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丽娘游园惊梦之“惊”

时间:2022-10-30 10:43:28

一出《牡丹亭》千百年来惊艳了多少人,他成功塑造了社丽娘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惊梦》,最能体现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让她的内心彻底惊醒了,“惊”了她的心,“惊”了她的自我,“惊”了她的情,唤醒了一个年轻人心中的那股悸动,也“惊”了原本被封建礼教禁锢压抑的爱情意识和性意识,彻底表现出杜丽娘反对封建礼教和热烈追求属于自己的美满爱情生活的性格。

一、春之“惊”

如今我们都会说,春天是恋爱的季节,阳春三月,花红柳绿,到处都是莺鸟的歌声,但是在《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一个来自封建官僚家庭的千金小姐,在那个强调女子只能“三从四德”,终日只能在闺阁中绣花读书的封建时期,连去自家的后花园逛逛都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杜丽娘在闺阁中哀叹到,“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平日里在深闺中织布绣花,学习读书,所以杜丽娘心疼这满园春色无人欣赏,其实也是为自己而感到惆怅,纵使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貌,也无人思慕欣赏。

在杜丽娘还未游园时,她一直都深受着来自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她在父母师长的管束教导下,压抑了个性,渐渐地,她成为一个恭顺贤良的大家闺秀。但是她到了花样年华,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活力,内心的悸动就愈加明显,她对于大自然的春天是充满着幻想和希冀的,杜丽娘道出自己“一生爱好是天然”,大自然的天然和生机是她所喜欢和追求的。

阳光,鲜花,蝴蝶和风筝等等都是一个年轻女孩子所喜欢的,死气沉沉古板的书本知识满足不了杜丽娘热情活泼的天性。她怜惜春色美好却无人欣赏,同样怜惜自己处在花样年华却不能去享受生命的精彩。即使有“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有何用,无人作伴,只是徒增落寞和空虚罢了。

与丫鬟一起游览自家的后花园时,杜丽娘惊奇地发现春天花园里的美丽,大自然的美好和青春的活力都是如此美妙,她惊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这样惊喜的语气中似乎可以想象到杜丽娘兴奋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春色让她如此惊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春天里的每一束花,每一阵微风,每一丝阳光都让杜丽娘兴奋不已,原来打开房门,走出自己的闺房,外面的世界这样让人着迷。封建礼教让她的躯体受困于封建习俗之中,受困于自己的闺房之中,不但如此,她内心涌动的青春情愫也被压抑而不得释放,澎湃的情感也得不到宣泄,所以后花园的春色如许让她惊讶,原来满园春色是如此美妙,而内心的蠢蠢欲动也如同这春色满园是关不住的。

沿着碎石小径,杜丽娘也似乎悄悄走出封闭自己躯体和内心的牢笼,是啊,其实内心的悸动就如同这满园的春色,如何关得住?她先是“惊”,然后就萌生出了伤春之情。越是看见杜鹃花的火红艳丽,荼蘼花的翠蔓攀缘,牡丹花的含苞待放,杜丽娘越是感到自己的心境与这灿烂的景致不能融合。越是看见燕子双飞,成双成对,听见黄莺低吟浅唱,越是愁于自己形影单只,孤苦寂寞。她的内心因为这美好的春色起伏不定,内心又一开始的“惊”到后来的“愁”,已经让她不能平静。

二、自我之“惊”

面对父母,杜丽娘是恭顺孝敬的,其一出场便唱出“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面对师长陈最良,杜丽娘谦逊恭敬,“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杜丽娘一直恪守官家小姐的本分,为人行事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

但是杜丽娘的青春萌动是无法克制的,在对诗经《关雎》的学习时,塾师陈最良对《关雎》的意思进行曲解,不断宣扬“后妃之德”,但是杜丽娘却“为诗章,讲动情肠”,触动了内心潜藏的个性意识和情感意识,她渐渐认识到在这深闺中只有寂寞与不自由,她只有走出这闺房,才能更加认识自己,更加挖掘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明后日游后花园”这个大胆的决定已渐渐开启了她的心灵之门,这种朦胧又强烈的青春个性意识的觉醒推动着她向前。

在塾师陈最良怒斥丫鬟春香怂恿杜丽娘出去花园逛逛的时候,杜丽娘假装对春香进行严厉的责骂,但是过后却悄悄问春香后花园的地点和景致,可见,杜丽娘知礼守规矩的大家闺秀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大胆热烈的少女心。

在游园时,杜丽娘惊讶于春色的美丽,突然惊醒,自己原来一直受困于闺阁中,浪费美好的春光,而且也意识到自己正值妙龄,内心却终日受困于宦族世家的封建礼教的牢笼之中,依然孤身独影,在这样名门望族中做个官宦女子只是虚掷光阴,辜负青春,“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这满园的春色竟让杜丽娘惊觉原来这么多年来,她都只是一直毫无生命力,毫无意义地活着,没有现实生活中真实爱情的相伴,书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描述的情致是如此乏味。

杜丽娘开始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生活价值,即使自己拥有漂亮外表,青春好年华却没有悦己者,没有爱情的滋润,而没有爱情的自己,越是美丽动人就越让她觉得悲伤惆怅,辜负了青春岁月,也辜负了好春光。自己的年轻美貌就如同这绽放的春天,无人欣赏的春天,即使姹紫嫣红开遍,春色如许,也是徒增惘然。

每次发现自己的年轻貌美都会让杜丽娘的愁绪涌上心头,封建礼教使她迷失自我,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找不到生存的真正意义。所以她只能在梦中寻找,她再次游园,这次遇到了柳梦梅,两人的相遇让她惊喜地发现原来只有这个人能带她走出这个禁锢她的牢笼,只有这个人能填补她的空虚和渴望,只有这个人能让孤单的后花园不再只有让人怜惜的景致,让一切充满意义。到后来,杜丽娘愿意为了爱情而死,又为了爱情而活,她终于在爱情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地活着,而不是一具行尸走肉。

三、情之“惊”

杜丽娘在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悄然废书而叹曰: “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连圣人也拥有爱慕追求爱人的这种美好的情感,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终日在闺房读书叹息,却不能经历此情此感所以无比哀怨,她内心是如此渴望拥有爱情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不仅圣人,连雎鸠都有自己的伴侣,自己却孑然一身,用动物与自己作对比,杜丽娘觉得没有爱情,人不如鸟。

两次游园经历,杜丽娘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从一开始,杜丽娘不由得感叹自身青春虚度、无人欣赏,此时杜丽娘的情感意识已然觉醒,然而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却使其对青春、自由和爱情的向往无处宣泄,于是她只有去梦里寻求解脱。在梦中杜丽娘郁积于心的苦闷和热情得以爆发,她一改往日的端妍恭顺,大胆地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梦醒后其顿觉现实生活的冰冷与美好爱情的渺茫,而后陷入无边的苦闷之中。

第一次游园,杜丽娘对春情之“惊”,是源于她对美好的春色的眷恋。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后惆怅地离去,这并非是她厌倦了这春色,而是觉得自己的心境配不上这样美好的良辰美景,因为她内心是空虚的,她惆怅于无人与她相伴沉醉在这春色之中,她认为独自流连于此,对于这样美好的春色来说是非常遗憾的,她怜惜这样的春色,所以觉得倒不如离去。

接着杜丽娘在梦中遇到一个眉目含情,举止翩翩,仪态潇洒的柳梦梅,在梦中与他一起再次游园,这次的游园就与之前一人游园大不相同了,柳梦梅符合她对爱情的所有想象,在梦中两人相识不久就马上发生了性关系,这是杜丽娘自己的梦,梦里发生的事都隐藏着自己的渴望,在无人告诉杜丽娘性是何物的时候,她自己就在梦中与柳梦梅完成了这一件事,可想而知性意识的萌发是天然的人性使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爱情的觉醒是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的。

春天万物复苏,窗外鸟语花香,春光缭乱,让人心潮澎湃,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与他互相爱慕相思,一同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与温存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躺卧在被春日暖暖的阳光洒在的草地之中。男女间的爱慕相思之情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结合都是生物界的规律,更是生命的律动。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缠绵与羁绊,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

杜丽娘是富有生命力的,她是完整的一个人,拥有丰富的情感,在现实中,她无法找寻到心中的美好的爱情,那梦境就成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寄托。所以与柳梦梅在梦中的相遇是她试图填补自己的内心空虚的一种方法,但是梦境只会让她对残忍的现实更加难以忍受,她迷失在现实与梦境之中,于是,她违背母意再一次游园,只为寻找那终生难忘的甜蜜爱情,寻梦无果。梦里的人是假想的,心中的爱恋却已成真,杜丽娘思慕着梦中的柳梦梅,在苦闷、相思中煎熬地活着,这时候的她不顾自己小姐的身份,向春香吐露了自己的心思,面对镜中的自己,心中对爱情的执着让她明白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她心甘情愿地在爱情的烈火中燃尽了生命,抱憾离开了人世。杜丽娘因伤春而游园、惊梦、寻梦,最后又以死殉梦, 她的自我意识,连同她的情感意识,性意识也一起觉醒,不断步步强化,她已经不是原本那个在闺房绣花读书的大家闺秀了,她的个性已经被释放,成为了一个执着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独立女子。

上一篇: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下一篇:关于日本洗浴文化的几点思考