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8:51:12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创设彰显学生学习能力的活动平台,我们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思想品德学科讲演比赛、思想品德学科辅助讲演工具PPT的制作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自制阅读卡评比、绘制知识结构图的比赛等活动;在九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提问本的评比等活动。此外,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全区统考中,我们也会根据相应研究阶段和教学内容,在试卷的主观题命题中设置相应的题目和分值,以此来考查该项研究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虚词 苏教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01-01

1 初中语文教本中文言虚词的语境分析法

初中语文教本中的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多变,兼类的现象较多,一个虚词往往有多个义项,例如:“之”字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一词多义的,在《辞源》中有7个义项,分别为:①往;②至;③代词;④介词;⑤连词;⑥助词;⑦姓;但是,在著名的学者杨伯峻所著《古汉语虚词》一书中,经过杨教授的多年研究总结,“之”的用法却达到了16 种之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义的,在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段落,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也就是说语境能够使词义单一化。所以,我们在解释词义时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又如:“之”字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个语境当中,“之”的意义为助词“的”。而在《论语》中,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语境中,“之”的意义为代词,意思为“它”,代指一切可以习得的知识。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一个文言虚词的抽象意义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在某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虚词教学中,对其讲解当中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也就是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不是随意的认为,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这也是进行语境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根据语境对文言虚词进行释义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在对文言虚词进行释义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虚词进行区分,这是指要注意区分有意义的文言虚词和无意义的文言虚词。

2 依据文言虚词的外在的形体结构破字法

所谓“形体结构破字法”,就是通过分析一个汉字的字形,来解说这个汉字的形、音或者义,这也是讲解文言文破解汉字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常用的方法。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对文言文字词的讲解是极其重要的,利用“形体结构破字法”对一部分文言文的字词进行讲解有十分好的效果。因为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不仅能获得对字的含义的理解,而且能对字形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对汉字读音进行理性的把握等。这在里,我们举“为”字为例,“为”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一只手牵一头大象。大象是上古时期人们用以劳作的动物之一,至今泰国、缅甸等地仍用大象劳作,因此“为”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劳作,所以古人把从事农业生产叫“为田”,把治理河流叫“为川”,把做饭叫“为食”。引申之,便把从事某种行为或活动都叫“为”,如“为官”、“为学”等。例如:在《〈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为”就是从事“出主意、做事情”这种活动。类似的还有《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等等。从这个角度对“为”这个文言虚词进行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明了该词的本义,而且还能进一步理解其常见的用法和意义。语文教师在对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实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这一方法对一部分字词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保持对该知识点的长久记忆,减轻学习的负担。

3 在教学中针对文言虚词的教学,多采用古今比较法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具有继承性,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是现代汉语语境,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比较容易,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将一些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对的词语进行对译,来说明它的用法和意义。但是,在对二者进行对译时要明确区分虚词古今含义的差异,既不能将一个虚词连带在句意解释中含混地解说,也不能盲目地按一个文言虚词的现代含义去理解它的文言文语句,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不能将古代汉语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机械地对照。例如,文言副词“但”,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是“但是”的意思,可是在古汉语中,它却经常用为副词,而且是个表示限制范围的副词,应理解为“只”、“仅仅”等。例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中的“但闻”是“只听到、仅仅能听到”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但是能听到”。针对古今虚词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突出文言虚词的特点,明晰二者的差异,从而加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巩固文言虚词部分的知识。

4 在复习文言虚词时,可以侧重选用分期复习法

分期复习法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都会用到的方法,它同样也适用于文言虚词学习,隔一段时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高频的虚词集中复习,防止遗忘。文言虚词复杂多样的用法是我们所共知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本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常用的还有一种“重点记忆法”,这种方法本文就不多阐述了,本文已经分析了应该重点掌握的虚词的常见用法和应该适当掌握的特殊用法。在这些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定期的复习,因为遗忘是肯定会发生的也是有规律的。因此,在对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时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以达到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例如,虚词“以”字,它在六册书中总共出现了103次,其中七年级上册10次,七年级下册10次,八年级上册6次,八年级下册18次,九年级上册 41次,九年级下册18次,所以可以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的期中或期末对这个虚词进行集中复习。对出现次数较少的文言虚词应该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并且穷举它们在课文当中出现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复习,并且在不同的学段进行适当的补充。总之,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需要对文言虚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采用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知识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中学语文文言虚词通释[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3篇

1 前后顺序的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完成对新的教科书内容的掌握。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鸦片战争》中的第一部分讲林则徐禁烟。教材从鸦片在中国的销售背景开始讲起,然后讲到林则徐禁烟的事件。由于学生对于世界史中英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鸦片输入中国的目的和影响还没有任何知识基础,而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却有许多途径可以获得信息,因此是较为熟悉。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按教材顺序授课必然违反了认知规律中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的要求,会带来认知的困难。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先介绍1839年3月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具体过程和重创烟贩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再次确认脑海中已有的概念。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鸦片会在中国泛滥开来,使我们不得不禁烟呢?”将学生的思绪引回到鸦片是怎么输入中国的?给国人和国家带了什么危害?等问题上。这样调换教材的顺序,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节省了他们思考的时间。

2 教学内容的增减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对教材的内容,我们有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甚至可以放弃次要部分,让学生自习完成;有时则需要教师补充课外知识。

增: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笔者就增加了背景介绍:朝鲜半岛在苏联和美国操纵下分裂为对立的两个国家,因此发生内战其实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结果。这个增加不仅不会使课程进度受影响,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背景。

减:又如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课文内容中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大篇幅的介绍蒙古和元朝的建立,由于牵扯内容多且需要详加解释的知识点也多,因此本课中最精华的时间必须要抓紧进行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述。这样一来,本课最后一部分“民族融合的发展”就只能用余下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间来简单介绍,笔者认为与其采用这样效率不高的处理方式,还不如把它作为学生回家自习内容,下一节课用一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处理后不仅前两部分的教学更能有张有弛,课堂效率也同时提高了。

3 教科书的合并与分离

教科书的编排有时是按年代来进行记录,但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放在一起讲述,对学生理解记忆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笔者主张对教科书进行根据主题合并与分离处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9课为《改革开放》,第10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第10课的内容偏理论化,主要通过几次会议来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定。如果在讲述时加入第9课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即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经济特区的事例和成就来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论证,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解决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即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4篇

一、对教材设计的质疑

1.教材突出了活动化的参与,有的重点放到了相关链接中,导致学生不能很好总结把握知识重点。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中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中战胜诱惑的正确方法;九年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与学生关联密切,影响较大的知识点,教材放到相关链接资料中,似乎淡化了这些重点。

2.教材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但缺少知识上下联接的紧凑感。如上册第九课《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中,讲到青少年面对身边的侵害必须加强自己的保护,而教材接下来不是具体的方法指导,而是抽象的理论说教,具体如何保护自己却放到第二框后面,知识点有些过于散。

3.个别辅助材料的设计对学生而言,不太容易理解。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导入新课所设计的插图材料:小勤捡废品赚钱买校服,结果误捡了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被送到派出所,这不是丢不丢面子的问题,对初一学生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说他应该感到困惑: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因为他不一定能知道铁卡子的用处。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做出恰当的处理。

4.一些教学问题的情境设置脱离学生实际,与所学内容衔接不密切,还有的过于幼稚,有的太难,不适应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而且没有考虑到教学地区差异。如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一课中关于情趣及其作用这个事例的问题涉及过于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第五课“自我新形象”这一问题中“面对新期待”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相对于教学条件差的地区的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研究。

5.有些内容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应该体现的知识点没有明确到位的讲解,过于笼统,无法体会学习的目标和目的,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问题中,一方面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环境的关爱,并由此引发保护环境(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思考;又如第四课“感悟青春”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普遍现象没有明确指引。另外,本课设计完全可以把感悟青春、畅想青春、祝福青春、寄语青春整合到一起。

6.七年级与八年级教材在有些内容方面没有衔接整合好,有重复的表现。如七年级第四课“青春误读”问题中涉及到男女生如何恰当交往,但没有详细地介绍,而本问题是本课比较重要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重点讲解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能否把这两部分内容合理的整合作为重点来探究。

7.有些问题设置在尊重、理解学生方面欠妥。初中生身心发育已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有一重要特点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书上有些问题的设立都与其发生矛盾,有些形同虚设。

8.个别地方提到的知识值得争议。如七年级第八课《身边的诱惑》“诱惑”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贬义色彩,但书中提到了领奖台的诱惑却是积极的,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诱惑呢?

二、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疑惑

1.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学生很喜欢上政治课,很喜欢政治老师,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我在想“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依靠一个考试分数和结果能检测到学生所有特质呢?”。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这些问题无法凭一张纸笔相加的试卷考查出来。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为依据。同样,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以一次考试的成绩和名次为标准。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我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是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能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

3.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于是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但其效果却往往不好。有些只有形式,学生没有围绕中心问题讨论,而是在闲聊;有一些抓住某一边角知识争吵不休;有些讨论则变成静坐。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要依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觉悟水平、学生兴趣爱好等实际来定,形式应该是多样化且具有变动性。有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有时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的形式,形成比较集中的意见,不搞形式化。

4.是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新课程理念不得不被淡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

因此,我教学中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大胆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精讲那些对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益的内容,删减教科书中已脱离时代、对学生发展意义不大的内容。更新那些滞后于时展的内容,大力挖掘教科书中未充分展示出来的教育性的内容,使教科书的功能得以优化,并且尽量寻找素质教育和应试的中和点。

因个人的水平、能力、经验上和许多老教师存在很大差距,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记录下来,以便提高。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学生为主体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怎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自学的正能量,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比如教学BookⅡ“Weather Report”一文,可以这样安排:

(1)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做选择题。

(2)在听第二遍录音时,出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回答。

(3)学生打开书本,跟读录音,找出疑、难点,然后自主合作探究,老师从旁做必要的点拨。

(4)根据key words,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5)学生编制类似 weather report,然后上台扮演气象预报员,说出自己所编的weather report,然后根据内容提问其他学生。

这样,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领悟知识,实现课堂的生成。

二、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能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认识与发展任务。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例如:

1. 信息差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

(1) 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 前来求助。

(2) 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 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 游戏竞赛类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 do you 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 分析解决问题型的活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为创建文明班集体提建议”的活动。

情景:学校号召我们争创文明班集体,我们要争创第一。想一想班上还存在那些不足,怎样礼貌地提出你的建议?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个用句型 “Would you mind ...”提出建议。

目的: 在操练新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4. 调研型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课中可以设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

情景:在班上做一次调查,采访同学们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看看那些食物有益健康,那些食物应该少吃。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得出结论。

目的:学会就“饮食”的话题自由交际,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5. 合作型活动。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 Unit 3 What are doing for vacation? 一课中可以接合七年级下册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 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版、绘画、书写等, 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

6. 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总结,设计表格

目的:将单词归类记忆是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有利于我们记单词,扩大词汇量。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6篇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教学的趣味性,大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件认识。

3.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课堂活动方式

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我确定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基本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认识与发展任务。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1.信息差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1wantt。bean

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分析解决问题型的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为创建文明班集体提建议”的活动。

情景:学校号召我们争创文明班集体,我们要争创第一。

想一想班上还存在那些不足?怎样礼貌地提出你的建议?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个用句型“Wouldyoumind…?”提出建议。

目的:在操练新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4.调研型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81,dlikesomenoodles.一课中可以设

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

情景:在班上做一次调查,采访同学们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

看看那些食物有益健康,那些食物应该少吃。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得出结论。

目的:学会就“饮食”的话题自由交际,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5.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10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

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

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6.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活动方式:课后总结,设计表格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7篇

该模式有:学生演讲,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解品析;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检测反馈,课堂总结等五个环节。

本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有效阅读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本文以《深深父母情 拳拳儿女心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语文综合实践课为例,详细解读《享受阅读,点亮心灯》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1 学生演讲,情境导入

“课前3分钟演讲”已经成为我校语文绩效课堂开场基本形式,也是“享受阅读,点亮心灯”教学模式的一个亮点。

教师正式开始上课前的3至5分钟留给学生,演讲的形式多样,有的老师选择每天一个学生演讲,这样学生准备的内容可以较长,每个学生的风采可以在一次演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也有老师选择每天3到5个学生演讲,这样每个学生准备的内容短小精悍,轮流的周期短,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得到的展示机会更多。演讲的内容灵活多变,有的老师选择“命题”式,学生根据要求准备材料;有的老师“放权”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演讲内容:名人故事,杂文小品,诗歌散文,甚至是社会热点,都可以作为演讲内容。为了使得课前演讲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以真正的演讲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语气情感到肢体语言,力求完美。不管哪种演讲形式,不少学生都会根据近期所学的单元主题,选择演讲内容,这样教师很容易联系演讲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导入。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多种导入形式,歌曲,FIASH等都深受学生欢迎。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校语文教学中一直要求“语文课堂,是有读书声的课堂”。初读课文,强调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因为各个学生阅读的速度不一致,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很多老师摒弃传统的齐读形式,而选择自读,选择自己最有效的读书形式,诵读,默读,单人读,小组合作读都可以,在初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写作思路,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情感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就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这样才不会漫无目的的乱读一通。

3 再读课文,理解品析

综观全局,整体把握后,必须从细部入手,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体悟情感。所以第三个环节,设置为“再读课文,理解品析”。以《深深父母情 拳拳儿女心》――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语文综合实践课为例,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亲情意识淡薄,觉得父母养育照顾自己是应该的,没有感恩意识,所以笔者抓住契机,在学习完整个八上第三单元后,开展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第三单元的涉及父母亲情的课文有朱自清《背影》,邹韬奋《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父母的心》,黄飞《甜甜的泥土》。在这节课上,笔者要求学生再次去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在名家名篇中再次体悟父母对儿女的深深情意。学生可以选择任一篇目,从中找出自己觉得最能体现父母深情的语段进行诵读赏析。选择语段就是一个再阅读的过程,用心,深情地读出情感,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再通过抓修辞运用,有感染力的词语等方式,品析精妙的写作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至爱亲情”。

4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本节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亲情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生活中,这是这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品读了名家作品之后,我们设置了课外内容拓展环节。在此环节中,给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例:

(1)《感动中国》获奖者陈玉蓉暴走“减肥” 割肝救子。

(2)舟曲母亲托举4岁儿子8小时获救。

将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事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父母在危急关头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父母心中孩子的安全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这仅仅是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小高潮,这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所以此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你对父母了解多少?你为父母做过什么?在反思的基础上可以再给出“乌鸦反哺”的材料:

(1)南京师范大学吕达背母上学

(2)22岁留学生彭斯割肝救母 感动网友

在吕达和彭斯身上,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的孝心的光辉。他们是我们青少年的楷模。这个环节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顶峰。此时的学生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5 检测反馈,课堂总结

一切语文课都是生活课,要学以致用,知学并进。看一节课是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课堂必须要有检测反馈。检测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提问,背诵,默写都可以。在《深深父母情 拳拳儿女心 》综合实践课的最后的检测反馈,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总结:父爱如山 厚重沉稳;母爱似水,隽永宁静,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父母始终牵挂着你,他们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他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他们的爱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但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是自私的。最后提出检测反馈: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时间充裕,学生可以积极发言,也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八年级 口语测试 口试形式 口试评价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评价方式不能仅仅停留于笔试的测试形式,笔者认为口试结合笔试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终结性评价应采用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和表现性的评价形式,以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究竟以何种形式的口语测试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口语水平,笔者认为根据年级的不同及新课标针对不同年级提出的口语表达水平等级的不同,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口试方式。

针对八年级的学生,什么样的口语形式是比较恰当的选择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并且基于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反思。

二、口语测试的实施过程

(一)口试方案的确定

1.口试的内容及形式

英语口语测试主要在于考核学生朗读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新课标中三级目标关于口语表达的目标设定为: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四级目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表达简单的观点。基于以上要求,教师根据新目标英语Goforit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归纳出5个主要话题:(1)谈论你锻炼的频率及如何保持健康;(2)谈论你的寒假出游计划;(3)比较你和你的一位朋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谈论你过去的一次经历;(5)谈论你想要实现的工作及人生目标。

口试的形式为一分钟演讲的形式。学生在考前一周时间内根据下发的口试通知,准备好五个话题的演讲稿,进行适当的准备后,在口试时脱稿演讲。

2.教师培训及口试评价标准

对口语测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详细讲解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和把握尺度,熟悉口语测试的整个流程,务必达到针对同一名学生的表现,两人打的分分差不超过5分的口试效果。

根据口试的形式,从演讲内容丰富程度(50分),句子及词汇复杂程度(20分),语音标准、语调自然(15分)及台上表现(5分)制定详细的口试评分标准。

(二)口语测试过程

口试过程中,评分教师需要对口试的流程做简要说明,学生按照座号在讲台下排队,按照顺序抽签之后上台演讲。评分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两名教师的打分分差不得超过5分。每生的最终得分为两名评分教师所打分数的均分。

三、口试考试的数据分析

通过口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笔者有以下发现:

(一)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没有必然的正相关

本年级共有6个班级,下表为经过一个学年在期中及期末笔试考试中基本稳定下来的6个班的均分排名,以及本次口试成绩均分排名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试与口试成绩有着一定的关联,但笔试成绩越好的班级未必口语表达水平就越高,口试成绩与笔试成绩的关联很大程度上与口试形式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本次口试形式在演讲内容上赋分较多,因此,检验的不仅是口语表达水准,更是英语学习水平。此外,在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下,班级口语水平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个人特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形式,那么,经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相较其他学生必然有更大的收获。

(二)口语测试检测的不仅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谓“能用英语做事情”,即是让英语的使用贴合生活实际,本次口语测试筛选的5个话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学生不仅仅是在背诵一篇文章,更是用英语在向别人陈述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描述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因此,口试是在测试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点对日常教学的启示是,首先,我们要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通过新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交际中。其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务求活动的多样性,对话练习、总结、复述等都是对学生不同角度英语表达的要求。

(三)口试结合情感目标的实现

口语测试是不是仅仅测试学生的口语水平?显然不是。限制话题的演讲测试形式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自信、自然地表达自己。我们从不同维度制定教学目标,那么口语测试同时是检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五级要求是: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口试同时测试了学生在英语表达时的应变能力,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站在台上流利自信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何尝不是一次珍贵的磨炼和体验?

(四)调查结果展示

在口试后,针对口试的意义和形式,我们对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结果:

四、反思

这是一次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口语测试的初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能对如何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口试有初步的探索和成果,并对八年级英语的口试形式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首先,单一的口试形式无法全面测试学生的口语水平,即使我们结合了教材中的话题,用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英语表达水平,但仍无法检测学生的情景对话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无法通过一次口语测试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结合多种形式的口试方式,如将对话朗读和演讲结合,或者将朗读段落与看图讲故事结合,同时测试在对话环境下与段落环境下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综合测试语音、语调等的准确程度。

其次,口试需寻求递进式的测试形式。针对初中学习过程,教研组最好能够实施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口语测试,跟踪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英语口语能力,通过递进式从简单到难的口试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提出逐渐增高的要求,适应不同阶段的笔试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最后,八年级的口试中要关注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的测试方式。我们在实施口试的过程中发现,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对口试没有任何期待,他们了解自己的水平,很容易在准备过程中丧失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口试对这部分学生就没有意义,更加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建议分层测试。每个班都存在几个英语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单独将这些学生列出,建议每班不多于5人,以保证大部分同学参加一般形式的口试,给这部分单独列出的学生布置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任务,如筛选比较重要的两个单元的课文或者对话,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在口试过程中通过抽签的形式,抽取其中一篇进行背诵,根据背诵的熟练程度评分,只要能够背诵,那么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总分不低于60分,但也不高于70分。这样的区分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同时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至少及格成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甘昕.浅析国内英语口试测试研究现状[J].考试周刊,2010,31,8-9.

[3]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外语界,2001(3).

[4]陈福华.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5).

[5]葛文山,高美兰.科学、公正地评价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2).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9篇

一、思品课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1.小升初衔接问题

我们都知道,小学进入初中以后,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语、数、英三科在小学都要学习并考试,所以衔接起来会比较顺畅,而思品课在小学为品德与社会,不纳入考试范畴,在内容上更侧重于以小故事的形式讲一些浅而易懂的道理,这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初中。因此,思品课的小升初的衔接总的是比较困难的。

2.学生的心态和思品课传统教学的制约

由于思品课侧重于品德的培养,课本上讲的都是些大道理,国家的时政方向,党的方针政策。现在的初中生个性强,比较早熟,他们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似乎觉得自己懂得很多的道理,所以一些学生对于单纯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不感兴趣。然而这些学生实际上对一些知识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刻的体会。

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制约了学生的厌学心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追求的往往是成绩而不是过程。在期末统考各种评比考核的压力下,老师往往成为知识的灌输者和填鸭者。由此形成了政治教学中的怪圈: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思品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积累了一些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1.开展磨课,同课异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对于同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映以及老师开展课堂活动的效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借鉴好的做法,规避不好的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如此重复,在磨课中将课程与学生的关系调到最佳状态。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让学生多讲,老师多聆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说中学,听中教。为此,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唱歌中感受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道德修养。这样多点实践,多点真知,多点感悟,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德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3.合理运用教学道具

要让思品课“活”起来,就要让它变得有滋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教学仪器和道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时,可以用PPT的形式播放诗朗诵《游子吟》,并播放图片,从中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然后播放古今中外孝子的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第10篇

实例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七年级上册)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儒家中孔子的思想为例谈谈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核心之一是 “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 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这种治国方略在今天就体现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本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并且要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与成功。现代社会里那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在商场上尔虞我诈的人们真应该好好学习学习老祖宗的思想了。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如果在“法”之外多一些“情”,我们所呼吁的和谐社会也许会早一天到来。

实例二:“一国两制”思想(八年级下册)和处理的方针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2000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并严格按照这一制度高度自治。而台湾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的本质是分裂与、“”与反“”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搞“”的图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原则问题,好比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的最佳方式。

实例三: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八年级上册)给我们的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虽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而宣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在形式和手段上存在着偏激和不合理的一面,这一点表现为:完全肯定、接受西方的思想和完全否定、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对儒家思想最无情的批判。所以,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物的其中的道理,从而树立科学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即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辩证方法不仅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为学生的成长之路做奠基。教授本节课也使教师获益匪浅:它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这样就在教学上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育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期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期中考试教师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