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8 23:40:52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范文第1篇

那么,什么是经营城市?为什么要进行经营城市?经营城市主要有哪些方式?本文将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经营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一般而言,经营城市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政府通过运作城市内的土地、房产、市政设施及其延伸的无形资产等各种资源,使城市获得迅速发展。论文百事通这些运作包括城市发展的各种谋划、规划、开发、建设及至管理等等。

经营城市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谁来经营城市?二是经营什么?三是如何经营城市?关于经营城市的主体是谁?现阶段在我国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各级城市的政府,因而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关于经营什么?即经营城市的客体是什么?这个客体其实就是“城市资产”,它包括城市中的土地、房产、环境、市政设施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有学者把城市资产归纳为自然生成资产(土地等)、人工资产(如道路、桥梁、地下管网等)和延伸资产(如城市建筑和构筑物的冠名等)三大方面。关于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依据有关法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对所掌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名义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进行市场运作。

当然,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为什么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加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实际运营的效果看,经营城市的确解决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资金缺乏、建设效率不高等问题,对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来说不乏是一种新的思路与行为。

经营城市不是人们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炒作,它的产生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完善,城市建设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经营城市也就被提出来并加以实践。

从目前看,经营城市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经营城市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转变职能、政企分开一直是较难的问题,然而,经营城市这一方式却给城市政府带来了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城市政府采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济杠杆管理模式。我国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城市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如何把这些资产的效用最大化的发挥,成为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运用一些经济手段,解决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新探索。

经营城市要求政府必须从过去对企事业直接插手的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转向对城市设施、生态环境的整体化的经营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现城市整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是城市经济由僵化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行为方式由微观模式转向宏观模式的具体表现。

第二,经营城市有利于建立集约经济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上讲,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的生产生活便利、经济化,而且还包括全社会降低交易成本、居民精神物质环境质量全面提高等方面内容,并以城市发展带动其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城市真正成为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这也是城市经济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经营城市的方式必须从资金、实物等要素的单方面经营转向物质资本与知识、信息、人才、文化、生态相结合的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经营上来。从发展上看,人力资本、知识信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步超越传统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所以经营模式、经营的方向、广度、深度也必然发生很大变化,城市政府必须从单一的物质资本经营转向人力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经营并重的方向上来。

“入世”之后,在经营城市的范围上,城市政府也要从城市内部为主转向城市所在地区、全国及至全世界寻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经营城市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快速、有效手段。

第三,经营城市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会发出新的价值光芒。对这些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与运营,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发展城市,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可见,经营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使人们的资产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变,而且使人们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观念产生深刻的转变。

第四,经营城市有利于城市摆脱建设资金的困境

城市建设由于它的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大包袱。而且,随着人们对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完善要求的提高,城市建设所需资金更加庞大,而单纯依靠城市财政的老路子搞城市建设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抛弃城市建设只有政府投入、居民无偿使用的旧模式,走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城市政府依据掌握的可控资源,对城市资产进行运营,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城市建设既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企业、个人投资;既可以运用内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总之,就是要改“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改政府“一方包建”为“全民共建”,进行多元化开发建设。

对于城市资产的运营,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有关规定进行运作,就可产生良好的、巨大的效益,为城市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和财力支持,加速城市化进程。

二、经营城市的主要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展开,每个城市都在探索城市建设、发展及其资金来源问题,而经营城市就是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

经营城市的具体运作方式有:

1.利用城市规划指导开发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它全面地、科学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各个层次的发展前景及其分工与作用,由此勾勒和塑造出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不同地区的预期增值,直至构造出其各自的宜人居住、宜人工作、宜人娱乐休憩的自然与人文协调景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城市,如实行土地利用的招标竞争,即可以为城市发展建设置换一笔可观的资金。利用城市规划这一有力手段,这可以说是经营城市最根本、最有效、最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

2.利用招投标方法

招投标方法常用于工程建设中,而经营城市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产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对拟开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房产开发建设权、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水、电等)运营权、广告设立权、公共服务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冠名权等资源进行公开出售,从而使资源、资产变现,置换出投资开发建设资金。

3.利用外资形式

将外资导入城市建设的领域,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山东省济南市采用这种方法,同以色列的泽威集团就建设城市中的现代化主体停车场及经营、管理达成协议。外方投入资金、设备,中方提供停车场地,停车位置空间和其他相关用地,从而最终对城市交通做出统一开发建设与系统经营管理。这在全国是第一个范例,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相关文件已报送国家计委立项待审批。另外,该市还与外商联合开发“阳光花园”,此项目由香港新世纪有限公司、香港舜兴实业有限公司同济南市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济南新世界阳光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该项目启动顺利,已于2000年11月19日奠基,列入国家建设部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4.利用内资形式

除了利用外资形式外,国内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尤其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内资本市场日益雄厚,市场机制日见完善,国内资本(游资)市场已成为一块亟待开发利用的领域。一些城市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山东省济南市对当地的内资加以利用,该市与鲁能集团联合开发建设南苑小区。总投资达100亿元,成为济南市城市建设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开发建设项目。这是大企业集团参与城建,进行连片土地整体开发的大胆尝试,将对未来的城市建设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5.利用公开拍卖方式

这种方法是对城市中若干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置换(筹集)新项目的建设资金。例如山东省泰安市为吸引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打破政府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拍卖和出让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权。2000年该市城区沿街改造,建设公厕,政府决定采用土地无偿使用30年,免收一切行政收费,各种入网费、增容费减半征收,并允许同步建设1-3倍面积的商业用房等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参与,经过不长时间即吸引1亿多元社会资金,建设、改造公厕2196个,彻底改变了该城市反映极为强烈的公厕脏、乱、差的面貌。再如,2001年3月开发建设的泰安市东岳大街西路综合改造工程,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先行把规划区内,道路两侧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做出先期土地储备,待经过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使土地增值后,再通过整片划拨、出让给市国资公司,市国资公司对其进行综合开发,立体建设。通过此项开发,市政府即收缴市政配套费4亿元,土地出让金1亿元,不仅获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还获得3.8亿元的利润。莱州市仅在近几年的拍卖城市公用设施广告权、城市公交线路使用权方面,就实际增加财政性收益6000多万元。其他地方还有拍卖公路收费站等做法。

6.利用资产置换方式

这种方法是指用现有的城市资产的产权(实际上还有巨大潜在的价值),置换出投资资金,用以加速城市建设或城市新兴产业发展。这种方法对于盘活许多闲置的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运转效率,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上海市利用这种方法,在老市区内,对部分产业实行了“置地换业”,使原来拥挤在狭小市区内的一些企业,由此获得了新生,产业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城市的资产尤其是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增值,原来依靠行政手段也难以办成的事,如今凭着资产置换得到了解决。

以上经营城市的几种方法,只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做出归纳,不仅难以概全,而且这些不同的经营城市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重叠和交叉。随着对经营城市认识和实践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经营城市的方法出现,会有更科学的归纳和总结。论文百事通

三、经营城市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目前,经营城市正方兴未艾,但在其积极地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矛盾有: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同城市化加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许多城市包括大量的小城镇都在大力推进自身城市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由此经营城市的范围日渐扩大、手段也日见丰富;相对于此,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则表现的相对缓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营城市的发展。

2.经营城市的扩展性与城市资产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营城市理念越来越受人关注,不断加大的市政建设为经营城市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城市资产的划分、分割及其价值不清,甚至权属不清,影响了经营城市手段的发挥。

3.经营城市的收益性与城市消费者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许多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和提高,需要加大投入。经营城市是一种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较快见效的方式,当然采用方式不可避免会引起部分市政设施由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而提高收费标准,也就是不再会“无偿使用”,从而产生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城市设施舒适度之间的矛盾。

主要问题有:

在经营思想上,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体,这一观念尚未确立起来;在经营体制上,城市中的“管养合一”体制尚未破除;在经营对象上,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视物质性资源利用,轻视社会性资源(文化、品牌等)经营的情况与现象;在资源经营上,存在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与闲置浪费并有的现象。

四、开展经营城市的思考

1.开展经营城市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经营城市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这不仅是经营上的需要,更是拓展城市建设方式的需要。观念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激发创造力。因此,转变观念不可忽视。对于经营城市来说,一是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的观念,形成“有偿使用”的观念,视市政基础设施为“特殊商品”;江西兴国县就抛弃了城市建设“从属地位”、“非产业化”的旧意识模式,确立了城市建设“产业化”、“商品化”的经营新观念,把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将路、桥、土地、绿化、供水等变成商品,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建设,并把城市管理权、保洁权推向市场,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安排了就业,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山东省莱州市把城市资产视为宝贵的国有资产,改变了过去一提国有资产就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国有工商企业上,而忽视城市这一特殊资产观念,把城市发展的着眼点由单纯投入型向经营投入型转变,结果使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得到升值,城市的品位得到提升,城市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二是改变城市资产由政府“独家管理”的观念,形成“多家管理、开发、发展”的观念;三是改变“等钱开发建设”的观念,形成“借力开发”的观念,开放某些收益前景好的市政设施项目,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四是改变城市规划属于纯“技术规划”的观念,变成为“社会经济规划”的观念。长时期以来城市规划总是以工程技术、建筑艺术为出发点,对规划的社会化、经济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体现。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真正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金矿”,就是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在继续重视工程技术规划、建筑艺术规划的同时,必须树立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掘富、致富功能!

总之,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实现把城市资产视为公益财产到可经营化资产的转变,把城镇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资本经营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城市资产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应格外关注和开发,如莱州市仅就拍卖一专项资金的“存款权”上获得680万元的收入。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塑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从企业经营的所有领域退让出来;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切实提高政府的管理运作能力,真正“精兵、简政”,实行组织领导机构的少层次和权力下放,“小政府,大服务”;三是改造和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为经营城市提供依据。

2.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市政设施的经营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方面,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其次,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资体制。开放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公平进入城市市政建设领域;三是挖掘盘活存量资产,以资产换资金,以资金建设施;四是扩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有偿服务范围,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同时改进行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3.开展经营城市需要掌握资本运营

经营城市,即从市场经济思路考虑并运作城市资产,使其货币化、资本化,以获得合理的收益。这就要求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按经营的意识、机制、主体与方式,对资产进行资本化、货币化,进而进行集聚、重组、营运,使其得到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这就是国外惯常采用的资本运营。资本运营的方式主要有:变基础设施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变政府独家投资为社会多方投资,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和投资公司,实行路、水、电、气、房地产综合成龙配套开发,吸引内外商投资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4.开展经营城市需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既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安排,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上的制高点。因此,它就成为经营城市最重要的依托。城市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的前景,经营城市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果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较高,科学合理,它就为城市建设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营城市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托;否则,一旦其规划质量不高,或出现重大失误,不仅会使经营城市陷入无序状态,无法顺利进行,轻则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重则使城市发展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多走弯路。

从经营城市角度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中蕴藏着许多商机,可以说是城市的“聚宝盆”,而质量不高的城市规划则暗藏着许多危机,可以说是城市的“风险洞”。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达到其应有的技术规划、艺术规划要求,而且要体现其经济与社会规划要求。因此,对城市规划科学性、指导性、战略性及其重大作用和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是经营城市的重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新区的规划应尤为关注。

5.开展经营城市应当做到“三个要求”和“四个化”

“三个要求”是:一是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所有建设都要成为精品;二是严格对土地和资金的管理;三是不要好高鹜远,不求最高最大,必须求最好。

“四个化”就是城市资产商品化;经营活动资本化;经营手段市场化;经营目的效益化。只有这样,政府的投入和累积的资产才会有回报、有增值,就能在增加经营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

城市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港口;投入产出乘数模型;直接贡献;间接贡献;波及贡献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5-03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龙头”作用。Merelene Austin详细介绍了港口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宋炳良根据2002年度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上海市水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创造所作出的贡献。钟昌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宁波港每增加一元产值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吴国付等以华南地区某港为例,计算港口对当地经济的总贡献度及其贡献度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从以上研究来看,目前对港口经济的贡献研究多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因此,运用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计算港口经济贡献度,为合理制定下一步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投入产出乘数模型的港口经济贡献度测算方法

根据经济活动与港口的关系,可将港口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总贡献分为直接贡献、间接贡献;而根据港口经济的不同作用,可分为经济贡献度和社会贡献度。前者是测算港口经济贡献度最根本的分类方法。通过对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大量数据的搜集,得出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并由调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模型计算出港口相关活动的间接经济贡献及波及贡献,最后计算出其相关活动对地区经济的总贡献。

(一)直接经济贡献

港口对城市经济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其直接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即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初始或第一轮影响。按港口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港口直接贡献范围如表1所示。

增加值计算应该以这些企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核算单位,将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增加值指标量进行相关合并计算就可以得到港口核心经济活动的增加值。

因此,本文在衡量港口经济建设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时,按照表1的范围,计算其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并计算其直接经济贡献率,公式为:

港口直接经济贡献率=港口直接经济贡献值/城市GDP(1)

(二)间接经济贡献

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是其运输功能扩展出的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的效益以及港口中心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波及效益的总和。在对港口经济活动的后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可以得出,港口所产生的间接经济贡献应该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前向乘数效益

港口的发展为那些以港口为中间投入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这些部门如要进一步扩大生产,必然要求其他中间投入也按比例增加,进而给这些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带来效益。这种由于港口服务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贡献,称为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增量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则其计算公式为:

FBi=ni=1Njhij+nk=1nj=1Njhikhkj+…,i=1,2,…,n

(2)

可以用矩阵表示:FB=(I-H)-1N-N,其中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H为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Hi=Xij/Xi(i=1,2,…,n;j=1,2,…,n)(3)

式中Xij为第i产品部门提供给第j产品部门使用产品或服务数量,Xi为第i产品部门的总产出。

2.后向乘数效益

港口本身会不断扩大对这些中间投入的需求,于是又促进了这些相关部门的扩大生产。这种由于港口建设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其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间接贡献,称为港口经济的后向乘数效益,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则其计算公式为:

ABi=ni=1Njaij+nk=1nj=1Njaikakj+…,i=1,2,…,n(4)

可以用矩阵表示为:AB=(I-A)-1N-N;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aij=xijXj(5)

港口对GDP的间接贡献可表示为:

ΔIDB=AB+FB(6)

(三)波及贡献

港口的消费波及贡献就是港口相关产业的直接贡献、前向波及贡献和后向波及贡献形成的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使用而再次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由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港口的消费乘数作用是指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DP增值。对于这一波及经济贡献的测算,一般是根据凯恩斯乘数原理,通过国家或者地区某一时期的消费乘数来测算。

按照凯恩斯乘数原理,如果收入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必然会拿出多收入的一部分进行消费,通过上述的循环过程最终产生的需求是1/(1-c),其中c称为消费乘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c=iyi/jni (0

上述三项效果所引起的消费量为:(B+IDB)C,但由于港口业的前向波及效果一般不计入对GDP的贡献,而港口业在本文的测算中也属于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本文在波及贡献的测算部分也不考虑前向波及效果。因此,消费作用而引起的GDP增值,即消费乘数作用为:

ΔCB=(ΔDB+ΔIDB)c1-c(8)

二、港口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评价——以杭州港为例

本文以杭州港为例,根据杭州港的产业范围和产业特点,利用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计算各个产业对杭州市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值。

根据前述分析,对杭州港口业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调研,统计并获得基础数据。一部分通过《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杭州市交通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度)》与《2007年浙江144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的数据转换而得;另一部分是通过抽样问卷的方式向9大类产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计算而得。此次回收问卷共90份。综合考虑两个途径,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经过调整计算分类归并得到表2:

根据公式(1)计算可知:一方面,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为200.94亿元,占杭州市GDP总值的3.38%,其中带来直接生产税净额为22.00亿元,占总生产税的2.82%。另一方面,由此拉动的直接就业人数达206456人,占杭州总就业人数的3.45%。根据公式(2)~(6)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间接经济贡献为33.48亿元,带来的间接生产税净额为3.89亿元,拉动的间接就业人数达33647人。其中,城市道路运输业拉动的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水上运输业。根据公式(7)~(8)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增加值的波及贡献为216.39亿元;港口经济所产生的生产税净额的波及贡献为23.9亿元。杭州港口经济就业的波及贡献为221634人。

三、发展港口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港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形成畅通快捷、区域一体的公路、航道网络和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场站、码头设施体系,努力实现港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打通航运瓶颈,完善机场、港口和物流园区等重要枢纽的集疏运网络。着力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加快配套地区性运输枢纽和集散性运输枢纽。

(二)加强发展航运服务业,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从杭州港的计算结果看,航运服务业不仅增加值为负,生产税的直接贡献也是最少的,这充分反映了杭州航运服务业还不发达的现状。目前,上海正积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临港现代服务业。杭州港在发展初期,可积极利用上海等大城市的金融、保险和咨询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同时加快培育本地关联服务业,建设内河自由贸易区,培育内河船供市场、打造“水上超市”,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

(三)加快集疏运体系优化整合

不仅仅是杭州市,我国港口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与多式联运、综合一体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尚未顺畅衔接,还不能满足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和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的要求。此外在同一运输方式间,如公路网与城市道路网,不同层次路网之间也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畅、管理养护不够完善等诸多不足,运输效率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内河港口城市应该加快规划现代高效总和运输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Gilbert R.Yochum,Vinod B.Agarwal.Economic Impact of a Port on a Regional Economy: Note,Growth and Change.Summer 1987.79.

[2]宋炳良.论上海港口全部经济贡献的评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22(4):26-29.

[3]郭秀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内多港口经济贡献测算[J].港工技术,2010,47(1):25-29.

[4]吴国付.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

城市经济范文第3篇

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城市经济是指能充分体现城市特征和功能的产业及相关活动,而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是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与职能演变而发展的。目前,城市的职能与产业结构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信息产业、运输业、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崛起,为会展业在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寻求信息并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的愿望日益加强,迫切需要一个提供商品信息、交流行业发展趋势、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信息平台。在此背景下,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先进技术传播、创新集成、交易推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业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直接和间接催生了会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展经济的运行质量。

发展会展经济要求会展城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施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这些优良条件,如德国的汉诺威、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香港。

会展经济贡献城市发展

作为城市型服务业,会展经济由于其拥有直接性、集聚性和经济性的优势本身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显示,会展业利润一般在20%至25%以上,是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新投资净额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形成乘数效应。会展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集聚放大效应明显,其资源整合功能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

会展业是关联性、外向性极大的产业部门,它的长足发展能培育新兴产业,如会展旅游业,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发展。首先是会展场馆的建设就涉及规划、房地产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会展活动又能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展参加者往往为外来人口,这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发展机遇,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会展还需要当地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行业的综合配套支持,这就相应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综合经济的提升。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会展活动还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各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2006年,我国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40亿元左右,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其收入达1260亿元。

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作为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的会展业,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动、投资拉动等各个方面均呈现强大的集聚效应。从第二产业的角度来看,会展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有利于信息交流,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商品的供给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从第三产业的角度来看,会展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聚集了大量的商品、资本和信息,为各种关联产业的高效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产业结构顺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逐步演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同时,会展活动,尤其是专业会展活动,往往立足于举办城市的优势产业,这种城市会展与城市优势产业互动发展的循环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业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由于会展业涉及旅游、餐饮、广告、交通等几十种服务行业,它要求有完备的展览场所、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网络、配套的旅游服务实施等等。各地为了取得会展的主办权,往往会通过市场运作和积极竞争,全面调动基础设施服务、公共管理服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形象资源,从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做到会展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双赢格局。

会展业能提高城市形象

通过举办各种大规模、高层次的展览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展活动,对会展举办城市的形象、经济状况、特色产业、科技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旅游资源都可以做一次广泛的宣传,可以加强国内外对该城市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提高该城市的国际声誉与地位,促进城市的繁荣,而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正是城市加速发展的无形资源。

会展业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

会展经济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促进就业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统计,每1000平方米展出面积就可以创造出近百个就业机会。又由于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我国城市会展的发展趋势

会展集聚化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会展业都出现了集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和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大部分专业展览场馆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会展收入看,广州、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占全国会展收入的八成以上。与制造业的情况一样,会展业的这种集聚效应会带来会展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公共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发挥资源共享效应,节约会展企业的营销成本,行业聚集带来的激烈竞争还能增强会展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从而提高会展业的产业竞争力。

会展都市圈化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都市圈”概念以来,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建立,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大部分会展业带都初具规模,但这种规模效应和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很小,而且缺乏龙头城市辐射力,城市之间会展业的发展也缺乏协调合作,无论是中心场馆建设还是办展题材都存在重复、恶性竞争的现象。会展经济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合作的要求,而且各会展业带的城市有着各自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所以在保持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十分必要。我国未来会展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将是:以会展产业高度发达,办展水平高,对外圈城市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产业链整合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交通通讯体系连接外圈城市,而外圈城市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扶持各自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具有联动机制的会展都市圈,其引发的产业集聚效应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会展品牌化

城市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城市 技术创新 经济转型

建国初期,在极低的工业基础上,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尤其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随之兴建了一大批煤炭城市。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加之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的固有矛盾,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三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的煤炭城市都经历了转型,或正在转型,或将经历转型,然后繁荣振兴,走向可持续发展。但也有少数矿业城市未经转型,最后走向矿竭城衰。实践证明,煤炭城市转型是其走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然而煤炭城市的振兴,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根本在于激发其内在的活力及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看,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对决。因此,要激活煤炭城市沉睡的僵局,重振昔日的雄风,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1.煤炭城市现状分析

目前煤炭城市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使其面临全面衰退的现实,在充分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现状的基础上,从客观及主观条件出发,通过对煤炭城市近年来不断出现衰退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可知其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互相影响交叉进行的。

图1煤炭城市衰退鱼骨图

fish-bone diagram of coal city in decline

针对上述因素,东北煤炭城市作为矛盾比较集中、比较突出的地方,提出转型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目前看来,转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表面上看已经完成了转型任务,但产业转型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除抚顺之外,多数煤炭城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接续产业问题。如2002年本溪市将矿井全部关闭,煤炭产业已经从城市中消亡,但由于接续产业并未发展起来,原来煤炭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并未得到弥补,从而导致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环境治理的欠账也比较多。

(2)处于成长期或已经意识到资源危机的煤炭城市,虽然会遇到一些矛盾,但对转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只顾加紧开采,使煤炭产业越做越大,而不是未雨绸缪,提前培育接续产业。

2.煤炭城市转型总体规划

通过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煤炭城市存在问题、衰退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可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全力配合。因此,总体规划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见图2。

3.技术创新实施流程

3.1结合质量功能展开(QFD)识别用户需求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是一种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开发需求的有效工具,同时它可以催动设计、生产及营销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其他质量管理工具注重解决具体质量问题,而QFD则被用于识别产品改进的机会及提高产品的卓异性,采用QFD可以有效地识别客户及市场需求,将其纳入技术创新的过程,有利于从实际出发,从而最终在成本、质量和性能之间寻求最适当的平衡,帮助煤炭城市转型的顺利展开。因此,根据相关因素建立质量屋,如图3所示。

3.2技术创新路径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源于新创意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直到产品为消费者接受。这一过程的成败,又与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有关,牵涉众多的方面。因此,技术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核心过程,按照技术创新路径有条不紊的展开。

对于那些在资源储量及资源开发成本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产业增加值较低,产业辐射影响力不大,从而影响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城市,具有从资源型演变成资源加工型的经济技术基础,可以考虑在转型中利用现有资源,延长产业链的发展,促进资源产业的深加工和产品的升级来增加企业的收入,推进城市的发展。具体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寻找后备资源

①加强煤炭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煤炭城市经济振兴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资料。

②鼓励利用多渠道社会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察工作。

③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特别是资源耗竭矿区的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察,增加后备资源,减缓产量递减。

(2)持续产业培育

①煤化工。

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发展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包括醇燃料和烃燃料)及多联产工艺技术。为了谋求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多联产集合或组合技术。此外,还要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②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为拓宽煤炭资源发展路径,煤层气化工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主要在:煤层气制合成气新工艺、新催化剂;煤层气制甲醇(二甲醚)生产装置大型化;煤层气制烯烃;煤层气制乙炔旋焰炉技术及联产乙烯技术。

③煤炭副产品研究与开发。

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甚大,同样副产品的利益也不容小视。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如煤矸石、煤渣、洗煤泥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

(3) 周边要素协助支持

① 生态环境的治理。

许多煤炭城市的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因此而遗留下的废坑将会导致各类水涌入,带来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为避免问题继续恶化,可以通过污水治理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提高处理效率等,实现从末端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相结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污染零排放。

② 人才利用与培训。

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参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建设,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强经济竞争能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编制、职务、职称、住房、报酬等方面依据经济建设需要和个人能力、贡献大小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对其亲属随迁、就业等方面从优安置;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形式获取合法收益;制定人才奖励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供科研和创业补助经费,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③ 园区建立与完善。

东北部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如阜新等)建立科技工业园区,这些科技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是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平台,是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目前这些科技工业园区必须寻求新机制、新动力,进行“二次创业”。

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设,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商品化以促进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培育。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给予专门的财政贴息;整合东北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加大对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支持。

④ 科技政策实施。

为提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科技水平,既要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加强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又要扩大开放,建立有效的适用技术转移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交流和合作的良好环境,吸引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变矿业开发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⑤ 其他方面。

另外,企业研发阶段会有创新成果的产出,形成专利;在制造阶段也会有创新成果产出,比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因此,专利保护成为关键。

4.结论

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效益,表现在:第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第二,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第三,企业主体的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促使企业不断从事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与企业价值增长的良性循环。

但是目前由于对煤炭城市的系统理论研究滞后于煤炭城市转型实践的需要,转型实践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带有很大盲目性。因此,煤炭城市要真正转型成功,必须从煤炭城市存在问题实际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进行分析,从持续产业培育角度,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及创新而达到目的。

我国煤炭城市较多,在历史发展中曾经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因此煤炭城市转型的探讨不仅仅是学者面临的紧急研究课题,同时也应该受到社会、政府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琼.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要有新思路[J]. 求是,2009(12): 29-31

[2] 李旭红,安树伟.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技论坛,2005(4):21-25

[3] 孙雅静.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分析[J].资源产业,2003(6)

[4] 许强,王立杰.煤炭城市经营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3(6): 18-21

城市经济范文第5篇

夜幕降临,解放碑、江北、沙坪坝、南坪、杨家坪五大商圈霓虹流彩,新世纪、重百、苏宁、国美,一个个商场人流如织,丰富的商品、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让人流连忘返,个个商圈弥漫着繁荣与和谐。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到逐渐形成一条条商业街,再到迈进现代的商业集约发展时期,30年里,重庆商贸经受破旧立新的阵痛和蝶变,在历练中实现了业态的升级――从无序竞争的‘散兵游勇’状态,走向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大商场时代。”商委有关同志如是说。

解放碑的惊鸿一变,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以商业街这种业态形式为核心,区域商圈为支撑的新路,成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面积不足重庆市的八万分之一,但重庆市民每消费10元钱中,就要在这里花掉1元;重大节假日期间,30个重庆人中就有1人来这里逛街――这就是解放碑创造的奇迹。

奇迹往往孕育于绝地。

30年前的重庆,由于没有一个像样的商业中心,没有一条像样的商业步行街,商业设施落后,常常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

直辖后,难题摆在重庆人面前:如何打造一个与新兴直辖市、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商业中心?

一个大胆的构想出笼――打造全新解放碑商业步行街,并以此为起点构筑中国西部商贸高地,这成为直辖后首批民心工程。

1997年12月27日,解放碑步行街开街,人们用惊异的目光审视着熟悉却又陌生的解放碑,3.6万平方米的十字路变成了步行广场,市民到此购物再没了过马路的惧怕,大片绿色、街头雕塑、座椅,解放碑变得亲切、悦目,威伍整齐的巡警不时巡街而过……更让所有人瞠目的是,解放碑这惊鸿一变,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以商业街这种业态形式为核心,区域商圈为支撑的新路,解放碑一步跨越了近百年的商业业态发展进程,开创了重庆商业发展史的新纪元。解放碑步行街逐渐成为中国第一条步行街。

Shopping Mall、国际品牌和地区总部的旗舰店、专卖店、专业店在这里生根落户,步行购物的新鲜方式、优化的交通环境、商业的集中,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灯玛特董事长汪顺波10多年前怀揣10万元在解放碑开了第一家灯店,在人均工资几百元时,他把灯卖到了几千元一盏。别人都以为疯狂的举动,在解放碑这个孕育重庆大商业的载体里得到了承认。叶定坎和他的千叶眼镜,周生俊和他的重庆金夫人集团,杜斌和他的外婆桥……解放碑商圈创造了一个个创富神话。

商圈和商家的良性互动,让解放碑商圈的经济增长方式悄然改变。2006年解放碑商圈单位土地面积创造的GDP高达全区的8倍。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影响力。2006年以来,解放碑CBD连续获得“中国十大新地标商务区”、“中国著名商业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等称号,并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总部经济研究发展实践基地”。

受地域之限,解放碑商圈已无法承载一个特大直辖市的商业发展重任,裂变时不可待。重庆商圈在历练中实现业态升级,走向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大商场时代

2008年国庆节期间,解放碑、观音桥等五大商圈揽金14.69亿元,创历史之最。数据足以证明,重庆正走向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大商场时代。

7年前,当观音桥商圈破土动工时,北城天街还处于废墟之中,江北的居民在忍受公交车缓堵涌向解放碑购物时,有人说,在离解放碑如此近的距离,兴建一个繁荣非凡的商圈,是痴人说梦。

7年之后,重庆商业的发展让这个曾经的假设成为事实。

经济前行,商业业态需要商圈承载,在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和市民消费能力增强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开始跟进。

与渝中区一桥之隔的南坪商圈,发展成为以南坪转盘为中心,东、西、南、北路为辐射的半径500米范围的区域。新世纪江南商都、百盛购物中心、诺玛特超市等业态吸引了人们在南坪购物的目光。

江北、南坪两大商圈与解放碑形成合围之势,重庆主城的其他两个商圈也不甘落后。堪称西部之最的沙坪坝三峡广场,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最早的南开步行街、1997年建成的绿色广场、1998年建成的三角碑商业步行街、2000年建成的名人广场、2002底建成的三峡景观园串成一片,盘枝错节,蔚为大观。IT、消费品等卖场的大规模集纳,让这个商圈有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杨家坪商圈也摆开架式,3个广场,大小步行街四五条,纵横交错,总计5万平方米,使杨家坪的商业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好提升。

重庆人的购物方式也被彻底改写,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悄然面市。逐渐摒弃单个购物场所,而更趋于选择卖点集中并有充分消费选择权的“街”,成为重庆商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目前,重庆已建成16个城市中心商圈,96条商业特色街……城市中心圈、商业特色街、商品市场、连锁经营网点如燎原之势的发展,让重庆商品销售总额节节攀升,2007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达3869亿元,商业增加值458亿元,占全市GDP的11.1%。

城市经济范文第6篇

2012年上半年24个省市GDP排名中,天津高达14.1%,而北京和上海的排名垫底,GDP增速仅为7.2%。相对于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高增长指标,京沪提出了“降低发展速度、调整经济结构”,北京比“十一五”调低了1个百分点,上海也下调了GDP指标。可见,京沪两地对于GDP增速下滑早有预期,也在为城市经济转型埋下伏笔。

当一个城市充分开发,从数量型增长步入质量型增长阶段,转型是必然之举;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后土地经济时代会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地如期而来。对于京沪两个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而言,转型的模式各有千秋,路长且阻。

“上海经济转型”几个字眼,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政府报告和官员讲话中。转型的忧虑来源于以国企为主体的上海制造业风光不再,它的核心问题是:经历近十年的增长,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影响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非常多,但可以归结为两个根本性问题:土地资源和人口。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人口突破2300万,城市承载力却是有限的:旧的增长模式受到挑战,靠投资、制造业、土地价格差来拉动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上海必须下决心改变过分看重GDP增长的“血拼”模式,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摆脱对既有路径的依赖,创新发展模式。

与上海一样,北京同样面临着土地和人口的双重制约。从过去几年的发展路径看,北京人口突破2200万,节节攀升的房地产价格虽然充实了地方财政,但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日渐稀少,并对产业和人才产生了挤出效应,土地财政弊端日渐显现。

近几年,上海和北京都试图寻找新的模式,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GDP增速的下降引发了人们对于上海要制造业还是要服务业的争议。受上海“两个中心”战略的影响,各区县开始一哄而上发展服务业,很多开发区都开始转型做服务业。然而,从上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金山区在2010年获取的140亿的工业大单显示,上海依旧没有放弃对制造业的热爱。在我们看来,尽管制造业能快速拉动GDP,但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而言,高昂的商务成本注定了制造业难以成为其持久的推动力。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应该而且只能坚定不移的大搞服务业。

同样,北京也在城市功能的加减方面纠结不已。建国以来,北京的城市定位一调再调,背负着太多的期望和功能,并且为此在城市硬件上进行了高强度的建设和扩充。但从现在面临的空气污染、拥堵不堪等严重问题来看,北京的资源和城市承载力已濒于极限,北京正在为太多的战略发展目标所累,这是否也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

做减法是最不受地方政府的欢迎,这可能影响地区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然而,如果我们眼光放得更长远来看,就会发现,做减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加法,因为北京上海这类城市来说,城市空间、土地、交通容量、基础设施承载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资源将会越来越稀缺,珍贵的资源应该保留给高附加值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

随着后土地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北京和上海,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中西部省会城市都将面临着转型的纠结和痛楚,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顺之,则兴;逆之,则衰。

上一篇:行政救济制度范文 下一篇:系统审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