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局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时间:2022-03-31 08:51:01

卫健局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为有效控制肺炎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仅适用于现阶段,在重点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

二、接种原则

第一步面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病毒疫苗使用方案》确定的重点人群,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保证应接尽接。第二步面向高风险社区人群,核酸检测阴性的适种对象,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保证应接尽接。各乡镇、街道和重点人群所在单位或部门要做好重点人员的思想动员,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因禁忌症等确实不能接种的人员应做好信息备案,并协调联系好后续的补种工作。

三、接种时间和接种对象

结合我县疫情防控形势,第二轮接种自2月3日开始,优先接种对象为18—59周岁之间,参与防疫的医务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对外接待场所工作人员、环卫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公共交通服务人员、超市售货人员、高风险社区居民且无疫苗接种禁忌的适种人群。

本次接种按照“分步走”推进,首先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产量逐渐提升,普通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将会全面有序铺开。

四、接种工作步骤

(一)接种任务分配。全县共有15家接种单位。卫生健康部门要根据摸底调查接种对象人数,统筹分配人员接种地点。

(二)接种预约。各接种单位要根据分配接种人数,在二级医院派驻医疗救治、公安安保相关工作人员,采取分批、分时段精准预约和限量预约。与接种对象单位负责人确定接种日期和时间,在接种对象单位负责人到位的情况下有序组织接种。

(三)人员组织及防护。

1.组织接种人员。受种者需持2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密接、次密接和一般接触者在隔离管控期间不得接种疫苗。

根据摸底调查上报情况,受种者所在单位至少指定1人作为接种现场组织者,配合接种单位完成人员信息登记核实、秩序维护、组织实施等。所有人员进入接种单位,须全程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描健康码及行程码,说明相关健康状况。如发现发热者,劝导其及时到定点发热门诊就诊;如发现发热、乏力、干咳、腹泻及胸闷等疑似感染症状者,及时报告处置。

2.接种工作人员管理及防护。接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医师或护士资格,经过预防接种培训考核合格后,特别是通过疫苗相关培训后方可从事接种工作。开展接种的工作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腹泻及胸闷等疑似感染症状的,要及时就医,不得上岗;接种服务过程中所有人员要按照《医疗机构内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做好防护,同时要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要求,严格执行手部卫生清洁消毒。

(四)接种流程。

1.询问、告知。各接种单位要保证至少1名工作人员从事健康询问、登记(含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登记和报告操作人员)工作。接种工作实施前,要核实受种人员身份信息,向受种人员发放《知情同意书》,告知疫苗信息,并仔细询问健康状况,告知并询问禁忌症(以疫苗说明书为准),排除禁忌人群后,无禁忌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准备接种。

2.接种。各预防接种单位至少要开设2个接种台,按照每台每小时接种人数不超过15人的要求实施接种。接种过程中,接种工作人员服装要统一规范,操作动作熟练。接种实施前必须进行查人、查证、查苗,对姓名、对年龄、对疫苗品名、对规格、对剂量、对接种部位、对接种途径,验证疫苗种类和有效期“三查七对一验证”,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接种。

3.留观。受种者接种后必须留观30分钟后方可签字离开。现场工作人员要告知受种者接种肺炎病毒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建议以及联系方式等。

4.发证。接种后为接种者发放统一印制的中英文版的疫苗接种证明。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各接种单位要按清单统一配备足够的抢救药品、液体和抢救设备,在抢救室张贴救治流程。县中心医院、省医院另选派具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治经验的医师和护士到各接种单位进行救治保障。受种者在接种后30分钟观察期内如发生休克、晕厥等突发的异常反应,医疗救治组工作人员应立即就地抢救,按照《省疫苗使用应急救治方案》《接种现场突发不良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予以处置,生命体征稳定后由驻点120救护车尽快将病人转移至县中心医院或省医院救治。面向社会公布接种单位和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联系方式,安排专人或专线确保联系电话24小时畅通,以便留观30分钟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受种者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各接种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要求,做好疫苗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日报告和调查处置等工作,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应对处理。疫苗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按现行免疫规划疫苗补偿办法执行。接种期间开始巡查督查,避免被接种人员因异常反应出现残疾、死亡等情况的发生。

6.接种场所消毒。各接种单位在接种工作完成后要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至少1小时,也可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随时进行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地面、桌椅等人体常接触区域和物体进行消毒,作用时间为3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每天至少2次,电脑键盘、鼠标等用75%的酒精擦拭。

7.信息上报与资料留存。各接种单位要建立疫苗出入库登记台账,掌握疫苗使用和库存信息,并在24小时内将流通信息上传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完成疫苗接种后,按照要求汇总接种情况,并在24小时内利用接种单位信息系统录入上报疫苗接种个案数据。各接种单位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管理,计算机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专人专管,不得转让或泄露相关信息;建立受种者接种信息档案、记录接种信息,并妥善保管;要按照《疫苗管理法》相关规定,疫苗生产企业批签发证明及疫苗运输、储存过程温度监测记录等相关资料保存至疫苗有限期满后不少于5年备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疫苗接种组(成员名单见附件)专项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各级政府是实施疫苗使用的责任主体,要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适合接种疫苗人群的摸底调查和接种的组织实施。卫生健康部门负责设置符合标准的接种单位,组建接种队伍,设置不良反应定点处置医院,并负责接种耗材和冷链设备等必要物资保障。

(二)制定配套方案。

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业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摸底调查方案、工作培训方案、疫苗供应和配送方案、接种现场工作方案及突发不良反应事件处置方案、救治方案、信息管理与数据上报方案等各项配套方案,对接种对象选择、疫苗采购配送、人员培训、现场接种、信息管理、不良反应监测、处置等技术环节提出明确规定,保障接种工作有序实施。注重发挥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做好物资保障。

综合比较国内获批使用的疫苗,县财政向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公司采购,疫苗到位后由县疾控中心尽快组织下发,同时做好注射器、个人防护物品等物资储备工作。

(四)做好接种实施。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疫苗使用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托现有预防接种单位,在不影响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前提下,根据目标人群摸底情况、接种单位分布和人员配置等情况,指定预防接种单位承担辖区或指定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采取分批分时段预约方式有序组织接种。

(五)做好现场救治。

确定定点救治医院。确定县中心医院、省医院是县级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定点救治医院。

各定点救治医院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疫苗异常反应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疗救治工作具体方案,落实各项任务。要成立临床救治组,由急诊急救、呼吸、传染、心脑血管、神经、重症、免疫、儿科、护理、检验等科室的技术骨干组成,做好异常反应病例的临床诊治。要建立绿色通道,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要实施多学科诊疗,第一时间抢救,尽一切努力,确保异常反应患者生命安全。对严重异常反应病例要及时诊断,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全力救治。要预留足够的病房收治异常反应患者,并做好救治准备。要安排专人负责疫苗使用期间异常反应报告工作。

(六)做好不良反应监测。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要求,做好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监测和调查处置等工作,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应对处理,指定医疗机构负责AEFI发生后的临床救治工作。

(七)做好信息报告管理与舆情监测。

要组织好辖区疫苗接种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按照信息管理与数据上报要求在规定时间进行报告。在疫苗使用期间,要组织宣传、网信、卫生健康等部门加强社会舆情监测,及时高效处置。

(八)做好新增预防接种点准备工作。

随着接种人群的扩大,接种的工作量也会进一步增加,要提前谋划增加接种单位工作,重点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作为新增接种单位。新增接种单位要同时具备疫苗接种条件和医疗救治条件,提前做好冰箱、耗材、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

上一篇:民政局应对肺炎工作方案 下一篇:冬春病毒感染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