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播音员与AI合成主播发声特点分析

时间:2022-11-23 10:42:36

专业播音员与AI合成主播发声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合成主播已然给播音主持专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是真人播音员ai相比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认为在播音的吐字发声、语流音变、语言表达等方面,AI的确拥有准确清晰规范的优势,但是却有着无法克服的先天问题,那就是吐字发声无法声随情动,语流音变无法灵活变化,语言表达没有内外技巧处理。这也正好提醒了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规避AI的缺陷,才能在播音主持领域永保一席之地。

【关键词】专业播音员;AI合成主播;语音发声

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高端学术讲座中,来自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康辉、任鲁豫和学术界的著名学者胡智锋都在讲座中提到了AI主播的出现对主持人的影响。现如今AI合成主播(以下简称AI)的功能愈加完善,许多新媒体平台都逐渐开始尝试使用AI合成主播,来完成一些简单的播报工作或是在节目中对真人播音员(以下简称真人)进行辅助,这导致了许多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对未来自身职业的忧虑,提出未来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在AI合成主播愈加成熟的趋势下找寻到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一席之地?从语音发声学的角度来看,AI播音与真人播音相比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专业播音员与AI合成主播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吐字发声的区别:声随情动与否

专业播音员的吐字发声的要求是准确清晰、声随情动。AI比真人吐字发声更准确清晰。AI播音员在吐字的准确清晰、圆润集中的方面都已经处理得较为完善,并且不会像真人播音那样出现“嘴瓢”或是“打磕巴”的情况,单从播音吐字发声的准确度清晰度上来说,AI合成主播是要优于真人播音的。但是AI在声随情动方面比不上真人。吐字发声并不仅仅是准确率高、不出错就一定是好的,吐字富于变化是播音吐字的另一重要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语言是富于变化的,吐字是错落有致的,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并不是同等对待,需要突出的字可能发音时间较长,吐字较工整,不突出的字则弱化,吐字相对松散,这样的强弱长短的变化处理是AI合成主播目前很难做到的,这也是真人优于AI的地方。而部分真人播读稿件时就像AI在播音的问题,也可以从吐字发声的角度上来分析。某些播音员在播稿时并没有对吐字发声做到强弱长短变化的处理,在对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上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让人听起来感觉是在“蹦字”,而不是在说话。如《把文艺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儿上》[1]这篇新闻播报中,播音员在“儿童”“艺术团”“校园”等词语的处理上不太合适,他将这些词的最后一个字的字尾都读得较长,并且发音很饱满也很用力,很像是播音专业的学生在练声时故意夸张的发音吐字方式,这样的吐字方式让人很难找到句子的重点,并且让人感觉每一句都是同样的节奏和归音方式,所以听感上就像AI在机械化地播读稿件。声音的弹性是指播音员的声音对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播稿时要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情变。情感运动是人所具备的特殊的心理活动。AI合成主播自发明以来一直致力于将情感赋予AI,如科大讯飞副总裁章继东所说的“我们一直想做一个温暖的AI”。尽管目前出现的“AI合成主播”在情感控制与表达上并不尽如人意,但情感机器人的情感模型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目前的AI主播的情感基调是固定的,而真人播音员的情感可以随着稿件内容而变化,真人播音员与AI主播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所以真人播音员在播稿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由情感运动所带动的声音的弹性变化,如高低、强弱、虚实、快慢、松紧。而在案例中的这篇稿件在播读过程中,不论是情感的运动还是气息的变化都没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声音的可变性也很难展现出来。如果播音员在播稿时,声音没有随着稿件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听起来就会像AI在播音。比如在播稿时,稿件的有些部分需要表现轻松、亲切的感彩,就需要将声音由实转虚,而像AI去播音却没有任何转换,而是全程使用自己最实最亮的声音去播读,音高始终处在同一个高度上,音强也没有产生任何强弱变化,让观众感觉这不是真人在说话,而是机器在播音,从听感上来说极易产生疲劳,自然也无法产生代入感。

二、语流音变的区别:灵活运用与否

通常在播音员播读稿件的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单独的音节,而是一连串地发出一整段音节,形成了语流。由于音节之间的互相影响,语音调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播音员在播读稿件时使语言流畅自如的关键,也是有声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的体现。而AI在这方面的技术目前还并不成熟。AI合成主播的语音是多音节的连续输出,相对于人的自然语音机械性较强,缺乏语流音变,它还不能够在语流之中对声韵调进行灵活运用。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小浩上两会”专栏中,AI合成主播“新小浩”在播报“又见直播‘利器’”这则新闻时,将“什么东西最难携带?什么东西最沉最累人?”这句话中的“东西”二字均读为阴平,并没有进行音变处理。但在真人进行播读时,要注意“东西”在指方位时不发生音变,但在形容具体的事物时,第二个音节“西”应读轻声,如果在播读时没有分清楚,不仅会令观众听感上产生不适,而且还会对观众造成误导。所以说语流音变中变调、轻声、轻重格式等变化都是极为重要的,通常在语流中上声字在非上声前要变为半上,调值由214变为211;去声字在去声之前由全降变为半降,调值由51变为53。但是目前AI播音员的语流中就缺乏这种变化,它往往会将语流中的每一个字的调值都发满,这样的方式会使字与字之间缺少连接,听感上像是一个字一个字在“蹦”出来。对于专业播音员以及未来想要从事这份工作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够熟练掌控播讲时语流的变调方法,那么无论单字的调值发得多么饱满,都会容易让受众听起来像是AI合成主播在播音。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区别:处理变化与否

分析目前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些新闻播报后发现,部分专业播音员在播读稿件时的外部技巧使用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与此类似的是现有的AI在播读任何一篇稿件时,对其中语句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都是按照一种设计好的方式来处理。因而,从此角度对比发现部分专业播音员的播音从听感上与AI合成主播较为相似。仍以《把文艺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儿上》这篇报道为例。在此篇稿件的播读中,停连大多都是按照稿件的标点符号进行,经常会因为停顿不当,导致语义不明。有些应该停顿的地方反而直接带过,比如稿件中的“河北省文艺工作者进基层、种文化主题活动在正定县启动”一句就没有任何停顿,直到整句话结束才换气,使得这句话的语义并没有展现出来。播到“深入社区、高校、乡村“这句话时也是没有任何停顿和连接地一口气快速播完,让听众根本无法感受到三个不同区域的区别。这样的停连方式与规范的真人播音员的播音相比更像是AI在播音。在重音的处理部分,AI基本没有对语句中的重音进行区分处理,而案例稿件的播读中处理的方式也与AI有较多相似之处。比如在播到“到人民中去”这句话时,重点应该落在“人民”这个词上,才能准确传达意思,但是在这篇报道中播音员读这句话时重音基本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无从感受到“到人民中去”这句话里所蕴含的信念。从播报语气上来分析,AI的播报是依照真人播报新闻的固定语气来进行设计的,听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相似之处,但是只是形似神不似,仔细听辨感受就能够发觉。在AI合成播音员的播报中,语气的感彩和表达的态度分寸并没有体现出来。它更像是一种播音员都想努力克服的“固定腔调”。在举例的这条新闻播报中,我们很难从中感受到播音员的语气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给人的感觉像是完全客观的旁观者的角度,也不带任何的态度,甚至让听者有些感觉不到这篇报道的温度。这正是此类的播报听感像AI播音员播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把文艺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儿上》这篇报道中,从整篇稿件播读的速度和节奏上来看,播音员全程播读节奏基本保持匀速不变,听感上明显是较为僵硬和呆板的。总体上来说,如果播音员在播读稿件时并没有按照稿件的意义来使用外部技巧,而是“见字出声”,一味地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将稿件“念”完,只是表达了语言的表层意思,缺乏深层的内涵,让人听起来像是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人在播读。既然听起来没有思想感情,那与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内部技巧也就无从展现了。同时这也是AI合成主播呈现给观众最明显的感觉,那就是播读时没有内在语、对象感和情景再现的过程。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康辉在讲座中谈到,AI合成主播技术在不断发展中,虽然能够做到新闻信息的准确表达,但是却很难表达人类细腻的情感。而我们所说的像AI在播音也就是因为在播读时思想感情没有与稿件相结合,从而产生了表意不明,表情不够的效果。在对专业播音员与AI合成主播的播音风格特点讨论和分析中,我们明确了AI播音员所具备的优势和缺陷,也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该从哪些方向去努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当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用有温度的有声语言去传递信息,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弥补自身的劣势,在每一次播音中尽量做到不出错,向受众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就如新闻联播主播康辉在讲座中说道的:“AI合成主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播的还不如AI。”所以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尽量避免自己播的像AI,同时还要保证自己播的比AI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身在话筒前始终保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DB/OL].[2019-10-18].

[2]任秋璇.从主持传播角度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主持人被替代的可能性——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J].视听,2019(12):146-147.

[3]胡康.论智媒时代播音主持的“谋变”之人工智能主持人[J].东南传播,2019(10):143-145.

[4]赵广远,田力.技与艺的博弈:人工智能语境下主持人职能重构[J].当代电视,2019(10):93-96.

[5]唐琳.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冲击[J].电视研究,2019(09):63-65.

[6]王怡.AI合成主播诞生,新闻主播如何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8-9+11.

[7]杨春辉.人工智能背景下“AI合成主播”功能的优劣性[J].传媒论坛,2019,2(10):42-43.

[8]张帅.人工智能主播的前景分析——基于新华社“AI合成主播”的思考[J].中国记者,2019(05):80-83.

[9]陈炳祥.人工智能改变世界:工业4.0时代的商业新引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10]GalumCace.人工智能革命: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h命运[M].张尧然,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1]蔡恒进.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符云柯 唐莉敏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上一篇:消防车道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灌区干渠管理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