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下的特色育人群体研究

时间:2022-11-18 14:29:32

青年亚文化下的特色育人群体研究

摘要:过去,B站曾经是娱乐的乐园,如今,“学习”“直播学习”却成为另外一个功能,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甚至自主形成了“B站学习人”特色育人群体,为网络思政带来新的启示。在青年亚文化的视角下,他们通过“多样学习课”和“花样学习法”塑造风格形成身份认同,构建起学习共同体。但青年亚文化终归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化,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双重收编成为其最终宿命。因此,思政工作者要引领好这类分解正统话语权的文化意识形态群体,通过挖掘优秀育人手段、寻找正面典型来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B站;育人群体

2018年,网络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以B站为代表的大量大学生用户集体进行“云学习”“直播学习”。2019年4月,央视网《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在B站上搞学习》一文发出后,更是引发热议,开启了网络学习新通道。根据B站的Q3财报显示,2021年在B站上进行学习的用户达到1.83亿,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倍。B站知识内容区中的科学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1994%。这批“个性化”的学习用户表现出独特的青年亚文化风格,打造出青年人的学习园区,并被冠以“B站学习人”的独特代号,推动了互联网内容从娱乐化向知识化发展。这已经成为直播短视频领域以及思政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1育人生态群像:Z世代的新势力

整体来看,B站创作者群体迅速壮大。截至2021年12月,月均活跃UP主已有270万、增长幅度61%,月投稿量超过1000万、同比增高80%。B站《2021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显示,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的B站创作者数量飞速增长,高达1512%。仅仅是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这一年内,UP主投稿视频播放量就超过4500亿,其概念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在B站观看了300个视频。

1.1育人群体年龄分布

年龄方面,24-30岁人群是B站最主要的育人力量。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拔节孕穗期”,充斥着对未来人生的想象、对理想生活的试探以及对刻板规矩的抗拒。如图1所示,有13%的创作者年龄在31岁以上,比2020年增加了80%。男女比例上,61%的UP主是男性,39%为女性。无论观看者是何种身份:大学生、职场人抑或是退休人士,都有在B站分享生活、交流学习的需求。

1.2育人群体地域分布

地域方面,不同区域的创作者生产的内容文本也有所差异。在创作者增速最快的五所省份里,山西侧重于生活日常和搞笑视频;河南侧重于人文历史、国风和校园学习;湖南在游戏和数码科技方面贡献较多;江西偏好财经商业和生活日常;云南则多见于手工和科学科普。在这些创作者里,育人群体的比重上升显著。2021年,知识区创作者规模增加92%,覆盖海洋生物、医药、社会历史、文化、计算机等众多学科应用领域。已有多达300位名师专家学者入驻B站,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等。800余家认证高校号与近万个学院也已入驻B站。软件技术、视频剪辑、美妆穿搭、国学诗词、育儿亲子等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得站内流行一句话:“B站是个宝,只要用得好,清华北大跑不了。”由此引发形式各异的“Z世代”学习模式,演变成网络育人新型群体。

2风格标识:群体性狂欢

风格(Style)一词贯穿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中,被视为亚文化的核心。一方面,风格是身份认同的表达。另一方面,“风格”是一个动词,是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形式的体现:形象、品行、行话。形象:如大金链子小手表,二次元等。品行:如中二、不服管、刚等。行话:如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内卷、凡尔赛等。风格的重点在“品行”,只有具有“颠覆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亚文化。因此,风格既是个人身份或趣味的表达,也是划分内部与外部的动态“分类”,不仅成为个人的符号,更是群体的图腾。“B站学习人”育人群体所展现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多样学习课”和“花样学习法”。

2.1维度一:“多样学习课”

所谓“多样学习课”,即制作独特“风格”的学习视频或开设直播课,用轻松诙谐的传播口吻,讲述艰涩知识,从内容本身风格上吸引年轻人,勾起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作为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他在课上总是用生动形象的言语讲述法外狂徒张三的各类案例,使得法学这门严肃的学科多了几分趣味,激发了众多专业或非专业B站用户学法的兴趣。大家一边听罗老师讲相声,一边翻开评论中的知识点认认真真地记起了笔记。而这种在B站学习知识的行为,也逐渐成为一件“具有风格”之事。

2.2维度二:“花样学习法”

“花样学习法”即打破原有的学习方式,改为“直播学习”“云学习”“打卡学习”等。选择直播学习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可以自主学习,期待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学习的人;另一种就是需要有人监督才能提高效率的人。“直播间”作为独具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线下图书馆或自习室的种种局限———没有人数限制、没有资料分享限制,还可以给予陌生人鼓励,实现对直播者“无形中的监督”。这种高度的社会临场感不仅增强了陪伴性效果,也使得效率提高,加快了自己的学习进程。

3仪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B站学习人”育人群体通过使用B站获得快乐,其实质是一种意义生产,那群体对个体及所在的群体的身份认同则是一种以情感为支撑的仪式表露。詹姆斯•凯瑞在研究中曾经借助传播中的“仪式感”(ritualview)来描述一种共同的文化被创造,改造以及传承的过程。他认为仪式感不但存在于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同时还存在于时间中,借助这种仪式感能够使品牌中的个体身份更加明确。而在B站中,借助这种特殊性的仪式感,用户的身份得到了有效的明确,形成了信息传播互动性的特点,群体文化得以重视和强调。从传播学的维度上看,直播考研、学习等现象遵循了信息时代的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特征,使得单独个体在虚拟空间聚合成为可能。原本孤立、缺少沟通的个人通过网络产生交集,逐渐演进成具有共同价值、共同身份追求的“学习的共同体”,为传受双方提供共通的语义空间。在B站学习的人上课前会在弹幕区齐齐刷“老师好”,下课则是“老师辛苦了”。还有专门的“课代表”整理学习笔记、维持课堂秩序。学习的人不仅可以在直播中和老师互动、和课代表请教问题、在刷屏中体会“知识的快乐”,更能个体独自“直播学习”,在线学习打卡,在“全景敞视监狱”里借助“他者的凝视”进一步规训自己。当然,无论是自己直播学习,还是群体互动学习,所有参与者都在B站享受到了“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度”成为关键词。接受“学习”本身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获得,但是在“B站学习人”群体的追捧下,成为全民文化活动。无论是对学习视频的再创作、对学习内容的分享制作、还是直播学习,都让这个群体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人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接受知识,更是拥有自主权:改造知识、评价学习内容、参与二次创作等,演变成群体性生产,渗透出狂欢的意义。伯明翰学派指出:“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是寻求刺激及自我认同,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并且更加夸张地表达自由。”仪式感的建立正是为了身份认同和归属安全感,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育人的基本特性。尽管借助B站所形成或拓展的人际关系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是其意识以及态度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相同点,这进一步反映出集体的共感共应对B站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个体性与集体性的文化关系张力,使得“B站学习人”群体参与的育人根本动机获得了现代性历史境遇中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亟须寻找正面典型模范来引领好这类分解正统话语权的文化意识形态群体。挖掘优秀育人方式,以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4宿命:抵抗与收编

B站原本是以鬼畜视频、亚文化为主导。但是近年来,央视CCTV纪录频道等主流媒体纷纷入驻B站,这又进一步预示着B站内容的主流化调整。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研究表明,亚文化的表达方式被整合和收编到主流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商品,另一种是意识形态。B站中学习内容和商业交易的引进,使得“B站学习人”群体所创造出的文本在自我抵抗的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和商业双重收编的产物。

4.1途径一:意识形态收编

意识形态的收编是主流文化制造出的道德恐慌,利用媒体来鞭策亚文化的风格模式,从而使亚文化群体趋向大众,即亚文化的大众化之路。主导性文化通过对亚文化行为贴标签的方式,对亚文化群体制造出一种恐慌,而被贴上身份标签的人会产生一种焦虑,迫使自己从不断追求认同的道路中逐渐回归到秩序性的主流社会中。“B站学习人”通过生产优质学习视频或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向主流文化靠近,塑造出上进、博学的“偶像形象”,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人不断学习,充实自己。2021年,B站创作者的内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转发26730次,充分显示出这个群体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的灵活性和易接受性。

4.2途径二:商业收编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收编与意识形态收编并未明显分开。商业收编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化文化元素为商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便于更多的受众接受新的事物。以考研直播为例,国外网站Twitch、YouTubeLive早在六年前就出现了以直播学习为内容的播主。2019年,各种商业自习室APP和考研复习直播课也通过B站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无论是购买优质视频或课程,抑或是交易学习资料,都是对亚文化的再创造,体现出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反作用给生产者,即育人群体的,则是文本内容的创造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主流文化对B站亚文化的收编是温和的。究其原因,是B站亚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具有侵略性,且拥有非常多专业而风趣的学习视频,这也使得意识形态的收编进程并没有那么彻底,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更是进行着自我的独特抵抗。德赛图认为,“抵抗”既不是暴力革命,也不是针锋相对的正面冲突,而是“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的一种‘抵抗’”。如另类的“云学习”“直播学习”,打破原有的线下图书馆学习模式,把自己的后台行为展示到前台,与他人共享,从中得到愉悦或满足。

5结语

随着“B站搞学习”热度的持续上升,特色鲜明的育人学习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对于新鲜的学习方式接受程度较高,更加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看视频和资讯;他们的思想更具复杂性,可能一边刷着鬼畜哈哈大笑“娱乐至死”,一边进入学习的殿堂,沉迷线性代数不能自拔。他们不再拘泥于以前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渴求新型的学习模式,当出现可选项时,他们往往会被吸引。这样的群体行为符合网络时代的特性,同时也给网络思政者带来了新的启示。一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曾指出,“95”“05后”多为独生子女,生来与网络相伴,成长过程缺失兄弟姐妹的陪伴,导致这代人孤独而焦虑。因此,在他们拥有一定自主意识和行为能力后,就会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获得陪伴感,寻求身份认同。在他们眼里,学习已非简单的掌握知识,强烈的情感互动诉求成为考量标准之一。因此,他们探索与自己相同圈层的人。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连接,加强彼此的认同与合作,这样思政教育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二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实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研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需求的最高类别。Z世代注重自我表达,这是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B站独具特色的弹幕和评论区,给受众群体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在观看学习视频或直播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可通过直接提问进行询问,通常都会很快得到后来者、甚至是UP主本人亲临现场答疑解惑。在“虚拟人设”的外壳笼罩之下,用户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得到了自由解放,便不再惮力于情感抒发。匿名性的特点下不仅使各个兴趣区的UP主尽情创作优质内容,吸引了“B站学习人”群体的关注和喜爱,还实现了个体的高峰体验。总之,“B站学习人”是网络育人的新群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这个育人群体,帮助更多的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途径,把育人工作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形成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组织完善的育人体系。

作者:刘钰清 单位:长沙学院

上一篇:纳税实务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下一篇: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