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8:00:50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二、上课—— 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推荐阅读〗

关于“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总结

实验初级中学体音美工作总结

学校体卫艺工作总结

2012年教研工作总结

2012年远教工作总结

2012年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艺术工作总结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 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 围绕市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 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 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 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 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教学;教学现状

一、前言

众所周知,历史是中学教育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学习人类灿烂而辉煌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历史学习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抵御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由于现代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具体到八年级历史教学,涉及的是近现代史的内容,现存有许多文字、图片甚至是影像史料。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

二、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内容与难点

八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部分,因此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段历史,我国备受屈辱与灾难,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奋斗史。在此期间,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且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国家尊严沦丧。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阶层仁人志士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所做的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放弃了完全吞并中国的野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在短短28年的时间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解放战争,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我国现代史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步入社会主义阶段,进行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右倾、、等弯路,但最终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段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相互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历史人物与年代时间比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例如,我国近代史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里面多涉及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由于内容的相似性与特异性,学生记忆起来常常混淆不清,从而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加大历史学习的难度。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家与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应用最为广泛。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历史课件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代替了教师“读课本写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影像资料综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解读课本中文字所浓缩的深刻含义。其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还可以将重点非重点的部分用箭头、图表等形式加以区分,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四、多媒体设备在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应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基本理念:“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国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类教学形式与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具体到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方面,课件所包含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通过一系列图片来佐证讲授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的形式将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总结,展现给学生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讲授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我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这部分时,联系之前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渐加深。把这些条约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于是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有了总体的把握,为日后考试过程中有关方面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通过放映反映相关历史事件的影片,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认识。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内容时,放映《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可以详细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著名人物的表现,使学生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直观感受与兴趣。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能够及时调整课件内容,补充相关的文字、实物以及影像史料,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达到阐明基本史实,讲清基本概念与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目的。将培养兴趣与提高成绩的目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相臻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

参考文献:

[1]林庆明“.五动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9):108-111,120.

[2]杨光山,尹继彩.关于八年级历史课堂中史料选择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135.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引桥工程”;学习与复习;答题技巧;九年级历史学习准备工作

“引桥工程”是今年焦作市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她的提出与研究,将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小升初、初升高学段,以及初中、高中学段不同学期,引导学生做好学段(学期)的顺利过渡,使之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得到有效地改善与调节,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做好学生级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也非常重视此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教育方法。以下是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教学第一课时所做的级历史教学衔接的点滴做法,如有错误,敬请同仁指正批评。

对于级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一般借用评讲八年级期末试卷来进行的。现以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下)期末调研测验试卷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为例。86班共有33参加考试,仅有3人分数在60分以上,最高分仅为72分;及格率为9%,优秀率为0!我告诉学生:这样差的成绩,我们必须进行反思!通过对试卷的评析来反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答题技巧的能力。不反思,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低水平,甚至还会倒退!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也就谈不上今后历史学习的进步了。

通过对试卷的评析,师生总结出产生失误的原因与表现:在学习与复习方面,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熟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选择题第4题:1954年,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颁布了《共同纲领》 B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宪法》 C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刑法》。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了,这道题是很容易得分的。又如,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中的第一小题:根据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经济特区的设置” 是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图文结合”,解答此题就没有问题。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认识模糊,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照不清位置”,影响了学生判断。如选择题第10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将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外交成就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进行归类复习,就一定会选出正确选项的。

第三,对跨越时间较长的某一知识演变缺乏归纳与总结,如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及演变等知识;第四,对于某些类似的知识缺乏归纳与对比,如建国以后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知识。

在答题技巧方面,首先,粗心大意或凭感觉答题是学生成绩出现失误的一个“通病”;其次,审题不严谨,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导致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如选择题第11题:如果能抓住题目中的“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物一定和农业(水稻)研究有关,再看四个人物选项,就不难确定是选项D袁隆平;再次,缺乏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排除法等。选择题第1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①农业合作社②③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只要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清楚,知道“” 新中国实施的第一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就可以排除A、B、C三个选项,直接确定D项是正确的答案。

以上是我认真对八年级试卷分析,得出来的在学习与答疑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即将开始的九年级历史学习,学生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首先,做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每节新课学习前尽可能地查找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背景资料,甚至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这样既扩大了知识视野,又了解了人物的喜弄哀乐,增强了学习世界历史的主动性,为九年级历史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学习习惯基础。

其次,与中国历史学习一样,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没有坚实的地基是建造不出高楼的”。除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如图表法对类似知识进行归纳与对比、注重阶段性的复习和专题复习、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等等。

第三,在世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大环境里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联系;又如在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可以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这个大环境里去学习,就会更加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断的正确!

第四,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训练题来熟练运用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在现在的中招考试中,历史考试是开放性的。它的题目设计往往独具匠心,有的与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紧密联系,有的却与某个练习题似是而非,这些题的解答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审题、认真分析,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人或事物的特征等“关键词”,再联系课本中相关联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首先,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学生在以为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如组织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教学时,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湖南、湖北)、松江、江南地区及安徽和山西。要求学生根据史实,展开想象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通过学生进入角色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多样的工作中了解了明清时期不同地区丰富的社会经济种类(农业、手工业、商业),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由易到难,梯度探究。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中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应有知识层次,有难度梯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中要让学生对中国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我设置了“我眼中的盛世”历史情境探究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课已经学习的中国明清盛世繁荣的具体表现,再由学生分析所给资料总结这一时期西方各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东西方各方面的对比,得出中国盛世背后隐藏危机,面临西方的严峻挑战。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在历史情境中探究历史问题。

最后,竞争合作,相互促进。在运用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现学习历史的主人地位。在八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教学中,我将清朝前期疆域划分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四个区域,以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解决清朝各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记录、有帮助、有竞争,使得本堂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的措施的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而且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回到学生自主反思的“历史现场”

对于历史情境的评价与总结是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提高学为中心课堂实效的重要措施。由学生课后对历史情境学习进行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与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八年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图表形式对本节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归纳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在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归纳与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奎文.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学周刊,2011(31).

[2]谢文红.浅谈历史情境教学法的作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第三轮复习时要对中考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最后冲刺。具体方法是:教师先查阅网上资料,借鉴吸收大量好的模拟题,经过精挑细选和重新组合,整理成模拟试卷,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演练。对学生的答卷要严要求、细把关,以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探寻技巧。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兴趣学呢?

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

作为历史教师,要避免单一僵化的导入方式——反复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实用,但用多了会让学生厌烦,对历史课反感,不感兴趣。不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因课而异选择导入方式。有的课适合故事导入,可以引入与教材相关的有趣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课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要闻(视频)导入,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课可以播放振奋人心、揭示教材核心内容的歌曲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用歌曲《国民革命军歌》导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用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新课,都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用歌曲导入有诸多好处: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军开往北伐战场和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的英雄气概;同时歌曲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和“保和平、卫祖国,也是保家乡”,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本资料等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用不同的、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同时,还要多向身边的同行观摩学习,把彼此的优点、长处、亮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这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

但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引导学生把教材要点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1934离瑞金,工农红军去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已过半,强渡乌江到遵义,生死攸关转折点,四渡赤水乱计划,急渡金沙跳重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来到陕甘根据地,1936会宁聚,红军长征终结束。”这样的总结,知识简洁凝练,减轻了学生负担,易于学生记忆,学生会心一笑,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我在历史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先要求学生看单元学习主题,了解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再看本单元由哪几个课题组成,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单元各课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学习主题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国的先贤志士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对各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转型期,鉴于此,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深刻理解来辅助记忆。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牵涉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对中国的危害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理解记忆。同学们都说这样的方法记得准,不容易混淆。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些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这些国家革命的原因入手来记忆历史意义。当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学生理解得透彻,才会记得快,记得牢。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一、将诗歌引入历史课堂之价值的理性分析

首先,从学科教育的目标角度看,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祝小领在《历史是可以这样幸福的》一文中这样界定历史课的功用:历史课有人文素养教育,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辨别真伪、探寻历史的教育以及学法的探究等多项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要求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可见,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更加应该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当成历史教育的应有之责。

其次,从诗歌自身的内涵角度看,诗歌具有丰富的历史教育意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优秀诗篇,不只成为文学宝库的瑰宝,由于诗文中孕育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本身就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史诗般的特点。因此,运用“以诗证史”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诗歌完全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将诗歌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分析

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注:教学案例中所使用教材为人教社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体分析“寓诗于史,以诗入史”的教学策略。

1.作为引言导入

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一开始就引入的七律《长征》视频,要求学生注意看图片,听朗诵,尤其要仔细关注诗词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在简要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后,设计了三个追问式的问题:该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诗中能够看出红军长征有过哪些经历?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客观描述长征的感受?此时教师引导:既然长征如此之难,那么红军为什么还要去经历?此中又体现出红军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如此导入,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情趣,很快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笔者在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开始时,引入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然后设问:根据诗歌,你能推断该诗写于哪一年?依据何在?为什么会出现“四万万人同一哭”的场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时教师引导:其实诗人所感怀的就是“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这样的导入,既直击问题,干脆利落,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解读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还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作为内容透析

比如,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一课,其教学重点虽然侧重于盛世时期的唐朝,但教材的自主阅读部分也涉及唐朝后期的历史。笔者在教学完“开元盛世”局面的教学内容之后,创造性地引入了杜甫的《忆昔》和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两首诗来进行教学设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诗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年号?这首诗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导致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还引入“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这首诗,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诗中的姚宋是指谁?诗中反映出该时期社会的什么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该局面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通过以上学习,你对唐朝的盛与衰有何感触?上述两首诗歌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展现和诠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通过学习既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也助益于学生对整个唐玄宗时期即唐朝后期历史的系统认知,这对学生的整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了的《水调歌头·游泳》来拓展教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然后提出基础知识类的问题:诗中的“一桥”指什么桥?这座桥具体建成于什么时期?你还知道“一五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接着提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你能说说当时我国为什么要把重工业的发展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吗?再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的问题:根据诗歌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诗人情感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的体会。以诗为话题,围绕教学重点,利用这样三个渐次深入的问题,使工业化的背景、过渡时期的特征等教学难点得以一一透析。

3.作为总结回顾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10、第11课讲述秦朝的历史,在第11课结束后,笔者利用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来进行了总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然后进行问题设计:这首诗歌对秦始皇是如何评价的?从诗中找出能够支持作者评价观点的史实依据。你赞同作者对秦始皇的评价吗?请结合史实说明。如此总结,不仅回顾了基本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在有趣的历史场景之中向学生传授了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基本方法。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东汉的统治》一课时,笔者引用了谢剑雄老师原创的一首《七律·读汉史有感》进行教学总结:“楚汉争雄乱世荒,文公景帝暮朝寒。明君才统千秋业,新莽又谋万里疆。强项刚直节犹傲,将军跋扈气愈狂。深宫不解秋风怨,漫卷黄巾扫洛阳。”接着引领并且启发学生从中找寻相关历史信息,从而感悟整个汉朝的阶段特征。如此总结既很好地达成了学生感知历史的目标,也极大陶冶了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操。

4.作为题目训练

引诗入题,由于可以极大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因而历来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例如通过“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对圆明园“两度劫”所反映的列强侵略史实的考查,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对甲午战争的考查等均多次以不同命题角度出现在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不仅中考,此类命题形式在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例如2002年的上海卷和2005年的全国卷均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出湘赣边界起义,进而考查与此相关的史事。2005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Ⅰ中的第18题和第20题(题目略),都是以“诗”作题干的选择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精选这方面的资源进行针对性训练,势必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笔者引用“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来启发学生体会诗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引用《长征组歌·十大乐章》“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迷雾途中盼太阳”来编拟题目:诗歌谈及长征中的哪些经历?诗歌体现了长征的什么精神?

寓诗于史的教学中对诗歌的选材需要注重三点原则:一要独特。要注意甄别资料,博考而慎取,要选取本身具有独特历史味道的诗歌。二要务实。务必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切不可哗众取宠。三要“接地气”。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笔者发现,教学中如果运用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历史教学,往往因为他们熟知这些诗歌而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平时注重人文教育,将诗歌引入教学,应该说人人皆可为之。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尝试更高层次的诗歌创作教学,尽管这不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但亦可尝试。当我们都来为诗歌教学深思力行的时候,又何愁我们的历史教学还缺失人文涵养,尚未成为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垣编.敦煌劫余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2]祝小领.历史是可以这样幸福的[EB/OL]. http://.

[3]张金勇,狄玉虹.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

[4]李铜玉.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J].广东教育,2003(6).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对于“马关条约签订的危害”书上仅有结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如果补充知识“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开矿、修路、开银行等方式掠夺中国”,就会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还有“甲午中日战争发动的背景”,可结合世界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来理解;“的失败”同样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6课中共“”背景时,除了书上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之外,还可以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当时的美苏争霸”等国际形势结合起来思考,就不难理解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共“良好开端”的地位和之后党中央发动的“”、“化”运动。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