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哲学类通识课教学

时间:2022-04-23 08:50:51

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哲学类通识课教学

[摘要]当前大学生处于品格形成期,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课程实践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程现状

通识教育即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也被称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等。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国内不断发展,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也越发重视。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各种知识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目前哲学类通识课程拥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就目前而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够,融入的形式生搬硬套,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学生培养方面,缺乏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单纯知识讲解的阶段。如今的课堂中依旧存在以教师讲授、满堂灌为主,未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为了所谓的“互动”而互动,提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而没真正起到启发学生、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路径探究

(一)课程设计:阅读、讨论、写作、课程实践、课堂陈述

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主要涉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如仁、孝、礼、君子、性善论等,本课程课程设计由“阅读”“讨论”“写作”“课程实践”和“课堂陈述”五个环节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闭环,能较好地达到育人效果。五环节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近年来探索出的哲学类通识课较为新颖、前沿、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的所有环节中都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并自觉践行,能影响、感染周围的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哲学类通识课,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阅读在哲学类通识课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堂,阅读是探究经典的有效方式。阅读一般分为精读和泛读。课上阅读主要是精读,如小组阅读、分角色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逻辑性,并能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程的核心文本为《论语》,辅助文本主要有《诗经》《大学》等。如阅读《大学》中关于“学”的思想时,笔者设置的课堂互动环节是: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学生会说到为了找工作等等,也有少数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此时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还是为了振兴中华,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他的毅力就越坚定。一个人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还要有责任担当。课下阅读一般是泛读,如《中庸》《易经》《诗经》等,让他们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2.讨论如何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讨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的特色案例。在讨论中学生也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应当怎么对待父母。经过多年探索,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滥竽充数,一般运用学习通来进行讨论环节,以期达到全员有效参与的过程。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在学习通布置分组任务:如何孝顺父母,每个班的人数大概有50~70人,一般由10个小组构成,每一小组设置一个组长,组织讨论。第二步:小组成员20分钟的充分讨论、交流,每个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长记录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三步:小组长在学习通提交小组成员各自的观点以及本小组的观点。第四步:每一组随机抽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教师根据小组陈述的内容给每个小组打分。这一环节既是学生树立自身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从根源上讲,父母不仅生了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次父母还要对我们进行教育,培养我们做人的原则,因此孝顺父母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样从心理上学生接受了,孝敬父母就水到渠成了。3.写作写作是我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志,一学期会布置一篇读书笔记,字数大约为2000字,要求为语句通顺、表达清楚、逻辑结构完整,内容涉及儒家的仁学思想、孝道、如何做一个君子,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等,这些内容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践行。学生的文章提交后,教师会对文章进行批改,对质量较好、能够引起共鸣,符合大学生认知范围、鼓舞学生、影响青年的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章,会在课上朗读,以期学生真正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躬行实践。好文章还会用于参赛或公开发表。4.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的具有实操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课程实践的方式形式多样、题材不限,如背诵经典文段、用座右铭做书签或手机壁纸、书法、绘画、录制小视频、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观影等都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如学生制作的座右铭做手机壁纸;用钢笔、毛笔书写《大学》第一章,让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读大学,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绘制孔子像,了解孔子伟大的一生;做课程思维导图,挖掘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放假时给父母洗脚,跟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等。最后,学生优秀作品还会在期末时在校园集中展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维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5.课堂陈述课堂陈述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馈。课堂陈述一般分10组,每组5~6人,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所选主题,小组成员任务包括搜集素材、整理内容、制作PPT、演讲等。教师一般会提前一周安排任务,并统一提交PPT,教师会对PPT逐一批改、反馈以期学生在课程教学课题课堂陈述中精神饱满、声音洪亮、逻辑清晰。小组成员做课堂陈述时,会和本小组成员互动,如提问、阅读文段等,也会有其他小组成员向本小组成员提问。课堂陈述的汇报人汇报完毕,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老师评价时会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积极引导,如陈述有关《易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时,我们首先要肯定古人辩证法的思想,如运动变化、否极泰来等观点,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乐观,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我们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在当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大学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哲学类通识课更是具有天然的优势,更容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的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哲学类通识课注入灵魂,让学生的学习更快乐、更具挑战性。这些活动既适用于课堂,也是第二课堂的展开方式。1.辩论赛辩论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团队合作等能力。本课程辩论主题是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教师提前一周从班中确定辩论赛所需的8个辩手,以及辅助课堂的计时员等。辩论赛不仅仅是辩手们斗智斗勇的过程,更是班级其他学生思考、选择的过程。辩论赛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机,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义和利”的选择,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我们做人要重义气,但不能过于偏激,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小团体意识,做违背原则、触犯法律的行为,这样会得不偿失。如不分是非黑白的“哥们儿义气”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我们应把道德追求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人的底线,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所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我们区分了君子和小人,而成君子还是做小人,这取决于我们主动的选择。学生在辩论赛中不仅学到了辩论的技巧,关键是在辩论的过程中主动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2.以“孝”为核心的主题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演讲比赛一般是在班级中进行,演讲比赛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5~7人,演讲比赛一般会有6~8人进行演讲,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会有激励措施:增加平时成绩、小礼品和获奖证书,班级演讲比赛中的优胜者还可以参与学校层次的辩论赛。通过演讲,让更多的学生理解了为人父母的不易,通过他人的故事、个人的感受,理解父母的艰辛。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进行教育,教我们做人,因此孝顺父母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也就能真正理解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3.论语读书会为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读书会”是与书院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的“第二课堂”的主战场。“论语读书会”由学生轮流担任主讲人、主持人、评议人、记录人,教师全过程加以指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论语读书会”读论语的方式采用精读的方式,不追求数量,而更注重反思、切磋琢磨。这里涉及的主题如“仁”“礼”等,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自觉在阅读中培养完整人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者:张爱春 王胜 单位:重庆移通学院 昌吉学院

上一篇:化工制图教学如何融入素质教育 下一篇:幼儿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