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1 16:58:35

城市应急管理

城市应急管理范文第1篇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黄以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最关键的应该是以业务协同为中心。

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庞严冬:政府信息办要弥补以条为主时所欠缺的横向互联和业务协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培训处处长董国平:在投入资金以后,应探索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来的运作机制。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副主任王威:应急管理系统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先进越好。

广州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志丹:任何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要看成一个战役。

4月9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3人氟乙酰胺中毒,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调运解毒药品;

4月16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一煤矿透水,12人被困;

4月16日,紧急启动四级响应,应对四川严重风暴灾害;

4月16日,上海一工地发生食物中毒事件,62名工人被送往医院就诊;

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

4月16日,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发生一起火车与小公共汽车相撞的交通事故,13人死亡,6人受伤;

……

这个世界并不太平,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城市应急的问题是城市管理过程中非常现实和急迫的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现代城市必须加强应急管理,而应急管理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4月18日,《中国计算机报》举办的城市应急管理圆桌论坛吸引了相关专家、企业和用户,围绕城市应急管理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1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曾有一个电子政务培训班,希望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统一认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但效果很不理想。在总结的时候,大家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所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和各位学员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其实反映了城市应急管理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脱离个性谈共性。

没有任何两个应急事件是相同的,并且不同城市之间的应急需求也各有特色。因此,城市应急管理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某些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为了保一方平安的,这种系统是综合性的,并且层次比较高。城市的应急中心或信息中心所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一般属于此类。即便是这种综合类的应急管理系统,在一些特殊区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更多地呈现出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特点。此外,还有一些为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以及为奥运会、世博会等特定事件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南宁市是我国较早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的城市之一。据了解,去南宁参观学习应急管理系统的人已不下万人。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副主任王威总会向前往学习的人说,城市应急管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因城市的客观条件不同而不同,系统的方案设计要与各个城市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100万人口的城市与1000万人口的城市之间,或者经济欠发达城市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其应急管理系统的构架就会不一样。有的城市各个部门的子系统已经建立得非常完善了,为实现应急管理所需投入的资金数量可能就不会大了。应急管理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有的城市是由政府直接管,有的则委托给信息办或公安部门管理,还有的也可能会委托给公司来运营。

但是从信息系统的建设角度看,其实应急管理是有很多共性的。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呢?答案主要体现在应急管理的方案设计中。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黄以宽认为,共性的实现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联动以及统一的机制,推进业务协同,进而实现共性。为体现城市重大风险应急的共性与个性要求、避免预案间的孤立与冲突,可以将城市预案体系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和单项预案。

2如何推进应急资源整合

对一个城市来讲,如果应急管理所需要建设的硬件基础设施,比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视频监控、800兆通信网和指挥车等都已建设完毕,是否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应急管理已经可以奏效了呢?

其实不然。这还面临着资源整合的问题。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战略项目总经理潘迪认为,推进城市应急管理,并不在于缺少资源,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在整合资源方面,业务比技术更加复杂。充分挖掘、合理高效地配置现有资源,贯穿城市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以资源整合带动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应急管理的现实选择。

应急资源的整合是多方面的。在应急系统建立之前,首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资源整合,包括:组织机构、信息渠道、协调网络、救援队伍和保障系统等因素的整合,以便做到高度统一、有效指挥、紧密配合、快速反应,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

现阶段,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生产事故应急、消防、交通安全、海上搜救、紧急医疗求援等力量,成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应急救援机构的运作相对独立,这些部门的应急系统也一直处于分散管理、各自为战的状态。发生紧急事件后,各机构相互间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与协调,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协调、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

这种协同困难难在什么地方?有关专家认为,归根结底是条块分割问题。这里面有“强龙”,也有“地头蛇”,要把“强龙”和“地头蛇”捆在一起,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果希望所有的体制问题解决好了以后,再去建应急管理系统,那就等于陷入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两难选题。

这一组织机构难整合的问题体现了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问题是推进应急管理的首要问题。加强城市应急资源整合,离不开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的保障。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管理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政府及公众的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战略项目高级业务发展经理张红芬给出的思路是,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基于业务流程建立专业联盟。也就是,基于现有的权力分配结构,搭建一个最合适的、能够把各个部门调动起来的应急指挥体系。城市的综合应急管理平台要能够与卫生、交通、治安等专业的应急系统联动起来,并且综合应急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三者,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联盟。联盟生成之后,就要得到政府的授权,在发生突发事故时,执行相应的任务。比如:一个事件发生之后,联盟要启动预案,依据既定流程,对相应的人进行任务分配,每个人可以调动的资源都是有定义的,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执行相应的任务,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事情结束之后,联盟自动解散,当再次发生事情时,联盟再次自动生成。

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城市应急管理是跨部门的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客观上要求整合应急信息资源,加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条强块弱,如何在条块建设不平衡的体系中,加强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是当前推进城市应急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电子政务条强块弱的一个表现就是每个政府部门都建立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孤岛是否是应急管理过程中推进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合作的障碍呢?广东省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庞严冬认为,各个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然后才能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建立共享与协同的合作关系。茂名市在推进城市应急管理的过程中,以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先后协调了40多个部门。

应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应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火、防震、工商、税务、城管、救助等公共服务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当城市出现新问题或事件时,系统如果不能通过增加数据和调整流程来适应新的业务,就会降低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业务支持能力,这对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在建设应急指挥系统的过程中,就将分散在市属各委办局的信息、通信等应急资源加以利用,逐步建立起依托图像监控、无线调度、有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等五大技术系统的市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具备了对社会面的监控、现场图像的无线传输、视频资源整合、无线通信指挥调度、有线通信集中指挥调度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

3如何实现产业化运作城市应急事件可能并非是一些惊动各个方面的大事件,也可能是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一些急需社会力量来救助的小事情。

对于诸多此类的应急需求,政府提供的应急服务很难全面照顾到,也缺少足够的资源,而社会力量则有其用武之地。据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曹宁川副所长介绍,我国把紧急救援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四大类,政府有相关的部门负责这些应急事件。对于其他的一些应急事件,我国将探索用产业化的方式实施紧急救援。

国外已经在采用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实施紧急救援。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紧急救援产业化运作的论证与探索。据曹宁川介绍,他们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种:建立紧急救灾物资产业园,促进紧急救灾物资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引导社会力量生产与存储救灾物资,实现救灾物资储藏于民,减轻政府的负担;面向老年人、农民工或其他困难群体,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救助卡,鼓励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参加联合救助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品牌管理,通过授牌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紧急救助。

目前,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正在规划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把加盟到紧急救援体系中的相关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社会紧急救援机制,促进紧急救援的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应急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运营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南宁在推动应急产业化发展方面采取了联盟的动作。为应对和满足国内急剧增长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产业化市场需求以及后期维护与服务,南宁软件园联合若干家公司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产业联盟,使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中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咨询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市场推广、项目监理、系统维护、用户培训等环节分别由联盟内相应的专业商家负责。产业联盟还整合资源,为联盟内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及其他软件工业化生产所需环境。

应急市场不仅体现为应急服务市场,也体现为应急产品市场。曾有数字预测,应急将会给中国的IT业带来数千亿的市场。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如何实现以业务协同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是此次圆桌论坛的热点话题

4紧急与非紧急是否应该一体化

虽然应急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但并不是时常发生,在没有应急事件的时候,应急管理系统该如何发挥作用?

南宁市和茂名市在紧急和非紧急的应急管理问题上,有点不一样。

南宁市经历了先合后分再共享的过程。一开始运行的时候,南宁市把12345市长热线融合到应急管理系统里,但是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应急管理系统接收了大量非紧急事情的呼叫,占用了应急资源。于是,2004年南宁市把12345热线分离出去,成立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受理市民投诉、维权、城市管理、卫生等非紧急的求助电话,变成两套交换机,分出去以后,应急这块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如果有事件需要做紧急与非紧急互相转变的时候,就通过语音互联的方式进行相互转换。

后来,南宁对应急联动又分别建立了两个小的分项系统,其中一个是南宁市防洪防汛指挥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做出来以后,很多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但是又是相对独立的,当洪水来的时候,可以给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在经过一系列分拆之后,现在用来实现应急管理的数字南宁指挥平台下面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指挥中心:一个是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用于处理紧急事务;第二个是便民指挥中心,就是12345热线,承担非紧急救助的便民服务;第三个是数字城管。这三个部分要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城管要对所有的井、路灯杆都编上号,到时候市民一报警,接警部门就可以马上确定非常精确的位置。南宁市甚至还打算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都实现共享,今后这三个中心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能都是一拨人,政府的编制也不用增加了。

城市应急管理还要强调应用效益,充分发挥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功能。城市应急管理不是一种孤立的应用,要体现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注重应急信息管理和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战时强调应急指挥决策。

而茂名市一开始就强调紧急与非紧急要一体化。所谓“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是指在应急管理和非应急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与非应急管理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联接,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部门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协同与联动。

庞严冬认为,紧急和非紧急,或者说应急和便民,在本质和目标上都是 “便民”,服务对象都是民众,服务主体都是政府。并且紧急和非紧急所需要的资源都来自同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GIS系统统一提供给应急和便民的部门使用,政府网站体现的是应急和便民管理,其后台则是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分工,无论是应急还是非应急,都要接受监察部门的监察。茂名市信息化基础比较好,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基于诸多因素的分析,茂名市最后得出结论:紧急和非紧急是可以一体化的,也是需要一体化的,还必须是一体化的。

在茂名的做法里,应急管理平台要完成数据交换,应急与便民都是独立的系统,只不过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两者互联互通起来,彼此并没有混合在一起,也没有相互替代。各个系统原来该做什么事情,现在还做什么事情,不会出现110还要负责疏通下水道的问题,那是便民的事情。茂名应急与便民服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两个系统的整合,也体现在资源一体化、人员一体化和安全一体化,并且是整个政府统一协调指挥。

无论是南宁的做法,还是茂名的做法,其实最后都走向了共享,并在体制机制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推动,弥补了机制的不足,逐步形成联动的机制。

这种基于资源整合而形成的紧急与非紧急一体化运作有什么好处呢?庞严冬认为,共享应急与非应急的各类信息,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非紧急事件恶化、扩大、升级之前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化解矛盾,防止转化为紧急事件。此外,通过应急部门和非应急部门的联动机制,第一个接到指令的处警员发起其他部门的联合救助,使求救者同时获得所需要的全方位救助,从而减少城市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链接

应急管理与应急联动的区别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构成一个闭环

应急联动建设的目标,是建设能支持应急响应的公共性联动平台,实现应急响应所需的通信调度、信息交换、业务整合和知识支撑。然而,“应急联动”的发展要求不止于简单的联动规模的扩大。“联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服从一个更大的业务目标――那就是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联动解决的是对突发事件的即时性响应和联合处置,而应急管理是有目的、周期性的管理活动,由应急预防(含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四个阶段构成一个管理闭环。审视目前相对形成某些“模式”和一定范围“共识”的应急联动系统,其重点都在于对“应急响应”阶段指挥、调度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以及一些“准备”阶段的辅助;而对于“预防”和“恢复”两个重要阶段的支撑,以及用于形成管理闭环的反馈,都落在了“应急联动”的概念之外。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一个集约化的应急管理平台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办公厅的“总值班室”、“应急办”,还是“应急联动中心”,还是专业化的指挥中心;它们的支撑工作平台都要指向一个逻辑上一体、且能互相衔接的应急管理流程。也就是说,“应急管理”的逻辑应该成为政府的“大脑”,而各种形式的与应急相关的信息系统,则形成政府的“四肢”。

至于“四肢”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例如,可以在办公自动化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体现围绕应急管理的工作协同,解决应急联动的最基础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问题。这一点已经在无锡等市有了先例;也可以在一些重大活动保障的信息化支撑项目中,以“大安全”的视野进行系统化的安全因素分析,实现复杂的、智能化的联动指挥和业务协同。例如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安保系统,都应该从“应急管理”理念出发,对已有的应急联动进行深化、拓展和升级,而不仅仅是沿用“视频监控+通讯调度”的模式。

城市应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排水;应急;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93

1 引言

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应急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方政府保护民生安全和经济秩序的执行能力,目前城市对排水系统风险的认识严重短缺,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导致了城市排水应急资源缺乏,难以形成整合力量,及时、有效处理排水的风险。因此城市排水设施应急管理应进一步强调其主导地位,明确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水务集团具体负责的责任制度,主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地区排水应急属地管理,根据不同的事件实现不同的反应模式,在风险分级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紧急应对或抢险救急,负责各个排水区域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在具体法规的规定下实施排水风险的紧急治理。

2 加强排水突发事件预警

2.1 正视排水风险影响

城市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排水风险响应是被动的,为了实现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应进行早期预警和预防控制,加强应急管理水平的机制,为了从根本上减小排水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城市的整体应急排水状况,必须加强城市排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同时,在应急排水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应急演练,积极调查,物资储备检查的基础上做好应急准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应急模拟形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排水设施的应急管理,促进信息流动的畅通,加强各部门紧急情况下的联动效率。

2.2 科学管控实现风险分级

在排水中面临风险的概念下,需要分析排水风险的具体影响,要根据不同的影响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相应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制定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的特别重大、主要的公共事件的分类标准,可以参照城市排水应急管理各种风险分级评价,并采取不同的措施。

3 加强信息化预警体系建设

3.1 建立应急管理数据库

此外,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各类排水风险信息的总结,需对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和维护的分布状况进行数据集成,通过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来构成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数据库基础上,定期对城市排水数据收集和筛选,并根据风险的类型、影响范围、危害形式和主要责任部门信息共同构建城市排水系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稻菘庀低车闹С窒拢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准确的判断的前提下形成有效对策,根据辅助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完成相应的命令调度。该类系统可以按照北京市排水系统所应用的GPS系统进行设计制作,该系统将会对各种排水管网其管辖范围及周边地理环境进行数据形式存储数据,在一般的监测预警,在风险排水事件,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确定排水管网的分布状况和风险类型的判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应急工作做出支持。

3.2 构建全面覆盖应急监控体系

城市需要建立全面覆盖的应急监控系统,通过突发排水事件的有效预警监测进行提前反馈,并根据风险预案做出相应部署,从而加强排水风险管理的主动性。通过城市各区域排水状态监测网的预警,在外部风险预测的情况下调整风险监控级别,保持常态化监控,汛期监控密集化的防控力度,并根据准确的预警信息进一步提高应急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调动资源和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风险。

3.3 打造城市排水预警系统

城市排水预警系统为整个地区的排水基础设施,关键节点和管网等其他突发事件源进行全面监控,并确保该预警系统的敏感性及全面覆盖情况,在确定排水事件风险等级,以及强化城市多种排水预警因素的情况下,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层次做出有效应对。通过可靠的技术监测手段的支持下,通过预警信息网络管理,通过专设部门信息传递,迅速对排水突发事件做出反应,进行现场信息采集,为指挥部门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分析基础,确定后续各类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效的为急事件做出布防、监控、抢救等措施应对。参考北京市排水预警系统设置,在每个排水管网上进行气体探测器和液位计的安装设置,通过实时监控各种关键数据,并设置警戒线,可以有效地控制排水网络的具体情况,并对水位、水量异常状况做出反应,通过信息设备异常数据的情况下立即通知监控中心,快速做出后续应急工作安排,城市可以参考这种风险监测模式,加强对当地排水风险的综合监控。

4 加强部门协调与体系构建

4.1 从管理法规上落实权责分配

要全面充分优化应急管理系统需在地方法规和行业法规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对各种损坏排水设施,忽视排水风险危害的行为,需要由地方人大建立处罚规定,在各种各样的私自拆除,挖掘,破坏排水网络的行为进行阻止和惩罚,通过城市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执法维持排水设施安全;其次,进一步明确每个区域排水设施应急管理的直接责任部门,在市应急办公室统一领导下,责任到人,并明确排水管理机构的从属关系,对原来水务集团和城建局两家共管的局面加以纠正,在组织架构体系下给予排水管理机构更为灵活的处置权限和管辖范围。

4.2 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排水风险防控

通过基于信息系统中的风险分析的基础,快速执行不同的风险应对计划,需要对各类风险事件快速反应和有效应对,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可对于城区各个地域的不同情况明确管辖范围和主要责任,通过将政府主观部门、周边单位、城市居民等各个群体按照排水设施应急管理区域进行划分,根据网格化的方式构建整个管理系统,一方面与整个风险监控和分析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在网格化的管辖下的各地区不同的巡视重点,可以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将原本模糊的风险信息进一步精确,有助于排水管理部门主动发现寻找排水风险的区域和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告知的具体风险状况,提高应急人员处理排水事件的速度,是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5 结束语

由于城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涉及到的管理事宜较多,对城市应急管理公共事件的覆盖较广,且应急管理办公室多关注全局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在具体的排水风险事件的等级和应对方式缺乏处理经验,因此,对于专业处理排水风险的构建应该包括城市建设部门、水务集团以及下辖的排水管理部门的核心成员的组成的综合联动中心,通过专业的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的形式对排水紧急事件进行联合处理,以反映应急管理系统的协同作用。在联动中心的具体机构设置上,参考如北京、广州的机制建设,以城市公共管理中的排水、电力、天然气等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管理人员为核心,分别设置风险响应的联动中心,以专业知识和部门协调组成整个城市管理的联动网络,实现应急处理的高效率,并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效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伟,王家卓.北方平原地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规划经验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J].给水排水,2016,(10).

[2]陶晓燕,朱九龙.我国防洪工程资产耗费补偿现状研究[J].中国水利,2002,(06).

城市应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应急管理、安防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在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善、部门协作较难、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分散、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水平不足等问题。

二、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与安防建设存在的问题

1、应急法制基础不健全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重大灾害事故、地震、洪水、瘟疫等其他各类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依据,缺少统一的紧急状态立法。导致出现紧急状态后,政府与社会成员、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划分不清,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的程序不明,各种应急措施不到位。有些应急制度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定的,规范性不强、效力不高,相互之间缺乏衔接、甚至存在矛盾,不利于有关部门工作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应急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多数地方与部门没有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各部门各自为政,应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浪费,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之间应急管理体系相互孤立,无论从经费、人员,还是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上都存在缺陷,有的既使建立了一些应急管理组织,但是应急队伍的建设、救援装备的配备、维护和应急响应体制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缺乏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与培训合格的志愿人员。

3、应急装备落后和数量不足

应急装备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既使是公安消防部队,在相当一部分的城市也存在应急装备数量不足的现象,更不用说配备针对性强的、特殊专用的先进救援装备。在矿山和化学事故应急管理中,企业救护队和消防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应急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应急装备和消防控制系统及消防器材的投入较少,缺乏有效的维护,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抢险救援方法相对落后,很难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与安防建设

1、在安全日益被关注的今天,个人安全不能完全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安全系于整个公共安全系统中。一个城市与区域有许多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必须采取综合安防措施,其中安防技术措施是必须的,当这些危险和隐患一旦演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又是必须的,由此可见安防和应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好的安防措施为应急管理奠定了基础,好的应急管理充分利用了安防措施。

2、当前,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显著。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一些应急措施与安防技术本身就是特定的信息技术。必须指出的是,安防措施离开为应急服务和应急技术脱离安防措施都是不行的。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公众安全信息网络,增强城市综合治理能力;通过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机制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使建立城市应急信息平台,动态监测与应急联动成为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进行预警准备和网络化动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3、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在一些大城市的管理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辅助政府决策、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将先进的图像信息技术应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中,从而为安防与应急提供了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又可以通过互联互通,把基层安防信息化。利用图像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城市管理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建设了初步的图像信息系统,其中大部分由社会力量和社会单位出资建成,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图像信息采集系统。当前,急需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要将已建的图像信息采集系统资源有效整合与协调,实现共享,建立规范的管理要求与运行维护标准,确保布控合理,既符合安防与应急要求,又不造成资源浪费。

4、城市要依据其《城市总体规划》、《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基础性规划与方案,来进行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由于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新建系统应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兼顾模拟技术,应该考虑优先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一个覆盖城市重要和敏感部位、重要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和人群集聚场所、社区、道路和公共交通等部位的技术兼容、体系健全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

5、突发公共事件可分为常规型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型突发公共事件。对于一个常规型突发公共事件,基层组织与民众应当知情,且作好准备并掌握应对的资源,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历史上多次发生过,且呈现出一定的发生规律。尽管其仍然突然发生,但这类事件已经具有了进行安防与应急的现实措施,只需要不断地加强。有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规模不同以往、突发事件的成因前所未知、资源的整合与以往不同,在基层应急管理和安全防范中,应当熟练地处置的和应对那些常规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危机型突发事件就需要有前瞻性安防布局和科学的应急意识,做到信息共享,社会联动,整个社会的基础安防能力和应急能力要有机结合,协作共享。城市基础安防与应急建设为预测预警提供了保障,为应急联动与应急处置提供支撑。要建立对那些重要的、危险的、容易大家所忽略的、以及那些易损、易受攻击的目标信息。例如:危险源信息,包括流动危险源和固定危险源,即危险品运输车辆、油库、电厂、化工厂、城市燃气管网、各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地等;易受攻击目标的信息,如水源、电站、桥梁、高楼、大型商场、大型集会场所、新闻中心等;人员集中敏感目标的信息,如党政机关、幼儿园、学校、文物场所等;重要地理信息,包括城市关键道路、管线、通道等相关信息。

6、在基层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制度,确定安防与应急重点,要求对基层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分级,明确相关的内外部利益利害人,为制定应急管理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对一些潜在风险,应寻求基层内外的专业部门完成,同时为了避免主观的偏差,需要利用最好的信息源和技术来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应尽早建立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强调安防措施要充分考虑应急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是公众参与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入口,公共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网站,提供GIS服务,客户服务,短信服务等业务,其直接地为基层服务,因此,在公共信息系统中充分提供各种公共安全信息十分迫切。总之,城市安力建设需要我们在基层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提高安全的能力,加强城市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使这样的能力与时俱进,使一个城市又好又快地安全发展。

四、结语

要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以及尊重事实而定原则,将人民的幸福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就能够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此外,城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与发展和安防建设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还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孙斌韩传峰:《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1期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整合资源强化城市应急管理》,《江苏政协》,2009年06期

丁辉:《城市应急管理与安防建设》,《中国安防》,2007年04期

庞德明:《普通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4期

城市应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贵阳市;应急管理;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是贵州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城市,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贵阳市城市人口、财产等各种资源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都十分重大。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是2005年建立在的。在2008年贵州冰雪凌冻和2010年贵州省关岭县泥石流滑坡事件中,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完善,本文以贵阳市为例,对城市应急管理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一)加强贵阳市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城市应急管理就是城市政府针对城市所发生的各种危及城市公共利益的灾害危机,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整合各种资源,防止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损害程度、保护城市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由于人类的疏忽和错误造成的各种技术灾害,一旦发生就是危害巨大,而且这些技术灾害往往几乎不能预警。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城市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了对城市威胁的严重性。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来预防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贵阳市的自然灾害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东经106° 07′ ~ 107°17 ′,北纬26°11′~ 27°22′之间,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对贵阳市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原因主要有滑坡、凝冻等,这些灾害是城市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贵阳市地处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由于雨水充沛极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性气象。贵阳市的气候具有下列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受季风的不稳定性影响(进退的早迟和强弱),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繁,

第二,贵阳市冬季多冻雨、凝冻。贵阳冬季常受云贵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冻雨。

(三)贵阳市的技术灾害

第一,系统化连锁危机。贵阳市基础设施网络化使得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和间接损失大。

第二,食品安全危机。食品是关系贵阳市几百万人民生命健康的大问题,食品安全是贵阳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棘手问题之一。贵阳市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假冒伪劣、食品源和污染问题,有毒食品、黑作坊屡禁不止。

第三,安全生产危机。贵阳市安全生产潜在危机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化工园、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和煤气、水、电、城市下水道、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第四,社会危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刑事案件仍呈高发状态;反恐打黑除恶仍需加强;流动人口犯罪成为新焦点;由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数量集中,成为影响贵阳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预防与解决,就会引发危机,这就需要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预防与减少公共危机,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二、当前贵阳市应急管理建设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管理建设,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初步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目前的相关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防范风险能力薄弱。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第二,应急职能机构和部门的职责不清和管理脱节。目前,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公安、消防、医疗、交通、防洪、防震、供水城管、环保等20多个具有专业应急职能的机构及救援中心,有防洪、防震、防火、交通安全、卫生、海事、公安、安全生产等专业协调委员会或指挥部,各个部门有着自己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第三,缺乏畅通的应急反应机制。主要表现在:(1)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瞒报、缓抱、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2)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联,难以实现信息资共享。(3)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和分析,包括在信息收集汇总、综合评估、预测预警等方面。(4)报警出警效率不高。目前,在同一个城市里,有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等不同的报警号码,仍缺乏统一的特服号码,导致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报警的不便,各救助系统又互不隶属,机制不同,网络不能互通互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同警种与不同的防灾部门之间很难快速协调,造成应急处置效率低下。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应急保障机制。城市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局限于各自领域,应急救援力量分散,易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因职责不明而互相推诿。

第五,应急法制建设的覆盖面单一,各单灾种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和制约。虽然我国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缺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一些领域的应急法律规范仍不健全。

三、加强应急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对于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特提出如下措施:

第一,提高对加强应急管理的认识。加强基层单位和社会单元的预案体系建设,提高覆盖率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体系要向基层延伸,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和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建设,基本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学习应急救灾救援知识。城市应急管理是新鲜事物,有许多新科学、新知识、新技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探索其客观规律;城市应急管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去调查、去解决。

第三,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危机救灾救援预案,是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的基本依据,制定应急预案,应根据国家应对危机管理预案和上级有关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定下科学目标。应急预案应具有较强超前性、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把制定预案的目标,定在可靠可行实用便于操作上。

第四,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职责,并建立应急管理值班制度。其次是强化对应急预案的落实工作。

第五,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必须建立一个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并成立城市应对危机联合指挥部,市联指内部由综合指挥部门、业务保障部门和专业指挥部门组成。

第六,完善应急救灾救援法律法规,落实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 汤锁坤,刘其顺.贵阳市城市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J].贵州气象,1995(2);3-46

[2] 张美涛,孙祁文.对贵州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的思考[J].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88-92

上一篇:城市危机管理范文 下一篇:花艺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