已公开发表。

6.承担课题研究,引领专业成长

近年来,笔者注重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不仅长年有自主课题,还主持了七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每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都能发表,并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例如,2000年参加首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时,学员中专家云集,笔者非常渴望成为名师,于是申报了课题“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培训班学员的丰富资源,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情况,使研究如期结题。研究成果之一《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另一成果《浅探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获中国化学会的论文评比二等奖。这些成果得到了师训部门的重视,引起了许多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社科成果奖,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熟悉写作技巧,善于在教学中创作论文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仅要有创作热情和写作基础,还要熟悉一些写作技巧,尤其需要脚踏实地、不畏困难。

1.选题抓小放大,内容贵在创新

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视野等局限,研究课题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宽,正如一位行家所言“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打井”。笔者的论文选题都很小,如《“常见的盐”教案》《“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的改进》《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另外选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

写论文贵在创新,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真正体现创造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如果人云亦云、缺少主见、东拼西凑,那种文章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切记:千万不要抄袭,否则那将是你一生的耻辱!

2.灵感抓住不放,文稿快写慢磨

论文创作需要灵感打开思路,尤其是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急稿,更应抓住灵感、速战速决,力争达到“别人还在想、我已笔下有”的效果。像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热点问题、期刊论文中的漏洞、化学实验中的创新、上课后的反思、听课时的感悟等,都是写作灵感的源泉。

例如,有位化学教研员撰文认为: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若烛火由高到低熄灭就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观点引发了笔者的深层次思考,于是夜以继日地论证,终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下转页)

(上接页)

只要在高于烛火的位置缓慢倾倒二氧化碳后有烛火熄灭(烛火怎么熄灭已无足轻重),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笔者立即把自己的论证过程,写成图文并茂的论文《由“烛火异常熄灭”引发的思考》,投稿后很快发表。

文稿有了雏形,再不厌其烦地打磨,力争论点、标题、素材、字句、语序、图形、标点符号等都恰到好处;也常常请教同行和专家,指点迷津;有时候还要冷处理几天,以期有新的发现。在确保文章无可挑剔后,再投稿。事实证明,“千锤百炼产好钢,快写慢磨出华章”。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人都对运动员使用的“镁粉”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立即着手撰写论文《水合碱式碳酸镁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其间查阅了大量有关“镁粉”的资料,并亲自找来“镁粉”做实验。奥运会闭幕时,完成6 000多字的初稿;随后几个月20多次易稿,确保了论文“内容充实具有创新性、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文通字顺具有可读性”,因而在核心期刊发表。

3.笔耕持之以恒,甘耐寂寞寒暑

做文章虽然不像曹雪芹说得那样“字字看来皆是血”,但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尤其来灵感了或有约稿时,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也要立即记下来。撰写论文时,还要甘耐寂寞、心静如水,绝不能受花花世界的干扰,更不能浮躁不安,一定要做到“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近十年来,研究中的辛苦笔者几乎没有感觉到,品尝到的都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舒畅。

三、结束语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完成教学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从而永葆特级教师的先进性、示范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丁步洲.论文写作:研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素养[J].教学与管理,2009(12):23-24.

[2] 张肇丰.教师为什么要写作:关于写作与研究关系的学理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1(4):41-42.

[3] 范杰.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谈化学教研论文的撰写艺术[J].化学教育,2005(8):41,64.

[4] 李德前.复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8):39-40.

[5] 李德前.沪教版“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2010(7):5-6.

[6] 李德前.“常见的盐”教案[J].化学教学,1998(3):26-28.

上一篇:市政工程范文 下一篇:医院绩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