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17:35:50

版画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版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制作过程引起制作者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细致精巧的劳作能力,启迪学生的智力。

能力目标:欣赏并制作简单的单色版画,体验吹塑纸或KT板版画特别是油墨拓印过程,通过体验,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总课时3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情感目标:体验版画的创作乐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吹塑纸(或KT板)版画的制版过程和拓印的乐趣。

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正和反的概念的理解及实际中应用。

3 教具准备

3.1 吹塑纸或KT板、木刻刀、复写纸、油墨、油磙、磨托、印纸,水粉色等

3.2 范画作品数幅。

3.3 学生准备:厚纸板、吹塑纸、圆珠笔(写不出的芯也要)粗细不同的铅笔,牙签、工具刀,瓶盖、小毛巾、颜料(单色)画笔等。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

这些图片是狂热、可爱的球迷朋友,他们在脸上画满了图案,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体育的支持和热爱。

问:你知道他们脸上的图案是怎样上去的吗?

北京举办奥运会,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热心的观众们早就为观看2008年奥运会比赛做了些准备,瞧!(图片)

问:这种方法10秒钟画就好,知道是怎样画上去的吗?

展示实物:底版

将准备好的图案或选择上好色的树叶让感兴趣的同学试试

揭开答案:印上去

4.2 新授课

(看视频)

4.2.1 什么是版画?

版画是一种间接型的绘画形式,是通过制版和印刷来完成,并具有复数性的平面作品。

4.2.2 版画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制版与印刷方式分类:可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孔版画、平版画、混合版等。

(2)根据不同的制版材料分类:可分为木版画、纸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和其他材料(吹塑纸、KT板)等。

4.2.3 通过欣赏版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4.2.4 具体制作步骤:

本课的重点:演示作业过程看课件视频

以吹塑纸版画为例

它是利用吹塑纸这种材料,用圆珠笔、5B铅笔或自制粗细不同的硬笔、竹笔在上面用近似篆刻中阴刻的方法,直接刻画出所需要表现的内容。

① 画稿、印稿 ② 刻版 ③ 滚墨拓印

教师再示范KT板刻制方法和步骤,展示一些较好的刻纸板的作业(看课件)

4.3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制作,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4―6人一组,题材,方法不限)

教师全班巡视,个别辅导学生:

A:制版

1、注意用刀安全 2、凹凸处理得当 3、不要将底版戳穿 4、刻外轮廓纸选用较粗的笔刻,稍微刻重一点。

B:拓印:各组派代表上来印版,教师协助。

(四)课堂小结,作业展评

展示作业,有可能的话让学生自我评价。

吹塑纸(KT板)版画的最大特点是取材容易,工具简单,制作方便。

版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纸版画;初中美术;应用方式;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84-01

纸版画是我国近年来新涌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表现手法简洁、创新性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让人见到艺术效果的特点。它对于初中生学习兴趣的增强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本文对纸版画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纸版画的简介

纸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制作过程包括画面构思、材料确认、拓印方法确认、动手操作等过程,其操作过程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纸版画制作时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具体的实施情况也各有不同。纸版画具有间接性、复数性和独特性。间接性是指它不是直接画出来,而是以纸板为媒介,学生运用刀和笔以及其他工具,在不同材料的板面上进行剪切刻画,通过印刷而创作出的图画。复数性是说纸版画作品精练、独特,易于保存和收藏、传达,可复印多份原作,深受人的喜爱。独特性是指版画创作极为重视器具和材料的处理,不同板材、技法的处理,创作出的版画风格也各有不同。而且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纸版画能够将学生不同的风格体现出来。

二、纸版画课程应用的方式

(1)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基本技法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作思想。初中生年龄相对较低,相比于枯燥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不同的教材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优秀作品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讲述给学生,这样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行有感情的创作。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原色、三间色”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询问学生不同颜色给人带来的感觉有何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将情感与颜色进行融合。另外,教师在讲解这门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与色彩相关的小短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小游戏,如抽拉玩具的小游戏,即在抽拉玩具的底板、图形画、外盒上分别涂上三原色,问学生在抽拉中会产生什么现象?任意改变三原色的位置,又会出现什么新效果?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现出学生独有的艺术风格。教师还可以进行插接示例,用硬纸片剪一些基本形状,在这些图形的一边剪开一道小口,然后进行相互插接,再让学生动手将三原色两两相配,调配三间色,进一步询问学生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诸如色织剪贴、水粉吹画、油画棒涂色、橡皮泥捏制等游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这些游戏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意愿,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学习打好基础。

(2)增强实践活动的效果。纸版画所需材料包括水粉颜料、滚筒、颜料笔、胶水、卡纸、素描纸、剪刀、铅笔、橡皮擦,这些材料都容易获得,因此也方便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实践活动的辅助。实践是增强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重要办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碍于初中生能力有限,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实践机会。例如,一些社区的板报宣传绘画,或者校园黑板报的绘画、文章的配图、公益文字的配图等,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对学生们的实践作品进行评选。

三、纸版画的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1)纸版画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纸版画是集雕刻、印刷于一身的艺术,学生在学习纸版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想象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进行纸版画的创作中,会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同时,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中,学生能够丰富知识,培养美感。

(2)纸版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纸版画的教学既包括画、剪、撕、贴等内容的教学,又有版画课当中的刻、拓、印等内容的教学。纸版画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符合新课标教育大纲的要求。现在也涌现了多种优秀的教案供教师参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有很多种选择。

四、结束语

总之,版画的材料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不同。纸版画具有色彩丰富、效果独特的优点,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一种良好方式。教师在进行纸版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怡亮.浅谈彩拓版画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之功效[J].美术教育研究,2013(04).

[2]姜秀权.初中版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3]窦双风.初中美术吹塑纸版画课程改革探议[J].美术大观,2016(05).

版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导学案 感悟

开展“导学式”课堂教学已经一个学期了,没有做过导学案的我,一开始很盲目,于是在百度上搜索了“美术导学案”,遗憾的是没有什么经验和例子能很好提供参考。我只能像在黑暗中一样摸索着往前走,自己也经历了“闭门造车”、“照葫芦画瓢”、“因实(实际情况)利导”的阶段,也慢慢感受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步显示出的魅力。它的优势很明显: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在导学案中,教师事先把知识链接和环节问题都印好,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

导学案是融导、学、练、测、评于一体,是一个从教与学的准备、教与学的实施到教与学评价的教学过程性系统性设计,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辅、问卷和结果性文本。如何让导学案发挥作用?

1.导学案应注意“导”

(1)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问题的探究、当堂练习和学习目标标检测、课堂质疑、课后小结等起到引导的作用,把握和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应该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2)对教师的引导。教师利用各种资料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写出教案或教学思路。①解读教材,确定重难点;②制定学目标和阶段性目标;③明确授课思路,确定课堂结构模式;④个人确定导学案使用方法。根据我班实际,我对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2.体现分层次教学

导学案导学中应注意习题的分层、分类,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要求较高的内容都打上记号,对基础差的同学不做要求,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在课堂具体实施中在本课重难点较为突出和学生认知模糊时,导学案的呈现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和学生的帮手。

(1)当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重难点是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或与难点、重点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可以进行提炼、单列,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一版多色版画》从对生活中版画的认识和关注,兴趣的引导到对版画的种类,制作方法,现代版画发展的学习,最后是动手制作吹塑纸版画,利用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对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及印刷注意事项,这些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学案中有清晰的说明帮助学生识记。

(2)当学生的认知模糊时。对于教材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当学生只被表面现象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可以纵横比较,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弄懂概念,形成正确清晰的知识体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这节课,在知识的延伸拓展方面,增加了许多知识,比如立体透视原理:一点、两点、多点透视,实践实现分层次教学,而由于学生对透视知识知道的不多,对增加的内容理解的不透,拓展内容没有达到提升的作用,因而导学案的设计更要注重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3)学生自评和教学评价。表格式的评价表或评价点的呈现,让学生对别人和自己作品中的优缺点有一个更明确的评价标准;比较好地实现了生生互评的有效性,节省了课堂时间。

3.用好导学案,要求导学案必须有用。

版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版画;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版画”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张槎中心小学的学生约有40%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在佛山居住的约有50%。他们从小就受到佛山版画文化的熏陶,对版画有着特别的感情,对学版画有迫切的愿望。学校曾做过调查:90%的学生都喜欢版画。

经验证明,好的环境是教育的良田沃土。很多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表现出学习版画的强烈兴趣,创作出的作品充满童趣,在各级竞赛中均获好成绩。

学生的家长同样对学校开设版画课程感兴趣,他们十分支持学校的举措。而作为版画之乡的后代,孩子们完全有责任早一点、多一些接触了解版画,了解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开发“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坚强后盾。

本课题所指的“儿童版画”课程,是以国家设置的美术课程的要求为基础,以传承与发展佛山版画为主旨,立足于学校,利用本土资源,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年级先进行吹塑版画、KT版画教学,二至六年级进行铝塑板版画教学。对学生传授版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版画技能和版画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爱好、个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举措和过程

近年来,学校实施“特色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打造特色引领发展”的办学之路,蓬勃开展丰富多彩的版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和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的功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1.传承中创新,阶段式推进,夯实“儿童版画”的课程根基

版画教育在学校有着传统优势,版画特色创建十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版画兴趣小组起步。1996年,学校开设了儿童版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为版画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版画兴趣小组到版画实验班。如果版画教学只停留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层面,成为极少数学生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是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版画,将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版画实验班就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校长牵头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向学生发放“增设版画课问卷调查表”。当了解到90%的学生选择喜欢版画时,无疑给学校开设这一课程带来莫大的鼓舞。学校领导果断决定:把儿童版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以二、三年级四个班作为试点,每学期增设三到四节版画课。版画课教学主要由美术教师兼任。学校尽力为课程的开设提供条件:购买版画机、版画工具,设专用教室等。一年后,对版画实验班教学进行了总结,收获良多。实验班学生反映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版画课。

在学校版画实验班开设和教学的进程中,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可以令人欣慰地看到,学校版画实验班的开设与当代美术教育思潮不谋而合。版画实验班的开设、探索和研究的成功,增强了学校普及版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2009年9月,版画课程正式在学校各班全面铺开,并同步开展了以版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

2.科学化研究,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绩效

“儿童版画”课程有效实施,关键是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为此,学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制定《儿童版画课程纲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从儿童版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总目标与子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八个方面研制出“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是确定“儿童版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儿童版画有利于与佛山版画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儿童版画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儿童版画”课程成为承载绘画、手工、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一体的课程。

三是编写“儿童版画”教材。把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的吹塑纸版、佛山市乡土美术教材中的手工和儿童版画特色结合起来,加以延伸、改编、创造,形成“儿童版画”教材的雏形。

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版画教育既是学校创特色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多年的版画教育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功地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通过版画学习,融入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版画教育传承和发扬了佛山木版年画的本土文化,是一种乡土艺术,因而能直接触动孩子的情感中枢,震撼他们的心灵。

其次,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发展了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在版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眼睛来看,用手刻画、拓印,用脑袋来创造等。版画教育培养了儿童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此外,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培养了执着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格。版画作品都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大多数作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过程中,只有认真对待,持之以恒,不断地琢磨、反复地练习、重复地制作,作品才能渐渐成型。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了对待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教师练就了编写教材能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并无完备的教材,这就要求编者(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在完全没有现成课本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材料写出教案,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二是教师提高了实施课程能力。由于儿童版画课程只是基于学校多年开设兴趣小组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而开发的,因而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学校结合儿童的需要,创设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版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反思、研究自己的行动,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美术科组的老师在儿童版画课程研究中专业水平提升很快,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辅导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上的版画课多次获省、市、区美术优质课奖;对外公开版画研究课几十节,获得同行、各级领导的好评;在各级刊物多篇,论文获奖的有二十多篇;课题组老师已编写了《儿童版画》校本教材,并把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与阶段性成果整理归纳成书,书中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到内容的组织,从课程的实施到管理评估,从途径的探索到方法的选择,呈现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还整理出《案例集》《教案集》《论文集》《学生版画作品集》《活动影集》等系列成果集。编写小组的成员,直接参与了版画特色课程的实验,有实践的亲历和感悟,所以书中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观点的提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列举,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最前沿的特色课程研究成果。儿童版画教育成果的整理,也提升了学校版画教育的品位。

3.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首先,版画进课堂,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版画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正式排入课程表,成了学校课程改革特色的组成部分。

版画教学在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同时,还给其他学科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发展的空间,如:舞蹈队以佛山版画为脚本创编舞蹈《版趣》;信息技术组也以版画为内容制作网页《版画童印,浸润人生》,获禅城区中小学生网页制作比赛一等奖。佛山古镇的剪纸、版画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科技资源,成了老师和同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如:南风古灶、创意产业园、民间艺术社、工艺美术厂等,都已成为同学考察的基地,成为放飞研究成果的舞台。《版画悠扬,浸润人生――版画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荣获佛山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儿童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版画课程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一是国际影响深远。2010年,由英国梅德韦市政府语言教育顾问塔拉・迪维雅、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各学校校长等100人组成的英国教育代表团深入课堂听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版画课、参观了学校的版画作品展览。通过版画特色课程展示了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的情怀,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09年,香港教育局组织初中及高小学生200多名师生到学校进行了“同根同心,和谐共进”禅港学生交流活动,受到港方的赞赏。再就是社会影响大,示范辐射广。2008年7月,“古灶小学学生木刻版画展”在佛山市图书馆展出。2011年3月2日~11日学校在佛山图书馆开办禅城区首个小学生个人书画展――“双子星”书画展,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竞相追捧。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珠江时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均对此做了专门的报道。2012年4月9日,学校的版画特色项目受邀佛山公共频道“快乐班会”节目录制,这次受邀,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版画特色教育的高度认同,充分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2008年,禅城区教育局在学校举办版画教学现场会。2011年,学校在禅城区“特色化办学工作动员会暨特色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作题为“画魂乐韵,艺术育人”的版画特色书面经验交流。学校积极开发出“儿童版画”“儿童民乐”等多个系列校本课程,取得可喜的特色成果。学校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多批校长、同行到学校参观版画特色教育,示范一方,影响一片。

五、“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1.儿童版画要不断推陈出新

在今后的儿童版画教学中,学校将引领学生恪守艺术创作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将艺术之根扎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用版画叙事,用版画言情,用稚嫩的技巧探究佛山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人的生命轨迹,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

2.儿童版画要助力区域课程特色的形成

儿童版画的开发也让学校重新审视身边的教育资源。学校身边有着很多本地的特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大力去发掘,把它规范化后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地,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发展本土文化,正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杜卫,等.儿童美育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4]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版画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吹塑纸版画;创作;教学;引导;鼓励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44-01

吹塑纸版画以厚重丰富的表现力、简单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绘画教学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儿童非常喜欢吹塑纸版画这一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每次压印,都会给儿童带来惊奇与喜悦,满足了儿童瞬间的好奇心。

材料准备:除了水粉画工具外,再准备吹塑纸、黑卡纸、铅笔、双面胶、图钉等。

本教案针对4至6年级,有一定素描、水粉画基础的学生,开展儿童吹塑纸版画创作:

一、如何确定创作主题

首先,教师给学生宣读命题内容,例举表现题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大脑中勾画出想象场景。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把构思好的内容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善于语言表达,想象大胆丰富;有的学生不善于语言表达,吱吱呜呜,但这类学生想象力并不差,或独具慧眼,画出来让你刮目相看。作为教师就要耐心鼓励他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每个学生都要开动脑筋,为刚发言的小朋友补充画面内容,拓展各自的想象空间,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描述给他鼓励与肯定,并加以引导,突出主题;或建议换内容来更好的体现创作主题。通过语言的交流,画面形象便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当然有很多细节问题,是无法光凭想象来刻画的。教师就要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根据已确定的内容,从电脑、画报中找参考图片。

二、如何表现创作主题

(一)先在素描纸上打底稿。把构思好的内容,参考找来的图片,用铅笔在确定尺寸的素描纸上把它表现出来。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夸张变形的人物、物体来勾画画面,这是儿童特有的优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来引导他们重点刻画主要内容,突出画面主题,因为学生容易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或喧宾夺主。使画面既有张力又主题突出。

(二)制版(底稿内容翻画到吹塑纸上)。定稿后,找一张同尺寸的浅色系列吹塑纸。在制版前,先用毛巾沾点洗衣液轻擦吹塑纸,把表面的油层擦掉,便于上水粉色。然后把底稿画面朝上叠放在吹塑纸上,四周齐平用夹子夹住。用6B铅笔,把稿上的内容翻刻到吹塑纸上。线条流畅画痕要深点,便于隔开颜色。如果画面上出现文字,那就要先写在透明的白纸上,然后翻过来,照着反写字写到吹塑纸上。这样印出来的文字才是正的,注意画面内容也是反的,但这没关系。如果有要求,也要象文字那样在透明的白纸上过一遍。

(三)印画。把与吹塑纸一样大的黑卡纸正面与吹塑纸的画面整齐地面对面叠在一起,然后用双面胶把黑卡纸和吹塑纸对应的一边粘起来,黑卡纸在上面用图钉把它们固定在画板上(钉在双面胶一边)。这样便可上色了。用水粉笔调出需要的颜色,掀开黑卡纸,露出吹塑纸画面,涂在吹塑纸画面上。一般先从主体亮色块画起。色相相近的色块可以一起涂,等会再区别差异。马上把黑卡纸盖上,用手掌在黑卡纸背面抚压下面吹塑纸涂色的部分。注意不要让颜色干了后再印,整个印画过程中,颜色要调厚点少加水,在印制中黑卡纸和吹塑纸不要长时间粘在一起,以免吹塑纸被粘连到卡纸上。学生很喜欢这种印色的过程,他们会加入大胆夸张的色彩,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注意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对比。如果物体受光面是暖色,那么背光面就要加点冷色调进去;反之亦然。化功夫刻画主体,明暗、冷暖、纯度对比要强烈,区分色相相近的色块,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忽略次要的,这样会避免画面的火气和主次不分。通过教师的引导,会达到一种既有张力、变形夸张的儿童画特性,又能融合色彩章法的精彩效果。吹塑纸版画可以表现出丰富厚重的色彩,可以在原先色块上不断叠印,反复修改调整,塑造出细腻的色彩效果。

三、完成主题创作

通过学生辛勤创作,一幅幅带有鲜明个性,色彩丰富厚重的主题创作――吹塑纸版画诞生了。我们可以把印版(吹塑纸)小心地从黑卡纸上撕下来,用刀把作品裁精神了,通过不同的装裱,大作就产生了。完成之后,别忘了让同学们互相欣赏学习,取长补短,互评一下。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的作品总结一下,突出讲解作品的优点,孩子会很乐意听,创作积极性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同时也指出他的不足,相信在下次作画中肯定会改进的。

版画教案范文第6篇

许多时候他是那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存在――

一群人围着刚满月的男孩,向他的父母说着讨喜的话: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是要做官的……一个傻冒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也许是撒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既不想说谎也不想挨打,怎么办呢?你只得这样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他的文字令人往往读着读着就沉重起来,有时令人起坐不安,有时令人颓唐到极点、绝望到极点,有时令人兴起一种拔剑四顾、心绪难平的激越。

很多时候他就是那个说真话而遭打的人。不是吗?想想看,当孩子们开始大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当大人们熨帖地喝着于丹女士煲制的“心灵鸡汤”时,突然听到他在一旁呼喊:

在中国写满“仁义道德”的古经卷册中,字里行间闪着“吃人”二字!

中国历史是排着吃人的华宴的历史。

中国的路上,挤满了爬和撞的人们。

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自古有两种: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前一种就是百姓要念阿弥陀佛的盛世了――

这是多么煞风景啊!简直是捣乱!可恶至极!

我有时会细细端详鲁迅的照片,一张一张,单人的,合影的。他沉静,严肃,与人有距离感,望人的眼神的确有怀疑的神色。和他同时代、与他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形容他的面色常常是灰黄的。

更多的时候,他解剖自己,诊断自己是“中了庄周、韩非的毒”,有时“峻急”,有时“颓唐”。于是他开出了看上去颇为偏激的药方,号召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因为中国书读了让人麻醉,是僵尸的乐观,而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厌世的,也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绝望的时候,他曾耽于酒,麻醉自己。他甚至想丢开一切,只管自己度日,不再苦苦工作,攒几文钱,让自己闲适起来,随便玩玩。这些颓唐的情绪、激愤的话,都写在给至亲爱人许广平的情书中,无须隐晦。

他不是没有条件过那样的生活。以他的文名与声望,他可以在政府中谋一官位。他也曾在民国初年做过官,任教育部佥事,主管文化工作,他勤于任事,亦有所作为。因此走这条路也算得上轻车熟路。当时,他的浙籍先贤蔡元培一直做着民国的官,他的老友陈仪还是器重的军界要人,他的学生李秉中参加过北伐、也在中,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始终亲密。

他也可以不问政治,像他的许多老友,如刘半农、马幼鱼等,进大学当名教授,潜心研究学问。讲小说史,有现成的教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学术水准之高,是胡适也盛赞过的。

或者就只写写小说,把构思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事演绎一番,既远离现实,又蛮有新意,那新意是郁达夫听过他的构思而下的判断,想必也能引起文坛轰动。“诺奖”不是早就找过他吗?虽然他自谦“不配”。不写小说也可以写写幽默文字,他的老朋友林语堂不是在提倡幽默吗?其实鲁迅的幽默比林语堂高明许多,现在看他的杂文都时时为他的幽默叫绝!林语堂的幽默则带牛油气――外国洋幽默,不接地气,再说他也没有鲁迅洞察三世的“天眼”,没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幽默也来得不痛不痒。

他也可以玩玩古董,搞搞收藏。据鲁研界专家统计,鲁迅一生收藏,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可分为碑帖、汉画像、古陶瓷、古钱币、版画等大类。其中石刻4217种5900余件,中国现代版画6000余件,外国版画4000余件。这还不包括与周作人闹翻时没有带出的大量古董。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建议,鲁迅这批古物被分散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此外广州、厦门和南京的鲁迅纪念馆以及国博等处也有少量收藏。所以当个收藏家,鲁迅绰绰有余;且他也有此好,有乐趣。

应该给孩子读一点鲁迅。鲁迅曾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孩子。他愿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他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应该读一点鲁迅的岂止孩子?

然而――

读或不读,鲁迅都在那里。

最后谨录郁达夫书赠鲁迅的诗一首:

版画教案范文第7篇

今年暑假省教育厅主办的“送培到市”美术学科培训,让我感慨万千,“信任所有学生,因他们心理都有着无穷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就会重启自己的一个天空。”张云芳老师的这番话我牢记在心,它将是我工作的动力,更让我坚定了沿着美术教育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一、追求学生喜欢的课堂

常常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带着羡慕的口气跟我讲:“艺术课比我们的课好上多了。”我对这些老师笑了笑,如果要想能够使每堂美术课都能轻轻松松地取得满意结果,这样美术教师的教学功力一定非常深厚。其实美术作为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具有与人文、地理、语文和生化有着密切联系综合性学科。要上好每一堂美术课教师本人除了必须具有很高的艺术素质,还必须懂得人文、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要想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将来有很深的造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真正上好美术课并不容易,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教学中情景构建、个别化辅导、多元化评价教学后的反思都必须实事求是去认真实施。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呢?什么样的美术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我们都会不断地追求所教的每一节课,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愉快的享受,都是他们所需要和喜爱的!理想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在行动中要理清思路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完成才能取得成效!那么理想的美术课堂的标准又是什么?新美术课程大纲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从学生全面需要为目的,关注他们的成长,将学生教育成为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要达到如此目的,必须构建与学生心理特点互相适应课堂氛围,追求课堂效益,使他们在学校的教育成长中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二、追求高效率的课堂

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者是教师和学生,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课程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的发展。农村职教中心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各方面都不能够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就是教师除了一方面要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其他需要教具都不能够达到新教学水平的要求。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它和传统课程系统有着很多差异又相互联系。教师要不断参与学习和培训,理解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然后再回到课堂施教,教师自身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培训会上宋宁主任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喜欢书法,以它为平台培养出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把书画有机结合起来,开创出新的课堂特点。

刚刚开始教师生涯的一年里,我一直认真揣摩高效课堂的含义,追随高效课堂的精髓,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依据农村职教中心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班级学生的身心差别设计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计划,坚持设计好所有课,将本人所懂得美术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做到课前认真准备教案,预设教学中生成的知识问题的处理方案,但事实上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计的,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导引教学的有机生成,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就不可能离开预计的目标。我想这样的课应该能更靠近我心中期望的高效课堂。

高效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他们为主是指在课堂上积极投入到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中,但是教师不能够对他们的活动不闻不问、毫无监督,我们自己要能够有丰富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但驾驭课堂要有方法。驾驭课堂的方法要依据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能力为基本,通过有效地组织使学生学习有顺序地进行,最后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高效来源于他们主动参与,以他们的活动呈现为主。也不是不要老师的辅导和呈现,如老师在学生活动中适当辅导,黑板上的板书、画画呈现等都要求老师需要有一定表演能力。没有如何人生来就具有表演的本领,都需要学习,第一跟父亲母亲学习,然后跟老师学习。在学校里跟随教师模仿,之后学生熟悉后就有可能去创新。我们有许多艺术家他们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的开始,科学家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要发挥主导要会表演,但是表演时不要在课堂上承担主角,在表演时主要角色只能是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农村职教中心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处做起:

1.根据实际教学

课本既是教材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们不能唯课本而终,更要联系学生实际和本校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我在给高二学生上第16册黑白版画这一课时,改成纸版画,找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易操作又能出成果。

2.走进自然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看来,我们所在农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地方美,这实际是学生的价值观在审美方面发生了偏差,导致了对自己家乡的情感淡泊,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矫正价值观方面不良情绪。我在上风景画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设计:

(1)课前准备:各人带好笔、记事本和画本,有相机和望远镜的也可以带,然后和他们一起安全地走出去。

(2)要求:到目的地后要仔细观赏一处景物,认真做好取景和选景工作,在画本或记事本上画出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一处或写下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3)过程:半个小时后,学生排着整齐的队来到一处农乡,大家坐在草地上,眼前的植物,建筑物是那么美丽。我用照相机拍下来,告诉他们如何取景,构图,作画。

(4)组织总结:我要求学生自己选定角度,必须用一种以上方法将自己的眼前的植物,建筑物在半个小时里描写好。完成后,我和大家一起,相互交谈自己感受。那天,我们大家都很激动,觉得在大自然的天地里比在教室里要愉快,学习也真实,能够感受家乡美。

3.结合特色教学

新课改以来,很多学校都编置了许多学校教材,农村职教中心的资源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当地的名书画家,南通的民间艺术:蓝印花布等。都是我们很好的教材。让人欣慰的是,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各县市城镇对美术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多,并开展了各种体艺活动,师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与学中来,近年来硕果累累。

版画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界画;姑苏版画;街市楼阁画;焦点透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界画楼阁的“技”与“艺”

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信》中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只界尺,还有一只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1]界画自宋代起,既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成为了中国画的独立门类。与其他画种相比界画要求准确、细致地表现所画对象,虽然界画难工,但却一直不为文人画家所看重。其实界画在中国建筑绘画历史上形象地、科学地记录下了古代建筑的形象,写实性地保留了历史生活的原貌,它即是审美的范畴又是建筑实景的再现。

界画在两宋盛行一时,元代以后到明清,随着文人画思潮的兴起,界画被讲求画面意境情趣的文人士大夫看作是画坛末流的匠人之作,界画的繁荣时期逐渐衰退。明代,精通界画之人甚少,“有明以来,以此擅长者少,近人喜尚元笔,目界画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者。”(1)直到清代初期,才出现了擅长楼阁界画的画家袁江(2)、袁耀(3)。二袁的界画作品,以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宇华美的山水为背景,以传统的界画构图,创作出具有装饰性的界画山水画。传统文人画在构图上讲究意境,画面景物随意采用多个视点的摘取和增添,将各种视角下的画像融为一体,这种自由式的取景,也按照传统中国画的“近大远小”原则描绘,一眼望去,画面布局给人以舒畅悠远、宁静遐想之境。二袁将传统建筑界画与文人画的脱俗、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审美情趣贯通融汇,使界画在清初上演了它历史最后的辉煌,将传统界画与文人画风结合,塑造出有装饰性效果的创作理念。然而二袁创作的界画山水画在此时虽然再度盛行,但同时也标志着传统建筑界画的永久衰退。

同一时期,欧洲科学和艺术的传入,对宫廷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新风气,这种新风气尤其体现在建筑界画的表现手法上。画家们在运用传统界画技法表现建筑物的同时,开始运用能够表现空间和体积的焦点透视法和明暗法,使传统建筑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趋势。画家们在构图当中采用西方绘画的技巧,不仅使得画面比例和谐,结构严谨,而且焦点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法的运用,使得他们能更加自如地表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和体积感。清代宫廷里的画家们大量采用的这些西洋画法,其源头是那些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如郎世宁(4)、艾启蒙等他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宫廷作画,他们一边接受中国传统技法,采用中国笔墨颜料和纸绢作画,一边按照西洋透视原则,在作品中着意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明暗、投影。这种效果逼真的写实画风给中国宫廷画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视学》(5)中关于透视方法介绍了“线画法”,又称“定点引线之法”,就是焦点透视画法,即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透视的精确,在画面上引许多实线和虚线。这种画法在清代宫廷的众多建筑绘画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以“线画法”创作的界画楼阁,画家的着意点在于中西画法的结合,由于创作手段上的局限、绘制目的上的实用性质及其与传统审美观的差异,清代中期流行于宫廷的这一类建筑画并没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延续和发展。随着乾隆末叶西方宗教遭到禁绝,这一类融合中西的创作便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二、姑苏版画的西画东渐

西方透视画法在民间画作中的表现,主要是从中国版画的代表作姑苏版画中体现。姑苏即苏州,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商业复苏,都市繁华,社会生活平稳,这一时期姑苏版画也到了历史辉煌时期,版画的形制、色彩、构图、风格均表现出独树一帜的样式。以市井百态为题材的风俗画也达到了一定数量。尽管清中期姑苏版画受西洋画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体现在技法上,其内容和题材仍是中国式的。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6)、庞迪我、南怀仁等人来到中国传教,自称是“泰西(7)陪臣”,明万历10年(1582年)以利玛窦为首的众多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带到了东方,并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原则带到了文人画界,但尚未引起士大夫们的足够重视,到清代雍正年间,在中国绘画界中出现了“仿泰西笔法”、“仿大西洋笔法”,这种焦点几何式的透视画法在亭台楼阁界画中普遍流传开来,并大量涌现在姑苏版画上,并对中国民间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透视画法讲究的是以科学的观察表现现实的自然风景,在画面中营造出一个客观的真实场景,而传统中国画讲究画面的自由、随性,不追求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景物,只求画面布局的和谐。从日本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所藏的中国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发行的苏州街景楼市彩色雕版图上看,它虽然运用了大量的透视画法的远近法,但在这些所谓西方科学的焦点透视法的表现中,中国画传统式的多个视点远近法的独特绘画表现样式仍占更多比重。西方“仿泰西画”法的运用在清以前的姑苏版画中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于传统绘画,画工们并不在意西洋远近法的前大后小、近实远虚的科学视角,在画面中的景物、人物描写上也毫不在乎透视学的表现效果,作者仍然按照主观想象来进行创作。到了清代中期,画工们才开始应用西方人的透视方法,比如苏州版画中的《杨柳湖畔亭图》、《三百六十行图》、《姑苏阊门图》、《岁朝图》、《西湖行宫图》、《灵台同乐图》等。这些绘画作品”的创作在近景、中景部位采用几何学的透视法,而远景位置几乎都是以中国传统构图的远近法描绘。

三、界画楼阁与姑苏版画

在融合西画的过程中,文人画家们发现若完全采用一个视点来描写整幅风景画面,会受到限制难以挥洒自如,因而文人们希望应该挣脱这种焦点透视的羁绊,采用多个想象空间。张大千云:“西人初不解我国山水画理,每讥山上重山,屋后有屋,窗中复可见人。今有飞机摄影,始诧为先觉。”[2]140同样,民间画工们也并没有完全把握西方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依然基于画家的主观视觉来描写景物,采用中国传统的游离式视点的构图样式,大半取景物沿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构图方法。

在清代前期,传统绘画还不太注意西方的透视画法,到了清中期才开始看到透视画法的技巧。江南姑苏版画家丁应宗所作的《西湖行宫图》(图1)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姑苏楼阁街市画的精绝之笔,图上刻有“西湖十景图写于吴门嘉树轩钱塘丁应宗”的文字。其构图充分吸收了西洋透视方法,以大幅画面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华喧闹,并从西方铜版画中得到明暗关系、高光投影的启示,然而其画面并没有完全采用西方科学性的焦点透视技法,而是保留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并运用传统界画的技巧描绘景物中的楼台亭榭,画面中铜版画线条细密而规整的平行排线手法与界画中界尺手绘的精工巧致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不约而同的一致性。

(一)构图对比

界画的题材决定了其创作过程必须遵守矩度准绳,寸尺不差,“诸画可杜撰瞒人,至界画未有不用工合法度者”[3]。但界画自古却不仅仅体现在能够熟练运用界笔、直尺这些工具而做到折算无亏这些技术要求上,与传统绘画一样,界画同样讲究画面深远、构图画理的“深远透空,一去百斜”的艺术性要求。清代袁耀的《阿房宫图》(图2)构图深远、结构精巧,它将虚构的景象与实景融合,将各种峦山重楼样式加以重新组合创作,近景以鸟瞰的形式俯视天门楼宇,远景深远开阔,主体宫殿楼台隐约显露于重山葱郁树木之巅。它在运用传统界画技法表现建筑物同时,运用了文人的臆想构图,“山上重山,屋后有人”,远景渐远,前后纵深。依山环抱的江水在表现上借鉴了西洋绘画的视觉手段,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采用中西画法结合的姑苏版画《阿房宫图》对屏为乾隆年间管联绘制,版侧铭记“姑苏史家巷管瑞玉藏”。另有民间画工苏州宝绘轩主人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绘《姑苏阊门三八六十行图》(图3),图中人居稠密、商铺连接、街市纵横;摊商各业,行人栉比、络绎不绝。楼阁城池刻画完整、森严紧密。场面巨大、结构严整,无论是亭台楼榭、车马样式,还是人物衣冠等,均笔法细致、具体入微。图中西方绘画透视技法和传统界画法则的结合精准完整,鸟瞰式构图和叠加纵深的远景,与同一时期的传统界画有着构图创意上的相似,只是焦点透视法更加明显突出。

(二)画风对比

界画以界尺与笔手绘,建筑物景融于山水之中,界画讲究界尺与笔法;姑苏版画中的建筑楼阁画,是仿西方的铜版画,雕版费工耗时,刻工精绝,令人叹为观止。雍正、乾隆时期以墨线稿加以敷彩而成,套色有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姑苏版画后期吸收了西法晕彩来表现画面阴影。两种绘画在工具运用上截然不同,也在于界画偏文人画,姑苏版画是民间绘画,姑苏版画不仅要求画工具有较高的绘画功力,也要有精湛娴熟的刻版能力,两技兼具才能成就这类作品。

早年传统界画出于工匠之手,不为文人画家们推崇,到了明清早期,界画几乎更不为人提及。到清中期界画再次走向短暂的顶峰,即使在界画最辉煌的时刻,界画山水画仍然被视作文人画中的末流之辈,界画难以摆脱“匠气”之说,而它的楼阁画在江南一带恰与民间版画无独有偶,姑苏版画街景楼阁画中,笔直的城墙桥头,排列的屋舍房檐,显露出建筑界画元素与民间版画艺术的结合,使姑苏市井风俗画流传甚广,并在民间树立起荣耀的丰碑。

界画与姑苏版画中的楼阁均以华丽精绝为形制,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画工们均以无限精致的手笔,描绘出规矩严谨结构复杂的楼宇,以横、竖、斜线条勾绘出严谨优美的建筑群体。界画在画面结构上分布着重叠的天井远山,以宫殿楼阁的分布为参照安排画面,采用鸟瞰式的构图,繁复剔透、工整精确、参差错落又富丽堂皇。姑苏版画街景画更注重从微小细节延展到整体布局,严谨细密的街市,复杂熙攘的景物,繁华中带有缜密的细腻。在欧洲科学和艺术传入中国之后,在对宫廷绘画带来了“洋气”的创作过程中,姑苏版画中街市画的构图特点和绘画风格与传统界画都开始运用表现体积和空间的焦点透视,使两者均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

四、结语

版画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提问 教学

一、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二)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三)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为什么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有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获取艺术知识、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获得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发现藏在周围的问题。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版画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术 提问 教学

一、课堂提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

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美术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新奇有趣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在上《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有几位学生举手,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位让他回答,其答案大体上是对课本上有关文字的复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在上这一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二)课堂提问应该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提炼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趣味、层次、灵活。此外,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三)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为什么课堂提问有时成了变相的讲述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有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我们的一些教师出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一课的教案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难,要么就是十分单调地回答:“像印章一样印出来”。其实这位老师倒不在乎学生怎样回答,而只是用提问的形式开了个头,下面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三、有些课堂提问过于专业化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受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有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美术课堂上来。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四、你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为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列举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离他们的班级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两件雕塑在本市的偏远乡镇,然后提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五、在课堂上,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吗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获取艺术知识、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获得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发现藏在周围的问题。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几种情况: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时间提问;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疑问;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法提问;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敢提问或还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上一篇:电子教案范文 下一篇:枣核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