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03-25 10:22:02

刺绣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变化万千的针法,高超绝伦的刺绣技艺,丰富多样的题材,生动传神的物象刻画,及高雅脱俗的艺术气韵闻名于世,在整个中国刺绣史上留下了灿烂篇章。但由于该技艺深藏闺中,真实面貌不为人所知,加之传承方式单一,使其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保护与传承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重要意义,对其技艺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再提出相应的保护及传承对策,希望对提高湘西北桃源刺绣知名度和对其传承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桃源刺绣;非遗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桃源地处湖南西北部,因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文化别具一格,被世人追捧为“人间仙境”。桃源刺绣作为当地盛行的工艺美术品,是桃源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色彩使用上,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惊奇不已。现在,国家已将桃源刺绣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受客观环境的冲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桃源刺绣面临发展危机,其传承与保护仍任重道远[1]。

1保护与传承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无数灿烂的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其中很多非物质文化已被国家列为保护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仅有利于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有利于呈现多样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刺绣作为一种基于对日常生产与生活的探索,坚持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在造物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的女红技巧与智慧的传统技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的艺术”。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刺绣艺术中的极品,其最大特点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且始终没有脱离当地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对桃源当地人审美生活习惯的“活”的展现[2]。加之蕴含了丰富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桃源刺绣成为展现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一个窗口,也是联系桃源当地与外界情感的重要纽带。此外,湘西北桃源刺绣非遗文化具有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在诸多古代文化作品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记载,如屈原的《九哥》、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能给我国相关历史提供充足的论证。虽然湘西北桃源刺绣非遗文化意义重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文化进程的加快,其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湘西北桃源刺绣以手口相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一旦断代,很可能走向消亡。由此可见,保护与传承桃源刺绣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桃源刺绣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传承及保护现状

2.1湘西北桃源刺绣的传承现状

刺绣是用针线赋予衣物高贵气质的艺术,最早用来区分社会各层人士地位的高低,后随着制作技术的成熟和制作成本的降低,刺绣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在从古至今的传承中,刺绣作为一种优良的女红技艺,是以长辈向同辈或后辈(母传女、婆传媳、妯娌相传)的方式口授技巧,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师徒或家传的传承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下,只有社会地位高或家庭条件优越的深闺女子才能学到更加精湛的刺绣技艺。正是因为如此,刺绣的好坏是当时社会女子“四德”的重要评价标准[3]。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作为中国刺绣技艺中的“瑰宝”,要熟练掌握其流程和操作秘诀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比如绣品的配色学习是比较困难的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打磨锤炼。虽然绣品的配色只是艺人的审美情趣及对色彩感知能力的体现,能够参照长辈搭配颜色的方法进行研习,但要想充分体现绣品配色高超的艺术魅力,不仅要求手艺者有过硬的手工绝活,还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并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正是学习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难点所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展给予高度支持,在桃源当地掀起了一轮刺绣热潮,使得很多女子开启了刺绣生涯,让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良好传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桃源地区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纷纷忙于农作,刺绣风气开始衰退。特别是年青一代不愿意从事刺绣工作,无心学习枯燥乏味的刺绣艺术,纷纷进城打工谋求出路,使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重创,而掌握刺绣技艺的艺人不再风华正茂,其穿针走线的技艺俨然成了“活着的遗产”。

2.2湘西北桃源刺绣的文化保护现状

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较强的艺术美感,以及较高的开发价值,但基于社会全面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传统手工刺绣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其不仅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下,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逐渐消失,进一步加速了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消亡。许多老一辈的艺人或是文盲,或是半文盲,由于没有抽象上升的过滤、沉淀及自净的文化能力,以及缺乏对工作经验的理论性概括,导致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理论缺失。加之受传统的“重道轻器”和“君子不器”等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得很多正统的文人墨客对刺绣技艺嗤之以鼻,进而导致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缺乏群众支持。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湘西北桃源刺绣的保护意识匮乏。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家将湘西北桃源刺绣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程,特别是许多民营文化企业的诞生,更是成为推动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展的动力。比如2013年成立的明辉文化艺术传播公司,2015年成立的翦伯赞文化传媒公司,2017年建立的夷望溪民俗博物馆等,都在传承与发展湘西北桃源刺绣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就现实来说,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加大参与力度,在其传承与保护方面下足功夫,以展现湘西北桃源刺绣的文化积淀,使之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3保护与传承湘西北桃源刺绣非遗文化的对策

3.1做好相关文化梳理工作

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中华民族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保存与传承工作较为困难,极易在社会的变革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中没落,从边缘化走向消亡。因此,为了使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对其相关历史文化进行梳理,为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能传袭至今,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艺人对其工艺流程、艺术特征、民俗应用等的精准沿袭,才使之保持住了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下,要将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溯源,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全面认知和理解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基础上,快速构建完善的认知和传习系统,这是开展保护及传承工作的前提,能让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今后的传承保护走得更远。当前,常德市已将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特别是在申请非遗文化保护之后,加大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本地刺绣文化调查及信息搜寻工作。通过按照地理区域、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记录事项,详尽地记录湘西北桃源刺绣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工艺流程及文化内核,并在相关历史考证和文化研究工作上取得较大成果,为构建湘西北桃源刺绣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宣扬和传播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提供了保障。

3.2挖掘民间艺人,加强技艺传播

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诀”和“心法”的形式延续至今的。也就是说,参与其中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传承者和演绎者。只有营造良好的技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价值,才能让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得到良好传承与发展。但就现实来说,湘西北桃源刺绣艺者人群较为分散,特别是部分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大师居于偏远山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加之时间的推移,让高资历、高水平的艺者趋于老年化,人数逐步减少。特别是部分艺人因年老体衰,听力、视力及动手能力大打折扣,已不能担任技艺的演绎者,严重影响了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传承的有效性。若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保护进程,做好传承工作,势必会让湘西北桃源刺绣面临失传问题,甚至使这门传统技艺走向衰亡。因此,挖掘湘西北桃源刺绣民间艺人,加强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传播已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比如,相关文化企业可以加派人手走访民间,向高资历、高水平的刺绣艺人请教刺绣技巧和方法。通过模仿学习这些艺人创作的高质量绣品,从中汲取技艺理论和丰富技艺经验,逐步提升产品艺术造诣,进一步解读桃源刺绣的文化内涵。又如,各新闻媒体工作者可以采访一些刺绣达人的技艺生活,通过制作新闻节目,讲述湘西北桃源刺绣的传奇故事,讲述刺绣艺人的心路历程,宣传湘西北桃源刺绣的艺术魅力,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提升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宣传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建立保护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统一战线,依托相应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壮大保护队伍,再借由团体组织和民间艺人的号召,吸引更多年轻人保护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

3.3推进民间工艺保护工作

针对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推进民间刺绣工艺保护工作,为其技艺发展构建良好和谐的环境是当务之急。首先,相关部门需要顺应时展趋势,深刻认识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共同倡导湘西北桃源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全面提高民众对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依托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刺绣这一民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发展。其次,多个相关部门及领域应当协同作业,发挥合力效应,快速完善湘西北桃源刺绣一体化保护体系,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比如,文化部门做好资料调查和文献研究工作,宣传部门做好陈列宣教及声像文献出版工作等。再次,注重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人才的培养,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在本地职业院校开设刺绣专业,通过完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思想、知识及技能教学,快速培养出新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品格好的刺绣艺人,为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准备。同时,成立专门的刺绣文化研究基地,深入探究刺绣技艺传承与发展问题,为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传承及其文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最后,重视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帮助湘西北桃源刺绣走上常归化、法制化发展道路。虽然我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出台了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法规,但没有对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等具有特性文化的内容进行甄别,使得相应的法律保护乏力,给了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的可乘之机,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依据已有的法律条款,制定符合本地文化发展特色的保护对策与方法,以此为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3.4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

将湘西北桃源刺绣文化放置于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最好的传承及保护方法是推动该技艺制品的生产化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将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与现代化生产力相结合,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才能使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虽然湘西北桃源刺绣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被弱化,但其观赏性经久不衰,仍能成为桃源民间文化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突破口。通过加强桃源文化品牌包装,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能促进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比如,由翦伯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古刺绣茶枕”,在保留代表性传统纹饰的前提下,结合茶文化对产品进行调整与设计,并探寻出降低生产成本与加强产品宣传的新方法,使该产品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并快速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中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设计、生产力进行有机结合,对于提高群众对湘西北桃源刺绣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将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引入旅游产业,可以充分借助旅游宣传优势,加强对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比如,在湘西北著名旅游景点中陈列高质量的绣品,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将高质量的湘西北桃源绣品作为旅游赠品,有利于提高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加强其对湘西北文化的认识。总之,民俗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表现出传统与当代、现实在多个层面上的激烈碰撞,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法则。同时,湘西北桃源刺绣工艺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保留传统的层面上,只有与时俱进,吸收时展精华,才能使刺绣工艺有新的突破。只有将刺绣技艺与现代化设计及生产力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重塑湘西北桃源刺绣在创造技能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高度,才是振兴湘西北桃源刺绣工艺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获得光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4结束语

在现代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湘西北桃源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避免湘西北桃源刺绣技艺边缘化,必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湘西北桃源刺绣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其传承与保护现状。通过做好相关文化梳理工作,挖掘民间刺绣艺人,推进民间工艺保护工作,以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能使湘西北桃源刺绣重焕生机。

参考文献:

[1]余斌霞.桃源刺绣的艺与技[J].民艺,2020(4):99-104.

[2]叶伟平,严珞菲.桃源民间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8(6):133-137.

[3]钟美琪,李珂悦.潮绣在现代服装中的发展与传承[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2):43-44.

作者:李广松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上一篇:相变储能材料在暖通空调的应用 下一篇:互文性理论下当代织物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