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法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5:55:20

测绘法规论文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1篇

一、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统管职能

根据测绘管理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测绘管理机构,在国土资源部门内部下设测绘管理办公室和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配齐专职测绘管理工作人员,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过积极努力,将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全部升格为副科级建制。局党组根据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情况和工作实际,严格履行推荐、选拔和考核程序,对部分县测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任命。各级测绘管理办公室的力量得到加强、工作条件得到改善、保障措施得到落实,激发了基层测绘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基本实现了测绘管理工作人员到位、职能到位、经费到位、管理到位和服务到位,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不断优化管理环境

早在,为了推进全市测绘事业发展,我局提请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测绘管理工作会议,专题下发《关于加强测绘管理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全市测绘管理领导小组。,市、县区政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意见》,分别下发贯彻意见,对进一步加强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测绘日常监管,保障测绘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部署,也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为测绘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测绘法制工作,提高社会对测绘的认知程度

坚持将测绘普法纳入全市“四五”和“五五”测绘法制教育规划,以测绘科普为载体,利用“8·29测绘法宣传日”等有利时机,通过编印展板、印发法律法规、宣传专版等方式,不断丰富测绘法制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将测绘法律法规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测绘管理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构筑了土地、矿产、测绘“三位一体”的国土资源执法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日常监管,规范管理秩序

一是严格开展测绘资质管理。不断加大测绘资质清理整顿力度,促进测绘资质管理法制化和经常化,不断促使测绘活动规范化。全市测绘资质单位已经从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31家。结合测绘资质单位年度注册,实行了测绘资质动态管理,将测绘单位工作业绩、成果质量、内部管理等与测绘资质等级升降以及从业范围扩减相结合,对促进测绘单位改善内部管理和净化测绘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切实加强地图市场监管。经常不定期地对全市地图市场、编辑出版地图、网上地图等进行检查,有效地规范了地图市场。三是认真开展测绘保密工作。联合市保密局,立足各自职责,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测绘保密工作,经常性的到使用保密测绘成果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了测绘成果安全。四是加强测绘质量监管,坚持每年将新申办资质的测绘单位、测绘资质升级单位以及承担地籍、房产等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业务的资质单位列为质量监督检查的重点,采取单位自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抽查、有针对性的督查等方式,督促测绘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落实整改措施,提高成果质量。

五、逐步降低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了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新体制。针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重新审视测绘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界定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测绘监管职能,下移工作重心,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促进测绘监管向乡镇国土资源所延伸。积极创新日常监管模式,安排各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采取组织持证测绘单位互查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管,乡镇国土资源所主要承担法律法规宣传、测量标志保护等职能。通过这些措施,我市测绘管理职能更加到位、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全面,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事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局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测绘管理模式,加强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着力构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持证测绘单位协同联动的测绘事业发展新机制,促进测绘事业整体向前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创新测绘管理机制。针对全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技术力量薄弱,测绘日常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技术要求较高的实际,在测绘质量监督检查、地图市场检查、保密测绘成果检查等重点监管工作中,大胆吸纳测绘资质单位的技术力量参与日常监管,既提高了监管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测绘资质单位强化内部管理的自觉性。

二是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在每年的测绘法宣传日宣传中,围绕宣传主题,组织持证测绘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深化了宣传效果。

三是创新交流学习机制。积极探索全市测绘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搭建行政管理与生产服务部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成功举办首期“张掖测绘事业发展论坛”。组织各级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办公室和部分测绘资质单位,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形成论文13篇,在大会交流后由市测管办统一汇编成书。实现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各测绘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增强了全系统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是不断扩大法制宣传覆盖范围。抓住开展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制培训的有利时机,组织测绘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通过丰富的事例和生动的多媒体演示,使测绘法律法规走进乡村干部法制培训课堂,使广大乡村干部对测绘法律法规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测绘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用途有了全新的体会和感受,对普及测绘法律法规和进一步加强测绘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近几年我市的测绘管理工作,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测绘法》、《甘肃省测绘管理条例》和省局的各项部署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文件精神,实现了管理职能全面强化、管理基础扎实可靠、服务保障及时有效、日常监管规范有序、测绘市场健康发展、法制宣传深入人心、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整体功能不断增强的目标。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测绘行政管理,一是必须坚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二是必须紧紧依靠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不断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三是必须不断强化监管职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四是必须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是必须时刻把握事业发展方向,不断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政府《实施意见》,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要求,进一步强化统一监管职能,稳步实施基础测绘项目,积极完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测绘日常监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服务保障。一是加快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强化测绘保障,积极服务全市经济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各项监管任务。三是加强基础测绘工作,认真落实年度计划,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稳步拓展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覆盖范围。四是切实加强日常监管,进一步规范测绘管理秩序。五是进一步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市、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建设,提高成果更新、开发及推广能力,引领地理信息行业健康发展。六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承担行政管理、成果管理和成果开发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测绘管理队伍,促进测绘事业长足发展。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2篇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测绘卓越工程师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应把各种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测绘卓越工程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优化其培养方案,积极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通过讨论测绘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方案,为更好地落实中国卓越计划,使培养的测绘学生能够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益参考。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3篇

测绘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验室、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五个方面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反思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师院校测绘工程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JGB306)和广西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特色专业的测绘工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引言

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国家基础建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乃至周边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或拟建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大背景下,广西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11年获得批准,2012年开始招生。在师范院校大环境下,如何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用型的意义

广西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立足于广西地方,为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要而设置,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强调注重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与职业认证、技能认定相对接2011年我国注册师资格考试成功举行标志着测绘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开始和实施。注册测绘师执业制度下对测绘人才培养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拥有完备的测绘专业理论和知识更新能力、掌握全面的测绘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能力及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1]。2014年颁布最新的《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要求在3-5年内注册测绘师数量达标。将课程设置向注册测绘师考核要求靠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行业需求。

2.课程顺序和内容合理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各课程之间的知识关系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程设置,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时,处理好各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衔接,强调各科实习重点,避免重复和遗漏,让相关内容互相渗透。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的作业方法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集中安排在1-6学期,7-8学期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或者考研。鉴于广西师范学院选择就业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毕业实习实行集中实习和二次自主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考完,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这时候实习,由各个系的老师负责带学生到校企合作共建单位;剩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二次自主实习。

3.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与实施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次对大学四年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的、总结性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一次重要的模拟测绘项目的机会,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选题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第二,加强管理。一方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指导力度;第三,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优秀率,达不到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的坚决给予不及格[2]。

(二)实验室建设

配备经纬仪、微倾式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设备,满足测绘、土管、地信和城规专业使用,同时购置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多套GPS接收机等新设备,增加了CASS9.0、适普等软件,建设测绘仪器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和测绘数据处理实训室。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习基地建设

最初,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需要实习的任课老师每次实习都要选择场地,进行点位布设,引控制点到测区,进行了很多重复性练习,既费时又费力,无法保障在实习期间突出本课程的实习重点,实习效果差。随着学校建设和发展,在校内建立了明秀和五合两个实习基地,布设了高等级的校园控制网,可以满足多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另外,根据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和企业行业专业特长,在不同的企业建立不同实践科目的工程实践基地[3]。依托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以服务广西地方经济为着眼点,与广西国土测绘院,多个市、县的国土局,南方测绘,武汉科岛南宁分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等建立示范性专业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师资队伍建设

将增聘知名高校教授、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帮、传、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考博、培训或出国留学,改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熟悉新仪器。提倡教师利用假期参加测绘生产,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队伍建设并重[4]。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成立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调整和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确保实验教学高度开放共享和高效运行。

2.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优化资金配置

通过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资金项目以及社会捐赠,与其他单位共建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重点培育、开放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上级各部门专项资金,实现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3.完善实践技能评价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成绩往往通过印象和实习报告确定。实习过程中,通常习惯性地由小组内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主体任务,其他学生辅助,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活动的每个环节,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另外,完成的测绘成果在质量、时间方面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缺乏质量意识。因此,建立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技能评价体系,不仅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5]。

四、结语

广西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还很年轻,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正因为年轻,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加剧,为了切实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应用型测绘人才。

作者:韩世静 刘培培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强,裴亮,陈颖.职业认证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4,(6).

[2]花向红,邹进贵,徐亚明.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

[3]柯福阳,赵显富,等.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J].测绘工程,2012,(5).

[4]何立恒,史玉峰,郑加柱.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通报,2010,(8).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测绘工程 质量监控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体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类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最低门槛。专业的特色建设是鼓励专业的个性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煤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其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除从事常规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等行业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煤炭行业的测绘相关工作。因此,需针对我校的行业特点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矿山开采沉陷学、土地复垦学等。

3 结语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房屋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必要场所。房产测绘作为保证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有关信息客观、公正、完整、准确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行为,提高房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地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成果质量作为房产测绘的命脉更显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论文投稿,房产测绘,风险,质量控制

一、房产测绘的内容

进行房地产测绘一般为对房地产的产权拆迁和交易管理,开发、产籍管理等实施鉴定和仲裁,收费和征税及评估,且还核查房地产的管理之中的基本资料和数据以及表格等有关资料。房地产的测绘通常包含房地产项目的测绘以及基础测绘2个方面。对于房地产实施基础测绘通常为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里给房地产构建整体且系统的平面管控网。对于房地产实施项目测绘就通常为对房地产关于开发和经营及权属管理等实施分丘与分户平面图的测绘。而且也包括对房地产的有关数据和薄、册、表及图等不同内容作的测绘。对于对房地产实施的项目测绘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可直接影响房地产的权属拆迁和开发,交易和管理等有关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房地产的项目测绘,土地与房屋的权属有关证件附图的测绘为最重要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房产测绘内容。

二、推进房产测绘管理的必要性

1、推进房产测绘管理能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众所周知,房产测绘工作较为繁琐,数据的测量、存储与处理均可能产生许多误差甚至错误,工作效率低下。而将管理理论引入房产测绘工作之中,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使相关的数据资料整理和检查更加快捷。

2、推进房产测绘管理,能更好的理解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为其他领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先例。房产测绘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能有效的揭示出房产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并且结合计算机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工作质量,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3、推进房产测绘管理,能更合理的处理和利用管理数据,适应了时代迅速发展的要求。测绘管理工作能较好的保留历史数据,同时提升这些数据的利用率。

三、房产测绘产生风险的原因

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房产测绘单位在提高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是,房产测绘风险具有特殊性,它涉及面广而且复杂,不仅给测绘单位和测绘人员带来风险,也会给利益相关各方带来不同的风险。

1、房产测绘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和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为维护售房人与购房人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培育房地产市场作出不懈努力,但是《规范》本身的先天缺陷使它跟不上建筑形态的千变万化,使得新问题无法可依,无据可查,从而引发许多争议。基于这一原因,房产测绘单位及从业人员只能依靠自己对《规范》的理解来操作。这就造成了同一城市不同的房产测绘单位、同一房产测绘单位不同的从业人员之间不统一。因此,测绘工作走向市场,还有待出台详尽、统一的技术操作细则,以确保测绘成果的唯一性和严密性。

2、房产测绘具有较强的特征性,难以完全杜绝差错的出现

房产测绘特别是房屋面积测绘具有外业测绘情况复杂、工作量巨大,内业数据繁多、计算量巨大的特点,从业人员难以保证完全不出现差错。但是,房产测绘成果一经相关部门确认就具有法律效力,并且直接进入市场,房产的高价值性使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引发赔偿,而这种赔偿是任何房产测绘单位都难以承受的。

3、房产测绘专业性强,但在社会监督方面效力较差

由于房产测绘专业性强,对非专业人员而言,即便进行公示,也只能知道结果而不知就里,在社会监督方面效力较差。并且,测绘结果一旦出具,马上作用于房屋买卖,进入市场操作,测绘错误往往是在事后才被发现,这会将测绘机构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房产测绘单位只能依靠自身力量防范错误的发生,如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出现差错的概率就会较高。

四、房产测绘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房产测绘单位的资格审查认证管理

进行房产测绘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对于这个标准不能降低。目前对从业技术人员的审查尚未做到联网,有些从业人员存在一证多报的现象,有些还存在跨省市申报。对于从业人员的造假可以通过要求企业诚信声明,声明本企业房产测绘人员无人员造假,也可以采取长期公示被举报弄虚作假的要取消资质。对于装备要认真审核,实行年检并对设备进行编号管理。要根据市场容量情况,保证房产测绘质量,不能过早地开放市场,房产测绘市场化会引起价格竞争,不同房产测绘单位的相互压价促进了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形成,但是无序的价格竞争会导致房产测绘质量的下降。

2、对房产测绘单位强化质量意识

测绘单位的每一位领导及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测绘质量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和生产发展,要把质量保证措施落实到房产测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房产测绘的从业技术人员要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理念,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也不能损害开发商的合法权益,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房产测绘工作。房产测绘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凭借掌握的技术方法、理论知识,科学地处理问题。

3、制定基础测绘与市场测绘划分、管理的规范文件

新《测绘法》对测绘分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确定了原则。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基础测绘和市场类测绘项目操作中,存在界限不够确切和模糊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从法律角度明确从事政府基础测绘的测绘队伍,专门进行基础测绘服务,退出目前市场竞争,专注于公共服务产品生产,同时对市场竞争测绘产品进行划分,制定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内的政策文件,提供公开的测绘市场信息,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透明环境,在政府开展基础测绘保证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促进市场测绘的发展。制定基础测绘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投资主体、管理标准,建立基础测绘项目投资主体明确、项目运行可靠的管理体制,定期的公开可查询的基础测绘信息,实现基础测绘资料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4、建立房产测绘协会、积

极完善房产测绘行业自律 房产测绘行业协会是民间的社团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级房产测绘协会,加强自我管理,加强规范发展,加快体制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快大力培育行业协会的发展,推动房产测绘行业立法进程。房产测绘单位要建立自我完善、自查自检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便提高测绘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及精度的提高。房产管理部门指导下建立的房产测绘协会要对行业自律起到应有的作用。房产测绘协会要对房产测绘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检讨,提出应对措施,完善相关制度,推动房产测绘管理。单位内部要把日常质量考核和质量监督工作进行结合,并实行奖罚措施。房产测绘单位质量主管领导、质量监管人员,要科学利用检查记录、过程监控观察结果、客户反馈意见等信息,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可行的预防方案。

结束语

测绘法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2013年至今乃至一定时段内,土司研究取向呈现出一种新视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土司机构与职衔研究方面,土司机构利益的谋取、土司机构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土司机构权力的法律监控,将成为新常态;第二,土司制度研究方面,土司制度的结构与功能、土司制度的终结、土司制度的专项制度研究,已成为新的取向;第三,土司区治理方面,其研究取向将在土司区的国家治理、土司区的地方治理、土司区的边疆治理等呈现新视野;第四,土司文化方面,其研究取向将在土司文化的理论、土司遗址、土司衙署(庄园或官寨)等方面呈现新视野。对土司研究取向视野作回眸和前瞻,以期深化土司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土司研究;研究取向;研究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3-002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BMZ017)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李良品( 1957-),

男,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历史文化、土司制度与文化。重庆 涪陵408100

自2013年至今,是土司研究的鼎盛期。不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4年批准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民族研究》等4家刊物创办“土司研究”专栏,而且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期刊论文62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70余篇,主办国际国内土司研究学术研讨会8次,将土司研究推到极致。可以说,近年来土司学界无论是课题立项,还是研究成果,均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研究态势,尤其是土司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值得学界高度关注。本文拟就土司研究取向呈现的视野作回眸和前瞻,有助于深化土司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土司机构与职衔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

元明清时期西南各地土司在道德引领、民族融合、乡土秩序构建、民族宗教文化传播、民族历史变迁、民族关系促进、家族经济社会发展、汉族官吏与土司政权互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内容无疑是专家学者们在以往研究中津津乐道的主题。随着土司研究的深入,几十年来重视土司、土司机构与职衔的分类、土司机构与职衔的作用等内容逐渐演变为高度关注土司机构利益的谋取、土司机构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土司机构权力的法律监控等方面的探讨。具体来讲,这方面研究取向在如下三个方面呈现出新视野:

(一)土司机构利益的谋取

研究表明,土司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完善,它主要由土司承袭规则、土司朝贡方式、土司赋役制度和土司军事征调等多条线索以及中央政府直管、流官政府监管、军事卫所节制等纵横交错的网状交织而成。帝国凭藉这一体制,或以文明向化形式,或以武力征剿方式促使各地土司在帝国体系中进行“向内充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部分国家权威逐u让渡给土司,使国家权力逐步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1]明清时期各地土司与中央政府、与地方流官政府在一些具体事务的博弈中千方百计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之各地土司具有进京刺探情报、攀附中原文化、结交汉族文人、吞并其他土司、行贿地方官员、指使民众劫掠等“手眼通天”的看家本领,所以,包括水西安氏土司在内的一些土司叛服无常,中央王朝难以驾驭。[2]未来的研究取向应在土司机构利益谋取的方式、手段、成因、影响及正当性、合法性等方面着力。

(二)土司机构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

土司机构的权力主要包括土司在其辖区内和宗族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对这一问题研究已逐渐引起关注,有的学者或从地方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帝国王权对各地土司权力的管控,或从“土司阶层的内部结构及运作”中探讨土司宗族社会为土司权力结构的整合,或从土司机构的权力赋值[3]、“权赏”关系[4]、权力绩效[5]等方面研究该问题。土司机构权力的获取,或通过积极朝贡和服从征调来获取政治权威,或通过征用帝国象征体系获取地方权力,不一而足。土司机构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十分欠缺,目前仅涉及土司家族内部的运行机制。在未来研究中,要深入探讨土司机构的权力赋予、权力构建、权力义务、权力传承、权威象征、权力丧失、权力制衡以及土司机构的权力结构、运行机制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区域治理、边地治理等问题的勾连。

(三)土司机构权力的法律监控

各地土司机构权力的法律化是国家控制地方土司势力扩张的主要手段,明清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控制土司机构的权力,不仅为土司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法制统一的制度基础,而且为实施改土归流奠定了中央权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元明清中央政府历来重视以法律手段对土司机构权力实施监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于元代的土司制度不够完善,实施监控相对宽松;明代土司制度较为全面系统,法律监控力度逐渐加强,故《土官底簿》中经常出现某土司“若不守法度时换了”的说法即可佐证;清代土司制度十分完备,对土司的法律监控更加严苛,如清朝对各地土司机构的法律控制就是从承袭、朝贡、征调、奖惩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目前学界仅有方悦萌[6]的博士论文对土司机构权力的法律监控有所涉及。未来应该从土司的职衔制度、承袭制度、朝贡制度、征调制度、司法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研究元明清中央政府是如何对土司机构的权力实施法律监控?以便探索出中央政府运用国家法律体系对各地土司机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而产生一定绩效的规律。

二、土司制度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王朝在国家体制下治理西南、中南及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土司制度与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它完全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如果从1930年葛赤峰提出“土司制度”一词并展开研究以来,土司制度研究已走过了启蒙期、低迷期、快速发展期、高潮期、鼎盛期等五个阶段,专家学者们就土司制度的概念、起源、成因、完备、评价等进行了不懈地研究,有些问题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近年来,土司研究学界已从过去的中国土司制度史的梳理、土司制度评价逐渐演变为土司制度历史地位与构成、土司制度的功能与终结、土司制度内蕴的承袭制度、朝贡制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有的专家就缅甸和越南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与伯克制度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土司制度研究取向新视野呈现在三个方面:

(一)土司制度的结构与功能

从学理层面和制度本身看,元明清时期我国土司制度应该由国家成文制度、各地土司颁布的制度以及土司区民间制度三个部分共同构成。[7]一定程度上看,明清时期国家成文的土司制度不仅具有政治、管理、法律、社会及文化等理论功能,而且具有工具性、稳定性等实用功能。可以说,从学理层面诠释土司制度的结构与功能至今还是空白。

(二)土司制度的终结

土司制度究竟终结于何时?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甚至引起争鸣的问题。至今至少有四种说法:一是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说,二是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改土归流说,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说,四是1958年最后终结说。杨庭硕先生先后发表《试论土司制度终结的标志》等文,基本上认为辛亥革命是土司制度终结的标志。[8]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因此撰写《土司制度终结的三个标志》一文,可以算得上是对杨庭硕先生这种观点的回应。笔者认为,辛亥革命后我国政体制的更替、民国政府土司义务的解除以及各地土司特权的丧失,无疑成为土司制度终结的重要标志。[9]其实,土司制度终结的缘起、过程、方式、路径、作用及影响等问题均有值得深究的空间。

(三)土司制度的专项制度研究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内蕴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教等方面的具体制度,涉及土司职衔、承袭、朝贡、征调、赋税、奖惩、教育等内容,是一套系统而综合的“制度集合”。目前学界对各种专项制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不够深入。如对于土司制度下的土兵制度的基本要素(诸如军事组织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军事指挥体制、军事后勤体制、兵役制度、军事教育训练制度、军事法规制度等体制和制度)的研究虽在笔者的《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10]一书多有涉及,但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土司承袭制度是土司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研究土司的专家学者对于土司的承袭程序、承袭文书、承袭次序与范围、承袭信物、承袭法规等均有一定的研究,但有两个问题未曾涉及:一是对于承袭制度中的世袭、应袭、袭职、承袭、袭替、保袭、准袭、告袭、请袭、听袭、借袭、代袭、冒袭、争袭、夺袭等名词概念的内涵界定、方式、区别、作用及影响等问题;二是对于土司承袭过程中形成冒袭、争袭、仇杀、战乱等弊端,中央政府采取的处置办法。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元明清中央政府对土司承袭的驾驭与控制。

此外,土司制度研究还存在诸多空白:一是土司制度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国家统一与地方自治,中央政府与土司政权之间如何互动、调适、博弈,二是新设土司的程序与袭职的手续究竟如何运行,各地土司在朝贡与征调过程中如何有序进行,中央政府、地方流官政府如何有效控制各地土司,三是元明清三朝实施土司制度的预期目标、治策设计与施行效果究竟存在着哪些时空动态性和区域差异性,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三、土司区治理方面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江应拧兜嵛k夷的土司政治》、佘贻泽《明代之土司制度》和《清代之土司制度》、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黄奋生《边疆政教之研究》等论文以及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的专著,都将全国土司区(包括滇西地区)的治理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特别是佘贻泽在《中国土司制度》一书中自觉将土司区治理与国家政体走向连接在一起考虑,他说:“我国自民元以来,以民主政体相标榜,二十年国民会议所通过之约法,以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建设国家之根本。……是则在行政完整及国家建设上,值得注意之事也。”[11](P184-185)凌纯声在《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文中同样提出:“土司制度演变至今,实已成为部落而封建兼备之制,以土司之虚名。实行部酋之统治,较之盟旗之外藩旗制,有过之无不及。目下中国政治统一,此种‘不叛不服之臣’,当不能使其继续存在,听其逍遥于政府法令之外,急应加以改革,令其就范。但改革土司制度初步,应将土司政治列入边政范围。盖因土司之官为世职及其分配土地统治人民之制度,异于内政而同于盟旗或政教制度,且其所在地域,亦多远处边陲。应以土司划归边省与中央专管边政机关直辖,使土官不得借口为土司而自处于法外。又令各省土司情形虽多特殊,推行改革固可因地制宜。或仍村旧制,或改弦更张,各种设施。各地亦可不必划一,然不论其地在近边或在远缴,及其环境如何特殊,石第一步应达到,政权必须统一于中央。”[12]凌纯声在该文中将明代土司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内地土司、腹地土司、沿边土司和边外土司四种。其实,在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其举措也不尽一致。土司区治理的研究历来是土司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2013年至2016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其主要研究取向十分注重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土司制度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改土归流与社会治理等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又主要集中在土司治理方式、治理策略以及土司与边疆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等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土司区治理三个方面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为:

(一)土司地区与国家治理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土司地区的治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地方流官政府、各地土司政权、社会基层组织、土司辖区民众则在中央政府“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政策指导下共同参与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迄今为止,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国家治理下土司制度的缘起、发展、嬗变与改土归流的历程,二是探讨国家治理下土司制度内蕴的职官、承袭、贡赋、征调、升迁等共性制度,三是对元明清时期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土司制度作比较研究,四是深入探讨土司制度实施中的国家治理体系,五是探究土司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国家治理能力。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是王朝与地方实力强弱消长、国家治理能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治理土司地区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土司区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的研究应注重几个问题:一是探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不同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动因、条件、进程、类型、特点、规律,对比明、清两朝在推进改土归流过程中的异同及地区差异;二是探讨明清时期实施改土归流过程中围绕中央政府对原土司区治理的宏观制度设计与具体路径选择,探明国家治理结构、功能、制度、方法、运行等五大基本内容的“国家治理体系”;三是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国家治理下中央政府对原土司区在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开发、民族关系、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宗教事务等方面的社会重构,从而探明国家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围绕地方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四是分析改土归流实施之中和实施后原土司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效能。

(二)土司区的地方治理

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对土司区的治理,二是流官政权对土司区的治理,三是土司政权对本辖区的治理。宋娜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她的看法:在“家国同构”政治模式下,中央政府实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之策,以“礼治”和“安抚”为主,土司家族内部在提倡孝道、保证家族内部稳定的情况下,积极朝贡纳赋、奉调出征,以使土司政权的“合法性”固若金汤,以巩固土司政权在辖区内的统治地位。[13]土司政权对本辖区内治理的研究学者目前仅限于周智生、谭志满、韦顺莉、贾霄锋、赵秀丽,吉首大学硕士生李西玲研究最深,她以忻城莫氏土司明清时期的地方治理为个案,认为忻城莫氏土司主要从土司政权建构、辖区内地方法规制定与实施、土地的多种分配方式、办学兴教鼓励科举考试等方面对忻城土司辖区进行社会治理。这些举措既保证了土司辖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土司文化的兴盛繁荣。[14]针对流官政权如何治理土司地区,郗玉松认为,清朝雍正年间,土家族地区仅用八年时间相继完成了改土归流,流官群体执掌土家族地区政权后,加速实施土家族土司区的治理,他们通过严惩违法官吏、打击地痞、保护商旅等举措,维护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通过清除积弊、廉洁行政、雇佣民工、详定夫价等措施,提高了流官管理土家族地区的效能;通过捐资助教、设置义学、修筑城池、疏通河路、设舟便渡等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谐。这些地方治理举措对当今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15]

(三)土司制度与边疆治理

对于这个问题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在实施土司制度过程中对边地土司及边疆治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⒍了国家重大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经过6年的努力,该项目于2014年完成,在23部专著中,有11部专著与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与边疆治理密切相关,特别是成臻铭的《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方铁的《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与土司区治理研究正相关,如成臻铭的《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一书,其下编完全是探讨元明清三代借助土司制度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既考察了元明清时期西南土司区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又对西南土司区疆域变动、边疆政治稳定的经验与教训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总结。[16]云南大学硕士生朱强以民国时期德宏土司为个案,认为当时的边疆治理既有对清代边地土司治理的继承,呈现出时代特点。民国政府采取调整行政区划、设置行政机构、大力改善交通、发展学校教育等方式,逐步削弱德宏地区土司势力,强化中缅边疆的控制。[17]二是边地土司对辖区的治理。孔含鑫和吴丹妮认为,在以中原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主导下,元明清中央政府利用边地土司治理边疆,这是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贱其所有、贵其所无”的政策;边地土司在治理边疆的过程中往往遵循“因其俗而柔其人”的原则,其本质是延续和发展元明清中央政府文化治边策略。[18]可以说,土司制度研究与历代边疆治理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土司学界的学术自觉。

土司区治理研究至今存在巨大的空间:一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土司制度对土司区采取了哪些治理政策、方略、结构、模式、机制、措施,二是元明清中央政府治理土司区有什么特点、规律,三是元明清中央政府治理土司区的过程中有无善治,产生了哪些实质性的效果?有哪些正面的影响,四是内地的边地土司区、邻国边界的边地土司区、跨国的边地土司区的治理与土司辖地的变化对我国疆域的外扩及内缩究竟有什么影响,五是在推进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元明清中央政府治理土司区中能提供哪些有益借鉴,上述问题是未来研究中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土司文化方面研究取向呈现的新视野

由于土司文化内容丰富、价值重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因此,土司文化研究也颇受学者的青睐,其研究成果颇丰。从1996年到2012年以前对这方面研究的情况看,学界主要的关注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对土司文化理论的探讨,二是对土司文化互动的研究,三是土司遗址的探讨,大多从历史渊源、选址、文化特点等方面着笔;四是对广西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云南南甸土司衙署建筑、建水纳楼土司衙署、维西叶枝三江土司衙署的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探讨;五是土司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研究成为学术聚焦点和兴奋点,特别是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等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如赵秀文深入田野考察,并运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结合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资源重点探讨鲁氏土司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涉及鲁土司的衙署建筑、、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并从连城镇概况、规划理念、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旅游开发的构想,有一定参考价值。[19]自2013年以来,随着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动以及申遗的成功,土司文化研究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土司文化理论研究

从学术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土司文化,主要集中在2016年,李世愉、李良品、成臻铭、彭福荣、罗维庆等做出了较大贡献。李世愉先生认为,土司文化不仅产生于推行土司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司时期,而且与土司制度密切相关。[20]李良品不仅对土司文化作了内涵界定,而且提炼出土司文化多元性、丰富性、民族性、不可再生性等四个特点,归纳出土司文化蕴含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多种价值。[21]成臻铭认为,土司文化的结构应该包含心态、行为、制度、物态“四要素”,且内含炎黄文化、家国观念、小区域“官家”文化等内容。[22]彭福荣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考察了土司文化[23],认为土司文化是由制度、政治、教化、民间文化等方面构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级性、政治性、伦理性等特征。[24]罗维庆提出“土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阶段性反映,家族文化是土司文化的组成部分,移民文化是土司文化的外来补充”[25]值得关注。戴h琳认为,四川甘洛县田坝地区的彝族土司文化具有官方文化、家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属性。[26]上述研究表明,对土司文化产生背景的提出、内涵的界定、构成的总结、特点的归纳、价值的提炼,均是土司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土司遗址

龙先琼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认为永顺老司城不仅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创新的历史过程,而且也是维护多元民族文化的主要标本和历史样板。[27]其余专家学者或探讨土司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或讲述土司遗址的调查过程和结果,或研究文化空间重构与土司遗址旅游,探索土司遗址的保护管理规划。吴侔卫则以海龙屯土司文化遗存为个案,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探讨土司文化遗存与地方互动的问题,并提出较有建树的学术思想:第一,发展地方文化应充分尊重历史,第二,保护土司文化是开发利用的前提,第三,发展地方文化需要多方资源整合。[28]王献水提出,对永顺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应以活态保护理论为基础,在进行细节性评估的基础上,从文物保护工程、协调地区经济、非遗考古工作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估与分析,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学术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思考。[29]对土司遗址价值的归纳、文化空间的探讨、后申遗时代土司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等,均是近年来土司遗址研究的热门话题。虽然我国尚有诸多土司城遗址(如湖南省保靖县洛浦土司故城遗址,贵州省黄平县岩门司城垣,云南省景东县卫城遗址等),但遗憾的是土司研究学界和地方政府对这些土司城址的关注者寥若晨星。

(三)土司衙署(庄园或官寨)

据《中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与土司相关的遗产名录》载,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衙署、庄园或官寨较多,分为部级、省级或其它级别。部级有13处:贵州省有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等2处,云南省有南甸宣抚司衙署等7处,广西有忻城县莫土司衙署1处,四川有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等3处;省级的有6处,湖北宣恩县施南宣抚司土司皇城,贵州省道真县真安州城垣,云南省陇川县邦角山官衙署等3处,四川省丹巴县巴底土司官寨等。[30]这些文物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财富。在以往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土司衙署园林历史发展、土司衙署建筑文化与建筑特色、土司衙署及周街区保护规划、土司城衙署平面尺度设计方法以及土司城衙署区建筑遗址复原等问题。姬刚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测绘法,在对南甸和孟连宣抚司衙署建筑群的空间环境构成、建筑形态表征、衙署营造思想、各部建构艺术等方面的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出两座土司衙署建筑所体现的地区性、多元性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31],具有新意。

笔者认为,土司文化研究取向的新视野应聚焦在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土司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特点、价值、作用以及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二是注重后申遗时代土司遗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政策、模式、机制、措施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三是在对甘肃永登鲁氏土司衙署、贵州省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云南南甸宣抚司署和建水纳楼长官司衙署、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四川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等不同民族的土司衙署全面维修、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打包,以“中国土司衙署”名义申报第二轮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论证。

参考文献:

[1]蒲瑶.帝国边缘的权利与社会――茂州羌族土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刘砚月.“内在边陲”与权利博弈:十六世纪贵州土司的变迁研究――以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为中心[D].南京大学,2013.

[3]曾超.永顺司的权力赋值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曾超.酉阳司权赏问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

[5]曾超.酉阳司权力赋值绩效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6,(6).

[6]方悦萌.清朝前期对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统治[D].云南大学,2015.

[7]李良品,吴晓玲.论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构成――学理层面的诠释[J].三峡论坛,2016,(3).

[8]杨庭硕.试论土司制度终结的标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

[9]李良品.土司制度终结的三个标志[J].吉首大学学报,2015,(5).

[10]李良品.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11]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M].正中书局,1944.

[12]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J].边政公论,1943,(11-12),1944,(1-2).

[13]宋娜.论“家国同构”格局下的土司治理方式――以播州杨氏土司为考察中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

[14]李西玲.明清时期忻城土司地方治理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5]郗玉松.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治理研究[J].山西档案,2016,(4).

[16] 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7]朱强.民国时期的德宏土司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8]孔含鑫,吴丹妮.论土司治理边疆中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6,(3).

[19]赵秀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0]李世愉.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1]李良品,袁娅琴.土司文化的界定、特点与价值[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2]成臻铭.论土司文化的结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5).

[23]彭福荣.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1).

[24]彭福荣,李娟.也谈土司文化的内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5]罗维庆.土司文化的边际界定[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6]戴h琳.凉山彝族土司文化探究――以甘洛县田坝地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5.

[27]龙先琼.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司遗址――以永顺老司城为对象[J].吉首大学学报,2014,(3).

[28]吴侔卫.文化遗存与地方互动:海龙屯土司文化遗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9]王献水.土司遗址的活态保护――以老司城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0]李敏,等.土司系列遗产的国内外同类遗产的对比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申遗专辑),2014,(6).

上一篇:财会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政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