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时间:2022-03-25 09:12:59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免疫病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

(二)免疫要求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鲁疲、布鲁氏菌病,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0%以上。

(三)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全市所有鸡、水禽(鸭、鹅)、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

口蹄疫:对全市所有猪、牛、羊、鹿进行0型和A型口蹄疫免疫。

小反刍兽疫:对全市所有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

布鲁氏菌病:对除种畜外的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种畜、奶畜禁止免疫。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原则上猪瘟继续实施强制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按照“自愿免疫、免费供苗”的策略开展防治工作。

二、疫苗种类

经国家批准使用的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三价灭活疫苗)、ロ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疫苗产品具体信息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査询”平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数据”中查询。

三、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主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自主实施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配合兽医防疫人员登记养殖防疫等基础信息并及时更新。对于暂时不具备自主免疫能力的养殖场(户),可采取购买基层动物防疫服务的形式组织实施。市疫控中心、市动监中队及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监督督促养殖场户免疫主体责任的落实。

四、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市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保证免疫密度。市农业农村局具体制定和组织实施免疫计划,督导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落实强制免疫工作。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规范合理使用。市疫控中心负责疫苗的调拨、保存、使用和监管,指导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基层开展免疫注射工作;负责开展本辖区内强制免疫疫苗抗体效价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市动监中队负责加强对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配合或阻挠强制免疫实施的饲养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市动监中队和市疫控中心要健全完善高效科学的联防联动工作机制,及时互通共享免疫、监测和检疫信息,切实做到“以监促免,以检促免”。

五、组织实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按照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强制免疫技术方案,市疫控中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规模养殖场应主动实施程序化免疫;对散养动物,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程序化免疫。

(二)加强疫苗调拔管理和监督核査。市疫控中心及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疫苗计划、供应、监督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台账制度,建立健全疫苗报废和无害化处理制度,规范疫苗使用管理。要按照省局关于疫苗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疫苗签收、入库、发放、报损、使用及质量评估、信息反馈等环节管理,做到“不满足质量标准不接收、帐物不相符不发放、不符合贮存条件不发放、没有适合运输器具不发放”。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疫苗使用情况抽检核査机制和具体核查方案,定期不定期对各地疫苗调拨数量、保存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调度、抽査、测算和评估,确保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要求,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市疫控中心要对本辖区各乡镇疫苗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抽查,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主管局备案。

(三)进一步推动“先打后补”。要按照省畜牧局、省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全省规模养殖场户“先打后补”工作的通知》(吉牧联发(2019)19号)要求,加大宣传推进力度迅速扩大“先打后补”工作覆盖面,争取尽快实现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100%“先打后补”;对未备案但防疫条件较好的规模养殖场户,也要同步推进“先打后补”;对目前防疫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户,可暂实施疫苗集中供应,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制免疫工作。

(四)加强免疫技术培训。春、秋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要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户)宣传与指导,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确保免疫工作实效。要向养殖场户大力宣传、详细解读防疫基础知识,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引导养殖场户及时了解掌握最新防疫动态和政策规定。要进一步规范操作规程,统一注射部位、注射剂量,努力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注苗应激反应、疫苗间拮抗作用、信息记录不全等问題。培训要着重强调免疫注射过程中疫苗冷藏保存、按要求更换针头、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注意事项,防止因免疫操作不规范传播疫情或造成防疫人员感染人畜共患病等情况的发生。

(五)创新防疫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广大养殖场户对于强制免疫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条件的乡镇(街)可创新强制免疫实施的组织形式,可采取免疫小分队、防疫小组或社会化服务机构包保的形式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可结合各自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逐步破除村级行政区划壁垒,优化村级防疫员配备和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养殖量少、免疫任务不重的村可采取委托的形式,由周边有工作能力和有积极性的村级防疫员对防疫任务进行整合,切实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六)完善免疫档案和基础信息普查。各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要做好免疫档案对村级防疫人员的宣传和推广,确保免疫档案现场填写、规范、真实有效。在开展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基础信息普査工作,进一步校准相关信息,为后续开展强制免疫、检疫、监管等工作和发放各种补助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六、监督管理

(一)健全层级包保责任制。市农业农村局要主动协调市、乡镇(街)政府,逐个环节研究细化,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拒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因免疫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的养殖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督促检査力度。各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要做到应免尽免,对理论疫苗需求量(按畜禽养殖量和自行免疫养殖场户备案情况)进行测算,对照实际疫苗调拨用量看是否一致,对免疫率低(数值相差较大)乡镇(街),开展专题督导查,查找问题根源,检查其是否切实按要求开展了强制免疫工作。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动物疫病免疫失败情况及防疫相关上访问题。要延伸流行病学调查摸底和动物疫病监测,廷伸技术服务、指导和宣传引导、延伸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检疫监管,防患未然,坚决将疫情等各类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评估免疫效果。市疫控中心和动监中队及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共同做好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采取随机抽点、入户调查、电话抽查和抗体检测等多种方式进行免疫情况核查和评价评估,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对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养殖场户,要及时组织开展免疫效果抽查,确保免疫效果;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动监中队及乡镇(街)综合服务中心将免疫效果评估情况作为产地检疫风险评估要素。

(四)实施免疫信息报告。对免疫情况实行月报制度,在春、秋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及时反馈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要明确专人负责免疫信息收集统计工作,及时上报。

上一篇:水利局脱贫奔小康工作报告 下一篇: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